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小茶壶七十年后再现景德镇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小茶壶七十年后再现景德镇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4

景德镇古代瓷器。

近日,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民革景德镇市委会与民革上海宝山区委会联合主办“小茶壶大抗战”沪景两地民革艺术家联袂绘制“抗战胜利壶”活动,让更多的人铭记抗战历史。

1946年,景德镇制作了多批造型别致的瓷壶庆祝抗战取得胜利,被后人称作“胜利壶”。光阴流逝,当年的“胜利壶”如今已经难觅踪迹。最近,我市的陶瓷艺术家联合上海青年书画家,共同复制“抗战胜利壶”。

这批特型纪念瓷壶由当年的景德镇胜利瓷业公司制作,整个茶壶造型古朴小巧,壶盖顶部为一个象征胜利的拳头,壶把为镰刀,壶嘴下端有篆体“胜利”两字,如今保存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民革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明介绍:“它的壶盖壶嘴,都跟这个抗战的因素联系起来。把创作者的心声表现出来。”

据悉,这批“抗战胜利壶”在收藏品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一批景德镇市陶瓷艺术家和上海青年书画家、艺术家们齐聚上海宝山,按照当年的模具原样复制“抗战胜利壶”。

民革党员、景德镇市逸仙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冯章月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达到一个推广文创产品的目的,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抗战历史。”

此次创作的“抗战胜利壶”共70把,寓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部分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一部分将赠予台湾有关部门收藏,剩余的将向社会公开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捐献给抗战老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姹紫嫣红七十年


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当时是一个几乎全部停产、奄奄一息的烂摊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景德镇瓷业工人迅速被组织起来,陶瓷生产很快得以恢复。

千百年来,“粉碎靠水碓、炼泥靠脚踩、成型靠手工、干燥靠太阳、烧炼靠松柴”,制瓷工艺传统落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更好地发展陶瓷生产,党和政府就开始了对瓷业厂房设备的创新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初步把走架式生产改成作业线生产;煤烧隧道窑逐步取代了柴窑;宇宙、为民、景陶等近代化生产厂房陆续投入使用,生产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明显的提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要发展生产力,技术设备必须更新换代。为此,党和政府对陶瓷的技术进步投下了更多的财力,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十大瓷厂”是的骨干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景德镇花重资分批改造了人民、建国、艺术、光明、红旗、红星、景兴、东风、新华、宇宙、为民共11个大中型国营瓷厂,创建了华风瓷厂。其中,新建了人民瓷厂以一条隧道窑,八条生产线为主体的青花瓷车间;宇宙瓷厂从原料、成型到彩绘包装进行了配套建设;光明瓷厂从德国雷特哈姆公司引进一条82米燃焦炉煤气的隧道窑,配套设置了国内自行设计制造的6条玲珑生产线;组建了建国瓷厂高温颜色釉瓷的烧炼成型综合大楼、红星瓷厂对美出口新花瓷的联合厂房及艺术瓷厂7层高档粉彩瓷综合大楼等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十大瓷厂”的现代化程度。

为了实现原料精制化,“七五计划”期间,在各瓷厂共改造原料精制车间17个,彻底淘汰了落后的水簸池工艺,全部选用先进的震动筛和除铁器,大大提高了原料精制的功效和质量。各企业还全面淘汰了瓷器质量难以保证且极易引起火灾的坑道烘房,逐步普及了成型链式干燥机,干燥时间比坑道烘房缩短了67%,热效率比坑道烘房提高2.5倍。

陶瓷辅助企业与瓷器质量休戚相关。改革开放后,景德镇重点打造了宁村、柳家湾、陈湾三个瓷石矿;为瓷用化工厂、石膏模具厂、窑具厂、耐火器材厂和陶瓷机械厂作了较大规模的技术引进。“八五计划”期间,继续革新了原料标准化改造工程、高档Sic窑具改造工程、优质石膏粉改造工程、陶瓷机械厂改造工程、高档花纸改造工程。

景德镇自古以来都是烧柴窑。由于木材和环保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开始煤改柴的改革,以后逐步改为烧油、烧煤气,窑炉也由倒焰窑发展为隧道窑。“十大瓷厂”改制后,更加先进、小捷便灵的煤气梭式窑问世,目前已成了景德镇烧瓷的主要设备。至此,景德镇已经实现从烧柴—烧煤—烧油—烧气的四代能源烧制瓷器的工艺变革。

1992年后,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又投资新建了为民瓷厂高档釉中彩瓷生产线、红星瓷厂高档釉中彩强化瓷生产线、光明瓷厂高档玲珑瓷生产线和华风瓷厂磨光瓷板生产线,这些现代化设施的投入生产,使企业产品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1993年,陶瓷股份公司高档窑具厂与法国“圣戈班”集团签订了引进碳化硅窑具生产线项目,并在1998年9月顺利实现达产达标,促使企业生产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国有陶瓷企业改制后,景德镇在陶瓷工业园区建立了一座国内目前陶瓷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陶瓷工厂。工厂引进世界一流的德国SAMA等静压自动生产线,以及烤花辊道窑、素烧隧道窑、高温还原隧道窑、还原梭子窑等,运用等静压成型、自动施釉,电脑控制窑炉烧成进行瓷业生产。德国、法国、日本等世界顶尖一流的高端设备、国际先进的陶瓷技术与本国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市陶瓷制作生产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的技术进步推动了陶瓷生产的迅猛发展,景德镇的陶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现已呈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良好局面,一批美轮美奂的产品如长青牌青花梧桐餐具、珠江牌颜色釉陈色瓷、福寿牌粉彩瓷、玩玉牌青花玲珑瓷、7501中南海用瓷、红楼梦十二金钗瓷、高岭牌45头西餐具米卡沙瓷等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屡屡在国际国内博览会、评比会上获奖。还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宾礼品单上的常用产品,为景德镇争了光,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可以自豪地说,70年的巨大进步,铸就了瓷都千年辉煌历史中的又一个高峰。

千年瓷都景德镇何日再现辉煌?


中国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精妙绝伦的陶瓷自古闻名中外。而今,景德镇的陶瓷发展状况如何?记者近日到该地采访,感触不浅。

目前,景德镇除少数大陶瓷企业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外,许多企业资产规模普遍偏小,效益规模不够;一些陶瓷品牌虽然市场铺得大,但占有率不高,知名度不大,被戏称为“家门口的状元”——在本省本地颇具知名度,但放在中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就鲜为人知了。

景德镇历史上以艺术瓷、陈设瓷为主,一件高档艺术瓷价钱很高,可是艺术瓷的创作需要深厚的艺术功底,耗时良久、产量稀少。产业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将艺术瓷、陈设瓷的传统特色发扬光大,更迫切需要大力发展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瓷和建材陶瓷。

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媒体见面会上,景德镇市市委书记许爱民告诉记者:落后是不争的事实。

景德镇人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千年瓷都并没有为当地带来与其名气相称的经济效益。目前,景德镇的地方经济支柱已经让位给以昌河、华意为代表的机电工业企业了。

景德镇市的有关资料分析显示,与中国其他陶瓷产区相比,业现已全面落后,发展势头不及广东潮州,总量规模仅相当于江苏宜兴的一半,产业特色不及湖南醴陵,陶瓷产品出口意识不及河北唐山,建筑卫生陶瓷不及广东佛山、山东淄博,优化产业集群思路不及福建德化。全市陶瓷年产值长期徘徊在十亿元人民币以下,而在广东南海,仅新中源建筑陶瓷厂一年的产值就达到了二十六亿元。

景德镇虽然有部分企业的陶瓷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大多数企业的产品仍属于中低档产品,外观质量差,花色品种和器型格调单一。景德镇长期只有产地的概念,而没有形成产业的名牌效应,极大制约了日用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景德镇制瓷基本上由国营瓷厂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进入混乱的状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十大瓷厂”风光不再,成千上万家技术含量低下的小作坊诞生。私营业主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唯利是图,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对“景德镇”的品牌形象是一种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衰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营销方式的落后,有很多陶瓷私营业主热衷于“展销”,而说白了,这种展销就是地摊式销售。

目前,为了重振雄风,景德镇市提出了打造“景德镇”大品牌的概念。一九九九年,国家商标局正式签发了协会申请注册的“景德镇”牌商标。近年来,该市采取多种举措发展陶瓷业,吸引海内外资金投资景德镇,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业内人士希望,有过辉煌历史的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镇,能尽快重振昔日的辉煌。

景德镇市“红叶”陶瓷精彩亮相胜利日纪念大会


9月7日,记者从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在刚刚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上,来自景德镇的不只是威风凛凛的直升机群,还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陶瓷,由该公司研制生产的“青韵”日用陶瓷作为指定专用瓷,出现在出席当天纪念大会和大阅兵活动的各国元首、政府首脑、国际机构和观礼台各界嘉宾面前,为纪念大会添上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初,该公司接到了研制下半年专题活动瓷的任务。因为具有多次研制生产专题活动瓷的经验,所以该公司敏锐地选择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并及时、主动地提供了6套标有抗战70字样、纹图花面的样品瓷。中央有关领导在仔细观看了样品后认为,要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本着节约、从简的原则,要求直接使用该公司先前专供中南海的“青韵”主题花面,兼顾本次大型活动中外各地贵宾的使用习惯和风格,只需对茶具、咖啡具的杯子器型略作修改便可。

据了解,此次产品设计沿用专供中南海釉中彩“青韵”日用瓷风格,整体风格不变。青韵瓷以国花牡丹为题材,通过平面的传统如意牡丹图案和立面的现代朵花怒放装饰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寓意不忘历史,面向未来。产品设计生产质量要求高,所有产品优选原料,成品一一通过放置在玻璃上测试平整度,釉面也是万里无云,没有丝毫瑕疵,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日用陶瓷制瓷水平。

张松茂千件山水粉彩对瓶20年后回归景德镇


在2011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一对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精心创作,被台湾收藏家珍藏了20余年的千件山水粉彩冬瓜对瓶回归瓷都,被该市民营企业家洪永文和张晓东出3200万元巨资共同收藏。昨日,记者来到该商店,目睹了这对极具收藏意义的陶瓷精品。

记者看到,这对粉彩陶瓷精品描绘的是庐山春秋两季的胜景,为通景画,瓷瓶高1.5米,其中一件作品题有唐朝大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另一件作品则题有宋代大诗人苏轼《题西林壁》诗句。

据收藏者介绍,他们很喜爱这对作品,这是景德镇重工粉彩瓷的象征,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据了解,1990年,广东省深圳市一位商人要为台湾一要员定制一对山水工笔粉彩的大花瓶,他专程来到景德镇,多方打听到张松茂是艺术行业内的全能画家,花鸟人物画样样都很擅长,因此找到张松茂来创作这对作品。当年,张松茂精力充沛,一鼓作气完成了第一件作品,由于当年生产如此大的陶瓷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前3件瓷瓶烧制后均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对作品历时半年后终于烧制成功。并于当年底交付,对方收藏这对作品付了10万元人民币。

近日,该作品收藏者的后辈打算将这对作品转手,上海、南昌等地收藏家也获得此消息,最终洪永文和张晓东花了3200万元将此对作品购回。

失传600年的“元青花”烧制工艺再现景德镇


双手拿着一根约半米长的竹筒,20岁的陶瓷工人徐科将液态釉缓缓地倒在一只正在转动的陶盘的表面,流下的釉液随之划出一道道弧线飞散开去。

头戴一个小型的扩音器,65岁的景德镇仿古瓷制作专家黄云鹏指挥作坊工人们,向正在中国瓷都参加第三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的数百名中外参会者全过程演示了失传600多年的元青花烧制工艺。

黄云鹏介绍说,传统的元青花烧制工艺已经失传了600多年,景德镇科研人员经过十多年的不懈研究,通过对古代窑址的匣钵和大量瓷片遗存进行观察分析,对复制的元青花烧制工艺和史料记载进行相互比验,以及通过和上海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从元青花的物理、化学特性入手研究,目前已基本成功复原了元青花的主要烧制工艺,包括陶泥的配方、陶坯的制作、画坯、上釉、模印等主要环节。

黄云鹏坦陈,“这套复原的元青花烧制工艺在一些环节上免不了带上‘现代文明’的色彩,比如古代的拉坯靠的是轮盘旋转的惯性,而现在我们使用电动轮盘,但二者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中国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吕成龙充分肯定了复原元青花传统烧制工艺的意义。他说:“用传统工艺制作高仿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收藏者的需求,弘扬中国陶瓷文化,使优秀的陶瓷艺术再现。”

吕成龙说,景德镇历来有仿制古陶瓷的传统。历史上景德镇的很多陶瓷制作高手在仿古的同时进行创新,从而推动了景德镇的制瓷工业不断前进。据吕成龙介绍,黄云鹏就曾接受过故宫博物院委托仿制400多件故宫收藏品。“许多真品只有一件或者两件,但是收藏者通过收藏高仿品,同样可以欣赏到这些‘国之瑰宝’的艺术价值,因为他们的仿制标准很高,具备了真品的主要艺术特征。”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认为,元青花制瓷工艺的复原,对于了解元青花工艺,认识元青花的特征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当前收藏中的断代辨伪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据专家介绍,元代青花的烧制工艺起源于唐代,宋代一度出现烧制全面中断期,元代进入一个颠峰时期。元青花瓷以造型端庄秀丽、料色青翠、纹样丰富并极为生动等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的推崇。但元青花并不为当时的元朝主流社会所欣赏,所以元朝亡国之后,元青花烧制工艺便逐渐失传。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学者波普(Dr.J.A.Pope)发表关于元青花的论文后,才逐渐引起世人对元青花的广泛兴趣。

据张浦生介绍,景德镇元青花使中国陶瓷进入了以彩绘为主流的新阶段,促进了外贸和中外文化的友好交往,为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成为世界瓷国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瓷都景德镇打造陶瓷硅谷十年三思


科研成果丰硕为何还是不敌画瓷器的?

大师为何难以介入高科技陶瓷?

依靠一种产业维系生存了10个世纪而没有中断的城市,在世界上,唯景德镇如此。

今天的景德镇,一方面希望欣欣向荣的传统工艺陶瓷能够走向国际,复兴陶瓷的奢侈品身份;另一方面则渴望通过发展高科技陶瓷,构建一个陶瓷硅谷,运用科技的力量,对陶瓷转型进行一场革命。

然而现实状况是,承载高科技陶瓷硅谷的景德镇“科技孵化器”产业园,至今已发展10年,陆续有16家企业落户。包括落户在陶瓷工业园区内的高科技陶瓷企业在内,景德镇共有40多家高科技陶瓷企业,去年的产值为30.5亿元,和全年陶瓷工业产值215亿元相比较,比例还很低。

景德镇通过发展高科技陶瓷欲建陶瓷硅谷

思考1

缘何硅谷筹建10年只落户16家企业?

陶瓷行业在发展中,不断被融入科技元素,广泛应用于航天、汽车工业甚至食品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景德镇依靠传统的制瓷工艺继续单打独斗,显然不合时宜。为此,硅谷“科技孵化器”应运而生。

“科技孵化器”位于景德镇高新区,有9万多平方米。“科技孵化器”的门楼、包括焊接在楼顶的招牌都非常醒目。

一些经常在这条路上来往的行人、甚至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厂房为什么取名“科技孵化器”,里面生产的环节更是鲜为人知。有当地民众甚至误认为,“孵化器应该是个孵鸡、孵鸭的地方”。

5月25日,记者进入“科技孵化器”看到,厂区很大,根据不同企业的需要,对车间进行了划分,或大或小。落户在这里的企业,通常同时具备两种情况:第一,都是生产高科技领域的陶瓷,保密性强;第二,企业尚处在边生产边研发阶段,尚不具备另立门户的条件。

截至今年5月,在“科技孵化器”内的大小企业合计有16家。景德镇瓷局陪同记者采访的小冷认为,如果说景德镇筹建瓷局,是领导层对传统陶瓷产业开始转型的一个风向标,那么几乎同步筹建的“科技孵化器”,就是陶瓷产业转型的标志。

采访中记者获悉,早在2002年8月,当地政府为应对陶瓷行业的转型,在原有政府部门架构下,新组建了瓷局,属一级局,正县级机构。当时为凸显瓷局的重要性,分管工业的副市长黄康明兼任瓷局的第一任局长。按照要求,瓷局负责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制定景德镇硅酸盐工业发展战略,同时筹建“科技孵化器”,为高科技陶瓷企业落户做好对接。

现在看来,只有16家企业落户的“科技孵化器”状况不是太乐观,尤其是这10年来,尚未形成发展高科技陶瓷的氛围,传统瓷器仍呈压倒性态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景德镇发展高科技陶瓷起步较晚,必须努力追赶。

有景德镇市政府官员向记者解释,“科技孵化器”规划很早,但等了很多年都没有高科技陶瓷企业落户。直到2008年左右,“科技孵化器”才正式开建,从选址到厂房建设都是高标准、高起点,即便这样,一些高科技陶瓷企业仍然放弃“科技孵化器”,选择在相隔不远的陶瓷工业园区落户。根据统计,景德镇辖内的高科技陶瓷企业已超过了40家,这两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思考2

缘何长期以来搞科研的不敌画瓷器的?

2012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200亿元,达215亿元,创下新高。这其中,高技术陶瓷生产总值为30.5亿元,比例还不高。尽管如此,景德镇在大力发展高科技陶瓷的过程中,却获得国家级陶瓷科研项目立项7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00多项,科研总经费高达3亿元,涌现出一大批科研成果。

景德镇“科技孵化器”最终能否发展壮大并打造成为陶瓷硅谷,尚需时间检验,但在当下,景德镇的高科技产业屈指可数。

中国唯一一所陶瓷类高等院校、学院坐落于景德镇,此外,省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学院同样承担了培养陶瓷类人才的任务,并开设了相关的科研机构。这其中,仅陶瓷学院就设立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个科研机构,每年为陶瓷领域输送数以千计的人才,这些人才遍布潮州、醴陵等国内甚至世界各地的产瓷区,很多人早已是资产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企业家。高端人才为何“墙外香”,对此,似乎没人能说得清楚。

1998年7月,王纪从学院毕业,所学的专业是材料科学,毕业后在景德镇逗留了一年多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后被迫去佛山谋生计,经多年打拼,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三项国家专利,身份从企业雇员变成了企业股东,后又独资成立了一家公司,专门生产高科技陶瓷材料,并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科研团队,成员多半是景德镇陶院毕业校友。王纪现在想来,当初并非景德镇不留人,而是需要陶瓷艺人。这里不一定是科研者的天堂,但一定是艺术家的乐园。

落户在景德镇“科技孵化器”内的“百特威尔”合伙人范亚强则认为,当前落户在景德镇的高科技陶瓷企业,数量仍然比较少,一些企业家对多所陶瓷院校的培养方式也有不同意见,只能舍近求远,去寻找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外地院校合作,景德镇的大环境是搞科研的不如画瓷器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忙着画瓷器。企业在当地要和一所院校联合搞科研,合作相对困难。

有陶院的老师说,即便是当地的科研院校或者个人,科研成果较难得到很好的应用,无奈之余,只能寻求与外地企业合作,甚至廉价出售专利。

思考3

缘何陶瓷名家介入高科技陶瓷乏力?

2011年7月,“江西高环”选择落户景德镇“科技孵化器”,生产一种蜂窝陶瓷,学名叫“汽车尾气堇青石蜂窝陶瓷”,安装在发动机和消声器中间。汽车启动后,发动机内会排放出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只要经过这道装置,有毒气体会被转化为无毒气体。对很多传统的制瓷工人甚至大师而言,把陶瓷做成这样,是他们不敢想的事情,想介入就更加困难。

该公司总经理吕慧明说,“江西高环”在依托景德镇焦化集团的资金支持、相关科研院所贡献的技术成果后,才能上这个项目。之前,公司高层通过调研得知,目前只有美国康林、日本MGK两家公司能生产这类高端产品,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90%,国内虽有多家企业在生产类似产品,但技术跟不上,现在“江西高环”推出的这款高端产品,性能能和美国康林、日本MGK抗衡,企业也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跻身市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百特威尔”的合伙人范亚强原本是浙商,两年前,他获悉景德镇有人研发出陶瓷耐磨球,作为商人,他深谙个中商机,并担心研发人因缺乏资金选择放弃或廉价出售科研成果,范亚强经过一番考察,去年果断选择加盟。

范亚强解释,我国每年从印尼、澳大利亚等地进口一种叫锆的材料,耗资达30多亿美元。而他的合伙人通过多年苦心研发,利用纳米技术可以用氧化铝生产陶瓷耐磨球,取代了锆的作用,成本只是锆材料的五分之一。产品问世后,他们公司分别向中国、美国和欧盟同步申请了专利。

景德镇名家众多,经营名人名作的中介机构经久不衰,很多都已发展壮大。最新数据表明,景德镇现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9人,中国陶艺大师27人,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24人,省工艺美术大师148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1800多人。这其中,有些大师的作品难求,在市场上售价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且多是通过中介机构才能购买,都是价高者得。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景德镇的民间资本充足,很多大师都是“摇钱树”。

在胚胎、釉面上搞创作很“厉害”的人,对高科技陶瓷可能就是门外汉,两者间,前者需要的是绘画功底、灵感和天赋,而后者需要精于研究、对化学成分的把握、依托科研院所的成果支持。在科技面前,钱不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记者手记

硅谷十年到底缺什么?

对发展高科技陶瓷的企业而言,落户景德镇有喜有忧,一方面对当地政府创造的招商环境表示满意,从办证、投产都是一条龙服务,效率高。另一方面,有识之士建议当地政府出台更多政策,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景德镇,更加有利于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百特威尔”的合伙人范亚强认为,做传统陶瓷产业,无论是工艺瓷还是日用瓷,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现在发展高科技陶瓷产业,说明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落户景德镇的工业园区,无论是环境还是交通枢纽,和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相比较,不具有明显优势。

企业在落户景德镇后,还需要接纳大量的科研、销售、管理人才,企业为了人才不惜重金,可人才到景德镇后,发现居住环境、子女教育都跟不上,常常令人打退堂鼓。很多时候,高端人才选择一家企业,同时也要认同这座城市的人文环境。

十年收集茶壶千余把


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茶壶摆满了房间,大的放在手里抱不动,小的仅能盛几滴水,这些茶壶造型也是千奇百怪,有建筑造型的、动物造型、蔬菜造型等,形状更是种类繁多,有的像花生、有的像竹笋,也有像树根像钱币。种类繁多造型别致的茶壶摆满整个房间,仿佛置身于一个茶壶的世界。

家住西郊的刘先生说起自己的收藏品,显得一脸自豪,我这茶壶种类多时代久,紫砂壶、瓷壶、铜壶、银包壶、石壶、木壶,明清的、文革时期的,沙特的、英国的,应有尽有。这屋子小,摆不下,顶楼还放着许多箱子呢。我收藏茶壶跟我的家庭和生意有关系。在早年我祖父就是个开茶庄的,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几代传人了,各种各样家传茶壶让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搞起了茶壶收藏,如今已有一千个左右。

谈起他当初缘何想起收集茶壶时,刘先生介绍到,咱们西安人也爱喝茶,但对茶文化有了解的人很少,为什么不收集一些茶具,宣传一下咱们具有悠久历史的茶文化呢,更何况茶壶的变迁也是咱们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就这一个念头,让当时年方30的刘纯走上了漫漫收藏路。看到别人有好茶壶,他就用家藏的拿去换,不行就掏钱去买;亲戚朋友出国,他啥都不让带,就叫捎几个有代表性的茶壶回来。日积月累,他收藏的茶壶种类越来越多,数量也达到了近千个。在他的影响下,全家人都对茶道产生了兴趣。不过他没有一点骄傲的意思,在他看来,茶文化博大精深,深谙茶道绝非朝夕可以成就之事。

海底沉睡250年后 “回家”陶瓷紫禁城开箱


9月26日,一批250多年前沉睡在深海中的中国外销瓷,将在重返故乡后与“家人”见面。

9月18日,一批来自瑞典的中国瓷器,在紫禁城午门城楼接受北京海关现场业务一处的现场查验。它们将要参加9月26日开幕的“瑞典藏中国外销瓷展”。

250多年前,瑞典著名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中国商品从中国起航,在返回瑞典途中不幸触礁沉没。据说,当时船上的货品价值相当于瑞典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据北京海关关员介绍,这批展品于9月9日由空运渠道抵京,共计53箱,165件,总重1150公斤,总价值约122万美元,分别来自瑞典海事博物馆、如斯博物馆、东方博物馆和西方古董公司。

因为参展的艺术品价值很高,包装方式比较复杂,北京海关特允许将展品运送至展厅后再开箱查验,并现场逐一核对展品,避免了在海关监管仓库开箱查验后再次装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

12月26日展览结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盘”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将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公司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总价值达48.3万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1.05925746元人民币)。

展览中露面的除了18世纪通过瑞典商船运出的中国瓷器,还有19世纪2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挖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

中国和瑞典早在18世纪就已开始频繁通商,这次展览即为最好的证明。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小茶壶七十年后再现景德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小茶壶七十年后再现景德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