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紫砂茶具与三大主流思想文化的碰撞,使人顿悟

紫砂茶具与三大主流思想文化的碰撞,使人顿悟

陶瓷文化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古代瓷器茶具

2020-08-26

陶瓷文化。

许多制壶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就去模仿古拙,结果是“东施效颦”,反而把自己的可爱之处丢掉了。要知道,艺术品乃是作者心境之表露,修养之结果,不是其他所能替代得了的。所以,大可不必模仿。

历史上遗留下来许多传统造型的紫砂壶,例如石铫、井栏、僧帽、掇球、茄段、孤菱、梅桩、仿古等等,乃是经过年代的冲刷,遗留下的仅存的优秀作品,拿今天的眼光看,仍然在闪烁发光。现在许多艺人在临摹,也是一人一个样,各不相同。譬如石铫壶,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百多种,原因就是古今的艺人们,都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进了他们的作品之中。而这些随着社会的各个文化的渗入更是发扬光大,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的紫砂壶与三大主流思想的结缘,这些都是很好的主题,如果被制壶人所借鉴,将会有诸多的好处。

紫砂壶与儒家、道家、释家文化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如果说,酒文化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茶具文化具有现实主义的基调,那么,紫砂文化具有什么特征呢?我认为,紫砂文化的鲜明特征,就是自始至终地推崇一种理智的、灵活的包容主义。紫砂文化胸怀开阔,从来不走极端;紫砂文化海纳百川,坚持兼容并蓄。所以,无论是儒家的弟子,还是道家的信徒;无论是出家的僧人,还是还俗的居士,都可以在紫砂壶的世界里,找到情感寄托和精神家园。

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是中庸。北宋的理学家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对于紫砂艺人,尤其是对于制作“光货”的紫砂艺人来说,“不偏”、“不易”、“无过无不及”,正是他们一以贯之的追求。在色彩的运用上,紫砂艺人讲究的是:“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这不就是讲究中庸吗?

道家崇尚自然、取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处于最高层次。道家追求“幽野之趣”、“闲远之思”,推崇“无执、无为、冲虚自然的清净之境”。到了魏晋时期,这一思想化成了归隐山林、浪迹天涯、洒脱不羁、超绝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模式。对于紫砂艺人,尤其是对于制作“花货”的紫砂艺人来说,崇尚自然、取法自然,彰显田园雅趣、精神自由,正是他们矢志不移的追求。据我所知,许多紫砂艺人乐于居住在乡间,不愿意迁居都市。为的就是体验田园雅趣,图的就是方便取法自然。

佛家特别讲究缘分,认为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生的,因缘之外一切皆空。我国有案可稽的第一把紫砂壶——“树瘿壶”,就是在佛门圣地金沙寺里诞生的,而供春(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江苏宜兴制砂壶的名艺人)的师傅金沙僧,也是庙里的一个和尚。看来,紫砂茶具与佛家是有缘分的。佛家认为:“佛身是常,佛性是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反正内求,去迷理惑”,便可以“顿悟成佛”。

可是,芸芸众生、凡夫俗子们怎样才能获得“顿悟”呢?许多高僧认为,“吃茶去”是路径之一。赵朴初先生就说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是说,与其白白地守着千百部经书不得其解,还不如喝茶去呢。人们在紫砂壶上镌刻得最多的壶铭恰恰是“吃茶去”。“吃茶去”,看起来是句大白话,其实是禅语,个中含天机,蕴藏着想通事理、获得顿悟的门道。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紫砂茶具除文化以外的十大独特益处


紫砂茶具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它作为器具的属性,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积累和沉淀,是一种精神国度的构建和延续。持一把精致的紫砂壶,品一杯上好的茗茶,于江南烟雨中品百年风流,悟一世禅机,岂不快哉!关于江南文化的内核,我们或许能从历史留给我们的这样一个版图的各个角落感触一二。关于江南文化对江南人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或许能从贩夫走卒的点滴生活里、从小桥流水的屋檐下窥见一斑。而宜兴紫砂壶,无疑是江南文化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浓缩。

紫砂虽小,却壶通大道。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精神世界的建构。紫砂壶的存在,使人们有了一个养气的媒介。一块紫泥,在点石成金的巧思里,承继着文人风雅,流转着世代交替,同时也将人类的才情融捏握于寸土之间。壶中天地大,这天地是排除一切物质、利益、私欲之外的另一种境界,集儒释道三家之精华,包含了人们对自我、对自然、对人生以及对世界的思索和感悟。于繁杂世事中,觅得一处沉静的心灵空间。自古茗壶似名人,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造就了一副秀丽的画卷。其实不为人所知的是,紫砂茶具除了文化的传承之外,还有的就是独特的十大益处。

1. 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一:"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

2.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二: 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费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涤去停渣",即随泡随饮,事毕即清除茶渣,但现代人生活繁忙,将茶渣留于壶中数日亦是常事。对此,清人吴骞记载了他的洗壶妙方?"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读者不妨一试。

3. 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三: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由于这种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

4.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四: 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壶身光泽越加光润,而且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5.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五: 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冷热急变性佳,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遽变而胀裂。(壶身有暗伤者,另当别论。)

6.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六: 紫砂砂质传热缓慢,执用时较不易烫手,且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紫砂锅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此外,紫砂因传热慢,所以保温亦较持久,此点对于半发酵茶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特点。

7. 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七: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8.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八: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过历代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加深了它的艺术品特性。

9. 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九:紫砂泥的可塑性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10.紫砂茶具独特的十大益处之十: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陶瓷艺术的主流与非主流


刘远长

侯样祥

吴爱飞

一、陶瓷艺术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

吴:刘大师,侯老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和二位一起做这样一次访谈。侯老师您在北京工作,您怎么会和结缘?

侯:对我来说,真正和景德镇结缘是2010年接触了周国桢之后。周国桢老师的作品给我很大的震撼,在过去的印象中,我以为景德镇就是一些瓶瓶罐罐的东西,我没想到景德镇还有这么好的作品、这么有思想的艺术家。然后这个印象促使我觉得我必须好好研究周国桢老师。然后,我就花了几年时间,把周国桢老师作为一个现象,写了一系列周国桢老师的研究文章,很多报纸和网络媒体后来都援引我的这些调查研究材料。周老师的作品无论是从材料、技法、造型、还是意境方面,我认为在景德镇都是最好的。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术之都,周老师在景德镇是最好,在中国就是最好的,他当然在世界上也应该是最好的。

吴:刘大师,您是怎么看待景德镇以及的?陶瓷在整个中国陶瓷历史发展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刘:中国在历史上是个陶瓷大国,也是陶瓷文化输出大国,在整个中国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陶瓷文化领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特别是近现代,陶瓷艺术家们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不但建立了自己丰富的艺术语言系统,而且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国画、油画无法表达的。可以说,陶瓷艺术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已经远远大于国画、或者比其它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形式更丰富了。但是一直以来,陶瓷艺术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化艺术之外,陶瓷文化有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这应该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陶瓷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在主流艺术领域发出更加有力的声音,在构建陶瓷艺术文化系统中,应该和中国画一样有自己的话语权,应该有陶瓷艺术自身的评判标准。

二、陶瓷艺术应该有主流艺术的展示舞台

吴:侯老师您认为艺术是世界最好的,但事实上的确如刘大师所言,主流艺术界并不承认陶瓷艺术的存在,认为它还是属于陶瓷工艺的范畴,甚至在全国美展这样的重要艺术舞台上,艺术,都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全国美展上亮相。

侯:的确是这样,我是为轻工部陶研所做的“瓷上敦煌”跟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联系过,因为之前我还没有看到“瓷上敦煌”的作品,我一直与他们在说“瓷上敦煌”做展的事情,不过中国美术馆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些瓷器是手工艺、工艺美术,建议我们不要在中国美术馆做展。现在,我在景德镇接触了一批艺术家,看了“瓷上敦煌”的一些作品以后,我有一个体会,我觉得虽然说陶瓷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但是从这些作品上,我看到了陶瓷艺术的未来与希望,它们当中不乏有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不乏部分有思想的艺术家。陶瓷艺术沦落到现在这种不伦不类的境况,都是主流艺术界、学术理论界和官方政府的不自觉,导致陶瓷艺术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和民族精粹的经典边缘化,这是主流艺术界的无知,媒体舆论界的无知,政府职能部门的无知。

刘:前十届全国美展没有陶瓷类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里有陶艺的,刚刚结束的十二届美展也有陶艺,获奖作品就是十二月份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全都是十二届美展获奖的作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剪纸、图书……唯独没有陶瓷,陶瓷是分到陶艺这一类里面,然后陶瓷获奖展品呢穿插在美术馆其它获奖作品里,整个被淹没了。陶瓷为什么读作china?中国为什么以china命名?陶瓷历史的发展史是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迎来了世界各地艺术工作者的膜拜,如果陶瓷艺术都没有地位,中国的哪一种艺术发展史能够超过陶瓷发展史?我在想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美展,如果能把轻工部陶研所的“瓷上敦煌”作品选十幅到中国美术馆展,那,这一届的中国美展会有怎样的震撼?我们的主流艺术界的领袖们,应该为自己的无知与偏见而感到羞愧。

三:陶瓷艺术应该有自身的理论学科体系

吴:陶瓷艺术一直被边缘化,在一些传统的想法里面,陶瓷就是瓶瓶罐罐,就是吃饭的碗,跟艺术一点也搭不上边。界的艺术家们也一直在努力,我们本地的媒体也一直在呼吁,但始终收效甚微,当地政府在这方面也怕惹怒相关部门,始终不敢站出来为陶瓷艺术说话,为景德镇更名正声。在去年的央视播出景德镇“仿古即是造假”之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集体噤声,这种表现尤为明显不敢站出来维护瓷都声誉。因为话语权不在艺术家手里,而是在那些对陶瓷艺术根本不了解的主流媒体手中,中国国画界的领袖及泰斗们成为所有艺术学派的学术权威,他们不懂陶瓷他们也不会深入到陶瓷领域做调查研究,但是他们却有着对陶瓷艺术优劣的绝对评判权,他们挥舞着权力之棒决定着陶瓷艺术的生杀大权,我觉得这在艺术领域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候:正象刘大师所言,陶瓷艺术一直未被归于主流艺术领域,是因为陶瓷艺术一直没有话语权,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没有话语权除了因为以上刘大师所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陶瓷艺术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学科体系。陶瓷理论要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一个“史”和一个“论”是不能少的。所谓“史”就是中国陶瓷史,所谓“论”就是中国陶瓷学概论。早在1982年,陶瓷艺术方面就有了一部中国陶瓷史。至今为止,唯独没有中国陶瓷学,或者说没有中国陶瓷艺术学。

原来的中央工艺美院,也就是现在的清华美院,有位教授写了部《工艺美术概论》,后来这位教授作为学者被请到陶瓷学院来了。那么,接下来要做的这些理论体系,应该就是中央工艺美院、学院这些专业院校该做的事情,可是现在陶瓷学院和建筑学院、化工学院和工业学院是一个类型的,它是属于工科类的学校。只不过近些年来,它才往艺术这方面转,它当时就是轻工业部设立的一个学院,它是为轻工业部服务的。所以,所以学院从设置开始就不重视“史”和“论”。

如果中央工艺美院、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不去研究和建立陶瓷艺术学术理论体系,其他的非专业的院校怎么会去研究,或者又怎么会有条件建立这样的学术体系呢?所以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作为江西人,我决定花两到三年把这个学科体系建立起来。因为你学术理论界如果不跟上,那么艺术创造界当然就没有可遵循的依据,他们又怎么可能在主流艺术领域有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呢?

刘:作为一位陶瓷人,我觉得陶瓷艺术界就是缺少你这样的理论学术研究者,站在学术的角度、用你们建立的学科体系来为陶瓷说话。只有跟陶瓷近距离接触,你才会了解陶瓷你才不会一叶障目,对陶瓷艺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做一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与定义。陶瓷艺术这个系统理论学科不建立会导致很多问题,由于没有这个学科体系,整个陶瓷就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没有话语权。中国陶瓷号称存在了八千年甚至一万年,最后连一个陶瓷学科体系都没有。没有学科体系,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陶瓷审美体系,陶瓷是以什么标准来审美的,我们的陶瓷艺术既可以是平面绘画艺术,又可以是立体的雕塑艺术,它的表现形式非常地丰富,它可以用油画、版画、根雕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可是它却没有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却被主流艺术的专家学者们归类到工艺美术范畴,没有自己应该有的身份。世界人民都认可景德镇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我们这种民族的精华却得不到自己人的认可,可见主流艺术的领袖们的本位主义、狭隘的盲目的排他性非常严重。

四:陶瓷艺术具备各种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

候:但是现在的陶瓷,已经是在工艺美术基础之上的艺术,它具备手工艺的特点,也具备工艺美术的特点,更具备艺术的特点,它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了。这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派别,能够阻挡得住的这种艺术的蓬勃发展。我准备用这两三年的时间,比较集中地写这么个课题研究陶瓷理论体系,并且,我是想让它将来成为学陶瓷的一本教科书,做陶瓷的、学陶瓷的,都应该去了解这门学科。

用绘画的艺术标准,来评论或者判断陶瓷艺术,这本身就不公平或者说失之偏颇,这完全是两码事。就像中国人的长相,你非要以美国人的标准来评价,那么我们中国人长得都是丑八怪,是不是?我们的个子没别人高,我们鼻子没那么挺,我们的脸型是扁的,人家的脸型是立体的。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我们的审美体系,以欧美的为评判标准,那我们中国人都不应该存在。所以陶瓷艺术现在就是这个状况,理论上非常非常欠缺,陶瓷史就是考古史。过去几乎没有人想过,过去文人是不重视这一块的。我们作为当代人,应该尽可能不让这些遗憾留给将来。

刘:在中国欲重建文化大国,迅速发展“软实力”的当务之急中,我们要主动争夺世界陶瓷艺术文化的话语权,对21世纪的陶瓷艺术进行重新分类与重构,并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中,确立陶瓷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国、油、版、雕等艺术形式并驾齐驱,走上快速发展之道,这不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文化战略的需要。

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必将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并将逐步走进主流艺术领域,引领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方向。谢谢两位老师!

三大系列横扫瓷砖主流市场


地砖是家庭装修中常用的一种装饰材料,有多种色泽和图案,具有美观、易清洁的特点,多被用于客厅、厨房、卫生间等处的地面装饰。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地砖规格大致在300×300毫米至500×500毫米之间,大多经过防滑处理,表面分为哑光、抛光等。按照产地可分为进口、合资和国产三种,进口地砖以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居多。由于地砖在生产工艺选材的技术上有所不同,价格也存在很大差异。国产地砖价格一般在40~80元/平方米左右;合资产品的价格一般在80~150元/平方米之间;进口品牌的价格多在150~230元/平方米左右。

全瓷砖以价取胜

市场上出现一种销势很好的国产全瓷高亮度地砖,这种地砖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砖面看起来像大理石的颜色,质地坚实、耐磨。

据商家介绍,这种地砖的硬度可与抛光砖的硬度相比,但价格却远远低于抛光砖,每平方米只要40元。全瓷地砖挑选起来很容易,只要看瓷砖的砖面和背面的瓷质就可以了。把砖面对着阳光照,砖面光滑明亮,没有麻点和气泡,背面的瓷质越细腻洁白,说明瓷砖的质量越好。

新型地砖价高也畅销

继陶质釉面砖、普通抛光砖之后,新近推出的玻化抛光地砖成为又一种新型抛光地砖。

玻化抛光砖由陶质砖加以玻璃纤维经过三次烧制而成,砖面与砖体成一色,砖体更坚实、耐磨。普通釉面砖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釉面被磨损,颜色暗淡,而玻化抛光砖通体由一种材料制成,不会存在面层磨损掉色的可能,而且比起普通抛光砖还有不易污损的特点。普通抛光砖表面若长期受到油迹污染,油迹会从砖面上的毛孔渗入,砖面颜色也会随之变暗,而玻化抛光砖含有玻璃纤维物质,砖面细密,油迹不易渗入,可以常用常新。玻化抛光砖每平方米售价为120元,据商家说,这种地砖上市后销路很好,许多客户纷纷前来选购。

仿古地砖日渐流行

在家庭装饰日益崇尚自然的风格中,古朴典雅的仿古地砖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

仿古地砖多为橘红、陶红等色,表面不像其它地砖光滑平整,视觉效果有凹凸不平感,有很好的防滑性。仿古地砖的规格大多是305×305毫米,价格每平方米在80~180元之间。商家介绍说,选购仿古地砖的多为年轻人,仿古砖在进入家庭前,多用在咖啡厅、酒吧中,古朴的风格与幽雅的环境相结合,独特的装饰效果深受年轻人喜受。在铺设仿古地砖时,最好使用两种不同的色系,将地砖铺成对称的菱形块,色彩对比性强,装饰效果明显。

深入透彻的了解紫砂茶具的真伪与特点


在紫砂茶具中,众所周知以江苏宜兴的原矿紫砂为上品,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於明代正德年间。紫砂茶具的颜色光泽,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区别, 情节“澄”、“洗”,使之显露出来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色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辰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闪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颜色光泽,为烧制良好紫砂茶具是稳定了事物基础。

紫砂茶具属瓷器茶具的一种。所以造假的也会很多,为了更大壶友,更快的能找到自己心仪的珍品壶,专家告诉我们真假紫砂茶具判断的一个小秘诀:紫砂壶内是包括砂的,这种砂的颜色与表色不相同样,但摸以往又是平的,倘如果是假的话,摸上去会高低不公平。另据绍介,真的紫砂壶砂质感较重,时间越久越光溜,若是伪造的文物,会散发像玻璃的光泽。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连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别高岭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高岭土,含铁量大,有令人满意的可范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和今人都总结出了紫砂茶具的特点,这样对于紫砂茶具的了解更加的深入透彻了。

紫砂茶具是用宜兴紫砂泥料烧成的饮茶用具,紫泥矿物组成属含铁的粘土—石英—云母系,形成颗粒细小均匀的团粒结构,色泽紫红,质地细腻,可塑性强,渗透性好。可列出下述优点,具体的特点总共有5项。

1、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吸咐力,用紫砂壶砂壶沏茶,不失茶的原色、香、味,使茶味越发醇郁芳沁。

2、用紫砂壶沏茶不易霉馊变质。沏红茶五日之后,茶水依然鲜红不变质而瓷器或其它器皿沏茶则当日变“馊”使茶色呈褐色,且茶汤表面有一层“锈”。

3、紫砂壶能吸收茶汁,壶内壁不刷沏茶而绝无异味。使用较长时间后,空壶以沸水注入也有茶香。

4、紫砂壶冷热急变性好,保温性强。寒冬腊月,沸水注入,仍不会因温度急变而胀裂,放在温火上炖烧,也无需担心开裂;冬天沏茶,三、四十分钟茶水仍温和。

5、茶壶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鉴照人,气韵温雅。

紫砂茶具的好处 2020紫砂茶具怎么养


紫砂茶具不仅能泡出口感好的菜,还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那么大家知道紫砂茶具怎么养吗?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答案以及紫砂茶具的好处知识吧。

紫砂茶具的好处

1、顺应性强

纵然在寒冷的气候,往紫砂茶具里倒入煮沸的开水,也不会由于温度的遽变而爆裂;并且传热迟钝,行使不感烫手.

2、透气机能好

紫砂茶具不施釉,有细小的气孔,透气机能好,有较强的吸附力.行使其沏茶不易变味,并且在盛夏酷暑隔夜茶也不易馊.

3、保温时刻长

紫砂茶具内壁存在很多气泡,且气泡里布满着不活动的氛围,形成一层绝缘体,能有较保持茶汤的温度.

4、耐热

紫砂茶具异常耐热,可置炉上煮,也可以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不易开裂.同时用其沏茶,还能保持茶汤的原汁原味.

5、耐久保香

紫砂茶具坯体能接收茶的香气,用其沏茶,能耐久保持茶汤的浓烈香气.常泡茶的紫砂茶具无意不放茶叶,其水也有淡淡的茶香味.

小知识:紫砂茶具怎么用

(一)、泡茶之前先冲淋热水,泡茶之前,宜先用热水冲淋茶壶内外,可兼具去霉、消毒与暖壶三种功效.

(二)、趁热擦拭壶身泡茶时,因水温极高,茶壶本身的毛细孔会略微扩张,水气会呈现在茶壶表面.此时,可用一条干净的细棉巾,分别在第一泡、第二泡……的浸泡时间内,分几次把整个壶身拭遍,即可利用热水的温度,使壶身变得更加亮润.

(三)、泡茶时,勿将茶壶浸水中,有些人在泡茶时,习惯在茶船内倒入沸水,以达保温的功效,然而这对养壶则无正面的功效,反而会在壶身留下不均匀的色泽.

(四)、泡完茶后,倒掉茶渣,每次泡完茶后,应倒掉茶渣,用热水冲去残留在壶身的茶汤,以保持壶里壶外的清洁.

(五)、壶内勿浸置茶汤,泡完茶后,务必把茶渣和茶汤都倒掉,用热水冲淋壶里壶外,然后倒掉水分.应保持壶内干爽,绝对不可积存湿气,如此养出来的陶壶,才能发出自然的光泽.

(六)、阴干时应打开壶盖,把茶壶冲淋干净后,应打开壶盖,放在通风易干之处,等到完全阴干后再妥善收存.

紫砂茶具怎么养

1、泡

想要养泡成好的紫砂茶具,首先要泡茶,间隔使用一定的时间。刚开始的时候,就要实实在在地用上两个月,间隔一段时间,继续使用,时间可适当减少。

2、淋

初次使用时,先用沸水浇淋紫砂茶具,既可净壶去霉,又可暖壶醒味,对紫砂茶具的养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3、洗

每次使用完紫砂茶具,都应该把茶渣清除干净,然后使用沸水把茶具内外轻轻地涮洗一次。

4、停

紫砂茶具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停用一段时间,俗称:养壶。时间少则一周,长则一月。由于紫砂气孔是活的,停用有利于保证其气孔开闭正常,从内而外吐纳茶气。

5、摆

每次使用完紫砂茶具,都要把其置放在干燥通风处,并将壶盖取下,以利风干。最好能使用干净的毛巾擦干茶具上的水分再把其存放好。

6、养

紫砂茶具气孔率较高,遇热时,因热胀冷缩的关系,气孔相对扩大。此时可用棉质布巾擦拭茶具,让茶油顺势渗入壶壁细孔中,长期以往,茶具便会更有光泽。

关于紫砂茶具的好处以及紫砂茶具怎么养相关知识,小编就给大家说到这里了,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

紫砂壶选购的三大规则


紫砂壶选购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以下三大规则。

1、好工不差

中国的四大名绣,没有哪家把花绣在麻袋上,所以稍贵一点的壶都不会用太差的泥。泥的成本在壶价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工”比“泥”值钱多了。不会有壶家在好泥上用烂工,这样的壶家已经被老板打死了;也不会有壶家在烂泥上下苦功夫,这样的壶家早已经饿死了。那么多人削尖脑袋往“工艺师”的堆里扎,只是想贴个“工好”的标签。烂泥烂工只能忽悠菜鸟,要忽悠“行家”还是要一点成本的。

所以壶家不会用“泥”来拖累“工”。除非“烧”坏了--壶烧坏了,或者脑子烧坏了。所以,重“工”的壶友比重“泥”的壶友少交了好多学费。

2、好泥不细

一块好玉,不会把它切成碎玉来卖。同样,上乘的紫砂矿,不会把它做成粉料。且不说矿石粉碎要花钱,如果紫砂的质感降低了,泥性变差了,壶也会卖不起价。壶家不会做这种费力不讨好,有钱不会赚的事。所以“好泥不细”。

当然,用洗泥法练泥的细料和粉碎中产生的细料,可就顾不上了。反正料太细宜茶性降低,而且少了点紫砂味,不要也罢。

紫砂泥料的调砂、铺砂及抽砂工艺

练泥

3、好料不加

首先说明这条规则不适用为特定艺术目的和原矿料互配的加料行为。一种泥料,加料比不加料卖的价钱要高,而且加料的钱要不找回来,壶家一定会被老婆骂得狗血淋头。所以好料不能加差料,差料更不会加好料。加料会让紫砂“看起来更好”,除了特定的艺术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让假的象真的,次的象好的。

料加得越多就离“紫砂”越远。对壶友来说,“加料”所得到的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而失去的却是紫砂最可宝贵的天然属性和人文基础。

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我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饮茶爱好者所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陶瓷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和竹木茶具等几大类。茶具材料多种多样,造型千姿百态,纹饰百花齐放。究竟如何选用,这要根据各地的饮茶风俗习惯和饮茶者对茶具的审美情趣,以及品饮的茶类和环境而定。

人们通常所说的陶瓷茶具其实是“陶器”与“瓷器”茶具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茶具叫陶器茶具,用瓷土烧制的茶具叫瓷器茶具。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茶具都可以叫陶瓷茶具。瓷器茶具和陶器茶具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下面是陶器茶具与瓷器茶具的区别

一、使用原料不同。陶器茶具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茶具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二、烧制温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三、釉料不同。陶器茶具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茶具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四、坚硬度不同。陶器茶具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茶具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五、透明度不同。陶器茶具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茶具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紫砂壶投资收藏的三大误区


紫砂壶投资收藏的三大误区。

紫砂壶是民间收藏的大项,对于广大收藏爱好者来讲,在投资收藏紫砂壶时,要多提高自己的鉴定水平,以防陷入紫砂艺术收藏三大误区。

一是“土”的误区,过去人们认为用紫砂壶泡茶最好,不失茶的原味。因为宜兴的紫砂泥料烧制后具有双重气孔结构,吸水率高,具有一般陶瓷器皿所缺乏的透气性。现在陶艺普及,不少人将紫砂泥料误认为就是一般紫色土或配制出来的“紫砂泥”,显然用它们做出来的“紫砂壶”在泡茶功能上是没有优势的。

二是“老”的误区,许多人以为紫砂壶越老越好,专门藏旧壶、老壶。市面上有两种造假方法,一是将泥料的表面作旧,方法是擦皮鞋油,像人手经常摸的样子,看上去有古旧感,或者用强酸腐蚀作旧;二是将紫砂壶涂上白水泥用水去泡,做成出土效果。其实,衡量一把紫砂壶收藏价值高低的关键还是看艺术价值,并非一定是越老越好。

三是“色”的误区,宜兴紫砂泥由于其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天然色泽多达几十种,非常奇妙。天然紫砂泥质有红泥,或称朱砂泥、紫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天青泥堪称泥中黄金,出矿时呈绿颜色,十分难得和调砂泥等。但现在不少制壶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最后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价值反而不高。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紫砂茶具与三大主流思想文化的碰撞,使人顿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紫砂茶具与三大主流思想文化的碰撞,使人顿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