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绞胎瓷器 > 导航 >

“绞胎”瓷整器别轻易买入

“绞胎”瓷整器别轻易买入

古代绞胎瓷器 绞胎瓷器鉴别 仿品绞胎瓷器鉴别

2020-04-26

古代绞胎瓷器。

日前,有一位藏友带来几片“绞胎”瓷片,绞胎罩、透明釉,从瓷片可以看出,胎体是由高岭土胎泥和掺有一定高氧化铁矿物的胎泥相绞,然后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褐、白两色泥料相绞、挤压、拉伸而形成夹花,产生出多种纹理,如木理纹、羽毛纹、团花纹、流水行云纹等,极为美丽。然而,据悉,绞胎、绞釉工艺在宋靖康之后就已失传,到了清代“嘉道”年间,瓷器图案上出现的均是仿木叶、大理石纹。因此,提醒藏友“绞胎”瓷整器不要轻易买入。

据介绍,“绞胎”瓷器作为我国古代瓷器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在唐代与唐三彩齐名,但“绞胎”瓷由于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到了元代以后就难觅踪影了。时至今日,已失传近千年。据资料统计,目前世界馆藏的中国古代唐、宋、元不同时期的“绞胎”瓷器共有34件。因此,藏友提醒“绞胎”瓷整器不要轻易买入。

“绞胎”瓷又称“搅胎”,起源于唐代,其形状多为枕、瓶、香盒,存世完整器较少。据考古资料显示,“绞胎”的发现几乎与唐三彩同步,窑口也相同。唐代“绞胎”烧制和唐三彩相同,均以高岭土做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3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形状有圆角长方枕、倭角长方枕、三彩釉长方枕。

“绞胎”瓷被誉为诸瓷之首,首先“绞胎”泥色有白、褐或白、黑两色相绞,也有白、褐、黑三色相绞,不管那种方式相绞都十分精美。其次“绞胎”瓷,是以黄色、褐色、绿色釉为主体,稀薄部分为透明釉,从外观可以直接看到两色绞和胎体。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正说绞胎


绞胎陶瓷早在唐代即已流行,唐代巩县窑、耀州窑均出土过绞胎的文物资料,以唐三彩为主,唐代晚期越窑也出土过绞胎瓷枕。前者有不少传世完整器物,故宫博物院、上海陶瓷馆、陕西省博物馆等均有不少精品,主要品种是枕、钵、俑等。后者则仅见窑址出土瓷枕残器。到宋代,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磁州窑系的窑址中均有绞胎瓷器生产。生产瓷枕最有名的还有两家字号,分别为“杜家花枕”和“裴家花枕”。这两家产地现在还不知具体窑址,估计应该是河南所产。到元代,景德镇也生产绞胎瓷器,以高足杯和盘为主。明以后绞胎逐渐消失。至民国时又有仿制品,为河南、河北所仿,传世品不多,冒充古代真品,多流散到海外。至八十年代初期,河南当阳峪及山西分别恢复了绞胎瓷器的生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发展,十分可惜的是,都因后续资金不足,未能继续生产。实际上,他们的创新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如果生产管理能达到现代水平,定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河南的那个厂子解散了,许多人个体单干,转向了生产仿古绞胎陶瓷,又步入了粗制滥造的怪圈,可悲可叹。

八十年代初期,有人称自己发明了纹胎瓷器,并申请了专利,据说有关部门还批准了这个专利。这些都是从报纸上看到的,是否真有这个专利项目,我也没去核对,只是觉得此事有点可笑也颇有些戏说的味道。

我不知申请了专利的那位朋友,是否了解历史上的绞胎陶瓷,即便是批准了你的专利,星罗棋布的上千家个体作坊,你能阻止他们的生产吗?真正上了法庭,是他们侵了你的权益,还是你恢复了唐、宋、元的传统生产,恐怕法官是说不清的,除非他是个陶瓷史专家。

怎么鉴别绞胎瓷器?


怎么鉴别绞胎瓷器?绞胎陶瓷的鉴别一般要从形制、胎土和釉面三个方面来看

一、【形制】基本仿造过关

每个时期的陶瓷造型都会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人们审美情趣的影响,所以在器物的形制方面往往有所不同。过去造仿品一般都是工匠自己想象着来做,会出现“臆造”,甚至将各个朝代的形制捏合在一起的情况,很容易被看穿。

随着人们收藏眼光的提高,现在仿品的技术也有很大进步,造假者也会看书或去博物馆看各个时期的实物造型,所以一般情况下,绞胎瓷在形制方面的仿造已经比较过关了。也就是说,从形制上看,仿品现在与真品已经较难区分了,因而我们鉴别时更应当注重胎和釉的方面。

二、【胎土】新仿件质地更细腻,手感较重

唐代绞胎陶瓷的胎土一般多为藕粉胎与白胎两种,老的绞胎器胎土的烧造温度不是很高,因此质地比较粗松,如藕粉胎的胎土用指甲即能划出痕迹。

宋金时期的绞胎陶瓷一般做工比较细致,胎与坯都较薄,底足修胎非常精细;胎土较松脆,所以真品的手感会较轻。

新仿绞胎胎土由于使用现在的球磨机而更细腻,黏合度更强,器物一般手感较重。另外,仿品的修足一般也不太讲究,粗制滥造的较多。

三、【釉面】开片细小釉面亮丽为真品

唐代的绞胎陶瓷与唐代的三彩陶瓷工艺性能几乎一样,所以釉面的判别也大同小异。绞胎的釉面与三彩一样,釉面开片细小,且开片边缘多微微上翘,施釉边缘一般无积釉现象。由于绞胎器很多是实用器,釉面边棱处多见磨损现象。釉面温润度、油润度强,釉面亮丽而不昏暗。

新仿的一般釉面较干燥,开片大而稀薄,在开片处还多见泛白线的情形;同时,往往釉面昏暗,施釉边缘还多见积釉与垂釉现象。

宋绞胎瓷罐与瓷盒


北宋绞胎瓷罐,高21厘米,口径8.3厘米,磨口、圆肩、深腹,胎质坚细,白、褐两色的绞胎,在透明釉的笼罩下显现出如同大理石般晶莹美丽的花纹,绞饰间千变万化,犹如行云流水、山川日月,又加怪兽奔腾、异鸟高飞,将绞胎纹饰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至,让人在观赏时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绞胎工艺始创于唐代床时继续烧制,宋以后则十分少见。将白、褐两色胎泥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火焙烧,烧成后器物的纹饰富于变化,或如本理,或如团花,或如乌羽,具有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由于绞胎器的制作比一般色釉器更加复杂,所以多为小型器。有时为了节省绞胎胚料,一些绞胎p的瓷胎以白胎为主,仅在白胎外全部或部分地包贴一层绞胎泥,可见绞胎器是颇为珍贵的,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绞胎瓷罐,是目前所发现的绞胎器中罕见的大型器。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属绞胎类的器物,为瓷盖盒。盖盒造型小巧玲珑,高4厘米、盖直径8厘米,器与益作子母扣合,下承矮圈足。纹饰由盖中心旋转展开,层层延伸的花纹,如同正在开屏的孔雀,华羽尽现,美不胜收。在宋代,中原地区有些瓷窑生产一种特别的绞胎类器物,即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褐两色相纹的类似化妆土的物质,仍罩以透明釉,烧成器物的纹饰效果与绞胎相似。这件瓷盒绞花纹饰施于盒、盖的外部及内底,而器物的口沿和内壁均为坚密细致的白胎,外罩透明釉烧成,其制作。艺应属“绞化妆土”一类。此盒于1953年出土于吉林省农安县一座辽代古塔内,塔的建筑年代为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1023——1030年)。从与此盒同时出土的铜佛、香炉等物来看,这只盖盒是用于供佛的器具之一。

绞胎瓷器有什么特点?


绞胎瓷器有什么特点?瓷器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绞胎瓷则是瓷器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奇葩。

绞胎瓷是用褐白、黑白或棕白两色瓷泥交替迭摞、互相揉和,再用折迭、盘卷、切刮等方法制成各种绞样,然后拉坯成型或模压成型,胎上就出现两色相间、纹理变化多端、十分美丽的图案,再罩以晶莹玉润的透明釉、绿釉、黄釉,将如花似锦的花纹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北方民间俗称透花瓷。由于它工艺复杂,制作难度极高,所以流传下来的绞胎瓷十分稀少名贵。

“绞”出变幻无穷的盛世风华

顾名思义,绞胎陶瓷是将不同的胎土像绞麻花一样绞制,最终呈现一种特别的风貌。通常是用两种或三种不同颜色的瓷土,一般主要是白色与褐色,或白色与褐色或青色,分别制成泥条,然后再像绞麻花或绞花卷馍一样将它们绞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来拼贴或镶嵌使用的一种陶瓷器。

这种制瓷工艺,可以做出几形纹、回形纹、团花纹、菱花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各种美丽的纹路,变幻无穷,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特色。它往往与划线填彩、拼贴及镶嵌工艺一起使用,使制作出来的器物纹饰非常精美漂亮。

绞胎工艺最早出现于唐代。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受汉代漆器的木纹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另一种说法是受唐代金银器纹饰的影响而创造的。

绞胎品牌响彻唐宋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绞胎陶瓷最早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

唐代的绞胎陶瓷实用器非常多,形制主要以碗、盘、杯、钵、壶、砚、枕、罐等小件为主,其中可见使用磨痕,偶尔也有俑之类出现。

唐代绞胎陶瓷一般多使用单色釉,以黄釉较多,也有绿釉或单色釉中加彩的,但一般较少见。其中有一种细绞如头发丝般的绞胎器工艺非常精妙,可惜完整的难以见到。绞胎也有不上釉的,如常见的缍丸、绞胎砚等。

在唐至五代时期,巩县窑绞胎陶瓷就有裴家、杜家等著名制瓷作坊出现。宋金时期,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窑的绞胎也是名噪一时。当阳峪窑与唐代相比,胎土更细腻,温度更高,瓷化程度也更高。主要以白、黑两色胎土为主,施透明釉。当阳硲窑绞胎的纹饰主要以羽毛纹为主。做工与烧制都很精细,也是我国宋金陶瓷的一个杰出代表。

宋金以后,由于战乱与国力的不断下降,当阳峪窑火衰退。

元明清时期,就全国来说,绞胎瓷器逐渐衰亡,元代还有一种绞胎高足杯传世,明清时期则基本未见绞胎陶瓷器。这种结果当与北方战争频繁,窑工和制瓷高手大量南逃有关。这期间,景德镇发展成我国最大的陶瓷基地,遂使北方瓷系解体。植根于中原的绞胎瓷被遗弃失传。元明之后,焦作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失去了艺术环境和文化包融性,绞胎这种高档瓷器自然不会在这里成长发展。

上个世纪以来,绞胎陶瓷在中国重新得到关注。如今,绞胎瓷在消失六百多年后,又在它的故乡起死回生。

绞胎陶瓷标本,可以看到瓷器内部的纹路,与外部浑然一体,可谓表里如一。

孟子有篇“君子本色,表里如一”,表达了对君子本色的尊敬与欣赏。而绞胎陶瓷内外相通、表里如一的特点,正是古时文人雅士“君子情怀”的象征。它的这种特性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相传宋代诗人苏轼在首次拜访自己岳父时,送的就是亲自到河南定制的绞胎陶瓷。

这落梅惊风、淡淡如菊的绞胎陶瓷,正如高风亮节、肃肃如松的君子。岁月会让表面的美丽纹饰变得斑驳,而永远不会被磨蚀的,是纯粹的内在与不灭的风骨。

由于绞胎陶瓷非常精美与稀少,其经济与艺术价值都很高,现在市场上仿品也较多。

古陶瓷之绞胎陶瓷器


绞胎陶瓷器物枕呈长方形,以切片贴合技术制作,素身无釉;胎体以绞胎形式制作,呈褐、白双色混合,纹饰层层叠叠,在枕面上做出菊花般的纹路,在两侧做出水波纹,具有朴素的美。

陶瓷课堂:纹饰款识

绞胎陶瓷器物自唐代开始出现,延及宋代,宋之后就已消失,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又再出现仿制品,而其时绞胎技术已经失传,只好采用人工描绘的方式画上绞胎纹理。唐、宋时河南当阳峪窑、登封窑、巩县窑、扒村窑,山东淄博窑等窑口都有制作这类瓷器,同时还发展出绞釉贴面、绞化妆土饰面等技术。大部分绞胎瓷器表面施以亮青釉,少部分采用素面无釉的形式,直接显示绞胎纹饰的魅力。

唐代绞胎瓷器的出现,恐怕与唐代的外来文化,特别是外来的玻璃制作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原始的玻璃制品,古代称为琉璃,也就是最早的含铅玻璃。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关于中国古代的玻璃》一书中将这类琉璃称为“paste”,认为在东周以后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制作玻璃了。

素面绞胎脉枕(唐)

现实考古发掘中,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和汉代的墓葬中都有古代琉璃制作的器物出土,如1975年湖南长沙杨家山18号墓出土的楚国谷粒纹琉璃壁、1959年安徽淮南蔡家岗出土的战国谷粒纹壁等等。但是在唐代,人们却认为玻璃是外来的,《册府元龟》就曾记载西方使团来朝时以玻璃为贡,唐人段成式在其《酉阳杂俎》中说:“玻瓈,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或云千岁冰所化,亦未必然也。”将玻璃列为与玉石相似的自然生成之物,可见其时对玻璃的认识相当肤浅。

古罗马时期西方的玻璃制作技术已经非常发达,1948年在河北省景县北魏封氏墓曾出土一件网纹玻璃杯,杯壁仅有0.2厘米厚,内壁光滑,外壁有明显的水平纹理,显然是采用有模吹制方法制成的,且经科学测定为钠钙玻璃,是拜占庭帝国的产品,足可证明当时确有西方人带来中原的玻璃制品。东罗马制作的玻璃包括了纯净的无色玻璃和各类鲜艳的有色玻璃,还有以不同颜色的玻璃绞接起来的双色或者三色玻璃,这在今天的威尼斯仍然能够看到,而这种绞接玻璃所使用的技术与绞胎、绞釉陶瓷器如出一辙。因此,绞胎陶瓷器与绞接玻璃制品之间一定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孰先孰后虽一时难以考证,但却足以证实中国与西方悠久的文化、技术交流历史。

绞胎陶瓷的特殊魅力究竟如何体现


众所周知,素光无纹的瓷器要想具有装饰性,一般会采用色釉装饰、刻划花、贴塑或者彩绘技法。这些装饰手法都是在瓷器胎体本身成型以外下功夫,工艺难度也集中在陶瓷拉坯成型以后。而在唐代,出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陶瓷装饰工艺,并且单独发展为一个罕见的瓷器种类,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说到的“绞胎陶瓷”。绞胎陶瓷又名搅胎瓷、透花瓷、绞泥等,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利用陶瓷坯胎本身的性质来形成器物装饰纹样地的工艺。

根据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绞胎陶瓷最早起源于唐代的巩义窑与当阳峪窑,应该是此二窑窑工的发明创造。陕西、河南的唐墓就曾出土过绞胎工艺制作的杯碗、三足小盘、陶瓷枕等器物。但是由于绞胎陶瓷实物资料仍不充足,专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顿状况。因此我们只有从现有的少量研究资料中,来一窥这种特殊而神秘的陶瓷装饰工艺了。

真正绞胎瓷的制作,不借助其他任何釉料,而是将两种或多种颜色不同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以特殊手法相绞,拉坯成型,外罩透明釉以后再入窑烧成。绞胎最常用的瓷土一般是黑、白、黄、褐等色。以绞胎工艺制作的瓷器可以产生很好的仿犀皮、漆器或木纹特点的效果。目前所见的绞胎陶瓷纹饰主要有木材年轮纹、羽毛纹、雉尾纹、梅花纹、浮云流水纹等。

唐代绞胎陶瓷几乎都是贵族日用品,属于半绞胎陶瓷器。唐代绞胎陶瓷多用高岭土,故而胎色白中带粉,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以黄釉最多。缺陷在于,这时还需要把绞成花纹图案的胎泥切成薄片,粘贴在普通胎泥团上成型。晚唐五代时期,绞胎工艺发生质的第一次飞越,烧出了真正的绞胎瓷器。这时期的绞胎瓷除了利用本身绞胎的优势外,还增添了锥、戳、剔、刻、镶嵌等工艺技法。

一直到北宋,绞胎瓷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北宋的绞胎瓷以全绞胎瓷为主,也就是俗称的透花瓷,是真正意义上的绞胎瓷器。半绞胎瓷则利用低温色釉为补。北宋全绞胎瓷以柴窑烧,仅用颜色不同的数种瓷土,无色釉、无彩绘,在五大名窑单色釉瓷器蔚然成风的局面下还能独树一帜,实在难能可贵,并且在唐的基础上还诞生了席编纹、麦穗纹等纹样。

靖康之难以后,纯正的绞胎瓷烧制中断,南宋半绞胎瓷制作已是强弩之末。元明以后,绞胎多变为绞胎釉,即将釉料混合入瓷土中拉绞成型,已然失去绞胎的纯熟韵味。 庆幸的是,我国在1981年,经过当阳峪陶瓷厂的数百次试验,又成功仿制了绞胎瓷。

整器赝品泛滥 瓷片收藏别有一番风景


瓷片收藏别有一番风景

在整器赝品泛滥、真伪难辨的今天,收藏瓷片别有一番风景。眼下“瓷片族”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以收藏瓷片釉色取胜,这类藏家专收一些高古名釉瓷片,如越、汝、官、钧、定窑瓷片,以及龙泉、耀州窑瓷片等;二是收藏明清民间青花绘画瓷片为主,据说南京有一大批这类“瓷片族”;三是“御瓷片族”,北京、南昌的一批瓷片藏家专门集藏景德镇御窑瓷片,上至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下至清代官窑残瓷片,尤其重视有官窑底款的瓷片。

瓷片是鉴赏、研习古瓷的辅助之物,亦属于“标本学”范畴。全国收藏瓷片比较有规模的大致有3个地区:北京、南京、景德镇。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广宁先生建议新手可以买一些瓷片标本来观摩学习。

他介绍说,衡量瓷片的价值主要从瓷片的窑口、品种、品相、纹饰、款识等方面综合确定。

窑口,就是古代烧窑的地方。中国古代生产瓷器的窑址很多,在历史上真正著名的窑址却只有几十座。我们今天评估古代瓷片的价值,首先应该遵循名窑瓷片优于一般窑口瓷片的原则。

品种,就是按照瓷器制作方式取的名称。历史上的名窑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在烧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如越窑秘色、宣德青花、成化斗彩、万历五彩、雍正珐琅彩等。

品相,就是瓷片的外观。首先瓷片胎釉保存要好,不能磨损、土沁或者被火烧过。单色釉的釉色要纯正,青花发色应清晰地呈现出本朝青花发色特征,釉上彩料保存要尽量完好,不能大面积剥落。另外,瓷片应占原器比例尽量多,至少要带底足。

纹饰,就是瓷器上的图案。纹饰以人物图案为最好,山水次之,花鸟再次之。历朝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纹饰更为珍贵,如永乐、宣德朝官窑人物,万历婴戏纹等。

最后是款识。在瓷器的底部或其他部位,往往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统称为款识。有准确纪年铭文者价值高于有一般铭文者;有官窑年号的作品价值高于民窑年号作品;有本款者价值高于有寄托款者。

延伸阅读

通过瓷片学习瓷器鉴定

瓷器学习主要是看其胎、釉、彩、纹饰、工艺、款识等等。每种瓷器对其学习的重点是不同的,但各种瓷器的鉴定又有其相通性。由瓷片学习可以延伸到对瓷器的探索。

胎:未涂釉的瓷骨称为胎,因为地域的不同,每个地区拉坯所用的瓷土都不一样,受当时工艺所限,瓷器的胎质自然形成了一个由粗到细的演变过程。以景德镇窑为例,清代以前的胎质干涩,有空隙,胎色不十分洁白;清代早期胎质坚硬,泛油光,俗称糯米胎。

釉:釉是附着在瓷胎上的一层玻璃质的物质。釉分很多种,按烧成温度可分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组成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同一窑口不同的时期配釉工艺也会有变化,以景德镇窑为例,明成化时期作品以釉的肥美著称,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用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

彩:彩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釉上彩在釉上进行彩绘,再入窑经摄氏600~900℃二次烧成,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下彩是陶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手段,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入窑高温(1200~1400℃)一次烧成,釉下彩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等。每个时期由于所用彩料的不同,颜色会呈现出每个时代的特征。以明清景德镇窑为例,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青花瓷由于采用含低锰高铁的进口料“苏麻离青”,一定条件下可烧制出宝石蓝的色泽。

纹饰:瓷器的纹饰与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明清景德镇窑为例,明永乐、宣德时期官窑的青花瓷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一笔点画而成。嘉靖时期纹饰采用双线勾勒填色法,纹饰已趋繁缛,画面缺乏层次。

工艺:不同时期器物的制作方法都有区别。以明清景德镇窑为例,明弘治时期瓷器由于胚质较软,且底薄,盘子多有塌底现象。

款识:各代款识千差万别。明成化时期景德镇官窑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

福州薄胎酱釉器研究


薄胎酱釉器从福建福州飘洋过海东渡日本,就有了新的称誉“唐物茶入”,而1992年前日本茶道界最为热宠的茶器“唐物茶入”还未知产于何窑口。纵然原形明白后,面临形形色色形态各异的小陶罐,又有些牵挂也旋绕我们内心,这种酱釉薄胎的细泥小陶罐,其品种云云丰富,作为茶器又怎样衍化丰繁?其形制特点、工艺特性,纭纭之处应有阐释。

多年来,笔者不停致力于研究学习福州陶瓷艺术,特殊对福州遗存的薄胎细泥小陶罐尤为关注,在不停研制复原酱釉薄胎器时,也得到进一步的意会。在走访我省闻名的考古学者和收藏好友时,一道品鉴探究、集慧感悟,由此提出福州薄胎酱釉器之阐释新说。

薄胎酱釉器的发现

薄胎酱釉器发现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福州市旧城改造工程的开始,在福州三坊七巷旧城改造和鼓楼区的柏林坊、水流湾、北大路、屏山、七星井等街巷的基建考古工地,相继发现了一批宋元时期的酱釉薄胎陶器。其重要形态有罐、瓶、盒、盂、钵、灯、水注、执壶、锅等,由于这批陶器多以酱褐釉为主,胎质精致,胎壁非常浮滑。因此,考古专家在发掘简报中将此类陶器称作为“薄胎酱釉器” ①。

据观察,“薄胎酱釉器”所指应为宋代福州市郊怀安县治地(今为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一些窑场生产的细陶、酱釉、薄胎陶器。此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一种用于贮存茶末的小陶罐,日本称之“茶入”。在日本茶道文化中,“茶入”在茶器中占据紧张的职位,是日本公认的最富艺术和美学代价的茶器,是传世茶器中的“至尊”,曾被少数皇宫贵族拥有及把持,又视为显贵的象征,现重要被日本国家博物馆、美术馆所收藏。

关于福州薄胎酱釉器的“茶入”,在北宋蔡襄的《茶录》和南宋潘安老人著的《茶具图赞》等文献中都未见提及,福州地方的相干史料也没纪录,它应有几种形态?毕竟又始作于何人?都无从稽考。但在近些年福州地域考古发掘中又发现大量的实物,关于此方文献资料在日本国茶道史料上如《金沢文库文书》、《抵园实行日志》、《山上宗二记》、《君台观左右帐记》、《茶入之次第》以及《松屋会记》等另有对“唐物茶入”有细致的形貌。

在日本《君台观左右帐记》著中细致记述从中国输入的茶罐各种器形,其形制名称多达23种,如:(日语)茄子、老茄、文茄、肩冲、文琳、丸壶、大海、尻膨、驴蹄、冬木弦付、唐物弦付、水滴、手瓶、擂座、樽形、势至、汤桶、常陆带、枣、鹤首、柿、口广、柑子口等;而现在在福州出土和收藏者收藏的福州洪塘窑“茶入”器物、残品就有10余种,此中不少同属雷同的器物型制。

薄胎酱釉器的特性

福州的薄胎酱釉器日本称之“唐物茶入”其形态有明显的特性,特点其胎体既薄,胎壁仅1毫米,以轮制手工拉坯成型,胎质精致,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裸胎处呈褐、灰褐或灰色陶胎,一样平常釉色有酱、酱红、酱褐或玄色。这种小陶罐形态多样,但其肩部多为折肩,在颈、肩、腹部有显着的旋划纹,施釉不及底,而底部多呈线割的“拇指纹”,由于随机切割,因此这些陶器底纹无一重复。

从现存出土文物和福州收藏者收藏的薄胎酱釉器,可以发现其形态特殊丰富,传播至日本的“茶入”仅此一部门。“茶入”的演变以及形成器型学说,不停是笔者热议的话题,颠末多年对“茶入”反复试制和画图比对,对福州的薄胎酱釉器也有了肯定的熟悉,在联合现存文物资料和日本文献,我们就此从中以探毕竟。

从常见出土的薄胎酱釉器,大可分类为盂、钵、罐、瓶、水注等系列,以器物的口、颈、肩、腹部位以及釉色和装饰伎俩分述其特性。

盂,列分如下:

1式:厚唇,敞口,圆肩,斜弧腹,平底,底面线切割痕,施酱釉,里满釉.

卢佳伦 《盂1式》

钵,列分如下:

1式:斜方唇、敛口、外口下一道凹槽,鼓腹,平底微凹,底面有线切割痕。

2式:残件 方唇、敛口、弧腹,底残。

里外施酱釉。

3式:平沿、微卷唇、圆鼓腹、表里施酱黑釉,外壁釉不及底,器表显着轮痕。

罐,列分三型六式如下:

Ⅰ型 卷唇,短颈,溜肩或折肩,鼓腹。

1式:方唇,缩颈,深腹,平底微凹。里外施酱釉,釉表有蓝灰及银色斑点。

2式:沿唇外卷,直口,短颈,溜肩,鼓腹,颈、肩处各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施酱褐釉,外釉不及底,器表有显着轮痕。

3式:口沿外翻,短颈,溜肩,鼓腹,平底微凹,颈、肩相交处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腹部压印六瓣瓜棱形。施酱赤色釉,外釉不及底。

卢佳伦 《罐1型》

卢佳伦 《罐1型1式》

Ⅱ型 敛口,卷沿,短颈或缩颈,溜肩或折肩,下鼓腹。

1式:沿唇外卷,短颈,敛口,短颈,斜溜肩,下鼓腹,上腹斜直内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有线割痕,施酱釉.

2式:沿唇外卷,短颈,敛口,缩颈,折肩,下鼓腹,上腹斜直内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有线割痕,施酱釉

Ⅲ型 敛口,短颈,折肩,鼓腹,下腹内收。

1式:方唇,卷沿,敛口,短颈,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鼓腹,下腹斜直内收,腹中刻有一道弦纹,平底微凹,有线割痕,施酱釉,釉面有蓝灰色斑。

卢佳伦《罐Ⅲ型1式》

瓶,列分三型六式如下:

Ⅰ型 卷沿,深直腹,窄平肩或斜肩,短颈或缩颈。

1式:方唇,卷沿,短颈,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深直腹微弧,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褐釉,外釉不及底。 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2式:圆唇,卷沿,缩颈,窄平肩或斜肩,窄平肩下折,深直腹微弧,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褐釉,外釉不及底。 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Ⅱ型 方唇,卷沿,短颈或长劲,溜肩或折肩,圆鼓腹。

1式:方唇,卷沿,口沿外翻,短颈,溜肩,圆鼓腹,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 施黑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2式:方唇,卷沿,直口,长颈,圆肩,圆鼓腹,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红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3式:方唇,卷沿,直口,长颈,折肩,圆鼓腹,颈下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施酱釉,外釉不及底,平底微凹,有线割痕。

Ⅲ型 方唇,斜溜肩,圆鼓腹。

1式:方唇,口沿外翻,长颈,斜溜肩,圆鼓腹,上腹弧斜内收,饼足,有线割痕。施酱釉,外釉不及底,器表有显着轮痕。

水注,列分二型四式如下:

Ⅰ型 小口,短颈,弧肩,鼓腹

1式:方唇,盘口,圆肩,鼓腹,短直流,凹面宽带状把,里外施酱釉,肩和腹中各刻有一道弦纹,腹部压印五瓣瓜棱痕。

2式:方唇,盘口,圆肩,鼓腹,折管状流,弧面宽带状把,里外施酱釉,腹中刻有一道弦纹。

Ⅱ型 方唇,敛口或直口,矮颈,鼓腹,宽带状把,口沿压抑一道流槽。

1式:圆唇,折沿,敛口,矮直颈,溜肩,鼓腹,宽带状把,口沿压一流槽。饼足微凹,施酱釉,里釉仅至口沿。

2式:斜方唇,凹沿,敛口,矮颈,溜肩,鼓腹,宽带状把,口沿上出一流槽。饼足微凹,施酱釉,里釉颈中。

枚举以上示例②,发现福州的薄胎酱釉器在演变和开辟过程中,器物型制构造有其独到的看法和功能性,同时各器型还存有显着的关联,在工艺制作和烧造技能上也有同出一门或一脉相承的做法。

薄胎酱釉器的演化过程

一样平常来说,陶器的器型发展也是由简朴形态到复杂构造和功能性研发过程。正因云云,一些薄胎酱釉器的罐、瓶类,作为“茶入”在计划时就注入相干的功能性概念。如:一、口沿一样平常多为卷沿,敛口且深腹,其计划目标是起到封口防潮功效。二、在口、颈、肩、腹的关系上,多为大口折肩、小口长颈溜肩、小口短颈折肩,或斜肩计划,以最大限度缓冲茶粉倾倒作用。三、如在颈、肩、腹中刻划一道凹弦纹,其成因是陶工在陶车拉坯成型时,以刻划旋纹来判定器物的规整度形成的纹饰。同时这弦纹又起到器表的装饰结果,而每道弦纹在烧成时,还会拦阻釉的活动性,使釉色天然流淌变革无常。四、器物底部多出现平底微凹,这也特殊相宜薄胎器底部工艺需求,使坯体干燥紧缩时不易开裂。

薄胎酱釉器“茶入”形态多样,变革多端,是始作者在广应市场需求,不停开辟衍化的过程,若将器物举行范例排序分列,就不难发现各形态器物变革的关联。

以“大海”罐形为例,从图形中可以看出“茶入”在功能性诉求和构造细节上是怎样渐渐美满形成 “大海”形制,使计划更趋于雅观和科学。如图:(盂1式)(罐1型)(罐1型1式)(罐Ⅲ型1式)。

以为“大海”在薄胎酱釉器中最具代表性,其型制漂亮完善,陶工是以大器的形态制小品。其他形态茶入应该是 “大海”型制的衍生品,还可以以为“大海”的形态是最早承认的一种“茶入”母体形态留存下来,在福州出土“茶入”文物中发现最多的也是这种茶器。据资料表现,在日本文献中“大海”茶罐,也以为是最早输入日本国的一种③。

关于其他的一些形态茶入的形成,笔者以为大概以“大海”母体形态设定,在器型上的口、颈、肩、腹部位的构造,或拉升,或缩扁,使各部位构造中的直线、曲线做相应的变革,各形态的“茶入”就此而衍化开来。

“茶入”形态衍化的过程,重要通过四个途径完成:第一、在颈部做或缩或长的变革;第二、在肩和腹部弧线变革,或折肩、斜肩、溜肩、鼓腹的弧线变革,偶然上腹线圆弧,偶然上腹斜直内收,或下腹线鼓弧,或下腹线斜直内收。第三、则以腹中弧线偏直,上下延展,使腹部加长。或腹部上腹线偏直,或腹部上腹线内收,或腹部下腹线偏直,或腹部下腹线内收。第四、在衍化的根本形态上衔接流、侧把或提把。由此,我们可寻循此变革途径,发现各种形态的“茶入”相互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福州的薄胎酱釉“茶入”,从较简朴的器型发展成系列丰富多样的器型,固然器型高只有十几公分,但做工非常讲求,形体非常完善。细节上看则差别的直口、敞口、敛口,都会匹配有圆唇、方唇,卷沿的计划;在器型布局的比例上也恰到利益,各部位线型以差别的直线、斜线、曲线,将上下构造完备地联合起来,团体形态非常雅观。我们纵观各时期地方窑口的器型,还从未发现将一种器物开辟成系列的型制;在陶瓷造型艺术上,是否可以为福州洪塘窑的薄胎酱釉器已构成“茶入”专属器型学说,在陶瓷器型体系中也已自成“茶入”独特的造型计划体系呢。

解释

①《福州屏山石圈遗址清算简报》《福州五代夹道遗址简报》《福建文博》1994年第2期。福州湖东路省社院工地发掘陈诉》《福建文博》2005年增刊。

②《福州湖东路出土的薄胎酱釉器及相干题目》《福建文博》1999年第1期

③《福建文博》2001年第2期 《日本对中国制茶罐的分类与受容》

原载《中国陶瓷》艺术版杂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绞胎”瓷整器别轻易买入》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绞胎”瓷整器别轻易买入》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绞胎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