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明代民窑瓷器鉴别方法 > 导航 >

浅谈明代乐平窑瓷器

浅谈明代乐平窑瓷器

明代民窑瓷器鉴别方法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浅灰色瓷砖

2020-07-01

明代民窑瓷器鉴别方法。

江西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生产陶瓷了。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由此得名。元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景德镇成为中外驰名的瓷都。除了景德镇官窑以外,江西各地还散布着许多民窑窑场。主要的民窑窑址除景德镇窑外,还有洪州窑、白舍窑、七里镇窑、乐平窑、吉州窑、白浒窑、丰城窑、赣州窑、南丰窑等。

1962年在乐平县城东5公里的窑上家翥山脚下,经勘查发现5处堆积,进一步的调查证实,乐平窑为一处明代民窑窑址,以烧青花瓷为主。该窑的发现,与《乐平县志》所记载的“在县城东十里窑上华家,有窑址古迹”相吻合。乐平境内还发现有唐至元瓷窑,唐烧青釉,宋、元烧青、白瓷釉。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景德镇爆发窑工反抗运动,遂在江西乐平烧制青花瓷器。乐平距景德镇很近,烧制的青花瓷在器型、纹饰、款识等方面与景德镇民窑产品相似,惟质量略为逊色。

该窑的烧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所烧青花瓷器分粗细两种,粗者胎质厚重,釉汁呈蓝灰色,青花色调较淡;细者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盒、罐、折沿盘等,其中青花碗最具特色,碗心有“福”、“寿”、“善”、“光”等字样,碗底有“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长春”之类的吉祥语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铭。由于其胎质难敌景德镇窑的品质,只好在工艺上煞费心思。乐平窑器型比较复杂,如罐多做出花棱状,以弥补胎土粗糙的缺陷。明代民窑青花瓷画工娴熟,民间匠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器身进行装饰。纹样有人物、花鸟、团螭、奔马、云鹤、兔、鱼、蟹、海螺、牡丹、菊花、折枝和缠枝花卉、云纹、八卦、变形梵文等。

笔者所见的乐平窑青花罐,器身多为花棱花口、方棱方口、多棱随形口,浑圆罐极少。多数胎质粗松、釉料发色浅淡,也有胎细釉润的。人物纹饰主要是道教题材,如八仙故事、炼丹方士等;另有反映当时世俗社会的高士、官绅、童子、行人等,仕女纹较少。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画工纯熟。人物表情生动,神仙或高士的衣冠迎风飘逸,这是典型的明嘉靖、万历时期的画法。如四分花棱形青花人物花鸟纹椭圆罐,胎质比景德镇窑的产品粗糙,但制胎工艺复杂,画面图案丰富,采用平涂技法,画工随意。颈部竖道为简体的蕉叶纹,肩部绘鱼鳞纹地四花卉开光。正反两面开光处绘端坐戴冠人物,表情丰富,若有所思。两侧面开光处绘花鸟纹,画风质朴,反映出民间艺人的审美标准。底部竖行青花方款“玉堂佳器”,青花发色灰蓝,釉面青白闪灰,这是多数乐平窑产品的特点。另外这件同器型的官绅人物纹罐,通体线条勾绘,这是明嘉靖、万历时期流行的画法。此窑除了粗胎器以外,还有一种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凝润的,青花色调清新明晰,较之前者发色艳丽。八分花棱形青花狮鹿纹圆罐就是此类产品。颈部花卉纹,肩部勾连如意云头纹,器身绘飞奔而行的狮、鹿等走兽,中间以“壬”字形云纹相隔,兽纹下绘江涯海水,胫部为简化莲瓣纹。底部竖行青花方款“富贵佳器”。乐平窑中这种细胎青花瓷,品质上接近景德镇民窑产品,只是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上略有差异,胎体也略厚一些。

江西的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天师道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上饶三清山、萍乡武功山、南城麻姑山等都是著名的道教胜地。江西的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痴迷道教,官窑瓷器中出现了许多以道教神仙纹饰为主题的瓷器,民窑纷纷效仿,距景德镇极近的乐平窑受到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它的许多产品都装饰有神仙人物、道教符咒等图案,有些表现道士炼丹的真实场面。如青花炼丹道士纹葵口盘,正面施青白釉,青花发色浅淡,为国产的平等青料。背面为绿釉,盘底圈足内敛。釉面温润如玉,保存完好,十分难得。此盘所绘主题是初秋月夜,一道人在院中炼丹的情景。道人着单衣、缠绑腿、赤双足。微风吹动,衣衫飘逸。这种风中人物形象也是明嘉靖、万历时期的画法。方凳上放一葫芦瓶,瓶中盛有还在冒烟的刚炼好的丹药,道人左手持一芭蕉扇,扇着葫芦瓶。画工娴熟,情节生动,既是一件完美的明代民窑藏品,更是研究明代道教文化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种正面青花,背后施单色釉,圈足内敛的盘,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典型器,官、民窑均有生产。使用国产青料和当地瓷土,是乐平窑的另一个特点。因为民窑瓷器均为供应大众市场的日用瓷,所用原料是计算成本的,只有使用当地原料生产才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

乐平窑瓷器是江西地区明代民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没有被收藏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原因是:一、景德镇御器场官窑瓷器,制作精良,皇家御用,社会影响很大,势必削弱对该地区民窑瓷器的关注程度。二、景德镇除了官窑瓷场以外,还有民窑产品,瓷土和青料比乐平窑细腻,乐平窑是“民间土窑”,所以没有受到关注。

在艺术品市场上,明代官窑是天价名品,非大众藏友所能触及,而民窑产品相对较多,价位较低。乐平窑只出自明代嘉靖、万历两朝,该窑于后代停烧,数量也很有限。在艺术风格上,与景德镇官民窑相似,即使收藏者遇见乐平窑的瓷器,藏家也会把其当作景德镇镇的民窑收藏,加之人们对其缺乏认识,所以价位不高。但如果认识了乐平窑,对其艺术特性有了了解,这对普通藏者而言,投资乐平窑无疑是一个机会。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浅谈明代龙缸制作


龙缸制作应该是制瓷业中比较初期的事情,《景德镇陶录》中记载:“洪武二年(1369),设厂于镇之珠山麓,制陶供上方,称官窑,以别民窑。“设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大小横窑六种共二十座。”说明在洪武二年时候已经开始烧制龙缸了。

据景德镇有关资料这样解释龙缸窑:

龙缸窑

龙缸窑或称大龙缸窑。缸窑,是明代官窑之一。窑场也在景德镇。

龙缸窑专烧大缸,因缸上多画云龙,故统称龙缸。明代初年有龙缸大窑三十二座,后因青窑数量少,龙缸窑空闲,将其中的十六座改砌为青窑,仍存十六座烧龙缸。

烧制龙缸的工艺较特殊,烧时要先溜火达七昼夜。溜火时火力缓小,起初缓缓起火,使水汽渐干渐热;然后紧火烧二昼夜,到缸匣红而复白,前后皆明亮时,方可止火封门。待过十日窑内冷却后,方开窑。所烧之器有青双云龙宝相花缸,青双云龙缸,青双云龙莲瓣大缸,青花白瓷缸,青龙四环戏潮水大缸等种类。

洪武之后,永历代应该相继制作。

正统时期,“正統元年,浮梁民進瓷器五萬餘,償以鈔。禁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諸瓷器,違者罪死。宮殿告成,命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龙缸。王振以為有璺,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货六.烧造》)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许多学者因为此资料推断正统青龍白地花缸没有烧造成功,自然也没有传世品。关于此事,本人持不同意见:

其一:这里需要先对“璺”有初步的认识,“璺”:1.陶瓷,玻璃等器上出现的裂纹,坼裂(辞海1986年版);2.裂纹,微裂(汉语大字典)。实际上,宋,元,永,宣,成的瓷器传世品上不少都有类似的“璺”,程度小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冰裂纹,也有稍大些的坼裂。由于胎土受热膨胀系数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而导致温度降低时釉部发生冰裂纹,这些事情发生在当时并不新鲜。最典型的例子应是南宋官窑了,这时,“璺”不但没有坏处,反而成为优点了。一般情况下,只要不达到坼裂程度的“璺”,不会太大影响瓷器的使用功能。

其二:观察景德镇御器厂发掘整理件的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 为成器后敲碎入土,虽说有“璺”,但不至于不成器而淘汰。况且“王振以為有璺, 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 敕中官往督更造”资料仅能说明曾经没有成功,不能断定以后以及其他督陶官没有成功。其实,景德镇出土正统时期青龍白地龙缸应为烧造成功实例。

浅谈明、清官窑瓷器的款式


款(瓷器上的文字标志)的称呼借自青铜器。款被瓷器借用来称呼器物身上的文字标志。

一、 帝王年号款:

明、清官窑瓷器上的款式主要是帝王年号款,明永乐年间始见,其后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王朝(明代洪武、正统、景泰、天顺、泰昌、天启、崇祯,清顺治八朝除外)的官窑器上都书有此类款。永乐时期的完整器-青花压手杯、白釉高足杯--上仅见四字篆书款(在内底心)。另外,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永乐元年"、"永乐肆年"楷书款残瓶。宣德官窑器绝大多数有帝王年号款。六字一行楷款(又称匾额款)多用于青花琢器,六字二行、三行双圈楷款多见于圆器,四字篆书款多见于孔雀绿釉、天青釉高足碗,四字楷书、六字竖行楷款极少。成化官窑,斗彩器多六字二行方框楷款,其它品种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高足碗多六字一行楷款。弘治朝多六字双圈楷款。正德朝多六字、四字双圈楷款。嘉靖朝大器上多见六字一行楷款,其余多六字二行双圈楷款。隆庆年间多见六字二行双圈楷款,与其它朝不同的是,其官窑帝王年号款多大明隆庆年造",而其它朝代一律用"大明某某年制"。万历朝的官窑款与嘉靖朝的大同小异。清代康、雍、乾官窑的款式,除明代已有的款式外,康熙朝还见六字三行楷款,有带双圈和不带双圈两种;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多见六字篆书款,咸丰朝至宣统朝为六字二行无双圈楷款。款的书写材料,明代绝大多数用青花,清代康、雍、乾三朝,大多数也用青花,但珐琅彩瓷多用料彩,乾隆朝以后,粉彩器多用红彩,其余品种一般用青花,素三彩器也有用紫彩书写的,少数为印款。

二、 花押款:

花押款是在器物(多见碗、盘)的底部所绘的纹样。绘花押款的官窑器极少见,永乐官窑于青花金彩鸳鸯纹碗的圈足内见轮花形花押款。

三、 堂名款:

堂名是中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来堂名大多是表明祖上是某地郡望世族,后来文人雅士多借堂名抒发志向。官窑堂名款较少,有"愼德堂制"(清道光帝的堂名款)、"体和殿制"、"大雅斋"(清光绪朝慈禧的堂名款)等。

四、 铭文款:

铭文款是为说明器物的制作意图、为画配诗、言志而书于器物上的文字。

五、 吉语款:

吉语款多书于碗、盘内壁,如"金玉满堂"、"佛日常明"、"万寿无疆"等。

六、 用途款:

为表明器物的用途而书写的款,极少见。

七、 伪托款:

伪托款指因崇尚前朝器物而在后朝器物上书写的并不是有意以假乱真的摹仿前朝器物的帝王年号款,官窑器的伪托款相对较少见。

小谈明代黑暗期瓷器


黑暗期瓷器又称“空白期瓷器”,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年)三朝烧制的瓷器。文献记载,历时约30年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朝廷都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造瓷器。正统三年,规定禁民窑烧造与官窑式样相同的瓷器。正统六年,命景德镇烧造金龙、金凤白瓷罐和九龙九凤青花缸。景泰五年,减饶州岁造瓷器三分之一。天顺元年,进行派中官赴景德镇督烧瓷器。但是,由于战争频繁,饥荒不断,皇室内部为争夺皇位发冲突,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此时因朝野动荡不便书写年款。以往很长时期,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的这三朝官窑瓷器均被划归宣德或成化朝,致使人们对这一时期官窑瓷器生产面貌认识不清,称之为中国明代瓷器史上的“空白期”或“黑暗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纪年墓里出土了一批民窑青花瓷器,特别是1988年11月,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在景德镇珠山以西明御厂西墙外东司岭一巷道中,发现大量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品种有青花和斗彩等,呈现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随着科学研究工作的深入,特别是对景德镇明代官窑遗存的进一步科学发掘,空白期瓷器的真实面目将会愈加明朗。

黑暗期琢器的胎体均较为厚重。正统时的瓶、樽、罐类的器口与宣德时的直颈形状相同,而景泰至天顺时的则多与其后成化时的上收下阔式相近。修足工艺,也与其前后时期有所区别。一般底足削修得并不过分细腻,多为敦厚的浅宽圈足或微上凸的平砂底,带有火石红痕或粘有星点窑渣,类似其后成化大盘类多见的所谓“糊米底”。看来,这应是此时通行的一种琢器底足修整工艺。

纹饰沿袭明初常见的一笔勾勒法而又有所变化特别是中锋运笔所绘的流云和人物,具有独到之处。所见的这天顺器物多为民窑瓷,而官窑瓷和民窑瓷又互有影响,因此在鉴定时,应当结合前后朝官窑器的各自特征,从器形、胎体、纹饰、青花色调以及器足处理等方面去分析对比,体察互相之间的细微变化和内在联系。

被收藏界忽视的明代江西乐平窑瓷器


江西的制瓷业历史悠久,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生产陶瓷了。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由此得名。元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官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景德镇成为中外驰名的瓷都。除了景德镇官窑以外,江西各地还散布着许多民窑窑场。主要的民窑窑址除景德镇窑外,还有洪州窑、白舍窑、七里镇窑、乐平窑、吉州窑、白浒窑、丰城窑、赣州窑、南丰窑等。

1962年在乐平县城东5公里的窑上家翥山脚下,经勘查发现5处堆积,进一步的调查证实,乐平窑为一处明代民窑窑址,以烧青花瓷为主。该窑的发现,与《乐平县志》所记载的“在县城东十里窑上华家,有窑址古迹”相吻合。乐平境内还发现有唐至元瓷窑,唐烧青釉,宋、元烧青、白瓷釉。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景德镇爆发窑工反抗运动,遂在江西乐平烧制青花瓷器。乐平距景德镇很近,烧制的青花瓷在器型、纹饰、款识等方面与景德镇民窑产品相似,惟质量略为逊色。

该窑的烧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所烧青花瓷器分粗细两种,粗者胎质厚重,釉汁呈蓝灰色,青花色调较淡;细者胎质白而薄,釉色晶莹,青花色调清新明晰。常见的器型有碗、盘、高足杯、盒、罐、折沿盘等,其中青花碗最具特色,碗心有“福”、“寿”、“善”、“光”等字样,碗底有“万福攸同”、“富贵佳器”、“长命富贵”、“长春”之类的吉祥语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铭。由于其胎质难敌景德镇窑的品质,只好在工艺上煞费心思。乐平窑器型比较复杂,如罐多做出花棱状,以弥补胎土粗糙的缺陷。明代民窑青花瓷画工娴熟,民间匠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器身进行装饰。纹样有人物、花鸟、团螭、奔马、云鹤、兔、鱼、蟹、海螺、牡丹、菊花、折枝和缠枝花卉、云纹、八卦、变形梵文等。

笔者所见的乐平窑青花罐,器身多为花棱花口、方棱方口、多棱随形口,浑圆罐极少。多数胎质粗松、釉料发色浅淡,也有胎细釉润的。人物纹饰主要是道教题材,如八仙故事、炼丹方士等;另有反映当时世俗社会的高士、官绅、童子、行人等,仕女纹较少。明代民窑青花瓷器的纹饰丰富,画工纯熟。人物表情生动,神仙或高士的衣冠迎风飘逸,这是典型的明嘉靖、万历时期的画法。如四分花棱形青花人物花鸟纹椭圆罐,胎质比景德镇窑的产品粗糙,但制胎工艺复杂,画面图案丰富,采用平涂技法,画工随意。颈部竖道为简体的蕉叶纹,肩部绘鱼鳞纹地四花卉开光。正反两面开光处绘端坐戴冠人物,表情丰富,若有所思。两侧面开光处绘花鸟纹,画风质朴,反映出民间艺人的审美标准。

底部竖行青花方款“玉堂佳器”,青花发色灰蓝,釉面青白闪灰,这是多数乐平窑产品的特点。另外这件同器型的官绅人物纹罐,通体线条勾绘,这是明嘉靖、万历时期流行的画法。此窑除了粗胎器以外,还有一种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凝润的,青花色调清新明晰,较之前者发色艳丽。八分花棱形青花狮鹿纹圆罐就是此类产品。颈部花卉纹,肩部勾连如意云头纹,器身绘飞奔而行的狮、鹿等走兽,中间以“壬”字形云纹相隔,兽纹下绘江涯海水,胫部为简化莲瓣纹。底部竖行青花方款“富贵佳器”。乐平窑中这种细胎青花瓷,品质上接近景德镇民窑产品,只是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上略有差异,胎体也略厚一些。

江西的道教文化特别悠久深厚,天师道世袭相传长达六十多代,迄今绵延近两千年。南昌西山、樟树阁皂山、上饶三清山、萍乡武功山、南城麻姑山等都是著名的道教胜地。江西的龙虎山是公认的道教祖庭。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由于皇帝痴迷道教,官窑瓷器中出现了许多以道教神仙纹饰为主题的瓷器,民窑纷纷效仿,距景德镇极近的乐平窑受到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它的许多产品都装饰有神仙人物、道教符咒等图案,有些表现道士炼丹的真实场面。如青花炼丹道士纹葵口盘,正面施青白釉,青花发色浅淡,为国产的平等青料。

背面为绿釉,盘底圈足内敛。釉面温润如玉,保存完好,十分难得。此盘所绘主题是初秋月夜,一道人在院中炼丹的情景。道人着单衣、缠绑腿、赤双足。微风吹动,衣衫飘逸。这种风中人物形象也是明嘉靖、万历时期的画法。方凳上放一葫芦瓶,瓶中盛有还在冒烟的刚炼好的丹药,道人左手持一芭蕉扇,扇着葫芦瓶。画工娴熟,情节生动,既是一件完美的明代民窑藏品,更是研究明代道教文化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这种正面青花,背后施单色釉,圈足内敛的盘,是明代正德年间的典型器,官、民窑均有生产。使用国产青料和当地瓷土,是乐平窑的另一个特点。因为民窑瓷器均为供应大众市场的日用瓷,所用原料是计算成本的,只有使用当地原料生产才符合大众的消费水平。

乐平窑瓷器是江西地区明代民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没有被收藏者和研究者所重视。原因是:一、景德镇御器场官窑瓷器,制作精良,皇家御用,社会影响很大,势必削弱对该地区民窑瓷器的关注程度。二、景德镇除了官窑瓷场以外,还有民窑产品,瓷土和青料比乐平窑细腻,乐平窑是“民间土窑”,所以没有受到关注。

在艺术品市场上,明代官窑是天价名品,非大众藏友所能触及,而民窑产品相对较多,价位较低。乐平窑只出自明代嘉靖、万历两朝,该窑于后代停烧,数量也很有限。在艺术风格上,与景德镇官民窑相似,即使收藏者遇见乐平窑的瓷器,藏家也会把其当作景德镇镇的民窑收藏,加之人们对其缺乏认识,所以价位不高。但如果认识了乐平窑,对其艺术特性有了了解,这对普通藏者而言,投资乐平窑无疑是一个机会。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素三彩


(明成化黄地紫龙纹碗,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图6 明成化黄地绿龙纹碗,景德镇珠山御厂出土。)

一、“素三彩”的定义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辞海》中“素三彩”的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于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原因,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二、“素三彩”的早期发展

我国唐代出现一种盛名海内外的先烧制素胎,然后挂低温色釉重新入窑再次烧制的陶胎低温色釉器。由于该器主要使用黄、绿、白三色,民国时期人们开始简称为“唐三彩”(图1)。随后又逐渐出现例如“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及“清三彩”等不同时期同类制品的专有名词。假如比照“清素三彩”特征看,有些唐三彩称作“唐素三彩”也不为过。如此说来,素三彩的早期发展应至少追溯到唐朝。

三、明代官窑素三彩制品

明代素三彩是在唐宋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是随着瓷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御厂改用素烧瓷胎代替以往的素烧陶胎。这一变革不仅进一步增大了“素胎”的机械强度,也提高了成品的精美程度,成为明清三彩与唐宋三彩的最大区别。根据这点,我们又可将素三彩进一步划分为“素三彩陶”与“素三彩瓷”两大类。

景德镇御厂在永乐宣德时期已经开始烧制各种简单的低温复合彩釉瓷(图2),色釉多为两种,通常不叫“素三彩”,而称“绿地酱彩”(图3)或“黄地绿彩”(图4)等,造型也主要以碗、盘、壶等日用品为主。类似制品直到成化时期依然大量制作(图5、6)。为清晰表现绘画图案,器身基本都使用锥刻纹做分界线。因烧制工艺尚不娴熟,使用三种以上色釉的制品相对较少。

成化素三彩鸭熏(图7)是明朝的典型素三彩制品之一,由黄、绿、褐、墨绿、孔雀蓝等多种彩釉组合而成。随后,素三彩瓷在嘉万时期继续制作(图8、9、10),只是斗彩、五彩等釉上彩的规模不断扩大,导致素三彩制作相对减少。

十五、十六世纪时,景德镇御厂还制作过大量的“法花”器(图11),又称“法华”、“珐花”等。该类器物同以上素三彩一样,也是先经过高温烧制成素胎,然后填涂孔雀蓝、黄、绿、紫、白等色釉装饰,再低温烧制。不论从工艺流程还是原材料来看,它们都应归结为素三彩范畴内,只是因为日常生活中人们过于强调其色彩,才称其为“法花”,显得与“素三彩”无直接关系了。

四、清代素三彩的制作与发展

1. 传统素三彩

与明代制品相比,清代御厂制作更趋细致、复杂化。清初部分素三彩瓷逐渐使用黑彩勾勒代替以往的雕刻划线,使画面精致许多,这种变化应是御厂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总结改进的结果。因此,清代素三彩制品更加多种多样,既有延续明御厂传统、使用雕刻纹做分界线的(图12、13),也有雕纹刻画与其他色釉图案互不干涉、相互并存的(图14、15)。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不少康熙素三彩制品中白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牙黄色调(图15、16),据说是因为烧制不理想,才使白釉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2. 创新素三彩

康熙时期,御厂出现一种使用黑彩勾勒轮廓的新素三彩(图16、17),极可能是制瓷者借鉴当时五彩瓷绘画风格所得的创新品种。清代素三彩的最大变革莫过于御厂工匠在制作传统素三彩时积极引用新兴的粉彩,研制出素三彩与粉彩的组合器(图18)。该类器物甚至使用到胭脂红(即荤色),使“素三彩”更加名不符实了。

五、明清素三彩与五彩、斗彩的制作区别

与明清时期的五彩、斗彩器相对比,素三彩是在素胎上挂低温彩釉,而五彩、斗彩则是在烧制好的釉胎上施彩釉。其次,素三彩的图案大多使用锥刻纹来表现,工艺略显粗拙(“素三彩”与“粉彩”的结合器除外),五彩、斗彩则是使用黑彩、青花描轮廓,图案分外细腻。因此,同时期五彩、斗彩制品的绘画艺术造诣也较素三彩器更胜一筹。

六、总结

根据以上明清三彩瓷的演变,可以看出它在明初永宣御厂中慢慢发展壮大,至成化时期形成较大规模。随后,斗彩、五彩瓷的创新普及令其一度失去优势。清初康熙御厂制作又令其出现高潮,雍正时期甚至与其他新兴彩瓷工艺结合创新。在各种陶瓷工艺不断前进的历史舞台中,“素三彩”也在几度沉浮中逐步改革更新。

浅谈唐代长沙窑瓷器


中国的瓷器太多,每一种拿出来都是精品存在,都有无数人追捧、收藏。然而,在这些瓷器当中,也有一些充满神秘色彩的存在,比如唐代长沙窑瓷器。说到唐代,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非常繁华的时代,文化繁盛,科技进步,此时的大唐人不仅生活富裕,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

在这个时期,制瓷工艺不仅有了更好的发展,且进一步提升,带来很多变化。唐代瓷器是在青瓷、白瓷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它的精细程度让后人赞叹,也让当时的人痴迷。在唐朝时期,不仅有各种美轮美奂的瓷器,更有南青北白的瓷窑系统,而长沙窑就是在这个情况下出现的,犹如一匹黑马,冲进大唐制瓷工艺的领域。

从陶瓷行业来分析,最早的陶瓷其实就是起源于湖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不仅传遍了大江南北,还走出了国门,成为很多国际友人追捧的对象。在唐代时期,瓷器制作窑系众多,南方以浙江越窑为代表,北边以河北邢窑为代表,这种格局在当时十分出名,甚至对后世产生影响。

唐代长沙窑并不是非常有名气的窑口,它在当时的名气并不大,直到宋朝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成为一个大窑系。至于唐代长沙窑瓷器是什么时候开始烧制的?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不过,从之前的考古记录可以发现,唐代长沙窑瓷器最早的落款是元和,为唐宪宗时期的瓷器,后来还有唐穆宗的会昌、唐宣宗的大和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开平,唐明宗时期的天成,这些都死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唐明宗时期的唐代长沙窑瓷器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也是发展最鼎盛的。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种是陶胎,一种是瓷胎,这两种形成的产品系列达到70多种,除了日常用品之外,还有一些儿童玩具和雕塑,造型多样,惟妙惟肖,非常有趣。不仅如此,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造型非常小巧,珠圆饱满非常受人喜爱。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主要特色是釉下多彩装饰,它分为图案、绘画以及书法三种。大部分图案都是褐绿或者是蓝色连珠纹,少数是大朵莲花。绘画纹饰多以花草为主,书法则是唐代长沙窑瓷器的首创,在当时非常出名。唐代长沙窑瓷器的书法以诗歌和警世格言居多,字体结构严谨,文体隽丽。除了汉字之外,在唐代长沙窑瓷器中还能看到阿拉伯文,是当时专门为阿拉伯人或者是伊斯兰教外商制作的。

唐代长沙窑瓷器价格参考:

1:明长沙窑系龙柄执壶,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100,000 ~ 120,000,成交价: RMB 92,000 ,成交时间:2018.06.30,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口沿微侈,圆腹平底。肩部置短流、双系和曲柄。腹部写“酒”字,胎呈灰白色,质地坚硬,除底外通体施青中泛黄色釉,釉色均匀稳定,釉面开细碎纹片。彰显古朴意味。长沙窑为唐代重要瓷窑之一,地处今湖南省长沙北郊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始烧于中唐,盛于晚唐,至五代以后渐衰。长沙窑装饰方法多样,有贴塑、印花、划花、文字、绘画、点彩等,是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发源地,并成功创烧了釉下铜红彩,是釉里红的鼻祖,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长沙窑器型繁多,除常见的碗、盘、碟、壶、罐外,文房用品、瓷枕、烛台也多见,并有净瓶、炉、佛像等佛教用品和笛、鼓等乐器发现。

2:唐长沙窑绿彩盖盒,尺寸:口径8.3厘米,估价:HKD 40,000 ~ 60,000,成交价: HKD 51,525 ,成交时间:2014.11.27,拍卖公司: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3:唐长沙窑青黄釉葫芦形执壶,尺寸:高19厘米,估价:HKD 20,000 ~ 40,000,成交价: HKD 47,500 ,成交时间:2018.10.04,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10月拍卖会。

4:唐长沙窑铜红釉红绿彩小枕,尺寸:长16.2厘米,估价:RMB 20,000 ,成交价: RMB 42,560 ,成交时间:2010.09.19,拍卖公司: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四季(第69期)2010金秋拍卖会。

5:唐长沙窑彩绘鸬鹚纹执壶,尺寸:高19.5厘米;口径8.5厘米,估价:RMB 25,000 ,成交价: RMB 34,500 ,成交时间:2016.12.11,拍卖公司:浙江佳宝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赏析:壶盘口,束颈,丰肩,腹壁斜直,平底。肩置八棱形流,对称处横向安三条形曲柄。与流、柄成十字形的颈、肩之间置一对三条形系,壶身呈瓜棱状,平底。通体施青釉,釉色青中略显灰黄。壶身青釉下褐、绿两色彩绘生动的鸬鹚纹、图案线条流畅,鸬鹚炯炯有神,气宇非凡,站立于花卉丛中。流有老磕,但不影响欣赏,其器型规整,是件不可多得的唐代长沙窑瓷器珍品。

6:明长沙窑“镇国茶瓶”执壶,尺寸:高21厘米,估价:RMB 30,000 ~ 50,000,成交价: RMB 34,500 ,成交时间:2018.06.30,拍卖公司: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执壶,樽酒之用。以诗歌为饰是长沙窑装饰的重要特征,这件壶绘有花卉纹,壶口沿外翻,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瓜棱形腹,平底。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题有“镇国茶瓶”四字,极为珍稀。长沙窑之所以能独树一帜的,成为中国彩瓷之路的源头和重要的彩瓷外销地的,据瓷库中国网专家分析的,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我国历史上其他名窑所不具备的特点的。长沙窑在世界陶瓷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它的贡献是发明了釉下多彩技术的,此后的,陶瓷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面貌的,以前都是“南青北白”单一色调的。因此的,国外专家指出:“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这是装饰技法上发生的划时代的变化”的。此外的,长沙窑所出土的文物形象地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生活的,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光芒的,如诗的、画及对外关系都有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物以稀为贵”的,长沙窑作为唐代独具特色的民间釉下彩陶瓷美术工艺品的,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长沙铜官窑除了墓葬和窑藏中出土比较完整的器物外的,窑址中有些虽残损不全的,但却极为罕见的绘画的、雕塑和异国图文等珍贵资料的,同样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的。

7:五代长沙窑褐彩双系罐,尺寸:高16CM,估价:RMB 25,000 ~ 35,000,成交价: RMB 28,000 ,成交时间:2010.12.08,拍卖公司: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0冬季拍卖会。

整件器物形体大方,修胎规整,釉层莹润光滑;为衬托出彩料的成色,器物胎上涂有一层化妆土,起到了增强胎体的致密度和增加瓷胎白度的作用,是一件难得的五代长沙窑珍品。

8:宋长沙窑青釉褐斑水滴及白釉菊瓣盘,尺寸:盘10.3厘米,估价:HKD 10,000 ~ 15,000,成交价: HKD 21,250 ,成交时间:2018.05.31,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5月拍卖会。

浅谈明清官窑中的“孔雀蓝釉”


一、“孔雀蓝釉”简介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坦言讲,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是人们根据该类色釉的日常视觉发色不同而进一步划分所得,统称时可用“翠蓝”一词。限于“翠蓝”不太为人熟知,笔者在本文中就使用“孔雀蓝”统称该类色釉。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

1、孔雀蓝单色釉

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图1)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2、孔雀蓝青花

“孔雀蓝青花”(图2)是低温孔雀蓝与釉下青花的结合体,在绘制好的钻料表面覆盖低温孔雀蓝釉烧制。元代之前制作者没有掌握好烧造技术,产品普遍为“孔雀蓝黑花”,直到明宣德时期才在官窑体制下取得历史性突破,制作出名副其实的“青花”。由于该类器物涉及到使用钴料绘画,因此制作工艺较单色釉复杂,难度与艺术造诣都非前者可比。

3、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

在单色釉、釉下青花烧制获得稳步进展之后,御厂工匠还尝试把孔雀蓝与黄、褐等低温彩釉结合,共同装饰素三彩瓷(图3),甚至作为低温釉上彩运用到五彩器中,填补了当时的蓝釉上彩空白。

二、“孔雀蓝釉”的起源及早期发展

“孔雀蓝釉”属于西亚地区的传统釉色,其制品在唐宋期间的商贸往来时被带到中原并在金、元民窑中陆续制作。大同金代阎德源墓出土的一对孔雀蓝黑花玉壶春瓶是我国较早期的孔雀蓝制品。从金、元产品工艺看,13世纪的磁州窑系翠蓝器(图4-1)水平相对较高,至今有不少绘画精美的“翠蓝黑花”器存世。(编者注:随着桂林明靖江王陵墓群出土孔雀蓝黑花梅瓶实物面世,结合器形演变,以往定为元代的一些孔雀蓝黑花器被现今研究界明确定为明代产品。)需要特别指出,有关学者根据科学成分分析发现该类制品使用低温石灰釉,与我国传统上以氧化铅为助融剂的低温釉配方并不一致,因此推断该类色釉极可能是引进西亚地区的原始配方,这也解释了孔雀蓝釉的原始起源问题。

景德镇在元代浮梁瓷局建立后也制作过一些孔雀蓝釉器(图5),釉上还烘烤金彩双角五爪龙纹装饰,可惜大部分金彩发掘前饱受土壤侵蚀已经脱落。从整体发掘情况看,元代出土器品种较少,说明当时御厂孔雀蓝釉制作尚未形成太大规模。

明代民窑瓷器价格


民窑瓷器在我国可是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背景,早在我国五代时期就有着民谣的身影,在宋朝元代时期有着较快的发展,直至到了明清时期使得民窑发展到达顶峰,使民窑瓷器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压倒性优势,使得部分官窑的瓷器也有的为民窑所出。民窑瓷器的发展在各个时期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百花齐放、互相借鉴、优劣互补,使得民窑瓷器的发展欣欣向荣。

说起这民窑瓷器繁荣发展的这一时期,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明代时期民窑瓷器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民窑瓷器在造型上、风格特点上、绘画艺术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可以说民窑瓷器在明代是发生了质的转变,使得瓷器不仅仅是在外貌造型上的变化更是在其创作方式上、思想的表达上及对看待事物的角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明代是民窑瓷器的变革时代。

明代的民窑瓷器在创作手法上更加的随性、飘逸突出闲适的姿态,在创作内容上更加的自由、随意,在其绘画风格上清新、自然追求随性之风,其实在这样的创作条件下更能突出其创者的志向、兴趣及其心性。

我们在探索明代的民窑瓷器中,它的大多数作品中都是以线条来描绘其事物,用线条来为我们讲述历史故事,明代时期的民窑瓷器擅长用线条来划分不同的色域,不同颜色之间所产生的影调,用线条来描绘其人物、事物、动物的神韵,使他们栩栩如生,在线条中充分的体现出了其东风的韵味,体现了东方的文化,这也使得明代民窑瓷器深受海内外瓷器收藏着的喜爱,其瓷器的艺术收藏价值也从其价格上有所体现,仅大明宣德时期的青花龙云瓷器就以四十万的高价所拍卖。

明代时期的民窑瓷器在制作手法上脱离了传统官窑瓷器的制作工艺,但是也在传统的制作工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加以时代所需的新工艺、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绘画技巧使之形成了现在为我们所熟知的明代民窑瓷器的形式,成为我们所喜闻乐见的瓷器,成为人们所喜爱的瓷器,明代民窑瓷器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大型瓷器更多的精致小巧的小瓷器,明代民窑瓷器深受这海内外慈爱收藏者的喜爱,是瓷器收藏者的首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浅谈明代乐平窑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浅谈明代乐平窑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明代民窑瓷器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