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海底沉睡250年后 “回家”陶瓷紫禁城开箱

海底沉睡250年后 “回家”陶瓷紫禁城开箱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5-14

陶瓷艺术。

9月26日,一批250多年前沉睡在深海中的中国外销瓷,将在重返故乡后与“家人”见面。

9月18日,一批来自瑞典的中国瓷器,在紫禁城午门城楼接受北京海关现场业务一处的现场查验。它们将要参加9月26日开幕的“瑞典藏中国外销瓷展”。

250多年前,瑞典著名商船“哥德堡”号满载着中国商品从中国起航,在返回瑞典途中不幸触礁沉没。据说,当时船上的货品价值相当于瑞典全国的国民生产总值。

据北京海关关员介绍,这批展品于9月9日由空运渠道抵京,共计53箱,165件,总重1150公斤,总价值约122万美元,分别来自瑞典海事博物馆、如斯博物馆、东方博物馆和西方古董公司。

因为参展的艺术品价值很高,包装方式比较复杂,北京海关特允许将展品运送至展厅后再开箱查验,并现场逐一核对展品,避免了在海关监管仓库开箱查验后再次装箱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

12月26日展览结束后,“粉彩孔雀牡丹纹汤盆”、“黑彩描金花卉大碗”、“粉彩描金帆船纹大盘”等18件精美的瓷器将由此次展览的赞助商之一———沃尔沃公司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总价值达48.3万瑞典克朗(1瑞典克朗=1.05925746元人民币)。

展览中露面的除了18世纪通过瑞典商船运出的中国瓷器,还有19世纪2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挖掘出的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

中国和瑞典早在18世纪就已开始频繁通商,这次展览即为最好的证明。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时隔近200年后 “泰兴号”沉船古陶瓷珍宝重回故里


近200年前,在福建泉州发生过一起伤亡超“泰坦尼克号”的沉船事件——清道光二年(1822年),“泰兴号”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出发驶向印尼途中不幸沉没,造成1800多人遇难。1999年,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把“泰兴号”打捞出水,共清理出35万余件中国清代青花瓷器,引发轰动。这些文物大多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福建德化瓷的代表作。2018年,社会人士郑长来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购入12万件清代德化青花瓷。

11月28日,作为第四届海丝国际艺术节活动之一,“泰兴号”瓷器捐赠仪式暨“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行,郑长来将“泰兴号”出水的50件清代德化青花瓷无偿捐赠给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时隔近200年后,“泰兴号”沉船瓷器回归故里。此次捐赠大大丰富了该馆陶瓷文物藏品的收藏体系,有助于推动德化瓷外销史与古代陶瓷海外贸易的学术研究。

当天,2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古代陶瓷的海外贸易展开专题学术交流。与会专家表示,“泰兴号”沉船事故复原了一段被遗忘了的历史,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此外,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瓷与近年来在德化桐岭、梅岭、东头、后所等窑址出土的青花瓷的造型纹饰完全相同,印证了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而且在青花瓷烧制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

陶瓷市场后五年走势


有关专家分析称,中国陶瓷市场未来五年内将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陶瓷产品结构合理调整。该调整迎合人们的消费需求,适应国际市场消费的新趋势,调整产品结构,从生产日用陶瓷转向生产高科技陶瓷,并开始向艺术化等方面发展。

陶瓷产品趋向为高质低产,总量将逐渐减少。目前,日本与台湾一直是亚洲陶瓷生产技术最高、质量最好和出口额最大的地区,近年因资源减少、工人费用高造成利润率下降,已开始转向高质低产。

欧美国家陶瓷进口量猛增,其市场大有可为。近几年来,虽然英国、德国等国陶瓷进口量减少,造成欧美市场的供应缺口。但东欧的几个主要陶瓷餐具生产国对西欧出口呈上升趋势,成套的餐具在欧美仍有很大市场,约占总销量的60%。

陶瓷产品进口税的降低,刺激着陶瓷产品的国际流动。为扩大陶瓷产品加快进口,澳大利亚从1988年起已经连续降低瓷器、艺术装饰陶瓷产品的进口税,从而使陶瓷进口额猛增10多倍。台湾则将瓷砖进口税从35%降至17.8%后又减少至12.5%。

陶瓷工业在我国发展较快,销售市场逐渐转旺。我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对陶瓷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近年形势喜人,名特优新陶瓷产品供不应求,高档陶瓷和中高档卫生陶瓷十分抢手,质量好的传统产品继续畅销,滞销的只是质量差的产品。

海底“瓷都”


英国海底探宝者麦克·哈彻在南海贝尔威德暗礁捞获的35万件中国德化清代瓷器,日前由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经过激烈竞拍,共获2240万德国马克。

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古时,我国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外国船只,如唐代日本遣唐使沉没的海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倘若加上世界各国来中国进行贸易返回途中的沉船,可谓不知其数。马来西亚古陶瓷研究专家魏止戈称这些沉船中的古瓷为“海底瓷都”。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1984年10月,韩国打捞起新安海底的中国宝船,得到2万余件中国元代古朴浑厚的青瓷。1985年,哈彻又在南海打捞了满载中国瓷器的荷兰沉船“格尔德马尔森”号,这是1751年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的货船,打捞得16.8万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瓷器,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董次年在荷兰拍卖,哈彻获得了1500万美元。

最近10余年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牵头下,我国水下考古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活动。1999年在西沙群岛先后发掘了14处水下文物遗存,共出水元、明、清时代的瓷器1000余件,以碗、盘、碟、壶等日用品为主。

千姿百态的海底古瓷重现了我国昔日陶瓷的丰采,它们也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盛况,亦是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见证。

瓷砖装修一年后就掉了?贴瓷砖到底是有多难


贴瓷砖前不知道,现在瓷砖都掉了,真的是气死!房子装修好了高高兴兴地搬进新房,没想到一年后,瓷砖就陆陆续续地往下掉了!哗啦啦的银子一样!是被装修公司坑了,还是买了劣质的瓷砖?无论怎样,瓷砖脱落都十分影响家居美观,我们来纠其根源~

瓷砖脱落首先根究贴瓷砖的材料,也就是水泥,水泥工为了偷工减料,买一些劣质的水泥,或在水泥中加入过多的沙子都会影响到瓷砖的黏贴;其次基层面做不好,在割线、余地等方面没有做精确的测量,导致瓷砖跟墙体不吻合;然后如果泡瓷砖的时间不够,施工质量就会不好,当时的空鼓没留意,慢慢就会显现出来;最后归咎于墙体,特别是装修时的轻体墙(含包管部分)不牢固、变形、内外力不均等等因素。

问题出来了,我们就对症下药,大家共勉。

一、必须严格把关水泥材质

选着信誉度高的装修公司十分关键,真金白银的钱必须得重视起来。在装修墙体时,要经常把关水泥工装修的情况,时不时检查水泥和沙子的混合比例。水泥也最好自己亲自挑选。

二、基层面要清理干净

如果墙面的基地面有涂料、漆料、壁纸饰,要谨慎地做细节处理。而基地面有裂缝或者墙面砖开裂造成平整度差距大的情况下,还要用水泥做找平处理。

三、面墙砖一定要充分浸泡

考虑到面墙砖的含水率高的特殊性,在贴砖钱一定要充分浸泡,否则,墙砖会把水泥的水分吸取干净,从而导致脱落。特别是夏季,面墙砖更加干燥,也就需要更充分地浸泡。

四、地砖先铺平面

在地面铺面水泥渣以后,把地砖铺在上面,平整之后,再上水泥浆,四块砖的对焦位置一定要齐平。注意的是,墙砖不能一次性贴到顶,以免最下面的瓷砖受力过大,引起脱落。另外,卫生间和厨房按照排水的方向从下往上铺砖。

大量泉州古瓷沉睡海底 西沙考古重大发现


宋朝的青白釉执壶,元朝的青白釉粉盒,清朝的青花灵芝纹碗……谁能想到,在遥远的南海西沙群岛海域水下,沉睡着众多数百年前发自泉州的陶瓷等船货。这是“2012西沙水下考古调查”中的一项较重大的发现,泉州水下考古人员全程参加了此次调查。

4月21日至5月21日,中国水下考古队队员、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张红兴应邀参加海南省在西沙群海域水下考古调查。张红兴和队友先后多次潜入水下,调查了二三十处水下沉船点(遗存点)和文物点,发现一批宋、元、清时期的陶瓷器以及大量的清代晚期石构建等物品,虽然这些瓷器大多破碎,但从器形、釉色、纹饰等特征考察,确认出自泉州。

从采集到的这些泉州瓷器标本看,以宋元和清后期居多,主要是德化、安溪窑场生产,也有南安等地窑场产品。瓷器器型繁多,有碗、盘、碟、瓶、盒等,风格各异,纹样丰富,有青花灵芝纹、青花变形寿字纹,有的还有文字,或是祝福,或是商号。张红兴发现有的碗心上标有类似“合兴”、“正兴”等底款,而这恰与清代晚期德化青花瓷制作习惯相似。

张红兴分析,这些沉船点位于外海一带,从船货数量及沉没地理位置看,这些商船满载着泉州货物,驶往东南亚,行至这一海域沉没,并在海底沉睡数百年乃至近千年。这也再次佐证,早在宋元时期,泉州海上贸易异常活跃和繁荣,同时也证明西沙一带海域很早就是我国主要的海上贸易交通干线。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建中说,此次水下考古在西沙群岛发现的瓷器,不仅有德化窑,还有产自南安、晋江等地的瓷器,又一次证实了古代泉州作为港口城市的繁荣。此次还发现清代用于装茶叶的锡罐,以及泉州惠安等地的青草石石构件,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商品种类繁多,具有品种多样性之特点。“而且发现的文物年代从宋跨至清,这也说明泉州港并非在宋元之后就停止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也有贸易”,陈建中说,“古代船只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航线,把泉州的商品源源不断销往东南亚一带,说明泉州港曾何等繁华”。

链接

我国西沙群岛位于南海中部,由东北部的宣德群岛和西南部的永乐群岛组成。西沙群岛海域海水清澈、洁净透明,最深能见度达到40米,在光影的映衬下,海水五光十色,变幻莫测,犹如仙境。

张松茂千件山水粉彩对瓶20年后回归景德镇


在2011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即将召开之际,一对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精心创作,被台湾收藏家珍藏了20余年的千件山水粉彩冬瓜对瓶回归瓷都,被该市民营企业家洪永文和张晓东出3200万元巨资共同收藏。昨日,记者来到该商店,目睹了这对极具收藏意义的陶瓷精品。

记者看到,这对粉彩陶瓷精品描绘的是庐山春秋两季的胜景,为通景画,瓷瓶高1.5米,其中一件作品题有唐朝大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另一件作品则题有宋代大诗人苏轼《题西林壁》诗句。

据收藏者介绍,他们很喜爱这对作品,这是景德镇重工粉彩瓷的象征,有很大的增值空间。据了解,1990年,广东省深圳市一位商人要为台湾一要员定制一对山水工笔粉彩的大花瓶,他专程来到景德镇,多方打听到张松茂是艺术行业内的全能画家,花鸟人物画样样都很擅长,因此找到张松茂来创作这对作品。当年,张松茂精力充沛,一鼓作气完成了第一件作品,由于当年生产如此大的陶瓷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前3件瓷瓶烧制后均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对作品历时半年后终于烧制成功。并于当年底交付,对方收藏这对作品付了10万元人民币。

近日,该作品收藏者的后辈打算将这对作品转手,上海、南昌等地收藏家也获得此消息,最终洪永文和张晓东花了3200万元将此对作品购回。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小茶壶七十年后再现景德镇


近日,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民革景德镇市委会与民革上海宝山区委会联合主办“小茶壶大抗战”沪景两地民革艺术家联袂绘制“抗战胜利壶”活动,让更多的人铭记抗战历史。

1946年,景德镇制作了多批造型别致的瓷壶庆祝抗战取得胜利,被后人称作“胜利壶”。光阴流逝,当年的“胜利壶”如今已经难觅踪迹。最近,我市的陶瓷艺术家联合上海青年书画家,共同复制“抗战胜利壶”。

这批特型纪念瓷壶由当年的景德镇胜利瓷业公司制作,整个茶壶造型古朴小巧,壶盖顶部为一个象征胜利的拳头,壶把为镰刀,壶嘴下端有篆体“胜利”两字,如今保存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成为珍贵的历史见证。

民革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明介绍:“它的壶盖壶嘴,都跟这个抗战的因素联系起来。把创作者的心声表现出来。”

据悉,这批“抗战胜利壶”在收藏品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一批景德镇市陶瓷艺术家和上海青年书画家、艺术家们齐聚上海宝山,按照当年的模具原样复制“抗战胜利壶”。

民革党员、景德镇市逸仙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冯章月说:“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达到一个推广文创产品的目的,通过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当时的抗战历史。”

此次创作的“抗战胜利壶”共70把,寓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部分由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一部分将赠予台湾有关部门收藏,剩余的将向社会公开拍卖,所得款项将全部捐献给抗战老兵。

海底“瓷都”_陶瓷知识


英国海底探宝者麦克·哈彻在南海贝尔威德暗礁捞获的35万件中国德化清代瓷器,日前由德国内戈尔拍卖行在斯图加特公开拍卖,经过激烈竞拍,共获2240万德国马克。中国古瓷是海底沉船中的最大宝藏之一,也最有考古价值。古时,我国海上贸易领先于世界,早在汉代就开辟了经南海前往印度洋的“海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海上贸易更是盛极一时,海上航线四通八达。在我国茫茫的海域中到底静卧着多少沉船呢?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约有2000至3000艘,沉船中以宋元船只居多,沉船中还有一些外国船只,如唐代日本遣唐使沉没的海船、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的沉船等。倘若加上世界各国来中国进行贸易返回途中的沉船,可谓不知其数。马来西亚古陶瓷研究专家魏止戈称这些沉船中的古瓷为“海底瓷都”。 近20年来,载有古瓷的沉船不断有被捞起的报道。1983年英国人麦克·哈彻在南中国海发现了300多年前沉没的中国明代帆船,船内满载2万余件瓷器,虽经海水长期侵蚀和冲撞,但出水时依然光洁照人,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时,以250万美元成交,平均每件价值112美元。1984年10月,韩国打捞起新安海底的中国宝船,得到2万余件中国元代古朴浑厚的青瓷。1985年,哈彻又在南海打捞了满载中国瓷器的荷兰沉船“格尔德马尔森”号,这是1751年在香港西南海域触礁沉没的货船,打捞得16.8万件清代乾隆年间的瓷器,这些光彩夺目的古董次年在荷兰拍卖,哈彻获得了1500万美元。最近10余年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牵头下,我国水下考古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活动。1999年在西沙群岛先后发掘了14处水下文物遗存,共出水元、明、清时代的瓷器1000余件,以碗、盘、碟、壶等日用品为主。千姿百态的海底古瓷重现了我国昔日陶瓷的丰采,它们也说明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的盛况,亦是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史的见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海底沉睡250年后 “回家”陶瓷紫禁城开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海底沉睡250年后 “回家”陶瓷紫禁城开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