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嘉靖青花瓷器鉴定鉴别 > 导航 >

清道光时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清道光时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嘉靖青花瓷器鉴定鉴别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青花瓷器的鉴别

2020-11-18

嘉靖青花瓷器鉴定鉴别。

清代青花瓷器是青花瓷器的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器更青花瓷器史上最有名气的,也是收藏圈里的朋友们喜欢收藏的,收藏圈里把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叫做清三代。青花瓷器发展到道光时期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退步。那么清道光时期青花瓷器鉴定的要点是什么呢?

第一,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纹饰。道光时期青花瓷器总体青花发色淡雅,不够沉稳,有一种浮在器表的感觉。淡描是道光时期常用的方法,用道描的方法画勾莲纹,也叫勾子莲。和康、雍、乾时期青花瓷器的缠枝莲简化了很多。线条比较弱,大瓶、大罐上常用双“喜”字,奇怪的是盘子碗上缺没有喜子。常见的纹饰还有:鸳鸯莲花、菊花、石榴、山果、山水风景、婴戏、八仙、云龙纹、八宝、鱼藻、博古等等。

第二,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造型比较丰富,在道光时期青花瓷器出现了冬瓜罐,形状像个冬瓜,有盖子,盖子就是冬瓜的蒂,非常的形象。另外还有花口盘、盖碗、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灯笼瓶、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鱼缸、花觚等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胎质比较细腻坚致,大的器件胎体比较厚重,小器件青花瓷器较精细。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釉面白中闪青,釉面有微微的起伏状,有的釉面像芥麦地,我们把这种釉面现象叫做波浪釉,波浪釉和乾隆时期青花瓷器的橘皮釉是有质的区别的,一定要分清楚的。总体造型和清三代比较笨重。

第三,道光时期青花瓷器的款识。道光时期官窑青花瓷器的款识大多是“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楷书款。要注意的是不画双圈,笔法有力度,写的非常规整。这个时期还比较流行堂名款,最有名气的堂款是“慎德堂制”,因为“慎德堂制”堂名款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款。虽然是堂名款,仍然是官窑瓷器,并且是最好的官窑瓷器。谢谢阅读!请评论!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清道光粉彩将军罐鉴赏


这款道光粉彩百子闹春图将军罐采用传统题材,布局大气,人物众多,紧而不乱,层次分明,盖子疑为老后配,罐体为道光至咸丰时期,但盖子画片釉面与器身有明显差别,盖子画片风格像是同治时期,年龄相差20年左右。除盖子下方有一小磕皮外,余全品相。高42.5厘米,器型硕大,胎体厚重,色彩艳丽而沉着,器身通体绘百子戏婴图,构图错落有致,人物众多。场景山石、树木及孩童衣着款式颜色多变,童子生动活泼,形体饱满,做各种游戏,场面热闹非凡,充满欢乐气氛。百子图为传统吉祥图案,产生于明清两代,有祈求多子多孙、人丁兴旺之意,其题材还有百子闹龙灯、麒麟送子等。百子图纹饰,大器不多,如此完整者更为少见。此罐现珍藏于九江市博物馆内。

将军罐这种瓷器器型并不古老,据有关专著介绍,它创烧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见冯先铭主编《中国古陶瓷图典》、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有清一代各朝皆有烧造,直到民国时期仍流行于市。但究其用途和名称,前后却有天壤之别。

明末的将军罐器型较为矮、拙,到了清代顺治时期基本定型,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部渐收,多为平底无釉,通体浑圆,器型高大。康熙时期,是将军罐广为流行的时期,这时的造型,将浑圆的罐体展肩提腹,拉长颈部,收紧圈足,使得将军罐的造型显得挺拔向上、气魄宏伟。将军罐造型受人喜爱,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烧造,特别是民窑的制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题材为主,有戏曲人物、神话故事,这些题材纹饰比较繁缛,在小器物上很难展示,而高大的将军罐,则可以将这些题材全面地展示出来,深受广大百姓的认同。

明嘉、万初创时期,此种罐形属佛教寺院为装殓僧尼圆寂火化后所遗骨灰订烧的专用骨灰罐,到明末时因其器型高大挺拔、丰硕俊美,器物外壁又可以用青花、五彩等多种手法进行装饰,遂被制成摆置观赏的陈设器。清后期至民国,将军罐更大量生产,其粉彩、单色釉及青花双喜字罐甚至为婚礼嫁妆所必备。因其罐盖呈半球状凸起,盖顶球珠高耸,极像古代将军所戴头盔,故取名将军罐。

清道光时期堂号款民窑瓷器


清代道光瓷器已经走下坡路了,没有康乾盛世时期瓷器那么优质了,但是道光时期流行一些堂号款瓷器质量堪比官窑瓷器,是介于官窑和民窑之间的瓷器,值得收藏。

清道光 粉彩蝠桃盘

高2.5 口13 底7.9厘米

圆唇、直口、浅腹、圈足。器型规整,胎质细白轻薄。盘施白釉,内壁绘粉彩折枝蟠桃和一只红彩蝙蝠,外壁绘饰四只红彩蝙蝠,喻之“五福”。盘底用红彩书“嶰竹主人造”篆体印章款。“嶰竹主人造”是道光年间的著名堂号款,产品多细腻洁净。

清道光 五彩花卉洞石盘

高4.1 口21.1 底13厘米

清道光五彩花卉洞石盘 圆唇、直口、大圈足。胎细白厚重。盘内口沿及盘内底各有两道青花弦纹,盘底绘五彩山石花草,盘外绘三组五彩洞石花草,青花呈色艳兰。底红彩楷书“退思堂制”四字款。

道光时盛行“堂名款”,“退思堂”是睿亲王端恩的府邸堂号,此盘应是皇室王族定烧的瓷器。

清道光粉彩西厢记套杯瓷器鉴赏


粉彩西厢记套杯瓷器尺寸通高6厘米、最大口径11厘米、最大足径6.5厘米,套杯撇口,敛腹,平底,口沿处包金。器倒置如同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大小十个为一套,依次套叠合为一体。此套粉彩西厢记套杯年代稍晚,为道光年间的作品,但描绘更为精致。可见该类型故事与装饰手法以及套杯的组合的魅力所在,有多个不同粉本流传于世。套杯以粉彩绘《西厢记》,由大至小的前九个绘故事于外壁,内底白釉无图,最小的一个绘故事于内壁。套杯选取《西厢记》中的典型场景,各杯构图相似,均有人物、屋宇,但所绘内容又各不相同,表现了故事的不同情节。将杯由小至大取出的过程中,故事一幕幕展开,如同观看连环画,构思十分精巧。

套杯的特点在于可以渐次套装和分散自如,单件杯子的尺寸大小、造型轮廓、胎体厚薄都极为关键,制作过程需要极为细心。清代套杯十分流行,一套少则3至5件,多可达20余件。在《红楼梦》等清代文学作品中常有对这种充满趣味的器物的描绘。现存实物同样体现出套杯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偶得清道光粉彩花鸟纹碗


最近,偶得一件粉彩碗,口径21.5厘米,底足径9.2厘米,高7.5厘米,器形大气端庄。笔者被其绚丽多彩、精美细腻的粉彩花鸟纹饰所吸引,闲暇时常把玩,对其爱不释手。独乐不如众乐,现与读者同赏。

该碗全身披粉白釉、系白地粉彩,绘牡丹、菊花、竹、红果、雉鸡及太湖石等,画工精细,画面彩饰秀雅、精致富丽,艳而不俗。纹饰过渡层次清晰,显示雍容华贵、幸福美满之意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该碗底足处理为滚圆的泥鳅背,涩胎处白净细洁,但同前清三代相比,胎质略感疏松。该器表釉面呈水波似的小皱纹,业内称“波浪釉”或“浪荡釉”,此现象自乾隆后期开始,到道光时期最为突出,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这虽说是当时制瓷工艺方面出现的不足,却是我们认识其为真品的重要依据。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鼎盛,直至清代晚期仍继续生产,成为釉上彩瓷生产的主流品种。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以粉润柔和见长,具有纸面绘画艺术效果,从感觉上看要比五彩(俗称“硬彩”)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粉”之称。仔细观察器身,各种粉彩的玻璃白上都出现蝉翅网状的细微开片(也称蛛网纹)和白釉柔和的酥光,这都是时间老人的杰作,是该器从烧造至今历经久远年代的印记。

该碗器底圈足内“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工整秀丽,清晰规范。

综上所述,这件白地粉彩花鸟纹碗,应是道光粉彩器中的精美之作,是一件兼具观赏和把玩的收藏品,值得收藏和投资。

清道光御用瓷与慎德堂款鉴识


道光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清王朝已在衰落,国家日趋贫弱,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景德镇官窑瓷器的生产也日趋萎缩,因此道光时期的制品除延续传统造型外,创新产品已很难看到。而属道光皇帝御用的瓷器中,最能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当属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精品。

圆明园与慎德堂

慎德堂是建于圆明园九洲清晏中的一组建筑。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包括圆明、长春、绮春(后改为万春)三园,占地约5200多亩,历经雍正、乾隆、嘉庆和道光等朝不断的增建、扩建和改建,形成了一座世界上罕见的宫苑。九州清晏是圆明园最早建成的园区之一,属园庭内园。九州清晏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岛上,由圆明园殿、奉三无私殿及九州清晏殿构成其中轴线,岛与岸基之间由如意桥和南大桥相通。第三进殿的九州清晏殿,殿内设有东、西暖阁,建有仙楼,是慎德堂建成前历代皇帝在圆明园居住的主要寝宫。

慎德堂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成,位于三大殿的西边,是由乾隆皇帝的书房“乐安和”、清晖阁及乐安和北侧的鱼池改建而成的。慎德堂为三卷式建筑,分为前层、中层和后层,殿内设有书屋及寝宫,殿内的养正书屋为皇帝读书、习字之所。慎德堂建成后,道光皇帝经常居住于此,道光二十年后更是成为其主要生活场所,并于道光三十年驾崩于此。

力行节俭是道光帝的主要执政思想,也是他的行为准则。1831年在慎德堂建成之际,道光皇帝发表了《慎德堂记》,文章将节俭、修身、图治联系起来,阐述了节俭、修身、图治的关系,表达了他的治政方针,强调了其修建慎德堂的目的。由于道光皇帝长期居住于此,一些政令即出自于此,就连立奕宁为皇太子这样的大事也是在慎德堂进行的。

署“慎德堂”款瓷器的造型、品种及纹饰

慎德堂作为生活场所,堂前屋后及生活中必定需要大量的陈设品及日常用品,瓷器作为生活必需品曾大量生产。从清宫档案及故宫点查报告看,不仅圆明园的一些殿堂内摆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器物,在故宫的一些殿堂中也陈设着署有慎德堂款的陈设品。

器物造型?多为日用器皿,有少量的陈设器。主要有碗、盖碗、盘、瓶、羹匙、渣斗、鸟食罐、罐、花盆、盆、花插、器物座等。

碗作为日常用品用途广泛,历朝历代都大量烧造,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中,碗的数量最多。其造型基本相同,只是大小尺寸、釉色和装饰图案不同,大多为敞口、弧壁、圈足,极个别的为撇口、深腹。有的造型、装饰图案均相同,如藏于北京故宫(微博)的黄地红绿彩干支碗,就分大小两种规格,其造型及纹饰完全相同,碗内施白釉,外壁以黄釉为地,以红绿彩满书三组上下相对的干支纪年,以红彩书“丙申”,特别标注其烧造年代。中国传统上将蓝、黄、红、白四色作为祭祀天、地、日、月的色彩基调,祭祀时所用的器皿和皇帝穿的祭服各因其色,黄色用以祭土,推测此类器物应是特意为防三大殿火灾而烧造的祭祀用瓷。据故宫博物院点查报告,该碗在清室缮后委员会核查时放于斋宫,斋宫位于故宫东六宫南,仁祥门内,“雍正九年(1731年)建,凡南北郊及祈榖、常雩大祀,皇帝致斋于此”。乾隆皇帝在此斋居时曾作诗数首,其中一首写于戊寅年(1758年),表达了乾隆皇帝祈雨的心情。雨与水同,水能克火,将此碗放于斋宫中,可能也有祈求宫中不再遭受火灾之意。

盖碗为饮茶器具,最早见于宋代青白瓷之中。到了清朝,宫廷饮茶之风日渐兴盛,宫廷内专门设有茶库,说明宫廷对于茶叶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皇帝会在许多大型活动中赐茶给王公大臣,即所谓“御殿庆贺,例有赐茶之典”(见于《大清会典》)。因此各式茶碗、茶壶、茶盘、茶托等饮茶器皿大量出现。慎德堂款的盖碗均制作精美,如一件粉彩开光折枝梅花盖碗,盖为覆盘式、圈形抓钮,盖大于器身,碗直口、直壁。盖面与器身以粉彩绘怒放的粉色及白色梅花,碗口沿及盖口沿以绿釉为底绘如意云头纹一周。盖底及器底书同样的款。署慎德堂款的盖碗制作精美,它不仅是道光皇帝的御用之瓷,而且也为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皇帝珍爱。

慎德堂款瓷盘,以大盘为主,有些大盘的口径达29厘米,如粉彩外折枝花卉里五蝠捧寿盘、粉彩描金蓝蝠寿盘、粉彩描金红蝠团寿盘等,这类盘器壁较厚,显得笨重。所绘图案大同小异,盘内大多为各种釉色的“五蝠捧寿”,盘外绘缠枝花或折枝花。形体较小的盘,其外壁纹饰较之大盘则更为丰富,有八宝、暗八宝、开光内绘花卉等,基本上件件可见蝙蝠及各种形式的寿字,釉色以黄釉为最多。

渣斗的造型完全相同,只是釉色不同,有黄釉、青花白地勾莲纹及绿釉白里渣斗等。

慎德堂款瓷器中瓶类少见,“慎德瓶类近极罕见,有之则价值甚昂”,此为清人对署有慎德堂款瓶的评价,说明清时署有慎德堂款的瓷瓶就已十分罕见。在所有瓷器制品中,瓶的质量最高,纹饰图案及造型最为丰富。慎德瓶以白地粉彩居多,兼有绿地粉彩、紫地粉彩及蓝地粉彩等,造型有圆瓶、扁瓶、长方瓶、四方瓶等,纹饰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花卉等等。以山水人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画面上的人物多表现出对安逸生活的向往。如一对白釉粉彩山水人物纹瓶,其腹部以粉彩绘一童子在前,一老者随后,两人谈笑于山间,勾画出一幅逍遥自在的画面。而一些以花卉、动物为主要题材的图案上则大多具有某种祈福求祥的色彩,洞石、灵芝、蓝天竺、兰花、八仙、三羊等,是常见的吉祥纹饰。

品种?有彩瓷和颜色釉之分。彩瓷分为粉彩、斗彩和青花瓷,粉彩器为其主流,有白地粉彩、黄地粉彩、绿地粉彩、紫地粉彩、酱釉粉彩、抹红地粉彩,只有少量的青花和斗彩。粉彩器中以白地粉彩和黄地粉彩为最多。颜色釉有红釉、黄釉、绿釉、酱釉、霁蓝釉等。

纹饰?整体上看,慎德堂瓷器保持了官窑瓷器工整细致的特点,构图疏朗,用笔纤细,几乎每件器物上都使用了金彩作为装饰,但整个画面缺乏活力,花卉描画不甚活泼。

瓶、盘、碗等器物大多以各种色地粉彩勾连开光装饰,开光内绘山水人物或寓意吉祥内容的画面,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即指此而言。此风气在道光时以至晚清尤盛,这应该与道光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道光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特别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山河破碎,劳动人民贫苦万分,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人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祈求社会平安,所以这种趋利避邪的吉祥图案便充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一件粉彩绿地开光博古碗,腹部以金彩开四组开光,开光内以粉彩绘象征平安的如意、瓶、鹌鹑,象征吉祥的龙,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圣洁的玉兰,象征多福的佛手等,它们与柿子相连,意寓太平有象、事事平安等。而人物纹则以耕织图、龙舟竞渡、婴戏为最多。耕织图最早于康熙时期出现在瓷器的装饰上,后代均有此类图案出现。龙舟竞渡最初为南方地区的一种水上活动,后来流行于黄河流域。到明清时期,宫廷也开始仿照此习俗。在慎德堂款瓷器中的盘、碗、瓶等器物上,龙舟竞渡图均有出现。龙舟竞渡图自乾隆时期出现后,一直延续至晚清,在道光时期最为盛行。婴戏图案自唐宋时期开始一直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在道光慎德堂款瓷器中,同样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动物纹主要是各色的蝙蝠,及少量的龙、大象、狮子、马、飞鹤、飞鸟、鸳鸯、喜鹊、燕子、蝴蝶、蝈蝈等;植物纹最多,表现四季平安的牡丹、莲花、菊花、梅花出现在各品种、各类造型的器物上。以文字形式装饰的器物很是多见,装饰文字主要是“万”“寿”二字。

古文献记载中的慎德堂款瓷

清人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中对于堂名款瓷器有如下论述:“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将良工也。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康熙则有‘静惕堂’‘中和堂’,乾隆则有‘静镜’‘养和’‘敬慎’诸堂,皆内府堂名也。由是亲贵诸王亦趋重理学,成为风气,如‘拙存斋’‘绍闻堂’在康熙朝,‘敬畏堂’‘正谊书屋’在乾隆间,‘宁静’‘宁晋’‘宁远’‘德成’诸斋在乾隆间,‘慎德堂’‘植本堂’‘有恒堂’均在嘉道,大抵多属亲贵诸王之制。寂园所著《陶雅》中写道:‘慎德堂系道光官窑,而价侔雍乾之高品,亦一时风尚使然’,又将其定为官窑制品。”

从上述文献和实物可知,作为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器,这批署有慎德堂款的瓷器,无论从慎德堂所处的地位还是从瓷器的精美程度而言,都是极其珍贵的。

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


素三彩是明清景德镇生产的彩瓷品种之一,以黄、绿、紫三色装饰彩料为主,有时还加少许白彩和黑彩,因无红彩,色调冷艳、素雅,故称为“素三彩”。素三彩器始烧于明代,清代延烧。其中的黄地素三彩品种创烧于康熙朝,一直延续至清末。其制作方法,先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再填上各种低温彩为纹饰,罩黄釉为地,再入窑烧造而成。黄地素三彩在素胎上刻出纹饰的轮廓线,采用的是雕瓷工艺。雕瓷是陶瓷装饰技法之一,通过圆雕、镂雕,浮雕等雕刻技法在瓷器上刻出纹饰来凸现立体图案。清代晚期雕瓷艺术极为盛行。

如图所示是一只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图1),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该盘高2.7、口径10.7、足径6.8厘米,敞口,浅弧壁,圈足,圈足内施黄釉,有青花篆体“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行款(图2),青花釉料因黄釉的衬托呈现为蓝黑色。盘内底双围栏内绘双龙戏珠纹,紫、绿两条龙一升一降相对舞动。内弧壁间饰六朵花果纹。外弧壁同样以紫(图3)、绿(图4)绘两条游龙。

这件清道光黄地素三彩双龙纹盘,盘心采用刻划填彩的方式,使图案产生浅浮雕的视觉效果,盘外壁纹样则采用平涂的方式。这种制式龙盘为清代官窑传统样式,有清一代均有延烧,直至宣统,唯龙纹所刻愈早愈精,愈晚愈拙。

元青花瓷器收藏元青花鉴定技巧


鉴定元青花瓷首先要了解它的制作材料

宋代以前景德镇制瓷,胎土只使用瓷石一种原料,烧成温度较低,制大器易於变型。早期景德镇瓷多中小件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南宋后期至元初,在麻村发现了烧瓷的黏土(即麻仓土,现在通称高岭土),经研究在瓷石中掺入20%左右的高岭土,耐温高,走型少,提高了硬度,增强了瓷胎的白度和透明度,为烧制优质大型青花器提供了条件。这就是二元配方制胎。具体配料一般掌握高岭土在五分之一,瓷石占五分之四上下。二元配方的使用是景德德制瓷工艺的一大创新。

①用麻仓土成胎,可以提高炉温,瓷胎不易变形

②胎色较白,微显青灰色阶

③胎骨里面含有气孔较多,鉴于手工制胎的原因,胎骨中孔隙多数是偏狭形

④胎底颗料状明显,不如明清瓷胎细腻。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因为含有麻仓土,胎色是以白为基色,微显青灰,显青灰的程度有深浅不同的色阶。大概是窑温的不同而造成。这种白中微显青灰色阶细分可能有多种,一般粗略分成较深较浅两类即可。元青花的胎色没有纯白的,但有深灰和土黄的两种。按程度也可细分多类。但基本上都是不含麻仓土的其他窑口的产品。有因烧窑失败烧结不透而胎色发黄的,不在此例。有的元青花露胎处显土黄色,并不是其胎质本色,有的是因胎土里含有铁质,入窑前晾胎不够干燥而形成的微显淡淡的窑红,有的是长期接触黄土等物形成的包浆。并非瓷胎本色。不应该误解里面也是土黄色的。

元青花在露胎处经常显出或淡或浓的红黄色。这种现象,是在入窑后火烧形成的。平常称做窑红或火烧红、火石红。元青花的窑红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胎土中含有铁元素而形成的。元青花的胎中含有多种元素,还会有一定量的水分。在入窑烧制的过程中,水分会从胎里向外蒸发。而胎土中含有的游离铁元素随着水分的蒸发会浮现到胎皮表面,显出深浅不等的红黄色。这就是窑红。也就是说形成窑红的成因一是胎中含有铁元素,二是胎含水分,胎晾晒干燥不透而形成。

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的火石红多种特征:

(1)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浓重的。

(2)火石红较浅淡的。

(3)露胎和釉交接处有一线火石红的。

(4)没有火石红的。

元青花的露胎处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真假元青花。

火石红表现多样,是与胎土所含铁元素及水分的情况决定的。

(1)当素胎施釉后晾晒比较彻底,胎釉均已干透的情况下,入窑烧成后,露胎处往往没有火石红,只有一些铁元素积聚的芝麻黑点。

(2)当胎凉晒不够彻底时,胎土中所含的铁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浮现。在露胎表面显出火石红。

(3)表胎已晒透,但施釉后未干透而入炉烧制的,因为釉中含水分缘故,会在釉水周边形成一圈轻重不等的火石红。

(4)个别元青花在底部露胎处显出较浓厚的红黄色类的护胎釉面的东西,似乎是涂了一层东西,经烧制后而凝聚,尚需进一步研究。

因为真元青花既有有火石红的,也有没有火石红的。而现代制品,也有仿制火石红的。因此以有没有火石红判断是不是真元青花就会进入误区,引起失误。

看火石红应该重点看是真正的古窑火石红,还是现代仿制的假火石红。而不是以它论真假。

一般来说,多数假窑红是从外部涂抹上的。真窑红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很容易区分。但是,几年前在窑中烧制高仿窑红已试验成功。这种仿古窑红如果没有作旧,一般比较鲜艳,出不来几百年的沉旧痕迹,比较好认。如果作旧作的好的,就难认了。因为它也是烧制出来自然形成。特别是新仿一线窑红,围绕釉边露出一线红,很能迷惑人。怎样区分呢?真正的元青花一线窑红不仅有经历数百年的陈迹,周围露胎的地方,还往往伴随产生一些由于胎土中含铁元素聚集成斑而形成的黑芝麻点。新仿窑红的胎土与古胎土不相同。因此虽然新仿出了一线窑红,但周围露胎处一般没有黑芝麻点,比较干净。这就区别开了新老窑红。当然这种现象的区别只是对今天的仿古窑红来说的。仿古与鉴别总是相斗争而存在的。我们点出如何区分,仿古者就会研究对策,他们今后也会研究出比较像的窑红和黑芝麻点来。我们的鉴别也要不断提高才行。

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

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方法一:请点击右上角或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方法二:如果您想每天接收我们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官方账号并关注我们---------古董文物鉴定、拍卖、交易、征集(香港、大陆欧美等全球拍卖)金牌艺术品经纪人马女士:158-0057-6484送拍邮箱:[email protected]本站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传承中华文化,开发历史价值微信订阅号:wxgzh0501名称:马春燕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鉴定技巧


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光线强弱分明,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有意识地造成多种深浅层次不同的色调,甚至在一笔一划中也能分出深浅不同的笔韵,如青花山水人物图,花鸟图等,无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均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其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犹如一幅水墨花,很具观赏性,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灰蓝,有的泛晕散,也有描青花,所占比重不大,多绘在杯、盘、碟等小件器皿上。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的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药,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黄釉青,洒蓝开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外酱釉内青花、青花红彩、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数量不是很多,但别具情趣。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发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乐、宣德青花苏泥勃青料重鲜艳带晕散的艺术效果。其次还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蓝中泛紫。这时期最擅长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国产钴料,含铁量低,稳定性好,所绘花卉呈有黑色结晶斑点,是采用人工重涂积点方法,有意点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质感不够,釉面同样泛青,个别也有桔皮纹,用手抚摸釉面,比较光滑,凹凸不平感觉不明显,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带有波浪状,总体来看,仿制水平还是很高的。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产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与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术列趋成熟有密切关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炉、万寿字大瓶、大盘口瓶,凤尾尊、花盆、大鱼缸、绣墩、大盖罐等,整体特点是古朴稳重,颇具阳刚之气的力度。尽管体积较大,有的高达 厘米,极少变形,器身接口不明显,反映了成型与修胎工艺的精进。器物外部轮廓线和转折处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风格硬朗,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富有阳刚气势,制作很清楚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方形器,如方盘、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较而言,烧制方形器要比圆形器难得多,充分表现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的高超水平与制瓷技术的进步。

康熙青花瓷器种类繁多,根据一些常见器物现择要分类介绍如下:

瓶类:是康熙青花造型最为丰富的,多用为陈设观赏。有长颈瓶,早期瓶高颈粗,晚期瓶矮颈短。梅瓶小唇口,短颈,体丰满,多是玉璧形底,少量是圈足,无款,有平肩、溜肩两种,形体大的胎轻,个别釉面有开片,体小的胎重。筒瓶,又称象腿瓶,外形与崇祯、顺治基本相同,但没有顺治的高。棒槌瓶,创新式样,因形似我国南方洗衣用的棒槌而得名,基本是民窑产品,有圆棒槌和方棒槌两种,前者数量多,后者少,线条处理楞角分明,普遍高度在 厘米 左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青花祝寿圆棒槌瓶,洗口,长直腹,高达 厘米 ,形体高大,十分引人注目。又如康熙青花渔家乐方棒槌瓶,都是这类器的精品。葫芦瓶,口沿部分增高,洋重线条美,底部有露胎和书款两种,前者仿明代特征。锥把瓶、玉壶春瓶与明代相比颈部缩短,腹部肥大。胆瓶、天球瓶、蒜头瓶、荸荠扁瓶,直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为康熙朝新创器型。此外,还有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等。

尊类:摇铃尊,又称纸槌瓶,为康熙官窑的创新式样,平底内凹,均有款,所见多为青花及釉里红两个品种;凤尾尊为当时的流行式样,因其口、足外撇形似凤尾,故名。它是从花觚演变而来的,线条优美,舒展流畅。多是康熙中、晚期产品,无款居多。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高 厘米,及青花雉鸡牡丹图凤尾尊均属代表之作。撇口尊、琵琶尊、形似弦乐器琵琶,故名。双陆尊、石榴尊、马蹄尊、筒式尊、兽面衔环尊、观音尊、双耳尊等,其器型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外撇。

罐类:将军罐,始见明代嘉靖,康熙朝延续顺治式样,高矮大小不等。官民窑均有,但民窑所占数量多,早期口大罐高,晚期口小罐矮。常画仕女婴戏、洞石花鸟两种图案,往往底部无釉露胎,胎体厚重,足边有火石红,官窑产品尺寸小,常在腹部绘团寿纹,底部圈足满釉书有本朝 字款。莲子罐、瓜罐、冰梅罐、竹节盖罐,罐身绘翠竹纹,除青花外,还有白釉绿彩。鼓式盖罐、狮钮盖罐、粥罐,为康熙朝创新式样,多是民窑产品,尺寸不是很大,形体矮而圆,底部无釉露胎,肩部有对称双圆孔,穿有铜环,便于提用。罐盖分圆顶和平顶两种,前者多置宝珠形钮,后者无钮。

花觚类:大器居多。早、中期大量生产,基本是民窑产品。一般器型高大,高度在 厘米 左右,份量适中。早期简单呈筒形,平底内凹。中期形体特征鲜明,开始发生变化,口足外撇,鼓腹,腹上下各凸起一周,二层台底,足内常见书写仿明代成化、嘉靖年 年字款,其双圈画的很大,有的花觚只画双圈,有的不写款,多数是口径大于足径。

壶类:执壶、贲把壶;又称藏草壶,宗教法器,是仿照藏族银制贲把壶形制烧造而成。茶壶,饮茶器具,烧造出许多实用美观的样式,善于随形变换,有竹节式、桃式、提梁式、端把式、八宝式、福字形、禄字形、寿字形等。壶体与壶流、壶柄比例适度,和谐统一,端庄大方。茶壶常见画松竹梅和博古图。博古即是用各咱工艺品组合成的图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康熙青花松竹梅纹茶壶,构思巧妙,盖钮、流柄塑成梅枝、竹节及松树,在用青花绘松、竹、梅纹,将绘画与雕塑融为一体,精美雅致。鼻烟壶,做为盛放鼻烟的器皿,开始在当时广为流行,但式样单一,呈筒形,又称炮竹形。小唇口,外绘缠枝莲花、折枝菊花和寒江独钓图,前者多无款,后者多写成化年制 字仿款。

笔筒类:文房用具之一,数量很多,器壁多较厚。较明末清初有了明显的变化,流行口底相若的圆筒形,数量最多的也是最具代表性。另有撇口形、竹节式、束腰式等,束腰式多出现在早期,有的口部施浆白釉,已不是主流品种。最常见的是玉璧形底,底心出脐微向内凹,有釉,比外壁釉要偏白、薄,脐内的外围有施釉和无釉两种,后者居多。其次是台阶底,圈足和平底无釉露胎。也有的是底部有三个条形小足。官窑笔筒多书长篇诗文,诗尾常用釉里红篆书康熙传古方章。民窑釉面泛青,多画山水人物故事和花鸟图。个别带有纪年如康熙二十年山水人物笔筒、康熙十三年山水笔筒等,这类带纪年的民窑笔筒,总体特别是胎厚重,底无釉,口沿与近底处往往有暗刻双弦纹或卷草纹,而这种暗花边饰在明末崇祯和清初青花瓷中非常流行,如笔筒、莲子罐和筒式瓶中经常看到。

花盆类:养花器具。形体庞大,胎体坚硬,沉稳敦厚。常见有圆形、圆筒形、椭圆形、海棠形、四方形、长方形、六方形等。造型端庄、古朴,制做考究,多是康熙晚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康熙皇帝祝寿而烧制的。做为御用养花器具,因而器上身出现许多象征长寿的吉祥图案如松鹤延年、寿山福海、鹤鹿同春、云龙、云凤、云蝠灵芝、八仙图等,也有绘山水人物图、百子图,口部多折沿,底心有圆孔,沿下青花写有大清康熙年制 字楷书横款。

盘类:日常生活用器,中小型居多,早、中、晚期均有烧造。有些差别不是很大,有高足盘、花口盘、方盘、折沿盘、撇口盘、菊瓣盘等。圈足略高,比较而言,民窑釉面泛青,胎要重于官窑青花,足宽厚。盘底一般平整满釉,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外销瓷有别于国内用瓷,多为折沿,浅壁。胎极轻,很精致,质量高,青花艳丽,纹饰既有传统的花鸟纹,也有西方国家的花卉和楼阁等,带有异国情调。而从文献上来看,销往欧洲的居多,许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有大量康熙青花外销瓷的收藏。器底往往写有玉字款。

碗类:有高足碗、盖碗、盒 碗、卧足碗、敞口碗、折沿碗、折腰腕、撇口深腹墩式碗、四方委角碗、小斗笠碗为康熙朝创新式样,除青花外还有斗彩,里外常画凤竹纹,采用的是过枝手法,这种由外到里的过枝画法,为当时所首创,后期雍正、乾隆广泛使用。足内写御赐纯一堂双方框款。康熙青花碗画面都不是很繁密,装饰得体。官窑以龙、凤为主,常见有云蝠、朵云、松鼠葡萄、牡丹花、八宝、八卦纹等。

盒类:上下结合紧密,盖面扁平,圈低矮、平切。盒底常见有清玩 字,外壁往往画人物,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 字款的常常通体画缠枝牡丹。另有圆盒、四节圆盒、小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等。

杯类:有高足杯、酒杯、茶杯、螭耳杯、铃铛杯,铃铛杯大口,深腹,小圈足,足高,因其外观极令铃铛而得名,又称仰钟不,是康熙朝富有朝代风格的器物。有薄胎、深胎两种。官窑胎薄多敞口,民窑胎厚多撇口;套杯,多为 个 套大中小合成一体,外壁常绘诗句人物,后期雍、乾二朝数量明显增多有 个、 个。乾隆以后套杯多是粉彩。十二月花卉诗句杯,为康熙朝官窑青花名品之一。属精美之器,景德镇曾成批地烧造。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宫中有大量传品,这种花卉杯制作上技术要求高,烧造难度大。胎薄如纸,轻巧莹透,青花淡雅,晶莹光润,已经达到了只见釉而不见胎的程度。古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来形容它可谓恰如其分。杯身分别于一面绘代表十二月份的花卉,另一面书五言或七言泳花诗句,诗句后面均有一方篆书赏字印。十二月花卉杯在康熙朝以后也有少量烧造,多是粉彩,成套的不多,极少见到青花。

仿古铜器的式样有:炉、尊、觚、爵、杯、豆等。有的不仅造型仿,纹饰也画古铜纹,如饕餮纹、兽面纹等。

康熙朝十分崇尚明代青花瓷器,根据文献记载,多是在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时期烧制的。从传世品看,仿明代青花,以宣德朝最多,且最为成功,不仅按照宫中宣德青花为蓝本进行精心仿制,有的还将宣德纹饰画在本朝风格的器物上。有目的是想借古耀今。仿宣德青花的作品,多出自郎窑,不仅造型、尺寸相同,纹饰、款识也十分逼真,若不仔细观察对比分析,很难区分,达到了与真无二、比视宣成欲乱真的程度。清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称赞郎窑近复郎窑为贵,紫垣中丞公开府西江时所造也。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桔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辩别。说明康熙仿宣德青花取得了高度成就。

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反映当时思想与生活习俗的图案大量出现,绘瓷匠人水平决不低于官窑画师,突破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纹饰对称、平衡、整齐,主题,醒目、突出,仍代表着当时绘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也有不少改革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改变了明代青花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泻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和借鉴了西洋画的焦点透视手法,浓重、淡雅层分分明。在瓷坯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少的三五种,最多能分了八九种色阶。山石的描画,多采用斧劈南宋画院派的风格。运笔时勾、染、皴、擦、点各种绘画手法并用,这全靠画工手笔功夫来完成,构图讲究多样化,强调画面活泼有趣味,视野开阔,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可以说,康熙青花将中国绘画的技法,经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使我国瓷器装饰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的画面结合刻、划及镂空堆贴等工艺。同时还广泛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青铜器、漆器和织绣等。

取材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和社会,反映世俗生活,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吉祥纹以及长篇诗句等。也有一些是来自明末清初的木刻版画内容,康熙青花千变万化的装饰图案,也为其后雍、乾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早期青花一般不书帝王年号款,偶见以宫廷或御花园中的斋堂落款,不带双圈,如中和堂制、康熙辛亥中和堂制 ( 康熙十年 ) 、康熙壬子中和堂制 ( 康熙十一年 ) 、康熙癸丑中和堂制 ( 康熙十二年 ) 等,中和堂是康熙皇帝在圆明园中的住所。康熙青花中期开始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均为楷书,主要是青花双罪状大清康熙年制 字款, 行 字。晚期青花既有 行 字,也有双行 字,后者往往不画双圈,清字右下的月字下现一横常竖写,还有少量的大清年制 字楷书款。这种 字款在颜色釉中也常看到,如黄釉碗和青釉瓷器盖碗等。康熙款总的风格是一般色泽稍浅淡,字体清晰,瘦长,端庄工整,清秀有力,熙字写法有一撇三臣二笔已之说,下半部的四点有直点和顺点两种,前者居多。字与字之间拉开距离比较大,上下不是很紧凑,顶天立地,时代特征鲜明。

仿明款识有大明年制、永乐年制、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从数量上看有一半是写仿成化款,既有 字,也有 字,多是楷书,其次是写仿宣德款和嘉靖款。

民窑青花的款识比官窑要复杂,区别很多,多数不书写年号款,这和当时禁书年号的规定有关系。往往写堂名款,双称斋堂款,即所居的斋、堂、室、轩,还有吉言赞颂款和花押图记款。多数是写在底足,画有双圈,没有双圈线的极为少见,少量是在碗心,常见:碧云堂制、兴裕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德堂制、慎德堂博古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古制、全庆堂仿古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玉殿传胪首唱、益友鼎玉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文章山斗、世代文章、杏林春宴、球琳珍玩、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有些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爵杯、香炉、荷花等图案标记。盘、碗的足内常写佳字或福字,有的描绘笔、银锭、如意寓意必定如意,有的描绘杂宝、方胜等。

康熙青花写干支年款的很多,绝大多数书于器身文尾,按年代顺序排列有:丙午款 ( 五年 ) 青花三友碗,青花山水笔筒,丁未款 ( 六年 ) 青花山水纹碗,辛亥款 ( 十年 ) 青花山水人物盘、青花八仙炉,癸丑款 ( 十二年 ) 青花山水笔筒,已未款 ( 十八年 ) 青花人物诗句套杯,甲子款 ( 二十三年 ) 青花人物三足炉,丁卯款 ( 二十六年 ) 青花诗句笔筒,已巳款 ( 二十八年 ) 青花云龙炉,庚午款 ( 二十九年 ) 青花渔家乐图方棒槌瓶,壬申款 ( 三十一年 ) 青花腾王阁序笔筒,丁丑款 ( 三十六年 )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戊寅款 ( 三十七年 ) 青花罗汉纹筒多瓶,乙未款 ( 五十四年 ) 青花人物纹凤尾尊等,这些带有明确纪年的器物,对我们鉴定同类型器的年代确认,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准确的依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