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蓝釉瓷器 > 导航 >

清代雍正年窑蓝釉瓷水注

清代雍正年窑蓝釉瓷水注

古代蓝釉瓷器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鉴别 清蓝釉瓷器鉴别

2020-07-15

古代蓝釉瓷器。

清代雍正一朝,为时仅十三年,但是由于雍正皇帝特别喜爱瓷器,使制造瓷器的工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新水平。雍正四年,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兼任景德镇御窑厂总理,史称“年窑”。年窑烧造取得十分辉煌的成就,仿古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有粉彩、珐琅彩、墨彩、颜色釉等品种,史书上有记载的就达五十七种之多。

年窑烧制的瓷器是非常精美的,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有“选料奉造,极其精雅”的描述。年窑的釉色也丰富多彩,达到极高的水平。在《年窑墨注彩》史料中就有“国陶器美无匹。迩年来窑称第一。”的高度赞扬。

年窑兰釉的特征,据著名的中国文物鉴定专家薜贵笙老先生介绍:年窑蓝釉的特征之一是有粉质感;特征之二是釉下有隐约可见晕散状的云絮纹。图中的水注,不仅兰釉有上述两大特征外,而且胎体洁白细密,有如糯米粉一般的质感。器里和足底均施亮青釉,造型精致,系仿明代永乐、宣德抱月扁瓶式。瓶口和圈足均为椭园型,上有宝塔式椭圆型盖,肩部塑两条螭龙捧吻着瓶颈,并以凤首为流,龙尾为柄,柒龙凤于一体,型制园润秀丽,该器物通高10公分,为文房四宝之一,磨墨用的水注。小巧玲珑,有“曲线”美,修胎精细,圈足旋削认真,呈“泥鳅背”状。圈足内有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刀刻款。,上述诸点均与清代雍正瓷器特征相一致,该水注应为雍正年窑蓝釉的作品之一。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清代霁蓝釉瓷器特征


霁蓝釉是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珍品,又被称之为“积蓝釉、祭蓝釉、祭青釉”等,直到明清时期才被称之为“霁蓝”。霁蓝属于一种高温的石灰碱釉,通过在1280到1300摄氏度的高温下一次性烧制而成,其瓷器呈色较深,但是其瓷器的表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分布,浓淡相互结合,但是其釉色蓝颜色却很深,釉面很纯净,明亮如同宝石一般,常人一般都它和白釉、红釉相并列,在宣德时期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因为其工艺主要继承了元朝时期的烧制瓷器的传统,其烧制出的瓷器大多为祭祀用器和陈设用瓷。

在清朝时期的主要突破是在其瓷器外部的花纹上,多了暗花纹的、描金彩的,但是在其常见的两种造型上却没有很大的突破,官窑霁蓝釉多有管款,做工精细是它的特征,但是在民间也有烧制霁蓝釉瓷器的,大多都被用来庙堂的祭祀瓷器,以瓶、炉为多,没有管款,但是有年纪年款的。

清朝雍正年间的霁蓝釉菊瓣形花壶拍卖出了五百三十五万的价格,清朝乾隆年间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拍卖出了八百九十万的价格。在清代乾隆时期瓶、尊等琢器颈肩部常附加了各种装饰性的双耳,一方面是为了其实用性,其次还有着装饰的作用,使得瓷器更加的利于平衡协调,增加了瓷器美观的同时其时代特征也是非常鲜明。

比如说:象耳、贯耳、蝙蝠耳等,装饰双耳的工艺技法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开拓还影响了乾隆后期个朝的器物发展,象征着吉祥的寓意。详细的来说,宣德时期的瓷器以暗花为主,康熙时期是霁蓝发展的鼎盛时期,釉薄且无开片,釉色较昏暗,霁蓝就这样受到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清代的霁蓝釉瓷器收藏价值和其价格都很高,因为器物的缺少、和罕见,所以说其价格都很高,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烧制出的瓷器在落款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种类不同之外,在其原料的使用上以及釉色的上色都没有较大的差别,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的清代霁蓝釉瓷器官窑和民窑的瓷器价格差距并不大,仿制的瓷器其制作工艺以及原料的使用上与清代瓷器有着较大的差别,从其器型的成色上以及手感上就有着明显得到差别。

因为清代霁蓝釉瓷器的生产并没有断绝,各朝各代都有着延续,只是在其做工的精美程度上有着较大的差别,在其价格和收藏价值上就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收藏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对于清代霁蓝釉瓷器多了一份偏爱,使其价格越长越高,甚至在一些拍卖会上可以拍出天价的价格,这是普通收藏爱好者所不能接受的,却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能通过观赏来对清代霁蓝釉瓷器进行了解。

康熙雍正蓝釉瓷器怎么鉴定


蓝釉经过明末清初几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于康熙时期再度兴盛,以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清康熙时祭蓝釉器主要以祭把用具为多,色泽润泽稳定,釉面似茄皮紫色,色泽暗者为仿宣德蓝釉器,惟一不足的就是釉面欠匀净。

天蓝釉为康熙时创烧的新品种,因颜色似天空中的蓝色而名。这一时期天蓝釉的烧制水平极高,呈色稳定,因烧造难度较同时期的豆红要小一些,故产量较多。因深受宫廷喜爱,以后各朝代官窑也都有生产。

孔雀蓝釉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低温色釉,釉层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蓝色。孔雀蓝釉或施于白釉瓷器上,或施于素烧坯上,素胎挂釉者,胎釉结合不甚牢固,釉层常有剥落。孔雀蓝釉器生产的品种与数量均不多,康熙时也有仿烧明宣德官窑的孔雀蓝釉器物。

【器型】

康熙官窑祭蓝釉器物以仿明宣德器物多见,有瓶、尊、盘、碗等,民窑以祭祀器多见。康熙洒蓝釉器物以民窑器多见,器型丰富,有锥把瓶、棒槌瓶、凤尾尊、将军罐、花觚、多穆壶、提梁壶、钟、盒、盘、碗、文房用具等。

康熙天蓝釉器型相当丰富,瓶类有梅瓶、胆瓶、直颈瓶、菊瓣瓶、柳叶瓶等;尊有琵琶尊、墒耳尊、撇口尊、苹果尊等;其他器型有花觚、罐、洗、缸、水盂、水丞、盘、碟以及文房用具等。孔雀蓝釉器物较少,器型也不丰富,见有瓜棱式瓶、笔筒等。

【胎釉】

康熙祭蓝釉釉面匀净滋润,色泽深沉,呈色稳定,美艳绝伦。釉有薄厚之分,薄者玻璃质感强烈,厚者光泽度不强,釉色深者几近茄皮紫色。官窑洒蓝釉器物呈色稳定,釉面匀净,色泽艳丽,做工精细,有玻璃质光泽,深浅不一的蓝色斑点似隐似现于釉下,与宣德明显的大块斑点不同。民窑洒蓝釉器物色泽稍微暗淡,缺乏官窑釉色的艳丽之感,民间称之为“鱼子蓝”。康熙天蓝釉釉色浅淡匀净,幽静淡雅,釉质细腻,施釉均匀,通体浑然一色,恰如蔚蓝的天空。另有在口沿处涂酱色釉汁。康熙仿烧明宣德孔雀蓝釉,色泽偏蓝,艳丽凝重,但施釉不匀。

【纹饰】

祭蓝釉器多光素无纹饰。祭蓝釉器除无纹饰外,还有以祭蓝釉为地,上施其他彩的器物,多为五彩,或描金纹饰,纹饰有云纹、凤纹、圆点纹、如意纹等,纹饰描绘疏密有致,丝毫不显繁;另有暗刻纹饰,多为仿青铜器纹饰,如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

【款识】

康熙蓝釉器物或青花双圈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款,或篆书六字三行款,或无款识。民窑祭蓝釉器多为祭器,如“凝远宋氏祭器”款识。

清雍正时瓷器烧造技术较康熙时有了提高,尤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时成绩最为显著,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祭蓝釉器的生产仍然是蓝釉器生产中的大宗,洒蓝釉器物相对较少,但艺术成就颇高。天蓝釉制作技术更为进步,制作数量较大,器型丰富。民国时期有大量仿制清雍正天蓝釉器物,所仿器型有花觚、小天球瓶、花盆等,款识中有署“朗吟阁制”款识的。

器型】

雍正祭蓝釉器器型多样,见有梅瓶、玉壶春瓶、锥把瓶、壶、石榴尊、缸、罐、盆、钵、渣斗、洗、碗、高足碗、杯、盘等。洒蓝釉器型有蒜头瓶、菊瓣瓶、石榴尊、尊、缸、花盆、洗、盘、菊瓣盘等。

天蓝釉器型中的瓶有方瓶、玉壶春瓶、锥把瓶、纸槌瓶、天球瓶、穿带瓶、龙耳瓶、象耳瓶、环耳方瓶、绥带耳瓶等;罐有莲子罐、鼓式盖罐等;其他器型有尊、觚、炉、缸、花盆、洗、渣斗、花浇、碗、盏托、杯、菊瓣盘、盘、碟等。

【胎釉】

雍正祭蓝釉器釉面匀净莹润,色泽深沉泛紫,极为艳丽,施釉匀净,釉下有密集的小气泡,玻璃质感强烈。洒蓝釉制作极精,胎体较康熙时轻薄,其釉色富于变化,青、白、蓝色斑点密布,但不及康熙时匀净。更为难得的是其釉多有意模仿天然青金的色泽,釉面有浓重的青褐色,有“鬼脸青”之谓。天蓝釉器物釉色呈色稳定,色调淡雅明净,釉色有深浅两种,深者似雨后蓝天,浅者色如月牙,极具疏朗之美。

【款识】

雍正蓝釉器或书青花双圈“大清雍正年制”楷款,或为四字、六字篆款,或为外底不施釉的阴刻六字篆款。尤为别致的是天蓝釉四联瓶,是将“雍正年制”分书于每一小瓶底足。雍正官窑蓝釉器亦有署堂名款的,如“朗阁制”或“朗吟阁制”款。“郎吟阁”为雍正皇帝为亲王时的堂名款。

清代蓝釉


纵观清代各朝瓷器的工艺风格,相近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康熙的古朴凝重,雍正的清秀俊巧,乾隆的端庄规整生产和制作出不少稀世珍品,将中国古代的瓷器生产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在宋,明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研发出了很多新品种,除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等,涌现出来一大批典雅的单色釉,包括明代所有的青花,五彩瓷器;清代已经逐渐形成了几大板块-----青花,彩瓷,单色釉三个平分天下。今天我们主要呈现的是清代的蓝釉瓷器

清乾隆 霁蓝釉天球瓶

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由于祭天有蓝色瓷器,所以它的规格都较高,器形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是书记年款的。

清 天蓝釉双耳瓶

除霁蓝外,还有天蓝和洒蓝的烧制。

天蓝为清康熙朝在仿制天青釉时,在含铜、铁、钛等金属元素的透明釉中加入钴料呈色,生坏挂釉,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因色如天空般蔚蓝而得名。天蓝釉在康熙朝时颜色优雅深沉,为当时名贵瓷种,由于烧制难度较大,为官窑制造,传世数量很少,多为重要陈设器皿和小件的文房用具。雍正朝烧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釉色有深浅之分,深着淡雅,浅者明净。器物除文房用具外,还有瓶、罐等。乾隆之后,天蓝釉极为罕见。

清雍正 雪花蓝釉撇口瓶

酒蓝在明宣德以后一度中断,清康熙年间恢复了这一工艺。此时釉面匀净,洒点均匀,状如鱼子,俗称“鱼子蓝”。随着制作水平更加成熟,洒蓝与更多工艺相结合,其中以洒蓝釉加金彩装饰品较为多见,此外还有开光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的。由于烧造时的工艺难度不大,景德镇民窑大量烧造洒蓝釉器,器形为碗、盘、壶、棒槌瓶,花斛,观音尊一类实用器,成为当时外销瓷主要品种之一。

清代康雍乾天蓝釉瓷器


天蓝釉属于瓷器中的高温釉,创烧于清康熙年间,色调似天空之蔚蓝色,故称“天蓝釉”。天蓝釉从天青釉演变而来,天蓝釉含钴量在1%以下,釉里的铜、铁、钛等金属元素对呈色均有影响。

康熙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造型浑厚、端庄,釉色晶莹淡雅,反映出康熙时瓷器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康熙天蓝釉花觚花觚口外撇,形如喇叭状,细颈,鼓形腰,胫部外撇,浅圈足,高18.1cm,口径10.6cm,足径5.9cm。通体施天蓝釉,腰部饰凸乳钉,上下各饰三道凸起的弦纹。外底施白釉,署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雍正天蓝釉瓷器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若雨后晴空,淡趋月白。另外,康熙朝的天蓝釉瓷器多为小件文房用具,而雍正时出现行体较大的天蓝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天蓝釉双龙耳瓶,清雍正,高51.8cm,口径11.7cm,足径13.7cm。

瓶洗口,细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凸起数道弦纹,两侧口、肩之间对称置龙形柄,肩部有八组椭圆形模印贴花装饰。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双龙耳瓶。

清乾隆天蓝釉出戟花觚

天蓝釉出戟花觚釉色匀净淡雅,釉质滋润柔和,是清乾隆朝官窑精美的陈设瓷器。花觚喇叭口,长颈,腹部有束腰,束腰上下各出戟四道,圈足,高16.5cm,口径12.2cm,足径6cm。器内外均施天蓝釉。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瓷制花觚始见于元代,明清时多有烧制。除景德镇烧制外,尚有龙泉窑、德化窑等地制品。主要品种有青花、五彩、颜色釉等,多为陈设瓷器。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蓝釉


蓝釉又称:霁青、霁蓝、积蓝、祭蓝、宝石蓝等。我国传统的蓝釉,都是钴土矿除含氧化钴外,还含有氧化铁和氧化锰。《景德镇陶录》中:霁青釉系“用青料配釉而成”。采用这种青料配成的高温石灰碱釉,生坯施釉,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比较稳定。

最初,蓝釉是以一种低温铅釉出现在唐代的三彩器上。而南宋龙泉窑石灰碱釉的研制成功,在技术上为元代蓝釉的孕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出土的三件蓝釉金彩器、安徽省歙县窖藏出土的蓝釉爵杯、江阴市博物收藏的长泾夏观墓出土的蓝釉淋洗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蓝釉白龙纹盘、扬州文物商店征集扬州博物馆收藏的蓝釉白龙纹梅瓶,以及景德镇珠山出土的元代蓝釉品种,都足以说明,在元代,蓝釉已烧制的相当成熟。

进入明洪武时期,珠山御窑厂根据皇宫的需要,大量烧造釉里红、青花,以及类似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外酱釉里蓝釉;海外博物馆收藏的外蓝釉里红釉、外红釉里蓝釉、外褐釉里蓝釉等,所谓“二色釉”的器物,却始终未见到通体里外施纯一蓝釉的实物资料面世。民窑方面,就目前所见的器物而言,无论从材料的运用,到制作工艺,都足以证明,饱经战争创伤的制瓷业,尚处在恢复阶段,无能力生产出包括中上层地主、官僚、富贾等需要的产品。因此,洪武时期民窑的生产,仅能满足下层百姓的一般需求。简言之,像蓝釉器这种上档次的产品,在民窑中很难见到。

永乐时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御窑厂的制作工艺日臻娴熟,花式品种不断翻新,瓷器质量精益求精,使明早期瓷器生产向着新的高峰迈进。而民窑在社会稳定、经济复苏的条件下,紧随其后,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然而,在如此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优越的创造气氛围中,至今尚未见到能被确定的永乐蓝釉完整器的倩影。是永乐帝本人“尚白”而避讳蓝色?还是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掘尚未发现?抑或人们对永乐蓝釉器的认识仍处在模糊阶段?扬州市缺口工地上,曾出土过一批明早期民窑蓝釉器,由于未经过科学的发掘,错失了一次良好的机遇,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宣德时期蓝釉器的烧造在继元代以后,发展到了顶峰。《南窑笔记》有:“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加之,其色深者多泛黑,浅者多泛白,均明亮如蓝宝石,又有“宝石蓝”之称。

从器型上看,官窑器有:盘、碗、卤壶、高足碗、僧帽壶、罐等。民窑中则以盘、碗等生活器皿为主,罐类等立体琢器次之。在施釉方法上,官窑盘、碗圆器类有内外施蓝釉,也有外蓝釉内白釉者;民窑器亦然。官窑器里白者,器壁上常印行龙纹;内外蓝釉者,器内壁常刻暗行龙纹。而龙纹在森严的戒律中,只代表皇权,民窑器上是绝对禁止的,因此,民窑器均光素无纹。扬州市缺口工地宣德地层中出土的民窑内外施蓝釉小碗残件,撇口,腹部丰满,器面光素无纹;壁内自上而下渐厚,圈足为外敛内收式,足内施以青白釉,釉面平切,外侧斜刮削,露胎与釉结合边缘留有火石红痕。所施釉质肥腴,有橘皮纹;釉色与官窑器相比,蓝中略偏灰暗,但也有颜色较浓艳者,口沿处同样有一道所谓“灯草口”白边,不若官窑器醒目。再者,外蓝釉内白釉小罐残件,在民窑中见之甚少。此器颈短,几乎成直口,丰肩,小圆唇,腹下敛。浅圈足砂底,留有火石红痕和黑褐色斑点。口沿采用蘸釉、器身浸釉的施釉方法;在高温中口沿色釉垂流,呈淡蓝偏灰,而颈部折角处与器身颜色浓艳,近足部聚釉蓝中偏黑,釉质肥厚,滋润亮洁,显橘皮纹。器内所施白釉,稀薄清澈,将胎上旋痕、缩釉点和杂质表现的一览无余。

此外,宣德蓝釉器在元代蓝地白花品种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风格特色的作品,其纹饰所反映的内容,较元代更贴近生活,更丰富多采。而民窑制作则根据自身的特点,采用简便而又行之有效的装饰手段,既省略了工艺上的繁琐,节省了成本,又达到了美化瓷器的作用,创作出外蓝釉内青花器。在扬州市缺口基建工地,宣德地层中出土了外蓝釉内青花盘残片,此盘为收口式,浅弧形壁,矮圈足。外施蓝釉与浓郁的官窑釉色相比,略显幽淡。其釉质莹润,口沿刷浅褐色酱釉。盘内釉白中偏青,近口沿处用两道青花弦纹为饰,盘心绘青花花卉纹,用笔厚重粗犷,外加两道弦纹。底足为外敛内直壁式,足端平切,外侧斜刮削,底足内施白中显青釉,釉与足端露胎结合处,有一道火石红痕。

由于有丰富的官、民窑残件进行认真细致的对照、比较,因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明初官窑使用的“官土”麻仓土,土质细腻,淘炼纯净,所见窑器断面,胎土缜密洁白,无杂质,无空隙。民窑则土质粗劣,淘炼不精,胎土虽紧密,但白中略偏灰,有明显的杂质、空隙和二次氧化产生的火石红痕。2、官窑釉料煅炼较纯,因此,附着在器物上呈现均匀,肥腴润泽。民窑虽欲以追求宝石蓝之效果,但究其工艺尚不能和官窑等同,故釉色不如官窑浓郁深沉。3、官窑器型规整,尤其在每个细部的处理上,细致入微。如:足端处理较为圆润;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圈足的露胎处。而民窑则在施釉后的足端外侧斜刮削,以防釉垂流黏砂或粘接窑具;足端平切或修削后仍见棱角。4、官窑盘、碗类圆器,烧成后口沿留有一线醒目的“灯草口”白边。而民窑有的留有不甚明显的白边,有的则与青花、白釉等品种一样,喜用浅酱釉装饰口沿。5、官窑器多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线圈,也有同式的锥刻款,而民窑器则不署款。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蓝釉器,按古文献记载应有烧造。但苦于目前考古发掘和墓葬出土资料甚少,因而,即便是传世中的三朝器,在没有确切标准器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排比加以甄别。

成化时期仍烧造蓝釉器,从传世品中,官窑外蓝釉内白釉,内外蓝釉和蓝釉白花器均有。而民窑器则在扬州市缺口工地,成化地层出土的诸品种中,仅见外蓝釉内白釉碗。此碗与扬州博物馆所藏的1978年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出土的青花缠枝莲纹碗形相同。造型精巧俊秀,碗口沿外撇,壁微弧,圈足小而呈外敛内收式,足修削较圆浑,外施蓝釉至圈足端,其处理方法与宣德官窑器相类,釉色蓝中偏黑,釉质滋润光亮。碗内白釉偏青,有缩釉点,碗心略下塌,致使底部微凸出。底面施白釉与碗内釉色同。此碗是目前出土地层较为明确的成化民窑器,作为单色釉瓷的实物资料,应得到足够重视,并加以研究。

弘治、正德时期的蓝釉器,官窑中较多的造型为盘、碗、壶、罐、炉、梅瓶等祭器,釉面光洁,釉面蓝中泛黑,显得较凝重。而民窑器中,外蓝釉里白釉小罐较常见。大多数为颈丰口敛,圆肩,腹下收,挖足砂底,外撇足,胎体渐厚,制作不够规整。釉质肥润,釉面亮泽,无橘皮纹。釉色蓝中闪灰,也有颜色深沉浓郁者。内施白釉不匀,足部露胎处及砂底有火石红痕。此外,还有蓝釉露胎品种,如:蓝釉露胎鱼藻纹罐等。其装饰工艺是:先在胎上刻出图案,施釉时将其留出。烧制后,经过二次氧化,胎中氧化铁呈现在露表面,变成火石红色。使美丽的图案在深蓝色背景衬托下,越发耀眼夺目。而从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白地刻花填绿彩龙纹碗来看,至迟在明代成化年间,这种表现手法已运用到官窑瓷器上,所不同的是,烧制后的露胎部分,被填上低温绿彩,再经过炉中烘拷而成。同样,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弘治、正德时期,此技法在官窑、民窑器中被广泛使用。笔者在景德镇古窑址考察时,目睹弘治时期民窑采用同式工艺的青花绘水藻、露胎为鱼纹的卧足碗。此式碗在南京、扬州、泰州等古城遗址中均有残件出土,且数量较大。与同期白地刻花露胎不加彩官窑盘、碗同理;其纹饰红白相间,相得益彰。因此,难以想象在表现手法如此普及的情况下,将蓝釉露胎器确定年代为嘉靖,似乎不太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笔者认为,就此应该加以认真研究探讨蓝釉露胎器的界定问题。

正德时期的民窑蓝釉器,较多见的是一种撇口,小折腰碗、酒杯。此器外施蓝釉,呈色青中泛黑,不纯净,有混浊感,釉质肥厚;器内白釉泛青,釉表光亮莹澈;器口沿釉淡泛白。碗足露胎处修削平齐,底面施酱白釉;酒杯为浅圈足并向里收敛,底面釉用笔随意点涂。上述二器都有跳刀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圈足端留有切削的棱角或刮削痕,并伴有黏砂。除蓝釉外,青花中也有同式造型。

嘉靖、万历时期,官窑烧造的蓝釉器型品种繁多,有:盘、碗、执壶、瓶、罐、洗、炉等。由于使用“回青”料作为色釉,故釉色浓处泛黑,稍浅处泛灰,但也有颜色较浓艳者。扬州文物商店提供给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民窑通体蓝釉大碗,即是一例。其碗撇口,壁微弧,腹下敛。圈足高呈外敛内直壁式,足内施白釉。口沿刷一圈深褐色酱釉,釉面光亮匀洁,釉色纯正浓郁。器型规整,胎体坚致细密。足端处理圆润,无火石红痕。除圆器外,民窑中尚生产琢器,如:苏州博物馆收藏的蓝釉露胎麒麟纹执壶,高22.4cm,口径4.9 cm,器物胎体厚重,通体施蓝釉,釉面厚薄不匀,釉面晦暗。壶内及底部施青白釉。颈部细长,溜肩,腹侧扁,两侧面凸如鸡心。露胎桃形开光中,一麒麟顾首蹲伏,肩部饰有火焰纹。圈足露胎处,修胎不规整,有明显的黏砂现象。再则,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蓝釉露胎梵文板耳三足鼎式炉,造型仿商周青铜器,直口,圆腹,口沿两侧饰竖耳,炉底承三柱形足。外壁及耳、足施蓝釉,炉内施白釉。炉腹部饰露胎灵芝纹、珊瑚纹、梵纹。由于采用覆烧方法,将口沿倒置于窑具之上,故口沿露胎处为一圈火石红色,其色与口沿刷酱釉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苏州博物馆也收藏有与之同造型、同釉色,纹饰为麒麟纹的鼎式炉。那么,除蓝釉露胎梵文、麒麟纹三足板耳鼎式炉外,陪葬器皿中常见有:蓝釉筒式三足炉、蓝釉带盖小罐,蓝釉蒜头瓶和蓝釉堆塑露胎蟠螭纹蒜头瓶等出土。这类陪葬品一般尺寸较小,在10cm左右,但偶有稍大尺寸者。值得一提的是:蒜头瓶在本朝窑器中,除蓝釉外,还有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品种,而它的形制,却是源自陕西省咸阳战国秦墓中出土的青铜蒜头壶。采用堆塑艺术,在瓶肩、颈部装饰蟠螭纹,明代最早见诸于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大村俊先生提供给耿宝昌先生的落有“天顺五年秋九月吉日题”纪事款的青花缠枝牡丹堆塑蟠螭纹直口荸荠式瓶。这两款型制对嘉靖朝的官窑、民窑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代表作:官窑是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釉里红堆塑蟠螭纹蒜头瓶最具有特色;民窑中则采用同期最常用最具特色的露胎装饰工艺。

万历时期,民窑除流行上述酱釉白花器外,蓝釉白花器也同为时尚,如:蓝釉地白龙纹钵式三足炉,其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均与酱釉白花器同式,所不同的仅是釉色而已。此外,还有一种外蓝釉内白釉碗,其釉色与同期蓝釉相类,而碗的底部处理上出现了“返祖现象”,器底为无釉砂底,胎质细腻缜密,有明显旋坯痕和跳刀痕,足墙宽厚,足端外侧刮削留有棱角,足端斜削,“出现了通常认为是清代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细砂拱壁底”。此类碗在传世和出土中,尚为多见;而且诸同仁普遍将之确定为明代天启物。著名古陶瓷专家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中,记述了1982年河北省文物展览会上,有一件明万历四十五年墓葬出土的青花白菜小碗,其工艺与之同式,为我们断代提供了准确依据。借此,可以将这种类型的器物年代,确定为万历晚期至天启。

清代霁蓝釉瓷器的收藏价值有多大


高温蓝釉瓷是以氧化钴做着色剂的釉色瓷,它的真正发展是在元代,但其成熟当属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康雍乾三代,蓝釉瓷的生命活力是非常旺盛的。在众多蓝釉瓷器品类中,霁蓝釉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种。元代最先出现的高温蓝釉瓷就是霁蓝釉的前身。可以说,在整个蓝釉瓷体系中,霁蓝釉蓝如深海,是色调最纯正的。霁蓝釉是一种惯称,此前的称谓有“积蓝”、“祭蓝”等,后取“霁蓝”二字文采,故改称。霁蓝釉瓷器烧造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明代宣德年间,这个时期烧制出来的霁蓝釉因为色调十分深纯、艳丽,比之柔艳的蓝宝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被美誉为“宝石蓝”。清代霁蓝釉烧造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仿烧宣德时期的“宝石蓝”,另一种就是具有清朝时代特色的霁蓝釉瓷器。

什么叫具有清朝时代特色的霁蓝釉瓷器呢?小编举几个拍卖案例或许能够较为清晰地表达这句话的含义。早在2007年,北京翰海就拍出了一件通高65cm的清乾隆-粉彩-霁蓝描金-花卉大瓶,这件大瓶的颈部及圈足采用霁蓝釉描金装饰,瓶身腹部的六瓣瓜棱上则采用粉彩色绘,是一件霁蓝釉加描金并结合粉彩工艺的极品。在钱还很值钱的2007年,这件花卉大瓶就已经拍出了2408万元的天价。2009年,中贸圣佳国际又拍出一件高33cm的清乾隆-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霁蓝色如宝石,金彩富丽堂皇,最终获价896万元。2018年8月,雷纳德国际拍出了一件价值1320万元的清代-霁蓝釉-珐琅彩瓷瓶,此瓶高52cm,口径10.5cm,以霁蓝釉为地,上施珐琅彩绘,柔艳中又带华丽。

也就是说,清代有很多霁蓝釉瓷器并不是单纯的霁蓝单色釉瓷,而是加入了清代瓷器工艺中一些独特的装饰技法,其中以描金、珐琅彩彩绘、粉彩彩绘为主。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常说这些霁蓝釉瓷器是具有典型清代特色的。而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出自清代御窑厂的这一类霁蓝釉瓷器的价格普遍比较不错,并且升值潜力也比较强劲。同时,一些流散到国外的民窑霁蓝釉精品也很受到藏家欢迎,这类瓷器因为不是官窑出产,所以往往初始价格不太高,再加上民窑霁蓝釉精品存世量本身不太多,因此很适合投资,其后期的价值增长幅度在正常情况下是比较快的。

当然,除了这种与其他装饰技法结合运用的霁蓝釉瓷器,清代纯正的单色霁蓝釉瓷也有很多价值不凡的,一般是御窑厂烧造,供宫廷贵府使用、陈设的。2011年,香港蘇富比就曾拍出过一件40.8cm的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获价1634万元。2018年,中正拍卖有限公司又拍出一件清-霁蓝釉四方倭角花盆,此花盆长17.5cm,宽17.5cm,高21.5cm,最终以812.9万元成交。如果这只花盆有人的意识,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值近千万。清代瓷器仿古之风很盛,蓝釉瓷也不例外。2018年,香港蘇富比拍出了一件高32.5cm的清乾隆-霁蓝釉鹦鹉耳扁壶,其依循汉代古青铜器及陶器风格,典雅简朴,最终获价792万元。相比于清三代瓷器,清晚期稍显逊色,但也不是没有精品。如2014年,翰风国际拍出了一件高29.5cm的清嘉庆-霁蓝双象耳琮式瓶,其为道光本朝官窑瓷器,成交价也是达到近50万元。

孔雀蓝釉瓷


这几天,正在云洲古玩城举行的罗成古陶瓷珍藏展,吸引了不少瓷器收藏爱好者。60多件瓷器中,最早的是宋代,也有元清花,明清瓷器占了大部分,而几件孔雀蓝釉瓷则难得一见。

提起孔雀蓝釉瓷,人们便会想起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春季艺术品拍卖,此场拍卖的重头戏是286号明宣德孔雀蓝釉盘,1238.24万港币的拍卖成绩,成为单色釉瓷器拍卖的最高纪录。这只天价盘子原属英国铁路退休基金会,记录良好,品相极佳,盘形优美。器壁暗刻花纹,盘底青花双圈六字官款。孔雀蓝釉发色均匀鲜艳,专家坦言:就明代早期瓷器的烧造水平而言,此类品种在世界上存世量不超过十件,实属绝代珍品。

“孔雀蓝釉”又称“法蓝”,是以铜元素为着色剂,烧制后呈现亮蓝色调的低温彩釉。由于部分器物发色偏绿,因此也有人为其命名“孔雀绿”(或“法翠”)。孔雀蓝在制作初期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合彩瓷(包括素三彩、五彩等)。相对后两者,孔雀蓝单色釉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特别是早期精美程度不严格的陶类制品可以直接在坯上施孔雀蓝釉一次性烧成。对后来制作精美、要求严格的官窑瓷则要先高温烧制素胎,然后罩低温孔雀蓝釉二次入窑方能成器。可能有时感觉发色单调,制作者还会使用暗刻花纹、釉面施金彩等方法进行点缀性装饰。

可能是明初御厂瓷业制作分工尚不细密,至今,景德镇珠山遗址出土情况显示洪武、永乐两朝没有制作孔雀蓝釉器。宣德时期制瓷发展迅猛,孔雀蓝釉器制作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统治者对御厂瓷的严格要求促使其单色釉、釉下青花制品精益求精。这些发展情况都在此时的三足炉、高足碗、盘、碗等造型多样的传世品中得到体现。成化朝彩瓷的改革创新加速孔雀蓝釉变革,御厂工匠在原有孔雀蓝青花的制作基础上尝试将该釉与其他低温色釉结合,首次成功制作出使用孔雀蓝色调的素三彩瓷,从而把人们对其运用技术提高至新台阶,并在弘治、正德等朝不断沿用制作。随着清代景德镇社会治安逐渐安定,御厂制作再次步入良性循环。康熙后期的官窑制作逐渐进入高峰,其中孔雀蓝釉的发展也具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觚、雕塑等非日用品造型也使用了该色釉,进一步壮大了孔雀蓝釉器队伍。

近年来,孔雀蓝釉瓷在拍卖会上拍的数量较少,因而认识这种单色釉瓷的人也不多,这也给收藏者“捡漏”提供了机会。

千年黑釉花口水注


唐宋以来,我国多数民窑都烧黑釉瓷,以满足普通百姓的生活需要。黑釉瓷虽为民间用瓷,但也和青瓷一样分为高、中、低不同的档次。因此,从研究历史文化和对古瓷美学欣赏的角度来看,一些唐宋黑釉瓷器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介绍一只唐代黑釉花口水注(见图),与同好共赏。此花口水注内外施黑釉,通高19.5厘米,口径7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足径6.5厘米,椭圆花口短流、细颈、弯弧形手柄,柄与颈部粘接至鼓腹部,水注形注身,口小腹大可盛水,鼓腹下部圈足外露胎无釉,呈香灰色,正身外腹部有手拉坯旋纹痕迹。这是一只典型的唐代耀州黄堡窑黑釉日用瓷器,器型竟带有鲜明的西域风格,足见我国盛唐时期思想观念、文化风尚的开放和对域外文明的广泛吸收。这只水注为我国唐代仿西域器样而制作,整个造型均衡而富于变化,自上而下造型古拙,釉色浑然一体,一黑到底,其黑釉具有神秘、高贵之感和带有含蓄的古典之美。那清彻透亮又深沉苍翠的釉色,显得刚健淳朴,冰肌玉骨,它那独特的色泽魅力,即使没有纹饰,以造型及黑釉的巧妙结合,也使人感到风清骨劲的气质和闪亮光莹、浑厚大方所具有的美感。器身有使用痕迹,传世特征明显,虽釉面光亮如新,属黑釉玻璃化成度高,但细观之,还是可见其摩挲痕迹自然,应为民间传世之物。

该器历经千余年,斗转星移,留存至今仍完好无损,实为难得,真是“水注一只情千载,千年古瓷有流传”。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代雍正年窑蓝釉瓷水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代雍正年窑蓝釉瓷水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蓝釉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