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龙形状 > 导航 >

龙年瓷器“龙”抬头

龙年瓷器“龙”抬头

古代瓷器龙形状 古代瓷器龙盘 曾龙升瓷器如何鉴别

2020-08-05

古代瓷器龙形状。

拍出8344万元的清朝乾隆时期的青花海水红彩龙纹如意耳葫芦瓶,拍出2.24亿元的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凡收藏瓷器的藏家,对于龙纹瓷器并不陌生。龙纹是瓷器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情况下,同一个年代,同样器型,“龙瓷”要比山水、人物等其他纹饰的瓷器更值钱。

2012壬辰龙年与往年相比,“龙瓷”因其特有的龙文化,受到众多藏家的热捧。有媒体报道称,自春节前开始,龙题材的瓷器价格比平时上涨了约两成。可以预期,在本年度,“龙瓷”市场将持续升温。

青花龙纹梅瓶

“龙瓷”独领风骚600年

瓷器自产生之日起,龙纹亦即成了青瓷和白瓷常见的装饰题材,宋、元以后愈加广泛,明万历朝官窑青花瓷开创了“龙瓷”发展的新局面,并历经清朝延续至今。

明洪武年间宫廷在景德镇创办御器厂(清代改为御窑厂)开始,龙纹青花、釉里红器才是宫廷最珍贵的瓷器。当时,景德镇御器厂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官窑器上才能绘五爪龙纹,民窑器只能绘四爪龙纹。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至今所藏的当年明宣德皇帝烧制赠送给其弟的“青花四爪龙纹残损大罐”,可能是一个仅存世的例外藏品。

也就是说,从元末出现青花龙纹瓷作为发端,明洪武开始,龙纹青花、龙纹釉里红瓷器,一直是被明至清宫廷奉为最高等级的藏品。从明初至今的六百多年以来,明清官窑龙纹瓷器一直独领风骚,引领明清青花、釉里红瓷器的收藏赏玩潮流。

新世纪后,同样一件龙纹青花瓷器,相比花卉纹青花瓷器,在海内外艺术品拍卖会上,都要贵数倍以上。进入2012年的龙年,中国古玩书画收藏拍卖预测进入观望盘整期。但是明清官窑龙纹陶瓷文化,延续至今六百多年,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收藏价值,在中国古陶瓷界是公认的,又是明清宫廷陶瓷文化藏品中最具收藏投资标志性的精品。所以,收藏赏玩明清青花、釉里红官窑瓷器,投资收藏明清青花、釉里红官窑瓷器,选择其中的龙纹器物,既是首选又是终选,这就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且具有帝王文化背景之龙纹瓷器本身所决定的。

朝代鼎盛时期“龙纹”最雄壮

“瓷器上的龙纹,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各时代的不同特征,而体现出不同的神态。每当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之时,龙便呈现出威武雄壮之态;每当社会黑暗国力衰落之际,龙便软弱无力,徒具其表。”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蔡毅曾如是解析龙瓷与社会的紧密关系。

明朝早期瓷器上的龙,龙相威武端庄,强调至尊,龙形头部变大,前颚翘起,似猪嘴,身躯及四肢较为粗壮,龙须毛发浓密,是一种昂然向上的神态,彰显了明朝开国的蓬勃气象与豪阔的社会氛围。蔡毅说,这时期龙纹的爪最有特色,犹如鹰爪雄健有力,大有力透纸背之感。

而到了明代中期,政治日趋混乱和黑暗,而瓷器上的龙纹,已没有明早期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风貌,变得温驯且无野性,像豢养的宠物,腹部细长成条状,身体僵硬,轮形脚爪软弱无力,两只龙眼目光呆滞,有如戴上眼镜一般,龙发稀疏地向上纷飞。“纵观整个清代瓷器上的龙纹,它与皇帝的命运一样,气势日益虚弱。”蔡毅分析说,康熙、雍正时期的瓷器上有一些凶猛的老龙怒目而视,龙身健壮,头骨高高隆起,勇猛雄健之态令人生畏。而乾隆晚期以后的龙,状似威严,但实则毫无神韵,感觉上只有一个躯壳,已经没有了龙的精髓。

当代大师“龙瓷”收藏空间大

“龙瓷”因其绘画难度高、耗时长、数量稀少、大师创作、保值等因素,造就了“龙瓷”可观的升值空间,这是“龙瓷”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于藏家,如何投资“龙瓷”,进而最大化保值与升值呢?

市场人士建议,首先,藏家不要盲目追求五爪龙。五爪龙虽为官窑瓷器,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最为突出,但市面上买到珍品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且造假乱象非常普遍。其次,不要买画工过于草率的龙纹。精致龙纹以清三代,尤其是康熙龙纹为代表。

另外,当代瓷越来越受到藏家的青睐。当代瓷以赝品少、门槛低、技艺精湛、画工精益等优点而得到大家的喜爱。由于现在国家对陶瓷绘画师有着严格的资质审核标准,所以创作者的级别越高,其绘画技艺也就越高,将来作品的升值空间也就越大。因此,当代大师的“龙瓷”力作也是值得收藏的珍品,但收藏时要注意价格是否因炒作过高,或由他人代笔,以次充好。

精选阅读

陶瓷与“龙”的渊源


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自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就以其独特神秘身态与中华民族紧密地生活了数千年。我们沿着祖先成长的历史作些回顾,就会系统地认识龙,了解龙的精神。

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一带发掘的一只彩陶瓶,瓶身部位用色彩绘了一只张牙舞爪的蛇身龙纹饰,这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咙’纹饰了。这只陶龙纹饰彩陶瓶,是否是我国第一只龙纹陶瓶呢?我肯定还有这类龙纹饰系列的陶瓷器物,只不过尚未被发现或者没有保存下来而已。从这只陶龙纹饰来看,线条粗壮有力、早法熟练,达到这种绘画技巧自非一朝一夕之功。须知,人类在发明陶瓷器物体上绘上色彩以前还可以用树枝、鱼骨、兽骨、石器在陶瓷坯体上刻画‘龙’纹饰及其它图腾的。

《文选·鲁灵光殿赋》中记述了殿中壁画“上纪开辟遂古之初,五龙比翼、人皇九头,伏羲鳞身,女娲蛇躯。”《瑞应图》有“舜东巡狞、黄龙负图、置舜前。”从这些文献记载中不难看出远古时代的人们就把当时对社会、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头人比作‘龙’,井在日常生活用具上用色彩描述记载下来,子孙后代给于歌颂。

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遗址出土很.多彩陶片和陶塑,就有很多鱼、蛙、蛇、龟、蜴晰、鸟、鹿、猪、壁虎等原始图腾标志。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许多图腾消失了,唯有蛇和鸟不仅保留下来,而且逐步夸张,神化成龙和风,这种图腾发展演变趋势是和各朝代统治者、官僚士大夫们的权威欲望、追求长生不死,吉祥富贵分不开的,是和他们提倡“孝”为道德标准有关。例如,《龙鱼河图》就有“天授元始、建帝号。”楚国爱国大诗人屈原在《九歌》中赞曰:“石赖兮浅浅,飞龙兮翩翩。”鲁国的孔子也扬言“河不出田、梧不栖凤、吾道休矣!”再如《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认为这是“礼仪无法式也。”如果与此相反“厚其生而薄其死是奸人之道而信叛之心也”,后辈子孙对先人如不厚葬就是不忠,不革,或大逆不道。在这种思潮支配下,各朝代的统治者除了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墓室装饰得金壁辉煌,还用大量的殉葬品陪葬。这些我们从各地出土的明器、陶瓷残片、墓砖像及各地博物馆、院的藏品中都可具体看到。

唐末时期的龙纹,一改秦汉时的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之状,而把龙逐渐神化丰富,性格更复杂了。南宋初人罗原在《尔雅翼》卷廿八称龙九似:“角似鹿、头似驼、腿似兔,颈似蛇、腹似唇、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到了明代则把龙更进一步演化出“龙生九子不成龙”

(虫+八)(虫+夏):性喜水,被雕成桥柱上的兽形;

嘲风:喜好冒险,因而人铸其像,置于殿角;

睚眦:平生好杀,喜血腥之气,其形为刀柄上所刻之兽像;

赑屃:力大,其背亦负以重物,即今刻在石碑下的石龟;

椒图:形状似螺蚌,性好闭,铺首衔环是其形象;

螭吻: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

蒲牢:平生好鸣,它的头像被用作大钟的钟纽;

狻猊:喜欢蹲坐,佛像座下的狮子是其造型;

囚牛:性喜音乐,其形为胡琴琴杆上端的刻像;

传世最久,雕塑最多的陶瓷龙,要数明代洪武年间,在山西大同制陶工人烧制了一堵高8米、长45米,世界上最大的九龙壁、壁面五光十色的琉璃陶瓷砖,壁上九条戏珠蟠龙腾跃波涛云海之中,姿态万千,气宇轩昂。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烧制成这样大的九龙壁,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清代乾隆时的北京宁寿门也烧制了一堵九龙壁壁照,在装镶该九龙壁时还留下一段鲜为人知的轶事:一小徒无意中打碎了一块赭色陶瓷壁板,这下可犯了弥天大罪,因为当时给皇帝作贡品是不存备用品的,小徒工吓得直哭,主持装镶的工匠师傅思索一阵、一面安慰小徒不要哭,一面告诫大家不许把这事说出去。当晚他一夜未眠,用紫檀木雕刻了一块同样大小的龙纹木板安装顶替,这事不但瞒过了当时验收官员、文武大臣、皇帝本人,鱼龙混珠一直到现在还完好如初地展现在游人面前。

看过电影《地下宫殿》的人都还曾记得,在皇帝灵柩前有只绘上黛青色双龙的大龙缸,是装灯油供死去的皇帝作长明灯用的.这只大龙缸据考证是景德镇进贡的贡品,是我国目前出上最大的瓷龙缸,独一无二,视为珍宝。

元明时期制瓷工匠发明的青花釉里红更加丰富了陶瓷龙纹装饰内容,一时间青花云龙兽耳壶、云龙纹荷叶形盖壶、四灵纹盖壶上的彩龙一改以往的三爪、四爪,而以五瓜龙纹成为皇帝专有纹样。并有不少这类龙纹陶瓷品输往世界各地,成为我国一时外贸和礼品主要物品,数年前在肯尼亚、东南亚各地就有不少青花釉里红龙纹瓶、壶出土可以证明。

我们中华民族从制成陶器的第一天开始,就酝酿了龙,数千年来龙无时无刻都在人们各阶层、领域里为人们崇尚着,鼓励着人们,推动着我们民族前进。我们是龙的传人,在新时代中应以更加强烈的民族情感,赋于龙纹不断继承创新精神。世界有名,很多陶瓷上面都有龙的画画。

唐代青瓷凤头龙柄壶


唐代是我国瓷器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当越窑青瓷进入唐代,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建立了青瓷体系后,地域范围也大幅度地扩大,故当时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在中国瓷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青瓷凤头龙柄壶,就是唐代的一种创新的特有产品。所谓凤头龙柄壶,因壶的上端为凤头形,柄为龙形,故名。溯其来源,它是吸收了波斯金属凤头图演绎而来的。烧制有白釉、青釉及三彩等,其造型新颖,设计巧妙、装饰丰富,工艺也较复杂,为青瓷中之罕见之珍品。

无论从该壶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看,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造型上,通过壶的顶端塑一凤头盖和尖嘴流、合而成为像一只亭亭玉立的凤鸟,而把柄又塑成龙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龙凤艺术,栩栩如生,饶有神韵,真是巧夺天工,匠心独具;二是纹饰,通过联珠纹的装饰,使人会联想到它是受着波斯萨珊王朝各种金银工艺常用的图案所影响,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三是釉色,青绿中略泛黄色,具有一种古朴淳厚的玉质感。因此这件青瓷凤头龙柄壶,堪称为唐代瓷器中的瑰宝,无怪乎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至于如何鉴别其真伪,概括地说,真品纹饰,立体感强,仿品模糊,且无立体感;真品有凤头盖,仿品则无盖;真品为青瓷,仿品多为五彩;真品圈足呈现“八”字形,上敛下撇,呈喇叭形,仿品多为直圈足或饼形足。

鱼化龙:生生不息,蔚为大观


紫砂壶里的有些壶型,由一位大师首创,得到社会认可后,又经过后世多位大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经典壶型。当然,同一个壶型的不同作品,有的后世大师做得比前代大师好,也有的前代大师的作品后人确难超越。像“树瘿壶”、“鱼化龙壶”、“僧帽壶”、“井栏壶”、“掇球壶”、“汉君壶”、“仿鼓壶”等,历史上都有多位大师做同一个壶型,但做出来的壶还是或明显或微妙地表现出不同的时代气息和个人风格,成为艺术上的“这一个”。只有这样,才能和景德镇瓷器一样流传下去。而且同一个壶型的不同作品才分别具有存在和传世的价值,这个壶型也才能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鱼化龙壶”的壶型,就有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继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后,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等都制作过精美的“鱼化龙壶”,使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

壶的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奇趣极生。鱼化龙壶,选用珍藏优质原矿老紫泥全手工精工制作。经典款式,技法成熟,形器把握十分准确。用料考究、精工细制:壶身云纹间忽现龙腾、鱼跃!壶把以龙身及尾,壶盖钮(云)下,龙头(还有龙舌头)伸缩自如,活神活现,栩栩如生,精彩纷繁!可谓玩壶陶瓷收藏爱好者的珍赏之爱。

“鱼化龙壶”是深受收藏爱好者喜爱的一款著名紫砂壶型。经过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的紫砂巨匠邵大亨的精心设计,寓意吉祥的“鱼化龙壶”成为一种成熟的壶型,并广泛流传。后世许多紫砂名家都把“鱼化龙壶”当作经典壶型,或依样仿制,或变化出新,生生不息,蔚为大观。

清代陶瓷的龙型图纹的特点


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还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向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乾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康熙时还有向后斜冲,后期则向后垂或向两侧分向),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雍正以后各朝,仿明代龙纹也有,但仅在龙嘴绘成猪嘴,其他则是清代形态。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朝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以前的龙体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有腰体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层;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从纹饰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钧瓷开片和盘龙瓶的典故


开片的龙泉官窑青瓷

北宋徽宗时期,在阳翟城(今禹州市)古钧台官办钧窑场里,有一窑钧瓷刚刚住火停烧。窑工们已把窑门扒开了一个大口子,窑里炉火通红,温度正高,使人不能近前。

这时正值夏天,好端端的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一刹那,雷声隆隆,闪电过后,只见一条龙在空中上下翻腾。一场大雨随着狂风降了下来,大雨点打在热窑顶上,冒起一团团水汽,狂风吹进高温的窑里,只听里边“喳喳”作响。窑工们躲在草棚下避雨,心里直嘀咕:这一窑瓷器肯定要报废。大家一个劲地在心里祈祷:“老天爷,行行好,别再下啦!”要说也真奇怪,窑工们刚祷告完,天说不下就不下了。转眼雨过天晴,太阳也冒了出来。

窑工们急忙跑到窑前观看。一场暴风骤雨过后,窑早凉了。一个年纪最大的老窑工怀着十分不安的心情,从窑里抱出第一个笼盔(匣钵),小心翼翼地打开,只见一个里青外紫的鼓钉洗,釉面上全部是裂纹,并且随着“喳喳”的响声,裂纹还在增多。老窑工心想:过去烧出的瓷器釉面平整如玉,这次这么多裂纹,肯定是风雨把瓷器给激酥了。他不由自主地用手指敲了一下鼓钉洗,谁知一听声音,还是丁当作响,如磐一般。再摸摸釉面,却摸不着裂纹,真是“看似锤击,摸无痕迹”。大伙儿这才知道瓷器没烂,于是争先恐后地把窑给开完了。结果全窑瓷器除釉色鲜艳、光泽明亮外,釉面全部遍布细密纹路。官府派人挑出最好的几件送往宫廷,宋徽宗见了十分欢喜。

宋徽宗本是个艺术修养很高的人,他看出钧瓷釉面上这些裂纹很美,就给纹路取了好多名字,如“蚯蚓走泥纹”、“冰裂纹”、“鱼子纹”、“百极碎”等,还把钧瓷出窑后釉面产生的裂纹,叫“开片”。欣赏完了这几件瓷器,宋徽宗又下旨让钧瓷工匠以后烧钧瓷都要有纹路。

窑工们接旨后,全都犯了愁:钧瓷开片是老天爷帮的忙,要是开窑时不下雨,怎么办?还是那个老窑工说话了:“天下不下雨是龙王爷管着的,我们塑个龙王爷的像供着,每天上香祷告,祈求龙王爷行云布雨,龙王爷定会显灵帮助我们。”窑工们听了都表示同意,大家就开始用泥巴塑龙王爷像。塑时,蜷曲的龙尾巴没法处理,老窑工就找来一个花瓶,把龙王爷的形象塑到瓶身上。只见一条龙盘曲在瓶上,尾巴朝向天空,龙嘴正向下喷水布雨,正前方是一团火球,代表钧瓷炉火。塑成后,为防雨水淋坏,窑工们把塑像放在窑里烧成了钧瓷,放在一张供桌上,大家每天跪拜上香祷告。要说还真灵,有龙王爷保佑,不管天是否刮风下雨,每次开窑,瓷器上都有纹路。从此,开片也作为钧瓷的一种特征保留了下来。

忽然有一天,官府的人无意间发现了窑工们供奉的龙王爷像,认为这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皇上乃真龙天子,岂是平民百姓随便塑的!并把这事报告给了宋徽宗。宋徽宗立即叫人把领头的老窑工带上金殿,亲自审问。宋徽宗问:“你塑这个像是什么意思?”老窑工一看这个阵式,知道自己性命难保,又一想反正死活就这一条老命,今天豁出去啦!于是灵机一动回答说:“龙盘在瓶身上,意思是希望当今皇上永保平安。”平安的“平”与花瓶的“瓶”谐音。宋徽宗一听,这老窑工倒挺会说话的,又问:“你们怎么想起塑这个像的?”老窑工就把塑像求龙王保佑钧瓷开片的事从头至尾说了一遍。宋徽宗听了一个劲儿地点头:窑工们是奉旨行事,不得不如此呀!于是就赦老窑工无罪。他又看了看塑像,觉得还是叫个瓶的名字为好。沉吟了一会儿说:“这个塑像就叫盘龙瓶吧!”并命老窑工立即赶回钧窑场,照这盘龙瓶样再烧制数件,供皇室使用。自此,钧瓷的品种中又有了盘龙瓶,并且是宋徽宗御赐的名字,它的来历与钧瓷开片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如今盘龙瓶已成为高贵、富有的象征,它寓意现代人飞黄腾达,过着富裕、平安的生活。

穿花龙纹和九龙闹海


穿花龙纹

穿花龙纹又称“串花龙纹”,“花间龙纹”,一种典型的龙纹,表现龙在花枝间穿行。五代越窑青瓷已见龙与蔓草相配的纹饰,明代主要以青花描绘,也有用五彩的,穿花龙纹此时期运用较多。明宣德青花扁瓶,以青花描绘缠绕的花枝和穿行其间的龙纹。

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花僧帽壶,在颈部绘缠枝游龙纹。正德时穿花龙纹最盛行,盘、碗、渣斗、壶、花觚上较为常见。弘治朝青花瓷(器)中有龙游戏于莲塘中的纹样,称“莲池龙纹”或“莲池游龙纹”。

九龙闹海

瓷器装饰题材。以海水作地,波涛汹涌中有龙九条,谓九龙闹海。这类题材多以青花作海水,矾红绘龙纹,红、蓝相映,呈色浓艳。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赏析:青花九龙闹海纹碗,明成化,高7.8cm,口径17.2cm,足径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外口绘钱纹一周,外腹部海水地上绘不同形态的龙9条。碗内底青花双圈内饰海水龙纹。圈足内施白釉,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器纹饰生动,腹部淡描海水,浓绘九龙,形态威猛生动,气势夺人。成化青花器以青色淡雅著称,此器青花深浅相衬,更烘托出神龙之矫健,为成化青花瓷中的罕见佳作。

大彬款龙蛋紫砂壶


此壶为香港宜兴老紫砂协会藏品,形制为传统的龙蛋形,通高10.5厘米,宽12.5厘米,底铭“皎皎秋中月,大彬”。最早记载龙蛋壶的为清康熙、吴鼎梅《阳羡茗壶赋》:“圆者如丸,体稍纵,为龙蛋。”其胎质为老朱砂泥,整器纯以“打身筒”成形,砂质粗矿,制作原始,器表砂孔粗,密度大,但透气性好,外表修饰略为讲究,但壶里粗糙可见,泥片曾用木板拍打促使泥胎紧密结合,并清晰看到身筒手工接片于流口处,指纹摁压印极为明显,壶内壁触摸薄厚不匀,典型的早期制壶风格,是研究早期老壶成型工艺的很好教材。

此壶于福建云霄县两农民家收购,收得此壶颇为不易,壶盖于弟弟收藏,壶身藏于哥哥之手,经一古玩藏家牵线购得此壶。据藏壶人介绍:“父亲临终前将此壶分给弟兄二人,须经弟兄双方同意方可合并卖出。”

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中华大地曾刮起一阵炒作紫砂壶的旋风,朱泥壶在闽台一代极有市场,一夜之间身价百倍,价值连城,其父亲当时唯一的传世珍宝就是跟随他一生的这把大彬壶。“虽百年之后,亦未曾消减”当属一件弥足珍贵的上等功夫茶器。

希世珍品唐代青瓷凤头龙柄壶


唐代是我国瓷器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当越窑青瓷进入唐代,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建立了青瓷体系后,地域范围也大幅度地扩大,故当时有“南青北白”的说法,在中国瓷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青瓷凤头龙柄壶,就是唐代的一种创新的特有产品。所谓凤头龙柄壶,因壶的上端为凤头形,柄为龙形,故名。溯其来源,它是吸收了波斯金属凤头图演绎而来的。烧制有白釉、青釉及三彩等,其造型新颖,设计巧妙、装饰丰富,工艺也较复杂,为青瓷中之罕见之珍品。

无论从该壶的造型、纹饰、釉色等方面看,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造型上,通过壶的顶端塑一凤头盖和尖嘴流、合而成为像一只亭亭玉立的凤鸟,而把柄又塑成龙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的龙凤艺术,栩栩如生,饶有神韵,真是巧夺天工,匠心独具;二是纹饰,通过联珠纹的装饰,使人会联想到它是受着波斯萨珊王朝各种金银工艺常用的图案所影响,体现了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三是釉色,青绿中略泛黄色,具有一种古朴淳厚的玉质感。因此这件青瓷凤头龙柄壶,堪称为唐代瓷器中的瑰宝,无怪乎受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至于如何鉴别其真伪,概括地说,真品纹饰,立体感强,仿品模糊,且无立体感;真品有凤头盖,仿品则无盖;真品为青瓷,仿品多为五彩;真品圈足呈现“八”字形,上敛下撇,呈喇叭形,仿品多为直圈足或饼形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