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慎德堂瓷器怎么鉴别 > 导航 >

清道光御用瓷与慎德堂款鉴识

清道光御用瓷与慎德堂款鉴识

慎德堂瓷器怎么鉴别 高德瓷砖 博德瓷砖

2020-07-10

慎德堂瓷器怎么鉴别。

道光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王朝已在衰落,国家日趋贫弱,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也日趋萎缩,因此道光时期的制品除延续传统造型外,创新产品已很难看到。而属道光皇帝御用的瓷器中,最能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当属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精品。

圆明园与慎德堂

慎德堂是建于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一组建筑。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包括圆明、长春、绮春(后改为万春)三园,占地约5200多亩,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等朝不断的增建、扩建和改建,形成了一座世界上罕见的宫苑。九州清晏是圆明园最早建成的园区之一,属园庭内园。九州清晏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岛上,由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及九州清晏殿构成其中轴线,岛与岸基之间由如意桥和南大桥相通。第三进殿的九州清晏殿,殿内设有东、西暖阁,建有仙楼,是慎德堂建成前历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的主要寝宫。

慎德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位于三大殿的西边,是由乾隆皇帝的书房“乐安和”、清晖阁及乐安和北侧的鱼池改建而成的。慎德堂为三卷式建筑,分为前层、中层和后层,殿内设有书屋及寝宫,殿内的养正书屋为皇帝读书、习字之所。慎德堂建成后,道光皇帝经常居住于此,道光二十年后更是成为其主要生活场所,并于道光三十年驾崩于此。

力行节俭是道光帝的主要执政思想,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831年在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发表了《慎德堂记》,文章将节俭、修身、图治联系起来,阐述了节俭、修身、图治的关系,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强调了其修建慎德堂的目的。由于道光皇帝长期居住于此,一些政令即出自于此,就连立奕宁为皇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在慎德堂进行的。

署“慎德堂”款瓷器的造型、品种及纹饰

慎德堂作为生活场所,堂前屋后及生活中必定需要大量的陈设品及日常用品,瓷器作为生活必需品曾大量生产。从清宫档案及故宫点查报告看,不仅圆明园的一些殿堂内摆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器物,在故宫的一些殿堂中也陈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陈设品。

器物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主要有碗、盖碗、盘、瓶、羹匙、渣斗、鸟食罐、罐、花盆、盆、花插、器物座等。

碗作为日常用品用途广泛,历朝历代都大量烧造,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中,碗的数量最多。其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大小尺寸、釉色和装饰图案不同,大多为敞口、弧壁、圈足,极个别的为撇口、深腹。有的造型、装饰图案均相同,如藏于北京故宫(微博)的黄地红绿彩干支碗,就分大小两种规格,其造型及纹饰完全相同,碗内施白釉,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红绿彩满书三组上下相对的干支纪年,以红彩书“丙申”,特别标注其烧造年代。中国传统上将蓝、黄、红、白四色作为祭祀天、地、日、月的色彩基调,祭祀时所用的器皿和皇帝穿的祭服各因其色,黄色用以祭土,推测此类器物应是特意为防三大殿火灾而烧造的祭祀用瓷。据故宫博物院点查报告,该碗在清室缮后委员会核查时放于斋宫,斋宫位于故宫东六宫南,仁祥门内,“雍正九年(1731年)建,凡南北郊及祈榖、常雩大祀,皇帝致斋于此”。乾隆皇帝在此斋居时曾作诗数首,其中一首写于戊寅年(1758年),表达了乾隆皇帝祈雨的心情。雨与水同,水能克火,将此碗放于斋宫中,可能也有祈求宫中不再遭受火灾之意。

盖碗为饮茶器具,最早见于宋代青白瓷之中。到了清朝,宫廷饮茶之风日渐兴盛,宫廷内专门设有茶库,说明宫廷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皇帝会在许多大型活动中赐茶给王公大臣,即所谓“御殿庆贺,例有赐茶之典”(见于《大清会典》)。因此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慎德堂款的盖碗均制作精美,如一件粉彩开光折枝梅花盖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钮,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盖面与器身以粉彩绘怒放的粉色及白色梅花,碗口沿及盖口沿以绿釉为底绘如意云头纹一周。盖底及器底书同样的款。署慎德堂款的盖碗制作精美,它不仅是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

慎德堂款瓷盘,以大盘为主,有些大盘的口径达29厘米,如粉彩外折枝花卉里五蝠捧寿盘、粉彩描金蓝蝠寿盘、粉彩描金红蝠团寿盘等,这类盘器壁较厚,显得笨重。所绘图案大同小异,盘内大多为各种釉色的“五蝠捧寿”,盘外绘缠枝花或折枝花。形体较小的盘,其外壁纹饰较之大盘则更为丰富,有八宝、暗八宝、开光内绘花卉等,基本上件件可见蝙蝠及各种形式的寿字,釉色以黄釉为最多。

渣斗的造型完全相同,只是釉色不同,有黄釉、青花白地勾莲纹及绿釉白里渣斗等。

慎德堂款瓷器中瓶类少见,“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此为清人对署有慎德堂款瓶的评价,说明清时署有慎德堂款的瓷瓶就已十分罕见。在所有瓷器制品中,瓶的质量最高,纹饰图案及造型最为丰富。慎德瓶以白地粉彩居多,兼有绿地粉彩、紫地粉彩及蓝地粉彩等,造型有圆瓶、扁瓶、长方瓶、四方瓶等,纹饰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等等。以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画面上的人物多表现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如一对白釉粉彩山水人物纹瓶,其腹部以粉彩绘一童子在前,一老者随后,两人谈笑于山间,勾画出一幅逍遥自在的画面。而一些以花卉、动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上则大多具有某种祈福求祥的色彩,洞石、灵芝、蓝天竺、兰花、八仙、三羊等,是常见的吉祥纹饰。

品种?有彩瓷和颜色釉之分。彩瓷分为粉彩、斗彩和青花瓷,粉彩器为其主流,有白地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紫地粉彩、酱釉粉彩、抹红地粉彩,只有少量的青花和斗彩。粉彩器中以白地粉彩和黄地粉彩为最多。颜色釉有红釉、黄釉、绿釉、酱釉、霁蓝釉等。taoci52.coM

纹饰?整体上看,慎德堂瓷器保持了官窑瓷器工整细致的特点,构图疏朗,用笔纤细,几乎每件器物上都使用了金彩作为装饰,但整个画面缺乏活力,花卉描画不甚活泼。

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连开光装饰,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寓意吉祥内容的画面,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即指此而言。此风气在道光时以至晚清尤盛,这应该与道光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道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山河破碎,劳动人民贫苦万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人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祈求社会平安,所以这种趋利避邪的吉祥图案便充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一件粉彩绿地开光博古碗,腹部以金彩开四组开光,开光内以粉彩绘象征平安的如意、瓶、鹌鹑,象征吉祥的龙,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圣洁的玉兰,象征多福的佛手等,它们与柿子相连,意寓太平有象、事事平安等。而人物纹则以耕织图、龙舟竞渡、婴戏为最多。耕织图最早于康熙时期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上,后代均有此类图案出现。龙舟竞渡最初为南方地区的一种水上活动,后来流行于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宫廷也开始仿照此习俗。在慎德堂款瓷器中的盘、碗、瓶等器物上,龙舟竞渡图均有出现。龙舟竞渡图自乾隆时期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婴戏图案自唐宋时期开始一直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动物纹主要是各色的蝙蝠,及少量的龙、大象、狮子、马、飞鹤、飞鸟、鸳鸯、喜鹊、燕子、蝴蝶、蝈蝈等;植物纹最多,表现四季平安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出现在各品种、各类造型的器物上。以文字形式装饰的器物很是多见,装饰文字主要是“万”“寿”二字。

古文献记载中的慎德堂款瓷

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对于堂名款瓷器有如下论述:“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将良工也。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康熙则有‘静惕堂’‘中和堂’,乾隆则有‘静镜’‘养和’‘敬慎’诸堂,皆内府堂名也。由是亲贵诸王亦趋重理学,成为风气,如‘拙存斋’‘绍闻堂’在康熙朝,‘敬畏堂’‘正谊书屋’在乾隆间,‘宁静’‘宁晋’‘宁远’‘德成’诸斋在乾隆间,‘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均在嘉道,大抵多属亲贵诸王之制。寂园所著《陶雅》中写道:‘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又将其定为官窑制品。”

从上述文献和实物可知,作为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这批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无论从慎德堂所处的地位还是从瓷器的精美程度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

taoci52.com延伸阅读

晚清道光粉彩瓷器特点


道光官窑粉彩瓷器色彩柔和,瓷画精细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道光粉彩在前代基础上还有一定的发展,也有本时代的特色。但是“浪荡釉”成为瓷器的普遍出现,反映出道光时瓷器施釉技术水平如同晚清王朝一样不行了。其实“浪荡釉”现象早在乾隆时已出现了,只不过在道光瓷器中比较常见而已,导致后来收藏清代官窑瓷器的时候都不怎么提道光之后的官窑瓷器了,只是一句话带过而已。

道光粉彩瓷器特点

粉彩过枝花果纹盘高2.8,口径13.6,底径8.2cm清 道光(1821-1850)

无“浪荡”不道光来形容道光瓷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产生的釉上彩新品种。它产生于康熙时期,以雍正时期制作最精,真正的流行是在乾隆以后。道光年间,官窑和民窑都大量产出这种瓷器,其中官窑瓷器受珐琅彩影响较大,画面更为精细。道光年间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王朝已经衰落,国家日趋贫弱,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也日趋萎缩,因此道光时期的制品除延续传统造型外,创新产品已很难看到。在瓷器制作工艺上,官窑的白色地釉较润泽,但底釉如为松石绿釉时比嘉庆器物色稍深;如为白釉时往往出现波浪状的釉面,一般称为“波浪釉”,俗称为“浪荡釉”,这是藏家判断一件瓷器是否为道光瓷器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次道光粉彩仍然追求乾、嘉时官窑的特色,色地粉彩属于道光官窑粉彩主流,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莲开光装饰为主,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富有吉祥内容的画面。

道光粉彩的款识也别具风格。以篆书为主,大多为六字三行式排列,也有极少一字横列的。官窑年款是“大清道光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道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青花或红彩篆书者行笔圆润流畅,紧凑。楷书多为斋堂款,・用侧锋书写,笔力刚柔相济,红彩浓艳匀净,难以仿制。还有一种红彩满文款的粉彩瓷器,器里外均画粉彩纹饰,外壁粉彩绘七珍,加饰青花和金彩,底部红彩方框内书满文款。

慎德堂瓷器道光官窑中的官窑

在所有的慎德堂款瓷器中,粉彩器 为其主流,粉彩器中以白地粉彩和黄地粉彩为最多,质量也最精。除此之外还有绿地粉彩、紫地粉彩、酱釉粉彩、抹红地粉彩,只有少量的青花和斗彩。

说到道光御瓷,最为声名远播的当推慎德堂款器皿。慎德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位于圆明园九洲青晏三大殿的西边,是由乾隆皇帝的书房乐安和、清晖阁及乐安和北侧的鱼池改建而成的。慎德堂为三卷式建筑,分为前层、中层和后层,殿内设有书屋及寝宫,殿内的养正书屋为皇帝读书、习字之所。“慎德堂”是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内的行宫,署“慎德堂制”款的瓷器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品。

慎德堂瓷器保持了官窑瓷器工整细致的特点,构图疏朗,用笔纤细,几乎每件器物上都使用了金彩作为装饰。但整个画面缺乏活力,花卉描画不甚活泼。与道光时期整体制瓷风格一致,慎德堂款瓷器多绘富贵、太平等吉祥寓意的纹饰,另外龙舟竞渡图和婴戏图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慎德堂的底款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

“慎德堂制”款粉彩梅花纹盖碗,清道光,通高10cm,口径11.5cm,足径4.7cm。

碗直口,圈足。盖为覆盘式。内壁施白釉,外壁以粉彩装饰。碗与盖的主题纹样为折枝梅花,辅以如意云头纹做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及盖顶抓纽内均署红彩楷书“慎德堂制”双行四字款。

清道光粉彩将军罐鉴赏


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与器身有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像是同治时期,年龄相差20年左右。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高42.5厘米,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多变,童子生动活泼,形体饱满,做各种游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欢乐气氛。百子图为传统吉祥图案,产生于明清两代,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其题材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百子图纹饰,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更为少见。此罐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

将军罐这种瓷器器型并不古老,据有关专著介绍,它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但究其用途和名称,前后却有天壤之别。

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将军罐造型受人喜爱,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明嘉、万初创时期,此种罐形属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到明末时因其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遂被制成摆置观赏的陈设器。清后期至民国,将军罐更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甚至为婚礼嫁妆所必备。因其罐盖呈半球状凸起,盖顶球珠高耸,极像古代将军所戴头盔,故取名将军罐。

偶得清道光粉彩花鸟纹碗


最近,偶得一件粉彩碗,口径21.5厘米,底足径9.2厘米,高7.5厘米,器形大气端庄。笔者被其绚丽多彩、精美细腻的粉彩花鸟纹饰所吸引,闲暇时常把玩,对其爱不释手。独乐不如众乐,现与读者同赏。

该碗全身披粉白釉、系白地粉彩,绘牡丹、菊花、竹、红果、雉鸡及太湖石等,画工精细,画面彩饰秀雅、精致富丽,艳而不俗。纹饰过渡层次清晰,显示雍容华贵、幸福美满之意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该碗底足处理为滚圆的泥鳅背,涩胎处白净细洁,但同前清三代相比,胎质略感疏松。该器表釉面呈水波似的小皱纹,业内称“波浪釉”或“浪荡釉”,此现象自乾隆后期开始,到道光时期最为突出,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这虽说是当时制瓷工艺方面出现的不足,却是我们认识其为真品的重要依据。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直至清代晚期仍继续生产,成为釉上彩瓷生产的主流品种。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以粉润柔和见长,具有纸面绘画艺术效果,从感觉上看要比五彩(俗称“硬彩”)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粉”之称。仔细观察器身,各种粉彩的玻璃白上都出现蝉翅网状的细微开片(也称蛛网纹)和白釉柔和的酥光,这都是时间老人的杰作,是该器从烧造至今历经久远年代的印记。

该碗器底圈足内“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工整秀丽,清晰规范。

综上所述,这件白地粉彩花鸟纹碗,应是道光粉彩器中的精美之作,是一件兼具观赏和把玩的收藏品,值得收藏和投资。

清道光时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清代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的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器更青花瓷器史上最有名气的,也是收藏圈里的朋友们喜欢收藏的,收藏圈里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叫做清三代。青花瓷器发展到道光时期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退步。那么清道光时期青花瓷器鉴定的要点是什么呢?

第一,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道光时期青花瓷器总体青花发色淡雅,不够沉稳,有一种浮在器表的感觉。淡描是道光时期常用的方法,用道描的方法画勾莲纹,也叫勾子莲。和康、雍、乾时期青花瓷器的缠枝莲简化了很多。线条比较弱,大瓶、大罐上常用双“喜”字,奇怪的是盘子碗上缺没有喜子。常见的纹饰还有:鸳鸯莲花、菊花、石榴、山果、山水风景、婴戏、八仙、云龙纹、八宝、鱼藻、博古等等。

第二,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比较丰富,在道光时期青花瓷器出现了冬瓜罐,形状像个冬瓜,有盖子,盖子就是冬瓜的蒂,非常的形象。另外还有花口盘、盖碗、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灯笼瓶、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鱼缸、花觚等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胎质比较细腻坚致,大的器件胎体比较厚重,小器件青花瓷器较精细。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釉面白中闪青,釉面有微微的起伏状,有的釉面像芥麦地,我们把这种釉面现象叫做波浪釉,波浪釉和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的橘皮釉是有质的区别的,一定要分清楚的。总体造型和清三代比较笨重。

第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款识。道光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款识大多是“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书款。要注意的是不画双圈,笔法有力度,写的非常规整。这个时期还比较流行堂名款,最有名气的堂款是“慎德堂制”,因为“慎德堂制”堂名款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款。虽然是堂名款,仍然是官窑瓷器,并且是最好的官窑瓷器。谢谢阅读!请评论!

清道光粉彩西厢记套杯瓷器鉴赏


粉彩西厢记套杯瓷器尺寸通高6厘米、最大口径11厘米、最大足径6.5厘米,套杯撇口,敛腹,平底,口沿处包金。器倒置如同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大小十个为一套,依次套叠合为一体。此套粉彩西厢记套杯年代稍晚,为道光年间的作品,但描绘更为精致。可见该类型故事与装饰手法以及套杯的组合的魅力所在,有多个不同粉本流传于世。套杯以粉彩绘《西厢记》,由大至小的前九个绘故事于外壁,内底白釉无图,最小的一个绘故事于内壁。套杯选取《西厢记》中的典型场景,各杯构图相似,均有人物、屋宇,但所绘内容又各不相同,表现了故事的不同情节。将杯由小至大取出的过程中,故事一幕幕展开,如同观看连环画,构思十分精巧。

套杯的特点在于可以渐次套装和分散自如,单件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都极为关键,制作过程需要极为细心。清代套杯十分流行,一套少则3至5件,多可达20余件。在《红楼梦》等清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这种充满趣味的器物的描绘。现存实物同样体现出套杯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


素三彩是明清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装饰彩料为主,有时还加少许白彩和黑彩,因无红彩,色调冷艳、素雅,故称为“素三彩”。素三彩器始烧于明代,清代延烧。其中的黄地素三彩品种创烧于康熙朝,一直延续至清末。其制作方法,先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再填上各种低温彩为纹饰,罩黄釉为地,再入窑烧造而成。黄地素三彩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采用的是雕瓷工艺。雕瓷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通过圆雕、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在瓷器上刻出纹饰来凸现立体图案。清代晚期雕瓷艺术极为盛行。

如图所示是一只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图1),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该盘高2.7、口径10.7、足径6.8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圈足内施黄釉,有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图2),青花釉料因黄釉的衬托呈现为蓝黑色。盘内底双围栏内绘双龙戏珠纹,紫、绿两条龙一升一降相对舞动。内弧壁间饰六朵花果纹。外弧壁同样以紫(图3)、绿(图4)绘两条游龙。

这件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盘心采用刻划填彩的方式,使图案产生浅浮雕的视觉效果,盘外壁纹样则采用平涂的方式。这种制式龙盘为清代官窑传统样式,有清一代均有延烧,直至宣统,唯龙纹所刻愈早愈精,愈晚愈拙。

慎察民国仿古瓷


民国时期,景德镇明清两代制瓷御瓷厂,历经500多年旺烧的窑火之后,随着封建统治地灭亡,终于火熄烟灭了。这一时期,一方面被皇家禁锢的瓷业艺人重新回归民间作坊,历史契机和环境条件使然,仿古瓷生产便应运而生,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民国时期生产的仿古瓷,可以说无所不有,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窑器,以及元代青花和明清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器等,其中有大量的仿清代康雍乾盛世官窑器,特别是因为没有了朝廷派遣的官方督陶官,历代“官器”的款识可以随意书写,所以民国仿古瓷中,有许许多多书写明清两代帝王年号的瓷器遗存于世。而且其款识书写得惟妙惟肖,收藏爱好者务必谨慎细察,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从胎质、釉质、器型、纹饰、料色以及窑艺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才不至于“鱼目混珠”,避免“打眼”。

我收藏的两只瓷器,一为民国仿大清乾隆年制的青花雀(爵)鹿(禄)纹篆书款六方瓶;一为民国仿大清康熙年制的色地五彩楷书款花卉瓶,即是那一时期的作品。

德高艺更精—记茗钧堂白胜利


光阴荏苒,又是新春,不觉间已与钧瓷结缘四年有余,时至今日,回想往事,有太多让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初识白胜利大师是在夏末初秋的晌午,因为曾多次听圈内的朋友提及茗钧堂白胜利大师的钧瓷壶,在接触过其制作的钧瓷壶及品茗杯后惊叹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便产生了迫切的拜访之念。

作为钧瓷的发祥地,禹州神垕这个千年古镇,由于各窑口散落在高低起伏的村落无名道路之中,寻找某家某窑来,并不像平原城市里横平竖直的某路某号,对于非本地人而言,寻迹之中难免有些困难,让人很难轻易的窥探其全貌,不觉之中更添几分千年古镇的神秘感。

茗钧堂坐落在一片竹林之后、山腰之中葱翠的山间小道犹如长蛇般蠕动在崇山峻岭中间,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不觉想问在如此清雅之处,是何等淡泊之人,又造出何等高雅之器?

恍然间已步入茗钧堂厂院,说是厂院倒更像是农家小院,院墙处竹林伫立,庭院之间还有个大鱼池,池中央修有假山,已满是青苔,池碧水偶见池鱼穿梭,池旁种一山楂树,硕果累累甚是诱人。猛一回头,只见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坐在院旁微笑着朝我们招手,指着里面的一间房子说“在里面”。看来老人已知我们的来意,告谢过老人,我们一行人便推开老人所指的屋子,一股热流迎面袭来,原来进了茗钧堂的制壶车间,只见屋内摆满了各式壶形杯形的泥坯,用具,杂乱中却井然有序,四五名工人一字排开的正在制作,见有人进来,最里面的一位表情严肃的中年人起身朝我们走了过来,之前虽在网上见过他的照片,但初次见面还是有些愕然。朴素的衣着上粘满了泥污,在出门的水池旁边快速的洗了手之后就将我们迎到了院里的堂屋,满屋子各种釉色、器型的钧壶、钧杯让人目不暇接,环视四周,仿佛来到钧瓷壶的世界。这些钧瓷壶或古朴、或粗犷、或巧雅、或端庄、或抽象、或玲珑,釉色斑斓,五彩渗化,工艺精湛,美轮美奂。每一把壶都是精雕细琢的精品,让人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还未仔细品味,已被主人引到偏房一茶台坐下,简单的介绍过后,主人已开始洗杯泡茶,顿时,茶香四溢,沁人心脾。环顾室内,是一所类似北方窑洞一样的拱形圆顶老式建筑,均用青砖砌成,前后有窗,茶台配以长条板凳,茶台上的钧壶、钧杯、茶呈、茶漏、茶洗皆是钧瓷,各有不同,韵味十足,做工精细,釉色独特,上手把玩之后更觉与其他钧瓷茶具相异甚大。

茶具是实用器,钧瓷为赏器,白胜利的钧瓷茶具已将两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精湛的制壶工艺与名师紫砂不差毫几,再配上个性又不失雅韵的钧瓷釉色,让整个茶台异彩纷呈,多彩而不妖艳,实用而不浮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