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去产能过剩之陶瓷行业调查 景德镇转型升级不容易

去产能过剩之陶瓷行业调查 景德镇转型升级不容易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4-06

景德镇古代瓷器。

“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已经明显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研发中心主任李亚萍向本报记者指出。

作为耗能大户的陶瓷产业,在2010年之后,随着全国节能减排政策的下达,部分沿海省市的企业它们纷纷向周边省区转移,造成陶瓷行业在中部地区落地生花的现状。

据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传统的陶瓷产业大省,在江西除了原来的陶瓷产地景德镇之外,赣西的萍乡以及湘东的部分区县纷纷上马陶瓷相关产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的陶瓷产业产能过剩。

近日,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公开表示,通过数年时间,将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让外界再次对陶瓷产业产能过剩表示担忧。

业内专家指出,全国陶瓷产能的增加大于市场的容纳量,不仅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会造成同质化的产品依靠价格竞争、以次充好等无序竞争的现象出现。

据本报了解,为扭转局面,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传统陶瓷产业重镇寄希望于新型陶瓷产业,但似乎压力重重。

以景德镇为例,当地新型陶瓷产业并没有想象的乐观。目前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来看,新型陶瓷产业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园区,而普遍状况却是“作坊式”的传统陶瓷企业零星分布,在全国亦然。

业内专家也对本报记者分析说,新型陶瓷产业开发投入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都重不足,加之现今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型陶瓷领域的比重不到10%。

陶瓷产业产能过剩

据新近发布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景德镇的经济格局中,陶瓷工业占到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今年1-5月,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9.6亿元,同比增长10.91%;上缴税收1.78亿元,同比增长32.03%。

然而,产能过剩的“阴云”一直笼罩在景德镇上方。据一份公开的《2012-2016年中国陶瓷制造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2012年陶瓷行业大概有10%到15%的产能过剩。不少陶瓷企业频频出现倒闭,中国陶瓷业已进入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阶段,陶瓷行业的前景让人堪忧。

以产业为例,当地该产业的产能过剩,与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不同,不仅总量过剩,而且存在结构过剩,其中,以传统陶瓷产业最为明显。

业内人士分析,景德镇的陶瓷产业主要以传统陶瓷产业为主,而传统陶瓷产业所面临的同质产品是最多的,竞争压力也是最大的,比如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而广东、山东和福建等地的传统陶瓷产业相比景德镇更具竞争优势。

“目前市场根本无法消化掉陶瓷产业的产量,尤其是传统陶瓷产业。”李亚萍向本报记者指出。

正如李亚萍所说,不仅是在景德镇,全国范围内陶瓷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已经是陶瓷行业面临的普遍威胁。

不难发现,国内陶瓷企业呈散而乱的态势已成事实:品牌数量众多,没有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2%,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产能严重超出市场需求。

“传统陶瓷市场已经相对饱和,同类企业众多。”李亚萍说,“而景德镇总体的陶瓷格局,主要还是传统陶瓷企业占多数。”

不争的事实是,传统陶瓷产业严峻的产能过剩,已经让其深陷附加值低和恶性竞争的泥淖,而继续投资扩大传统陶瓷产业,无疑会加剧这一过程。

待破之题:转型升级难

在李亚萍看来,传统陶瓷产业的产能过剩,新型陶瓷产业巨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瓷土资源濒临枯竭,多种因素的混杂下,发展新型陶瓷产业应该成为地方政府规划陶瓷产业的方向。

“我们将会转向新型陶瓷产业,实现差异化竞争以避开产能过剩的风险。”工业园区管委会一位发言人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增加陶瓷产品的附加值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

邓保生曾公开表示,未来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以高科技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陈设艺术陶瓷和高档日用陶瓷为主体,以建筑卫生陶瓷为补充的陶瓷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景德镇发布的《关于加快景德镇市陶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现在景德镇打造的陶瓷概念,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的概念,而是包括了高科技陶瓷、环保陶瓷、纳米陶瓷等在内的大陶瓷概念。

“如今,新型陶瓷产业对景德镇市的经济发展贡献率接近20%,新型陶瓷产业对产业升级提供了巨大帮助。”景德镇瓷局一位官员告诉本报记者。

官方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2012年的一组数据显示,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为125.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5%,其中陶瓷工业总产值为94.2亿元,占全市陶瓷产值的45.5%。据悉,陶瓷工业园高占比的工业产出,多半以生产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电子陶瓷等高技术陶瓷的陶瓷企业为主。

然而,新型陶瓷产业并没有想象的乐观。目前从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格局来看,新型陶瓷产业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工业园区,而普遍状况却是“作坊式”的传统陶瓷企业零星分布,在全国亦然。

而根据李亚萍的观察,景德镇新型陶瓷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还难以形成规模。业内人士也指出,所谓的“过剩”应该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产品需要升级换代,产业需要调整变革,自然会产生新的品牌,自然有新的市场。

“另外,新型陶瓷产业开发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资金还是政策。”李亚萍说,“陶瓷研究所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新型陶瓷领域的比重不到10%。所以,未来陶瓷产业的规划布局,任重道远,关键是把新技术转化为新的产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街头淘好“瓷”不容易


书画、瓷器、青铜器是古董投资收藏的三大种类,其中瓷器作为民间投资的主要品种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五一黄金周期间,在沈城和平区、皇姑区和铁西区的几处广场,出现了大规模的景德镇瓷器展。其中的有些展品被标明为名家名作,要价高达几万元和几十万元。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咨询本报街边展出的瓷器是否可以用于收藏投资。记者走访了几处展览市场,并咨询了瓷器收藏专家,了解到一些瓷器收藏的发展趋势和有关常识,发现街头淘好瓷并不容易。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目前沈城街头的瓷器多是现在生产的。现代瓷器的收藏与古代瓷器收藏多有不同。现代瓷器生产工艺优于古代,炉温普遍高于古代。现代瓷器运用国画和西洋画的技法,使用化学工艺等手段,色彩更艳丽,造型更富于变化。据省博物馆瓷器收藏鉴赏专家赵洪山介绍,现代瓷器收藏首先要观察瓷器的造型、色彩等艺术价值,其次是画功和做工,总之现代瓷器必须有现代的艺术特点和时代特征才具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 

目前街头展览的瓷器多为仿古瓷器。古瓷器是收藏中的大门类,仿制品也最多,而且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但仿制品一般不具有收藏价值。据介绍,市面上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几百年来,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它的珍贵。像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寥寥无几。如今,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 

赵洪山介绍,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著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投资者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投资者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易上当。 

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这不是仅外观上就能断定的,因此仿制品收藏价值不大。除了一些高仿艺术品外,市场大部分瓷器只能作为家庭摆设。据介绍,收藏者需要对我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淘到珍品。

评论: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的利与弊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建筑陶瓷企业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传出。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呢?

其实,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当一个行业兴起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大家都会"避亏趋盈",纷纷往这个行业里投资上项目,时间一长该行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产品卖不出去,仓库爆满,资金无法回笼,循环困难,企业走入死胡同。产能过剩的恶果,是大家都向一条路上去挤,使该行业的利润空间缩小,导致发生过度竞争。一部分先搞起来的企业,可能依靠好的运气与市场短缺的机遇,即使是不洗泥的萝卜也能卖得快卖得好,一时间也能挣个盆满钵满。而后来新上的企业,由于行动迟缓,又没有新产品开发能力等自主创新能力,很快就会陷入经营不善的境地。市场经济与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时时事事都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赚钱,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只是花钱买吆喝,或只是赚了功夫,而赔了钱。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实际上适当的产能过剩,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了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整个陶瓷业尽快归于规范。其结果乃是淘汰部分产品:低档劣质的产品被淘汰,从而一些在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企业也被淘汰。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是有利的,它使企业能够迅速得到孵化的功效,能够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了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带给行业阵阵剧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从投资陶瓷的企业来看,则是一些企业家由于将鸡蛋都放在陶瓷这一个篮子里,其发展趋向可能遭遇崩盘,前功尽弃。

我们要全面看待产能过剩的问题。回顾一下近10年来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的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进行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们国内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并非个人的乐观看法。因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因此各地陶瓷产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自然难免了。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最关键的是经营状况好的企业,确实挣了钱,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开始了经济扩张。市场需求看好只是大规模扩产的表面理由,更关键的是由于企业的利润水平状况及对陶瓷产品远景看好。

近一两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是我们同样看到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同时,中国建筑陶瓷产品又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这些均为令人可喜的现象。

当前,过剩的产能与产品多集中在陶瓷低档市场,充分的竞争可以大浪淘沙。那些生产模仿型、产品质量差的厂家,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势必在这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随着国外及台资企业不断入驻大陆,建筑陶瓷产品的种类、花色品种将更加丰富,这样使国内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那些仍然在生产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产品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的竞争,将会国内企业必须走上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到质量产品。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了明显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还给投资者以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重新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这样就也可能结束长期切切不休的内斗与相互倾轧。我们看到,在20多年前,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了。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解决好陶瓷产能过剩的这道坎。

淘件好瓷不容易


青花瓷折枝花纹三羊尊

.NoUser {}.Title {BACKGROUND-COLOR: #ffffff;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TEXT-ALIGN: center}.SubTitle {FONT-FAMILY: }.IntroTitle {FONT-FAMILY: }.SmallTitle {FONT-FAMILY: }.Author {FONT-FAMILY: }.Source {FONT-FAMILY: }.Abstract {FONT-FAMILY: }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景德镇瓷器逐步形成“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色,青花瓷、玲珑瓷、粉彩瓷、薄胎瓷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其中青花瓷和玲珑瓷较为常见。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却感觉丰富。玲珑瓷是在明宣德年间镂空工艺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在细薄的胎上,雕成米粒状的通花洞,然后施釉多次,填平通花洞,入窑烧制而成,瓷工把青花和玲珑巧妙地结合一体,相映生辉。

目前市面上的珍贵古瓷相当稀少,很多藏家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街头展览的瓷器多为现在生产的仿古瓷器,一般不具有收藏价值,通常只能作为家庭摆设。像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昂贵,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寥寥无几。如今,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本身所包含的历史文化,这不是仅外观上就能断定的。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相符,如果投资者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极易上当。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平,才有可能淘到珍品。

探索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景德镇高安黎川求新求变


作为陶瓷大省的江西,还有两个重要的陶瓷产地,一个是众所周知的瓷都景德镇,另一个是建陶重要产区宜春高安市。恰好,今年对景德镇和高安来说,也是当地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要年份。炉火淬炼出的陶瓷,三个地方各自“玩”出了什么花样?一起来看看。

三地主官聚焦当地陶瓷产业

作为江西的招牌和名片之一,陶瓷既是江西重要的历史文化财富,又是江西发展的历史包袱。因为陶瓷,江西曾有过辉煌的海外贸易,相关产品遍及世界;也因为陶瓷,江西一些地区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历经了不断探索的过程。近期江西的三个重要陶瓷产区景德镇、高安和黎川都在陶瓷业发展上有了大的动作。

今年对产业来说是颇有意义的年份。2019年10月10日,在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景德镇市政府共同承办的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上,景德镇市长刘锋宣布,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成功获批。今年,正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开局之年。

今年以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数个重要内容也频频得到景德镇主官的关注。召开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项目征迁现场调度会,调研集团复工复产情况、调研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二三月间,刘锋已从教育、企业品牌、文化旅游等多方面调研多个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项目。

3月16日,黎川县委书记聂仕雄出席黎川陶瓷产业发展座谈会。相关内容在中国江西网、信息日报《政事一周》栏目3月20日的文章《区委书记7次调研项目建设折射地方主官何种发展思路》中已有报道,这里不做赘述。

与深耕“陶瓷煲”的黎川一样,高安也主打建陶这类日用瓷。今年,高安在建陶领域将有大动作:2月25日,高安市委书记袁和庚走访调研陶瓷企业复工复产情况;3月4日,高安市长康健到太阳等7家陶瓷企业和济民可信集中供气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指导复工复产工作;3月16日,袁和庚和康健出席建陶基地2020年陶瓷智能化生产线集中开工、竣工仪式,涉及14家企业和17条智能化陶瓷生产线。高安两位主官密集的动作,预示着高安将在建陶领域提速升级、大干一番的魄力。

蓝图已绘,成竹在胸。可以看出,景德镇、高安和黎川三地主官已对今年当地陶瓷产业发展有了详细规划。对三地来说,发展陶瓷产业,各地都有哪些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动作?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三地定下目标

当前,世界陶瓷业竞争激烈。中国佛山、意大利萨索洛等地都在世界陶瓷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标国内和世界陶瓷产业,发展和壮大本地日用瓷和艺术瓷市场,成为主官们的发展目标。

近段时间,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和市长刘锋对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建设提了诸多要求。这些项目建设要求的目标,都是基于景德镇特有的千年陶瓷工艺基础和文化积淀,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品。建设特色小镇,打造特色民宿,发展特色文创产品,在陶瓷产业基础上,利用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开局的契机,景德镇正走出一条独特的现代高质量服务业、高质量文旅产业发展之路。

对高安来说,建陶是其支柱产业。在高安市委、市政府看来,要做好这类支柱产业,就要立足实际补短板解痛点,使其在转型升级中脱胎换骨,实现老树生新枝。今年,袁和庚和康健面临传统建陶产业“三高一低”的发展问题,均向着转型升级、实现清洁高效生产为目标去解决。

观察高安主官近期对高安建陶产业的数次调研,从袁和庚要求陶瓷企业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抢招员工、抢占先机,做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两手抓,到康健提出企业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淘汰落后产能,走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智能化发展之路,可以看出两位主官对高安建陶接下来的发展要求即是整合资源,向“绿色和智能”转型升级。

同时,两位主官的要求也能反映出他们迫切希望高安陶瓷实现新的发展。对此,康健定下一个“小目标”,他表示,高安建陶要加大投入、提升产能、走向全国、闯出世界,力争用3~5年时间赶超佛山,做成全国主产区第一。瞄准国内建陶大城佛山发力,高安的目标不简单。我们拭目以待!

与大力发展建陶一样,主打陶瓷煲的黎川也以发展日用瓷为骨干产业,但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政事一周》栏目上期提到,聂仕雄提出要把陶瓷产业和黎川旅游结合起来,发展“工业+旅游”。在2019年11月16日,聂仕雄率黎川党政考察团赴景德镇珠山区考察陶瓷产业、文化旅游发展等工作。“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的模式得到了聂仕雄重点关注。这说明,黎川也在考虑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突破发展困境纷纷求新求变

梳理完景德镇、高安、黎川三地对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江西三个陶瓷传统产地都不约而同谋求转型升级?

谋求改变对尤为重要。产业集聚不够、品牌效应不突出、创新能力不强。曾几何时,陷入发展瓶颈,问题重重,影响了国际瓷都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景德镇只有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发展道路。

目前,景德镇正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搭建创意平台来为景陶发展释放红利。如2017年落户的洛客设计谷项目,海内外多家企业提供陶瓷创意设计,从设计端带动景陶全产业链升级,引领世界陶瓷设计新风尚。同时,在陶瓷跨界融合上,景德镇还围绕“陶瓷+生活+艺术”,开创了“陶瓷文化+体验+旅游+个性化订制”的“陶瓷生活4.0”发展模式,深度对接游客旅游体验要求和时代潮流,促进陶瓷与茶产业、花器产业和服饰产业的交流融合,成功推动陶瓷产业发展。

正如前文所说,高安紧抓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目的在于破除传统建陶产业“三高一低”的禁锢,真正实现清洁绿色生产。从康健调研济民可信集中供气项目可以一窥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对高安建陶的意义。

对于这个项目,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济民可信项目的落地,无疑将对高安陶瓷的清洁化生产带来质的提升。清洁生产成本的上升,在给陶瓷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必将倒逼产区企业强化品质,增强品牌附加值,驶入清洁化、品牌化发展的新“赛道”。从中可以看出,破除“三高一低”、实现清洁生产,都是高安为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而做出的选择,为此,康健在当时的开工、竣工仪式上嘱托高安建陶企业,以本次智能化生产线集中开工、竣工仪式为新起点,开启春天的故事,改变以往陶瓷企业“走进去昏天黑地、走出来灰头土脸”的面貌,升级“春天的故事”。

据了解,在这次开工、竣工仪式上,将要建设的17条智能化陶瓷生产线,较传统陶瓷生产效率提高20%。因此,我们可以说,高安已向全球展示高安陶瓷强势崛起的新景象,同时释放高安陶瓷“换道超车”的积极信号——换上大数据、绿色化、智能化的“快车”,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千年沧海桑田梦,一朝繁花似锦城。面对传统陶瓷产业各自不同的发展困境,景德镇、高安、黎川三地纷纷求新求变,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在三地主官的推动下,江西传统陶瓷产业,正在拥抱时代潮流、走向世界舞台。

泡沫时代终结 陶瓷行业如何摆脱产能过剩问题


陶瓷行业现在有一种“冬天”论很流行,还有一种“秋天”论更可怕,因为这种论调认为真正的行业“冬天”还没有到来。但无论“冬天”论还是“秋天”论,其实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当前,所谓的“冬天”也不仅仅是陶瓷行业的“冬天”,而是整个中小企业的“冬天”,特别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的“冬天”。“冬天”或者“秋天”都意味着过去一轮的发展泡沫已经破灭,所谓“繁荣时期”增长的假象被无情地揭穿。

行业该如何“过冬”?笔者以为:趁着“过冬”,行业内不妨首先对自己多一点反思。

首先值得检讨的是产能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领域改革一个重要路径,是国家通过国有企业控制、经营战略性资源,包括能源、铁路、航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而在其他一些无关经济命脉的领域,则完全放开,让市场充分竞争,国家对这些领域的产能不规划也难限制。由于行业进入门槛低,加上庞大的市场蛋糕的诱惑,建筑陶瓷企业的发展近20年来在一些主产区几乎处于漫山放羊,村村点火的状态。这就导致产能过剩问题一直伴随着行业的发展。

应该说产能过剩是中国制造业的通病。相信陶瓷行业也无需用数据赘述。但陶瓷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也有自己的特点。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来源于同业竞争的泛滥,另一方面是由企业自身生产模式决定的。陶瓷窑炉必须二十四小时燃烧,停窑转产需要很高的成本。这点决定了陶瓷企业的库存压力特别大,同时也决定了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会大大减少生产成本)。为解决库存问题,企业失去了定价权,向代理商过度让利,打价格战也就成为常态。向经销商过度让利和打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企业没有足够的积累,因而在创新、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投入有限,落后于社会这方面日益增加的需求。

在早期市场竞争还不够充分的时候,企业在价格战中也能生存,甚至赚到大钱,但当市场进入充分竞争之后,企业利润越来越薄,行业进入平均利润时期,而这个时候企业还必须通过扩张产能来增加赢利,这就是行业窑炉越建越多,长窑、宽窑越来越多的原因。一方面是没有价格主导权,一方面是失控的产能,两者互为因果,行业也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去年以来上游燃料、原料、电力、运输等成本不断上升,按一般的商业逻辑,行业的产品也应该提价,事实上一些企业也在提价方面作过很多努力,包括联手提价,向终端施压。但最终建陶产品的价格还是上不来。这与行业产能过剩,竞争方式落后有很大的关系。

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一是通过市场的手段。通过市场充分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但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因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内市场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的结构。中国国内市场的需求是非常丰富的、多层次的。特别是现阶段,中低端的消费还占绝对主导的地位,这一点决定了行业竞争的主要形式不是价值战,而是价格战。就陶瓷行业而言,这一点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还是低成本、弱差异化、规模化。而国外市场,由于通路掌握在人家手里,企业也自然就失去了定价权。卖瓷砖变成廉价卖资源也就在所难免。二是通过行政的方式。佛山、晋江、淄博近两年来对低端的落后的陶瓷产能说不,就是用行政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一个机遇。尤其是大佛山地区两三年内要关、停、转100多家企业,对行业的理性发展应是个推动(处理方式是另外一个问题)。大量的低端、落后产能的存在既消耗资源、又污染环境,对税收也没有什么贡献,尤其是这些产能将大多数企业拖入价格战的泥沼,是真正的绊脚石。当然,用行政的方式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也非坦途。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各地发展不平衡,先发展地区要淘汰的低端、落后产能,欠发展地区会照单全收。因此,从全局看产能不会因为一些地区大规模排挤陶瓷企业而锐减,相反因为产业梯度转移的原因全国陶瓷产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维持动态的平衡。

陶瓷业在产能过剩阵痛中前进


促进行业规范迅速孵化企业

近年来,随着国内陶瓷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建筑陶瓷企业相继停产、破产的消息不断。于是,一些评论家预言,“十一五”期间,建筑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可能更加突出,形势将更加严峻。那么,陶瓷行业产能过剩,究竟存在什么弊与利?

就整个陶瓷行业来看,适当的产能过剩现象,或许对于整个行业的成熟非常有好处。一是提升市场竞争的素质与内涵。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部分低档劣质的产品,使陶瓷业尽快规范。二是从市场经济角度来看,它使企业迅速得到孵化,加快市场的成熟。过度的生产能力形成的整个产能过剩,其有利之处是提高陶瓷市场进入的门槛,从而进一步净化市场。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这一怪物,常常伴随着阵痛。从国家与部分企业的利益考虑,产能过剩是由于过度投资造成的,过度投资又造成资源的无端浪费。

回顾一下近十年我国陶瓷行业的发展,似乎一直是产能超过需要。既有过低级阶段的产能过剩,也有过中级阶段的产能过剩情况,现在中国陶瓷行业似乎进入产能过剩较高级的阶段。因此,现在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并不是此前过剩的简单重复,而是标志着一种革命性的提升。另外,从全世界工业制品生产的产能利用率观察,一般都在70%%-75%之间。而目前,我国陶瓷行业的产能过剩还显然低于国际水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陶瓷产业尚处在一个急速上升的阶段,而各地陶瓷企业为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势必会增加生产力度,产能过剩的现象就在所难免。因此,可以预言,我国陶瓷市场存在的产能大于需求的现象,仍然会存在下去。

近年来,尽管陶瓷产能过剩警告不断,但国内陶瓷生产能力与技术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原属进口的陶瓷产品被国产品牌所替代。

产能过剩可以提高陶瓷行业进入的门槛,而对那些动不动就想在陶瓷行业分到一杯羹的投机商,也给予明显的警示。适当的产能过剩,还可以规范陶瓷行业盲目投资的问题,逐步消除陶瓷的投资过热。激烈的竞争对投资者提出更高的产品要求,再加上陶瓷行业生产愈加成熟,利润空间压缩,将迫使他们作出更加冷静的思考。

此外,陶瓷行业产能过剩所反映出来的激烈竞争,还能够促进市场进行整合,推动国内陶企进行重组兼并,导致一批大型企业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国家的许多知名陶瓷企业,也是经过产业重组兼并,迅速结束了长期的“内战”现象,大量的中、小型陶瓷公司被兼并或被市场淘汰,现在仅剩下几家或十几家公司。因此,随着整个陶瓷行业的日益成熟与健康发展,这种情况在将来也许会同样在我国出现。

总之,面对我国陶瓷行业目前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避免惊慌失措,正视现实,坦然对待。同时,我们必须加快行业技术创新与确立自主知识产权,较好地迈过陶瓷产能过剩这道坎。

唐山陶瓷界人士热议陶瓷行业转型升级


市委书记姜德果8月8日就唐山市陶瓷行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强调,要找准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加快陶瓷产业发展步伐。讲话精神在全市陶瓷行业中引起强烈反响。

唐山素有“北方瓷都”之称,陶瓷工业历史悠久,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唐山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不可否认,唐山陶瓷也有历史遗留的负担和现实存在的困难,使得唐山陶瓷在全国陶瓷行业群雄并起、不断创新的竞争中步履艰难。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卫生陶瓷生产企业,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将以市委书记姜德果视察为动力,加快项目建设,今后三年企业的项目投资将突破10亿元,使企业规模实力进一步增强。惠达卫浴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苏印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惠达公司虽“贵为”全国最大,但是面对市场需求由高峰到低谷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内外同行业先进企业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仍深深感到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目前,惠达正在由国内最大的陶瓷卫浴生产商向国际化大型综合生活家居集团转型,正在打造的“惠达家居馆”项目,就是企业完善产业链,由过去单一的陶瓷生产商,向整体卫浴服务商的一个转型和转变。另外,惠达还谋划进行老厂区改造四期、五期项目,完成后惠达的卫生瓷产量可增加260万件,产值达4亿元。根据目前瓷砖的销售现状,惠达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对瓷砖生产线新进扩建,完工后墙地砖年产量可达450万平方米,实现产值1.8亿元。“完善企业产业链,从卫浴企业向综合家居企业转型,打造中国的宜家家居,成为世界级家居企业”成为惠达的宏伟目标。

“姜书记的讲话切中当前陶瓷企业的弊端,让我们这些陶瓷人倍感责任重大,姜书记指明的方向也正是我们下一步整体提升的努力方向。”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生产工艺落后、设备老化,许多工厂还停留在来样制作的低端水平上,已经严重制约陶瓷企业深层次发展。骨质瓷在价格上远远高于普通日用瓷,没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就会失去现有市场。作为主要从事高档骨质瓷生产和销售的企业,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在高、精、尖上多做文章,上档次、出精品,让老百姓觉得物有所值。同时,公司还将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着力打造引领市场消费潮流的世界级知名品牌。

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第一时间召开专门会议,围绕今后一个时期集团公司改革发展工作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按照宜进则进、宜退则退的原则,做好今后改革和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团将全力做好丰南陶瓷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的建设与经营,依托现有行销了几十年并且已经被市场广泛认可的“唐陶”“红玫瑰”等知名品牌和新生产基地先进的装备,努力开发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断提高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依托新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向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渗透和转移。加快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审视景德镇”系列调查之三:景德镇伤痛


发展之痛

“那条与206国道并行的生态路,我们到现在也不理解它的功能。”在景德镇采访期间,不少受访对象都提到了这条生态路。这条近10公里长的道路与206国道并行,最宽处相隔不过数十米距离,据说其耗资近2个亿。

206国道车流量本来就不多,政府为什么还要修这条路?

市民胡先生告诉记者,这条生态路修得莫明其妙,浪费了景德镇本就不宽裕的财力。而且目前景德镇大力引进来的广东陶瓷企业,土地利用也不规范。

据知情人士介绍,以新近引进的佛山特地陶瓷为例,征地协议上征用的土地是1200亩,但在此协议外,另外还附有一份协议。根据该附加协议,景德镇政府在特地工厂周围2平方公里范围内,不得批准建设相类似的工业企业。

“不得建设相类似的企业,事实上意味着周围2平方公里都得为特地空着。”这位知情人士接着解释说,由于特地公司落户在产业园区,而根据规划,其它项目是不能安排进这个园区的。也就是说,特地周围不可能安排其它工厂。

佛山特地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红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及这个附加协议。他说,这主要是考虑到环境容量。

他告诉记者,在佛山,正是因为陶瓷企业过于集中,造成了环境容量问题,佛山才限制陶瓷产业发展。

“目前,景德镇的环境容量没有问题,土地也不成问题。”但他还是有些担心:“佛山陶瓷企业在景德镇圈地的面积都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投资强度问题。一旦国家追究起来,吃亏的肯定还是企业。”

几年前,景德镇政府的官员曾表示,景德镇复兴的希望,是瓷都成千上万亩尚未开发的土地,它们才是更现实的资金来源。在一个非正式场合,景德镇政府一位领导也告诉记者,“用土地换发展,这是景德镇目前更为现实的选择。”

改制之痛

“完全是为了改制而改制,说改就改了。”在光明瓷厂,谈到那场改制,该厂原供销科的余先生眼中一片湿润,惋惜与留恋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记者,当时,他去湖北出了一趟差,短短几天时间,回来后,厂子就没有了。

原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职工朱先生告诉记者,光明瓷厂是1997年11月15日改制的。改制时,工厂效益很好,不但银行有存款,公司让光明瓷厂来结算购瓷款,厂子也不着急来拿。

不仅是光明,十大瓷厂之一的红光瓷厂当时也很红火。红光瓷厂原职工施柏坚告诉记者,改制前,生产线全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作业线上的挂坯等工序都是使用机械手作业。“这些设备,就是放在现在,也不落伍。”他说,“因为改制,这些设备用氧气切割当废品处理了。而现在,企业的这些生产流程,全都是人工操作。”

当时,除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景德镇十大瓷厂也是走在前列。同是红光瓷厂的程先生告诉记者,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光瓷厂就开始利用烧窑的余热,用以烘坯,而目前,用的是煤饼。

对此,景德镇市副市长黄康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十大瓷厂至今还在,是化整为零经营。

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景德镇国有陶瓷企业有些不适应,矛盾重重,包袱过重。政府为了快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划小核算单位,化整为零经营的改制方式。

作为事件的亲历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任景德镇雕塑瓷厂厂长的刘远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包括十大瓷厂在内的32家国有陶瓷企业,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大多都是人员太多、包袱太重。”

“改革是必然的。当时雕塑瓷厂有1000多名职工,真正在生产一线的只有400人左右。在当时的体制下,想要从二线调一个人充实到生产一线是非常困难的。”刘远长说。

而事实上,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雕塑瓷厂直到现在还没有改彻底,因为产权还没有明晰。

在刘远长看来,景德镇改制贻误了时机。

营商之痛

晚上8点多了,洪女士还在店里等客户来取花瓶。店里没有水,也没有电。

她告诉记者,从红光瓷厂下岗后,在家等了几年,便跟着同事在东风瓷厂马路市场、老厂等市场卖起了瓷器。2001年,她把店从老厂搬到了占地面积6.88万平方米的批发大市场。

2002年,市场扩建时,向经营户集资,她也投入了数千元,与市场签订了为期20年的店铺租赁合同,租下了一间店面。生意好时,她一天能挣300-400元钱,日子过得很红火。

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多后,由于香江集团在景德镇开发建设中国陶瓷城项目,她原本平静与殷实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她告诉记者,2004年初,由景德镇市高新区管委会、工商局、公安局、江西省陶瓷进出口公司等10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曙光路陶瓷批发大市场关市拆迁的通告》贴到了市场大门口。并在《通告》的最后限期,对市场东边属于陶瓷进出口公司的店面,实施了强制拆除。

此后,洪女士交了10000元钱到陶瓷城租了间店,由于生意不好,三个月后,她又搬出了陶瓷城。近几年,她先后到了国贸市场、新都民营陶瓷园等几乎所有新开的陶瓷市场,最后还是回到了这个不供水、电,也不给办工商、税务登记证的陶瓷批发大市场。因为,在这里,她还能做到一些生意。

前几年,由于生意红火,一些开发商开始参与陶瓷市场建设,先后建设了国贸、华阳、中国瓷园、中国陶瓷城、新都民营陶瓷园等多个陶瓷市场。

开发商一个接着一个建设陶瓷市场,政府也一个接着一个整治陶瓷市场。而如今,几大陶瓷市场没有一个兴旺,陶瓷经销户惨淡经营,陶瓷价格一路下滑,管理混乱、竞争无序。

洪女士告诉记者,几年折腾下来,她家的积蓄全部用光了,房子也变卖了,现在连保障最基本的生活也很困难。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去产能过剩之陶瓷行业调查 景德镇转型升级不容易》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去产能过剩之陶瓷行业调查 景德镇转型升级不容易》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