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鉴别洪宪年制瓷器 > 导航 >

最后的“官窑”:洪宪瓷

最后的“官窑”:洪宪瓷

鉴别洪宪年制瓷器 古代瓷器官窑 全瓷的瓷砖

2020-04-21

【www.taoci52.com - 鉴别洪宪年制瓷器】

官窑,顾名思义,由官府烧制而成的瓷器,具有浓厚的历代风格特色,且烧制过程严格,品质非常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最后的“官窑”:洪宪瓷。

关于“洪宪瓷”,流传最广的历史版本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称帝,定国号为“洪宪”(1916年)。九五之尊的皇上要摆出一副真命天子的“谱”,当然要设计出许多桥段。袁世凯在阴谋称帝时,亦仿效清朝制度,设御窑,曾派古玩商人郭葆昌(字世五)到景德镇监制,具体操作的陶艺师为鄢儒珍,地点为湖北会馆。

洪宪瓷大部分是落款为“居仁堂”的瓷器,“居仁堂”瓷用于在开国大典上赠送宾客和袁世凯自用,都是仿珐琅彩和粉彩的器物。既有乾隆珐琅彩和粉彩的富丽,又很有民国风味,多为日用器具和瓶类。因中华民国总统府设在中南海,袁世凯居住的地方为中南海的居仁堂,所以所烧瓷款为红色篆书“居仁堂”和“居仁堂制”。

其后二三十年代,景德镇的民窑仿官窑更是以“洪宪年制”为标准,精美不亚于原时之器,遂成就了一个完整的、含御制、官窑、民窑仿官窑(后期)三大构成的收藏系列。据说:“洪宪瓷”的薄胎、洁白度、透明度都大大超过乾隆御瓷,时至今日,在市面上收集“洪宪瓷'是一种时尚,十分珍稀;但能再细分当时的御制“居仁堂制”、郭世五的“洪宪年制”官窑和后来的民窑仿官窑,却如凤毛麟角,构成了民国初年(约在1916年左右)瓷器收藏的一个有趣话题。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最后的龙窑


撑几墩矮而壮的柱子,那爿黛瓦顺着山坡一路堆叠而上,就像绿宣纸上匀一片墨色,是蓝天丽日下沉静而又气韵十足的一幅书法。这幅书法的下面,藏着一条龙,一条鲜活的龙。它腹装一窑窑尚未烧制的瓷,沿着山坡节节爬行而上,龙身隐约可见片片红土砖块,那是鳞片,粗糙而又鲜活,与大山肌肤相摩相擦,展示着最原始的生命力与亲密接触。当窑火烧起,屋檐的外面,最上方的龙尾便吐出红而猛的火舌,在碧蓝的天际深情而又热烈地舔过又舔过。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历史,那就是文化。作为千年古瓷都,德化的历史不在纸上,知道它的只有瓷,只有窑。瓷像德化的魂,窑是德化的心脏。龙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在宋代德化一度盛行,为传统陶瓷业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嘉定十六年(1223年),日本加藤四郎来德化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依法烧制陶瓷,其建造的窑炉至今仍称为“德化窑”。时至今日,由于科技进步,龙窑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窑炉取代,如今德化烧制瓷器的龙窑仅4条,其中烧制历史最为久远的是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已是近400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龙窑的活化石。一窑延续了数百年的炉火,就是一窑延续了数百年的陶瓷历史。当我们慕名来到的月记窑,“龙”懒懒伏卧,对我们理都不理。难以想象,400年前,是谁曾经肩挑背抬,用泥土、砖块和瓦片造就这座龙窑?是谁日夜守护窑口,让熊熊火光读取、记忆它乌黑红亮的脸?又是谁,一趟趟地把瓷器装进又掏出,像抚摸婴儿一般欣赏刚出窑的瓷?烧窑师傅告诉我们,龙窑一般是用土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长短不等,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而顶部则设有投燃料的孔;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造,节约能源,利于燃烧;龙窑的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我们看着黛瓦木梁之下那些泥土夯出的灶口、窑炉。据说一次完整的烧窑至少需要经过一天一夜。灶口边有些小小的观测口,师傅凭着多年练就的眼力,仅靠肉眼来决定烧窑熄火的时机,而一窑制品的成败,就全靠师傅的智慧眼光了,这不是火眼金睛是什么?正好是两批制窑的间隙,拾级而上,我们弯进龙窑的里面。这古老的龙窑,仿佛积累了400年的龙气,教人忍不住想入非非。在那些沉淀着历史的角落里,也许还躺着几百年前的碎瓷片吧?与历史同在,是不是也是指这样的时刻呢?一窑400年的火,不熄至今,古灶之外,人事皆非;窑里是不是还藏着一双眼睛,从炉火焰色中洞察秋毫,感受着400年前的某种生气与灵机?望着这条仿佛沧桑的巨龙,我的耳际响起一句话:因为鲜活,所以伟大。

四川岳池最后的土陶作坊


双手在水里浸湿,轻轻触摸泥坯,右脚略踩机关,泥坯便在手中匀速地旋转起来……不到2分钟,便做出一个土陶坛盖。今年58岁的杨天喜,是岳池县九龙镇窑罐厂村的普通村民,经营着当地最后一家生产土陶的作坊。2月17日,杨天喜一边做土陶,一边向记者讲述窑罐厂村的故事。

烧完一座窑需要3天时间

窑罐厂村因生产土陶罐而得名。这里生产的土陶,主要是农家日常生活所用的陶器,如缸、坛、罐等。至于始于何代何年,杨天喜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我的祖先从湖北迁到这里后,就开始做陶器了。”

窑罐厂村最早的窑叫长滩寺窑,因附近一座千年古庙长滩寺而得名。在当地村民眼里,长滩寺窑又叫老窑,位于长滩寺河侧的山头上,依坡而建,长约20余米。由于窑的形状如同一个斜卧的长圆筒,又由许多节组成,故人们又称之为蛇窑或龙窑。

“老窑是一座柴窑,陶器装窑时,一般需要7个窑工工作一整天才能把窑装满。”杨天喜介绍,烧窑时,一般需要5名工人,其中两名专门负责烧窑,3名负责搬运柴草。

在老窑两侧,各有10余个灶口,烧窑工必须从最下面的一个灶口烧起,烧好一个密封一个,就这样一个一个地烧上去,直到烧完为止。一般情况下,烧完一座窑需要3天时间,而等待窑的冷却又需4至5天。

全村成年男子都会手工制陶

见有记者采访,周围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从他们的言谈中得知,新中国成立后,这个老窑渐渐被废弃,转而新建了好几处烧煤的煤窑,属集体企业,也是全村的主要产业。由于做陶、烧窑是下力活,只能由男子来承担,因此,在那个年代,全村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会烧制土陶。

“无论是做瓦缸、瓦坛,还是瓦罐,大家做起来都得心应手。”杨天喜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可做大件近20个;如是坛盖那样的小件,一天可以做400多个。

上世纪80年代初,村内的生产作坊多,鼎盛时达到100多个。但窑罐厂村的土陶比较粗糙,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村里的窑罐作坊逐渐破产。以至于现在,当地几乎每家每户仍可看到大量被遗弃或破烂的土陶器。

市场冲击下传统也需创新

不少质美价廉的外地陶器涌入岳池,挤占着土陶市场。到2000年以后,窑罐厂村便只有杨天喜一家仍在坚持生产了。能够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杨天喜将其归结为“创新”二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儿子杨勇买了辆货车,专门将村内的陶器拉到外地销售,同时将不同产地的土陶进行比较,还到处寻求别人的原料配制秘方。

和村里其他作坊不同,杨天喜的作坊生产土陶的泥质极少用本村的,而是采用从60公里外的前锋镇购回的岩泥。更重要的,杨天喜的土陶陶件出窑后,陶釉光亮照人。

讲到釉质,杨天喜特别兴奋。“我们跑绵阳,到自贡,想拿钱买别人的配方,可别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卖。”为此,他儿子只得买回一些矿石和陶件样品,自己反复试验、比较。历时2年,才终于配制成功。

虽然技术创新为杨天喜的陶器赢得了市场,但由于村里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去作坊做陶器了,其作坊的产量一直停滞不前。“不是我们的待遇低,如果全身心投入,平均一天至少可以挣上100多元。”杨勇说,但原有的陶工已年老体弱,做起活路吃力;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根本不愿来做这个又脏又累的活。

如今,杨天喜父子俩仍坚持自做自烧,平均两个月烧一次窑;同时,他们还从外地直接购回大量窑货,转卖给岳池城里的窑货贩子。“我们必须两条腿走路,既不能让老本行白白地丢了,更不能因从事老本行而赚不到钱。”杨天喜说。

红色官窑毛瓷最初的来历


红色官窑烧制的毛泽东用瓷(16张)“红色官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直接投资,它的发展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计划的需要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的。由于国家公有制为企业的根本制度,企业生产完全按照国家下达 的计划进行,企业的职工无需为产品的销路、生产和扩建资金的来源操心,一门心思用于生产和技术革新,厂与厂之间,不同技术之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以景德镇建国瓷厂、景德镇艺术瓷厂、人民瓷厂、红旗瓷厂、雕塑瓷厂、湖南群力瓷厂、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先后为中央国家机关生产过一定的生活用瓷、陈设瓷及礼品瓷,这些单位也堪称当代的“红色官窑”。“红色官窑”的发展和壮大,经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以后的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在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红色官窑”产品无不打上历史的烙印。特别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中,“政治第一”,“一切服从、服务于大众”成为这一特定 历史时期的生产指导思想和方针。尽管“文革”中为不计成本、只求精品的“红色官窑”,在制作了大量印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文革”专用宣传口号的生活 用瓷外,也生产了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精美艺术瓷一一一政治艺术瓷。景德镇雕塑瓷厂生产的“收租院组雕”、“样板戏组雕”,景德镇艺术瓷厂创作的大量画工优美、紧跟形式的瓷板画和瓷瓶,如“红灯记”系列画瓶、“收租院”系列画瓶。当时以“吴康”、“章鉴”、“章文超”、“赵惠民”等著名美工画师,绘制了大量的“礼品瓷”、“国家机关陈设瓷”,均为政治艺术瓷精品。

洪州窑青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


说到洪州窑青瓷,人们或许早已从唐代陆羽《茶经》的论述中知其一二。《茶经》载:“碗,越州上,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皆)不宜茶。”洪州乃隋开皇九年(589年)所置。治所设豫章,即今南昌。洪州窑遗址坐落在南昌南郊30公里的丰城市境内。窑址连绵20余公里,烧造时间从东汉至晚唐五代历经800余载,这在中国古瓷窑址中是极为罕见的。目前,我国已在10多个省市发现了洪州窑青瓷,足证当时洪州窑青瓷生产之盛况。洪州窑青瓷之美,虽不如宋汝、官、哥器雍容富态,定瓷之精雕细刻以及钧瓷的彩艳华丽,但她那纯朴古拙的造型、如玉似翠的釉色以及变幻莫测的冰裂纹,总是让人充满遐思。其釉色主要为青绿釉和黄褐釉两类。两晋时期,洪州窑产品中开始出现在盘口壶、鸡首壶等器物口沿及流、柄处施以褐彩。降至南朝,胎薄质细,釉质更显匀净。器型中出现博山炉、温酒壶等。杯与托粘结烧造成托杯、托炉、灯盏、五盅盘、格盘等亦成为这一时期常见的冥器。图案装饰除刻花、划花、印花外,亦采用了堆塑、镂孔等技艺。这一时期洪州窑青瓷的装饰以各类莲瓣纹为主流。有人认为,洪州窑釉色虽莹润,但釉极易脱落,即使是故宫博物院编著的《中国古陶瓷精品》一书所载洪州窑器也多有剥釉现象。然笔者所见洪州窑青瓷精品中,釉色莹润且丝毫不剥釉者仍不在少数。笔者曾在一私人青瓷博物馆藏中见洪州窑青瓷近百品,绝大部分釉汁匀润,与胎体结合紧密。史载唐代洪州窑产品已运抵长安,说明洪州瓷在唐代已达到“贡品瓷”的工艺水平。洪州窑的盛烧期大约一直延续到中唐,晚唐五代时期衰落,最终被南面的吉安永和窑、北面的景德镇窑所取代。

官窑瓷、官用瓷、贡瓷三者的关系


官用瓷,作为官方使用瓷器的描述,并不是第一次,但作为陶瓷的一个门类概念的提出,还是第一次。官用瓷是指宫廷或官府指定或定制的窑厂精工细作而成的瓷器,并由官方出资收购,多为宫廷及官僚使用的瓷器,残次品也可出售或供给官僚或贵族,如越窑、邢窑、耀州窑等。与官窑的区别是官窑由宫廷建设并派专人管理,生产瓷器多为宫廷所用,不作为商品出售,残次品通常销毁,生产可不计成本,如宋修内司官窑、明清景德镇官窑等。贡瓷是指地方或属国进贡给朝廷或上级官府的精品瓷器。与官用瓷不同的是贡瓷是地方为进贡而特地制作的精品瓷器,不是官府指定或定制,贡瓷是作为礼品的形式送给上级,不是上级出资定购,时间上也有不确定性。这三者的主要区别:官窑是官方出资兴建与管理的;官用瓷是官方定制购买的;贡瓷是进献送礼的。有时即使官窑时代的产生,也同时存在着官用瓷和贡瓷,如宋代越窑、耀州窑等,明代龙泉窑与钧窑、磁州窑等。那么怎样确认官窑瓷、官用瓷和贡瓷这三个品种的质量呢?通常官窑瓷因为官方建设烧造,精益求精,又不惜工本,质量要求非常高,陶瓷能工巧匠云集,从整体上保障了官窑的质量。不仅材料优良,工艺也十分精湛,且很少流入民间,只有皇帝赏赐部下,偶尔才会流入民间及随葬。

官用瓷器通常都是出于宫廷或官员、官府的需要,选定在当时比较成熟或有名的窑口中烧制需要的品种。在质量上有较严格的要求,甚至原材料、工艺也有很高的要求,如五代耀州窑的黑胎支烧器、柴窑的白胎器、龙泉粉青黑胎器等皆反映这一特点。但整体质量略逊同期官窑。

贡瓷通常是以优良窑口定烧或特制瓷器中选出精品作为进贡的礼品。一般情况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不仅技术要求高,材质也要比普通品种质量好些,如唐五代越窑、邢窑、磁州窑,甚至上世纪60—70年代的毛瓷也属这类。

明代张应登的《游滏水鼓山记》碑曾记载:“岁输御用者若干器,不其甲天下哉?”而且《大明会典》中也有:“在彭城镇设官窑四十余所,岁造瓷坛,堆积官坛厂,舟运入京,纳于光禄寺。明弘治十一年,进贡于皇家之瓶、坛达一万一千九百三十六筒。”由此可知:宫廷官府用瓷当时不仅限于官窑,其不是陈设器及直接使用的食器外,其他官用瓷如酒坛、酒缸,因其用量大,对其质量自然也不会一概要求严格。比较有名的窑场,一样能承担烧制宫廷及官府需要的瓷器,钧窑的花盆、磁州窑的酒坛、龙泉的大盘,无疑会起到这样的作用。而且这类瓷器皆属官用器的范畴,自然官用瓷也存在质量的优劣,但优劣体现在功能和品种上。如直接使用的碗盘、食具、供器等会很精致。其他大件产品如盛酒、酱油、醋等坛瓶类,质量自然难以与小件生活器皿相比。

官用瓷与贡瓷上的确认,在考古中多以款识与铭文题记为主要参考。如建阳的“进盏、供御”、邢窑、定窑的“盈”“官”字款,耀州窑的“官”字款等。其他如辽代上京窑、宋湖田窑、唐五代越窑等都出现官字款。还有直接写有官府或官用器器具之名,如元代“枢府”、辽金“上京”之类款识题记,特别是五代、宋、辽、金等官僚贵族墓葬出土这类官用器,皆能说明这一问题。

官用瓷器从其属性而言及考古资料发现,最早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即产生了。从大量的新石器考古陶器来看,质量有着明显的高低之分,像相当于夏文化的“夏家店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发现质量非常精湛的彩陶、黑皮陶及磨光陶、白陶。甚至更为精湛的镶嵌美石等的陶器。当进入青铜器、漆器、金银器的时代后,陶瓷显然难与其比肩,但到了魏晋唐时,宫廷与官府渐渐重视起来。到了宋代,中国陶瓷焕发了灿烂的艺术光彩,享誉世界。贡瓷官用瓷官窑瓷无疑引领着陶瓷发展的最高科技成就。

本文所列的官用瓷及窑口不能全面反映中国历代的官用瓷及窑口。还有相当多的官用瓷等待我们研究和开发。像景德镇枢府瓷、辽上京林东窑、四川乐山西坝窑变釉瓷、青羊宫与彭县窑、山西法华瓷等都曾给官府烧造过瓷器。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广阔,也是我国陶瓷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