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墙面 > 导航 >

“天价古瓷”引人关注 报道牵出10年前文物大案

“天价古瓷”引人关注 报道牵出10年前文物大案

瓷砖墙面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古代文物瓷器精品漫谈

2021-05-14

瓷砖墙面。

“天价古瓷”系列报道被各大网站转载后,南京日报热线电话迅速升温。除本市读者外,浙江拍卖行老总、湖北沙市收藏爱好者、北京收藏专家、西安古玩店老板纷纷在电话中畅所欲言,围绕这批“天价古瓷”上演了一出热闹非凡的“群英会”。

古瓷“群英会”观点各异WWW.Taoci52.Com

热线电话中对古瓷真假的争议最多。不少人对这批“宝藏”持怀疑态度。市民汤先生在电话中激动地说:“不可能,宋代瓷器非常稀少,向先生怎么可能有一大批呢!”

50岁的孙先生看法正好相反:“民间为什么不能出真品?不久前,陕西眉县杨家村农民就发现一批窖藏青铜器,文物专家预测它将成为21世纪重大考古发现!”不少与他持相同意见的读者认为,民间确实“卧虎藏龙”,因此不排除奇迹发生。

浙江某拍卖行的钱老板告诉记者,目前,收藏正成为浙商继房地产和股市之后的投资热点。当他从新浪网看到“天价古瓷”的报道后,立即从中嗅出商机来。他表示:“如果东西确实好,我们愿意出高价购买。”

相对于读者的高谈阔论,专家显然谨慎得多。长期从事定窑研究的陈文增昨天给记者来电说:“我又仔细看了图片,向先生的藏品有几件器型确实没见过,不好下结论。不过我觉得有个‘定窑白瓷弦纹尊’的颜色、胎体和造型都挺像的。”南京古陶瓷学会副会长王德安告诉记者:“图片中有个‘定窑酱釉罐’挺像的。定窑酱釉瓷器珍贵程度略次于绿釉瓷器,但也非常珍稀。我曾在定窑窑址采集到一个酱釉盏托的瓷片,把玩过多次,对此有些感觉,但要做出判断还需要上手看看。至于昨天提到的简化‘爱’字,我又查了资料,发现北宋为了方便活字印刷,有300多个简化字被广泛应用,写法和现在的一样。如‘实’‘宝’‘听’‘万’‘理’‘旧’‘庄’‘梦’‘虽’‘医’‘声’‘阳’等。因此确实不排除有简化的‘爱’字。”

热线牵出10年前失窃大案

意外的是,“天价古瓷”系列报道引起了郭警官的一段回忆。他说,向先生很可能是10年前南京城一起特大文物失窃案的受害人,而他当年曾经参与侦破此案。记者当即展开调查——

1995年3月12日晚7时许,秦淮公安分局白鹭洲派出所接到报警,一批天价文物在白鹭宾馆3028号房意外失窃。接警后,包括郭警官在内的6位民警很快赶到现场。经勘察,室内门窗没有被撬痕迹。客人出门前将一只带锁的黑色旅行袋放在衣橱最下层,现在旅行袋上的小铜锁已被撬开,现场留下两只锦盒,盒内已空无一物。

失窃文物的主人向先生称,他一直在镇江做古玩生意,当天应朋友之邀来宁,住在白鹭宾馆。他随身带了5件珍贵文物,包括一份明代文征明的墨迹手卷、一份南宋画院的《诗经·豳风图》、一把清代邵大亨的掇球壶、一把清代陈鸣远的南瓜壶以及一串108颗琥珀朝珠。“这五样东西加起来,少说也值一百万。”郭警官至今还记得报警人向先生焦急的神态和话语。一批珍贵文物被盗,引起警方高度重视,当即成立“3·12特大文物盗窃案”专案组,全力侦破此案。

据了解,向先生当年到南京来,是受一名叫余行(化名)的男子之邀,余行称他已与一台湾人约好想购买向先生的藏品。之后,向先生带着藏品入住余行在白鹭宾馆开好的房间内,并将其放进衣橱。

傍晚,余行带向先生去中心大酒店找“台湾人”,却扑了个空。两人回到白鹭宾馆,余行在宾馆门口找了个借口先走了。不知有诈的向先生回到房间,看到空空如也的旅行包,顿时傻了眼……

3年后,警方终于抓获出逃3年的余行及同伙。原来,当天余行根本没与什么“台湾人”联系好,他将向先生引来南京,目的就是骗走文物。余行曾在南京、上海、浙江等地摆过古玩地摊,认识不少玩家。向先生在镇江有间不小的古玩商店,余行与他认识后发现向先生手上确实有一些值钱的东西。经过精心策划,“3·12特大文物盗窃案”就这样发生了。

当记者就此事求证向先生时,得到他的证实,不过令他遗憾的是,被盗的文物已经追不回来。

taoci52.com延伸阅读

被当赝品封存30年 清代古瓶拍出天价


据《中国日报》报道一名瑞士女收藏家30年来一直将一个青花瓷瓶当作“杂物”堆放在衣柜中,令她目瞪口呆的是,日前专家鉴定发现,这个瓷花瓶竟是产自18世纪中国清代的珍贵古董,并拍出了280万英镑(约4200万人民币)的天价,一举创下清代文物最高拍卖纪录。

据英国媒体11月8日报道,这只被拍出天价的中国文物是一个蓝白色相间的青花瓷瓶,它大约高46厘米,瓶身上绘有中国龙的图案。30年来,它一直被一名瑞士女私人收藏家当作“杂物”放在家中衣柜的最底层,瓶身上堆满灰尘。

不久前,该收藏家参加了在伦敦举办的一个古董展览会,她注意到有一件古董瓷瓶和她家中的那个很相似,便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伦敦索思比拍卖行的中国古董专家吉布森。专家鉴定后发现,这个瓷瓶是产自18世纪中国清代的珍贵古董,它的生产年份大约在1736年到1795年之间。由于上面的图案设计独一无二,它成为目前世界古董市场上最好的一种中国瓷瓶。

11月7日,索思比拍卖行举行拍卖会出售这只瓷瓶,7名竞拍者展开激烈竞争,最后以282.05万英镑的天价被一名伦敦艺术交易商买走。据报道,这一价格打破了此前中国清代文物250.0314万英镑的最高拍卖价格纪录。

古瓷仿品10鉴别要点


仿品的一般特征

一、仿品透明釉白地的浮光遮掩。仿品仿制中,造假者最头痛的是遮掩仿品透明釉白地上的浮光,民间称火光,特别是在大片无纹饰区域的白地。这是鉴别仿品需要掌握的关键点。

1、对罐、瓶、镡等底面大面积透明釉白地,造假者制成大量星星点点缺釉小凹圆坑,以遮掩浮光。他们往往在这些底面刷釉或浸釉之前点上星星点点的动植物油脂,再刷上极薄的透明釉,进窑烧成。在明初民窑日用器底部,刷的透明釉也和其他表面一样厚,即使有缺釉的地方,也是针尖一样的小眼而不会是小凹圆坑,针尖小眼也不会星星点点那么多。而且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这些只要加以注意就可以鉴别。

2、对上述瓷器底面大面积透明釉白地用色釉或油污来污染,使人们注意不到浮光。如有一对仿民国帽筒瓷品,主纹饰开光外为淡橘红色釉。底面透明釉被故意沾上不少淡橘红色釉的污点。当然也有在有纹饰的地方用色釉或油污来污染。

3、造假者人为去掉仿品大面积透明釉白地区域。本人见到了个大油锤瓶,圆球部分直径20厘米左右,颈部却没有了。很明显,颈部本是大面积透明釉白地,易被人发现有浮光,所以造假者在制作时干脆将这一部分去掉。

4、对大口径香炉、笔筒等容器内圆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积透明釉白地,造假者把透明釉改换成混浊的半透明釉,甚至几乎接近不透明的混浊釉。这种方法也被造假者用于处理赝品瓷器的底面,但这种混浊釉本身也有很大浮光。

5、对大口径香炉等容器内圆柱形孔表面的大面积透明釉白地,造假者考虑到人们观察方便,易发现浮光,便在内圆柱孔表面约1/3或1/2处向下改涂或浅或深的黑褐色釉。在真古瓷上是绝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6、对小型器物,如小茶壶,造假者在壶柄、壶嘴等透明釉白地,干脆用砂纸打磨,有的几乎磨至胎面,造成久用陈旧的样子。但这些冒充使用茶壶磕碰磨损的地方,正是人们使用时不大可能磨损的壶柄和壶嘴。

7、造假者在大面积透明釉白地用砂纸等稍加打磨,或对青花瓷器全部打磨的事也常有发生。鉴别时要注意用放大镜察看擦痕的平行线。

二、仿品在工艺上不合常规。如明代和清初罈罐等小口深腹瓷器都用盘泥条法制作,内壁留有盘条压合的凸痕。但仿品有的无此凸痕,有的凸痕形式不对,欲购者应该留心。对大口花瓶等较大瓷器,颈下部内接中可用手触摸鉴别,真品较粗糙,仿品一般接口较好。

三、对仿品故意致残。造假者往往把目标盯在新入市的收藏爱好者身上,常在仿品口部制造小破损,稍加分析就可知是钢丝钳夹坏的。有的花瓶斜闭合裂纹是先用金刚石刀划开再敲击裂开的。

四、不少新的粉彩仿品,由于造假者为降低成本,打底的玻璃白很薄,并且加上的彩色调和油也少,因此色彩从浓到淡到白的逐渐过渡区域很少,甚至没有,粉彩凸起的立体感也很小,与真品一比较即可鉴别。

五、一些仿明代回青带铁锈斑的青花瓷器鉴别的办法是,真品的铁锈斑在青花料厚积的地方,而仿品铁锈斑出现不太规律,青花色淡的地方也出现铁锈斑,而浓的地方又不一定出现。这是因为仿品青花料中所加的含铁成分是人为的,难以准确控制比例。

六、清初一些紫砂器外表加涂珐琅彩。一些仿者可能不知什么叫珐琅彩,仿的紫砂器外加的是颜色相似的五彩。只要加以区别,真赝自明。

七、从一些仿品的器形、纹饰与款识标记等综合来鉴别,识出其纹饰、款识、器型、胎釉、标记的互相矛盾处。如有的仿品造型与纹饰皆是清初器,纹饰青花中却做上明代器上才有的铁锈斑:有的仿品仿的是清代的造型与纹饰,却在底款上用明代变体篆文印章款,或明代窗格式款,有的仿品仿的是清初器,底款印上嘉庆民窑印章款;也有的在仿明代瓷器底部用上嘉庆民窑印章款或双圈款;甚至有的在明代印章款或清嘉庆民窑印章款上同时再加上双圈。这些双圈款大多双圈之间靠得很紧,有相交的,有的双圈还带有铁锈,无奇不有。

魂瓶,又称皈依瓶、冥器、谷仓罐

这一对皈依瓶瓶高约30厘米,无盖。瓶身上半部饰物分上中下三层,上层高约6厘米,开口圆形,口径约7至8厘米;中层高约12厘米,浮雕龙、鱼、云彩和12尊直立陶佛像;下层隆突圆形,高约15厘米,加工时的胚痕依稀可辨。该瓶做工精巧,虽距今约几百年,但观整个瓶饰泥胚依然细腻,釉水光亮无比,浮雕栩栩如生。

八、有的称不上古瓷仿品,而是伪古瓷,生造纹饰和器形等。如魂瓶(皈依瓶),其上塑有清代造型的浮雕龙,并施以各种色彩交混的高温花釉,居然五彩缤纷。也有号称明代龙纹瓷盘,龙纹竟画的是类似马王堆出土蟠螭镜图纹。

九、从刻字上鉴别。在过去,有几个儿子媳妇的大家庭多见,所以在各自使用的碗碟等器物上刻字以区别。聚餐后放乱的碗碟凭刻字加以区分。或者,一个村同姓的祠堂每年祭祀后聚餐,餐后碗碟等也以刻字分归各家,一般都不刻姓氏,只刻名字,或只刻名字中的一个字,以示区别。仿古瓷乱刻,如一只痰盂底下刻了姓名,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痰盂不会有共用搞错的时候。有的刻上“X”等符号,这在旧中国也是不可能的。有的仿清初瓷器,刻的字却是用民国时的细金刚钻加工的,刻的点很细。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十、豆青地青花花瓶仿品也常见,纹饰从花石到人物都有。仿品大多都有大的纹片,大概是未掌握豆青釉膨胀系数的关系。而且仿品的纹片是干净的,因为时间新,还未渗进灰尘、污水。

中国古瓷即将拍卖引起世人关注


一位美国商人雇人私自从南中国海海底打捞出价值连城的一万余件中国古陶瓷器,并准备在今年9月由美国纽约一家名叫根西斯(guernseys)的拍卖行举行拍卖。这一消息见诸报端后,马上在国际社会引起关注和争议。一则引人瞩目的新闻

美国纽约时报6月6日在头版位置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前来参观的美国海底探险家和摄影师艾莫里·克里斯托夫站在洛杉矶近郊一幢装满中国古代瓷器和陶器的房子里,望着面前密密麻麻排列着的1万余件中国古代陶瓷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从南中国海海底挖掘出来的宝物年代从距今500年至2000年不等,有的被多年生成的珊瑚包围着,昭示着他们在海底卧藏时间的久远。

克里斯托夫惊叹到,“真没想到,绝对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些古董称得上是珍宝之首”。

 图为打捞出的宋代青花瓷盘南中国海底的珍宝

考古专家们认为,南海即南中国海是古代中国自秦汉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和人员交流的必经之地。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沧桑,星转斗移,南海上曾经演绎着中外之间无数友好交往的动人轶事,展示过古代先民们你来我往的浩瀚历史画卷。但南中国海上也经历过数不清的天灾人祸,遭遇过史书上可能未曾记载过的风暴沉船、不测搁浅和海盗肆虐的悲剧。正是这厚重的历史积淀,使南中国海海底埋藏着属于不同历史时期而又数目众多的沉船以及载于其中的大量物品——今日的珍宝。于是,这一片苍茫的海域就成为许多冒险家和探索者们竞相青睐的宝地。 一位美国老兵萌发“生财之道”

发掘这些中国古代文物的组织者是一位美国商人,名为费尔·格雷克(PhilGreco),家住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郊区,早年从军,曾参加过越战。弃戎后经商,目前在香港的一家公司任职。正是在亚洲地区多年的生活履历使格雷尔增加了对东方文化的了解。

格雷尔自称他之所以能成功发掘沉睡海底数百年乃至两千年的文化宝藏是他本人辛勤努力的结果。格雷尔想发财,但生意做得并不十分红火。可能是在这时他想到了新的生财之道。他在亚洲地区走南闯北,不仅结识了商界同仁,而且还结交了远在边陲地区的菲律宾渔民,并与生活在棉瑙岛、班乃岛和布桑加岛附近的菲律宾渔民建立了亲密的朋友关系。为了让这些渔民同意从事海底文物打捞,格雷尔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最终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并在这些渔民的带领下确认了海底沉船所处的位置。

格雷尔称,这些沉船原本分布在南中国海靠近菲律宾岛屿的海底,由于天长日久和大自然的催化作用,它们实际上已被镶嵌在海底的礁石中。在过去的6至7年中,这些主要由渔民组成的发掘队伍选择了16个区域进行重点开发,其中有3处收获甚丰。目前他们的发掘打捞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格雷尔说,这些沉船距离水面大多在90米左右,一般的潜水运动员都难以降至如此深度,因此他的发掘班子在深水下作业时并不使用气囊等常规的呼吸设备,而是用铁制器械将打捞人员坠入水下,然后通过专用管道向在海底作业的人提供氧气,一些在海底作业的渔民主要是依靠穿在脚上的木制桨在水下游走。格雷尔认为,气囊主要是供游客在水下游玩时使用,但要发掘海底文物则派不上用场。

打捞引发争议

据报道,目前已打捞出的大约1万件中国古代瓷器分属于中国不同的历史朝代,历史跨度相当大,从汉唐到宋明,其中许多是宋朝的瓷器,明朝的青花瓷,还有唐朝以前的类似储存粮食用的大型瓮式陶器,看上去精美壮观,保存完好。

格雷尔最近已将大约7000件陶瓷器从其位于洛杉矶的老家运往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另外3000件正在运送途中,根据安排,这些文物今年9月份将在拍卖行与公众见面。

加利福尼亚州奥奥拉国际美术馆馆长维克多里亚·汉森-坎贝尔女士在参观完上述文物后对瓷器的精美感到震惊,她认为:“这些文物本身将增加人们对中国瓷器的进一步了解,其中有些精品实属罕见,有的根本就没有见过。”

得克萨斯州大学海洋考古研究所所长哈密尔顿博士是美国研究沉船文物的著名专家,他在网上观看了这些稀世之宝后对私自打捞这些古代文物的做法深感不安,“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他们打捞的一部分,但我们并不知道究竟有多少文物在打捞过程中遭损坏。”他认为这种只顾自身经济利益的打捞影响了人们对沉船上其它有价值文物的了解和研究,“你仅仅知道了瓷器和陶器,但却无法了解沉船上的人吃什么,穿什么,他们当时在玩什么游戏,他们的所用物品也都是极其珍贵的。”

上文提到的那位摄影师克里斯托夫先生已在全美著名的国家地理杂志工作了30多年,他认为像国家地理杂志这样的专业刊物是不会报道格雷尔们的打捞行为的,否则将给人支持这种做法的错误印象。

自我辩护

格雷尔对来自多方面的批评置之不理。他辩称,考古学家和考古工作者们即使有从深海底打捞这些文物的意愿,但他们却没有相应的财力和技术手段,无法打捞出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

格雷尔称,如果按照常规的考古方法去做,这些文物将永无复出之日。因为打捞工作太繁琐艰难,更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格雷尔说,他对打捞中国文物一事一直保持低调,他从未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计划。

格雷尔也禁不住惊叹打捞成果的丰盛。他说,文物太丰富了,它们代表了中国2000年的文化。格雷尔始终没有提到中国有关部门对此的反应,反而多次声称,拍卖一旦成功,他将使那些菲律宾打捞渔民成为菲律宾比索的“百万富翁”。

巨大谜团让人不解 三百年前古瓷上竟有简体字


20日,福建东海“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重大发现:发掘出几天来最大的青花瓷器———将军罐。就在大家兴奋时,另一个巨大谜团却让人不解:300多年前清代沉船舱内器物上的“双龙”两字,竟是建国后才有的简体字。

谜团一不同年代器物同船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栗建安介绍说,目前“碗礁一号”出水的瓷器,按照制作工艺判断,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中期,由景德镇制造的外销瓷。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却明显为清康熙早期的,为何同批货物中会有不同年代的瓷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华莎认为,这需要专家进一步研究才能揭开谜底。

谜团二瓷器上怎有简体字

五天来,共出水万余瓷器,在大量瓷器中,有许多难解之谜。比如一件瓷器上,绘有骑马狩猎图案,从人物的发型上可以看出,骑马的男子为契丹人,陈华莎表示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现契丹人物,但骑着一匹花马、手持一只“海东青”的女子却身穿汉族服装,难道她就是王昭君?在一个正面绘着梅花的小盘背面,用简体字写着“双龙”,这两个被深深烧入瓷器的文字是工匠的姓名还是装饰图案,为什么在清康熙年间就会出现简体字?专家难以解释,只表示小盘是标准的清康熙中期青花瓷器。

谜团三瓷船缘何沉没在此

“碗礁一号”因为什么原因沉没在这里也是考古人员感兴趣的一个内容。此前有专家认为沉没有几个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后从景德镇由水路运至长江出海,而后在到福州途中沉没。另一种可能是景德镇瓷器从陆路运到福州口岸装船,而后在碗礁海域等待船队集结远行时遇难。

但是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通过比照清代福建港口图后认为,这艘船还没有完全驶出福州港就沉没了,其中是遇到意外还是船只自身原因而沉没目前还不得而知。

谜团四“海丝”航线怎么走

专家除了关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这艘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否有关联,沉没地点是否位于“海丝”的航线上。专家介绍,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来形容当时景德镇瓷器风行的程度。康熙年间,景德镇是外销瓷的主要产地,运输主要走海路,而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成为重要的出海口。

据介绍,目前已知的“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商船由广东、福建等沿海港口出发,纵跨南海、横越印度洋,至东南亚,甚至是非洲,将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物产运往欧洲。据有史记载,仅在这条海道上发生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但“海上丝绸之路”具体路线、有哪些停泊港口还是一个谜。

复活800年前的瓷器,汝瓷天青釉


瓷器,像古代中国的肌肤,那么汝瓷定是看着最清丽摸来最温润的那一种。各种名瓷发展到北宋,跟后宫的佳丽一样,竞争激烈,要争的是皇帝的宠爱,后来,“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而其中又以曼妙的汝瓷最为出类拔萃,当时就仅限宫廷使用,大臣之中唯有权倾朝野的蔡京才能拥有,它太珍贵了,以至于历代帝王均不以其作为冥器殉葬。

然而世事多变,汝窑毁了,汝瓷碎了,那惊鸿一现的美艳转瞬在战火纷乱、世事变迁中消逝,化成一种瑰丽的记忆凝结在宋代,现世仅存的60多件成了绝世珍宝分散在世界各地。

后世的许多人不甘心,为重现那一抹青光的灵气用尽心力,无数工匠的努力只在身后留下一串串沉重的叹息。800多年过去了,汝瓷在汝州一个叫朱文立的人手中“复活”了。

朱文立,最初只是汝州市汝瓷二厂的一个临时工,高中文化。

朱文立对化学一直很感兴趣,他的老同学在高中时,每次上化学课做实验,老师都让他招呼着同学们做。到1976年他进汝瓷厂也正好满足了他的爱好,他很快就“陷”了进去,厂里的技术小组在朱文立的带领下,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研制成功豆绿釉,然后是天蓝釉……1982年4月,朱文立拜时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的冯先铭先生为师。正是在北京冯先铭先生的家中,朱文立看到了一小片真正的汝官瓷,在朱文立的手指触摸到那“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汝官瓷的瞬间,他明白了自己一生已别无选择。

1983年,他掌握了汝瓷月白釉和葱绿釉;1987年,他恢复了汝瓷天青釉。汝瓷似青似蓝,以“天青色”为核心的釉色肌理更是极端复杂,难以模仿。再加上汝瓷细密开片上独具的“蟹爪纹”、“蝉翼纹”和底部芝麻大小的裹足支烧,更成就了其在中国陶瓷文明史上显要的地位。大规模的仿制使南宋官、钧、哥、定四大名瓷重回人间,但汝瓷终因不得其秘诀而未能成功。

朱文立自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自1989年开始,在汝州城内苦苦寻找汝官窑遗址,历经十余年艰辛,终于于1999年找到了文庙汝官窑遗址,并于2000年找到了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

北宋官窑玛瑙入釉,釉面呈独特青色,刻片纹近似汝官瓷,做工之精细与汝官瓷异曲同工,器物足部呈直、窄、矮状,带支钉的器物支钉痕如谷粒大小。

朱文立先生根据张公巷出土的北宋官瓷碎片,自2001年开始研制,历时5年,终于于2005年8月使张公巷北宋官瓷重回人间,继1987年4月研制成功汝官瓷后,填补了我国又一项空白。

对于汝瓷,朱文立说:“当我凝神看瓷的时候,瓷也在看我。这些年来,我不只是用窑火烧瓷,更是用心灵烧瓷。许多人没有深爱过任何东西便度过一生。我觉得我是幸福的,对汝瓷的信仰给了我无惧的勇气,给了我生命的飞扬,虽然其中掺杂着难言的无奈和苦涩。”

佛山外迁陶瓷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引人关注


记者从陶瓷行业“3·15”消费者权益座谈会了解到,由于佛山外迁陶瓷生产基地增多等原因,建陶产品质量问题引起市民关注。

吸水率不合格、耐磨性不达标、表面不平整等等,建陶产品的质量近期成为困扰陶瓷行业健康发展的新问题。今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针对陶瓷坐便器产品的质检结果中,包括美标、益高、中陶等品牌卫浴部分产品被抽检出不合格。而每年的陶瓷卫浴质检报告,佛山都有一些企业卷入质量门中。

“某个厂家今天出来一款新设计产品,明天市场上就会有数十家公司做同样的产品,甚至你不知道谁是原创。”雅士高夫陶瓷董事长陈彦斌说,不仅陶瓷产品质量问题令人担忧,目前中国陶瓷行业存在严重的模仿、抄袭甚至赤裸裸的“复制”行为,严重损害了一些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利益。

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吴焕亮则认为,近几年国家质检总局的检测结果陶瓷合格率大多在70%以上,市场质量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佛山本地的陶瓷品牌在质量的把控上比较严格,很多消费者甚至指定要佛山陶瓷产区的陶瓷,但随着近几年佛山众多中小陶瓷企业的外迁,四川、福建、山东等外省陶瓷产区成为质量问题的重灾区。

解码古蜀人:4600年前核桃陪葬 陶瓷果盘奢侈品


古城村的秘密

村民无意提醒,发现古城遗址

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已经发掘的区域能够看到多个墓穴、灰坑、水井等区域。除了这片区域,遗址其余部分仍然隐藏于大片农田之下。

回忆起高山古城遗址的发现经过,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陈剑记忆犹新。

那是在2003年初的一天,陈剑和一行专家正在大邑盐店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一位邱姓村民不经意提起了一件事:在他一个亲戚的家乡也有两条“土埂子”,与盐店古城相似,地点就在大邑县的高山乡。

听了这个消息,陈剑惊了一下。他立即打开地图查询这个地点,果不其然,地图显示这里有一个“古城村”,村里更有一处地名叫“古城埂”。

陈剑大喜,“但凡地名含有古城、埂子、墩子等字样,常常能够发现先秦时期遗存甚至是史前古城遗址。”

他们立即赶至高山乡古城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条基本垂直相交的土埂,宽度约20—30米,高出地表1.5—4米。这就是后来确认的东城墙与南城墙的转角部位。

其后,高山古城遗址被确认,深藏于地下的古蜀文明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11年后的惊喜

发现史前墓地,成都平原最早

虽然高山古城遗址在2003年被发现,但由于人手短缺,发掘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对于古城的关注与调查,却从未中断。2014年底,一个惊喜的时刻终于到来。

在位于古城遗址发掘地点东边靠小路的地方,成都考古队队员们发现了第一具人骨。专家们颇为兴奋:这里有可能是一片墓地!配合钻探调查,事实果然如此。

陈剑一行立刻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省文物局、国家文物局,请求进行更大规模的发掘。

不过,对于考古出土的人骨,不知情的当地老百姓却一度以为“这是国军的遗骸”。原来,在解放前夕,这里曾发生了一次有名的高山阻击战。

这些遗骸,比村民们猜想的早了4500多年。

进一步的发掘中,考古人员确认:这是目前成都平原年代最早和最为完整的史前墓地。其规模大、延续时间长、分布密集、人骨遗骸保存完好等特点,让这处遗址显得弥足珍贵。

长啥样?

身高165-175cm,与现代人差不多

在发掘中,共有89座墓葬,一座人祭坑。由于墓葬均是一人一土坑,并未有多人同坑的现象,因此专家们排除了殉葬这种推测,而是认为这里是墓地。

研究体质人类学的专家原海兵介绍,遗骸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 人 ,成 年 人 骨 身 高 在165-175cm之间,与现代成都人的身高差别并不大。

对于古蜀人的人种,人们一直以来有猜测:欧罗巴人种?蒙古人种?据考古专家陈剑介绍,早年他们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营盘山遗址曾发掘先民遗骸,并进行过鉴定,确认为蒙古人种。

那么,高山古城遗址的先民是否也是蒙古人种呢?陈剑和体质人类学专家原海兵均表示,人种的确定必须通过相关测试研究才能得出结论,“目前暂时不作结论。”

陈剑介绍,人骨骨架保存完好,专家们将展开体质人类学测量研究,通过体质特征分析、DNA测试分析,为进一步了解古蜀人的来源、迁徙状况提供依据。

吃什么?

水稻为主食,驯养有猪狗

古蜀先民们吃什么呢?在生活区域的发掘中,为我们提供了线索。

其中有一处堆满陶器的灰坑,被考古队员们称为“宴飨坑”,即先民举行聚餐仪式的场所。

这里出土了几种动物的骸骨:猪的头骨、狗的肋骨还有鱼鳃骨。“这能够说明,当时先民已经将这几种动物驯化,并作为食物。”

植物考古的专家也有所发现。专家闫雪说,他们通过浮选等考古手法对土样进行了分析。发现里面有水稻、黍、粟、薏米、苍耳等植物的种子。由于年代太久远,种子大都炭化了。

“根据我们鉴定经验,出土的水稻能够占到90%的比例,说明水稻是当时人们的主食。”闫雪说,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高山古城遗址的文明受到长江中游的影响较大。

怎么穿?

发掘出陶制纺轮,先民已会纺织

此外,专家们还在部分遗骸中发现了“拔齿”现象。这部分遗骸的上颚两颗侧门齿均被拔除,并且这种现象均只出现在成年人骸骨中,儿童并未发现。

巧合的是,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遗址遗骸中,也曾发现了“拔除上颚侧门齿”的现象。当时人们分析,这种现象可能是出于审美,或是成年的生理标志。

人们注意到,部分遗骸有明显的骨骼错位现象。“有的是两膝紧靠,有的是骨盆错位……”考古专家刘祥宇介绍,这些骨骼形态可以表明先民在死后曾被捆缚。

或许因为年代太久远,捆缚工具并未留下痕迹。但是人们在灰坑内发掘出多个陶制纺轮,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

用什么?

果盘“奢侈品”,碎了修修补补

在高山古城遗址的生活区内,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

这里的陶器文化相当发达。陶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仅泥质陶就有灰陶、红陶等7种。

这些陶器做的生活用具各式各样,罐、壶、樽、盆、钵等各式各样。且陶器大量装饰有绳纹、附加堆纹、刻划纹,纹饰十分精美。

其中,一个打磨光滑的圆盘状陶器看上去十分精美。据了解,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果盘”。这件陶器陶胎、陶衣都相当讲究,应该不是普通人家所用之物,算是“奢侈品”。

不过,圆盘已经破碎,只剩下一半。但是惊奇的是,破碎的一半竟有两个小孔。“小孔是人工打穿的,我们推测另外一半也有两个小孔。当时圆盘破碎成两半后,先民将四个孔用绳索穿起来,算是修补的一种方式。”刘祥宇介绍,修修补补仍然继续使用这件陶器,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对它的珍视。

怎么玩?

3颗核桃随葬,或为最古老文玩

4600 年前,古蜀人也爱“盘核桃”

在墓葬区域,专家们只出土了少量随葬品。除了一只有镂空雕饰的象牙手镯,其余3枚均是核桃。核桃的出现令人匪夷所思,会不会是偶然因素掉入墓坑里的呢?

负责现场考古工作的专家刘祥宇否认了“偶然性”的猜测。据他介绍,3枚核桃出土于3个不同的墓坑,在墓坑的位置分别位于人骨的左手边、右脚边。“均位于特定位置,说明核桃是特地放置的随葬品。”刘祥宇说,这种随葬习俗此前几乎没有被发现过。

核桃究竟作何使用?食物?玩具?藏品?……因为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考古队员们也十分疑惑。不过,既然有珍贵的象牙作为随葬品,那么核桃在先民心中的地位应该不低。

记者带着核桃图片,请教了四川著名的古玩收藏家赵德均先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启示。看到核桃的图片,他十分震惊——“核桃轮廓有磨损的痕迹!”

赵先生向记者一一介绍其依据:核桃外表已呈棕红色,而凹进的部分却是黑色;此外,核桃凸起的纹理有明显摩擦过的痕迹,部分已经磨得较为光滑……“核桃表面有一层包浆皮克,这应该不是食品,而是一件盘玩的耍件。”赵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或将改写历史。

部分资料记载,中国玩核桃历史起于汉朝,流行于唐朝,在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不过,据赵先生的实际收藏经验来看,文玩核桃多见于清代,明代的都十分稀少。“这座遗址中核桃的发现,一下子将中国人玩核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千年!这太令人震惊了!”

考古专家表示,他们将对核桃的确切用途和意义进行进一步研究。

成都平原最早古城:高山古城遗址

约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队员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距今约3700年至4600年的8座古城遗址,它们比三星堆文化早了近千年,人们把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宝墩文化”。

在宝墩文化8座古城中,位于大邑县的高山古城遗址历史最为悠久,距今有4600年的历史。

虽然此前什邡桂园桥已发现距今5000年的史前遗存,但该遗存是以聚落出现,没有形成“城”的概念。

而高山古城遗址修筑有四面城墙,表明当时已有强大的组织力量让人们统一协作。但是是否有阶级存在,目前仍需考证。

通过比较历史发现,与高山古城遗址同时期的其他文明正处于国家出现的前期阶段。(张元玲 摄影 张磊)

“天价古瓷”尘埃未定,央视又欲“探索发现”


【南京日报报道】24日,“天价古瓷”鉴赏会在本报举办。向先生一行专程携带4件窖藏“天价古瓷”和其他5件藏品,从镇江赶来。本报10名幸运读者和本市几位陶瓷收藏专家亲临现场,围绕这批神秘藏品进行热烈探讨。

权威机构鉴定过的“珍品”

在众人好奇的注视下,向先生首先拿出窖藏“天价古瓷”中的4件藏品:白釉印花花口盏、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紫釉盖罐。这4件藏品都是经过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鉴定过的,向先生还出示了4份检测报告的原件。向先生指着藏品对大家一一介绍道:“看!这个白釉印花花口盏,通体施白釉,盏外可见泪痕与竹丝刷纹,盏内印有盛开的两层莲花,共34个花瓣,清晰可见。白釉龙纹‘尚药局’铭文盖罐为母子口盖罐,盖面刻有龙纹。据文献记载,‘尚药局’款是盛放药品的盒子,国内仅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聚秀’款葵口鱼纹印花碗碗口微敞呈葵口式,浅圈足,露胎处呈洁白色胎。牙黄的釉色温润高贵,显出玉般光泽,碗中印有3条鱼在莲花中游动的动态画面。紫釉盖罐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定窑素以精美的白瓷著称于世,‘紫定’是定窑瓷器中的酱色,因稀少而十分珍贵。”“为什么这些上千年历史的宋代瓷器一点磨损都没有?”一位藏友指着光鲜如新的藏品脱口而出。“这4件都是窖藏的,和传世、出土藏品有所不同。”向先生说,“传世藏品一般为实用器或观赏器,人们常常接触把玩。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代代相传,器物表面会留下痕迹,行话叫‘软道’。而出土的,因为不管南方的土还是北方的土,都含有酸性或碱性物质,对器物有不同程度腐蚀,导致釉面剥落或有轻微斑痕。而我的这批窖藏瓷器,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岳父接手时,就被细沙掩埋着,所以既没有‘软道’,也无斑痕。但由于自然老化的原因,器物表面上有层‘酥光’。”

众说纷纭,仁智各见

介绍完后,向先生邀请大家上前观看。几位收藏爱好者立即凑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天价古瓷”,相互交流着赞许或疑惑的眼神(如图,南京日报记者姚强摄)。一番打量后,收藏爱好者王春洪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些是对的,因为它这符合定窑瓷器的特征。釉面、胎体、芒口、指甲痕都符合。”而多数收藏爱好者表示,很少有机会见识到定窑的完整器物,因此无法判断是真是假。几位陶瓷研究专家并没有急于上前一探究竟,而是不慌不忙地从包里拿出一堆瓷片来。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一些定窑的标准器物瓷片。其中有些是南京出土的,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在南京即位,这些定窑瓷器应该是宋朝皇族在南京流传下来的宫廷御用器物;另一些是从河北曲阳定窑遗址采集到的标准器物残片,其中有盘、碗、罐等。和存世定窑瓷器相比,在器型上会有些差异,但质地相差不会太大。”一番对比后,周馆长告诉记者:“我感觉还是有些差异。首先看釉色,定窑瓷器釉面为‘亚光’,表面润泽;其次,定窑瓷器印花工艺非常高超,图案自然;再次,白瓷积釉处釉色并非白色,而微微泛黄、发青;最后,瓷器上刻花刀法细腻,一气呵成,即使一刀不到位,也绝不加第二刀。”至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提供的检测报告,有些专家对其中“样品成分与宋代定窑白釉表面成分符合较好”的“含糊”说法表示“不理解”。对于专家的质疑向先生表示理解,但他也认为,定窑瓷器存世量很少,在收藏界有争议是难免的;而且,定窑系列包括很多窑口、无数器物,而“标准瓷片”并非包罗万象,因此藏品和瓷片对比有些差异,并不能说明藏品本身不对。

专家谈“收藏经”

鉴赏会上,周馆长告诉记者:“现在收藏正成为继股市和房地产之后最热门的投资话题,收藏鉴赏知识也尤其受到关注。现在文物鉴赏多用三种方法,一是科学法,二是对比法,三是经验法。科学法听起来最科学,其实却没达到应有效果。对比法就是用‘标准器物’和藏品对照,这个方法比较直接有效,但最大的问题是‘标准器物’并不全。经验法听起来最不可靠,‘连猜带估’的。其实并非如此,它恰恰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要求鉴定的人有全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能从胎、釉、器型等各个方面进行判断。”此外,收藏心态也非常重要。周馆长告诉记者,自己接触到一些收藏发烧友,想通过一两件藏品一夜暴富,这种心态是不足取的。随着鉴赏会的结束,“天价古瓷”系列报道也暂告一段落。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的工作人员鉴赏会当晚给南京日报记者打来数个电话,对本报“天价古瓷”系列报道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或许随着央视记者镜头的深入“探索”,围绕“天价古瓷”会有更多的“发现”。南京日报记者将密切关注,将“天价古瓷”的最新进展及时披露给广大读者。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天价古瓷”引人关注 报道牵出10年前文物大案》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天价古瓷”引人关注 报道牵出10年前文物大案》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墙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