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古瓷器收藏之官窑漫谈

古瓷器收藏之官窑漫谈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官窑瓷器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1-01-25

古代瓷器收藏。

律海明

律海明

有不少朋友在收藏古瓷器的时候,首选为官窑。我敢断言,在全国的瓷器藏家手中,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几件所谓的“官窑”吧。我问过不少的朋友对官窑的理解,得到的基本上是统一的答案:一是器身上写有官款的;二是做工细致,精美的。官窑瓷器以其精美和稀少确实是瓷器收藏者们的首选。但这里边有个问题,是不是精美的,器身上带有官款的就一定是官窑呢?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官窑的定义,其次是历代政府对其的管理制度。

官窑自唐,就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供器,二是指官厂。唐宋两代,采取的“官监民烧”制度。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十中选一”,献于朝廷。乾隆四十八年本《浮梁县志》有“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作有《带人进瓷器状》和《答元饶州书》等文章可证明。这说明唐无官窑、民窑之分,官窑贡品是民窑所烧制的精品进贡而来。到了宋朝,由于瓷业的发展,政府为加强管理,特设专门的机构——瓷窑博易务来管理,其行政长官为博易务。《宋史食货志》卷186载: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督、监押同掌。瓷窑博易务等官职一直延续到南宋时代,“或者谓:博易之务废矣,窑巡之职罢矣,今之不可复古矣。(蒋祈《陶记》)官窑,自宋开始设立,其官窑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办两类。即所谓的“官窑烧造”。中央政府在京师设立的官窑只是供应皇宫用瓷,产品不得出售。而地方政府办的窑厂生产的产品除部分进贡中央外,主要是服务于其政府机构。但实际情况是,“官窑烧造”远远不能满足各级政府的用瓷数量,还必须强令一些好的民窑厂来烧造,这就是所谓的“下属供奉”、“制样须索”、“任土做贡、”“设官监窑”。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见到的很多所谓的宋的官窑器,有很大的可能就是由民窑生产的。所以两者品质相差应该不大。

到了元代,则采取的是官办官烧,由于官府占据垄断了最好的资源,设局监管,所以官窑在瓷器生产中起了主导的作用,民窑则为从属地位,产品关于官窑甚精,民谣甚粗。这个对于收藏者而言只要确定了确为元代物品,官民易分。

到了明代,采取“官办民烧”。在明天启年前,由于朝廷占据了当时最好的资源和技术力量,生产的瓷器无论哪个方面都远胜于民窑。天启年以后,由于朝廷力量的衰微和各地的农民起义,使朝廷无暇顾及瓷器的生产,垄断的资源和占据的技术力量得以服务民间,民窑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官民竟市”的局面,甚至民窑大有超越官窑之势。官窑的生产不得不依赖于民窑的生产,从理论上讲,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民天启年后的带官款的产品,有相当多的来自于民窑的生产。

清建立以后,1645年朝廷下令,取消官窑制度,采取官搭民烧制度。朝廷只在好的民窑中搭炉烧造。官窑器占据窑中最好的窑位,烧损要赔偿。这对于民窑来说,仍然是一种厉害的盘剥。但对于前代相比,毕竟很大的进步。对于其宫廷用器,由朝廷的御窑厂烧制。御窑厂烧制的官窑器,只供宫廷,除了帝王赏赐外,即使是最高贵的王亲国戚,也不可能从御窑厂中直接获得。清代满汉贵族所用的各种优质瓷器,一般都来自民窑中的“官古器”。“此镇窑之精美者,统曰官古,式样不一,始于明,选诸质料,精美细润,一如厂官器,可充官用,故亦称官”。此外,稍次于“官古器”的,有“假官故器”及“上古器”。尽管这些都是民窑,但它们供应的对象显然都是地主、官僚。清代的官窑制作,绝大多数为民窑所出。不论是御窑厂的瓷器,还是民窑中的这些“官古器”、“假官古器”、“上古器”等各类细瓷器,都是无数优秀制瓷工匠的智慧结晶。

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在收藏实践中,首先要弄清楚官窑的概念及其发展线索,再要完整的掌握其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对明清两代的瓷器收藏更是如此,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官窑而不断的上当,收藏不仅要收藏其经济价值,也更要收藏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民族传承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收藏到收藏的价值!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瓷器收藏——侍女瓷漫谈


说起瓷器收藏,不得不提到侍女瓷。中国瓷器发展到民国,从工艺上、原料上已经没有什么突破之处了,但中国绘画在民国时期却有着辉煌的一页。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产生了一批杰出的瓷业画家和绘瓷高手。他们会聚在景德镇,以在瓷器上绘画为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为民国时期的绘瓷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工写兼备、书诗画文并茂,其中侍女瓷最有特色。

民国时期粉彩重的粉质逐渐减少,但在瓷绘高手笔下的粉彩侍女仍具有滋润柔和之感,色彩淡雅、富有立体感,绘制的侍女高雅柔丽,楚楚动人。到了民国中期,粉质少得形同水彩,但凡是出自高手的都有美人如玉之感。

侍女瓷的器型有瓶、罐、缸、盒、壶、杯、盘、盆、碗、碟、笔筒、帽筒、水盂等。在质量上一般小件多于大件,小件精于大件。器底款式有红、蓝楷书,盖印章款较常见,底款内容多为名窑款、商家款、仿古款、绘画家名款等。

名窑款有“居仁堂”等雅名,也有落公司款的,如“XX瓷业公司”等。仿古款“乾隆年制”、“同治年制”、“光绪年制”的仕女瓷大多数不俗,落商家款的有“洪义泰造”、“江西余元昌造”、“新市德厚兴”等,新市德厚兴是民国初期江西景德镇一大名窑。窑主女儿嫁到新市,开了一爿瓷店,出售她娘家生产的瓷器,它们都是民国瓷中的上品。落画家名(画室名)是瓷器底款首创,这说明瓷绘在民国瓷业中的地位,如“集成昌绘”、“江西华珍画家”、“唐亿生画”、“罗仲林绘”等,他们绘制的仕女用笔细秀一丝不苟,线条舒张流畅。

把诗、书、画运用到瓷绘中是民国瓷业的突破。凡在瓷画中均有画家名款,年代款,题诗题字及赠人题“清玩”、“雅裳”等,熔书画为一炉。在仕女画上落款除了代表人物王琦,王大凡还有俞子贞、唐子建、罗仲林、洪景皓、罗宿氏、兴子明等瓷绘高手。有不少瓷业画家仿唐寅的工整巧丽,洒脱飘逸之法。

民国瓷业要在中国瓷业史上找闪光点,那就是绘瓷,当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研究瓷绘著作《瓷绘学》。收藏民国瓷绘着眼瓷绘水平,款且瓷绘与瓷质通常成正比。侍女瓷在“文革”中属“四旧”,毁掉较多,而绘有山水花鸟走兽等瓷器却时能觅到精品。民国瓷器年代短,存世量较少,仿制品较少,价格低,无文物之嫌,因此目前瓷器收藏品是比较好的收藏选择。

瓷器收藏可以选择的范围很宽泛,目前很多喜爱古陶瓷的人们在古陶瓷收藏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有些会选择到陶企做礼品瓷器定制,也算是稍稍满足了自己的收藏喜好。但是笔者还是认为,收藏是长久的事情,不能只图一时的价值升值,另外要有一定的鉴赏知识,才能收到更多喜欢的古陶瓷作品。

漫谈古瓷的“蛤蜊光”


在古玩界,对一些古瓷彩釉上以及釉边出现的类似蚌壳内侧的珠光样的光晕,称做“蛤蜊光”。

尤其是明万历年间的“红、黄、绿三色的“大明彩”,不仅在彩釉上能见到这种光彩夺目的“蛤蜊光”,有时连牙白色的底釉上,也有这种令人目迷神移的光晕闪现。由于这种光晕显得珠光宝气,因此也有人把它称做“蛤蜊珠光”。

到了清初,黄、绿、蓝等釉色以及此类釉色的边缘部分,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正视难看见,侧视则分明的“蛤蜊光”。这种特有的迎光显现,避光消退的光怪陆离的光晕,成了古瓷的特征,因此也成了鉴定古瓷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一位著名陶瓷专家、鉴定家曾为此写有专著。认为这是由于釉色中一些金属元素,历经近300年左右的岁月,渐渐游离到了瓷面上,因此而形成了“蛤蜊光”。由此断言:清康熙、雍正朝以上年纪的瓷器彩色釉面,才有可能出现这种“蛤蜊光”。

问题是,在实际收藏过程中,笔者和几位藏界友人,都有相同的经历或是同感共识:不仅在清中期的嘉庆朝瓷器粉彩釉面上发现过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蛤蜊光”,就连只有一百多年的同治、光绪年间的一些彩瓷,也有个别出现这种光晕。

也就是说,“蛤蜊光”的出现,需要一定年纪,但不一定要等到250年以上。当然,也有的古瓷,年纪不小,却没有出现这种光晕。因此,“蛤蜊光”也不是判断古瓷的绝对的惟一依据。

但是,根据“蛤蜊光”来判别古瓷真伪,在目前来看,还算是个比较重要比较可靠的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仿古者以某种药水浸泡等手法,制造假“蛤蜊光”来仿造古瓷。但和别的制假手段同样难以避免地产生缺陷:假“蛤蜊光”也和假“包浆”、假“火石红”一样,不够自然,缺少灵气。假“蛤蜊光”显得呆板生硬,而真“蛤蜊光”在侧光下若隐若现,如虹似霞,像是具有生命一样,闪闪烁烁,显得十分灵动。说得通俗一点,假“蛤蜊光”和假“火石红”、假“包浆”一样,是死的;而真“蛤蜊光”是活的。

当然,要识别“死”和“活”,说难也不难,只要经过几次比较,就能具有“火眼金睛”,学会识别真假“蛤蜊光的本领了。

初学收藏者的手头如果没有,可以从藏友处借一件或数件具有“蛤蜊光”的真古瓷,平时多看看,多捉摸捉摸,那么以后看到那种假古瓷上的假“蛤蜊光”,立即会觉得像是老妪脸上硬涂的脂粉,和真古瓷上的真“蛤蜊光”相比,简直可以说是相形见绌,真假就可以立判了。

官窑瓷器具收藏价值


在通常情况下,瓷器件的价值大小决定了价格高低,而不同的价格则对应了瓷器件的价值档次。从目前的市场实况看,古今瓷器的价格结构大致可作以下分档。来自西陆军事http://

古旧瓷器越来越少

就年份已久的古旧瓷器而言,位列第一的当推各个朝代的官窑瓷器件,其中又以“御窑”和名头特别响的器件价格为高,因而也最具收藏价值。多年来的市场表现表明,明朝各代瓷器器件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的器件,最受市场追捧,其现在的价格与10年前相比,普遍提高了10至100倍。其中如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康熙豇豆釉彩器、雍正珐琅莲子碗等,如今的市场价已达数十万元至上百万元之巨。

官窑之外,各种带堂名款的器件则次之;工艺精湛的民间窑器又次之,其市场价格也相应依次往下。

再从瓷器件的胎体、釉质、烧结、纹饰来看,一般收藏家认为,彩色釉、低温单色釉的价格比青花高;器形特殊的器件,例如官窑的灯、瓶、炉等杂件瓷价,比一般碗、盆、碟等常用器件的价格高;精工细作或器型特大、特小者,价格往往高于寻常物件。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岁月流逝,明、清及以前的古旧瓷器件已越来越少,而且因为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其赝品也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缺乏经验和眼力的初入行者来说,如没有把握,还是不要轻易介入,改为购藏现代瓷为好。须知,今天是昨天的明天,也是明天的昨天,所谓古瓷是相对而言的。

当然,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也是按其价值、价格分档次的。首推者,自然是国家与省市级工艺大师的作品器件;或者起码是这些大师签名的复制品;其次为几可乱真而数量有限的高档仿品;再便是为重大事件、纪念日由名人定制、定烧的瓷器器件。

古瓷收藏:工薪阶层如何收藏古瓷器?


南宋哥窑轮花碗

开片即是瓷器釉面出现裂纹的现象。

原因是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在冷却过程中收缩率也有差异,形成开片,宋以前为缺陷,但从宋哥窑后变成装饰也成特点。

古往今来,热爱收藏者甚多,除皇族豪门、大家富户能以权势和金钱广受天下珍物,堆起个藏家名声者外,民间事业有成者甚少,有宋以降,每个朝代注明者屈指可数。究其原因,除经济实力不足外,亦与其文化底蕴、鉴藏眼力、选藏目光以及收藏方法等方面的缺陷有关。每个收藏爱好者从事收藏活动的主客观条件都是不相同的,其成功度没有可比性,不能以同一水平评判不同人收藏活动的成功与否。经济实力雄厚者能财大气粗的再木槌上竞拍到明清官窑瓷器固然可贺,但“瓷片族”从工地挖掘机下抢救出来一件古瓷失传残器的意义和价值绝不比前者逊色。道理很简单,明清官窑器只要上拍,有钱就能竞争到手,而虽残犹珍的古瓷孤品,之恩那个靠机遇和眼力获得,金钱是毫无价值和作用的。一般来说,要在收藏活动中取得与自身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成功,要重视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严格鉴定,保证真品。仿品、赝品、伪品可买,但只能作为明知其假而购来用于对比研究,以提高鉴识能力为目的。如果由于鉴定水平的地下或鉴定态度的草率而使仿、赝、伪品错被收藏,混杂于真器之列,那就是收藏上的失败。因此,在古瓷金顶上“宁严勿宽,不存侥幸”:“宁肯失之,不可草率”应是工薪大众收藏爱好者坚持的原则和信条,因为这类藏友们的经济能力决定了我们“失败不起”!

藏研结合,乐在其中。面对藏品,收藏的乐趣可以在其增值之金钱,可以在其观赏之美感,然而最有乐趣者,在其历史文化艺术内涵之辈发现、被解读、被感悟,何以如此,概因收藏是一种知识性活动。

重视价值,慎重选藏。只要够得上古瓷器收藏品档次之物,皆有价值。具体说是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一件古瓷器上,这些价值的存在并不想等,并不平均,并不一致。总之,有价值这则选藏之,否,则弃之。要坚持古瓷收藏上“真、善、美、少、精、奇“的原则,对那些上述价值甚少、虽也称得上古瓷之物,收藏上一两件标本即可,无需重复收藏。

吐故纳新,以藏养藏。工薪阶层资金有限,古瓷收藏能够只进不出者甚少。即以藏友之间互相交换、调配余缺而论,也有必要搞活收藏,吐故纳新。在己者为重复藏品,在彼者成研究标本,两相授受,各得其所。

古瓷器收藏:古瓷值得收藏的原因有哪些


古瓷器作为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血脉之传承的文物古玩之一,收藏古瓷器,起码是对祖先们历史遗物的尊重,并且通过古瓷器收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历史的存在。那么,古瓷值得收藏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则古瓷因古而值得收藏。古瓷,是我国先民的发明和创造,中国(China)也是因“瓷”而得名,所以,古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实物载体,它既有极为重要的文物研究价值,更有极为难得的收藏价值。

二则古瓷因美而值得收藏。古瓷是重要的古代艺术品,艺术品的灵魂是美。一件真正的古瓷,一定是光彩四溢、美轮美奂的,美得让人震惊、美得让人窒息,并且无论时光怎么流逝,凝聚在古瓷之上的美都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瓷的美会愈加珍贵、尤为难得。

三则古瓷因“钱”景美好而值得收藏。投资也好,收藏也罢,都有一个“钱”景问题。由于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以及与之相连的文化支柱产业都在建设之中,随着文交所的建立,古代艺术品将迎来资产化的发展前景,将来古瓷既可以上市,象股票一样发行,又可以如其它资产那样用于银行信贷等等,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拥有古代艺术品特别是收藏古瓷的,将是财富最多的人群。

四、古瓷收藏千载难逢

当今的古瓷收藏,正处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代。

南宋官窑之郊坛官窑的鉴别


郊坛官窑,即是“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但是由于后人对《坦斋笔衡》关于官窑记载的误解,陶瓷研究者一般把“五大名窑”之一的“官窑”划分成含有3个窑口的广义概念,即指“忭京官窑”、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长期以来,不少中外学者对此种划分的科学性颇有质疑。因为此种分法是与宫中藏品相矛盾,无法与实物相印证。如“汴京官窑”窑址已为黄水淹没,成为历史悬案,故何为汴京官窑器也就无从探究,至于修内司官窑又因缺少窑址印证,对其存在与否,尚且争议颇烈,更谈不上对其器物之研究。而郊坛窑址,尽管发现多年,但学者们所持观点各异。三分法长期以来,既无理论基础,又无实物印证。不过人云亦云,莫明究竟。

宫中传世官窑瓷器,经研究均属于浙江青瓷系统,无法区分南北。曾有试从烧造方法上进行划分,认为北宋的“汴京官窑”瓷器多系支烧,南宋的郊坛官窑系多为垫烧。其实,这两种烧法,均为郊坛官窑所采用,从其遗址发掘情况分析,厚胎薄釉者为支烧,而薄胎厚釉者,则采用垫烧。或曰,以支烧为早,垫烧为晚,此说也不能成立。因为不同的烧造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器物而定的。底径大而薄者,往往还采用支、垫结合的办法。所以,两种方法绝没有时间的早晚之分,更不能以此划分南北官窑。据文献及考古得知,宫藏传世官窑瓷器中,除官窑瓷器外,“汴京官窑”是不存在的,它实为官汝窑;而所谓“传世哥窑”实为修内司官窑。而只有郊坛官窑的发掘物与宫藏官窑器相符。由此证实,所谓的“五大名窑”之中的“官窑”就只能是南宋的郊坛官窑,别无它属。

郊坛官窑是继修内司窑以后设立的第二座官窑,其窑址在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早在本世纪初期,窑址就已经被发现,50年代浙江省文管会对窑址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198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了作坊遗迹及窑炉一座,取得有较丰富的资料,其中有不少发掘物与故宫博物院藏官窑瓷器相符。

发掘证明,郊坛官窑烧制器物可分两大类;一类属于生活用器,有碗、盘、碟、盒、盆、罐瓶等;另一类为陈设用瓷,主要是仿周汉的鼎、鬲、簋、奁等形式的香炉,琮式的瓶、觚、尊、贯耳壶、花口壶、花盆等。两类相比,以烧制生活用瓷为主。然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官窑瓷器中,却以陈设用瓷居多。这可能因为日用瓷损坏率较高,陈设用瓷损坏率较低的缘故。从瓷器胎与釉的厚薄对比而言,有厚胎薄胎厚釉两类。一般讲碗、盘、蝶杯等小型器皿薄胎者居多。觚、炉、瓶、花盆等较大较高的器物则以厚胎者居多,瓷胎的色泽以灰色为基本色调,其胎是以瓷石羼入少量紫金土配制而成。釉色以青为主,基本上可分为粉青、灰青、米黄三种色调,是以植物灰及石灰、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原材料配制的石灰碱釉,这种釉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高温时粘度较大,即在高温下不易流釉,因而釉层可以施得厚些,使器物外观显得较饱满。薄釉一般施一次釉,施釉后以支烧具垫于器底,装入匣钵内烧制。器身全部满釉,仅留有支钉痕。厚釉瓷器大部分是垫饼烧,施釉在2次以上,多者达4次,装烧时往往将圈足底部釉层刮掉,在垫上垫饼,釉层不致粘连而报废。官窑瓷器开片纹形成是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致。这说明,开片纹的产生是瓷器在窑中烧成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现象。一般讲,薄釉和厚釉产品开片的状态是不一样的,薄釉器开片纹细密者多,厚釉器的开片纹粗稀者多。

郊坛官窑,顾名可知是在建坛以后建窑的,上承修内司。《宋史.高宗本记》载:“(绍兴十三年)三月已亥,造卤簿仪仗。乙已,建社稷坛。丙午,筑圜丘。”那么,郊坛官窑始建年代当晚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但其下限年代尚缺文献与考古资料佐证,故其烧造史姑定在绍兴十三年稍后以至更晚的绍兴年间(1143年——1162年)。

高古瓷器收藏热潮掀起


高古瓷和明清瓷是古陶瓷收藏的两个部分,两者本不应该被分开的,形成这种现象有历史的原因。中国古陶瓷收藏从明代开始,主要收藏宋瓷,明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仿古的玉器和瓷器,证明其收藏之风颇盛。到了晚清才形成两个板块,是因为当时古陶瓷的经营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北京的藏家主要是达官贵人,他们在皇城根下高古瓷,目前业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这两种说法中,前者认可度比较高。因此,目前市场上说的“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明清以前的瓷器。

他说:中国的古瓷分明清官窑板块和高古瓷板块。“明清官窑”的板块,按照瓷器烧制的种类,可以分成“明青花瓷器”、“明代彩瓷”、“明代单色釉”、“清代青花瓷器”、“清代青花釉里红”、“清代斗彩”、“清代五彩”、“清代粉彩”、“清代单色釉”等单元。“高古瓷”板块,通常指的是元以前的瓷器。“高古瓷”板块又可以细分成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单元。

目前的古瓷中,明清官窑瓷器已经非常稀少,而年代更久远的高古瓷则更少,而绝大多数都被藏入世界级的大博物馆之中,因此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就更少。这其中,又以宋元瓷器尤甚,以汝窑瓷为例,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1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有两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

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理事何志坚在描述高古瓷的稀少时说,鉴定专家到东莞给收藏家开办讲课的时候,讲到高古瓷的特点及数量的时候,都会调侃一句“大家不要做梦。”意在跟藏家强调要收藏一件高古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购买时要非常谨慎,不要抱有捡漏的心理。

高古瓷市场正由海外转向国内

几年前,高古瓷的市场确切地说是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的纽约、伦敦。这跟过去的历史有关,在过去几百年里,欧洲家族式的长期收藏造就了海外收藏中国陶瓷的历史传统。去年翟健民到松山湖开讲座的时候,给在座的藏家看的诸多图片中,其中有一件是宋代茶叶末釉碗,这个碗在一位日本的藏家手中藏了60年。翟健民说在日本瓷器收藏家手中,有一些高古瓷,都是早年间收藏的。

国内市场的藏家在前几年大多数目光都盯紧明清官窑瓷器,再加上对高古瓷的知识积累不多,出手都比较谨慎,不敢轻易触及高古瓷,再加上欧美买家大多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因此,中国高古瓷的价格在海外普遍高于国内市场。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被全球古董界巨擘的伦敦古董商艾斯肯纳兹以1568.8万英镑拍走,高古瓷的价格也从此开始上涨。

但随着这两年,玩家越玩越高端,对高古瓷开始了解,眼光也逐渐投向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洪州窑等窑口。再加上山西煤老板、温州商人的大量资金注入艺术品市场,国内高古瓷的市场也开始上扬。记者查看拍卖成交记录发现,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

高价之下催生赝品收藏需谨慎

存世量稀少,必然造成价格居高不下,高价是赝品进入市场的动力。

藏家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赝品冲击市场是高古瓷最大的风险。由于高古瓷器相对来说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文饰并不复杂,因此也成为赝品泛滥的重灾区。目前,高古瓷的造假因资金大和高科技注入,已经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吴树写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有的造假高手甚至可以保证他造的瓷器赝品可以通过各大拍卖行的鉴定,而且可以拍出过百万的价格。”

中国古瓷器收藏必读


古瓷器收藏是一直是收藏领域里的热点,收藏群体庞大,久盛不衰。因而,成就了许多世界级的大收藏家和收藏经典。研究这些收藏家的成功之道是我们收藏道路上的必修课。循着他们的成功足迹才能踏上自己的收藏道路。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chr(39)chr(39)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chr(39)chr(39)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到了明代,梅瓶是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是景德镇窑产品,瓷质。高44.1、口径5.5、腹径28.4、底径13cm。,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透明度极高,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萧何、韩信和艄公的形象绘制的富有个性,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故宫博物院馆藏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宋代,高39.4cm,口径3cm,足径9cm。瓶小口,口下出楞,短颈,溜肩,瘦长腹。通体绘有黑彩纹饰。肩部绘双层莲瓣纹与朵花纹各一周,腹部绘主题纹饰缠枝花卉,花瓣肥大,花叶纤细卷曲。画面虽然满密,但花、叶主次分明,清晰可辨。腹下部亦绘朵花与上仰莲瓣纹,与肩部纹饰相呼应。各层纹饰之间以弦纹相隔。

故宫博物院馆景德镇窑斗彩缠枝花纹梅瓶,清雍正,高26.3cm,口径5.5cm,足径11.9cm。瓶圆唇,小口,短直颈,丰肩,肩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斗彩装饰。颈部绘4组朵花纹,肩部饰勾莲纹,腹部以6组折枝花卉纹为主题纹饰,上下以变形勾莲纹相隔。胫(jìng音敬)部绘缠枝宝相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学习古陶瓷理论,须潜心研究、琢磨、体会真品、精品古瓷器的各项特征,熟悉到犹如了解自己孩子的程度这才是成功收藏古瓷器的秘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