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宋代越窑瓷器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宋代越窑瓷器为什么会走向没落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宋代湖田窑瓷器鉴别

2020-10-27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越窑瓷器的传承长达千年之久,但在宋代时期,却慢慢走向没落,让很多人感到不解。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宋代越窑瓷器慢慢没落呢?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越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史上有很珍贵的地位,早在东汉时期烧制成功之后,就深受世人的喜爱,甚至有母亲瓷的称呼。越窑瓷器的发展历史非常久远,有过辉煌,也有过衰退,但整体上还是呈现蓬勃向上发展的姿态,到了唐朝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

越窑瓷器的特点是施釉均匀,胎骨非常薄,给人一种晶莹剔透之感,在唐代诗人描述中曾赞美越窑瓷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文人雅士偏好茶,而越窑的青色正好与茶的青色相得益彰,因此在当时非常受唐代文人的喜爱。

越窑在不少朝代中都是贡品的存在,到了宋朝之后,宋代越窑瓷器也有过辉煌,但从北宋开始就慢慢出现衰落,到了南宋就彻底停止烧造,这种情况着实让人不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据专业收藏家分析,宋代越窑瓷器开始没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竞争对手不断出现

我们都知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国力强盛、工艺繁荣,越窑虽然拥有千年的历史,占据重要位置,但新秀不断涌现,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宋朝时期,国人流行斗茶,建窑出产的黑釉瓷更是深受当时君臣的喜爱。上行下效,自然国人对瓷器的喜好也从越窑瓷器转移到了黑瓷上,再加上黑瓷制作的成本比较低,数量大,所以,导致宋代越窑瓷器的销量越来越少,开始出现衰退迹象。

二、政治原因

宋代统一天下之后,进贡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当时国内有很多不错的瓷器烧制窑厂,而且相比与汝窑、钧窑等,越窑在北方的成绩不错,但却故步自封,导致其没有新意,不受统治者的喜爱。

三、战争因素

宋朝重文轻武,到了南宋更是丢了半壁江山,百姓南下,带走了人口的同时,也带走了工艺。很多在越窑工作的知名工匠来到南方之后,为了谋生存,会将自己的手艺应用到烧制当中,自然就导致南方的瓷器制作工艺大大提升。而战乱导致百姓朝不保夕,对于越窑瓷器的烧制自然就没有那么上心。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宋代越窑瓷器的烧制对原材料要求非常高,普通的黏土难以满足其烧制要求,因此宋代越窑瓷器最终走向没落。

宋代越窑瓷器精品鉴赏:

1:宋代越窑刻花花口盘,尺寸:高度3.6厘米;上口14.6厘米;下口4.7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980,000,成交价: RMB 2,912,000 ,成交时间:2013.09.01,拍卖公司:香港嘉德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首届拍卖会。

2:北宋十月款越窑刻花牡丹纹盖罐,尺寸:高12厘米,估价:RMB 400,000 ~ 500,000,成交价: RMB 2,760,000 ,成交时间:2018.07.08,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十月。

罐身敛口,圆肩,鼓腹,圈足。腹壁四面海棠形开光,内剔刻盛开的牡丹,开光之间刻划花叶纹。盖上置花苞形钮,下剔刻花叶纹,与罐身相呼应。深刻浅划,纹饰精细,经脉毕现。整器犹如含苞待放的牡丹,亭亭玉立。此设计体现了越窑匠师超凡的想象力,观察自然界之物状,提梁其内在形与气,洗去其外在铅华,把自然美升华成艺术美。罐釉色青翠可人,釉面莹润亮丽。流传有序,更为难得。

3:五代/北宋越窑秘色鸳鸯水注,尺寸:长17厘米;高12.5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500,000,成交价: HKD 2,300,000 ,成交时间:2013.10.04,拍卖公司: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此器物为文房用品。长17cm,高12.5cm。鸳鸯造型,高冠,圆口,喙张开,呈鸣叫状,颈羽后掠,双翼裹体,尾羽高耸,双爪弯曲伏地,遍饰羽纹,背部开一“十”字形花口,内空与喙流口贯通,通体用捏塑、堆贴、刻划等技法饰成,造型生动,体态优美,栩栩如生。周身满施青釉,釉色青翠,釉光莹润,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越瓷秘色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晚唐至北宋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技艺不断精进,达到顶峰,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是当时的第一名窑,也称“秘色窑”。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十国春秋》载:“宝大元年……秋九月,王遣使钱询贡唐方物……秘色瓷器……”(卷七十八吴越二《武肃王世家》下)。“开宝二年秋八月,……是时王贡秘色窑器于宋。”(卷八十二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宋会要蕃夷》七《历代朝贡》载:“太平兴国二年……三月三日,俶进……金扣越器二百事”。《采史》列传卷二百三十九世家四吴越钱氏载:“太平兴国三年三月,来朝,……俶贡……越器五万事,……金扣越器百五十事。”《吴越备史》卷四载:“王自国初供奉之数,无复文案,今不得而书,惟太祖太宗两朝入贡,记之颇备谓之《贡奉录》。今取其大者,如……金银饰陶器一十四余事……”。可见在唐宋两朝,越窑瓷器一直作为贡品进献,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得到了当权者钟爱的同时,吴越王朝得以保全一方太平与繁荣。

4:北宋越窑秘色瓷鹿,尺寸:高9.8厘米;长7.5厘米,估价:RMB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RMB 1,265,000 ,成交时间:2019.12.15,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秋季十五周年拍卖会。

“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 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过去一直把胎釉俱佳、釉色青翠的越窑称为秘色。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物帐上这批瓷器记载为“瓷秘色”,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纱。2016年慈溪上林湖后司岙窑址成功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与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相同的越窑瓷片、残器,从而明确了秘色瓷的烧造地点。秘色瓷多见碗、盘、钵、粉盒等日用器,而动物造型的极为少见。整体塑造一只卧鹿,俯卧于高台之上,台下剔刻成六组山峰状,为象征大自然山野之态。鹿呈昂神凝之姿,仰首竖颈,面微晗,双目远眺,神态怡然。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秘的也是最神圣的动物。古人十分喜爱、崇拜鹿,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在古人的心中,鹿是祥瑞神奇的动物。古代“四灵”中的龙和麒麟便都含有鹿的特征。鹿在古时不仅仅是长寿的象征,也是权力的象征。而白鹿更是被人们称之为“仙鹿”、“天禄”,是瑞兽的代表。宋代更有鹿母莲花的传说,“毗舍佉夫人有子,名鹿,为鹿子之母,故名鹿母,生三十二卵,一卵出一儿。”故鹿在宋代还有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

5:宋越窑青釉八方盖罐,尺寸:19厘米,估价:HKD 40,000 ~ 60,000,成交价: HKD 1,062,500 ,成交时间:2016.06.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6月拍卖会 。

6:北宋越窑牡丹纹盖盒,尺寸:直径14.7厘米,估价:HKD 500,000 ~ 800,000,成交价: HKD 1,062,500 ,成交时间:2016.11.30,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秋季拍卖会。

7:北宋越窑秘色双凤洗,尺寸:高5.4厘米;直径17.4厘米,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RMB 977,500 ,成交时间:2019.07.06,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春季拍卖会。

洗敞口,浅腹微收,撇圈足,圈足满釉裹足支烧,外底留有六个泥条状支钉烧痕。外壁以深剔刻装饰双重莲瓣纹,莲瓣中锋出脊。内底饰对凤纹,凤纹鹰喙,头有翠毛,鼓翅,华尾,相对盘旋,仿金银器纹样,刻划生动。器壁较薄,通体施翠青釉,釉色色青翠,不负越窑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美誉。

8:北宋越窑刻花牡丹纹盖罐,尺寸:高10.1厘米,估价:HKD 120,000 ~ 180,000,成交价: HKD 525,000 ,成交时间:2017.10.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10月拍卖会。

9:北宋越窑青釉刻鹦鹉牡丹纹盒,尺寸:直径13.1厘米,估价:HKD 400,000 ~ 600,000,成交价: HKD 500,000 ,成交时间:2017.05.31,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春季拍卖会。

taoci52.com延伸阅读

瓷砖为什么会产生色差?


色差是瓷质砖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瓷质砖出现色差五花八门,两批砖之间,两块砖之间甚至同一块产品之间也可能出现色差,导致色差的原因也各种各样,原料、坯料加工,成形和烧成等各个环节,控制不好都会产生色差。颜料是产生色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订购产品时,最好选用同一批颜料,以减少色差。

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长时间生产稳定没有发现色差砖,但突然发现刚才出窑的产品与几小时前出窑的产品相比,有明显色差,有时发现同时出窑的产品中,中间的与两边的产品颜色不同,这种批与批,块与块之间的色差,在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生产控制中色差原因分析

进厂坯用原料质量波动

各种原料进厂后经球磨,喷雾干燥,制成粉料,在颜料加入量一定的情况下,瓷质砖的色料装饰效果与白料的白度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基础白料越白,瓷质砖的颜色的越白,衬托之下,砖的颜色就比较鲜艳明快,反之,颜色就比较暗淡,给人以陈旧的感觉,陶瓷原料的波动,特别的FO2O3,TiO2含量的变化势必影响基础白料的白度,从而导致批量产品之间出现色差,因此,要消除或减轻由此产生的色差缺陷,就必须稳定原料来源,严格控制进厂原料的质量,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设置除铁工序,降低坯料中的氧化铁含量。

颜料加入量不准

颜料加入量的准确性,对色差的影响是显面易见的,在一定的范围内加入量越多,则颜色越深,加入量越少,则颜色越浅,购进的颜料在配料时必须重新称量,不能完全相信颜料生产厂家在包装物上指定的重量,按袋或按桶加入,最好用精度较高的小磅秤秤量。

球磨细度变化

球磨细度一般只规定上限,未定下限,但若两球浆料细度性好,分别在上限和最下限,则因颗粒大小不一致易造成色差。

色料颗粒大小及级配变化

白料和色料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后,经一定的生产工艺加工成型,白料和色料的比例发生变化时,瓷质砖的颜色深浅也相应发生变化,要有效控制由此产生的色差缺陷,必须制订喷雾干燥时色料颗粒级配,并加以严格控制,另外,喷雾干燥时,很多因素的变化或波动都会引起粉料的颗粒尺寸及级配发生变化,如泥浆的水份,粘度,泵压,喷气孔径等,因此,必须控制相关的诸因素,才能保证粉料颗粒尺寸及颗粒级配的稳定性。

色料的比例发生变化

粉料在配比中,电子配料秤等因素引起的配比不准而完成色差。

成形压力变化

压机的成形压力,特别是最大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到生坯致密度变化,压力大,致密度高,生坯光洁度好,烧后呈色均匀,反之最大压力小,致密度低,生坯表面粗糙,呈色差,因此成形压力的变化,导致两批产品出现色差。

生坯厚度发生变生变化亦将造成色差,厚度偏小,烧成容易,瓷化程度好,厚度偏大,难于烧成,瓷化程度低,但两者呈色不一样,使两批产品之间出现色差。

烧成制度

烧成条件变化对瓷质砖的色差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气压发生变化时,烧成温度和气氛会发生异常变化,导致产品出现色差:

烧成温度发生大的变化,会影响烧成后坯体的白度;

如果助燃空气的送风量,窑的风机抽风量等发生变化都有可能造成还原气氛,会使用砖面发青或发暗,从而产生色差;

窑压的波动会改变原来设定的烧成制度,使预热带,烧成带和冷却带的长度发生变化而影响烧成,从而造成色差;

烧成周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配方确定的情况下,不能随意调整烧成周期,否则,将影响砖的呈色;

窑炉的中间与两侧总存在温差,当温差越过一定程度时,中间的产品和两侧的产品的颜色就会不同,导致色差。

刮平定厚

由于产品变形等因素,抛光车间采取不同的刮平厚度,由于烧成过程中表面深浅不同会导致色料发色不一致,故刮平厚度不同会影响产品颜色。

布料不均造成的色差

落料管阻塞导致粉料配比改变,形成砖与砖之间表面花纹图案的不稳定性造成色差。

由于粉料的流动性不一致,在布料中流动性好的粉料随布料器运动流畅,流动性差的粉料结团等因素造成粉料堆积,形成布料效果不稳定造成色差。

栅格面不平整造成粉料拖动不一致形成色差。

混料不均匀造成色差。

超洁亮打蜡不均造成的色差。

西晋越窑青瓷俑为什么被视为镇馆之宝


西晋越窑青瓷俑为什么被视为镇馆之宝

浙江萧山博物馆珍藏的精品中有两组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一组是一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当地都把它视为镇馆之宝。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人物俑,胡人形状,分别为武士俑和仕女俑,于1994年6月在萧山(市)城南(乡)联华村西山南麓墓葬中出土,后为萧山博物馆收藏。

武士俑,高28.9厘米。头戴尖顶翻盖帽,帽檐外突,后有系带,此帽子形状与萧绍平原一带的乌毡帽酷似。身着斜襟交领宽袖大袍。右手持剑,左手持盾。珠状目,高隆鼻,嘴部为两小孔,唇上阴刻翘须,神情肃穆。俑身中空,胎体较厚,通体施青釉,局部釉层肥厚而光亮,露胎处因氧化而呈褐色。帽沿、衣袖上均饰有条状斜方格纹和锯齿纹。

仕女俑,高26.3厘米。头挽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装饰状发髻,并用阴线刻出发际。卧蚕眉,珠状目,高隆鼻,小嘴口,双耳带有珠状耳环。脸部丰盈,神态自若。身着斜襟交领长袍,袍长及地,覆盖双脚。右手握一把长方形扇子,扇柄上下出头,左手怀抱一小孩,小孩头挽双髻,身着宽袖衣衫,左手抱一瓜棱球形玩具。大人小孩所着袍衫上均饰有若干条状斜方格纹。俑身中空,胎体亦较厚,露胎处同样因氧化而呈褐色。施灰青釉,脸部釉质尤佳,莹润而光亮。

俑作为人殉的替代品,用于陪葬的偶人,是封建社会对奴隶社会的一大文明与进步,虽然它遭受孔子的强烈抨击,“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还是从春秋战国一直沿用至元明。俑在不同历史阶段制作的材料、风格也各不相同,有陶、木、瓷、金属等等,姿态、形状、人种等等也各有不同。瓷俑出现在三国,西晋时期最为盛行胡人形象。萧山博物馆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就属于胡人(珠状目,高隆鼻)俑。它与东南沿海墓葬中出现的大量西晋时期胡人俑,为同一类型。

武士俑头戴胡人的“浑脱帽”,身着汉人的“袍”,汉中带胡,胡中有汉,留下了当时汉胡文化渐相融合的不可多得的实物。特别是所戴尖顶帽又与现代绍兴(萧山)地区十分流行的乌毡帽非常相象。“魏晋迄于隋唐,受胡风影响的尖顶毡帽即所谓‘浑脱帽’,流行于中原地区。”这两件人物俑的衣饰同时也成为民间衣饰打扮方面北风南渐的佐证。

汉末西晋社会动荡,大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人群被强行掳掠迁徙到中原,以补充内地劳动人手及兵源的不足。这些掳徙来的胡人,成为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依附民”,依形制型烧制成瓷俑随葬,反映了与墓主人的主仆关系。再则,随着汉武帝平定南越以后,海外贸易现象产生。随之而来的还有佛教和胡僧。这与这对瓷俑一并出土的青瓷堆塑罐上双手合十,作祷告状的胡人互为印证,从一个侧面佐证佛教是通过海上由东南沿海传播的。

总之,萧山博物馆收藏的这对西晋越窑青瓷俑,在制作造型、形象服饰、殡葬风俗等诸多方面蕴藏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极具研究价值,不失为“镇馆之宝”。

越窑瓷器仿品有什么特点?


越窑瓷器仿品有什么特点?(1)效仿造型。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华》、《国宝大观》等有关照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瓷器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2)临摹纹样。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

(3)装烧工艺。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陶瓷胎体烧制过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

(4)釉色的鉴别。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5)体胎的仿制。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辨别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不同朝代的越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不同朝代的越窑瓷器有什么特征?(1)东汉时期。

东汉越窑时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盘、钵、盏、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盆的造型为直口折唇上腹较直,下腹向内斜收,中腹有明显的折线(俗称“折腰”)。碗的造型有两种形式:一种口缘微微内敛,上腹微微鼓起,下腹内收,平底,就像一个半球形;另一种口缘细薄,深腹平底,碗壁圆。罐的种类则相当丰富,有直口球腹双系罐、双唇罐和四系罐,其中尤以四系罐最为常见,其形制为直口圆唇,鼓腹平底,肩部凸起,肩腹之间贴塑四个等距离的横系,肩部有的还刻有弦纹和水波纹,腹部常见麻布纹。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县百官镇出土的水波纹四系罐。东汉时期的青瓷装饰比较简单,多为釉下刻花、印花和贴塑。常见的题材有水波纹、弦纹和贴塑铺首,也有将麻布纹、方格纹、窗棂纹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为装饰的。

(2)三国、西晋时期。

三国、西晋时期越窑的主要器形,除东汉时常见的碗、碟、水盂、耳环、香炉等日用器皿外,还出现了狗圈、猪栏、鸡笼等大量殉葬用的明器。三国、两晋时期越窑青瓷的主要装饰,除刻印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外,还创造了贴塑铺首、朱雀、人骑兽和捏塑各类人物、飞禽、走兽等。三国时期的越窑还发明了釉下彩装饰。(3)东晋时期。东晋越窑时期的瓷器造型特征是开体扁圆,矮胖,圆形器的口、肩、底部逐渐增大,而高度降低,最大直径在器物的中部。常见器形有罐、碗、壶、盘、青瓷羊和虎子等。东晋越窑青瓷的纹饰以弦纹为主,少数器物上仍可见到水波纹,东晋晚期开始出现莲瓣纹。到东晋中期以后,由于瓷器产量的增加,瓷器的造型、装饰方法和题材趋向简朴。器形方面,用于殉葬的明器逐渐减少,直至停烧。西晋后期琥窑瓷器出现了褐色点彩,这在东晋时期得到了普遍使用。

(4)南朝时期。

到了这个时期越窑青瓷的器形逐渐减少,制造的主要产品有碗、盘、罐、唾壶和虎子等日常用品器皿。瓷器的造型也从东晋时的圆扁、圆形、矮胖转变为挺拔颀长。由于当时盛行佛教,各式各样的蓬花纹成为瓷器的主要纹饰,在碗、盏、钵的内心或外壁常常刻有双重形的莲瓣纹,在鸡首壶和莲花樽的外壁还出现凸起的莲瓣纹。

(5)唐代。

到了唐代,越窑造型又逐渐丰富起来,有墓志罐、执壶、瓷墓志、瓷罂、多角瓶等;在造型风格上,也突破了以往以圆形为主的单一形状,出现了多棱形、仿生形,如蓬花形托碗、青釉八棱瓶等造型。其装饰特点仍以釉色的精美取胜,釉层厚薄均匀、晶莹润泽、如冰似玉。唐代中晚期受同时期银器、漆器和纺织品的影响,出现了少量的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装饰。釉下褐彩也是唐代越窑时期的装饰之一。釉下褐彩起源于东吴越窑,唐代越窑彩绘技术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尤其是一种被称为“瓯”的小碗,在那一时期备受青睐。

(6)宋代。

越窑青瓷的主要器形有刻花盏托、盖碗、盖盒、三联瓜形盒、八棱瓶、执壶、瓷罂等。宋代越窑的装饰继承了唐代晚期的风格,刻花、印花和镂空装饰越来越多。如划花粉盒,线条简练,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和一柄风吹叶卷后嫩绿的荷叶只需廖廖数笔就会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则一反宋代造型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的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

◆ 越窑产品有什么特点?


所谓越窑,是指绍兴、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窑与唐宋时代的越州窑这样一个前后连贯的瓷窑体系。自东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这里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经历了创造,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阶段。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说:“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更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当时余姚、上虞一带属越州,故曰“越窑”。越窑烧造的瓷器,主要是青瓷,釉色青中微带黄色,后改进到清水般的湖绿色。唐代瓷器胎较厚。中唐以后出现划花,印花装饰;五代时刻花大为盛行,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花卉,草虫都有。越窑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厂,宋初时产量极大,吴越降宋后,越窑兴盛时期随之告一段落,此后走上了衰微的道路。

唐,五代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这时的制品胎灰白,色较深,质粗而坚,釉色有灰青,青中闪黄、绿等色。釉泡大而稀朗,流釉显著,开片较少。秘色瓷是越窑瓷的突出品种,它始于唐,盛于五代,并被作为贡品。秘色釉的特点是青中泛灰蓝,无光。这时的器物以釉色取胜,力求有玉的效果,而不重视纹饰。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刻花,贴花等;刻花多用细竹片,线条细而有力。常见的纹饰有双鸾凤,龙水双鱼,鹦鹉,串枝花卉等。

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海外。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瓷遗物发现。

越窑青瓷文化国际研讨会举行


昨日,日本、韩国和国内的41位瓷器专家,在慈溪看到按一千多年前工艺生产出来的青瓷作品时惊讶不已,更让他们惊奇的是,这一切都是由一位外来陶瓷工艺师创造的。

昨天举行的越窑青瓷文化国际论坛由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古陶瓷学会等单位在慈溪举办,是古代陶瓷文化研究的重要会议。会上,工艺师孙迈华展示了新烧制的慈溪青瓷,还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越窑秘色瓷工艺技术与现代工艺技术》。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岛田文雄,韩国的陶瓷专家金判基、崔大圭,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故宫研究院研究员王莉英得知开发出新慈溪青瓷的孙迈华不是政府的专门研究人员,也不是当地人时,称他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以慈溪上林湖为代表的越窑青瓷始烧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那里的越窑延续烧制1000年,于南宋初停烧。唐代,上林湖一带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最精美的青瓷产地。

2002年8月,浙江龙泉市的陶工孙迈华与慈溪方面达成合作方案,在上林湖边上的匡堰镇选址办厂。年底,经过无数次实验,孙迈华用上林湖边的土壤烧出了青瓷。很多专家拿着试验用的古瓷片,感慨地说“真的一样!”

如今,孙迈华已陆续开发出鸡首壶、八棱瓶、倒流壶、平口牡丹瓶、原始瓷罐、瓷碗等上百个品种的上万件产品。

越窑产品有什么特点?


所谓越窑,是指绍兴、上虞等地的早期瓷窑与唐宋时代的越州窑这样一个前后边贯的瓷窑 体系。自东汉到宋的一千多年间,这里瓷器生产从未间断,规模不断扩大,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经历了创造,发展,繁荣的衰落几个阶段。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茶经》中说:"锰,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更赞道:"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主要是青瓷,釉色青中微带黄色,后改进到清水般的湖绿色。唐代瓷器胎较厚。中唐以后出现划花,印花装饰;五代时刻花大为盛行,人物山水,花鸟,走兽,花卉,草虫都有。越窑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厂,宋初时产量极大,吴越降宋后,越窑兴盛时期随之告一段落,此后走上下衰微的道路。

唐,五代是越窑的大发展时期,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这时的制品胎灰白,色较深,质粗而坚,釉色有灰青,青中闪黄、绿等色。釉泡大而稀朗,流釉显著,开片较少,秘色瓷是越窑瓷的突出品种,它始于唐,盛于五代,并被作为贡品。秘色釉的特点是青中泛灰蓝,无光。这时的器物以釉色取胜,力求有玉的效果,而不重视纹饰。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刻花,贴花等;刻花多用细竹片,线条细而有力。常见的纹饰有双鸾凤,龙水双鱼,鹦鹉,串枝花卉等。

越窑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海外。印度,伊朗,埃及和日本等地均有越瓷遗物发现。

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


越窑青瓷有什么特点?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东汉是越窑青瓷的初创时期,青瓷的烧制成功是浙江地区原始瓷的工艺发展和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时期的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有仿铜器和漆器。东汉至三国期间瓷胎较白呈淡灰色,少数胎质较松,呈淡淡的

土黄色,釉色以淡青色为主,浅雅明亮,少有黄釉或青黄釉。器物纹饰简朴,常见有弦纹、水波纹及叶脉纹等。烧制上多用三足支钉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三足支钉痕。

三国西晋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种类特别是冥器非常丰富,如鸡笼、狗圈、猪圈、男女俑等。装饰题材和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而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和重要,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独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这种大型的冥器构造复杂、形象众多。

三国末至西晋这个时期的瓷器胎体稍厚,胎色较深,呈灰色或深灰色。釉层厚而均匀,普遍呈青灰色。常见的装饰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划弦纹或压印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忍冬纹和鸟兽纹等。网纹起于吴末终于东晋,西晋时盛行。西晋晚期出现褐色点彩,应用十分广泛,东晋时弦纹仍常见。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东晋时有别。西晋时则用锯齿口的盂形垫具叠烧,故盘、碗内底留有一圈锯齿痕。东晋仍沿用此法,但已出现坯件之间只放几颗圆形泥珠(托珠)垫隔,器物内底留有圆形泥珠痕迹。

东晋时越窑渐趋停滞,南朝时明显低落,至隋代时已是奄奄一息了,在浙东地区几乎难以找到隋代的越窑遗址。器物种类减少,鸡头壶较流行,堆塑罐和其它小冥器不再生产,动物形象大大减少,且多消瘦呆板。以褐色点彩和莲瓣纹为最主要的装饰,莲瓣纹盛行于南朝,折射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恶化,越窑一直在走下坡路,但依然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产品。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业生产出现遍地开花,相互争艳的局面,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而慈溪上林湖地区是越窑中心产区,成为当时南方青瓷中心的杰出代表。迄今发现唐宋窑址170余处。唐代早期,瓷业生产还未走出低谷,不见规模可观的窑址群落,仍处在恢复阶段。进入中唐以后,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大量使用匣钵装烧,瓷器质量显著提高,窑址数量剧增,以上林湖为中心的瓷业迅速拓展,在其周围的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以及上虞、镇海、鄞县等地相继设立窑场,规模宏大,窑场林立。唐代这个时期瓷器器胎质地细腻致密,呈浅灰、灰或淡紫色。釉层匀净,呈黄色或青中泛黄,滋润而不太透明。纹饰唐代偏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在工艺上唐代基本采用托珠垫隔,晚期才开始用匣钵装烧,质量大有提高,所烧器物基本满釉,底足内有数个圆形泥珠痕。

唐代晚期,以上林湖越窑为代表的瓷业生产已进入了鼎盛状态,制瓷技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产品种类繁多,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器型有碗、盘、盏、杯、盆、钵、壶、罐、盒、水盂、碗、唾盂、灯、香熏、瓶、鸟玩等,釉色纯净,光泽、滋润,“如冰似玉”,隐露精光;器表装饰有刻划花、印花、褐色彩绘和镂雕等;花纹有荷花、荷叶、荷花飞鸟、云、龙鱼等;刻线条流畅粗放,刀法熟练;器物普遍采用匣钵装烧,有一匣一件和一匣多件装烧。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北宋早期,越窑继续繁荣发展,器物造型精巧秀丽,釉色青绿,纯净而透明;盛行纤细划花装饰,技法娴熟,图样简洁清秀。装饰题材广泛,有鸳鸯戏荷,双蝶相向、龟伏荷叶、双凤衔枝、鹦鹉对鸣、鹤翔云间、鸟栖花丛,还有人物纹、牡丹纹、莲瓣纹、水波纹、缠枝纹、龙纹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北宋中期,制瓷工艺渐趋衰退,产品质量明显下降,但仍偶见工艺精湛的产品。至北宋晚期,器物大多采用明火装烧,制作粗糙,刻划花纹简单草率,釉色灰暗,缺乏光泽,品种趋向单调,瓷业生产已完全衰落。

南宋初期,由于朝廷征烧祭器和生活用瓷,促使上林湖寺龙口、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瓷业生产再度兴旺,出现了一个新的短暂繁荣时期,但好景不长,龙泉窑的兴起越窑终于停烧。

五代至宋代越窑瓷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灰白。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但划花线条趋细,刻花装饰亦不盛行,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五代至宋时还出现以长条细泥垫隔,故有的器物底足内留有数段长条细泥痕迹。五代的余姚窑场是吴越钱氏烧贡瓷的主要窑场。其造型多为杯、盘、碗、壶、托、瓶等日用器皿,且以刻花装饰。其纹饰题材以人物、山水、走兽、花鸟、草虫、花卉为主。釉色纯正,刀法娴熟,工艺精良,是越窑中的上乘之作。吴越降宋后,瓷器产量减少,宋以后由于龙泉窑的兴起,越窑逐渐衰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宋代越窑瓷器为什么会走向没落》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宋代越窑瓷器为什么会走向没落》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