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女子陪嫁的瓷器 > 导航 >

古代大户人家陪嫁女儿的嫁妆瓶

古代大户人家陪嫁女儿的嫁妆瓶

古代女子陪嫁的瓷器 古代瓷器瓶 古代女子陪嫁瓷器

2020-06-13

古代女子陪嫁的瓷器。

中国大户人家很注重姑娘陪嫁的, 姑娘出嫁时,娘家陪送嫁妆,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的婚嫁习俗。之前说的江浙人家的十里红妆就是说嫁妆的。嫁妆瓶就是曾经非常流行的嫁妆之一,佐证了旧时婚俗的传统文化。陪送嫁妆瓶习俗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清晚期至民国盛行。它既是一种陈列品,也是一件实用瓷器。大多数的人家便会将鸡毛掸(dan)子插入瓶中,为此,嫁妆瓶又叫做掸瓶。

嫁妆瓶器型硕大、敦厚、稳重。按大小可分为300件、200件、150件、100件(件,是陶工制坯时所用瓷泥块的数量,后指器物的高度,如300件的高度为60厘米左右,150件的高度为43厘米左右)等。

嫁妆瓶的釉彩主要有:白地青花、豆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加白、青花加紫、粉彩和粉彩堆塑等。按形状可分为圆形、四方形、六方形等。其做工讲究,画面精美,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嫁妆瓶绘画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多数寓意吉祥,提倡伦理道德,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表现形式世俗化和平民化。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山水风景、动物文饰、花鸟文饰、仕女儿童、吉祥图案等。到清末民国初期,大瓶的背面,还有书法诗文。

近年来,嫁妆瓶的文化、艺术价值日益显现,它的造型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颇具学习、欣赏、研究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热衷收藏欣赏。因瓷器易碎,不易保存,大多的嫁妆瓶身有破残,有的甚至打上了锔钉,带上了百姓时代生活的特征。单只的瓶多,成对的很少。尤其是经过文革的破四旧,一些带有敏感图案的嫁妆瓶遭到了毁坏。因此,民国之前的嫁妆瓶,数量越来越少,致使其价格也在不断地攀升。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晚清时期的嫁妆釉彩掸瓶


经过二十几小时的奔波,由北方的初春,来到了南方的初夏。真有一点时光旅行的感觉。地点不同,时间一定,感觉着两地不同的季候,说来普通,细品一下还真有着几分玄妙。

此次出差是到广州看一些瓷器,当库门开启之后,这场时光旅行才算真正的开始,但到达的目的地并不遥远,“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吧。也就是那百年间的故事。

虽不是一些藏界的凤毛麟角,时代也并不久远,但仍然因其自身的魅力,备受大众藏家的喜爱,要是说起这批瓷器还真有点前文,本来是“文革”时期收集上来,用来出口换取外汇的,后来这项工作停止了。于是这些东西就全部囤积到了广州港。后来成了广州文物总店的旧藏。几经动荡,今天才得以出现在我的面前。虽说只是一面之缘,却也有着一种久违的邂逅。既然有这次机会当然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了。

首先要说的是体量最大的嫁妆瓶了(又称为掸瓶),称它为嫁妆瓶其实就是平民百姓家嫁女时的陪嫁。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件实用品。既然能成为陪嫁的嫁妆,可见当时的分量也是不小的,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九英寸大电视了。掸瓶最早出现在乾隆嘉庆时期。多为豆青釉青花和少量的粉彩。同治时期粉彩比例增大。光绪时期更是大量的烧造。

最大的有六十几厘米,小的有二十几厘米,当然六十厘米至四十几厘米的最多。器型淳朴、敦厚、稳重。多为盘口或阔口,亦有洗口。弧颈、溜肩,肩与身过渡自然,直腹,假圈足。耳多为双狮耳、带状耳、龙耳、兽首衔环耳及桃果等肖生耳。耳型简却很传神。记得儿时祖母家的大红柜子上也有着那么一对。当时被我故意打坏了。其实就是为了打下它的那对狮耳做小玩偶。现在想起来真是糟蹋东西。

掸瓶的釉彩主要有:白地青花、豆青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加白还有粉彩、青花加紫、粉彩堆塑等。白地青花较为传统。釉质洁白、明亮,青花发色艳丽。整体清丽、淡雅、明快;豆青釉青花:釉质晶莹、肥厚,质感强烈,配以青花使质感与颜色结合整体效果更好,但颜色略有顺色;豆青釉青花加白:先堆白粉,后涂以青花。既有釉质的美丽,且文饰也更加整洁、明快,颇具立体感。粉彩的比例较大,料彩一般较为沉着、鲜艳,手摸上去有凸起感。后一般都有墨彩诗文。

他的文饰题材很广泛。有历史故事,如:三国人物、红楼故事、仕女婴嬉、隐者高士、耕樵渔读、神话传说等。山水风景:山,层峦叠嶂,水,开阔平远,加以人作为点睛之笔。动物文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如:太师少保、狮子滚绣球、苍龙娇子、麒麟送子等。花鸟文饰有凤穿牡丹、竹报平安、松鹤延年、白头富贵、喜上眉梢等。除此之外亦有暗八宝,博古图,连生三级、合何如意。多以象征,谐音等寓意吉祥,提倡伦理道德,表现得更加世俗化和平民化。也充分地表明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其他的器物还有很多,涉及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将军罐、冬瓜罐、猫枕、杯、碗、盘、盒、壶等等;有趣的是胭脂盒,相当于现在的化妆盒。上面多绘有:仕女图、婴嬉图、花鸟图的,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伦常制度,如五伦图,在盒的上下盖之间,还有一个隔挡,上有书“一品夫人”。很容易就令人联想到,在昏黄的烛光中,古代美女对镜梳妆的惬意景象。爱美之心,什么时候不是一样的呢?过去、现在或是未来。

盘碗可以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了,有趣的是在它们的上面都有着刻字,有姓氏,有堂号,有吉祥语,也有警语,如:慎德、长乐、盈,等等。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反映着当时的文化,虽为民用,但与现代的机器大生产有着很多的不同。

由于种类太多,笔者也是盲人摸象,不好一一介绍了,当时的岁月是动荡的,也是平淡的,是固守的,也是解放的;既有社会的风起云涌,也有小民百姓的柴米油盐;是朝代的变更,也是平民意识的觉醒。它们可以为历史作证。更代表着当时小民的生活,它没有前期的富丽堂皇,但依然像晚霞一样沐浴着每一个奔劳的时人。直至今日还依旧承载着过来人的回忆,那回忆不就是昔日的情怀吗?

现在正逢盛世,收藏也是越来越热,民国瓷器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市场上有供不应求的态势,在短短的几年之中涨了几十倍,甚至更多,就说掸瓶吧,几年前也就几十元就能买到,现在涨到几千元,就连盘盘碗碗也由几角,几元,涨到了几百元。势头还在发展。

此次给大家介绍的这些瓷器都是文物商店的旧藏,且件件附带火漆,还有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可以说是收藏或馈赠亲朋的佳品。

注:笔者对清晚民国时期瓷器的了解,虽也见过许多,但终有盲人摸象的感觉,不免班门弄斧了。只是谈一下感受,如有不当之处,还望各家藏友有识之士斧正。

老鼠嫁女图案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瓷器上的老鼠嫁女纹饰。老鼠嫁女这一喜庆图案,在民间建筑装饰及瓷器上十分常见,画面为一群老鼠敲锣打鼓在送亲。送亲队伍的中心是鼠新娘的轿子,鼠新娘身穿红衣,四只老鼠抬着轿子,轿子前面有引导花轿的老鼠,它们多肩扛状元、及第字样的牌匾,送亲队伍的前面,老鼠们手拿唢呐、笙、箫,吹奏着音乐。不过迎接它们的新郎却是一只大花猫,它正虎视眈眈地看着这队老鼠。逢年过节,人们在墙上、窗上、门上贴上或绘出这一吉祥纹样。与其他的吉祥图案相比,老鼠嫁女更具民间色彩。

民间流传“老鼠嫁女”的故事,又称老鼠娶亲。对于这一传说,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一般多认为正月是老鼠嫁女的日子。在传说老鼠娶亲的那一天,各地有不同的风俗来祝贺老鼠嫁女。

对于这一图案的寓意,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老鼠嫁女是为了表达百姓们对根除鼠患的愿望;也有人说张贴这一图案寓意把鼠虫逐出家门。不过大部分的人则认为老鼠是十二属相之首,与老鼠相配的时间为子时,正是新旧交替的时候,所以老鼠嫁女有辞旧迎新、禳灾纳吉的寓意。

古代陶瓷:瓶类


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传瓶 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明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多角瓶 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造型为上小下大弧形台阶的多重塔式器身,每级装饰多个垂直或斜直的圆锥角.吴地方言中"角","谷"音近,故多角又寓"多谷",江浙一带民间取其"五谷丰登"吉祥之意。

盘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盘而得名.流行于唐,宋时期.

净瓶 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可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他渊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日本,朝鲜及南洋群岛诸国.梵语音为"捃雅迦","君迟","军持",中译为瓶或澡瓶.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元,明以后多称"军持".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玉壶春瓶 北宋时创烧的一种瓶式,呈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由宋人诗句中"玉壶先春"一词而得名.宋代主要由北方各窑口烧制.入元以后,其形制遍及南,北方诸窑,并且出现八方形与器身镂雕装饰.明,清两代,器身普遍比宋,元器矮粗,并成为传统器形一直延续至清末.

梅瓶 北宋创烧的一种瓶式,因口之小仅容梅枝而得名.又称"经瓶".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敛腹,瓶体修长.磁州窑造器上有开光黑彩书"清洁美酒","醉乡酒海"等文字,可知其为酒具;但辽墓壁画中所见用来插花,可见又系陈设品.宋器一般呈蘑菇形口,器身修长秀丽。元代呈平口,短颈上细下粗,器形雄伟.明以后多唇口,器身也随各朝审美情趣变化略有不同.

贯耳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径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瓶式之一。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多管瓶 又称牛角罐.冥器。流行于宋的一种瓶(罐)式.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的名.瓶直口,上有花纽盖,瓶身有圆管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空,多与瓶不通.龙泉窑烧制数量较大,此外温州,磁州窑,均有烧制,北方磁州窑制品,瓶体较肥硕,肩部直立的六管短而粗.

洗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

琮式瓶 仿新石器时代玉琮造型的一种瓶.圆口,短颈,方柱形长身,圈足,口,足大小相若,有的器身四面有凸起的横线装饰.最早的瓷质琮式瓶见于南宋官窑与龙泉窑器.明代石湾窑此类造型多施月白釉.入清以后,器身横线装饰演变为八卦纹,故后期又称为"八卦瓶".

蒜头瓶 瓶式之一.仿秦汉时期陶器造型.因瓶口似蒜头形而得名.瓷质蒜头瓶宋代始烧,流行于明,清时期.基本形状为口部作蒜头形,长颈,圆腹,圈足.明,清时瓶的腹部多有变化,蒜头形口因大小而异.

瓜棱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宋,辽时期。特征是瓶的腹部均匀分布着纵贯的凸凹弧线,将瓶体分成瓜棱形.其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作外撇花瓣式,以景德镇烧制的品种最多.

花口瓶 瓶式之一。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而得名。流行于宋、金时期,唐代已有烧制。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丁道刚作瓶大好"铭花口瓶,瓶口似莲花瓣形,细颈,溜肩,球形腹,圈足,瓶口部有人面形把,与肩部相接。宋代景德镇、磁州、耀州等窑都烧制花口瓶,基本形式为花口,细颈,圆腹,撇足。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区别在于足部变化,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

皈依瓶 俗称魂瓶,冥器。常见于江南地区宋、元、明时期的墓葬中。瓶体修长,颈部堆塑日、月、云、龙、虎、龟、蛇、鸟、鸡、犬、鹿、马、人物等,盖钮为立鸟状。也有依据瓶体上堆塑的主要纹饰称其为龙虎瓶、日月瓶的。元代皈依瓶与宋代相比,瓶体高,堆塑纹饰繁缛。从皈依瓶出土情况看,多为成双使用,少数瓶的颈部有东仓"、"西库"铭文,瓶内装有炭化的谷物,说明皈依瓶用途是给亡人陪葬的谷仓。也有人认为,它是亡魂的归依之所,故称之为皈依瓶。

盘口长颈瓶 辽代典型器之一。器呈浅盘口,细长颈,溜肩,敛腹,底足外展。有的器底划有"官"字款。同样这种器身,肩、腹饰贯耳者,称为"盘口穿带耳背壶";肩侧有注流者,称为"盘口长颈注壶"。装饰方法有素面黑陶压光、白釉、黑釉、褐釉、黄釉、绿釉等釉色或刻花。

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陶瓷典型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粗壮者又称"象腿瓶"。多以黑褐釉或茶叶末釉为装饰,大多由肩至底饰有凸凹弦纹,少数肩部刻有汉字楷书或契丹文年款,如"乾隆二年田"、"乾隆三年月廿一"、"大安七年翟"等,有的于腹部刻契丹人像。北方地区辽、金墓葬中常有出土,辽代壁画中有契丹人背负细长鸡腿坛的画面,说明此类器皿多为游牧民族所用。

凤首瓶 辽代瓶式之一,是受中亚金银器影响而创制的独特形制。凤首张目,曲喙衔珠,首顶荷叶状花口为冠,细长颈多饰弦纹,丰肩,敛腹修长,平底或假圈足外展。器身光素、刻花或堆塑图案。

连座瓶 瓶式之一,因瓶体与瓶座连为一体而得名。流行于元代。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枢府釉连座瓶,盘口,细颈,垂腹,鼎式三足,下连六角形镂空座。1972年北京市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钧窑连座双耳瓶,花瓣形口,细长颈,丰肩,腹下部内收,瓶底连有镂空座,堪称连座瓶代表作。

扁腹绶带葫芦瓶 一种瓶式。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为受西亚文化影响出现的器形。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天球瓶 瓶式之一,是受西亚文化影响的器形。口微侈,直颈,球腹,平底。始见于明永乐朝,宣德器较永乐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未出现。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多署本朝年款。

四方倭角瓶 瓶式之一,是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创制的磨器形。形状为唇式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清雍正御窑厂仿品造型与宣德器相比,瓶体较大,且书有雍正官窑款。乾隆朝仿品底足较矮,兽耳小。明末清初时无款仿品有的可达乱真程度。

壁瓶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初挂于鸟笼之中。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衘题诗句。

活环瓶 瓶式之一,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筒瓶 瓶式之一。造型为侈口,短颈,溜肩,长腹,平底,形若直筒,故名。筒瓶始见于明代万历朝,在清初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器物。

胆式瓶 一种瓶式。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留行于清代。

六方瓶 又称为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橄榄瓶 鼓腹,口足内敛,平底或圈足,形似橄榄。有素身与瓜棱式之分。为清代流行器形,始创于顺治朝,雍正、乾隆时最为常见。

荸荠扁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千篇一路,鲜有变化。

锥把瓶 形如锥把的一种瓶式。小口,长颈上细下粗,溜肩,鼓腹,浅圈足。创于清代康熙朝,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颇为流行。

油锤瓶 一种瓶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平底,形似旧时油坊匏制之油锤,故名。器形与锥把瓶或胆式瓶相近,其不同之处为颈部比二者更细长,且上下粗细基本一致。腹部呈圆形。仅流行于清代康熙朝。

棒槌瓶 瓶式之一,因似旧时洗衣用的木棒槌而得名。多为清康熙民所烧。棒锤瓶又分圆、方、软。圆棒槌又称硬棒槌,造型 为盘口,直颈较短,圆折肩,筒形长腹,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形大小不一,大者高达70厘米,小的不足10厘米。方棒槌瓶又称方瓶,器形为撇口,短颈,平肩微折,方形长腹,腹部略为上宽下窄,方形宽足,凹底施釉。软棒槌瓶特指雍正初期所烧制的一种器形,是与硬棒槌相对而言,造型不及后者挺拔。器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清光绪及民国时期对方棒槌仿造较多。然仿品胎体比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纸槌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纸槌而得名。多见于清康熙。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

爆竹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爆竹而得名。造型为小口,溜肩,直腹,圈足,以清康熙制品较为多见。

菊瓣瓶 瓶式之一,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为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

柳叶瓶 一种瓶式,为清代康熙官窑独特器形之一。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特征是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灯笼瓶 瓶式之一。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瓶式之一,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赏瓶 瓶式之一,是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同治以后又增添粉彩与单色釉描金等品种,并改称"玉堂春瓶"。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

转心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清朝乾隆时期。器形有大、小之分。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是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状,上有装饰绘画,瓶底有内凹的轴碗。一般外瓶镂空,形状似灯笼,内、外瓶套合后放在瓶座上,座上的立轴嵌入轴碗,手持瓶口转动,内瓶可随之旋转。瓶体上的图案如走马灯般可通过外瓶镂空处看到。清末民国时期有仿清乾隆时期的制品。

双联瓶 瓶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市场上出现的仿制品中,有书"大明万历年制"楷书款的。

陶瓷成河北丰南创汇大户


近年来,河北唐山市丰南区充分发挥陶瓷特色产业优势,坚持质量标准国际化、产品品牌国际化,加大产品出口创汇力度,积极引入现代化营销管理模式,促使全区陶瓷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目前,全区陶瓷出口企业已发展到9家,成为该区出口创汇第一大户。

该区陶瓷企业坚持质量管理国际化、质量标准国际化战略,积极引进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标准,9家出口陶瓷企业中除2家外商独资企业外,其余7家全部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获得了产品得以进入国际市场的质量“通行证”。另外,惠达陶瓷、梦牌瓷业还先后通过了美国UPC、加拿大CSA、韩国KS等国家认证,为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区还以惠达陶瓷、梦牌瓷业为龙头,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大力实施产品出口战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惠达陶瓷集团已先后在30多个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注册了“惠达”商标,产品已打入近8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区出口创汇第一大支柱企业。

解析一嫁妆瓶上发现的青花料(二)


如何认定这种含“碳”青花钴料的本质所在,笔者采取逐一对比逐一排除的方法。通过这两份测试报告,我们得到这样一种客观现实的结论,那就是这种青花瓷在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烧结后,青花钴料中存在两种不同颜色的“碳物质”,一种残留物(闪亮颗粒),一种生成物(黑斑)。现在,根据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所掌握的已知的所有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包括氧化物、碳化物、碳酸物等的物理、化学性质,没有一种化合物能够符合在这种高温下生成两种“碳物质”的存留的条件。也就是说,无论这些含“碳”的化合物是与其他物质的合成、还是自身的分解或是分解后有所残留,都不会在青料中存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碳物质”。例如:碳酸钙(CaCO3)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CaO)和二氧化碳(CO2)。分解部分中的“碳”已变成气体跑掉了,即使有所残留,那也只是碳酸钙中的一种“碳”。那么,对于碳元素的单质我们就应该着重考虑了。金刚石、石墨和无定形碳,在这三种物质中,我们不难看出,符合这个反应条件的、能够在此温度后存留两种“碳物质”的只有金刚石这种矿物。乍一听来,这个结论有些令人怀疑,令人吃惊,也让人感到不可能、不可信,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因为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再看到此种青花钴料烧结之前的样子,所以只能通过已知的元素种类及这些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这个反应条件来认定它以前的组成结构。这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化反应方程式的“填空”问题。我们依据科学的理论排除一切的不可能,那么剩下来的可能也就是这种物质的本质了。这种青料的烧结过程应该这样的:

一种含有砷、钴元素的金刚石,经过研磨变成细小的颗粒或是粉末,然后调剂成能够绘画的颜料,用在瓷胎上。经过上釉之后入窑烧制。在金刚石受热转变成石墨形式的碳元素过程中,“钴”呈现靓丽的蓝色,“砷”被升华。由于金刚石的硬度大,所以比其他的一些钴料较难研磨,一些较大的颗粒在这个反应中没有完全反应掉,所残留下来的就是扫描电镜下看到的“闪亮点”。

六、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

对于这个结论的产生,有人对此提出种种问题,笔者摘其主要,给予解答。

1、有人提出,金刚石在烧窑这个温度下会变成二氧化碳(CO2)或一氧化碳(CO)而跑掉,它怎么能够生成一种黑色的“碳物质”存在于釉层中呢?的确,金刚石在850~1000摄氏度时会变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但那是在有氧的条件下。这是一个普通的化学常识问题。可是如果用它做成青料,在烧窑的这个过程中,情况却大不一样。大家都知道,烧窑是从常温慢慢逐渐升高的,当窑室的温度升到850~1000摄氏度时(陶器的烧结温度),釉层中的水分子几乎已经完全蒸发而消失了,可釉层中的氧元素主要来自水分子;又因金刚石不与酸、碱等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它在850摄氏度之前根本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当达到它可以发生反应的温度时,釉层中可以与之相结合的氧元素已经非常稀少了。虽然窑室中有充足的空气,但此时在釉下的金刚石颜料早已被釉层所封闭。这就是说在这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只有极少数的金刚石变成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跑掉,而绝大多数是处在封闭加热的条件下使其改变了原有的原子结构,生成以石墨形式存在于釉层中的黑色“碳物质”(金刚石在无氧情况下加热到近1000摄氏度时转化成石墨)。这也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众多数目的黑斑呈游离态存在于釉层中的原因,实际上,它们既不是某种物质之间的化合,也不是某种物质的结晶,而是一种由相同元素所构成的物质之间的转化。

2、为什么把“闪亮点”认定是残留物?首先,黑斑只存在于青料之中,没有青花的釉中不见黑斑,所以说黑斑是青料的组成成分;又因黑斑与“闪亮点”中都含有碳元素,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且“闪亮点”中有青花的呈色元素“钴”的存在。其次,“闪亮点”的形貌说明,只有在参加反应中逐渐被消融,无规则颗粒状的物质才会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外观表象。例如,把一块三角体、立方体或不规则体的冰块放在空气中慢慢消融,最后它所剩下的微小残留物定会是圆形或是椭圆形的点状体。

3、也有人问,在上硅所古陶瓷实验室的测试报告中,黑斑部位铁、锰的含量分别为1.02%和0.05%,而金属所的报告中却不见这两种元素的含量,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这种现象是所使用仪器的测试范围不同而造成的。“能量色散”仪计算的是不含“碳”的其他元素之间的百分比,而“能谱”仪计算的是加入“碳”以后的所有元素之间的百分比。这样一来,“能量色散”所测试出的元素间的百分比含量就会相对减少,以至于在“能谱”仪中铁、锰元素的百分比减少到可忽略不计的程度。

4、另一个问题,“能谱”仪所测试出“闪亮点”中砷元素的含量高达8.95%,而“能量色散”仪所测试斑点部位它的含量只有0.89%,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它们所测试面积大小不同而决定的。“能谱”仪所测试的是一个较小面积的“闪亮点”,而“能量色散”仪所测试的是一个与之相比较大面积的区域。就是说,在某种物质中,一种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取决于其他参加配比的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多少。由于砷元素只存在于“闪亮点”中,所以较小面积中8.95%在较大面积的黑斑中而体现出0.89%,这是不足为奇的。

5、还有人提出,金刚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如何才能把它研成粉末调配成青料呢?这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再硬的物质只要它们互相揉搓或研磨,最后都会变成细小的颗粒和粉末。

七、“砷”对此结论的佐证

砷,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号As在元素周期表中排第33位。砷,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少且很散,几乎没有单质状态的砷,大都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并且在空气和水中极易氧化。由于砷的化学性质所决定,它在烧窑这个温度下就会完全升华。那么为什么此种青料在经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烧结后,青料中还存有这么多的砷元素呢?笔者以“苏麻离青”钴料为例来阐述这个问题。

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现在被认为是一种含有砷、钴、铁、锰等元素的天然玻璃质类的晶体矿物,实际上就是天然水晶、天然石英类的矿物。由于它的硬度(大约在摩氏7度)比较大,不易研磨成特别细的粉末;如果再加上烧制温度或时间上的不足,那么它就会有一些特别细小的晶体颗粒没有完全反应掉而有所残留,虽然经过了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但砷元素仍然是被“包裹”在这种特别细小的晶体之中的,它并没有受到外来因素(高温)的影响。就是说晶体不被破坏,砷元素就会存在,这也就是它能以极少极少的“痕量”存在于青料中的原因。显然,“闪亮点”中含有大量的“砷”,这说明它是被“包裹”某种晶体中的,符合金刚石的结构形式。

八、结束语

此“嫁妆瓶”上青花钴料中存在大量的碳元素,这是青花钴料成分上的一个新发现,而这种“碳”又是由金刚石转化而来,就更加令人感到震惊。所以,关于它的产地、来源及使用时间、范围等诸多问题笔者正在与有关专家共同探讨、研究,也希望广大读者提供宝贵意见。

看陶瓷,别把人家说的故事当真


信·典藏艺术俱乐部举行的鉴宝大会上,陶瓷类鉴别数量达到近千件,仅次于杂项位居第二。但陶瓷的珍品数量较低,大多是现代工艺品或者故意做旧的仿制品,也有部分是民国时期的民间用品但市场价值一般。这些藏品不少在藏家眼里看起来跟书上“一模一样”的陶瓷,但专家无奈地摇头。专家提醒,收藏陶瓷切忌“对号入座”,也别轻信陶瓷来历故事,小心“入局”。

初学者“对号入座”容易打眼

一些藏家经常会拿着自己的藏品说,在国内外哪个博物馆里有一模一样的东西。或者,这个陶瓷跟在书上看到的一模一样。都“一模一样”,为什么专家看了之后还摇头呢?

实际上,陶瓷真伪判断是件非常复杂的事情,见过真迹的人尚且不能完全分辨得清,更何况只是在书中看过照片。再者,据了解,一件高仿瓷的投入包括人工费、材料费、租用窑厂等,成本至少20万元,而市场行价多在60万元左右。投入如此大,运用高科技工具有的时候都无法辨别,更何况知识面还较窄的陶瓷初学者。

以陶瓷外所反射的光为例,图片上是反映不出古陶瓷本身的反射光的。按照传统判断法,新陶瓷的光明亮刺眼,被称作“贼光”。古陶瓷因为年代久远使用频繁,釉面上的浮光会逐渐褪去,上百年的瓷器,迎光侧看便会看到釉面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粉红色的光泽,称为“蛤蜊光”。这只是最基本的辨别方法,而有的仿制者“精益求精”,通过酸浸泡、茶水煮、牛皮打磨、埋入土中等方法将浮光去掉。这时,就不能单凭经验,拿出20倍以上的放大镜便会看到打磨的痕迹。通过“光”来鉴别陶瓷新旧,还仅仅是一个很小的方面。

看陶瓷真假不能听故事

据业内人士介绍,仿制品要想卖出高价,除了仿制水平高“以假乱真”之外,还得有个“传奇的故事”。在收藏界被称为“局”,便是外人眼里的陷阱。

一个普通老百姓手里,出现一件上百万元的古陶瓷,自然会让人产生或多或少的怀疑。但如果这件古陶瓷是达官贵人家族的遗传,或者土里挖掘出来的,或者遗留在海外的文物,那它的价值可信度便会大大提高。

但收藏古陶瓷不能用耳朵听,而要用眼睛看,用感官去感受。收藏界有句流传的话:你看着它被挖出来,你看着它被埋进去了吗?有的仿制者挖空心思,将仿制品埋藏在地里,再制造“巧合”让买家亲眼看到“出土文物”,打破买家心理防线。有的甚至利用买家的“爱国”心理,将仿制陶瓷送出国外,在国外流传一圈,摇身一变成“文物”。不知情的买家不惜高价买回流失国外的“文物”,结果被骗。

专家提醒陶瓷收藏者们一定要“谨慎入手”,摆正心态。价值连城的汝、定、钧、哥各窑的瓷器,如今发现的全国范围内也不过千余件,普通人“捡漏”的几率估计也跟中彩票差不多。若不慎走眼错买了,吃一堑长一智,避免固执己见一错再错,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本报记者

解析一嫁妆瓶上发现的青花料(一)


青花瓷是以氧化钴(CoO)作为呈色剂,在坯胎上进行纹饰绘制后,再施以透明釉入窑一次烧制而成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在研究我国古代青花瓷的过程中,青料不但是它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所占的地位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件古代青花瓷器,它上面所使用的是何种青花钴料,对于它的断源、断代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古陶瓷人长期不懈的努力探索与研究,我国古代青花钴料的使用史及使用区域已基本明朗,在某种观点上“传统鉴定”与“科技鉴定”也已基本达成共识而形成统一。根据钴料中所含其他元素的种类和多少的不同,大体上分为“进口”和“国产”两大类。进口青料是“高铁低锰”型的,国产青料是“高锰低铁”型的;进口青料大多数发色清透明艳,国产青料与之相比发色较显灰暗;进口青料上面形成的黑斑(主要是铁元素)是自然的结晶,而国产青料上面出现的黑斑(主要是锰元素)是人工重笔渲染造成的,显得做作呆板,看着极不自然;进口青料中含有痕量的砷元素,而国产青料中不含,等等。

随着我国科研机构在古陶瓷研究上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进口青料”中锰、铁元素的含量分别在0.01~0.06之间、2.21~3.02之间,而“国产青料”在3.74~16.19之间、0.11~3.74之间(《收藏家》2006年6期“元青花艺术成就之我见”一文;另见附表一、二)。

笔者五、六年前曾收藏一对青花龙纹双耳盘口瓶(图1),单从此瓶的造型上看,它是典型的清代中、后期景德镇的民窑产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嫁妆瓶”。由于此类器物十分普通,也极为常见,至今为止存世量仍然很大,所以根本不被古陶瓷界所重视。据笔者观察,这对瓶上所用的青花钴料却十分罕见,尤其是青花清透明艳的发色以及青花中自然形成的黑斑更是十分醒目(图2为局部、图3为细部)。对此,笔者并非浅尝辄止,而是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数目众多的青花黑斑及其特殊表象

在此件“嫁妆瓶”上的青花中,黑斑几乎无处不在。这种黑斑既不同于“进口青料”中的“铁锈斑”,它毫无凹凸不平状,无“相聚”感,更无“锈”色可言;也不同于“国产料”中黑斑的做作、死板。它有的呈块状、圈状、点状、线状,毫无规律,相当自然。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黑斑与青花之间富有层次,立体感极强,黑斑在上,青花在下。黑斑在釉层中呈自然的游离态,就像一些油脂物漂浮在水面上,这说明,在烧制过程中,黑斑是从青料中向釉层中上浮的。从釉层的断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斑的形态,它呈深钢灰色,并未突破釉面(图4、5、6均放大40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呢?构成黑斑的又是何种元素呢?按理说,它上面使用的应为“国产料”,是“高锰低铁”型的。但是我们判断一种事物不应以它的连带条件为标准和主体来衡量,而应从它的本质入手,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主要依据。尤其是在对古代文物的研究过程中,时刻存在着发现的机遇和发现的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都是在探索一种未知。笔者设想,如果是用这种青料绘制的一只碗或是一个盘子,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它呢?假如它不是以这样一对完整器出现,而是一块腹部的残片,我们既看不到它的上口,也看不到它的圈足,甚至不知道它是瓶还是罐,我们又该怎样认定这种青料呢?基于这种思想的驱使,笔者对此进行了长达五、六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已初步得出结论。

三、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测试分析

对于此种青料笔者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进行过科学的测试(见附测试报告)。从这份“古陶瓷样品测试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此种青料中锰元素的含量在“进口料”的范围之内,与“国产料”的范围却相距甚远;而铁元素的含量在“国产料”允许的范围之内,但与“进口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样就引发出来一个问题:把他归于“国产青料”呢还是归于“进口青料”呢?除此以外,测试结果中砷元素的含量(青花中含0.70%,斑点中含0.89%)如此的特殊,它又该“归位”到哪里呢?显然,这是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从未遇到的问题,应属一个新的发现。另外,在上硅所古陶瓷实验室的测试报告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

1、铁元素在釉、青花、黑色斑点部位的含量分别为:1.00%、1.03%、1.02%;锰元素在此三个部位的含量低于和等于0.05%。就是说,铁、锰元素在青花部位的含量高于或等于它在黑斑中的含量。所以就此可以认定,形成青花中黑色斑点的物质不是由这两种元素构成。那它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呢?

2、“能量色散”仪所测试出的元素范围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号11(钠)以后的元素,但在测试结果中根据这些元素的化学特性我们找不到其他的能够在此条件下生成这种黑色物质的元素,所以推断,这种元素应当是原子序号10以前的元素。在这10种元素中,有六种是气体,而其他四种元素锂、铍、硼、碳,根据其物理、化学特性,经过高温后能够存留并且生成黑色的只有“碳”。显然,这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也是不曾发现的。

四、扫描电镜能谱仪的检测分析

笔者为了弄清这种事物的本质所在,曾取样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其黑斑进行过科学的检测(见附表金属所报告)。

1、金属所使用的仪器测试范围是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号5(硼)以后的元素。在检测结果中,黑色斑点的主要成分是“碳”,这同时证明了我们对上硅所古陶瓷实验室测试报告的分析是正确的。

2、我们通过扫描电镜的放大图像,发现黑斑中存有很多的反射率高于釉面的“闪亮点”(图7),它们呈颗粒状,大小在1~3微米之间。它除了含有“碳”之外,且含有大量的砷、钴元素。由于它存在于青料之中,再根据它圆形、椭圆形的外观表象,所以判断它应是这种青料的残留物。就是说,它是在这个烧制过程中没有完全反应掉的物质,应为这种青花钴料的原生矿物。

五、对两份测试报告的综合分析及结论

对于这种青花钴料的检测和分析,使用了两种不同的仪器设备,所测试的部位也有所不同;又因青花瓷在绘画时所表现出的浓淡不同,所以颜料的分布也是很不均匀的,因此得到的测试数据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于它的总体定性上的认识还是一致的。从上硅所古陶瓷实验室的测试报告中,我们根据所含各种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推断出构成黑斑的主要元素是“碳”,这一点已由金属所的检测结果得到了验证。其实,在陶瓷器的烧制过程中,除了一些应有的物理变化之外,它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并不复杂,只不过是构成陶瓷器的各种物质元素在持续加热条件下的氧化、还原反应而已。

陶企纷纷“嫁他乡”陶瓷机械欲“陪嫁”


上个世纪80年代,陶瓷行业在佛山兴起,陶瓷机械制造业也在佛山“发芽”。从简单的生产零配件,到模仿意大利生产整机,再到实现自主研发生产,佛山陶机一跃成为国内的龙头老大。然而,近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数以百计的陶瓷工厂迁往外地,陶瓷机械制造业也遭遇寒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拉近需求市场距离,近六成陶机生产企业正在随陶瓷企业一起迁往江西、清远等新兴陶瓷生产基地。

调查:

陶机企业面临三座“大山”

伴随着佛山大量陶瓷企业迁往外地及,佛山陶机行业遭遇寒冬。记者调查发现,陶机行业面临原材料上涨、用工成本增加和销售额下降三座大山,目前企业基本都处于亏本经营中,厂家纷纷缩小生产规模,个别企业已经停产。

“机械制造的主要原料是铁和钢,但是从去年开始这些材料已上涨近三成。”,陶机生产商环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先生介绍,“油价和电价也有上涨”。

用工成本的增加也给陶机生产企业增加不少压力。顺发陶机老板蒋先生介绍,佛山陶机以小企业为主,“《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工手续开始规范化,平均工资比以前上涨近500元。

“生产成本上涨,用工成本增加不是最致命的”,蒋先生介绍,目前遇到最大的难题是产品销量急剧下降。

现状:

六成陶机企业计划“外迁”

陶机企业的月销售额普遍只有以前的一半,最少的只有1/3。“销售额下降主要与佛山大量陶企关停和外迁有关。”环龙陶机公司负责人梁先生透露。

禅城区江湾路是佛山陶机配件主要交易中心。昨日记者发现,已有十余家关门。

“小姐们嫁出去了,我们这些丫环面临失业,不如随小姐一起出嫁”,梁先生打比方说。上个月,他亲自到清远、江西等地考察,准备把工厂搬到江西高安。记者对30多家陶机生产企业进行调查发现,近六成企业计划将工厂转移。佛山陶机龙头恒力泰、科达机电也表示,等高安新兴的陶瓷基地进一步发展,不排除在当地设立分厂。

行业协会:

大型陶机企业外迁不大可能

佛山目前拥有陶机企业近200家,年产值3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的85%以上。佛山陶机企业以小型为主,但也有科达机电、恒力泰、科信达等少数大型企业。

佛山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吴志平表示,目前计划外迁的企业主要是小型甚至微型企业,陶瓷生产格局发生变化,配套环节跟着转移是正常情况,“企业靠近产地设厂,可降低成本,也可以保证销量”。

吴志平同时表示,生产整机的大型企业市场是面对全国的,外迁可能性不大。

经贸部门:

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陶机企业

陶机企业毕竟是佛山的特色产业之一,如果大量陶机企业外迁,对佛山来说是不小的损失。对此,佛山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展陶瓷总部经济是佛山陶瓷产业转型的方向,将陶瓷生产环节外迁,留下研发、销售环节,同时大力扶持配套的机械装备制造业,“目前政府已经出台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吸引大部分企业留下”。

记者了解到,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准备开辟出一块数万平方米的区域作为陶机企业的研发、展示和销售中心。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古代大户人家陪嫁女儿的嫁妆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古代大户人家陪嫁女儿的嫁妆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女子陪嫁的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