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 导航 >

见真识赝

见真识赝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古代瓷器鉴定真假说明 大理石瓷砖

2020-03-02

南宋官窑瓷器赝品鉴别。

有一瓷器爱好者,很诚恳地邀我去欣赏他的一件藏品:清朝乾隆青花缠枝莲六连瓶,并要我看了后鉴定估价,我说这是赝品。六连瓶若是赝品,只值几百元,若是真品,就是几十万。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家国外大拍卖行带了一些拍品来上海举行内部观摩会,正好有一件清朝乾隆青花缠枝莲六连瓶,我就带着这个爱好者也去观摩,他上手仔细观看了之后,似有所醒悟。他能看懂家中藏品与这件真品有着本质的区别。

六连瓶极其难得,原因就是难烧。先做成六个瓶,然后连接在一块,中间一个鹤立,显示变化。每瓶直颈,颈部起阳线,向下至肩部,肩鼓出,然后向下渐收,从上到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而赝品腹部鼓出太多,露出现代仿品的特征。外形线条不够圆熟,显示了仿造者造型能力的低下。真品白釉底色洁白滋润。青花画意规整,缠枝莲图案对称,颈部为蕉叶纹,底足莲瓣纹。青花为典型的乾隆色,浓艳纯正,放大镜下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能见糯米胎。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而赝品白釉底色过于洁白,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浮躁。画意虽严格临摹真品图样,但画得死板,缺乏流畅美。线条运笔混乱,中锋偏锋交待不清。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官窑传世器物真赝难辨


●收藏者:王先生,68岁,家住市南区,从事外贸业

王先生的这件收藏品,看起来像个大葫芦,而且是较为少见的形状和颜色,在青岛鉴宝会上引起了许多收藏爱好者的兴趣。大家众说纷纭,有说是清代的,有说是近代的,有的认为是观赏用的,有的则认为是一种实用容器。

据王先生介绍,这件东西是从乡下带回来的,在他手上也有二三十年了。原来,从事外贸行业三十多年的王先生由于工作关系经常到省内外周边地区,因为酷爱收藏,自然会利用工作之余去找点东西。几十年来,王先生工作收藏两不误,手上还真攒了不少瓷器、佛像一类的收藏品,有买的有换的,也有朋友送的。

这件白瓷瓶,就是王先生到乡下跑业务时在一位朋友家里发现的,当时觉得这件东西很少见,感觉是件有年头的东西,于是就买了回来。后来才知道,这件瓷器应当叫“福禄瓶”,取的是“葫芦”形的谐音。王先生的几位藏友曾经看过,认是件不错的传世器物,又有吉祥寓意,只是年份不太好确定。

藏识链接

漳州窑鼎盛于明清

福建漳州窑的瓷器以白釉为主,同时还有青瓷、青花、五彩、素三彩及蓝釉、酱釉等多个品种。器物胎体洁白细腻或呈米黄色,釉面多为乳白釉或纯白釉,开细鱼子纹片。

漳州窑器型多为瓶、罐、钵、碗、盏、杯、盘以及文房用瓷等,白釉及其他单色釉很多都采用刻、划、印、雕花纹饰,图案有松、梅、竹、菊、莲、灵芝,另有龙、凤、芦雁、鱼、兔等。彩瓷则绘有龙凤动物、花卉植物、八封杂宝、高士人物等纹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

明清时期是漳州窑的鼎盛时期,瓷品远销海内外。其中白釉瓷器与白釉名窑——德化窑的同期产品几乎样式一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师承关系。漳州窑白釉器物各地均有流传,但由于各种原因存世量并不大。艺术品市场上偶尔有笔海、太白尊、兽耳筒瓶、观音兽面炉等成交。

明中期漳州窑的作品

●本期点评:滕凤岗,青岛鉴宝会专家团副团长,瓷器鉴藏专家

现存于世的古瓷葫芦瓶多为二节式或三节、四节式。像王先生手上这种单体式葫芦瓶,品相又这么完好的,非常少见。从胎釉等特征来看,应当出自福建漳州窑,年代则可以看到明中期。

该葫芦瓶器型写实逼真、质朴古拙,胎体厚重、浑圆饱满,胎质细腻。瓶口部小而内敛、微兜,平底露胎处呈浅米黄色,釉面色泽乳白、肥厚晶莹、温润如玉,整体满布细鱼子片纹。

这件器物还有一项重要特征:纹饰采用釉下划花工艺,自瓶口至腹部用尖细锐器刻、划出葫芦的蔓、茎、叶等,纹样虽若隐若现,但细部非常清晰、精细,线条苍劲、古拙、流畅,具有典型的明中期工艺特征。

正如王先生所说,这件瓷瓶的葫芦及蔓叶纹饰具有民间所喜爱的“福禄万代”寓意,是一件观赏器物,而且历经流传而完整存世,十分难得。

眼下,诸如名窑、官窑传世器物已越来越难找到,并且真赝难辨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窑口的民窑精品应当引起收藏者的注意。

辨真识伪古陶器


我主张打破古陶瓷收藏的神秘感,将自己弄清的告诉瓷友,将自己不懂的请教瓷友,以诚相待,互相切磋,才能与时俱进。我不迷宫窑器,崇尚唐宋瓷,兴趣老紫砂。与瓷友打交道,发现有两个极端:一是认为自己的东西件件是官窑、件件是真品;一是看别人的东西,件件是假的,不可能有官窑。实际上,这于收藏都无益。有的瓷友看东西凭感觉,判人家藏品新的却说不出道理。也有的收藏家走入了误区,投入了一二十万,没有一件真的。现在仿品遍及全国,什么地方买都一样,还是仿品。有的高仿已采用模型注浆。实际上,真假还是能看得出来。模型注浆的看起来,外观还可以,如宋代的瓷器拉坯成形,而注浆的虽也有旋痕,但与拉坯的还是有区别。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找到辨伪识真的感觉。其实东西会说话,拿着什么样的藏品,就大致可判断出对方收藏在不在状态,真假心里有数,我所做的仅是给有些瓷友善意的提醒。光请专家掌眼,眼力永远不会提高,光输血不行,要增强造血功能,才能健体。

古陶瓷片是最好的老师。说到底,我不是收藏瓷片,而是收集标本,练眼力,辨真识伪而已。实际上,从书本人手,与从瓷片人手,辨真识伪的能力是不同的。最好能从窑址直接捡到标本,这样才可比照。否则标本出了问题,会误导以后的收藏。收藏要在状态,心悟要有感受。如果有捷径的话,就是从瓷片人手,而且瓷片先要取自工地,亲手得到,等识瓷了,再举一反三。

现实中,我与不少藏家和瓷友打过交道,发现从瓷片人手的,和从书本人手的,其辨真识伪的能力明显不同。有些藏家,书读了不少,图谱也烂熟于心,从地摊上找到与图谱相同的“国宝”,自我安慰,兴奋不已。经常出示元青花整器(实为仿品),再翻出书谱,说是标准元至正型典型器。问其可有元青花瓷片标本?答曰:瓷片不集,只藏整器。我叹喟的是,连元青花瓷片都不曾上过手,怎能悟出自己收藏了仿品,我想,一般爱好者初人此道,太迷信官窑,太迷恋完整器,不注意收集研究瓷片标本,往往走眼吃药。

古玩收藏品完美无缺的越来越少,有些古陶瓷虽然小残,但韵味十足,仍有收藏价值。拥有平常心,去掉“国宝”、“值多少钱”的心理,照样可收藏出一番新天地。现在市场上不少仿宋影青的划花碗,粗看有点像,但破绽明显,主要是划花无神。宋代窑工对手划的纹饰已烂熟于心,随心所欲,一刻而就,有划上万只碗的底子。而现在模仿者充其量模仿上不了千,功底差,且要一笔笔临摹。所以划出的花纹失神,婴戏的宋孩儿像个怪胎妖怪。瓷友不妨看看,这宋人影青划花纹,蹈海戏婴的神来之笔,再去分辨地摊货,要容易得多。

观在藏家应该走精品之路,有时十件不如一件,要的就是这一件精品。藏家的精品,有三四件就行了!不凑窑口,一定要真、精、美、绝。其实,古玩收藏要有眼力、财力、心力。三力俱佳,能收到官窑完整器最好。一般工薪阶层,有眼力、有心力,少点财力,收集一点占陶瓷标本,雅玩,不亦乐平!

收藏在大多的情况下,要冷静,切忌头脑发热,有时一激动就要走眼上当吃药。我也亲身经历过二事。一次,逛本地古玩市场,在一店铺里,兜一圈,看见柜台里有一钧釉钵,是雨淋墙翠毛绿的那种。口沿有一处略残。看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有“奇石宝鼎之珍”楷书款。因平时集有此类康熙青花款式的标本,略细辨,不是一般常见的电脑款,是书写款,笔画之间有浓淡,转折处也清晰可见。因与店主有点熟,便问怎么得来的。店主说是一个收旧的人送上来的,来自城区某旧房改造拆迁处。问价,店主开价两百。因手头没带钱,便急匆匆赶回家取钱,后与店主讨价还价,一百二十—元成交。以为捡了大漏。当时,另有一瓷友在场,看到这件东西,为失之交臂后悔。他说可能不到康熙,是雍正的。得知价钱后,连说便宜。

我习惯于反向思维,回家后,清洗一遍(钵内有作笔冼时的墨积垢)。看了很长一阵,款式书写应该是很到位了。但底釉不是亮青釉,这是一疑;青花双圈看不出浓淡及起始连接处,为常见仿品的手法,这是二疑。再过几天后,我便把它枪毙,判为新仿。估猜当时的主人买来后,曾作为笔洗使用,房屋拆迁时,便给了收旧的,后打听,店主吃进时为二十元。我并不忌讳自己吃假药,关键是要把自己每——件购进的藏品弄清楚为止。一百二十块钱,买一个教训,得一个见识也值。同时,我也对当今模仿者的能力表示钦佩,书写款的青花发色,已接近康熙朝的款识,并且一笔一画还像那么一回事。据说,现在景德镇有专门写款作伪的。能模写上千个款识,也烂熟于心了。此事给我的教训是,觅到再好的东西,也不要头脑发热,要冷静,要反向思维,找破绽。才能少付学费。当然,适当付些学费也在情理之中。

瓷器不是青铜器、古钱币需要包浆皮壳。我对古瓷器喜欢除去皮壳,真东西用不着残留它作为佐证。而对布满皮壳的瓷器则要多研究,以防作伪。瓷器在中华大地,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土层,所出来的面貌也不同。我们这里从水坑(古运河道)里出的瓷器瓷片,有的没有一点皮壳,光亮如新,但温润如玉,不是那种火光气扎眼。也有在土里出来的瓷器(越窑器、吉州窑器等)严重腐蚀,连釉面伞脱落了,釉面已去,何来皮壳?我们在洗瓷片肘,对有附属粘结物的,开始听信瓷友的话,用洁瓷净泡,结果附属物去了,釉面也变了色。后来,在清洗时采用钢丝球刷,用点力也能除去。对整器上的附属物(主要是瓷器,不包括低温釉的)采用刀片或美工刀,小心铲去即可。我想,自然的与人工作伪的粘附物相比较,前者粘附在瓷面上,牢一点,后者则没那么牢。有的用指甲就能刮去。至于人1作伪的粘附物,是用什么东西做的,那最好到现代作坊去参考,或者请作伪者坦白交待。我想,不是我们瓷友去精研细究的了。

有些高仿品,的确需要借助放大镜。我们也碰到一些藏家,拿着放大镜转地摊,实际上,是摆造型,唬人而已。陕西的马老师曾对瓷器的气泡作了研究,并告诉了瓷友。他发现,柴窑烧的与气窑、电炉烧的瓷器的气泡是不同的。前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要不断地添柴,每次添柴炉温便有所下降,反映在瓷器上釉面的气泡,大小不一,有密有疏,且有层次。而用气窑烧的瓷器,因温度高,釉面沸腾,气泡大小相同,且没有层次。他到景德镇考察时,在一些店里,很轻易地将柴窑和气窑烧的瓷器甄别出来。店主惊讶不已。后来,到高仿的店家一看,已无法区分。这些高仿者,已有所悟,人为控制窑温,研究透了,什么时候升温,什么时候适当降温。所以,用气窑烧出来的瓷器,与柴窑烧出来的瓷器别无二致。

我们洗瓷片,还有一个感觉,就是从土里出来的瓷片,放入水中清理时,有一种滑腻腻的感觉,像上了猪油一样。开始,我们拿到完整器,也在水中清洗,找这种感觉。可是,没过多少年,新仿的也有这种滑腻腻的感觉,可见,仿者也在与时俱进。我们瓷友如果固守原来的知识,不精研细究,那免不了吃药。

搞古陶瓷收藏,除了看器形、胎质、釉水、款识、痕迹、气泡等外,还有用鼻子闻的。我们不少搞老窑的瓷友均有此感受。听说,现在有一些仿者,将新品分别埋入不同的土层。如汉代瓷器,就埋入汉墓的泥土中,宋代瓷器,就找宋墓的泥土掩埋,等几个月或半年取出后,不知是否也能达到真品的那种泥土味道。

(1)关于成本。有的藏友认为100多元不可能做赔本的“元青花”。现实中有些仿品是不计成本的(小窑、农民廉价劳动力),有河南人运来两黄鱼车钧瓷,瓶、碗、盘、壶,什么都有,开始30元一件。后来二三米高的大瓶只花10元一只,小的碗只合3—5元一只。钧瓷要两次烧成,怎么这样便宜?就呈做个泥的也不止这价。朋友说,这比在当地卖得还便宜。在宜兴,紫砂壶一只,5元就买到,运到各地,二三十元一只仍有钱赚。如用“成本”来思考,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走出用成本来判真假的误区。

(2)关于捡漏。有的藏友认为100多元买到的元青花是捡漏。据统计全世界的元青花器就 200多件,目前在国内地摊上捡漏元青花器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这种机会不可能总让你碰上。有的藏友说他们那里这东西常有,这可能吗?捡漏要有眼力,没有眼力,上当吃药。

(3)关于参照物。买古玩光看书谱图片不行,要多看实物和标本。有的藏友手头没有元青花标本,却有元青花整器,仔细比一下,就可找出殊同。也有收藏者说,我只玩整器,不玩瓷片。那光参照书,是悟不出来的。有关元青花的论述,可以写几本书,简而言之,有三点:一是用苏麻泥青料的发色如蓝宝石,通俗一点讲,像是纯蓝墨水(玉溪窑的除外,与晚清洋蓝发邑不同);二是铁锈斑成小片状,成点状的是后来清代做铁锈斑时人为点出来的。新做的铁锈斑也有不少是人为点的。元代及明永宣铁锈斑是釉料中的颗粒没有磨碎,在烧造时自然生成的。后人刻意而为,总不自然;三是手抚釉面,绘青花处凹下不平。元青花是在半干的胎上,直接绘的,与清代的水拓法不同,

(4)关于藏友看法。有的藏友对你收藏的东西,发表看法是“友情演出”,大多出于善意。看你听得进,就多说一点,听不进就阎声大发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主意由你自己拿。搞收藏的,谁都吃过药。如果听得进别人话,有悟不迷,吃过的药,强身健体;如果听不进别人话,执迷不晤,就离不开药,没治了。

元青花高足杯真赝对比


真品名称: 元青花高足杯

真品年代: 元代

真品尺寸: 高12厘米

真品类型: 瓷器

真品介绍此杯器型规整,为典型的元青花高足杯。白釉底色含青,玉质感强。青花发色淡雅,是元朝青花发色典型的一种。绘饰线条流畅,特别是起笔、收笔、翻转皆用笔自如,中锋、偏锋运笔交代清晰,这在元青花中并不多见。元青花的绘饰多数粗放有余,精细不足,这可能是青花瓷生产尚处于发端时期的缘故。但近来有学者去了中亚,发现元青花的出口瓷画工十分精细,这对全面认识元青花提供了新的视角。无论粗放与精细,线条中间透露出来的行云流水的气息,是现代仿手所无法企及的。高足处旋纹不规矩,但绝无做作的痕迹。足墙内侧火石红明显、鲜亮,放大镜下呈现细小的点状,这是胎中含铁质较多的缘故。

仿品名称: 现仿元青花高足杯

仿品年代: 现代

仿品尺寸: 高12厘米

仿品类型: 瓷器

仿品介绍仿品器型完全仿真品。但腹下部太肥,高足上端部分太粗,下端外撇不够,当然这种缺陷只是相对的,因为真品也会有这种缺陷。此杯主要问题在于青花发色不统一,龙的头部发色偏灰,身体发色却偏蓝,表明了作伪者在调配颜色时犹豫不决。尽管元青花中也有呈色不一的现象,但只是一种色彩中的色差,绝无两种色彩。绘饰粗看尚可,线条还算流畅,特别是龙首神态较生动,但仔细察看,口沿部分线条十分生硬,用笔滞涩,深处太深,淡处太淡。高足、下腹部分疙瘩釉明显,元青花偶尔也有这种现象,但没有如此严重。足内墙火石红太淡、偏黄,胎体不见糯米状。

怎么辨识钧窑的真赝?


钧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尤其北宋后期官钧瓷的制作,无论从造型设计、烧造工艺或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金元明清各代仿钧之风盛行一时。由于工艺条件和审美的不同,金元以来各地仿钧窑口除继承宋钧的传统工艺,又创烧出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品种。

色彩特点:真品釉色釉标准的“蚯蚓走泥纹”,仿品釉色则无此特征。“蚯蚓走泥纹”系因多次施釉,烧成过程中釉层开裂,相互渗透熔烧所致。所有仿品在烧成时,均未掌握此工艺要点,所有都没有这种自然流淌渗透的“蚯蚓走泥纹”。

器型装饰:钧窑主要器型有:花盆、盆托、盘、碗、洗、炉、尊等。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但并非所有的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其铭文在烧制以前刻上的。

钧瓷,以其色彩艳丽、艺术风格独特闻名中外,久享盛誉。在国外,钧瓷被称为"中国宝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钧瓷不但在色彩上鹤立它瓷之上,在造型和施釉方面也独辟蹊径,自成体系。钧瓷色彩之多,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玫瑰红、海棠红、胭脂红、鸡血红、朱砂红、茄色紫、葡萄紫、鹦哥绿、葱翠青、梅子青、天青及窑变的各种色彩。相传以胭脂红、葱翠青和墨色为难得之佳品。  

钧瓷造型以端庄、浑厚、古朴、文雅为特色。钧瓷器皿,棱角分明,线条优美,文饰简练,雕塑别致。钧瓷传统作品尊、鼎、钵、洗、瓶等陈设品,置之庭室,富丽堂皇,满屋生辉;陈之几案,赏心悦目,雅致韵人。钧瓷胎质,陶冶清纯,坚实细腻,扣之其声如罄,清脆悦耳。钧瓷的釉质深厚透活,晶莹玉润,有明快的流动感。釉中常常呈现出珍珠点、鱼子、菟丝、蟹爪和蚯蚓走泥似的纹路。古人用“五光十色润如玉”,“钧与玉比,钧比玉美”来赞美钧瓷釉质的纯净和釉色的艳丽。钧瓷的釉色,各不相同,有的一器一色,有的一器多色,但却找不到两件色彩完全相同的产品。这就是人们说的"钧无双配",也是钧瓷独特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

从工艺辨景泰蓝的真赝


一个时代的工艺总会留下自己的特征,景泰蓝也一样,明朝有明朝的特征,清朝也有清朝的个性,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与个性,那么辨伪就方便多了。

由于古玩艺术品价格不断攀升,所以仿品充斥市场,如何辨伪、鉴定就成了收藏爱好者无法绕开的学习过程。辨伪、鉴定方法很多,但了解艺术品的工艺制作过程却是重要的方法。

通常的景泰蓝制作工艺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一、制胎:将铜片制成需求的形状,并用铁锤敲打成各种形状的铜胎,然后焊药衔接而成。

二、掐丝:用镊子将压扁了的细紫铜丝掐、掰成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再蘸上粘结物粘在铜胎上,经高温焙烧将铜丝花纹焊接在铜胎上。仿品的这个工艺较为粗糙,掐丝线条不流畅,对称感不强。

三、填料:根据图案需要,把各种珐琅釉料填入,经过高温烧熔,使粉状釉料熔化成平整光亮的釉面。如此反复两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熔烧,才能使釉面厚实,铜丝齐平。仿品的釉料大多粗糙,并有时用化学料替代。

四、磨光:是用粗砂石、黄石、木炭分3次将凹凸不平的釉面磨平,凡不平之处都需经补釉烧熔后反复打磨,最后用木炭、刮刀将铜线(图案线)、底线、口线刮平磨亮。仿品打磨偷工减料,只注重表面的平整,忽视细部的光滑与细致。

五、镀金:将磨平、磨亮的景泰蓝经酸洗、去污、沙亮后,进行镀金,镀金常常浸入液糟中,等干再作最后的修整。真品的金色,时间久了会发出稳重的光泽,而仿品的金色妖冶刺目,常常用相似的化学料替代。

仿造景泰蓝较为容易,市场上十分多见,而且工艺越来越精美,但仿品的火爆气是很容易辨别的,仿品的釉料也容易区分,那就是缺乏玉质感,缺乏肥厚感,而真品的釉料十分肥腻、厚实,手感滋润如玉。

鉴定明清瓷器真赝的四条依据


一、造型

明清瓷器的各类器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明清时的生活习俗、审美标准、社会风貌和技术条件。在鉴别时,要重视对时代风貌的研究,并对其不同的风格详细了解,分析对比。有了准确的器型概念,对低劣的赝品就不难识破。仔细观察,经常测量,细致地识别胎质、釉面,随时收存历代瓷片标本,勤加观察和比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之一。

二、纹饰

明清不同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同的风格特点。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重要的是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举一反三,互相印证,即可发现时代特征和共同规律,还要把握纹饰施彩方面的时代特征。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

三、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在胎釉成分和烧造工艺上都有比较显著的差别,可资代表当时的时代风格。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对于明清两代各品种釉面的观察,除以双眼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从釉面的新旧光泽上,可以辨别真伪。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乾色,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情况,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款识

明清瓷器各代款式千差万别,以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书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式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耿宝昌指出,鉴别明清瓷器真伪,要掌握上述4条依据,又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之器均乱加猜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弄得无所适从。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赝品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提高,从而胸有成竹。

古陶瓷识真辨伪的“秘诀”


据统计,我国的艺术品收藏者和投资者已经增长到7000多万,每年的交易额超过人民币400亿元,以至少每年10%到20%的速度迅速递增。业界人士称,艺术品收藏将成为今后最赚钱的投资之一,艺术品收藏是继股票、房地产热之后的第三大投资热点。

现在正是收藏的好时候。不少收藏家都这样感叹。

但是随着收藏的日益火爆,古玩市场上的古瓷器赝品越来越多,大有“铺天盖地”之势,令人防不胜防。对于广大瓷器收藏爱好者来讲,该如何鉴定古瓷器呢?

辨认古玩瓷器真伪的“秘诀”

要能在古玩市场的茫茫大海里寻找到有价值的古瓷器、古玩,不经磨难,不历练出一双目光如炬的“慧眼”,是很难识别的。而且由于历代传统文化的推崇,中国历代都有文物仿造,到现今作伪手段不断翻新、提高,利用高科技制作的古玩,连很多行家都会上当。那么,初涉收藏界的朋友应该从何下手呢?

第一招:富有美感。艺术性越强的瓷器越值得收藏。古代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器的制作都是不顾成本,追求最高端的艺术效果,因此好的古玩无论从造型、工艺、色彩、图案等各方面都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因此,选择收藏瓷器,首先就是要选在视觉上能给人以较高审美享受的。从另外一方面说,收藏最基本的就是要带给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如果非常喜欢一件瓷器,哪怕不是真正的古玩,能带给人很高的审美愉悦,也是一件美事。这样的收藏能让自己获得快乐。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收藏,会让学习的过程更轻松和自在。

第二招:随身携带放大10倍的放大镜,看瓷器表面的“气泡”。如果“气泡”完全大小均匀,则是现代的电窑和煤气窑烧制的。而真正的用柴窑烧制的古瓷器表面应该有大小不等的气泡,还会出现颗粒非常大的“破泡”,这是由于年代久远的瓷器本身的物理变化,无法仿制的。要注意的是,用放大镜看的时候,最好是看瓷器表面“青花”花纹,在有颜色的衬托下,能看得比较明显。

第三招:用手指弹器皿,听其声。此招适用于大盘子、大碗之类的较大体型的瓷器。一只手悬空托住瓷器底部,另一只手用手指轻弹瓷器边缘。若是好的古瓷器,你将听到如钟声一般悠远悦耳的声音,而且余音袅袅,回旋声将持续很久,非一般瓷器可比。

要学习收藏,一定要熟知历史知识。每件器物的材质、绘画艺术等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当你对那些重大时代的背景、典故、人物乃至技术工艺能力都了如指掌的时候,你才能发掘到古玩真正的价值所在。而且很多声名显赫的知名古玩所具有的收藏价值,也都是依靠独具慧眼的收藏大师所发现的。

鉴定古瓷器年代的方法

在瓷器方面,目前最为藏家欢迎的是宋代五大名窑,明代成化、永乐、宣德等年代的瓷器,清代最精的则是雍正年间、然后是康熙和乾隆年间的,这些年代产的瓷器也是历代藏家所追求的。

那么如何来辨别古陶瓷的年代呢?古陶瓷鉴定是一非常复杂而又综合的技术,要掌握它,需要下一番功夫。有能力的鉴定师都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了如指掌,才能从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款式甚至重量等方面作出准确的判断。而对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掌握一些古陶瓷的鉴别方法,继而循序渐进地来掌握诀窍。

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各期陶瓷胎质、釉色的特点来判断。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例如,距今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的青釉瓷器,又称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级阶段,其胎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其釉色青,釉层较薄,厚薄不均。这是因为当时采用沥釉方法进行施釉的缘故。

五代时的釉色为天青色。据传说,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过天晴的天空,对向他请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员说:“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钦定为天青色。这种釉釉色莹润,施釉较薄,青中闪着淡淡的蓝色。

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这是宋代龙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明代永乐、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乐时期白釉最负盛名,釉质肥厚,润如堆脂,纯白似玉,釉面光净晶莹;胎色纯白,胎质细腻,并且有厚薄不均现象。如在强光下透视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种粉红、肉红或虾红色的倾向。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没有的。

明代宣德年间,与明永乐年间时间虽近,

但瓷胎釉色却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乐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时大件琢器底部多无釉,露胎处常有红色点,俗称“火石红斑”,还有铁锈斑点。清康熙、雍正时的仿宣德瓷器则无此特征。

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

此外,近年来,利用科学仪器检测技术来鉴别古陶瓷的年代也成为了一种常用的重要手段。

古瓷的底足很关键

根据鉴定专家的经验,要鉴定古瓷的真伪,底足是很关键的。底足是古瓷所含信息量最大的地方。透过底足,可以见其胎、其釉,可以见其胎釉结合情况、烧造工艺、老化程度等。那么,如何从底足鉴定古瓷真伪呢?首先也是要掌握各个朝代瓷器的特征,如足的形状,胎的质量等,还可从以下几方面鉴定古瓷真伪。

首先,底足是否有粘沙现象。明代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虽然仿品也有少数粘沙,但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仿品的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使之极少有粘沙。

其次,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然后,看底足露胎之处的火石红。各个时期瓷器的火石红不同,或多或少或无。如明代民窑瓷底足处火石红特别浓郁,而其仿品的火石红就完全不同,有的是用浆釉涂抹的,显得轻浮不定,有的颜色偏黄。

最后,看底足的垫烧痕迹。明以前的瓷器时常可以清晰地看到垫烧痕迹,只不过各窑有各窑的垫烧方法。如汝窑有芝麻钉支烧,哥窑有“跌足”等。

看各时期底足的特别之处,主要是观察各个时期瓷器底足露胎处的痕迹。如南宋瓷器有旋纹;元代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代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较少;清代官窑瓷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

清三代青花瓷真赝对比鉴定


清朝的青花瓷当推三代(即康熙、雍正、乾隆)最为杰出,而清三代中,又以康熙青花瓷最为著名。《陶雅》里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

康熙青花瓷胎质洁白,质地细腻,所罩之釉的色调呈浅蓝色或淡青色。康熙早期的青花瓷釉层薄,一些盘和瓶的底部施釉差不多呈干枯状态,或有缩釉点,这是鉴定的一个特征。由于这种类似玻璃釉的釉层较薄,形成明亮的白色背景,青花容易被衬托的色真鲜美。康熙中期,青花发色掌握得很准,往往呈现出纯蓝色,明亮爽目,鲜艳浓翠,成为康熙最为出名的青花色。

康熙青花是继明永乐、宣德、成化青花之后又一个青花瓷的辉煌时期。康熙青花青分五色,画山水都可以显出层次,这自然是受到国画的影响。国画历来有墨分五色之说,仅仅以含水多少,就可描绘出层次丰富、具有立体感的山水人物。将国画这种技法运用到瓷器上来,康熙朝功不可没。正因为有如此特点,康熙青花才得以“独步本朝”。

康熙青花瓷制作时常留有手指印的纹样,这是康熙青花鉴定的又一个特征。在纹饰上,盛行冰梅纹,山水画习惯用“斧批皴”技法。

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用象征手法和纹章图案来代替书写的款式,成了一个时代标志,常见的有玉兔子、半月形、灵芝、乔叶、梅花,虽然大部分出自民窑,但相当部分质量甚高。

虽说康熙青花成就高于雍正、乾隆时期,但雍正、乾隆青花同样名贵,只是与康青比较,没有康青那么容易辨识罢了。

雍正青花瓷青花发色比康青更纯正一些,画意也更精细,常常不像手工描绘,而像印刷所致;但细看,却能见手工这种描绘的笔触,这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极具欣赏价值。清三代官窑特别是雍正、乾隆两朝,画意通常在细节上做文章。比如一片叶子,有深浅变化,层次感强,阴阳不同,显出动感,而仿品做不到这一点。因此有时只要对比细节,就能立判真赝。放大镜下气泡有大小,但泽躁刺眼。

再看清乾隆青花瓷器,造型十分工整,花纹精细极致,对称极致,技法老练,一看便知是宫廷大手笔所为。白釉底色略含青,为乾隆的典型色,纯正厚实,沉郁幽靓。放大镜下见气泡疏朗,大小不一,釉面玉质感强。可见一件艺术品的形成,光有金钱的投入、较高的机械化程度,是不行的,更需要艺术家的修养以及责任心。

雍正、乾隆青花瓷较难区别。雍正青花采用的浙江上等青料,加工精细,因而呈色纯真幽静,淡雅匀称,有晕散现象。纹饰上已少见康熙时的人物故事,而多见传统纹饰,如花卉、花鸟、龙凤。乾隆初期的青花瓷与雍正没有多少区别,之后乾隆青花晕散现象渐渐不见了,青花发色也显得更为亮丽一些。从器形上说,前者可能略显轻盈,后者在装饰上更为繁复一些。雍正、乾隆瓷器的表面大都有橘皮纹,底部圈足皆呈糯米粉感的泥鳅背状。

目前清三代高仿品不少,鉴定时一定要多种要素齐上,如有一个要素不对就要小心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