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瓷器罐的鉴别 > 导航 >

瓷之形:流行于明末清初的青花莲子罐

瓷之形:流行于明末清初的青花莲子罐

瓷器罐的鉴别 古代瓷器的器形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2020-07-06

瓷器罐的鉴别。

莲子罐是瓷器中少有的器形,出现的比较晚,因为莲子寓意多子多孙,所以在古代比较流行,主要是流行于明末清初。莲子罐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因其形似莲子,故名。器形有大有小,多为白釉、青花瓷器。

明崇祯青花人物暗花莲子罐

圆盖,短颈,鼓腹,圈足,盖边沿、肩部、颈部暗刻花草纹,颈部饰青花枝叶纹一周,盖、腹部饰青花人物山水故事图,白釉底。

明代青花花鸟纹带莲子罐

高19.4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7.3厘米

白釉青花,瓷器细胎质。直口,短颈,上腹稍大,下腹收敛,底内凹,肩、底有隐花纹。盖绘竹、石、鸟纹,口沿绘焦叶纹,腹部绘竹、菊、凤、鸟等纹饰。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漳州平和窑明末清初五彩瓷


1.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凰牡丹纹开光大盘

福建漳州平和窑址自20世纪80年代经大规模发掘陆续出土大量文物,在“南澳1号”水下考古中,也出水大量的平和窑瓷器,其产品有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青釉、白釉、黑釉等,以青花和五彩为主。

平和窑五彩瓷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以铜、铁、钴、锰等矿物颜料描绘图案纹样,然后经750℃~850℃窑火第二次入窑烧成,呈现红、绿、黄、蓝、紫、孔雀绿等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红彩为主。通常情况下,每一件作品并不一定五色俱全,有些只用其中的两三种颜色。器物大多为碗、盘、碟等日用器,其中大盘尤具地方特色,其结构繁密而富有层次,一般中央以某一主题为元素,周边辅以锦地开光,设置4~12个窗格不等,饰以花鸟、虫草、动物等景物;不开光时,则辅以两两相对的景物为装饰。关于平和窑青花瓷已有详尽论及,现结合漳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批明末清初平和窑五彩瓷谈些个人认识。

明末清初,漳州所产瓷器大致有两大用途:一是实用,一是外销。器物有盘、碗、碟、杯、罐、炉、盒、砚台、军持等,主要是以生活日用具为主,陈设用器较少。其中个别体形硕大的大盘在其他窑址鲜见。盘的特点为敞口、浅弧腹,有的还有折腰,圈足。粉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盒盖、底基本对半,合盖后,腹微凸。碗为敞口,深鼓腹,圈足。其他瓷器的造型与明晚期景德镇民窑的较为一致,只是没有景德镇民窑产品的丰富多彩,艺术水平也有差距。

漳州五彩瓷器一般胎体较厚重,胎骨呈灰白色或灰色,胎质较为细腻,烧结程度较高。大多施白釉,大部分施满釉,釉色略泛灰或泛青,釉面可见大小不等的棕眼。圈足内多不施釉,一部分虽有釉,但釉面厚薄不匀,不注重底足的修饰。

漳州窑采用沙层作为垫烧物,虽然在装匣前用窑具把沙层整实整平,但在烧结过程中,由于胎体厚重,在高温下容易塌底,釉向下流淌而与底足垫的沙发生粘连,因而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粘沙现象,在国外被称为“沙足器”或“汕头器”,这也成了鉴定漳州平和窑器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漳州窑瓷主题纹饰内容十分丰富,常见纹饰有植物类的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兰花、芭蕉、葡萄、瓜果等,动物类的龙凤、狮子、麒麟、喜鹊、鹿、鱼虫等,人物有高士、仕女、天官赐福、刘海戏蟾等,文字纹有福、禄、寿等吉祥纹样。图案布局一是繁密式,多见于开光大盘或比较繁杂的山水花鸟画装饰,如凤凰牡丹、荷塘芦雁、雉鸡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戏珠、山水楼阁等,其画面层次繁多,绚丽多彩,显得富丽堂皇;二是疏简式,多见于小件的器物,如碗、碟、炉、瓶等,如仙鹤、飞禽、玉兔、龙凤、麒麟等纹饰,还有八卦、太极、灵芝以及福、禄、寿等文字,这些纹饰一般采用单独构图,留出的空白地方较多,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新、疏朗、简洁、淡雅。例如: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凰牡丹纹开光大盘(图1) 此盘纹饰以花卉与动物题材加辅助图案相结合,盘内壁均等地分成六格,饰以如意云头纹开光,开光内绘四季花卉草虫。在各开光之间又饰有对称的如意纹,中间饰于“十”字形纹饰。内底在三圈弦纹内绘池塘,塘中花草摇曳,水波荡漾,牡丹盛开。画面中的两只凤凰,一只立于湖石,引颈高鸣,另一只立足于花草间,与之对语。开光之外装饰菱格锦为地。民间匠师绘此瓶时使用单线平涂,布局繁密,用笔豪放,画风洒脱自然;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画面绚丽多彩;主体纹饰和边饰图案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生机勃勃。同类以祥瑞动物装饰的瓷盘可见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忠孝廉节铭盘(图2)、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双凤纹盘(图3)。

2.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忠孝廉节铭盘

3.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青花五彩双凤纹盘

4.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山水楼阁纹盘

5.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花卉纹军持

6.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鸟纹克拉克碗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山水楼阁纹盘(图4) 内底饰一排山峦及树木,一条空心渠道将一座塔纵向分为两半,延伸扩大,将三座牌坊围绕,塔山之间及四周有海浪礁石和正在行驶中的单桅帆船。盘壁四侧分别绘以火焰心形的开光,内饰船渡。盘心和盘壁纹饰均以墨彩勾轮廓和晕染,四侧开光间有矾红彩“玉堂富贵”篆书印章款。这种山河构图清爽明朗,画面显得宁静深远且空灵。景物布局采用对称法,构图繁而不乱,俨然一幅蓬莱仙境图(编者按:此盘装饰图案即“裂塔纹”,描绘宝塔和云气,但给人宝塔中部开裂之感)。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花卉纹军持(图5) 口沿饰有红彩蕉叶纹,长颈饰有绿彩蕉叶纹,蕉叶尾间又饰以矾红彩蕉叶纹,均不及口部。肩部饰一圈缠枝纹,器身开光处和肩部一侧短流绘釉里红缠枝牡丹纹,花叶纹布满器身及流部。器身的开光间以菱格锦地铺满,整个画面红绿相间,繁而不杂,讲究对称,绘图工整。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凤鸟纹克拉克碗(图6) 内壁采用单独构图,简略地搭配一些散点式花卉和圈点图案,留出的空白地方较多,看起来既独立又统一。用笔线条率意而为,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新、淡雅、疏朗、简洁。外壁所画动物形象抽象,追求神态之美。除了所绘动物纹,其余纹饰均以线条勾画,通过线条的轻重、缓急、疏密、刚柔来体现图案中的阴阳、明暗、深浅、远近的效果。整个画面主题突出,体现中国大写意风格。用笔简洁有力,一笔点画,不拘细节,一气呵成,妙趣横生。

7.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莲花纹盒

8.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盖盒

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莲花纹盒(图7) 在器盖一周分割成三个椭圆形和花瓣形开光,内绘莲花和果实纹,盖顶圈内绘莲花。器身饰一圈开光,内绘果实。其余用锦地纹铺满器物。这件器物略显粗糙,线条不规整,略显潦草,但层次分明,绚丽多彩,显示出粗犷之美。盖盒类藏品还见有明末清初漳州平和窑五彩盖盒(图8)。

总体上看,在漳州地区诸窑中平和窑是佼佼者,但较之景德镇瓷器产品,大多显得粗糙,有别于景德镇官窑青花绘制的规范、严谨,在纹饰和装饰手法上也不及德化民窑青花瓷的工整、细腻。但有其自身特点:实笔点画,线条短促,不拘泥于写实,恣意奔放,富有张力弹性,画意自由洒脱,可以说平和窑五彩瓷绘艺术之美,给观者艺术享受和启迪。。

上述几件明末清初的五彩瓷器为传世品,保存相对完好,对研究漳州五彩瓷有重要价值。

明末清初德化窑古阿拉伯文开光三足炉


正在举行的“再现·中国白——2019年民间德化窑收藏大展”,荟萃德化窑古代陶瓷珍品,展出了德化窑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精品陶瓷230件。在这些展品当中,来自福建永春的著名收藏家施政强收藏的一件明末清初德化窑白釉古阿拉伯文开光三足炉(见图),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根据研究和考证,此类香炉在国内或为首次发现。

这件香炉,是施政强在老家永春收藏到的。笔者曾多次上手,只见其敞口、直腹、三足,内底满釉微凹,外底素胎微鼓,腹壁外部以四圈古阿拉伯文开光。经测量,这件香炉外径12.2、内径10.5、高7.2厘米。如今,这件经历了数百年光阴的香炉,腹部已出现两条“八”字形的裂缝。

从古阿拉伯文的表现方式看,德化窑与唐代长沙窑、明代景德镇窑、漳州窑用彩书写的手法不同,多在成型的器胎上采用锐器剔刻而成,字体遒劲。本文介绍的这件香炉,古阿拉伯文剔刻在四个呈等距离排列的圆形开光内。类似的藏品,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均有见到。虽然目前文博收藏界对于此类德化窑阿拉伯文瓷器的烧制年代尚无统一的认识,但大多数倾向于明末清初。

1995年,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应邀到英国讲解德化瓷,曾在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看到过一个腹壁上也有着古阿拉伯文的德化窑香炉。之后,陈建中便积极在国内寻找有着阿拉伯文足迹的瓷器,直至他在施政强处看到这个香炉,十分惊喜。他为此专门找到了原外交部驻阿拉伯国家的翻译官李光斌。根据李光斌先生的解读,香炉腹壁上那四圈古阿拉伯文的翻译,分别是“权利属于真主”“伟大属于真主”“平安属于真主”和“赞美属于真主”。

陈建中表示,这个阿拉伯文香炉的发现,真实讲述了一段德化外销瓷与阿拉伯后裔、永春篾香制作等鲜为人知的故事。根据1990年出版的《永春县志》记载,宋代定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的后裔,于明末清初迁永春,引进篾香配方和制作工艺,开始制作篾香,至今已相继九代,历时300多年。陈建中认为这个香炉腹壁上的开光图案纹饰具有典型的外销瓷特征,说明当时制作这批香炉以出口为主。永春蒲氏的制香业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让承载着阿拉伯文化的德化瓷得以在世界范围内交流。

在传世与出土的德化窑陶瓷器物中,除了各种生活用具外,还有许多与宗教相关的制品。其中有关道教、佛教乃至儒家思想的作品,有着很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对于德化窑烧制的与伊斯兰教相关的作品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这件香炉的发现,为我们进行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标本意义,值得珍视。

莲子罐上“鹊桥相会”


“织女牵牛送夕阳,临看不觉鹊桥长。最伤今夜离愁曲,遥对天涯愈断肠。”这首明代七言绝句描写的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时的情景。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世代相传,感动天地。后人以这一神话故事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艺术品,画作、陶瓷、雕刻等。

这只清代青花五彩“鹊桥相会”莲子罐,器型规整,保存完好,高19.5厘米,盖子和口颈处绘有精美的花草、山石纹饰。罐体腹部一面用清雅流畅的釉彩勾勒出一幅凄美动人的“鹊桥相会”画卷(图1)。映入眼帘的一面,七彩祥云或卷或舒,布满天空,叽叽喳喳的喜鹊往来穿梭。青衣牛郎,拱手而立,眉目间满是期盼,红衣织女裙带翻飞,行色匆匆。

罐体另一侧(图2),画面上:怪石嶙峋,绿树葱郁,一头老牛,高挺牛角,频频回望,仿若也为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整件器物胎体厚重,釉面青白。瓷画采用双勾填色的技法,线条流畅稳健,人物写实传神。

一年一度鹊桥会,相对无言泪千行。莲子罐上的瓷画为我们描绘了牛郎织女相顾脉脉,缱绻情深的动人场景,这是一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甜蜜相聚,也是一种“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的难舍难分。

赏瓷画,品瓷韵,会讲故事的瓷器有一种催人泪下的魅力。这只瓷罐上有一句“天上佳期近,人间巧事多”题诗,青花隶书,字迹苍劲,色泽艳丽。这句题诗记载了古代一种非常有意思的七夕习俗——乞巧。七夕之夜,女孩们要朝天祭拜,乞求鹊桥上的织女赐予娴熟的女红技法,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唐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描写的就是这种习俗。

乞巧习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沿袭到今依然长久不衰。在瓷器上展现乞巧这一民间习俗,也赋予了这只莲子罐一层别样的韵味,生活气息更加浓郁。

清初紫砂壶之罕品


藏玩明、清江苏宜兴紫砂茶壶者,多数把注意力集中明代正德、万历至晚明期间名家珍罕品,亦即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期,紫砂陶艺最初一期发展阶段。不过,从龚(供)春、时大彬、沈子澈、李仲芳、徐友泉等,直至以小壶着称之惠孟臣,所传世真品极少,且多存于中外各大博物馆,落入私人藏家手上者少之又少。

迄清代,藏家眼光多又落在十八世纪末至晚清名家作品上,亦即从陈曼生创倡壶上题字与镌刻诗书始,一反风尚,使紫砂创作踏进第三期新纪元。

反而第二期(十七世纪中至十八世纪末),除了陈鸣远富创意与工艺精妙外,其他名家辄为人忽略。主要由于清初三朝陶瓷器发展,均以青花瓷、各种彩瓷,甚至白瓷为主,风气鼎盛,远远掩盖紫砂陶艺。三朝皆分别设御厂,专人负责官窑瓷烧制。清初紫砂陶工受那时彩瓷影响,进而在壶周加上釉彩、作彩画、贴花或堆花装饰;尤其是乾隆时,彩瓷崇尚艳丽华美,紫砂器亦不例外;故难得一见乾隆时注重造型、原色、风格、火候与神韵之紫砂壶上品。如上图,为较少见之乾隆御制瓮形紫砂茶壶(朱泥),朴雅温润。识者皆视作异数。

青釉荷叶形盖罐(宋)


青釉荷叶形盖罐

青釉荷叶形盖罐,宽23.8厘米、高31.3厘米,最大的腹围接近一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龙泉窑梅子青色,罐身圆润,盖子独特,盖沿弯曲呈荷叶状。1991年在遂宁城南金鱼村一个农民在自家菜地挖墓坑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迄今为止国内出土宋瓷数量最多的宋代瓷器窖藏。发掘的青釉荷叶形盖罐是遂宁宋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宋瓷当中惟一一件荷叶盖罐形,全球仅此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

1991年9月,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村民王世伦和其他几个人,在为其病故的亲友在自家菜地挖墓坑时,突然挖不下去了,锄头被一个硬东西挡住了,王世伦赶忙俯身查看,他用手刨开泥土,竟然发现挡住他锄头的是一些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瓶瓶罐罐。“地里挖出东西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数以千计的遂宁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王世伦和另外几个农民寸步不离,担当起这些瓶瓶罐罐的护卫职责,直到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经文物部门的抢救发掘,总共出土了985件宋代瓷器、18件宋代铜器。其中一级文物29件、二级文物200余件、三级文物500余件。其中,出土的青釉荷叶形盖罐,高31.3厘米、宽23.8厘米、最大腹围接近1米,是南宋龙泉青瓷中最大的一件瓷器,也是宋瓷当中惟一一件荷叶形盖罐,全球仅此一件,被称为中国瓷器三大国宝之一。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遂宁金鱼村出土的宋瓷,几乎包括了南宋时期国内名窑的产品,如浙江龙泉窑、河北定窑、江西景德镇窑、四川彭州窑、陕西耀州窑等名窑。据史书记载,四川并无名窑,因而在四川即使是在南宋时期,瓷器也比金贵。而这些胎薄釉嫩、极其脆弱的瓷器,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跨越千山万水运到这里,并未面世却被直接挖坑掩埋土中,又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在这片土地里沉睡了近千年呢?

宋瓷主人可能为商人

据有关专家分析,按照常理瓷器的窖藏方式应采用常见的砖砌或石砌窖穴,但遂宁窖藏宋瓷却是直接挖坑掩埋,尽管器物的放置十分有序,但还是能够判断出它们的主人时间不多了,一定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在匆忙中做一个了结,而后匆匆离去,并且再也没有回来。

关于这批稀世珍宝的主人,迄今为止也没有定论,时至今日关于这批瓷器的主人有两种推论。其一,这些稀世珍宝的主人是一位富有的瓷器商人,因为在南宋时期,从成都等地来的权贵商贾和遂宁本地的豪门对精美瓷器的需求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而且从窖藏瓷器的数量和完好程度分析,这些精美的瓷器还不曾使用过,而且相同品种的器物很多,应该不会是他自己的藏品玩物,由此推断出他的瓷器商人身份。

南宋末年,时局动荡,在他离家逃命时,这些精美的瓷器反而成为了他的累赘,带走已不可能,毁掉则如同要了自己的命,思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埋藏,待时局好转时再让它们重见天日。他开始打算就埋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但他深知蒙古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他的豪宅怎么免得了被挖地三尺的厄运,思前想后,他将这批稀世珍宝埋在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荒地里,谁知这一埋就是近千年。

瓷器为宋徽宗时期烧制

另一种说法,则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据史料记载,宋徽宗曾在遂宁做遂宁郡王,登上皇位后感念遂宁观音的保佑,便令窑官在江西景德镇和浙江龙泉烧制了一批瓷器精品献于遂宁广德寺观音宝座前,广德寺则精选18名武僧保护。这一做法被以后的宋代皇帝沿袭。为避免战乱破坏,1258年广德寺武僧便将这批国宝埋藏于遂宁南强镇金鱼村,使得这批国宝在战火中安然无恙。

而且这批瓷器埋得很有讲究,所有的瓷器按照其主人对瓷器的喜好程度和瓷器本身的价值,分为四层埋藏,最喜欢和最值钱的埋在最下面。最下面一层正中间,正是青瓷荷叶盖罐,里面装了99只菊叶小碟,然后在罐的一圈排满了大一些的盘子和碗,不仅安全而且节省空间。但是荷叶盖罐里有更多空间,为什么主人只装了99只小碟,而不放入其他的器皿?这是否寓含着中国古代“九九归一”的思想?这些谜团至今未能解开。

明清时期流行的瓷器造形壮罐


壮罐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罐式器因上下粗壮,口底相若,故称为“壮罐”,为明初永宣时期始创,明景德镇永乐、宣德御窑厂有青花品种,清乾隆时期多有仿制,道光时期制品不多。清乾隆帝稽古好文,品茗作赋,喜题写诗词装饰茶具。嘉庆、道光时期也承袭乾隆的遗风,瓷器也流行装饰诗词。壮罐始见于明代永乐朝,为仿伊斯兰文化的器物,景德镇御窑厂有青花制品,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有青花、斗彩、颜色釉瓷等。

明永乐青花锦地花卉壮罐瓷器

青花锦地花卉纹壮罐,明永乐,高22.7cm,口径12.5cm,足径10.8cm。罐唇口,直颈,窄肩,直腹,圈足。通体青花装饰。颈饰海浪纹,肩、腹及近足处饰缠枝花纹,腹饰锦纹,足上饰几何纹。其造型浑厚,纹饰密集饱满,是永乐瓷器中的佳作。

明龙泉窑青釉印花卉纹壮罐

龙泉窑青釉印花卉纹壮罐高23.7厘米 口径12.7厘米 足径10.5厘米。器呈灯笼式,直口,短颈,直筒形腹,折底,圈足。通体施青釉,装饰印花纹样,颈部、圈足外墙均饰宝相花纹,肩、胫部为缠枝莲纹,腹部为上下两层交错排列的折枝花卉纹。足内有一圈无釉,胎有窑红。龙泉窑的制品较为罕见,此器釉质莹润,纹饰清晰,线条流畅。

清代雍正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

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清雍正时期官窑瓷器,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罐圆口,短直颈,窄圆肩,直腹,圈足。附伞形盖,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主题纹饰为釉里红凤穿花纹,其上下以青花釉里红云蝠纹、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和青花回纹为边饰。盖纽绘釉里红团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造型源自明代宣德时期,端庄大方,胎体坚硬,釉色莹润,釉里红发色纯正,青花颜色翠蓝,纹饰布局严谨,是雍正官窑瓷器中的一件上乘之作。

清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烧造,铜红呈色技术更为成熟,其色彩鲜亮艳丽,纹饰清晰舒展,造型优美。雍正釉里红瓷多以白釉为地描绘纹饰,但也开创了以天蓝釉与冬青釉为地的装饰。

粉彩婴戏图壮罐

粉彩婴戏图壮罐,清乾隆,高14.9cm,口径5.8cm,足径5.5cm。

罐直口,短颈,筒形腹,圈足,附盖。罐内壁与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粉彩婴戏社火图为主题装饰,边饰紫地轧道粉彩仰覆如意云头纹。图中婴孩在园景中有的举灯、骑马,有的敲鼓、打镲、吹号,有的举狮戏球、燃放爆竹,一派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的场面。外底署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清乾隆时期斗彩进宝图壮罐

清乾隆时期斗彩进宝图壮罐 通高31厘米 口径10.8厘米 足径10.8厘米。器呈灯笼状,直口,短颈,长圆腹,圈足,带盖。器身、盖面斗彩绘进宝图,辅以云蝠、如意云、折枝花卉纹等。进宝图绘有重山复水,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平溪小桥,山涧茂林,葱绿苍翠,山花绽放,道路崎岖,进宝的队伍行于盘山道上,或推车,或肩扛,或怀抱宝物,或泛舟于水上。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时期壮罐多为青花品种,斗彩器十分罕见。此器图案精美,纹饰清晰,层次感强,彩釉鲜艳如新。清代乾隆斗彩器制作工艺精湛,其色彩娇艳夺目,画面生动形象。

青花诗句纹壮罐

高28.1厘米 口径12.4厘米 足径11.8厘米

直口,折肩,筒形腹,圈足,带盖。器身、盖均青花装饰,器身楷书嘉庆御题诗一首:“佳茗头纲贡,浇诗必月团。竹炉添活火,石铫沸惊湍。鱼蟹眼徐扬,旗枪影细攒。一瓯清兴足,春盎避轻寒。”下钤篆书“大清”圆形印文和篆书“道光年制”四字方形印文。器辅以云蝠纹、如意云纹、回纹。。此罐装饰纹饰别致,青花色泽纯正,为道光官窑器不可多得的精品。

宋元窖藏瓷器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器形比较大,而且因为以荷叶形盖为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荷叶形盖古董文物很少见,如今只见出土的宋元时期的荷叶形盖罐瓷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因为器形优美,存世量少,故荷叶形盖罐故极为珍贵。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荷叶形盖瓷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瓷器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盖呈覆荷叶状,钮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足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通高36.8cm,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向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一只,穿戏叶脉之中。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仅有三段纹饰,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精美异常,包浆完美。

元代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

元代青瓷荷叶盖罐高31.5厘米,口径24.7厘米,出土于济宁市中区东门大街路南。罐盖作荷叶形,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稍高,器形高大,造型稳重。青瓷荷叶盖罐罐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釉呈豆青色,釉质光泽肥润莹亮柔和。青瓷荷叶罐是浙江龙泉窑在元代新创的器型,明初仍在烧制。不过,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元代龙泉瓷器多烧大件器物,其成型工艺、装饰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它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青瓷荷叶盖罐造型端庄大方,釉质色调素雅文静,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

荷叶形盖罐出现于宋元之际,宋代荷叶型罐施釉比较厚重,到了元代元代荷叶形盖罐这种器形已经比较普及了,除了青釉以外还有元青花荷叶形盖罐,器形大小不一,到了明代荷叶形盖罐又不流行了,非常少见,而且明代器形较小,留足部位做法与元代不同,元代器形一般都器体做好再做上圈足,看上去器体与圈足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似双层底。明代则是挖足成形。

元代窖藏出土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荷叶形盖罐主要有银器、瓷器两大类。银制荷叶形盖罐最早见于唐代。如镇江市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银质荷叶形罐盖,盖呈卷边荷叶形,写实风格较强,荷叶的蒂、茎、叶脉都一一表现,錾刻工艺精细,线条流畅细密。

瓷质荷叶形盖罐始见于河南辉县梅溪北宋墓,到元代时南北各窑都有生产。如江苏溧水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工地元代窖藏出土龙泉窑青釉荷叶带盖罐(图1),高30、口径24、腹径30厘米;荷叶形盖,圆形钮;短颈,鼓腹,圈足;盖与罐腹饰数周弦纹。此罐胎体厚重,全器施釉,底部无釉,圈足一周呈火石红色,釉色青绿。考古资料显示,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罐始见于南宋,兴盛于元代,衰落于明代。如新安沉船出土的元代龙泉窑瓷器达12000余件,其中荷叶形盖罐大大小小就有多件。元代龙泉窑在装饰风格上继承了南宋龙泉窑的装饰方法,同时又有自身的特色。在胎釉工艺上,胎料中掺入了更多的紫金土,提高了胎料中铁的含量,在二次氧化的作用后,器物的露胎部分,呈现铁锈红色。釉层从薄胎厚釉的多层施釉改变为一次施釉,釉色呈豆青、青黄色,豆青滋润如玉。

1985年,镇江句容县城东房家坝元代窖藏出土青花龙纹荷叶形盖罐(图2),通高31.5、口径20.5、底径18.6厘米;直颈,圆唇,溜肩,下腹内收,矮圈足;有盖(图3),盖钮损缺。盖呈荷叶状,以钮为中心,画有旋转状叶脉纹。罐颈部绘一周海水纹,腹部绘二龙赶珠纹,龙细颈,张口露齿吐舌,三爪刚劲有力,四周衬以蝌蚪形云纹。胫部饰仰莲纹。底部不施釉,见火石红斑,底釉白中泛青。此罐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青花釉料有浓淡之分,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花较浅,青花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料浓处有深色斑点,凹陷明显。线条边缘有晕化。

荷叶形盖罐有专家考证认为是酒具,兼具储器和盛器功能。如浙江义乌柳青乡一宋代窖藏出土錾刻人物故事图银片,其中1件錾刻“毕卓醉酒”故事,画面中除人物外,还有经瓶和荷叶形盖罐,作为酒器之用显无疑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