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资讯 >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 导航 >

经典文章_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发明----瓷器

经典文章_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发明----瓷器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四大皆空 经典四字成语

2022-01-26

中国古代四大瓷器。

中国四大发明之外的发明----瓷器

瓷器为古代中国带来了巨额外汇

中国的瓷器曾经为中国赚了多少钱,实在不好统计。当欧洲人评定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居然没有将瓷器纳入其中,一方面说明评判的标准是欧洲人所需要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培根所处的时代,欧洲人包括培根本人,对于中国还缺乏了解。他们容易只看到中国人的创造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巨大改变的东西,例如火药、纸张、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而很难看清中国人的哪些创造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瓷器。欧洲人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等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中国的意义,甚至对于改变世界的意义。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说,中国古人的很多创造发明,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绝不亚于当今世界的电脑、互联网。 瓷器从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百姓的日常用品,虽然皇家对于瓷器的特供要求,使得官方瓷器与民间瓷器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中国平民百姓的家里,瓷器绝不是稀缺之物,而是极为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相反,瓷器传到欧洲后,很长时间都是王室和贵族专享的高级物品。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末清初,欧洲王室和贵族都有专门收藏、陈列中国瓷器的习惯。例如俄国沙皇、奥匈帝国皇帝、法兰西国王、英国国王等等。马未都先生讲过一个例子。当时欧洲贵族宴请宾客,能用中国瓷器作餐具是一件非常体面和奢侈的事情。但是,为了防止客人中有人心生贪念,顺手牵羊,主人必须加派人手,盯着每一个瓷器,某种程度上,把其他贵族客人都当成潜在的小偷了。这是因为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非常昂贵,而且,在那时的欧洲人看来,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也是无以伦比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当时的中国,瓷器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极为普遍。 那么,中国瓷器为中国人大赚全世界的钱,而且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都没人能够超越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本低廉。瓷器的前生是陶器,陶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但是,陶器在使用性能上有一定的局限,因此,陶器一般只被当作比较低层次的用品。在高级的场合,以前人们一般不使用陶器,而使用金属器。使用金属器的习惯,欧洲人远远高于中国人,尤其是欧洲的贵族,金属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金属器成本较高,很难广泛使用。以中国来说,也有不少青铜器的出土。大型青铜器是国家祭祀的用品,小型青铜器是当时贵族的用品。青铜器造价高昂,使用太多则不利于民生,因此,汉朝以后,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在原先陶器的基础上正式形成。瓷器以低成本又不失高贵的方式,大规模地取代了金属器。中国瓷器的这个特征给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只有低成本、低消耗的产品才能普及和长久。而在现代工业生产领域,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产品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甚至认为它就是现代生活的必然。事实上,现代生活中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产品,迟早会被淘汰。 中国瓷器的第二个特点是实用性强。拿瓷器与玻璃器相比,瓷器比玻璃更坚固,但是,瓷器即便有小的破损,也不至于像玻璃破损后那样容易伤人。而且,玻璃在冷热变化下容易破碎,但瓷器不会。因此,自从瓷器在中国出现后,玻璃器在中国的地位便退居很次要的位置。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阿拉伯玻璃器,很多也非常精美。但由于其实用性差,只能作为摆设,因此,在产品的市场竞争性上,玻璃器远远不如瓷器。对此,我们不得不对那些发明瓷器的祖先表示无比的尊敬,虽然他们都没有留下名字,然而,他们发明瓷器所依据的那些原则,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中国瓷器的第三个特征是工艺简单。除了皇家需求的特供瓷器有复杂的工艺要求外,绝大多数中国瓷器的工艺都很简单。中国瓷器的普及,除了前面提到的材料成本低廉外,工艺的简单,也是造成产品价廉物美的重要因素。而且,中国历史上每一波瓷器的高峰后,都会出现工艺越来越简化的明显趋势,例如瓷器表面雕刻的简化,形状的简化,色彩的简化等等。它使得瓷器在工艺繁琐和简化之间,寻找到不同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需求。贵者如帝王,贱者如乞丐,都能手捧瓷器。 中国瓷器的第四个重要特征是突出本地性。钧窑瓷器在中国的瓷器家族中非常著名,曾经有人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瓷器的特殊性来自于它的色彩,而它的色彩则来自于瓷釉中铜的成分。这种铜的成分则来自于一种叫做孔雀石的矿石。事实上,钧窑所在的地点附近就有出产孔雀石。因此,钧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把本地的物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产品。再比如说景德镇的瓷器能够独领风骚几百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今天的科学分析指出,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是制造瓷器最好的原材料,但是,在景德镇开始烧造瓷器之前,谁能做出这个结论?只有当景德镇的工匠们,将本地的高岭土不断通过实践后,烧造出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时,它的方法才成为了标准。几乎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窑口,都是以其地方色彩的独特性而享誉世界的。这个事实在今天讲究标准化、统一化的工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换句话说,接受ISO、申遗等别人的标准,永远只能受制于人,创造自己的标准,才是真正的主动。所谓大国心态,标志之一就是,我定的标准成为其他人接受的标准,而不是相反,一味去迎合别人的标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现代中国人还需要不断地努力。 中国瓷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兼收并蓄。一些人在讲古代中国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偏见,把古代中国说成是封闭的、保守的、拒绝外来文化的等形象,实际上,造成这种偏见一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某种西方理论,二是对中国历史缺乏基本了解。仅从中国瓷器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偏见是多么无知。中国瓷器虽然是很多普通的、默默无闻的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比方说瓷器的形状。按照瓷器的加工工艺,圆形是最方便的,也是成本最低的。但是,在中国瓷器中,出现了很多异型瓷器,例如扁的、方的等造型特殊的瓷器。这些特殊形状,其实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当年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必须适应进口国的文化习惯。因此,一般认为,中国瓷器中很多特殊造型的瓷器,其设计图纸都是外来的。再比如说中国瓷器中独树一帜的青花瓷。宋朝时期虽然有名垂千古的汝官哥钧定五种著名的瓷器,但是,那时候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追求素雅。从元代开始,白胎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而形成青花瓷的蓝色颜料并不产于中国,是从国外引进的。正是这种中外结合的青花瓷,在全世界畅销,甚至成为外国人眼里中国的标志。看到这个事实,我们还能得出中国古代从来就是封闭、保守的结论吗? 关于中国瓷器,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特点。我认为,中国瓷器所代表的中国古人的创造,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至今都有很强的生命力: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效益。这个特点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有西方人曾经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的钱:一是树叶(茶叶),二是泥土(瓷器)。因此,也有人把中国的瓷器称为“变土为金”。事实上,中国瓷器的杰作,远远贵于黄 金。

2005年,英国拍卖了中|>>>>|

taoci52.Com相关文章推荐

经典文章:钧瓷珍品《瑞泽四海》


钧瓷珍品《瑞泽四海》

新华网河南频道5月21日讯 中瓷网报道:上海世博会全球瞩目,多国政要亲赴现场。连接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友谊的纽带之一,则是河南金堂钧窑生产的《瑞泽四海》。5月1日,世博会在上海隆重开幕,璀璨的礼花照亮了黄浦江两岸。河南金堂钧窑生产的365件钧瓷珍品《瑞泽四海》,也将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找到新的主人——前来参会的各国政要。《瑞泽四海》被确定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外事礼品。《瑞泽四海》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这样贵重?原来,《瑞泽四海》分两款,分别为“世博簋”和“世博鼎”。“世博簋”方正中规,虚心方斗。簋身两侧饰以“福”、“寿”字样,意为天运祥瑞,福佑四海。底部依“易”的64卦相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方位排列,寓意为天道吉顺,瑞泽万邦。“世博鼎”鼎耳以虎为形,鼎身有12枚乳钉环绕镶嵌。鼎足幻化如意,寓意为全球共荣,四海康宁。钧瓷,是河南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以其五彩斑斓的釉色,古朴典雅的格调,端庄大方的造型,独树一帜的窑变艺术而享誉海内外。“世博鼎”和“世博簋”,完美体现出钧瓷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陶瓷艺术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足以与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一起舞动世界。

经典文章:瓷器年谱


瓷器年谱

瓷器的起源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约公元年到年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年谱与瓷器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瓷器的起源名窑:越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瓷、瓷罐的出现 二、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隋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瓷壶、瓷瓶、瓷尊、白瓷的出现 三、唐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中国开始出口瓷器 名窑:长沙窑、陶窑与霍窑、刑窑、耀州窑、磁州窑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唐三彩、瓷盒、执壶、花釉的出现 四、五代十国分裂时期的瓷艺 名窑:柴窑 五、宋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宋代的瓷器综述、宋瓷的出口、景德镇建镇 名窑:龙泉窑、湖田窑、五大名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青白瓷、玉壶春瓶、窑变釉、葫芦瓶、提梁壶、注碗、胆瓶、梅瓶六、元代的瓷艺 相关历史意义:元代的瓷艺综述、元瓷的出口、景德镇设“浮梁瓷局”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卵白釉、青花瓷、釉里红、多穆壶、蓝釉、僧帽壶、法华彩、觚七、明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明代的瓷艺综述、明代瓷器的外销 名窑:御器厂、德化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红釉、甜白釉、永乐瓷、三彩、宣德瓷、天球瓶、黄釉、成化瓷、斗彩、红绿彩、牛头尊、嘉靖瓷、五彩、万历瓷、将军罐、象腿瓶 八、清代的瓷艺相关历史意义:清代的瓷艺综述、清瓷的出口、“官搭民烧”制度 名窑:郎窑 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棒槌瓶、康熙瓷、油锤瓶、凤尾尊、太白尊、粉彩、观音尊、珐琅彩、马蹄尊、雍正瓷、灯笼瓶、墨彩、赏瓶、乾隆瓷、贲巴壶、盉式壶九、近代的瓷艺瓷器器型和造瓷工艺:帽筒、浅绛彩、洪宪瓷

经典文章: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制陶新工艺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尊贵的酒器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世存极少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经典文章: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四知


当代艺术陶瓷收藏四知

随着当代陶瓷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日渐红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陶瓷艺术品投资是一种回报颇高的投资方式,但许多人却苦于不知如何准备,导致迟迟不敢出手。其实,搞现当代艺术陶瓷投资收藏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神秘,普通人只要按照一定的章法认真实践,并长期坚持,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习篇:

要想在当代艺术陶瓷的投资收藏方面获得成功,学习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很多时候,投资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投资者的品位和发现能力,而不是财富多寡。普通人若想进行陶瓷艺术品投资,需具备应有的陶瓷基本鉴赏知识。要认真学习一些专业基础知识,同时,请教甚至聘请各方面的专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除了阅读《中国工艺美术史》、《景德镇陶瓷精品鉴赏》、《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等专业书籍外,入门者还要对当代艺术陶瓷作品的工艺、造型、构图、釉料、印鉴、题跋等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才可能有的矢放地进行投资,也才可能获得成功。

练眼篇:

投资收藏现当代艺术陶瓷,除了从书籍中学习陶瓷理论知识外,培养专业眼光、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也是关键的一步。而“练眼”的方法,无非就是多看、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入门者应到大型陶瓷博物馆、艺术陶瓷拍卖会、名家陶瓷展销会、艺术博览会上走一走,多看顶级大师、资深教授的代表作品、艺术精品,并比较作品的异同点。

陶瓷制作的整个工艺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选料、造型、拉坯、利坯、绘瓷、上釉、烧窑等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到位,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出现瑕疵、冲口、缺足、崩裂、脱釉等毛病。艺术陶瓷投资、收藏除了查看以上工艺细节外,还应审验颜色是否纯正,如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精湛的工艺能确保胎釉细滑、胎骨洁白,画面色彩鲜明,层次清晰,不失国画的风韵。

当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唯美的。瓷上画面有画家的艺术个性,好瓷、好釉、好光泽,再配上好画,若细细观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好的瓷器装饰品应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心态篇:

艺术陶瓷投资、收藏者,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盲目跟风,要慢慢地、长期地积累,形成自己的投资收藏风格和系统。正如景德镇现当代陶瓷收藏名家张海国先生所言,投资艺术品,要服从的是自己的内心,要买自己喜欢的作品,不能抱着即时获利的心态去做短线投机。

张海国先生向笔者分析,以景德镇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为例,上世纪80年代末,普通规格作品在1000元以内,90年代末在1万至3万元,而在2009年更是攀升至10万至30万元,演绎了10年涨10倍的传奇。部分大师、教授的作品拍卖价格已近200万元。在2009年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上,中国首席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的《黄山四千仞》瓷板画以680万元落槌,成为公开拍卖活动中,成交价格最高的当代陶瓷艺术品。经验表明,当代艺术陶瓷收藏时间越久,回报率越高。

市场篇:

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一些展览、展销,那么,在市场上看到自己满意的或感兴趣的,而又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内的作品,这时投资、收藏者就应该立即出手购藏,以免日后遗憾。

笔者的一位朋友就曾有这样的经历,他看中了一位名家的一个瓶子,但总感觉价格高了一点,希望等价格降下来再购藏。结果,一等几年下来,他看中的那件作品价格非但没有降下来,反而以每年30%的幅度上涨,且被他人捷足先登,令他追悔莫及。最近,笔者在艺术陶瓷市场上了解到,一些当代名家艺术瓷作品价格正如笔者年初撰写的《2010年艺术陶瓷市场展望》中判断的一样,已悄然上涨30%左右,一些大家的作品更是供不应求。

随着市场对现当代艺术陶瓷的再认识,现当代艺术陶瓷价格会不断走高,投资、收藏者应及时出手,才能抱得“美瓷”归。

当然,作为普通投资、收藏者,笔者建议,刚进入艺术陶瓷领域时,应从“小”开始。可以先从几百元几千元的小茶杯、小笔筒、小瓷盘等“小陶瓷艺术品”入手,这样既可以练手,还可以练眼、练心,万一投资失败,也不至于损失惨重。

陶瓷艺术品是一种既能观赏,还能把玩,既能使用,还能投资收藏的工艺品、艺术品。入门者,只要常学习、多沟通,勤比较、多观赏,并从工艺性、观赏性、装饰性和造型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就一定能揭开现代陶瓷艺术品投资的神秘面纱,踏上投资、收藏的康庄大道。(吴爱华)

经典文章_瓷器上的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

□施泳峰 在表哥的收藏品中有一只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此瓶通高14.5公分,腹径12.5公分,以青花绘出云纹和海水纹,以釉里红绘出龙纹和火珠纹,画面中的红蓝两色交相辉映,显得格外艳丽。在瓶底用青花绘出一支笔和一块银锭,并围以双圈,此种款识为清代瓷器上常见的“必(笔)定(锭)如意”花押款。 瓷器上的花押款,又称花样款、记号款、图案款等,是指落于瓷器底部的非文字的图案标记,常见于景德镇的民窑瓷器上。“花押”的本意是指在文书契约上的签字或代替签字的符号,被用作取信于人的凭记。花押的使用在唐代已经出现,在元代达到兴盛。由于花押广为流传,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瓷器生产上。花押款瓷器在明代就已经出现,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广为流行。清初民窑瓷器上很少书写年号款,却流行花押款,这应该与当时官方的规定有关,如《浮梁县志·陶政》中就有“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残破”的记载。明清时期的花押款常见有以下这些图案:第一类是佛教图案,如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等;第二类是道教图案,如还魂扇、宝剑、葫芦、花篮、渔鼓、笛子、荷花等;第三类是动植物图案,如龙、凤、鹿、龟、鹤、松、竹、梅、灵芝、瑞草、艾叶等;第四类是博古图案,如八卦、太极、八宝、八音、琴棋书画等;第五类是“豆腐干”图案,即在双重方框内绘横竖相间的线条;第六类是“四朵花”图案,即在双重圆圈内绘四个似字非字的图案或四个花朵。 这只小瓶是表哥刚参加工作时买的,当时表哥只是觉得好玩才买下的,因为是民窑产品,所以价钱也不贵。渐渐地表哥好事一桩连着一桩,或许这一切就是这只“必定如意”花押款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小瓶给他带来的好运吧。

陶瓷浅析:四大痕迹鉴赏中国古陶瓷


四大痕迹鉴赏中国古陶瓷

编者按:在芷兰雅集的第四期:如何鉴赏中国古瓷器这一讲中,著名的瓷器专家王春城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了如何利用痕迹来鉴赏古瓷器。瓷器本身的4种痕迹决定了瓷器本身的年代、品质以及真伪。

主讲人:王春城

主题:古代陶瓷收藏之技巧及风险规避

主讲人:王春城

讲座时间:10月22日

看陶瓷感觉如雾里看花

确实有很多朋友包括我们的同行都在说一个问题,陶瓷最难和陶瓷最容易。我从参加工作起就开始接触陶瓷,我们几个师兄弟在一起聊天时,大家都说,而且当时我们那个行业都认为陶瓷最好看,最容易,最简单,字画最难看,字画要背很多的名头,很多号要背下来,而且画家每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变化都要了解,具备了这样的基本功才能欣赏书画作品,而陶瓷好像比较捷径一点。20年以后,突然间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因为书画每个人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更难看,很多人对陶瓷确实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

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讲,陶瓷这个工作我走了许多的弯路,原因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和传统概念在适应今天的收藏上,或者说在紧张工作之余欣赏陶瓷,这个节奏如果还像以前那么慢已经不适应了,估计按部就班看看《中国陶瓷史》,先把年代背下来,再把窑口背下来,窑口特点是什么,十年以后还在原地踏步,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的闪电般快速飞跃。这些东西有一个方法问题。

今天我们不讲欣赏,也不讲每个东西的时代特征,我们就探讨一个问题——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我们就讲一种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两个字——自然。

鉴赏中国古陶瓷把握瓷器痕迹的四大要点

1、使用痕迹 瓷器传世百年的见证

如何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与伪,如何欣赏它?光鉴定是不够的。在传统的鉴定方法上,也就是说我们从开始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等这些都不够。我投机取巧一番,取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

这个取巧也有一些道理。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勿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的,无论是流落到大户人手中甚至到农村,还是其他的情况下,都是非常坎坷的。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方法。

这几年来我一年去景德镇至少两三趟,一般都是去烧柴的窑和作坊主聊天。到了他们的工作室以后,各种各样的图录,一看人家的图录我就自叹不如,感觉他们下功夫真的比我大多了。他们在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仿制,不是说凭空想象的。比如我们说磨损痕迹就可以做。其实磨损痕迹不是今天发明的,老一辈人已经在应用了,只不过在很多教科书当中没有这么明确提出来而已,只是作为书后面的一个小章节或者是几句话一带而过。

我90年代初到上海文物商店,一进门一个老先生往这一坐,腿上抱了件东西,手里拿了一块鸡皮在揉,这种方法从民国以来经常在用,包括到现在鸡皮都不拿了,就那么在揉。书上告诉我们的方法,鸡皮揉过的东西有一个规律的螺旋痕迹,是擦出来的痕迹,和正常使用痕迹不一样,这在以前的书上都有。所以,很多东西在作假的过程中,会附带一些人工使用的痕迹。这个人工不是自然使用,是人工作假时的痕迹。

在这里我们取巧在哪里?像刚才说到老先生坐在那里拿块鸡皮慢慢擦的年代已经几乎不多了,不会有人踏踏实实坐下来拿一个碗或者是盘子里外揉它,今天的人都很浮躁,今天弄完以后,明天恨不得能挣十万、二十万,一倒手就希望上几百万。就是因为他们的浮躁,我们在鉴定中才有一些可借鉴的东西,去光,最早是用酸药,或者弄一锅鸡油炸,用巴斯泡,用氢氟酸,这些虽然有急活,也有温活,但是出来都离不开浮躁,都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说药物的气味,整体釉质的破坏和改变,不该磨损的地方被药物侵蚀了,药物侵蚀以后因为浮躁没有脱药处理,用清水泡的时间不长,等等都会有一些现象出来,他们的浮躁对我们的鉴定来说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辅助我们判断它的真假。

有一次鉴定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的,拿了一个大将军罐,照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你是搞这个的?你有长处,在我的领域我也是专家,咱们讲道理,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老头提出这么多问题,不开玩笑,我真有点傻。后来我说老先生,您坐,我先看看。我觉得人家说得有道理,大老远来了,把东西一搁就说是假的,凭什么呀。后来我告诉老先生说,这个款罐子翻过来,“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非常有水平,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有这样一个过程。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适合自己,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个痕迹和鉴定区别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你的个性。因为这个东西只是去说的,真正是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自己摸索和总结,反正我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都说痕迹,弄了半天做了很多的笔记,最后全撕了,一点意义都没有,觉得白费劲,该说的人家都说到了,但是自己看越看越糊涂,这个东西就是要以我们的不变适应万变,这样才能达到一种体会的捷径。如果你老被自己挤,跟着忽悠走,跟着作假的情况走,这种东西不可取。

2、工艺痕迹 历史时代的见证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以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几乎有一厘米左右的沟槽状,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会有一厘米宽的螺旋式拉坯痕迹。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来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很大的区别。后来我们探讨,我曾经和一个厂的高级技师探讨过,这个人70多岁了,在九江我们见的面。他告诉我说,在民国时期,解放初期拉坯的时候,景德镇工人手里拿着一根藤条,这根藤条带着泥往上走,藤条不沾泥,沾上水以后自然就把这个修饰好了,修饰好以后留下这个痕迹,这是藤条的痕迹,所以比手指的痕迹要宽,现在的景德镇人不会这样拉坯。那我知道了,这种痕迹至少在解放初期还存在,至少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结果了。

今年夏天8月份在南昌有一个瓷器研讨会,战战兢兢和人家去交流,人家都是行家,学了不少东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人家告诉我说是拉坯工匠手上会带一个类似于弹琵琶的指套来拉坯。我当时恍然大悟,回来以后觉得不可能。因为工匠带一个指套来做瓷器,第一,不方便;第二,瓷器上一定留有被他伤害的痕迹。什么痕迹,因为带了指套不是那么灵活,一定会留下破坏胎部的痕迹。

上个礼拜彻底被浇灭了。上个礼拜去了一趟磁州窑,找了刘立中,他从1976年开始仿磁州窑,画北京元大都出土的元代的凤纹罐一绝,画得特别好。当时我就问他这个问题,他一乐坐下了,告诉我手拉坯的时候不是我们想象中现在在陶吧这样的拉法,人家的手是拇指和其他指头这样一勾拉出来的,不是工具,也不是藤条,拉出来的痕迹特好,特别像,舒服极了。这种工艺痕迹破灭了,以前以为凡是有这个都是八九不离十,现在人家给我浇没了。真是这样,不断的推翻自己,推翻自己的是我们的视野宽了,是我们见得东西多了,是我们思考问题更复杂了,是个好事。虽然推翻了,但是可以告诉大家说,今天这种手拉的痕迹一定源自于古代,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们知道了它不会带指套,也不使用藤条,简单的这样就解决了问题。第二个问题,这个拉坯的痕迹因为手指、器型、地域不同、胎质不同,拉出的痕迹一定不同。如果就这些不同的方面我们再做深入的分析,假以时日又会得出一些体会,这就是我们在收藏时,要捡瓷片、收藏瓷片,看瓷片,尤其是看器物里面痕迹的必要的一个过程,去找这种体会。所以工艺上的痕迹我们要注意。

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过于集中,不是很均匀和很自然的,这个东西也是我们一个辨别过程。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的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个东西怎么形成我也不知道,没有琢磨透,这个东西好像就靠外延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这个东西大多见于出土。我们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个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那么这些是未知数的东西,但是我们至少把一些现象掌握它,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3、出土痕迹 瓷器出土的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真的有很多的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和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是不一样的,都有很多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各种各样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的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就完了,一定要放在阳台和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是没有层次的,它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因为我们开始时说到了,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无论是什么东西非常的精到。虽然朝廷变了,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是对这些人的影响不是这么严重,他的思维不是朝廷变了,他也要跟着变,他是潜移默化变的,他的心是静的,他是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的要作弊。

我去过赤峰,九十年代初期,辽代瓷器把北京打得体无完肤,经历过这段的人几乎都知道打得体无完肤,你们不是喜欢辽三彩吗,不是喜欢辽代绿釉吗?特别多,那边报纸也登,内蒙地区辽墓被盗,小的文学作品也说,茫茫草原,茫茫沙地,地平线上的墓塌了,这种文学作品里都有说过。这些东西应运而生,大量充斥市场很正常的,大量的盗墓充斥到北京的市场是非常正常的。你说这假吗?我就到他们家去了一次,真受教育。你不是讲器型吗,凡是辽代各类各样的器型他们家都有,一比一的仿,烧出来以后绝对不会走形。工艺上和景德镇不一样,因为那里的土和景德镇的土是不一样的,把那个土弄来以后,拿一个木棍就像洗衣服一样拍,拍得特别瓷实,弄一个模子,为了防止变形高温喷灯烤,基本上都是半干了,水分没有了,没有什么可以变形的地方,速成了,完了就去烧造了。也因为它的速成,因为它的胎质特殊,所以它的粗糙感都有,烧造器型也有,重量也有,你不是重量不好吗?当时就削一块,当时就挖一块,差不多,弄完以后烧,烧完以后院子里一块地下一埋,生活用水什么往里倒。后来就跟我客气说,王老师你挑件东西吧,在地外面码了很多东西,你挑件东西吧。我说行,我挑件东西。为什么让我挑呢?因为我说他仿得不好。他哪点仿得不好,因为他速成,因为他浮躁,因为他用喷灯烤过,他的胎质坚硬感比辽代瓷器实际硬度大得多,他修胎修的痕迹要锋利得多。就是这么一个问题。

他说,你说对了,王老师,你挑件东西吧。我就在那里面挑,走着走着我说不挑了,因为你地下有东西,一走就响。我说这样吧,我要你以前埋过的起出来以后刷干净的东西,从屋子里面给我拿了两个,真是仿的到位,就是一点胎质过于坚硬,过于修足锋利,因为它要适合这个温度,它不是自然风干。那么在这种土的环境当中出土的东西是什么概念?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好比每年三月份,我们过植树节一样,中国的植树节特别有意思,今天去一波人是挖坑的,后面去一波人是栽树的,再去一波人是浇水的,或栽树和浇水是一块的。挖完坑的人把土往坑边一堆,等着下个礼拜植树的人,那个土在挖好坑的两边让风干和太阳晒了一个礼拜以后,表面水分挥发了,表面土壤感觉是松散颗粒状的,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出土是什么概念?因为它埋在地下不是三年,五年是百年,或者是百年以上的,而且是在一个什么环境下呢?窖藏。有的窖藏上面是盖一个大瓮,上面盖一个盘子,盖一块砖,砖碎了,不用说里面有土了。如果是一个墓穴,墓穴里面根本就没有土,怎么会有土的痕迹呢?但是它一定要有,怎么来的?一般的墓葬是做不了今天我们说的楼房地下室这样的防水工程,虽然它做过防水,随着年复一年,随着季节的变化,地下水不断渗透,干燥,渗透,再渗透,再干燥,年复一年细细的砂土和细细的泥土随着水的渗透,而渗透到墓室里面,附着在器物的表面。这个附着是有一个规律的,如果说只有里面有土,表面特别光鲜,底足那个土都不一样,这不成比例。

4、出水痕迹 防不胜防仿制手法

出水的东西确实很难看,原来我以为好看,我曾经也说过,比如说南戴河、北戴河,海边的礁石上全都是贝壳类,附着特别多,瓷器在里面能不附着吗?凡是附着的全都是真的,这不是靠一年能够附着的。其实,不是那么简单,有人说您没有在海边待过,您不知道,养殖箱里养几个月就这样了。我说这还能养啊?他说,那当然了,我这个就是养出来的。什么样的东西,你想象不到的东西,人家利用一种自然的规律,巧妙合理的结合起来,让我们防不胜防。

后来我们通过考古发现,又知道了一个,不仅是八十年代阿姆斯特丹出的那批东西,包括我们南海最近发现的东西,船舱沉下去以后包装物保存的都很完好,包装物外壳被水生物附着以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把里面保护得特别好,跟新的一样,哪找使用痕迹去?磨损痕迹?出土痕迹哪找去?出水痕迹也没有,怎么找?因为形成一个完整的保存。就好比我早年间当学徒和老先生聊过,说当时民国时有一个人发财了,怎么发的呢?从美国进口面粉,船沉了以后,浪把面粉都打湿了,面硬了,没法用了,赔本赔大了,后来有一个人就低价买了,买回来以后他发了一大笔,最后成为了粮食大亨。据说北京确有其人。什么概念?他就知道,海水有盐,打湿了以后外面形成了保护壳,打碎了以后,里面的面粉是好的,不是全都扔海里没法要的,保护起来了。那么我们想起来了,因为我们不知道海里沉船瓷器本来的面貌,自然状态是什么样的,我们真的无法判断,无法通过这些痕迹来鉴定。这是我要看的一个目的。

另外一个,因为被海水侵蚀了几百年,海水是咸的,咸的东西把这个瓷器淹了,脱离了那个环境以后,好比汉代瓷器在水里泡着,本来没有水可以,结果在水里泡了两千多年,再拿到表面上以后一定要做脱水处理,要还原它埋在地下之前的那种状态。那么海捞瓷器也罢,养殖箱瓷也罢,(因为里面是不是封闭状态我们不知道),我们猜测它都将面临一个脱盐处理的过程。这个比例有多大,我认为就目前为止,基本上达到95%以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海边上发现瓷器不是在今天,在八十年代以前或者更早都会有。一网下去一堆破碗茬子,没人要,今天这些渔民作梦也想一网下去都是碗、瓶、罐,不希望兜鱼了,但是机会已经少了。潜到海底捞这些东西也能捞到。这个例子说明了散落在海里被捞上来的这些东西,至少不是沉在海底的核心部分,至少是被海水侵蚀过的,至于它侵蚀多久,那么应该说很久。明代一定是几百年或者一、两百年以前进去的。侵蚀了很久,它将面临着脱盐处理。目前就我知道脱盐没有更多的过程,如果浮躁的话基本上就是特别快,要么药物,或者是中和,或者干脆拿东西泡,把表面的一层釉都伤了,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有大量东西流世,这些的痕迹都将是我们关注的一个对象。

哪些使用痕迹,哪些出土痕迹,哪些工艺痕迹,哪些是海捞痕迹,或者是海捞经过脱盐处理的痕迹,都将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过程,我希望和大家能够不断就这些问题来交流,丰富我自己,因为大家的智慧总比我一个人要丰富得多,渊博得多。

经典文章: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瓷器鉴别要点

洪武的鉴定重点是要正确辨别与元瓷的不同,并注意不要和典型永乐瓷相混淆:1.元代除少数玉壶春瓶为釉底外,其他器物底部无釉。洪武则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外,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扁菊纹大碗也为釉底,其他器物则底部无釉.

2.元代碗类底足斜削的习惯,洪武时期除民间青花粗碗仍沿用外,其他较细的器物已改为平削足。

3.元代梅瓶的口均为上狭下宽的梯形口,明代梅瓶口部已改变为直而稍翻唇,决无梯形感。

4.元代青花在纹绝少五爪,洪武官窑器几乎全为五爪。

5.元代印花和青花二种装饰工艺同置于一器的方法,洪武仍继续使用。

6.元代莲花叶子为标准的葫芦形,洪武已变形的不成葫芦形了。

7.元代牡丹叶子画得肥厚规矩,洪武已变片稍微细瘦而随便了。

8.元代的仰莲瓣纹每瓣都分开绘画,洪武朝除个别器物仍分开画上,绝大多数莲瓣之间借用边线,不再分开,并出现了双勾描绘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

9.器物颈啊的蕉叶纹,元代每片蕉叶之中茎或单线色绘或双勾填色,洪武则蕉叶中茎以双线勾出后不埴青花或釉里红以,形成中茎有空白地。

明洪武瓷器的特点

1.造型特征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枢府窑古朴浑厚的遗风,尤其以民窑为甚。民窑撇口盘、碗类,中腰以下胎体渐厚重,有的和元瓷一样,或折腰,或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锐意创新,迅速摆脱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孕育着以造型秀美飘逸著称与世的永乐瓷器型,从而展现了明瓷的新风貌。2.胎体特征胎土因淘炼粗细之差,胎质表现不一。以官窑器物而论,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质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火力不足,有类似浆胎的现象,胎体断面呈土黄色,但大多数仍为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3.釉面特征釉面呈青白色,为元、明两代瓷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瓷器,有的胎体淘炼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经厚润的青白釉汁映衬,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釉面虽也为青白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有的釉面伴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纹,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一般底足刷有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色,光泽感不强。有器足与器身釉面色调不一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或者是器足受火向背不同,熔融时产生变异,或者是底足涂了不同的釉料所致。4.图案纹饰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洪武时期,官窑与民窑发展进程不一。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丽,或多或少流露出元代风格。而民窑器物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绘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制瓷工匠丰富的创造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则为葫芦形;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另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一些民窑器物的绘画也和元代纹饰一样,多用莲瓣纹图案。元代的莲瓣内常书八宝之类,而洪武时多绘团花图案。碗、盘类中,多见如意状飘带云、火云、缠枝莲等纹饰。民窑器心,多草书“褔”“壽”字,也有绘蕉叶、缠枝莲、松、竹、梅、兰、水藻及人物、动物等的。主体纹饰常用云龙、梅、兰、树、花鸟、缠枝花等,而边饰则多为二方连续简单几何纹。民窑青花器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与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画”,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色调与元代一样,比较稳定,很少有流散现象。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的衬托出纹饰画意。5.底足特征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兴起各种型制的圈足,种类繁多。另外,民窑青花碗一类,则底面无釉,圈足高深,有的挖足过肩,残留有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元明两代瓷器的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黑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斑。其形成原因有两种:一为胎体本身含有铁质,经窑火烧结转为氧化铁而呈现红色;另一为工匠着意旧刷而成。经明代延续到清代中期,乾隆以后才完全消失。通常是火石红斑越浓重,表明器物制作年代越早。

经典文章: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而古人则将这种合金称之为"金",文献中所讲"赐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铜。 青铜器则是以青铜为材料,采用一种非常特殊的工艺(今人称之为青铜铸造工艺)制作出来的器物,它是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 青铜时代(Bronze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从出土和传世的大量青铜器可见,古老的块范铸造技术在远古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青铜器在中国先民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古代青铜器与青铜工艺的演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物质进化史,更是中国人的精神进化史。 青铜材料的稀有和青铜铸造工艺的先进性,使得它与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沦于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青铜鼎、簋、尊、盘、爵等作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实用功能与作为礼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标出的意义是互为表里、融贯一致的。可以说,没有古代青铜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来文质彬彬的贵族等级体制和先秦时代特色独具的权力表达系统。古代文明体制的核心,即所谓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不与青铜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青铜容器在古代常常被用作礼器。商周社会以严格反映等级制度的规章仪式,即所谓"礼"来维护政治、经济权力,而祭祀则是沟通人、神,使人间秩序神圣化的中心环节。青铜器在祭器中占据了很大份额,是贵族宗室内部族长和作为天下"共主"的天子主持祭祀必备的礼器。此外,青铜器的制作和赠与也与商、周时代贵族间婚媾、宴享、朝拜、会盟和铭功颂德等礼制活动紧密相关。 作为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象征,王、侯所制造的鼎、簋也被视为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来源。传说大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铸鼎于荆山下,各象九州物"是一匡诸侯、统治中原的夏王朝立国的标志。而"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则是表明每一次王朝的代兴,"九鼎"便随之易手。春秋时,楚庄公向周定王的使者"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或泛指试图取得权威支配性的经典说法。置立于王室或宗庙内青铜礼器的转移,实质上是权力与财富的再分配所带来的政权转移,"九鼎"作为中央政权的象征,谁占有了"九鼎",谁就握有全国最高的政治权力。同时,各级贵族在使用礼器的种类、数量上都有严格的规定,种类和数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所谓"钟鸣鼎食",即是表示了家族人丁兴旺、仆役众多的庞大场面,成为贵族显示自己身份之高贵的标志。正如著名学者张光直先生所言:"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 古代青铜器常自铭为"宝尊"、"宝鼎",这表明青铜器一直是被视为尊贵的宝物,汉代即将青铜器的出土视为"祥瑞"之兆。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因得鼎汾水之上",竟将年号改为"元鼎"。从汉武帝把铜鼎奉为神物这一历史性事件算起,中国人收藏青铜器的历史已长达二千余年。 北宋以来,文人雅士对青铜器的研究、搜集和玩赏渐成风气,一门新的学问,即所谓的"金石学"从此开始成形,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即是宋代有名的金石学家。中国人对青铜器的研究偏重于考古、历史、古文字等多门学科的著录与考证,而西方及日本等国收藏和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则侧重于形制、纹饰等美学价值方面,有关专家及其著述均有极高的水准。 青铜器知识 青铜器的名称和形制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技术青铜器主要纹饰青铜器鉴赏 青铜器的名称和形制 商代青铜器名目比较复杂,战国时代和汉代又有一些特殊的形制,但古代青铜器仍形成一定的体系。古代青铜器的造型体系,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我们现在介绍的青铜器造型,是沿用目前常用的传统的体系。 青铜器可分为:一、日用器:①炊煮器,②食器,③酒器,④盥洗器,⑤其他。二、乐器。三、兵器。 炊煮器中摱就是煮肉的锅,三条腿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撠獢的用途相同,但形式不同,昂的三条腿成囊形,中间是空的,称为摽钭銛,因此鬲中的液体和火焰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大。鬲的形式在古代有悠久的传统,在考古学上是把它当作商周文化前身的标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圆形的;但也有时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容量大小不同的鼎有时按照三、五、七、九的数目成组的应用,按照大小分别置入牛、羊、猪、鱼等不同的肉食。鼎在古代被认为是青铜器的最可尊贵的代表,它可以象征国家的统治权。 食器中,摱箶和摂(或作擉)是最普通的。豆是一种高足的盘子。殷是圆形、有把手、圈足的盆子。此外,还有摵厰(长方形,敞口,有足的盘子,往往上下两半扣在一起) 酒器在商代很发达,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甲、三足器(或四足):爵、角、斝、盉。 乙、圈足敞口器:觚、觯、尊。 丙、圈足敛口器:罍、卤、壶(战国以后钟和钫代替了壶)。 丁、彝、勺、觥,及鸟兽形器。 有些酒器的用途不明。可知三足的摼魯、摂袛是温酒用的。摫B斒堑骶疲ň萍铀┯玫摹罍敚ň铺常卣敗壶敗彝敚际侵频钠骶摺勺斒亲镁朴玫摹R桓鰯戸龜或擌和一个爵或摂袛,往往组成一对。从古书(《礼记》和《仪礼》)中可知古人饮酒有隆重的仪式。这些复杂的酒器充分表现了古代贵族的奢侈而繁缛的生活方式 盥洗器有贮水的撽硵和摷鴶,承水的撆虜和注水的撛褦 其它尚有置肉于其上以切割的撡迶和插肉用的撠皵。摻麛是小台,席地而坐的时候,食器酒器可以放在上面 青铜制的乐器中最贵重的是撝訑。钟悬挂方式有两种:直悬或侧悬,因而钟上的钮的形状不同。钟和石制的磐同为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单独一个钟,称为撎刂訑,或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音阶高低组成,称为摫嘀訑。一种执在手中敲打的乐器叫擃蹟,商代的怔往往是大中小三个一套。擃鞌是装上活动的舌,执在手中摇的。摿鍞是悬挂在固定的地方(如马身上或车上)因震动而作响的 青铜兵器中的擄紨、撁瑪、摳陻都是装了长柄使用的。戈有时在上端更加了矛,运用方式较多,可以刺,可以啄,可以击。撈輸就是斧,商代极华丽的装饰着的撈輸很多,摻飻是砍刀。撓鲾是小刀子,在商代后期已作得很精美。另外,在北方鄂尔多斯青铜器(内蒙古河套一带发现的,相当于汉代)中也有很多。斀是春秋以后在南方流行起来的一种兵器 青铜器中特别丰富的是车饰和马饰。种类繁多,更适宜于作专门的研究 青铜器的制作主要的是为了日常使用,但也常用来殉葬。现在保存下来的青铜器,几乎都是从古代坟墓中得到的。从殉葬的情况也可以推测日常使用的情况,譬如在古代,往往一件炊煮器、一件食器、一件贮酒器构成一组,就代表了一个人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所以古墓中发现成套的器皿对于研究古代生活很有帮助。古代制作铜器是隆重的事情,例如:祭祀、赏赐、战争、征伐、嫁女等等。但也有些青铜器制作时是以装饰为目的的,例如特别华丽的一些兵器 总之,青铜器在古代贵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也集中地表现了工艺匠师的造型创造能力。青铜器丰富的造型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智慧创造。作为工艺形象,青铜器的造型和装|>>>>|

经典文章:中国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家具发展方向。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中国垂足家具才逐渐兴起,唐朝,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优良的材质,纯熟的工艺,这些都是明以前的家具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家具,它们包括很广,但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延生出榻等。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憩居形式到了唐代仍然是两种形式并行,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但席地而坐仍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中国家具在唐宋两代有了根本的发展,对以后明清家具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什么在唐宋家具发展会这样高速那?这是有原因的。

唐至五代,士大夫和名门望族们以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为时尚,五代时期家具以发展的初步完善,以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家具。为中国历史家具的最完美阶段打下了基础。从10世纪中晚期开始,宋王朝经济高速发展、城市繁荣富有。宋时高座家具已相当普遍,高案、高桌、高几也相应出现,垂足而坐已成为固定的姿势,中国历史上的起居生活变革由坐姿而定。城镇生活的繁荣使高档宅院、园林大量兴建,打造家具以布置房间成为必然,这给家具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唐代家具,宋代家具,为明清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 是中国家具史中空前发展的时期, 也是家具空前普及的时期。宋代家具品种有床、榻、桌、案、凳、 箱、 柜、衣架、巾架、盆架、等。还出现了专用家具、 琴桌、棋桌 等。家具形式也多种多样。 仅桌子一项已有正方、长方、长条、圆桌、半圆桌,还有炕桌、炕案;凳子有方、长方、 等形式;椅子有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等。 宋代还发明了燕几,当时的士宦大家为装饰屋宇,竟相仿造,燕几由7件组成,有一定的比例规格。它的特点是可以随意组合, 可聚可散,可长可短,纵横离合。符合了上层社会使用的要求。 宋代家具在制作上也不有少变化。开始使用束腰、马蹄、蚂蚱腿、云兴足、莲花托等各种装饰形式; 同时使用了牙板、罗锅枨、矮佬、霸王枨、托泥、茶钟脚、收分等各式结构部件。 宋代, 我国已基本完成起居方式的转变,供垂足坐的高形家具占绝对主导地位。 在宫延里, 统治阶级不惜工本制作了一批高级家具。 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桌子和椅子,就是较为完美的代表作品,体现出宋代家具艺术的发展水平。所以,"没有宋代家具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就不会出现完美、 精湛的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在宋代家具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手工艺的繁荣,对家具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明代,手工业的艺人较前代有所增多,技艺也非常高超。 明代江南地区手工艺技术较前代大大提高了 ,并且出现了专业的家具设计制造的行业组织。 明代,总结各种工艺技术经验的专门书籍逐渐增多。 木器家具方面的专著当推《鲁班经匠家镜》一书。此书为明代北京提督工部御匠司司正午荣汇编, 分建筑和家具两部分,其中对家具作了详尽的分类。如: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橱柜类、台架类、 屏座类等。每一类中又分别叙述不同形式。如床榻类中有大床、禅床、凉床、 藤床等;桌案类有一字桌、案桌、折桌、圆桌、琴桌、棋桌、方桌等。其他如选材,卯榫结构,家具尺寸, 装饰花纹及线脚等都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记述。 《鲁班经匠家镜》一书是建筑的营造法式和家具制造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对明代家具的发展和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有关家具方面的书籍还有明代文震享所编的《长物志》。 书中对各类家具一一作了具体分析和研究,对家具的用材、制作、式样分别给予优劣雅俗的评价。 明代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还把家具制作和养生学结合起来,提出独到的见解。 这些书籍的出现指导了家具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生产工艺的提高,并丰富了家具制作的理论。

明式家具的产生和发展, 主要的地域范围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这一地区的明式家具持续着鲜明独特的风格。 到清代前期,明式硬木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但从产品不难看出只有苏州地区的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最具底蕴。 这种风格鲜明的江南家具,得到广泛喜爱, 人们把苏式家具看成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式家具”。中国家具经过不断地变化、演进和发展, 到了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称“明式家具”。而明式家具中夹杂着文人化的意趣, 文人已参与了家具的设计,这又是前朝后代的家具所无法拥有的。 明代的家具遗留至今的精品为数不少,从而可以让我们直观地了解明式家具的发展进程。明式家具的品种式样丰富多彩。 家具艺术也和其他艺术一样,在明代初期至中期也有很大的发展。 流传至今的大批家具珍品记录了手工艺人的勤劳智慧和光辉业绩。

清初之时,家具上的创新不多,还保持着明代家具的样式,清代中叶以后,清式家具的风格逐渐明朗起来, 家具也出现了新的特征,与全国的明式家具相互影响,又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 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而样式也十分丰富,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 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装饰上求多、 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清代家具以雍、乾为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家具品种多,式样广,工艺水平高,最富有“清式”风格。 在装饰上,这一时期力求华丽,并注意与其它各种工艺品相结合,使用了金、银、玉石、珊瑚、象牙、珐瑯器、百宝镶嵌等不同质材,追求金碧璀璨、富丽 堂皇,遗憾的是,这一时期的家具,有的由于过分追求奢侈,显得繁琐累赘。

经典文章:古月轩瓷器的辨伪


古月轩瓷器的辨伪

“古月轩”泛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的珐琅彩瓷器,其得名说法颇多,或曰清宫中有胡姓画珐琅彩画师,拆其姓氏得名;或谓清宫中有画料器名家姓胡,乾隆御制瓷仿之;亦或说乾隆朝宫有古月轩,历朝御瓷皆藏于此等等。自清以来各种说法广泛流传文人阶层与文物古玩业,但由于事出有因与否无从查考,因而只能姑亡听之。本文要叙述的是瓷器爱好者所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何鉴定这种“古月轩”瓷器的真假。 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瓷和后世仿制的珐琅彩瓷,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区别,如何区分其真假呢?笔者认为,传统的鉴定方法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胎体。作为清宫头等名品,负责制作素瓷的景德镇御器厂有责任把最精良的半成品运往北京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加工。据目前所见,康、雍、乾三朝无论哪一朝的珐琅彩瓷,胎体质量均十分高,胎骨细密平整,露胎的底足均十分细洁,尤以雍正器最为细滑。康熙器胎体比后两朝器稍厚,总之,真品胎体厚薄适度,与其它品种(如彩瓷)无多大区别,重量也适中,不轻不重。后仿器胎体一般也力求平整均匀,那些按严格要求仿制的作品甚至连重量也相同(但烧造后可能出现误差),许多仿品制胎不讲究,不是胎体过厚过重就是过薄过轻,尤以后者为多。有的可看出釉下的胎面不够光滑均匀,从足底看绝大多数胎质较疏松。在鉴定中,我们可以寻找光绪、民国的精细瓷器作对照,仿品常与之有共同点。 二看釉色。康熙器和雍、乾器的色地器,通常以红、蓝、绿等色彩作器表釉面装饰,这种色地器器表低温,色釉的施绘通常十分均匀,一气呵成。后仿的色地器常色调浓淡不一,有的涂抹痕明显,有的色泽晦暗;真品白地器和色地器未施低温釉的部会,均为细润洁白的白釉,釉色十分滋润,光泽平和,不刺眼。仿品多釉层稀薄,色虽白但显得苍白的,光泽多有刺目感。但应警惕那些色釉或白釉色泽晦暗或旧气十足的作品。一般说,作伪者不会对这种名品进行成色上的仿旧,因为珐琅彩瓷均保持着一定的鲜艳色泽,除非是在旧瓷上加绘珐琅彩(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以明瓷画彩器)。 三看造型。按目前所见,清三代珐琅彩多为盘、碗、盉、碟和瓶类造型,几无其它形制。这些造型作品均已见于各种图录,可按图索骥。如发现造型不符者应引起注意,但造型相同者未必就是真品,清瓷的造型变化往往十分细微,有时无法从图录中判明,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乾隆珐琅彩鹌鹑图瓶早已被大量复制过。造型虽相同,但所绘者是粉彩,不谙鉴赏者往往以此为真品,理由是造型相同。因而我们不能把造型作为主要依据。当然,不少晚清、民国伪作不按照原作予以仿制,仅在款识上反映出来,其造型同真品大相径庭,一见便知是清末民初的仿品。 四看彩绘。康雍乾珐琅彩料通常经皇家严格把关,康熙器全用进口彩料,加入所谓“多尔门油”作绘画润滑剂,雍正时,国产珐琅彩料试制成功,不少用国产料绘制的作品质量也很高。从传世康雍乾珐琅彩作品看,彩绘工细,色泽艳丽,光亮透明,晶莹润泽,有一种玻璃质感,富有层次。后仿者着彩通常稍晦暗,色彩层次感差,光泽度、透明度均不及真品,有的彩绘过于浅淡,有的过分浓厚,手摸有过分的凸起感。有的则厚薄不均。而且,光绪、民国所仿作品,用彩多有不同,除少数接近清三代真品珐琅彩外,许多仿品用粉彩料,大致有三种:1、类似康、雍、乾粉彩的彩料。2、清末民初的“重工粉彩”,彩料浓厚如堆脂。3、浅绛粉彩(近代兴起的粉彩)。这三种粉彩效果不同,均不属典型的仿珐琅彩,但常被人当做珐琅彩,遇到这样的作品,应与清末民初粉彩多对照。 五看画风。康熙珐琅彩多图案化,以花卉为主。雍正时开始走向绘画化,山水、人物、花鸟均有。同时,皇家延聘宫廷如意馆画师创作画稿,指定画珐琅高手绘彩。许多雍、乾彩器诗书画三绝并存,艺术格调极高,因而从画风上可见其精神,后仿者往往不能得其神髓,笔调生硬,线条松散,纹样呆板,毫无生气。 六看款识。康、雍、乾彩瓷的落款,对人们判断是否珐琅彩具有重要作用。有时一件器物虽分究竟是为粉彩还是珐琅彩,但如果底有料款,就基本清楚了。同样,要判断一件作品真假,落款也显得举足轻重。康熙器底部,基本上都是红或蓝两种外粗内细双方栏四字宋体款“康熙御制”(紫砂器多黄彩款),后仿款字体竭力摹仿真品,但真品字体略扁,结构工整,点划顿撇捺笔路分明,仿款字体略瘦,撇捺做作,欠功力。雍正器款比前复杂,绝大多数为双方栏蓝料内粗外细四字宋体款“雍正年制”,也有双方栏(粗细相等)款。另有一种无方栏四字款,均为蓝料款,还有一种青花双圈六字款(这类款器更要注意后加彩)。后仿者有相同格式款识作品,有的书红款,也有书“雍正御制”者。以第一种蓝料款为最多,有的外方栏线浓淡不均,“雍正年制”四字大小不一,看似工整,但软弱无力,按原款照描的痕迹明显。乾隆款依然以蓝彩双方栏外粗内细四字宋体款为主。但除了与上述几种雍正款相似者外,还有篆款,偶亦见黄款。有些仿款基本能达到真切效果,但有的则违反常规。值得警惕的是,凡是书雍正、乾隆款的红款器多为仿品。蓝彩四字款的仿制特征与雍正款相似,有的更差,上述两种雍乾蓝料字体,与民国仿“洪宪年制”四字款相比有相似之处,有时可以此参考。还应注意的是,凡落“古月轩”款的制品均为清末民初赝品。凡器身题写“郎世宁制”款识底书雍正乾隆官款者,也均应为民国仿制。因为至今未见一件书“古月轩”或“郎世宁制”的瓷器作品为真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