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艺术 > 瓷砖对缝 > 导航 >

明末清初人物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明末清初人物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瓷砖对缝 瓷砖对缝贴 陶瓷艺术

2020-02-26

瓷砖对缝。

明末清初伴随着版画的发展,人物画出现了新的变化,内容的世俗化改变了传统人物画的道德标准,在绘画形式上也加入了版画中刀刻的痕迹,这些变化伴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推动,也逐渐地影响到了景德镇的陶瓷青花人物绘画。

一、人物画的发展以及出版业对人物画的推广

在明清以前国画人物的题材主要有:佛道人物、帝王贵胄、仕女、孝子、列女、历史人物等等。在宋以后伴随着科举考试的大规模的流行,文人志士的文化程度逐渐提高,使得人物绘画题材范围在逐渐变化,汉代以来的“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功能已经逐渐的减弱,致使人物画衰落。在明末清初伴随着戏剧的发展,版画的人物插图开始带动了人物画的发展和普及。它一方面成为戏剧脚本的重要注解,另一方面也重拾魏晋以来中国文人的气节。但是在描述内容上有所扩展,大众化程度提高。在主题思想上:如《西厢记》是陈洪绶为书籍制作的插图,它打破了过去正统的教化思想,而以追求爱情为主题的“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在绘画手法上一改国画中纯毛笔绘画的特点,加入了很多版画的特点,比如笔法刚劲、转折有力,人物气质高古,有别于人物画的传统表现技法,是一种加入刻刀刀法的绘画特点。人物形体伟岸,描绘内容概括简练,笔法上刚劲洗练,且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在构图形式上由于是戏剧的脚本,所以多加有戏剧舞台的场景,人物的衣着服饰也是戏服的样式,出现的各种姿势也带有明显的表演成分,与真实的人物肖像画或者世俗画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在画风上一改过去的写实风格,而转变为夸张变形,追求“宁拙毋巧、宁丑勿媚”的绘画风格。摒弃了过去的设色艳丽的人物画,大力主张白描的形式。

这一时期大量的剧本或者画谱在民间流传,加之官窑的衰落,致使很多文人流落民间,许多版画出于名画家之手,使得陶瓷创作者对其他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借鉴。在明末清初出现的版画或者国画画稿有:陈洪绶的《博古叶子》《水浒叶子》《离骚》,郑千里、赵文度等艺术家创作的《名山图》,汪耕的《王李合评西厢记》,等等。在明万历至崇祯年间戏曲木刻插图多至几千幅,可见繁荣状况是空前的,在明朝中晚期出现了各个流派的木刻版画,如福建建安的建安派版画、南京的金陵派版画、安徽的新安派版画、武林派版画等等,明代由于戏曲艺术的繁荣,并且戏曲艺术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和趣味性,而备受刻版印刷的青睐,同时书商为更好地推销其书刊、画报,也积极地采用下有文字上有图版的书籍。版画伴随着戏曲艺术的流行而逐渐得到推广,在广大群众中得到普及,影响这一时期的陶瓷青花绘画。明清两代的画谱也逐渐丰富起来并得到出版,古代绘画不断地延续师承关系,师傅在教授徒弟时往往采用口诀的形式而使画法延续下去,到明清时代伴随着出版业的繁荣,画谱成为一种普及绘画和鉴赏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画谱中教授如何构图,并提示示范性的作品,以供学者参考。有的画谱还将诗书画印的形式纳入画谱中,请著名的画家绘制和刻版家刻版成型,以供学者欣赏和借鉴。

二、陶瓷青花人物绘画的新变化

明末清初在国画和版画的推动下人物画出现了第二次创作的高峰,并直接影响到了景德镇的陶瓷青花创作,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题材方面,元明清时代人物画伴随着戏剧的发展又出现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时期的人物画主要集中在神话小说、历史小说、话本小说和戏曲题材,与以往的单纯的人物画和世俗画不同,它具有很强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性,突出故事情节的表现性,通过富有戏剧性的动作,表现人物或者故事情节的生动。如万历年间的刊刻《李评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表现新婚不久的莺莺送夫张生进京赶考的场景,自古“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西厢记一长亭送别)。版画中张生与莺莺含情脉脉,四手相挽,离别时的惆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红娘站于远处拿着送别时的酒壶看着这对刚结识不久又要远去的恋人,不忍心打扰。整个画面戏剧性和故事性强烈。在清顺治年间的青花《西厢记》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情景式构图以表现戏剧的故事情节。

中国人物画中很少带有背景或者环境出现的,如《虢国夫人游春图》《历代帝王图》以及李公麟的《五马图》等等只是单独的人物,而没有环境或者背景。即使有背景出现的世俗绘画也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屏风、几、案与人物搭配得十分贴切,但是由于明末清初表现的是小说或者是戏剧,于是艺术家在表现这类人物时往往会为其配上外部环境或者道具,出现了各种屏风,或者开一扇窗的形式。体现戏剧表演的道具,就连服饰、动作都类似于戏曲中的舞台表演的因素。如版画《西厢记》《量江记》《博古叶子》等等都有类似舞台戏剧表演的特点,而不像发生在真实社会中的故事。如陈洪绶所作的《西厢记》版画,画中明显地出现对于爱情追求的故事情节,莺莺在偷看张生信件,而红娘在屏风后观望,并满心欢喜的情景,整个绘画没有出现完整的家庭环境,但是出现了道具屏风。这种戏剧式的表演形式在明末清初的青花中也有所体现,如万历年间青花《张生游普救寺》、崇祯时期的青花《牡丹亭》、康熙年间的《红娘牵线》《张生写信求救》《张生抚琴图》《急报军情》等。这些青花作品中都出现了戏剧的情节,在人物身上也穿着戏服一样的服装,将人物放于舞台环境中进行演绎。

顺治青花八仙拜寿纹大盘

在表现手法上,当时的国画或者版画对青花的人物在构图样式和描绘手法上有所影响,如清顺治年间的青花《八仙祝寿》,图中的八仙人物造型、构图样式和山石云纹均与明代万历年间的《尧天乐》和天启年间的《茶酒争奇》相类似。在人物的描绘上也不似先前肖像画的传神写照为主,而是更加注重夸张变形和故事情节的表现。比如老寿星的山芋头,八仙手中的宝物尽管有传说为依据,但是在青花与版画中表现得十分相似。

人物绘画在明清时代出现了重大的发展,它在形式上和思想上都突破了原来人物画发展的轨迹,从现存的青花人物来看题材表现得更加广泛,如追求读书做官和高官厚禄的封建文人思想,崇尚自然的隐逸思想,神话故事传说和道释人物、历史故事和文学戏剧,戏婴和普通妇女形象以及劳动的生活场景,等等,都成为明末清初青花人物表现的内容。在主题思想上较之以前表现得更加现实化、生活化,以前统治者所标榜的成教化、助人伦思想逐渐淡化,而出现了追求爱情、成仙,追求通过科举考试而一举成名,通过历史故事而告诉统治者要善于挖掘人才和追求平凡的日常生活。从技法上受到当时国画或者版画的影响,人物表现上比较洒脱自然,画风简洁,多采用双勾线加填色的形式绘制,也有的采用写意,在笔法上受到版画的影响线条刚劲有力,有的甚至能够体现出版画刀痕的刻画特色。

陶瓷作为一种工艺,它的绘制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表现技法和表现内容,装饰趣味浓厚,但是伴随着戏曲、国画、版画的发展,以及出版业的繁荣,陶瓷工匠师傅们接触到了更多外来艺术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上述的新变化,繁荣了青花人物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

扩展阅读

略论粉彩人物画的溯源


粉彩瓷是景德镇 “四大名瓷”之一,被誉为“国之瑰宝”,它以粉润柔和,色彩绚丽,画工精细,富丽典雅的独特风貌而享誉海内外,受到陶瓷艺术收藏家和人们的喜爱。粉彩瓷画形成于明末清初,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正是有了粉彩这一瑰宝艺术,才有了后来和现在我们看到的粉彩人物画。粉彩人物画源于清代雍正年间,经过清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的继承和发展,历代都涌现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粉彩人物作品和艺术家。精美绝伦的粉彩艺术瓷,被人们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而粉彩人物画是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被国内外宾客奉为高雅难得之珍宝。

粉彩人物画的特征体现

粉彩人物画就是巧妙出色地把人物绘画和粉彩瓷画完美的结合起来,包括古装人物画、神仙画、仕女画、道释画、现代人物画等等,是粉彩瓷画的大宗。它以构思严谨,工艺精致,设色粉润,画面艳丽而著称,历来被视为瑰宝。又由于粉彩人物画直接表现人之社会活动,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面貌、风俗人情,所以它更具有其他画类所没有的社会文献价值。有人说,这也是景德镇人对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

粉彩人物画,以各种人物的生动形象和优美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甚至能达到呼之欲出的神奇效果,令人为之倾倒。在尺幅种类上,既有小巧玲珑的薄胎瓷,也有各种瓷板和瓷瓶画,更有千件、万件大花瓶,几十平方米的粉彩人物壁画。小件作品,绘制灵巧,装饰微妙;大件作品恢宏绘制,工艺复杂,构图丰富。在彩绘工艺上,用勾线、填色、罩色、洗染等技法绘制,既有严整工细的重工粉彩,也有用笔豪放的写意粉彩。观精微之处,毫发毕现,眉目流盼传情。望潇洒之处,清新俊逸,笔墨纵横交错,人物神态飞扬。经过陶瓷艺术家的不断探索,所创作出的一批批风格各异、形神兼备的人物瓷画作品,其艺术魅力无不引人入胜。

粉彩人物画的艺术个性和创新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粉彩人物画艺术有了很大发展。大批陶瓷艺术家继承先人优秀的粉彩人物画传统技艺,创作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瓷画作品。其创作手法之多,题材之广、器型之丰富、技艺之新巧、从事粉彩瓷画绘制的人之多,可谓盛况空前。以前的粉彩画,纯以粉彩颜料绘制,而现代粉彩技艺,把粉彩颜料与新彩、流霞彩、斗彩、高温颜色釉、雕刻等工艺相结合,形成全新的综合装饰,具有很强的现代艺术特色,这也是艺术创新之所客观要求的必然结果。

今天,是中国走向文化强国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绘画题材、绘制工艺、表现手法都有新的发展。陶瓷艺术家尽可展现不同艺术个性,陶瓷艺术创作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表现手法上,既有重工粉彩,也有写意人物,既有边饰与主题人物相衬托的民族艺术风格,也有以主题画面装饰,不用边饰的国画手法。在人物表现上,古代、现代人物形象可多样广泛。其核心就是在张扬艺术个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唯有创新,才能使艺术形象具有生命力。粉彩人物画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在题材上、工艺上、技法上都需要锐意创新。如立足传统与现代,有效吸收西画技法,把陶瓷装饰技艺与当代审美情趣相结合,极大发挥现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使人物形象产生强烈的时代个性特色。陶瓷艺术家必须在艺术理念上继承传统陶瓷文化,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求得发展。

在个性和创新方面,王锡良大师堪称典范。他早期便开始利用油料的流动创作过《黄山图》,在一件《停琴待月来》的瓷瓶中,抚琴昂首的人绘在一面,而月亮则在另一面,这在构图中就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创新。近年因为艺坛的活跃,交流笔会之类的活动比较频繁。有细心的人发现,不管在什么活动中,王锡良大师所创作的画面从来没有过重复,无不让人惊叹叫绝。

最后,我们来用心感悟王锡良大师的名言:“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重精勤”,以此鞭策,以此努力。相信粉彩人物画这个奇葩艺术世界将来一定会奇花异放,生命力无限。

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


在促进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突破过程中,装饰性表现取向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本文就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做出探究和分析,并提出若干意见,以期借鉴。

工笔人物画是工笔画的一种,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主要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中陶瓷工笔人物画指的是在陶瓷制品上采用线描的手法绘画出人物,并着眼于对象的形体结构等,使用简练的线条概括出绘画对象的神态和形体,同时使用线与线的层次变化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当前,陶瓷工笔人物画极为强调的是一种意境美以及具有丰富表现和造型统一的装饰美。因此,加强其视觉元素的装饰性特点有助于凸显自己个性的陶瓷工笔人物画,同时还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创作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陶瓷人物绘画艺术作品。以下就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进行综合的分析,以供参考。

一、探析当前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特点

我国陶瓷工笔人物画于清代全面发展,并己包含了大量绘画题材,且绘画形式多样、精细。按照人物可分为仕女、戏剧人物、高士、历史人物、西洋人物、神话人物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国时期的陶瓷工笔人物画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主要将国画的技法巧妙融合了陶瓷材料,其作品具有意味隽永,色彩浅淡等特点。而在陶瓷工笔人物画中,装饰性语言风格是其显著的一个特征,能够很好地展现民族精神、思想、文化等方面。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表现形式在早期原始社会就己存在,是一种黑、白、红等颜色的彩陶纹饰,该类装饰艺术形式可以很好地表现以往人们从劳动中得来的情感和思想。

二、探究当代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装饰性

1、用线塑造人物,突出线的装饰性语言特征

陶瓷工笔人物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特点是用线塑造人物,实现形神具备、气韵灵动的艺术效果,其通过追求对线的骨、气、韵、力等内在品质以及结合骨法用笔等运笔要求,完美地展现所表现的对象,促使表现对象更加条理化、个性化。同时,用线条将所创作画面的造型因素进行细致化,进而让画面中的形象更加具体、凝练,并有利于增强线的装饰美感以及突出线本身蕴含的精神。另一方面,由于每一幅陶瓷工笔人物画的作品都包含着精湛的勾线技巧,并且其本身是一种人们主观意识去理解形象的假定表意手段,因此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所以,在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时,应尽量脱离自然形态的限制,强调线的组织性,并不断突出线的装饰性语言,利用线的形态概括自然与幻想。进而产生强烈的节奏韵律,形成具体的画面装饰风格。

2、强调色彩鲜明、工整细致,突出装饰性

在陶瓷工笔人物画装饰性语言结构当中,色彩是其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元素,并且从构图变化、墨色分布、线的组织以及细节等方面均具有装饰趣味。一般来说,该类装饰性具有自己的规律和特色,同时色彩的使用总是与情感相互联系。此外,陶瓷绘画的客观物象和色彩并无特殊的等同关系,也不是自然物象色彩的再现和还原,而是通过创作陶瓷绘画改变自然物象的色相。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过程中,其所描绘的画面物象色彩不会受环境色、光源色等方面的影响,而是根据创作者的感受及画面的需要充分发挥色彩的作用。其中陶瓷绘画的色彩并不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也不是为了展现自然物象的逼真,而是为了提高画面意境,完善陶瓷画面效果服务的,并且在此过程中,物象的色彩可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另外,为了更加突出陶瓷工笔人物画的自由灵动,可根据创作者的审美意愿以及描绘对象等巧妙地组合色彩,以此展现鲜明的画面色调。

3、强调形式多样及适度的夸张和变形陶瓷工笔人物形象

艺术创作的关键手段是适度地夸张和变形陶瓷工笔人物形象。因此,强调艺术创作的画面表现,使其多式多样对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尤为重要。所谓艺术就是加以强调客观事物中重要的一面,并且在感情上夸张地表现爱和憎。而陶瓷艺术创作者若想夸张变形客观物象,则需要运用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这其中主要由于世界万物中可视的物象均存在着对称、均衡、韵律和节奏等形式因素。另外,在夸张变形陶瓷工笔人物绘画时,应时刻抓住形体的内在结构,进而促使需要变形的人物表现出生动传神、仪态万千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时,需要创作者针对画面构图、表现形式进行大胆创新,努力凸显本身的个性,进而使作品别具一格,富有感染力。

4、强调装饰手法的创新

当前,伴随着陶瓷艺术发展的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丰富了陶瓷工笔画装饰艺术的表现语言。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部分陶瓷工笔人物画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开发。同时,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己逐渐被多元化的格局所改变,不仅包含平面、传统装饰的表现形式,还有中西结合的写实,更多的是现代化样式的构成。因此,创新装饰手法可以较大地弥补传统表现形式装饰风格的不足。针对陶瓷工笔人物画装饰手法的创新,其最大的改变便是工艺与材质的突破和发展。即使当前仍然以工笔为主要方式,但与以往相比,更为强调的是画作主题的逼真以及画面表达的深远和优美。通常情况下,创新装饰手法,还可通过改变衬景来体现。其主要改变画面主题的装饰,采用擦、流、点等手法创造自然的雅致。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作陶瓷工笔人物画中,应当重点强调其装饰性的语言特征,并且在当前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借鉴优秀的人物画作品以及将西方绘画艺术的观念和形式努力融合在现代的陶瓷工笔人物创作中。同时,还需要创作者根据当前时代的潮流,在保留传统优秀的装饰风格基础上积极创新装饰手法,并利用独特的视角来发展陶瓷绘画艺术。另外,还应学会巧妙结合陶瓷工笔画中工艺与材质,促使绘画作品的装饰色彩更加鲜明和亮丽,进而更好地展现画作的独特美、个性美。

宋代花鸟画对当代景德镇陶瓷花鸟画的影响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初期的花鸟画,主要是继承了五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黄筌“钩勒填彩、旨趣浓艳”的富贵风格,统治着画坛近百年。到了北宋中期,随着崔白、赵昌、易元吉等在花鸟画坛的崭露头角,以他们生动活泼的画风,打破了黄家体系的垄断,为宫廷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在他的大力倡导和身体力行下,画院得到空前发展,宫廷花鸟画达到颠峰,此风延至南宋宫廷,花鸟画的创作长盛不衰。当时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李迪、林椿、法常等,还有一些人物、山水画家亦兼擅花鸟,如:李嵩、马远、马麟、梁楷等人,还有一些佚名的花鸟画作品,虽多为圆形、方形的小幅,但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是南宋花鸟画中较富特色的部分。同时以拟人化手法写梅兰竹菊,表现其高洁、坚韧、卓然不群的“君子”品格,由于深受文人喜爱而成为流行的花鸟画题材。其代表人物有文同、苏轼,主张绘画和文学结合,借笔下的墨竹抒发个人情感,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与绘画理论的丰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宋代花鸟画家开创了融合博大与精微、浓郁与清逸、华丽与朴素的全景花鸟风格,这种风格既具有深沉雄浑的气魄,又不缺乏细腻魅力的刻画,即赋予山水画壮美的气势,又独具花鸟画特有的优美。

宋代花鸟不但是刻画形象的典范,同时也是表现形象的高手。 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看成是“全因素”表现技巧的宝库。不但是勾线填彩技法的大本营,而且也是水墨写意的发源地。中国画的技巧表现之能事,几乎为它一网打尽。在我们从事当代陶瓷花鸟画法时就以勾线填彩法看就应学习古人造型严谨,就中国画的水墨意笔而言在我们陶瓷创作上从水墨画的笔法匹配造型之“取其意到”的原理出发,不为笔墨而笔墨的学究气或者一味追求书写胸臆,这些表现技法我们应当吸收和借鉴。

中国画在对陶瓷绘画中青花的影响中宋代花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青花于中国画的笔墨中具有众多相似之处,因此,很多陶瓷艺术家在陶瓷装饰中绘制青花时,都会多多少少受宋代绘画的影响,注重借鉴古今名作中的绘画特征和线描特点。青花花鸟画在景德镇陶瓷中应用较多,其全新的观念、奇特的创意、丰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制作技艺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绘画形式。当代艺术家更注重的是讲究严谨的构图,吸取中国画的笔情墨趣,以洒脱、自由、出神的形象结合诗、书、画的完整统一。现代青花花鸟题材通过奇巧的构图,对装饰题材的形象加以夸装、变型等艺术的处理,以文人画的笔情攘韵,充分表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人产生联想和艺术的享受。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景德镇陶瓷花鸟吸收借鉴宋代花鸟的绘画手法和审美观的同时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意与境,情与景具有密切的关联,他们是心与物的关系。在创作中通过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理解,结合诗意的想象。“一花一鸟一世界”, 与传统的花鸟画寄托着陶瓷艺术家深沉的情感和恢宏的理想一样,近代陶瓷花鸟画中在追求这些的同时往往更追求作品上的诗情画意,他们在对笔痕墨韵的不断丰富中,体现出自己对笔墨的执著追求,使陶瓷花鸟画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在宋代绘画作品中,动与静、疏与密、虚与实纵横黑白对比等交错,传统构图法则屡见不鲜,在当代的陶瓷绘画当中也并不缺少。在讲究诗意的同时,还追求画中的那种所谓“气韵生动”。其是指作品追求似与不似之间,以虚当实,笔断意不断,利用抽象的手法来揭示事物的深层涵义让人有利:“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坚持宋人在花鸟创作中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的特色,以花鸟的精神内涵为主导,吸取宋人绘画精髓,应物象形、营造意境、运用笔墨技巧与时代的精神追求,只有作品把中国古代绘画和现代陶瓷装饰手法相结合才能使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化感染力,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当今被广为传播和发展,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民族特色的新的文化形式。

釉下五彩瓷人物画的融合与创新


在陶瓷的发展史上,釉下五彩瓷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而且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装饰手法,展现着清新淡雅的艺术风格。而釉下五彩中人物画创作的探索和实现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它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我国人物画,它时刻体现着中国画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使得陶瓷绘画更加精彩。除了釉下五彩瓷自身精湛的技术、突出的特点以及绘画广泛题材和丰富内容外,更多的是陶瓷工作者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陶瓷绘画的习性以及大胆的创新。正因为有了这些努力,才使得我国的陶瓷作品更加美丽动人,更加耀眼夺目,所以对釉下五彩瓷的探讨和研究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

要研究釉下五彩瓷中人物画,首先得了解一下釉下五彩瓷的历史以及它与我国人物画的关系。釉下五彩瓷发展经过了一段很漫长的时间,可谓源远流长。而所谓的釉下五彩瓷,按古代陶瓷辞典解释为色泽浓艳、色彩繁多、五彩缤纷者。但真正的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陵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温烧成。它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它的问世也受到了许多国内外人士的欢迎。而且在1907-1912年间,曾两次参加过世界博览会,均获得一等金牌奖章。釉下五彩瓷的装饰纹样繁多,有人物、动物、植物、花卉、云气山水和图案画等,但人物这一装饰纹样备受人们的追捧。究其原因,可以从我国人物画的发展来说。

釉下五彩瓷中人物画是作为陶瓷上的一种装饰纹样,与我国的人物绘画艺术有着莫大的关联,它在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与创新,不仅展示我国人物画的风格和特点,而且也使陶瓷绘画更精彩。我国人物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我国国画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它的构图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地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我国国画就不一定是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它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末,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我们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国画的表现力,体现着我们中国画的风格和特色。

陶瓷上的人物画,也是国画艺术的一种,只是它限制了作画的范围和大小,仅在陶瓷器皿上,这不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大进步。不同器型的陶瓷上作画,需要更加精湛的技术和更多的耐心。要在陶瓷上作画,首先要有很好的绘画功底,而在我国绘画大师也不少,古代我们暂且不说,说说现当代的吧。他们对绘画的贡献,对陶瓷作品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如画家王凤年,他是山东济南人,擅长中国画。1937年毕业于北平嘉华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济南南华学院艺术系教授、济南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画师、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美术师。代表作品有《李清照南渡图》、《抄检大观园》、《李清照》等。他们对我国的绘画技术都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也更好地展现了我国国画的风格和特色,也使得陶瓷绘画更加精彩,这些精彩主要表现在它的特点上。

釉下五彩在画家和陶瓷技艺者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突出的特色。釉下五彩瓷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保护纹饰不被外界磨损、防止和减少彩料中铅的毒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彩绘瓷器。主要特征有:第一,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所以说釉下彩瓷是一种理想的日用瓷器。而它的这一特点是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其次,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随着不同的客观要求和纹饰、造型的需要、它既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它可绘制色彩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效果;既淡雅,又瑰丽;淡妆浓抹,无不相宜。最后就是表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雅明快,具有饱满的水份感,亮晶晶、水灵灵,能给人一种美感享受。正因为釉下五彩瓷有这样一些特点,所以说它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作,而发展到现在,它在各类陶瓷产品中也占据了重要的的地位。突出特点的形成,少不了绘画者和陶瓷技艺者的努力,但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要把釉下五彩中的人物画发展得更好,需要更多地融合与创新。

要创造出不仅外观美,而且还很有内在价值的陶瓷作品,需要我们创作者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绘画者要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因为广泛题材和丰富内容是创作人物画的优势所在。所以要寻找更多的题材和更丰富内容,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其次,要协调好陶瓷绘画与陶瓷器型的关系。在进行陶瓷人物绘画时要注意器型的选择、掌握和应用以及画与器型面积的比例搭配等等。而这一点也是画好陶瓷釉下人物画创作的关键所在。最后就是创新,也是陶瓷人物绘画的重中之重。

随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仿冒产品,很难有特色突出的。所以要独树一帜,创新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一点也是陶瓷作品获得更好更高价值的关键所在。要有创新就要有好奇心、追求创新的欲望、求异的观念以及冒险精神。只有具备了以上几点要求,陶瓷技艺者才能够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价值不菲的陶瓷作品。

陶瓷的美,在于新旧技艺的融合与创新。釉下五彩中的人物画要靠我们陶瓷技艺者不断吸取我国国画的精妙手法,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发展。做到了融合与创新,才能更好地展示我国人物画的风格和特点,才能使得陶瓷绘画更精彩,使得陶瓷作品更受人们的喜爱。

陶瓷绘画是画思想


陶瓷绘画,从表面上看,画的都是自然物象,其实,它表现的是作者的思想。从远古时期的陶器到当代的陶瓷艺术作品,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

我们都知道,古陶器上有一类装饰纹饰是有着极高的史料价值的,就是在陶器上记录人类生活、愿望的图画。如半坡遗址出土的古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盆的内壁以黑彩绘制了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面圆形,额头左半部涂成黑色,右半部呈黑色半弧形,眼睛细长,鼻梁挺直,神态安祥;嘴的两边衔着两条鱼(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耳朵以相对的两条小鱼表示,头顶的发髻似鱼鳍状。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什么要在陶盆上画人面鱼纹呢?原因有二:一、记录现实生活。南方的原始人多选择临水而居,渔猎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鱼既是保障人类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又是人类闲暇时观赏游戏的对象,人类对其最为熟悉。把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景象装饰在自己的日用器上是件很自然的事。二、图腾崇拜。原始人的寿命都很短,与大自然博弈的能力很弱,人类在与鱼的接触过程中,认识到鱼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都很强,所以,以猎渔为生的原始人因为鱼的旺盛生命力对鱼形成了图腾崇拜,乞求生命的永恒和子孙繁衍,以及氏族的兴旺。

《人面鱼纹彩陶盆》上的纹饰,既记录了现实生活,又寄托了族人的思想,还美化了用具,这是原始人的智慧。

瓷器,在景德镇窑,最早以绘画的形式进行装饰的品种是青花瓷。青花瓷上的纹饰丰富多样,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寓意,不胜枚举。如使用最广的最普通的由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缠枝纹,就含有“生生不息”、“万代绵长”的思想愿望。

个性思想鲜明的瓷画,是清末民初兴起的瓷上文人画。瓷上文人画,从表面看,画的都是生活里最常见的景象,但实质上表达的都是画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汪野亭以“古寺辰钟响入云,客帆风正喜潮平。林泉到处皆名胜,山水之间有妙人”为主题,在瓷瓶上创作了通景山水瓷画《林泉到处皆名胜》。画里有巍峨壮观的崇山峻岭,有苍劲茂盛的树木,有帆影点点的大江,有山里、林间、水畔的人家。从表面上看画的是江南的美丽山川,但实质上表达的是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生活的赞美。我们来看画里的几处情节:其一、在山重水复的宁静山林里、水潭上,鸟儿自由飞翔;其二、在广阔的大江上,船儿或扬帆远航,或摆渡过江,或拴泊在屋前的岸边;其三、在来往村庄的桥两岸,一头是收工之后扛着船桨急急往家赶的父亲,一头是希望见到父亲,早早就站在桥头大树下等待的儿子。有动有静,动静间将自然生灵的美,将人类生活的安宁,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知道,是瓷上文人画推动了景德镇瓷画从工艺品升华成了艺术品。法国小说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说:“思想是艺术的结晶。”这些瓷上文人画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品,之所以有力量,之所以能憾动人,不只是它们有“形”之美,有“术”之精,更在于它们富有能激发他人产生情感共鸣的思想。

我从事瓷画创作多年,主攻青花山水,亦绘花鸟。选择画青花,是因为在坯体上绘画能找到在纸绢上绘画的感觉,能很好地呈现水墨国画的韵味。

初涉陶瓷绘画的时候,特别注重技法的表现和物象之美的刻画,每每与他人交谈的时候,得到的评价都是:“你的作品画得很细腻,可见是下了功夫的。”我知道这种评价后面的潜台词是什么,是“你的作品只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没有打动我。”

让我的作品有所突破的,是我在研究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的美术思想时看到的一句话。徐悲鸿先生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说:“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也就是说,能打动他人之心的作品,不是靠所描绘的物象之美,而是靠画家的“意想”之深。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我找到了自己的作品为何不能打动他人的原因——我只注重了“形”和“术”,而没有注重“意”、“情”和“思想”。总而言之,就是我只是在绘画,而不是在创作,因为我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作品之中。可想而知,一幅没有思想的作品,怎能打动他人?怎能成为一件好的艺术品?

从此,我在研读前辈画作的时候,不再只关注技法,而是在学习技法的同时,深入研究画作蕴含的思想,弄懂前辈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为何选择这些素材,为何采用这种构图,为何使用这种技法。我弄明白了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什么会那么有韵味、有内涵,为什么能让人百看不厌。养成了这样的好学习习惯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关注生活,关注自然“情态”的好习惯,内心的情感也开始丰富起来,创作的时候,内心的思想、情感便自然而然地渗入到了笔下的物象里。

“陶瓷绘画,是画思想,不仅仅于画形象。”若想使自己的瓷画能打动人,就必须做到,画必有“意想”。笔随心运,有感而发,这是我现在进行创作的主导思想。

陶瓷人物绘画的基本元素


瓷画人物,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瓷画人物始于元代青花。青花梅瓶《追韩信》、《王昭君出塞》青花罐等是那时期的代表作,人物形象着重传神,人物神情,服饰衣纹,融国画工笔写实的手法塑造,主题绘画与装饰图案恰到好处,图案精细。由于景德镇陶瓷的优质而出名,故明代皇帝就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供皇帝用瓷器,由此带动了艺术瓷的发展。因此明代的人物瓷画出现了两种风格,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官窑艺术瓷的画面严谨规整,形象写实,人物造型形态准确,线条精细。民窑青花瓷画人物夸张,写意多于写实。清代青花人物画,人物形象比较具象。清代末期至民国初期瓷画进入了发展小高潮,浅绛彩人物画突起,笔意豪放遒劲,气势洒脱,有大家风范,人物形象生动。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在近现代陶瓷历史转型时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尤其是景德镇文人画品格的转换起着承前启后的价值和意义。“珠山八友”作为“陶瓷文人画”派,他们是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最大贡献,他们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历史进程。陶瓷艺术与中国画本身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严重滞后于中国画,而这种滞后,至少要晚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而“珠山八友”在陶瓷上运用文人画的艺术理念缩短了这个距离,推动了陶瓷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堪称领军人物,王琦彩绘人物画张狂处能收敛、写意处能留实。人物形神兼备,意气豪放,线条软于“铁线描”而又硬于“竹叶描”,偶用“钉头鼠尾”和“行云流水”;参用西方绘画的手法绘制人物头像;善用色彩,尤喜淡赭、古翠。他对人物结构的把握能力和彩绘技艺的领悟能力是促成它形成独特风格的关键因素。

1、人物绘画的造型艺术

提起造型艺术多种多样,有舞蹈造型、戏曲造型、建筑造型、雕塑造型、绘画造型等等。如舞蹈演员,经过刻苦的训练,舞台造型给人们带来了婀娜多姿的曲线美。戏曲的脸谱造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陶瓷人物绘画是在陶瓷载体上运用笔墨(颜料)绘制图案,这些都属于人物造型,只不过是表现的方式、位置、载体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在表达人物内心的同时给欣赏者带来“美”。也就是说造型艺术就是通过创作者的思维,创造出一种视觉形态,带给人们的是美的艺术享受。简称“人物”绘画,是因为它是绘画艺术的大画科,是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形态造型。

如今的陶瓷人物绘画,人像的表达有具象传达或抽象表达。具象形式表现的人像可能包含抽象的观念。而抽象传达的外在形式可能是具象的人。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表达,都是造型艺术的表达方式,当代绘画语境下,人像创作是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途径之一,人像作为陶瓷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对象,它承载了历史和现代的艺术概念,是人本有的审美意识形态。当代语境下人像作品在观念上日趋概念化和抽象化,在创作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人像不是表面上看到的具象形式,而是附带当代绘画抽象概念的载体。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人像绘画,从多种角度阐明历史文化和创作者的艺术思潮,以及特别的绘画形式意味。

2、文学素材的吸取

古典文学有很多传神的人物描写,《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西厢记》、《水浒传》等等,里面描绘的人物是艺术家吸取人物素材的要点,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中文人绘画始终是作为主要的方向。文学知识常与画家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画家的学识、文化品质与文人的内涵构成了书画创作的内在底蕴。文学与绘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传统绘画与文学素材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文学性的主旨要求在绘画创作中首先要得以表现。文学与绘画,追其根本都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因适应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出现的精神现象。两者都属于精神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因而许多陶艺家加强了文学修养后,很好地应用了文学素材,成功的再现了文学里的人物典故,使欣赏者观其画如读史书,一举两得。

概括来说,陶瓷人物绘画对中国文化艺术影响深刻。它在吸收文学素材的同时,以视觉形象延伸了中国古文学,发展了中国文化。陶瓷人物绘画提高了陶瓷工艺品的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特有的装饰形式,显示出了陶瓷人物绘画的魅力。

陶瓷人物绘画及六要素


陶瓷绘画艺术中的人物绘画,属最富有感情色彩的画科,道理很简单,因为它属于人本身的造型艺术,那么人自身的感情也就很容易的理解并发挥。陶瓷人物绘画艺术,主要靠画者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笔墨技巧来体现画者的想象思维。

纵观陶瓷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诸多的陶瓷艺术品,不难发现陶瓷绘画始终与中国画紧密相连,它脱离不了中国画的渗透影响,在陶瓷绘画中无一不是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因素,极富中国画的寓意和启发。换句话说,中国画有多少种技法和流派,陶瓷绘画中便可以找到多少种与其相似的技法和风格,从艺术理论的观点上可以说两者异流同源。两者不仅同样带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而且从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绘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中国画和陶瓷绘画之间的共性发展是不言而喻的,习好中国画对瓷上人物画的笔墨技法很有帮助和启发。在历代人物画中,从小写意到大写意、减笔画到泼墨画,对我们有用的均可吸取各自的长处。如闵贞的大写意粗厚用笔、运墨;任伯年的小写意的极端熟练用笔;黄瘿瓢(黄慎)的草书般的用笔,均有不同的表现力。同时我们还可以欣赏古代石雕,如“霍去病墓”前的大石雕,其造型古朴、圆浑、简洁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有如梁揩的减笔人物。历代和近代山水花鸟画中,用笔墨的各种流派对我们的笔墨处理手法均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个“师古人”与“师造化”的问题上,不仅坚持写生锻炼很重要。批判的继承这些艺术遗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这个借鉴与没有这个借鉴是大不一样的。

当创造者充分掌握了中国画与陶瓷绘画之间的关系时,在回到陶瓷绘画艺术创作是:先习理论而后习技艺之过程。人物绘画为创造者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当你有了一定的理论、技艺、文化修养时,它需要创造者不失时机的去把握,把握人物绘画的活、美、胆、新、调、象六要素。

活:从字意上理解它是个动态词,有活灵活现之意。人物本来就是动物,只不过是“高级”动物罢了。因此所绘人物,从造型到笔墨都要生动,有活力。怎样将人物表现的活灵活现呢?在画人物写生时,要选好角度。由对象自己自然的摆一动作和表情,通过各种角度的观察选定最能体现对象性格特征的角度。以准确而细微的层次突出人物表情、性格、思想动态。动笔之前不必急,要将选择角度的过程,作为研究、认识、理解对象的过程,最好选择对象在实际生活中一瞬间的动态表情加以写生,较能表现对象的动性。其次,打稿要准,落墨上色时应处处注意色调对比,以致突出人物性格的鲜活性。当“活”显现出来了,人物的形象、表情、静与动也就随之出来了。

美:美是人类的最求,美是通过视觉或听觉,反应到大脑使其精神得到振奋的一个过程。视觉形态艺术也就是一种美的表现方式,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它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反映出人间真善美。所谓真善美: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概括的说真善美是艺术的真实性、倾向性、完美性。一幅精致的人物瓷画,虽不能担负起一幅主题创作作品具有的内容和要求,但总要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当然,笔墨的美感是多样的,笔墨浓厚刚健是一种美,笔墨柔和与清淡同样是一种美。这主要看笔墨技巧是否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精神面貌。当然“美”还与历史和现代发展有关,唐朝把女人画得肥胖丰满,而现在把女人画得苗条婀娜多姿,当然这与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而已。但最终目的还是体现“美”。

胆:勇气和谋略之意,当创作思维蕴量好时,运用笔墨要放得开,要有胆有略。写意画顾名思义就是强调“写”,好似写字一样,一气呵成,气韵贯通,而不是“磨”上去。因此这里要求既要放开笔墨,又要控制到恰到好处的效果。对笔墨的运用,尽量做到意在笔先。就是说下笔前对笔调、笔意、笔韵均做作心中有数,运笔时就能挥洒自如,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瓷面上。

新:新的字义与“旧”相对,在艺术领域指内容新,表现手法新。笔墨创意要有新。新的感觉是第一次见到并富有吸引力的视觉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是关键,创作处处要有新意,比如人物画,往往不是先想好笔调去套人物,生搬硬套的模仿不是“新”,而是“旧”,是抄袭。因此创作要对所描述人物的意识形态、个性、历史等要有充分的理解、酝酿,才决定用什么笔墨去处理,去升华。其次结合其他艺术之经典,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之潜移默化的突出作品的“新”。

调:有悲伤、欢快、情感之意,指用笔的主调及笔法的运用。如沙漠之丘多用干笔,江南风光多用湿笔。笔意:即作者贯穿在笔墨中的思想感情。笔韵:即笔墨气韵。气韵生动,笔墨连贯。有时意到笔不到,即指气韵虚实相生,促使笔与笔之间能够成一个整体。笔调磅礴,一气呵成。这需要作者本身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才能达到这种运笔极其熟练,熟能生巧的程度。难怪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最可贵之处在于敢于开拓创新,最精要的地方就是作品要有魂。就是说一件作品既要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又要有淋漓痛快的笔墨驰骋,也就是“调”要凝聚创作者的精神感受。

象:象的寓意如:象意(如意);象龚、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等。字的寓意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因此也造就了陶瓷文化。在陶瓷载体上要真正准确地描写某一个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所谓的“像”,不仅是外形像,更主要的是性格气质要像。我们在写生一个很有感觉的人物时,首先要求画得像,要忠于对象,这样表现出来的人物才能性格鲜明,每个人物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个性,而不是千人一面的。另外抽象的表达是传统绘画的经典妙用,某些大师意境灵感超常的发挥,寥寥几笔就把某人物的思想、气质、貌相给表达出来了,这是创造者长期不懈努力而获得的灵性,这种灵性是艺术生涯的奖赏。

作为一名陶瓷艺术工作者,在艺术生涯中,记得总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深入生活,虚心学习,大胆创新,吸收各类艺术之营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创作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又深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陶瓷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


陶瓷山水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受传统的中国画影响,汲取纸上中国画之长,融会贯通,使得陶瓷山水绘画有着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是先辈陶瓷艺术家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随着陶瓷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其技法更加充实、完善、科学,使得享誉世界的瓷画艺术有着瓷上国画之称。

景德镇名家艺术花瓶王云喜手绘山水

一、陶瓷山水绘画艺术的源泉

当你在赏析一幅陶瓷山水画时,总会有种感觉,好像是在欣赏中国画。确实如此,陶瓷山水画的问世与中国画有着不解之缘。就目前的陶瓷艺术创作而言,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涵来看,都是国画风格在陶瓷材质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以不同的材质来表现国画的技法及神韵,简而言之就是陶瓷国画艺术。尤其是陶瓷山水画的创作,国画表现技术手法可以说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陶瓷山水画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艺术哲理和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成就。

隋、唐两代中国画注重的水墨重彩、两宋的工笔极致和兼工带写意的初创、元代笔墨法山水画带来的繁荣,在明、清两代已达空前鼎盛,这一切的一切对陶瓷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说陶瓷绘画艺术是伴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发展。例如最典型的陶瓷水墨青花艺术,一眼看去几乎与中国画的水墨画如同一辙。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有形式,它运用单一的黑色来描绘形象,这种特殊的表现方法正影响着青花单一色调的绘画艺术。青花瓷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从元代开始流行。起始是白底蓝花为主要特征,后通常运用写意的手法,这种手法蕴含着浓郁的东方味、中国味,使青花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她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用单纯色彩来表现丰富内容的艺术。虽然它们之间相像,但是两者也有着本质性的不同,雖性质不同,但融会贯通。

景德镇陶瓷名家手绘青花山水瓷板画

二、山水画的诗意美

山水画的意境美需要画家苦心营造,但这并不单纯地只是画家单方面的感受,它需要得到一种互动,即是指画家和观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山水画家通过绘画的方式“缘物寄情”,在有限的画幅空间当中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营造出超脱世俗的氛围;让观者既能够体会画面中的景致和意境,又能够透过画面延伸出一种无限的意境,从而使观者得以涤荡胸怀,脱离一己之小我,获得精神上的升华。“诗情画意”是陶瓷山水画表现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文入画家很注重的一个方面。绘画的诗意画是一种美学境界,而不是浅薄的画像诗,诗像画。唐代的文人画家王维,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宋代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近代陶瓷绘画名家“珠山八友”他们绘画的共同特点就是:每幅画面中传达出浓浓的诗意,别有一番韵外之致,画外之情,显示了一代文人绘画的境界。诗歌是通过文字的方式使人获得联想的空间,绘画的诗意性是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给人,然后使人感受到诗一般境界的联想空间。诗歌和山水画作为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其表现方式的局限性,达到内在的交融和统一。珠山八友之一何许人的雪景瓷板画《寒江独钓图》题诗: “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写景写情,孤绝飘逸。整幅画以白雪皑皑为主调,画面以诗点题,主题明确,营造出雄浑稳重,磅礴大气的意境。汪野亭的粉彩瓷板画《朝阳峰项散明霞》尺幅千里,烟云满纸,题诗: “东风先已到农家,携杖闲行玩物华。桃李满林云满谷,朝阳峰项散明霞。”别具怀抱,余味无穷。八友们都善吟咏,时有佳篇,常常用诗句描写画中之景,画外之意,抒写自己的情愫,做到诗、书、画、印相辅相成,把瓷画艺术提高到笔墨形式展现之外的高度,独显诗意美。

三、山水画的特性

陶瓷山水画的特殊性是创造形神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既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例如山水画表现的景物比较大,相对说,透视关系不能大。你要画泰山,但你近处有一棵小树,按透视来看,它可能比泰山还要高,这怎能表现出泰山的雄伟?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常常在一些拙劣的风景照片中看见这样的构图。所以画大场面时要把透视关系缩至最小,最好把中景作为近景,这样近大远小差别就会减少。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则创造了独特的程式化表现方法,但并非机械照搬,而是灵活地用高度提炼的结构程式来表现物象。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提出高远、平远、深远、阔远等概念,并巧妙加以融合运用。

构图上,则较人物画、花鸟画更重“势”与“开合起伏”的表达。“势”为具体形象间的联系,而“开合起伏”为这种联系中的节奏变化。这表现了山水画中在静态的画面和形象组合中对于大自然的内在联系的一种运动的、全面的观察与表现观念。山水画的笔墨技法。较人物、花鸟画丰富多变,各种皴法和点苔法为笔法之要素;而墨法则有“染”、“擦”、“破墨”、“积墨”等种种手段,笔墨交融,有力地影响了其表达感情、状物写意的功能。

山水画特性的结构同写文章一样,段落结构,组织安排,要有一个统一的构思。眼前的景物,只是一个局部,而一幅画,则应该是一个整体,是集中、提炼、概括而来的。好比布阵,是将自然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使之有条理,在画面上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

陶瓷山水画的艺术特性与其它绘画艺术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是相互影响和借鉴,在思想上体现时代精神,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成为陶冶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艺术品,成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彩瓷艺术。作为工艺美术创作人员必须不断提高社会职责感与艺术修养,必须坚持深入实际,多写生、勤速写、苦练艺术眼力,做到身动、心动、手动,达到眼容心灵所感,手动随心所欲,所画景物形象使人触目,独成一格。

陶瓷山水绘画艺术它是多方面学问的综合,因此作为绘画者还需多读古人画论,看古今作品。除了山的脉络之外,平地横坡、林木、水流、村舍等都要顺势自然。“理路之清,由近低而高远。景色之备,从淡简而绸寥。……目中有山,始可作树;意中有水,方许作山……”, “路有出入,水有来源。”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了,你才能练就绘画之功,创作的作品才会“有滋有味”。

古代青花对现代青花陶瓷的影响


古代的青花瓷与现代的青花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现代青花对古代有继承,有发展,更有创新。但其一直不变的便是它的审美观,并且它也影响着现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审美取向,丰富着人们的生活。说再多,也不如让我们细细品味两者的关系。

景德镇青花陶瓷酒坛

一、古代的历史 现代的继承

我们知道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中釉彩的发展经历了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斗彩、加彩等艺术形式。根据现有考古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中期,到后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它经历了从初级到高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古代青花瓷发展至今,历史悠久,而现代青花也是以古代作为基础,传承和发展的。古代青花的色泽浓艳、纹饰多样、线条优美和造型丰富等特点一直沿用至今,造就了色彩亮丽的现代青花。

二、古代的装饰 现代的创新

釉下青花瓷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一样的特点。最原始釉下青花瓷始于唐宋,而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在清代,曾有这样称赞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足以凸显传统釉下青花瓷的特色。许多资料显示,传统青花在装饰上有着清丽脱俗、精谨明艳的特色。这种古朴的风格带给人们清新明快或肃穆端庄之感;而在造型上,则讲究工整和谐,呈现出严谨对称的古典美。古代的装饰,现代的创新。现代的釉下青花,既是在传统青花的基础上继承而又有创新。

因为现代的釉下青花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众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它继承了传统的青花艺术精华,将作品的形式美和装饰性视为第一要素,重在造型美、装饰美、材质美、工艺美,也体现了大多数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有时候青花装饰在画面的构图或容器的造型上会做刻意的变形处理,用“残缺”之美来强化了现代装饰青花特有的文化标记。

三、古代与现代 千丝万缕

传统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相辅相成。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技术和特色的创新。釉下青花花鸟装饰是如此的不同,它们对当今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对现代的景德镇陶瓷设计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介于传统与现代青花中,出现了斗彩,给我们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我国的景德镇陶瓷艺人们在传统的青花工艺基础上加入现代艺术元素,将各种不同工艺材质及表现方法融汇于创作当中,使釉下青花斗彩的工艺表现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拥有清新雅致的色调,与釉色浑然一体,有如天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青花斗彩这门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审美情趣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各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同时斗彩工艺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手法,出现了结合其它装饰,如新花、金彩等,不少斗彩还应用色釉或色釉刻花等工艺表现形式,还有采用具象形图案式空间性的现代设计观念,以静取动,有着很好的视觉效果。现代青花斗彩作品的创作,需要审时度势,这既是我们景德镇陶瓷美术工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审美标准,也是人类本身就具有的自然知觉感受。也只有进行周密严谨的布局,远近虚实的处理,色彩的匠心独运,才能给人们带来心身愉悦的审美情趣,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别样点缀,而这样的作品也不失为一件好的青花斗彩作品。

总之,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青花花鸟在整个釉下青花瓷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有着其自身独具的特色。正是因为青花花鸟有着自身的特色,现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不仅延续古代优秀传统,对花鸟画的描绘注重细节,通过细节来表达出想要的效果。而且对青花花鸟进行创新与开拓,赋予其色彩与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和表现性功能,这些问题使得现代青花花鸟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更注重表现对物象的生命与特质,令其栩栩如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景德镇陶瓷设计家的所思所想。

四、结论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青花瓷家们如何从中提取精华,去其糟粕,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如今我们更强调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现代意识,实际上关注的是现代性的意识。然而,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对立或分割。与此相反,我们必须站在“现代性”的立场上,对传统青花的社会价值体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创造性的转化。一方面要消化传统,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依靠传统。古代与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也只有这样,我国的景德镇陶瓷事业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