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讲述China故事

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讲述China故事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3-30

陶瓷文化。

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连续15年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与国外20多个产瓷城市建立友好关系;连续两年在德国和非洲举办中国陶瓷文化展;吸引3万多名“景漂”“景归”人才,其中洋“景漂”5000人……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景德镇坚定文化自信,以创新的思维和办法,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以自信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向世界讲述china的精彩故事。

景德镇是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是一座可作为、能作为、要作为的城市。2018年4月,我市向国务院上报《关于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请示》,同年9月,该请示获批准通过。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特别提出了“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这为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同时也坚定了景德镇建好试验区的决心与信心。

记者了解到,在试验区实施方案中,我市将着力打造“两地一中心”,即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这个以“两地一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创建,将使城市文化遗产、城市生活、城市空间与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将为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提供了重要载体。taoCI52.com

如今,一项项措施在推进,一个个项目在落地,创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位于城区繁华地段的御窑博物馆正在紧张建设之中,这里曾经是景德镇市政府办公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御窑遗址保护的核心区域。为了保护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瓷业遗存,景德镇对市政府进行整体搬迁,并于2015年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目前,景德镇御窑厂内中轴线和古井、御窑厂大门、龙珠阁、南北簏窑炉作坊遗迹保护房、佑陶灵祠等都已经得到清理和修复,10000平方米的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已显露雏形。2017年1月,国家文物局将御窑厂遗址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御窑厂遗址获得申遗“入场券”。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以御窑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启动御窑厂遗址13.1公顷核心区、80公顷延伸区、240公顷“陶阳十三里”老城区保护,建设御窑遗址博物馆,修复老厂区、老里弄、老窑址,再现千年陶瓷文化遗迹、六百年御窑文化遗址和百年陶瓷工业遗存。

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是在原“宇宙瓷厂”的旧址上,通过活力再造、结构改造、环境营造,建成了融传统、时尚、艺术、科技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在这里,游客既能纵览陶瓷工业遗产风貌,也能随处感受到现代科技与传统陶瓷文化的融合。2017年10月,陶溪川文创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名单。据悉,陶溪川已入围首批“国家工业遗产”,荣获联合国亚太遗产保护创新奖;景德镇市活化陶瓷工业遗存、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做法,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

御窑厂、陶溪川、三宝瓷谷、大学……这不仅是文化特色地标,也成为了景德镇展示陶瓷文化的名片、讲述江西故事的平台、传播中国声音的窗口。

除此之外,我市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陶瓷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围绕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已整合原红叶股份、陶瓷进出口、精品陶、国瓷馆等4家公司以及国家用瓷办公室、陶瓷协会等单位,组建集团;优化陶瓷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手工制瓷精品化、日用陶瓷规模化、科技陶瓷高端化,陶瓷工业园内已形成手工、日用、高科技一体发展的“大陶瓷”格局,并逐步打通从原料供应、工业设计、制造加工、检测鉴定到营销物流等各个环节的陶瓷全产业链。同时,做足“陶瓷+”文章,推动陶瓷与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国际陶瓷文创小镇、洛客设计谷、陶青台文创园等一大批项目正积极推进。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汇报会召开


12月21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汇报会在紫晶会堂召开。市委书记钟志生主持会议。刘锋、汪立耕、黄康明、吴隽、董立新、张春萍、黄金龙、沈水生等市四套班子领导出席汇报会。

与会同志紧紧围绕“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主题,就工作方案中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政策环境等方面,讲认识、谈问题、献良策,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

钟志生强调,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不仅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更是事关景德镇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战略,还是今后我市工作的总抓手。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全市领导干部要形成共识、合力共为,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力争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早日创建成功。

钟志生指出,前一阶段各相关部门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国家部委进行沟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实施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部门要再接再厉,以打造“四地两中心”为目标,围绕“文化传承创新现实基础、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七大重点任务以及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政策需求”任务分工要求,主动与省有关部门、国家部委对接,为试验区创建争取最大化支持。

钟志生强调,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是当前我市重中之重的工作。要群策群力、献计献策,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完善试验区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景德镇“铸魂”打下坚实基础;要牢牢把握方案提出的任务和政策,做到有机统一、精准到位、操作可行,保证每项任务和政策都是有的放矢、有据可依;要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抓紧完成总体方案;市相关单位要加强与国家部委、省有关部门的衔接沟通,为《总体方案》的修改、提升、完善提供政策、智力支持,为创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做好前期准备。

景德镇:以文化自信向世界讲述china故事


荣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批创始成员;连续16年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与国外20多个产瓷城市建立友好关系;连续两年在德国和南非举办中国陶瓷文化展;吸引3万多名“景漂”“景归”人才,其中境外“景漂”5000多人;而最新的好消息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中国将在这里建成国家陶瓷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基地、世界著名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合作交易中心。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在老厂区、老城区的改造声中,在人们创新、创业的热情当中,千年瓷都景德镇正在苏醒,以自信姿态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向世界讲述china的精彩故事。

博物馆孕育大情怀

怀旧是每一个人对往昔珍贵记忆的一种重拾,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怀。位于城区繁华地段的御窑博物馆曾经是市政府办公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御窑遗址保护的核心区域。为了保护这一最具代表性的瓷业遗存,景德镇对市政府进行整体搬迁,并于2015年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如今,在遗址周边13平方公里内,民居、瓷行、会馆等历史建筑正逐步修复,加上道路改造工程,总耗资约50亿元。在不远处的老房屋顶上,工人在清理杂物,为老城改造做准备。

一座博物馆也即将在这里诞生。拱形窑炉的外形设计、用红褐色的古窑砖与仿古窑砖混合修葺的外墙,使它与不远处高耸的工业烟囱形成醒目的空间构图。

大博物馆博大精深,而同时,市区内在老百姓自己身边和家门口的小微博物馆也越来越多,它们有着老街坊般的亲切感,让人能够触动时代记忆的心弦,重拾历史岁月中的片刻光阴。市民可以随时踏进“小而美”的馆内,感知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获益良多。

位于陶溪川内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小微的空间载体。博物馆通过“十大瓷厂”去追溯那段历史,当年瓷厂的门楼、矗立的圆窑包(倒焰窑)、庞大的磨球机、陈旧的隧道窑、老式拨号电话机,再现的瓷厂各类生产车间、墙壁上珍贵的文史实物、烧窑师傅的工作服、300多人的口述史……所有这些,有的似曾相识,有的闻所未闻,但亲切感却丝毫未减。徜徉其间,犹如漫步瓷都的过去;散落其间的,众多有梦想、有担当、有情怀的博物馆,不但收藏了历史章节的生动实证,更是这座城市努力在历史长河中“诗意栖息”的明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是已超脱于工作关系、儿时记忆之外的,深植于血脉的对景德镇的浓浓情感。

坚持对历史文化进行“活态”传承,体现了景德镇在破解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矛盾的创新思维。凤凰山下的陶溪川文化创意园,是在原“宇宙瓷厂”的旧址上,通过活力再造、结构改造、环境营造,建成了融传统、时尚、艺术、科技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性建筑。在这里,游客既能纵览陶瓷工业遗产风貌,也能随处感受到现代科技与传统陶瓷文化的融合。

奏响交流互鉴新乐章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上作为重要商品,是联系东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景德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实现了从丝绸之路货源地到“一带一路”文化使者的完美蜕变。

积极打造国际化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项目落户景德镇,将有利于充分发挥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品牌、生态价值,打造“国际范”的品质城市;已经成功举办十六届的瓷博会,借助国家级、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品牌影响力,每届都有大量的海外陶瓷企业参展、交流,成为了以产品展示、文化交流和贸易投资为主要功能的综合会展平台。

积极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向世界讲述china故事。2019年12月,“丝路瓷行——陶瓷传统成型技法现场展示活动”在希腊雅典扎皮翁宫国家博物馆开幕,100余件陶瓷作品以文化交流使者的身份闪亮登场,为希腊瓷器爱好者奉上了一席精美的中国文化盛宴。2019年10月,在克罗地亚举行的“丝路瓷行——中国陶瓷文化展”,是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2019国际巡展的第二站,也是文化和旅游部“中国和克罗地亚文化和旅游年”框架项目之一。2018年7月,在南非举办“感知中国·丝路瓷行”中国文化展,展示了中国陶瓷的精妙绝伦与博大精深,唤起了南非民众对中华文化的美好向往。同时,加强与陶瓷类、艺术类、智库类机构合作,扩大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交流;

与国外中小学校、艺术院校建立联系,广泛开展国际陶瓷学术研究、国际游学研学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景德镇每年开展政府、科研院所、民间社团等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对外交流活动多达上千场。

境外“景漂”折射出陶瓷文化强大吸引力。在景德镇,有一种独特的“景漂”文化现象。3万多名来自全国、全球各地的艺术工作者汇集于此,如痴如醉地研究陶瓷文化,其中境外“景漂”就有5000多人。这些外国陶艺爱好者漂洋过海来景德镇寻梦,在这个城市交流、学习、研修技艺,并逐渐被这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所吸引,深深地爱上这座城市。境外“景漂”现象,让景德镇瓷器再次成为多元文化碰撞融合的载体。他们在借助景德镇传统手工艺把艺术构想变成现实的同时,也帮助景德镇的工匠、陶艺家打开视野,收获全新的创作理念。

“陶艺课堂进校园”蔚然成风

对市实验学校的孩子们来说,能够在学校里上陶艺特色课是一件让他们非常高兴的事情。课上,他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拉坯机拉坯、在瓷器上彩绘、把瓷泥捏成自己喜欢的作品,自由发挥想象力,与陶瓷来个“亲密接触”……

市实验学校在四至六年级学生中开设的这门课程,是我市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陶瓷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开设这门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对陶瓷有了初步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为了将现代陶瓷艺术引入课堂,市教育局要求全市各中小学校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展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校园建设,借助丰富的资源、多样的载体,培养学生爱陶瓷、爱瓷都的情怀,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陶瓷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而不懈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共有368所中小学校开设了陶瓷文化课程,印制了陶瓷文化校本教材,20万中小学生能够用小手摸到泥土,感受陶瓷的魅力。孩子们在一件件小小的陶艺作品上倾注自己的情感,从小就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了将这门特色课程落到实处,我市许多学校纷纷推出了多种举措:市实验学校成立了陶瓷文化教育基地——“陶乐园”,自编了学生陶艺课培训教材,把陶瓷泥土拉坯制作、在陶器上绘画作品两门课程引入课堂,将陶艺课列入四、五、六年级的课程表,做到每个星期有三堂课(每堂课两个课时),三个年级每个班轮流上课,让学生们亲手体验陶瓷制作和绘画的过程。该校还在课后开设兴趣班,指导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孩子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市第七小学、市第十二小学专门聘请陶瓷老艺人进校园,向学生们讲解陶瓷知识,弘扬千年瓷都文化,传承匠心精神。古城小学、梧桐小学每学期聘请学校附近的陶瓷企业工人定期走进课堂,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孩子们举办形式多样的陶瓷知识普及活动。

在开设陶瓷特色课程的同时,我市还充分发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和大学的优势,专门邀请专家和大学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走进校园,为孩子们举办专题讲座,传播陶瓷文化。专家和老师通过ppt和视频,向学生们详细讲解的发展历史、种类及成型工序。通过专家和老师的详细介绍,让中小学生对陶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与认识。未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还将与更多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让更多高质量的社教活动走进校园,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让我市更多学校能共享该馆丰富的教育资源。

多元创新陶瓷艺术的传承


期的陶艺专题“冷门不冷,陶瓷艺术的复苏”中,从事陶艺教育的艺术工作者与我们分享了手工业的潜力,以及要培养审美、格调、动手能力并存的优秀陶艺人才。

随着陶艺市场近两年的开放和发展,越来越多各个领域的社会人士开始关注陶瓷这门艺术学科,其中不乏传统、当代艺术家及各行业设计师选择陶瓷这种材料作为创作语言,创造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这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在陶艺创作中颇有建树的工艺美术家尹根有、设计师潘剑锋及水墨画家叶建新,让大家了解不同的艺术形态和陶瓷艺术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尹根有是陶瓷文化品牌“古婺窑火”的设计者,他以“艺术生活化”的理念开发各种陶瓷产品,尹根有认为目前的陶艺市场比较混乱,缺乏原创力及品牌概念。潘剑锋是视觉设计师及跨界艺术家,多年致力于中国前沿的本土当代艺术研究和设计实践,在他的作品中多次选用陶瓷工艺进行创作、策展,对陶瓷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叶建新将中国画的水墨笔韵和陶瓷的工艺美感相结合,用水墨和陶瓷两条腿走路,取长补短、互相扶持。

何炳钦代表:做好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陶瓷文化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遗产。如何在保护、传承陶瓷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全国人大代表、大学教授何炳钦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何炳钦代表说,御窑厂是景德镇的一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先后作出两次批示,御窑厂遗址及其构成要素,是体现景德镇制瓷业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遗存,也是世界工业化萌芽的雏形,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2015年3月,景德镇市正式启动了以御窑厂遗址为核心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将全市包括御窑厂遗址在内的一批历史遗迹作为遗产构成要素主体进行整体申报。就在前不久,经专家评审、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被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下一步,景德镇将加快修订《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加快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国家5A景区,使之成为我市独具特色的文化“金字招牌”,打造世界陶瓷文化“零公里”。

何炳钦代表认为,创新一直是陶瓷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景德镇在延续和传承陶瓷文脉的同时,创新创意也随之源源不断地生长着,令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再现陶瓷文明的新内涵。就拿近几年来说,在上海APEC、杭州G20峰会等国际高端会议上,都可以看到景德镇生产的精美瓷器。与此同时,景德镇拥有完备的“产、学、研”体系和庞大的创意大军,有世界唯一的陶瓷大学,有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大师1000多人。创意人才的集聚带动了景德镇创意产业上规模、快发展。这些创新的力量,都是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源源不断的力量。

何炳钦表示,景德镇将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挖掘陶瓷文化内涵,进一步发挥陶瓷文化创新的活力,向世界展示景德镇的独特魅力,使景德镇的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

代表委员小资料:

何炳钦,男,1955年9月生,江西婺源人,1977年考入学院(现大学)陶瓷艺术设计专业,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大学教授,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

石湾陶瓷父子艺人的传承与创新


本月22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开幕的2014广东民间工艺精品进京展上,石湾陶艺再次成为亮点展现在全国的视野里,除了让市民看到更丰富的石湾陶艺,也让人感受到广东的工艺品在传承与创新上做出的努力。

说起杨伟东,市民并不了解,说起杨锐华,广东的工艺界就非常熟悉了,他是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杨伟东是杨锐华的儿子,子承父业,一起制作工艺。

在寂寞中创新石湾釉种

老石湾艺人在表述石湾陶艺的釉时,常有一釉二型三题材的说法,釉色是排在第一位的。“以前石湾陶艺早期以出口为主,为了迎合外国人的需要,它的色彩非常丰富,并以此著称。”杨伟东说,传统的石湾釉色共有几十种,但是在古窑的柴烧成环境复杂,气氛温度很难控制,尽管釉色丰富,但很难达到理想效果。通常会用的早期的灰釉为主,釉色品种多但工艺控制难度大就消失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人们慢慢通过尝试用矿物质与氧化物合成釉料取替代早期灰釉,稳定性好烧成范围广。

但在古柴龙窑烧成的顶尖老作品,到现今也无法复制,即使通过严格化学分析也无法在复杂的柴窑气氛里重现,这种偶然性总让人感受到一窑一宝的珍贵性。

杨伟东毕业后,逐渐对陶釉产生了浓厚兴趣。看到父辈石湾陶艺家们总是被偶然性的釉彩表达局限,困住手脚,他慢慢掌握了釉料的性能,便开始日夜调试颜料,在泥、釉、火诸方面积累经验。

丰富釉料拓展石湾工艺的道路

在创新过程中,老一辈和新一代显出了剧烈的冲突,父亲觉得儿子研发出的釉料太亮,太前卫,“火气大”;而儿子又觉得父亲太保守,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两人在争吵中不断融合彼此的观点,最终达融合。现在研发出的一些釉料都是借鉴了其他陶艺产区釉料基础上进行创新,如耀变天目釉、金彩茶叶沫釉、绿银丝金沙釉等。

让杨伟东最得意的一个釉料是铁红金圈釉,这种釉通过高温烧成特殊的曲线,在陶艺上犹如斑斓的梅花,非常漂亮。杨伟东曾在一个有设计感的大琵琶花瓶上施于此釉,将作品送于广东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评选,荣获金奖。还有一个釉种名为绿银丝釉,这也是杨伟东的首创,通过绿金沙釉改良而成质感犹如刺绣中的乱针绣的立体效果。

杨锐华告诉记者,因为儿子丰富了石湾的釉种,他也根据釉种对石湾工艺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比如最近他做的一个《孔雀》作品,就是专为绿银丝釉而创造,器型采用多种釉色混合配搭,更能表现出孔雀颜色的艳丽釉色传统和创新有种配搭,这也是对固有石湾釉彩新的突破。

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弘扬陶瓷文化,推进艺术创新,正是体现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学院院长江伟辉的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发展中传承与创新两方面的重要性与平衡性。6月28日上午,“北京2014·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高端论坛”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号馆成功举办。该活动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学院联合主办,学院北京校友会承办。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付维杰、学院院长江伟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昌、学院钟连生、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鲍杰军、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何乾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会议由学院北京校友会秘书长郭文佳主持。部分嘉宾就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艺术创新与来自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该论坛围绕陶瓷教育创新系统、陶瓷创意与现代生活融合以及陶瓷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陶艺生态系统等方面展开了现场互动。与会专家、学者聚焦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并达成“共识”,认为国际视野下的创新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创新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在陶艺教育、人才培养、管理机制以及走出去向先进创意与设计的国家学习经验等方面都需要全面加强。如何把创新创意与现代人生活方式结合起来,体现中国当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如何把传统设计与高科技结合起来,给悠久璀璨的陶艺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当前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学院院长江伟辉表示,“中国陶瓷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陶瓷文化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遗产。西方最初了解中国就是从陶瓷开始,陶瓷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科技结合的艺术结晶。从明清时期开始,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都有中国的瓷器,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的顶峰,对世界影响巨大。21世纪的今天,如何在继承以前祖先创造的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协会管理和学院教学机制应该明确提倡创新力

硬币的一面是中国陶瓷走向全世界的繁荣景象,另一面却是陶瓷界内部生态创新系统自身面临的紧迫感,尤其是陶艺界创新风向标的明星瓷都—景德镇更有发展中“忧患意识”。如何在当前找到一条“接地气”的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已成为陶艺工作者共同的“心病”。学院教授钟莲生认为,“现在陶瓷艺术发展存在分类不清晰的问题,因此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很多陶瓷作品创新的积极性不够,创新需要真正的接地气,需要强调审美的回归,同时需要提倡生态系统平衡协调的创新,现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个发展节点。”“中国陶瓷的创新力还没有蓄积足够的力量影响产业发展,教育与培育人才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中央美术学院吕品昌教授在论坛上特别呼吁,“陶瓷有关协会的管理和学院的教学机制方面都应该大力加强,需要进一步明确提倡创新力的培育”。在回应如何“接地气”方面,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认为,“创新并不要模仿,切勿哪个地方的陶艺产品好卖了,就一窝蜂而上,要应该发挥每个瓷区的地域特色,结合当地陶瓷的特点进行创新,比如福建德化白瓷就在雕塑方面很有优势,就应该在这方面下足功夫”。即便知道“景漂”的各类陶艺家有两万多人,佛山欧神诺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鲍杰军却常常面临“用人荒”的尴尬处境。他所领导的陶瓷企业经常为寻找国内优秀的陶艺家人才感到“头疼”,他发现中国的陶艺家很难把设计和生活融合起来,创造不出生活化的新产品,导致他常常不得不需要“求助”于欧洲的陶艺家。鲍杰军认为,“中国陶艺创新要增强时代感,把满足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着力点”。

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需要跨界与融合

中国陶瓷艺术在世界格局中还处于弱势,艺术话语权显示不出来,“虽然无论是陶艺从业人员、出口量,还是艺术家的数量,现在中国陶艺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中国陶瓷艺术所处的地位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艺术家和产品方面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关于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艺术创新,吕品昌带来三剂“良方”:一是要重视加强传承与创新的把握,比如要有计划地展开活动,展览评审机制上需要加强管理。二是与深入研究探索如何陶瓷文化传统和当代文化结合。三多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景德镇作为陶瓷之都如今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严峻挑战,广东佛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何乾把“景德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状归结为两点,“其一是艺术和生活化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其二是很多大师的价格不透明。中国陶瓷艺术创新需要跨界与融合,何乾认为,“捷克的一家五星级宾馆餐厅空间可以把陶瓷艺术与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消费者带来完全不同的体验。现在金融、地产等传统的企业都有了新的名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地产",陶瓷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跨界发展,只有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质,才能"有根",才可以带动产业发展”。

活动主办方学院是中国唯一所陶瓷高等学府,始建于1910年的中国陶业学堂,现已成为中国高层次陶瓷人才培养和陶瓷艺术文化交流、陶瓷材料创新的重要基地。建校百余年来,所培养的6万余名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他们已成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领航者,为弘扬中国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传承陶瓷文化 打造国际巨头


昨天上午10时,南风古灶五百年燃烧不息的薪火传递到浓郁新东方主义风格的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寓意东鹏陶瓷以此为起点,借助传统陶文化与现代建陶工业文明的融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会长丁卫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邦彦等领导以及国内逾千名设计师出席了开幕剪彩仪式。

昨天早上10时,南风古灶,40多位东鹏员工按照石湾陶艺传统拜祭火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从已有500年历史的龙窑中引出陶源薪火,点燃一位东鹏老员工手中火炬,火炬被接力送到昨日开馆的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古灶薪火传递的过程,象征着佛山现代建陶企业与石湾传统陶艺的传承关系。”南风古灶负责人黄鉴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把从南风古灶炉火中取到的“圣火”,传递给东鹏陶瓷的员工。

传统陶瓷文化如何发扬光大?与现代化大工业如何共生共荣?一直是佛山政府、企业、社会各界谈论、思考、探索的课题。借鉴、传承数千年陶瓷文化精髓的东鹏生活体验馆设计风格,代表着国内最具特色、国际设计的新潮流,标志着佛山企业开始从本地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谋求二次转型,再上中国建陶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台阶。有专家表示,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的创新之举,或许会开启佛山传统工艺文化与现代工业融合发展的大门。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认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去年专门带领员工到南风古灶去“寻根”,东鹏自主创新的层面从技术创新向文化内涵方面延伸,全面提升建陶产品的文化厚度,从而最终构建起中国建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浅谈陶瓷花鸟画的传承、创新及发展


陶瓷花鸟画和其它画种一样,有丰厚的传统经验值得当代人去继承,但也有一些惰性传统成为了画家定式的思维,妨碍着陶瓷花鸟画与时代并进的步伐。在改革开放、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尤显得不相适应。因此,中国花鸟画包括陶瓷花鸟画的创新发展,更应成为当务之急。

21世纪,作为当代中国陶瓷画家,回顾一下中国花鸟画的历史,对探讨陶瓷花鸟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史

鸟类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初唐(大约公元七世纪初),到了盛唐,以花卉为题材的作品也相继出现,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花鸟画到了唐代作为独立画科,已初具规模。中国历代画家关注现实,体悟自然,经过长期艰辛的探索,在生活中不断提取创作素材。五代黄鉴、黄居采笔下花鸟形象勾勒精细,形象逼真而富有真实的美感;五代徐熙、徐崇嗣开创的“落墨花”、“没骨花”花鸟画,给人以清淡高雅的美感;至宋代崔白、赵昌又更提倡以造化为师,写生之风盛极一时。苏轼、文同等文人墨客以梅、兰、竹、菊等为创作题材,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元、明、清文人画发展的先导,一直影响到今天明代以青藤、白阳为代表的水墨淋漓、笔意奔放的写意花鸟画,独具笔情墨趣;清代任伯年以生动活泼的笔意、鲜活明丽的赋色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喜爱的花鸟画,给花鸟画的发展引入新的生机;清末民初画家吴昌硕以篆草书法笔意入画,其作品浑厚苍劲,笔酣墨饱,带有明显的书法线条美和雄浑苍老的美:现代花鸟画大家,如陈师僧、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王雪涛等在前人基础上,又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花鸟画的进一步发展贡献了力量,数以万的优秀作品,充实了中国花鸟画的艺术宝库。

而当代花鸟画强调回归艺术本体、面对自然,表现人类对大自然草木精华的人文关怀,借用古人之笔墨,表现当代人的审美意趣。

二、陶瓷花鸟画吸取中国花鸟画的精髓

陶瓷花鸟画大规模发展起来是在唐代长沙窑时期,并随着陶瓷装饰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经久不衰,直至当代。唐代长沙窑以高温褐绿彩花鸟画为主,风格写意。至宋代时,北方的磁州窑兴起,磁州窑最负盛名的是白地黑彩写意花卉生动传神,不逊文人画家手笔。它的特点是将中国画的技法大量运用于陶瓷绘画,形成了白瓷黑花的独特风格,取得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元代时景德镇青花瓷出现,其明快美观的艺术效果使其很快成为中国彩绘的主流,其中花鸟画题材占据多数。明清时期之后,出现了更多的陶瓷花鸟画品种,在陶瓷花鸟画艺术创作中,工笔、写意以及工写兼备等各类风格百花齐放。

三、陶瓷花鸟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在每个朝代和每个时期,陶瓷花鸟画都在发展和创新,都在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时代对陶瓷花鸟画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当下的陶瓷花鸟画发展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步伐的前行,挣脱以往较为统一的发展方向,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陶瓷花鸟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必然现象。陶瓷花鸟画要走继承优秀传统,吸收优秀文化,融进时代发展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所谓传统是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因此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出现的具有存在价值的艺术,都将成为后代艺术发展的传统。关键在于这个创造出来的所谓新东西,是否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值得传承发展,否则就不可能成为后代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可见,今天的创新必须建立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创新才能够成为后人继续发展的基石。因此可以说,有理论基础,不脱离中国文化本质而创造出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至于那些具有创新意识的陶瓷花鸟画艺术作品的成功与否只有经过理论家、评论家与收藏家的验证才能得以肯定。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陶瓷花鸟画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新的发展,才能够提高其艺术价值。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在这个万事万物飞速发展变化的新时代,中国陶瓷画家也必然会产生出新的思维、新的意识,其中包含着对文化的新认识、对艺术的新感悟、对生活的新体验,以及思维形式的新变化,这些都是促进陶瓷花鸟画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中国陶瓷画家还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陶瓷花鸟画向前发展。陶瓷花鸟画只有在这种新的变化之中,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才能够使陶瓷花鸟画的发展出现新的生机这是陶瓷花鸟画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代表一个陶瓷花鸟画艺术的新时代。

对陶瓷花鸟画的发展而言,传统不能丢,但也不能死抱住传统不放,只有以辩证的态度面对新世纪的变化,才能创造出代表新时代的陶瓷花鸟画艺术。陶瓷花鸟画的创新,并不等于只是追求形式的变化,追求表现语言的新,也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抛弃艺术中那些恒久性的元素:人性、爱、和谐、永恒。新,关键在于要求作品要有时代感、新的意义和气度。这才是当今陶瓷花鸟画家为之努力的方向。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讲述China故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讲述China故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