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 导航 >

柴世宗与钧瓷

柴世宗与钧瓷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古代钧瓷器 瓷砖与地板

2020-08-19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钧瓷艺术一直是伴着皇帝君王的情感存在和发展着的。如果说宋代钧瓷达到了中国陶瓷史上的顶峰,那么奠定了大宋王朝基业的柴世宗就不得不谈论了。柴世宗是一位热爱瓷器艺术的君王,曾多次设置官窑督烧瓷器,并有御旨严辞,以求名品。后世留下许多柴窑之谜,至今未能确解。据说柴窑是唯一一座以皇帝姓氏命名的官窑,虽至今尚无确切窑址,但柴窑却是遐尔远名了。最突出的当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中的瓷器,这便是柴世宗所追求的理想作品,也因此成为王冠上的明珠,千百年来为人们所追慕。

有关专家针对“雨过天晴云破处”这种釉色进行地考证,认为该色是一种复合色,有一种意境,表示着畅远、悠净、空澄、恬美、优雅、高远、旷达、悦心……乃至一种极尽天涯的征服欲望,是一种动态的、理性的审美体验,而这些特征决不是现今已出土的臆测为柴世宗所建的柴窑所能表现的。它肯定源于某种传世的瓷器或是一种美好的追求。从千百年瓷器发展来看、也只有传世的宋钧具备了这种风格。某种意义上讲,柴世宗所感受、感悟的“雨过天晴云破处”这种瓷器,很可能就是钧瓷了。

进一步讲,“诸般颜色作将来”中的“诸”,有人解释为“这”,作通假用,实际上是一种歧解。“诸”当为“众多”的意思,如果不排除对钧瓷的列入研究范围,进而对钧瓷深入了解一下,那么五光十色的钧瓷釉色,很可能便是柴世宗提到的“诸般”的出处了。

感受钧官窑瓷片,确有一种“雨过天晴云破处”的体验,只见白云悠悠,飘荡在碧空如洗的蓝天上,空明澄静,悠远畅怀,有着望断天涯归路的追求和欲望,这种深遂的理性之美,就目前所看到的部分所谓柴窑作品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那种可能的理性正是钧窑瓷器所张扬的美。没有白云的飘扬,也就没有“雨过天晴”意境的形成,也就没有“雨过天晴”意境的深度。

有人认为汝窑瓷器可能会有此极致的作品。实际上欣赏汝瓷更多的体会是优雅、恬美中的温馨,似乎找不到“心止如水,无欲乃刚”的“云破处”的雷庭待击。因此把汝瓷同柴世宗的王者霸气联系在一块,则显得有些牵强。

“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做将来”可能泛指钧窑的五光十色,优美绝伦的釉色,这正是柴世宗希望的结果,因此鼓励着窑工艺人们的创造或者是恢复,造就了宋钧官窑的成就和辉煌。

总的来讲,一个皇帝的理念决不是心净如水、温文尔雅地讲究“天青、天蓝、月白”的纯粹审美情趣,而是一种极尽天际的理性思辩和入世立世的感悟,只有全面的考证,才有可能透悟这句御旨的确切含义。

taoci52.com编辑推荐

钧瓷收藏与鉴赏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因禹州建有古钧台而得名。钧瓷始烧于唐代,到宋代达到鼎盛,徽宗时期在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专门为皇宫烧制御用瓷器,主要品种为各式花盆、鼓钉洗、出戟尊等陈设用瓷,史称“钧官窑”,并成为后世所称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元代钧窑生产以日用的盘碗为主,质量较粗糙,没宋时精细。明朝后期由于犯了神宗皇帝朱翊均的名讳,钧瓷被勒令停烧。到了清末,神后有卢家开始试验仿烧钧瓷,但产量很小。新中国成立后,钧瓷无论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后,禹州市成立了钧瓷研究所,对钧瓷专业研究生产,还有现在私营企业、个体钧瓷厂和个人钧瓷艺术工作室的建立,对钧瓷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钧瓷的胎质坚细、厚重,断面呈重灰色调,外表呈芝麻酱色,叩之声音清脆悦耳,圆润动听;钧瓷造型古朴端庄、简练大方;钧瓷的工艺制作要求严格规整,工序繁杂,古来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说。生产过程中若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业界有句行话叫做“生在加工,长在成形,死活看烧成”,形象的说明了钧瓷制作的不易。钧瓷的成形现在以手工拉坯和模型注浆为主。钧瓷的烧成目前以气(液化气或天然气)烧为主,个别有用煤烧的。但无论用哪种燃料都能烧出好的艺术品来,因为烧成的原理都是高温还原烧成。

钧瓷的最为奇妙之处在于其釉色的变化,以窑变著称,被世人誉为“火的艺术”。一件产品上五彩辉映,色彩相互渗透,可谓红中透紫,紫里藏青,青中泛蓝,蓝中带白,白中透红,实难用语言来形容。常见的钧瓷釉色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天青、天蓝、月白、鱼肚白、豆绿、鹦哥绿、孔雀绿、鸡油黄、米黄、玉黄等。同时钧瓷的釉面还会出现许多优美的纹路、斑点等,给钧瓷更增添了一种美感。常见的纹路有蚯蚓走泥纹、兔毫纹、冰裂纹,斑点有鱼子粒、珍珠点、星辰满天、油滴等。在钧瓷上千变万化的釉色与纹路、斑点等相互交相辉映而呈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画面,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传说故事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非人工所能控制,故而倍加珍贵,堪称世间一绝。面对钧瓷窑变,有人说钧瓷是一首雅致的诗,有人说钧瓷是一幅奇异的画,也有人说钧瓷是一曲优美的音乐。就是你不懂瓷器,不懂艺术,当你见到钧瓷时,也会被它那五彩斑斓的窑变釉色所吸引,陶醉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喜爱上这神奇的宝瓷。

钧瓷的造型无论形状如何,其规格大小可以完全一样,但钧釉的窑变却绝对烧制不出两件完全相同的效果来,所谓“窑变无对、钧瓷无双”就是指此,这也是钧瓷不同于其他艺术陶瓷的特别之处。所以说,只要你拥有了一件钧瓷,也就拥有了世界上的唯一。正因为如此,宋元明清各朝,无论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还是巨商富贾,都对钧瓷情有独钟,倍加珍爱。民间自古流传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黄金有价钧无价”、“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的说法。到了现代,钧瓷更成为大众追逐收藏的对象,已由“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民众也以能拥有一件钧瓷为荣。

鉴赏一件钧瓷的优劣,一看釉色,二看造型,三看工艺。看釉色:钧瓷的釉质要厚润、透活,釉色的变化要丰富多彩,釉面或有纹路、斑点的生成,或形成有自然图画。如出现罕见的纹路、斑点和形成意境图画,则为上等钧瓷釉色。但一件钧瓷的意境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去鉴赏、发现、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件钧瓷的艺术价值。看造型:钧瓷造型千姿百态、品种繁多,主要为陈设品和收藏品。钧瓷属于釉装饰,故造型应以简朴洗练为佳,过于繁琐时喧宾夺主,不利于表现钧瓷奇妙的釉色变化。大多钧瓷造型有吉祥寓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如“连年月余”造型,瓶口为莲蓬状,瓶耳为鱼形,莲谐音“连”,鱼谐音“余”,故有此名。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在钧瓷造型上都有所反映。而钧釉的变化似乎与道家关系最为紧密,这就是“道法自然”,以自然窑变为上。看工艺:钧瓷制作规整,工艺精细,无有大的瑕疵,整个器物要完美无缺。需要指出的是有的釉层中有很小的细微气泡,这是釉分相乳浊的原因,为钧釉的特征之一,不能算是缺陷。有此滚釉形成的釉面效果很美,反而提高了其艺术性,应列为奇品对待。综上所述,釉、型、工俱佳的钧瓷,就是上等的好钧瓷。

影响钧瓷价格的因素,除了上面提及的几点外,还有制作方法:

何时制作、何人制作、作品的大小等。一般而言,手工拉坯制作的比模型注浆的价值高。因为拉坯是纯手工制作,属单件作品。另外手拉坯作品的神韵比注浆的感觉要好,更利于钧瓷釉色的表现。同样条件下,钧瓷制作时期早的比晚的价值要高,这属时代性问题,其作品风格常带有时代烙印,制作工艺代表着当时的技艺水平。老艺人、工艺美术大师、著名艺术家等人亲手制作的钧瓷作品要比一般匠人、技术工人制作的价值高。因为这些人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技艺精湛全面,艺术水平高,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作品的规格,一般大的比小的价值要高些,但窑变效果好的小件,比窑变一般的大件价值高,故不能单以大小论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之钧瓷价格的因素要综合考虑。

现代柴烧陶艺的特点与创作


柴烧陶艺的特点

柴窑烧成的陶艺作品与一般的电窑,瓦斯窑最大的差别在于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药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若是横焰式窑,则具有方向性。因此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正是柴烧陶艺家为它着迷而投入庞大心力去追求的原因所在。

窑的角色

柴窑的架构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火膛(firebox燃烧室),窑室(chamber),烟囱(chimne),烟道(flue)。烧窑的原理是:木材于火膛中燃烧,其产生的热度,灰烬,火焰,经过窑室,对摆在其中的陶坯产生作用与效果,再经过白烟排出。因此窑的设计重点必定是:

1.有利于燃烧(包括升温及保温)

2.有利于火与灰(flameandash)在坯体上的火痕

3.火的排出路径(侧焰、倒焰或直焰)

窑的建构不单纯是技术问题,窑的形式更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是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更确切的说,窑将确立作者不可变更的窑火风格。不同形式的窑有着不同的特性,甚至于同一形式的窑,有不同窑的个性,我们对一座柴窑窑性的掌握,除了顺应与驾驭外,也包括烧成的效果的掌握。然而所谓烧成的效果其实是随作者的主观因素而有不同的评价,尤其以创作为出发点时,无论如何,一座窑仍要有相当的掌控度和适量的落灰及火痕的效果。如果不求落灰及火痕,就没有必要千辛万苦的去烧柴窑了。不当的窑室设计将导致效果不彰,不易掌控,甚至于温度烧不上去,蓄温不良,灰和火都留不住等等缺憾。

钧窑与钧瓷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雨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钧瓷的鉴赏与收藏


钧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艺术和收藏价值极高,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钧瓷始于唐,唐代在禹州城北门里建禹王庙,庙前立山门台基,命名“钧台”,此后附近相继设窑烧造瓷器,故称“钧瓷”。钧瓷盛于北宋,为皇室御用珍品。禹州渐成钧瓷的中心,钧瓷窑址百余处,烧造规模和产品质量,以钧台窑为冠。元代北方钧瓷渐趋衰落,江南仿钧瓷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明清时期,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承袭钧瓷并创新,烧制的低温釉艺术陶瓷。钧瓷在民国时期基本停烧。20世纪50年代初期喜获重生。

独特的窑变工艺

钧瓷釉色绮丽多变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其独特的窑变工艺与其它瓷器截然不同。不用绘画、雕刻等表现手法,而是靠严格地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的作用,使瓷器表面的釉色和花纹千变万化,产生“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效果。钧瓷的釉色有朱砂红、鸡血红、茄皮紫、葡萄紫、天青、月白、孔雀绿、宝石蓝、礼花彩等,可谓万紫千红。颜色瑰丽,厚重鲜艳,青若蓝天,白如美玉,紫胜葡萄,红比牡丹。钧瓷的传统造型约有200余种。主要有:出戟尊、三牲尊、莲花尊、鼓钉洗、香炉、葫芦瓶、连座瓶、玉壶春瓶、梅瓶、双龙活环瓶、花盆、碗、盏等。这些饱含着古代工匠非凡的创造力的作品,历经千百年岁月的洗礼,能够流传至今的,每一件都是艺苑奇葩,都是国之瑰宝。

鉴赏之美

欣赏钧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造型:古朴厚重、典雅端庄,简洁大方、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体现着古代宫廷的崇高和法度,表露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图案:钧瓷釉面,在高温烧制中,釉料交融,自然流变,形成千姿百态的图形,如同国画艺术中的大写意,形神兼备,似真似幻,意境无穷。“白胎烧就彩虹来,无色成窑画作开”就是古人赞美钧瓷图案之美的诗句。

釉色:釉色窑变,千变万化。一件器物,可一色纯净,可几色辉映,斑斓夺目,“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流纹、珍珠点变化莫测。“窑变无双,钧瓷无对”,绝不会有两件釉色完全相同的钧瓷作品,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具有典雅大方,飘逸空灵的帝王之气。因此,文人墨客赞美道:“画家嫌笔拙丹青难绘,诗人怨词穷锦句失色”、“晚霭微茫潭影静,残阳一抹淡流霞”、“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呈岚”。

纹理:钧瓷烧造,工艺独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冰片纹,看似锤击,抚之无痕;蚯蚓纹,龙走蛇行;鱼子纹,繁星点点。此外还有兔丝纹、蟹爪痕、雨丝纹等。犹以冰裂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以大器开小片,小器开大片为佳。冰裂纹是胎质和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产生的,在出窑后逐步开裂,在开片的过程中,会产生细小的爆裂之声。一边欣赏着“创过冰河玉凝透,碧莹浅底网捕鱼”的景象,一边听着轻灵悦耳的开片之声,真是一种奇妙的审美意境。

把玩欣赏钧瓷,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有画面,有声音的审美过程,趣在一个“变”字。除了静止的诸多变化外,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观赏,还会呈现千变万化。“变”的核心是趣成天然,堪称“神、奇、绝、妙”。鉴赏要“手把、眼观、耳听、心仪”,从多方面整体把握,常赏常新。

现代钧瓷亦是收藏珍品

钧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经历了久远的辉煌,既有官窑的盛誉,入主宫廷,又得平民的厚爱,家传为宝。如今古代的真品已凤毛麟角,价值连城。但今人有幸迎来“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钧瓷精品亦可成为中外藏界珍品。一是钧瓷本身固有的艺术魅力历久弥新。二是钧瓷是土与火的艺术,是人和自然的天作之合,其自然之美,超越时空。钧瓷与时俱进,进行适应现代人欣赏需求的艺术创新和技术改进。在器型上,吸收其它陶瓷艺术的造型,新创几十个品种,体现出现代陶瓷个性化的特点;在釉色上,采用新的配料,烧制出以前没有的颜色,使钧瓷的色彩更加斑斓。如一件挂盘,上面呈现出七八种色彩,盘折曲绕,互相映衬,精美至极。这些创新,给古老的钧瓷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钧瓷长上了翅膀。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有什么区别?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有什么区别?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瓷瓷器艺术品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日用陶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联座瓶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虎头图案,额头有一“王”字。器表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

通过实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

3)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

4)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发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至元末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区别是什么?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的区别是什么?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胎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极薄的白色化妆土,修胎薄且匀整。

2、釉色。宋民钧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釉中气泡密集,表面的大,深层的小。因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就连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沉入釉中,因此看上去较为含蓄,红斑上象罩有一层薄雾,在大部分青蓝釉色或月白釉色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3、以碗为例,圈足切削方式为足内侧稍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切后宽度约在0.5厘米左右,圈足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施釉与器身釉一致,圈足较浅而大的盘或洗,其足底釉上都留有黄豆大小的支钉痕。

4、碗口沿修胎较薄,有尖刃感,故口沿或有楞角的部位因釉水垂流而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圈再往下渐变成天青色,至足肩处积釉较厚。

二、元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

2、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3、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4、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三、民窑宋钧与元钧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钧瓷片的观察分析,可将宋民钧与元民钧的区别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宋民钧胎色大多呈灰色,胎土细,胎骨薄,修坯规整。元民钧大多呈深灰色,胎土粗,胎骨厚,修坯草率;

2、宋钧釉水厚,施釉到底,釉面细润光滑;元钧釉水稍薄,施釉不到底,釉面桔皮纹显著;

3、宋钧大部分圈足底心平坦且施釉,足墙施有酱褐色护胎釉,元钧圈足底心有乳突痕,且不施釉;

4、宋钧窑变红斑动感强,青蓝釉与红釉能彼此相融。以紫红色居多,且含蓄深沉。元钧窑变红较呆板,色调单一,多艳丽飘浮。

古代钧瓷的收藏与鉴定


钧瓷,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名窑瓷器之一,在北宋时期和汝瓷、官瓷、哥瓷、定瓷并称为五大名瓷,是当时宫廷御用的瓷器之一。钧瓷起源于唐代,当时在河南境内的鲁山段店和郏县黄道等地所烧造的花釉窑变瓷应是最早的钧瓷,所以直到现在当地人们一般还习惯把这种花釉窑变瓷称为唐钧。

钧瓷烧造起源于唐代,但北宋时期才是钧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在河南禹县神 的皇家窑场里,工匠们烧出了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一些珍贵窑变色彩,也凭借着这些变幻无穷的颜色,使钧瓷在北宋时期名噪一时,成为当时著名的五大名窑之一。后来宋金战乱时期,大批优秀工匠南迁,使钧瓷烧造水平随之下降。到元代时,钧瓷烧造水平已经大不如北宋时期了,但由于钧瓷色彩斑斓,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元代时钧瓷在民间又一次发展起来,窑口从河南一地开始向北方传播,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古等地都出现了烧造钧瓷的窑口。元代以后,随着北方战乱不断,明、清时期钧瓷烧造渐渐式微,直到清末才有人重烧,但清末、民国时规模很小,几乎断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才开始恢复烧造。

我们现在所说的钧瓷收藏,一般是指宋元时期的钧瓷收藏。北宋时期的钧瓷已经很少能见到,元代钧瓷由于当时产量较大,市场上偶尔还能见到一些,但由于钧瓷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市场上一出现往往也是藏家争抢的藏品,所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现在一个好一点的元代钧瓷碗盘,比如带红斑的元钧碗盘能卖到万元左右,而且市场上的价格仍在一路攀升。所以,遇到好一点的钧瓷品种大家一定不要轻易放过。

我们在收藏钧瓷时一定要对各时代的钧瓷有所了解,这样在市场上大家才能去伪存真,收藏到真正的钧瓷藏品。下面简单谈一下宋元时期钧瓷的区别与鉴定,供朋友们参考。

宋代钧瓷一般色泽沉稳,窑变自然,胎土细腻沉厚,釉面流动感均匀,釉面开片较少,气泡少,棕眼很少或无棕眼,施釉到底足且足心施釉。

元代钧瓷一般色泽亮丽,胎土较粗松,釉水流动感强且釉水厚重,多有垂釉现象,釉面开片大,气泡多,棕眼较多,而且窑变多为人为点、刷形成,施釉不到底,底心露胎且多有乳状突起。

由于钧瓷烧造时温度较高,所以不论宋钧、元钧,釉面一般不吃土,玻璃感较强,有时有水蚀现象,但土蚀情况较少。也就是说,如果大家在市场上遇到一个土蚀严重的钧瓷就一定要小心了。而且钧瓷釉面莹润细滑,摸着手感较滑腻,如果你看到的钧瓷釉面很干涩的话也要小心了。

当然还有很多鉴定钧瓷的方法,但一般要有经验的积累才行,以上这些只是鉴定钧瓷的一点小窍门,希望大家在收藏时能用得到,同时也希望大家都能收藏到好的钧瓷藏品。

金元时期钧瓷工艺与宋代钧瓷有什么区别


金元时期钧瓷工艺与宋代钧瓷有什么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

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柴世宗与钧瓷》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柴世宗与钧瓷》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