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 导航 >

陶瓷与国画的相互渗透

陶瓷与国画的相互渗透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8-05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中国,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探索、继承、创新中创造出中国画这具有我国独特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与中国画根出同源,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中国陶瓷绘画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并伴随着中国画的成熟与发展,在陶瓷表面,利用不同的釉料和艺术手法达到一种新的美的境界。中国画与陶瓷绘画艺术结缘,引导了陶瓷绘画的历史变迁。

唐代长沙窑瓷器的装饰开始引入国画艺术,由此瓷器装饰花纹的内容题材大大拓宽和丰富起来了。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的内容有人物、花草、动物、山水云气等多种题材,组成了生动活泼、自然逼真的装饰画面;长沙窑釉下彩花鸟画的表现,与当时画坛发展正盛行的花鸟画工笔宫廷绘画风格完全不同,用笔较率意奔放。例如“青釉山雀纹壶”,简练的几笔一气呵成,将鸟的眼、嘴、颈、腹等所有结构圈出,并用淡色料笔补足鸟的头、腹、尾等结构,有如宣纸的效果,是富有率性的创作。而唐代画坛工笔画风格则力求写真求实、精妙传神,画法勾线细幼工整而傅彩晕染精到。如唐人物画家阎立本的《职贡图》;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唐代花鸟画的代表人物有边鸾《花鸟图》、韩湟《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约上的中国画,纸质为麻料,作品造型生动准确,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长沙窑釉下彩山水画深受当时宫廷山水画影响。例如“青釉山水纹瓷罐”所画的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工笔青绿山水,线条刚硬山石质感、动挺有力,画面布局山峦重叠。

宋代以磁州窑为代表的陶瓷绘画特点:以含铁的矿物质(黑釉)在白釉底上充分展示绘画才能。莲花婴戏、马戏杂耍、花草雀鸟、龙凤麒麟、小桥流水人家、层峦叠峰飞瀑等题材,都用简炼而生动、洒脱而流畅的笔触,加以写意的描绘。磁州窑“童子垂钓枕”,其类似工笔白描一样的画法,特别能反映出磁州窑的特色,同时也说明磁州窑的陶瓷绘画深受宋代李公麟白描画风的影响;李公麟白描即在墨笔单线勾斫中见晋唐用笔之美而富于宋人韵味的风格是总结、吸收前人并赋予自己艺术感觉所形成的风格。宋代白描人物画家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及唐佚名《八十七神仙卷》的白描也都代表着宋代中国画最高的艺术成就。陶瓷绘画以人们钟爱的白描形式,接受宫廷人物画的风俗画影响,并转而向人物故事画方面发展,是磁州窑的一大特点,如磁州窑“竹马游戏枕”以白描形式,生动地反映当时民间风俗和儿童极生动的形态。这种风俗表现,趋向于当时的中国画,中国画将视点投向民间社会生活场景的表现,典型作品是宋代张择瑞《清明上河图》;这幅反映当时都城汴京汴河边繁华城市景色的巨作,人物有550多个,从家民、摊贩、郎中、和尚到商人、官吏各阶层应为尽有,人物表现生动、鲜活;繁华的闹市景色也刻画得非常细致。

元代取消了画院制度,除了少数服务于宫廷的专业画家和士大夫画家,多为一些隐居不仕的文人画家。文人画家在元代进一步成熟,愈加明显地体现了“用具象表现抽象”意味的文人情趣。同时元代也是陶瓷绘画风格变化的时代,白釉青花的出现,使景德镇一举成为中国陶瓷业的中心。青花瓷绘画,其画法是用弹性好、笔锋尖,含青料多的毛笔蘸同一种浓度的青料,以勾、拓、涂、点画成。单色青花能“墨分五彩”地表现深浅浓淡,如同宣纸上的笔墨韵味,可以说元青化陶瓷绘画是最接近中国画韵味的艺术形式。如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就充分反映了青花绘画恬静的水墨之美。元青花陶瓷绘画时期恰恰是中国画经历了从宋代绢质向元代纸质这两种材料的变更,这也意味着中国画由工笔画向写意画(水墨画)的转变,这种水墨、纸质的画法从宋代米芾为代表的文人画开始使用,接着为元代画家所发挥。从文人画赵孟俯《鹊华秋色图》、倪云林《树石幽篁图》到了继承院体画的王渊《竹石集禽图》,其崇尚山水画的水墨表现到花鸟画的“墨花墨禽”,基本上是纸质墨笔之作,这意味着元代绘画进入了基于纸质的水墨画时代。

精选阅读

陶瓷的起源和历代陶瓷的特点


中国陶瓷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用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开始制造各类日用陶器,自从火发明后,烧造出各种汲水器、炊煮器和储藏器,并设计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各式不同器皿造型,还创造了绳纹、划纹、蓖纹、压印纹、指甲纹、锥刺纹以及堆贴、彩绘、镂空等装饰手法,便陶器在器皿的基础上,发展为原始社会灿烂的艺术之花。黄河流域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较密集的地区已发现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夏、周、商三代文化,灰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瓷器的出现,为陶占制陶工艺的主流,商代原始陶器的出现,为发展到瓷的实际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陶和瓷形成了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采用纯白的高岭土造器皿,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由战国至秦汉600多年间中过出现了第一个文化高潮(陕西兵马俑)。到了汉代有了彩绘陶壶,东汉晚期创造性烧成了青瓷,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三国时期越窑青瓷造型质朴,纹饰单纯。

南北朝北朝白瓷的烧成,是陶瓷史上又一件大事,其中白瓷莲瓣罐是后来彩绘瓷发展的基础,也是邢窑、定窑名瓷的先驱。隋、唐、宋时期,正处于中国陶瓷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在继承的基础,唐代的青瓷、白瓷都进入成熟阶段,釉下装饰开始出现,斑驳炫烂的三彩陶开始大量生产。宋代是我过陶瓷发展史上的高峰期,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各有特色的陶瓷制品名扬天下。

元、明、清三代是中国陶瓷美术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元代的青花瓷器在中国制瓷史占有一席之地,我过制瓷工艺发展到明代,已进入到以彩瓷为住的灿烂的黄金时期。景德镇瓷窑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其生产的精美陶瓷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愧宝,是我们的骄傲。清代陶瓷的产地你叫广,且中国陶瓷输出量很大。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国内陶瓷手工业开始走下坡路。总之,我国陶瓷生产已有800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我国的陶工和科技专业人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陶瓷技艺的奇迹,流传于海内外。

陶瓷的烧制


成形后的粘土坯体,必须加以烧制,才能成为陶器。就制陶来说,烧制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松软的粘土经过烧制就能成为坚硬的陶器。不仅如此,烧制的温度还是区别陶与瓷的重要依据。

唐三彩陶器也施釉

很多人以为,陶与瓷的区别仅仅在于瓷器有釉而陶器无釉。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有施釉的陶器,如唐三彩。因此,釉并不是区别陶瓷的标志。按照今天的标准,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吸水率。陶器因为孔隙较大,吸水率通常在10%以上,而瓷器因胎体致密,且表面有釉层,吸水率通常在0.5%以下。吸水率需要用仪器测量,因此,人们常用烧制温度来区别陶与瓷。陶器因为陶土自身原因,烧制温度通常不能超过1100℃,否则器物就会变形,而瓷器烧制温度通常都在1200℃以上。因此,1200℃就成为陶与瓷的分界线。

很多人以为陶瓷就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实际上,还有一类器物,吸水率介于0.5%至10%之间,称为半瓷或炻(shí)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缸、紫砂等都属于这类器物。

横穴、竖穴窑示意图

陶器烧制基本都在窑炉中进行。这种窑炉称为陶窑。据推测,陶窑出现前,古代陶器烧制可能经历过一个平地堆烧的阶段。中国古代陶窑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大类型。横穴窑出现较早,结构也比较简单。它由窑室和火膛两部分组成。烧窑时,火焰由火膛进入窑室。较长的火膛具有“吸风”作用,有利于提高烧制温度。竖穴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后期。早期竖穴窑的窑室位于火膛之上,火膛为口小底大的袋形坑,有数股垂直火道与窑室相通。后来火膛逐渐移至窑室下前方,火焰沿倾斜的火道进入窑室。与横穴窑相比,竖穴窑燃烧更充分,火力也更均匀。

红陶兽形鬲

陶窑的密封程度会对陶器的颜色产生影响。陶土中多含铁杂质,当陶窑密封性不好时,氧气充足,铁元素充分氧化,陶器就呈砖红色。相反,如果陶窑密封性好,烧造后期,窑内缺氧,部分氧化铁发生还原反应,陶器呈现青灰色。新石器时代后期,还出现过一种白色的陶器。这是因为选用了含铁量很低的陶土,烧制后呈现粘土自身的颜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