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墙面 > 导航 >

“瓷中君子”——绞胎瓷

“瓷中君子”——绞胎瓷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瓷砖造型

2020-07-08

瓷砖墙面。

绞胎陶碗

明斯顿博物馆藏绞胎杯

孟子曰:“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绞胎瓷因其表里如一,常被称为“瓷中君子”。通常是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黄)分别制成泥色,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它们拧在一起,制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状作镶嵌使用。经过如此繁琐反复加工的陶瓷器,坯体可呈现出两种瓷泥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种花纹。目前,所见花纹有五种:①像木材的年轮;②像并列的羽毛;③像并排的雉尾;④像盛开的梅花;⑤像浮云流水。所有这些精美纹饰无疑给人们以变化万千之感。

唐代绞胎骑马俑

唐代绿釉绞胎水盂

唐代绞胎水盂

唐代绞胎枕

唐代绞胎釉盘

唐代浅黄釉绞胎枕

唐代绞胎粉盒

绞胎始于唐代,当今人们都知唐三彩,对绞胎瓷器却知之甚少,缘于难见其真容。三彩器用于殉葬,而绞胎器为贵族日用品,使得本身难度大,产量少的绞胎器更少传世。据分析,唐代绞胎残片的时代、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唐代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岭土作胎,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带粉红,大都施低温黄釉、绿釉和三彩釉三种色调,以黄釉居多,三彩釉最少。

北宋绞胎釉盘

宋代绞胎羽纹小壶

宋代绞胎罐

宋代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剧局面,经济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时间全国广大地区已窑场纷立,绞胎陶瓷生产由原先四个窑场扩大到北方许多地区。根据发表的资料,得知有修武当阳峪窑、焦作的恩村和矿山窑、巩县芝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山西榆次窑、山东淄博的博山大街窑和磁村窑等。其中,以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较大,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

宋元之后,绞胎陶瓷日渐走向势微,命若游丝,乃至不幸失传。

绞胎陶瓷怎么绞的、怎么烧的,无人知晓。元明清,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北方窑场总体趋于衰落,传统的绞胎器生产也不例外,后人无法也无心去破解失传已久的绞胎之谜了。

日本当代绞胎瓷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的小山富士夫撰写《北宋修武窑》一文将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产生了深刻巨大的影响,并成就了一批“练上手(绞胎在日本的称呼)”陶艺大师,就这样,失传600年之久的当阳峪绞胎技艺居然首先在日本复活。

回看国内,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古窑遗址的瓷器碎片也因此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而独步天下的绞胎瓷技艺在当时却无人问津,更无人萌生复活绞胎瓷的念头。

中国当代绞胎瓷

直到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在一次参观中被两件宋代当阳峪绞胎引起了极大兴趣,并激起了他将之复活的雄心壮志。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与陶瓷企业投入其中。直到2002年4月28日,绞胎瓷在中国终重获新生。

小编推荐

文化牵线 绞胎瓷“结缘”太极拳


东方今报焦作讯近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务院津贴享受者、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专程奔赴温县王西安拳法研究中心,拜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太极大师王西安。

两人见面后,柴战柱将亲手制作的入藏英国珍宝博物馆、获得2013年全国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的《中华龙》赠与王西安大师,并合影留念。王西安深表感谢,当场兴致勃勃地表演了一套太极拳以表谢意,刚柔相济的表演不时博得与会者的阵阵喝彩。接着,王西安将亲手签名的《王者风范—王西安的太极人生》书刊赠与柴战柱。随后,柴战柱向王西安详细讲解了绞胎瓷的由来及金谷轩公司的发展历程,同时,向王西安展示焦作绞胎瓷“表里如一、内外相通”的纹理特色,王西安听后赞不绝口。最后,柴战柱和王西安就绞胎瓷及太极拳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合作前景及意向进行了深入洽谈……

“绞胎瓷和太极拳都是焦作的历史文化瑰宝,也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通过此次联姻,开拓创新出更多的太极拳系列绞胎瓷作品,为焦作开发出新的享誉世界的旅游商品。”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告诉记者。

《绞胎马俑立件》再现唐代绞胎陶瓷艺术


绞胎瓷又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因此能绞出各种不同的纹理,如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构思奇巧,十分美观。绞胎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装饰工艺中特殊的品种,由于其工艺复杂,制作难度大,因此其产品、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绞胎瓷器由当时中国巩义窑与当阳峪窑窑工的创制。据相关资料分析,绞胎工艺最早产于唐代,至宋代蓬勃发展并发扬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绞胎作为唐代出现的陶器新工艺,一般多用作器皿,绞胎俑则极罕见,因此绞胎俑一直以来均为比较贵重的物品。

在唐代,狩猎是贵族中十分盛行的活动,马成为唐代文化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唐代马俑,是唐代马文化中最生动、最艺术的珍品。“马俑”不仅能从侧面反映出唐代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状况,上至皇宫贵族的庆典、祭祀、游猎、沙场征战活动,下至平民百姓的日常起居和基本的商业运输行为;这些精美的“马俑”艺术雕刻,也能充分反映出唐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才华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热爱,他们的卓越艺术成就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近日,深圳御宝轩征集到一件唐绞胎马俑立件,高53cm。此件瓷质胎立马塑件系全纹胎瓷土雕制而成,白胎上呈现深褐色木纹状纹理,表面施透明白釉,见有婵翼纹开片,细密气泡,钙质结晶体,马四蹄踏地,凛冽威武,似静非静,似动非动,非常活泼生动。侧光呈见浅灰色土沁,府板闻有强烈的土气味,胎瓷创世稀少,御宝轩征集到的此件藏品弥足珍贵。据行家专家透析,绞胎陶瓷每一件产品都有其不同的纹理特色,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其纹理结构只有相似,没有相同,它以独特的纹理结构和色彩变化在陶瓷产品中独树一帜,成为诸瓷之中的佼佼者,堪称制瓷精品。因此,瓷质胎塑件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经济价值。

绞胎瓷的特殊性体现在瓷胎的表里如一,从美学上绞胎瓷强调素雅,讲究符合“仁、义、礼、智、信源于心生”的君子品位。在历史上,绞胎瓷深受士大夫阶层的喜爱,但因其高烧制难度和低成品率,所以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时期绞胎瓷才能大量发展,绞胎瓷几乎成为盛唐时期王公贵族们专用的奢侈品。《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曾对绞胎瓷进行过论述,“……当阳峪窑的古瓷器向来是不为人们所重视的,因此一个重要窑厂被忽略了。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为,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当阳峪及当阳峪绞胎瓷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极高的品质。而今,绞胎瓷存世量较少,一件精品的绞胎瓷器更是少见,其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可见一斑。绞胎马俑立件因罕见而珍贵,因珍贵而价值连城,非常值得期待。

穿越千年寻绞胎 一睹古瓷耀目新


绞胎瓷亦称“绞泥”、“搅胎瓷”、“透花瓷”。绞胎是唐代陶瓷业中的一个新工艺,唐代以前尚未出现,靖康之变后失传。所谓绞胎,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在一起,然后相绞拉坯,制作成形,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因其制作工艺难度极高而一度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专用奢侈品。

一种制作工艺复杂,及其精美的瓷器制作工艺,在800多年前的中国消失了——这种始于唐代,盛于宋代,有着独特纹理结构的精美瓷种被称为“绞胎瓷”。

据历史记载,河南焦作,因“焦家作坊”而得名。北宋时期,焦作修武当阳峪窑烧制的绞胎瓷,其风格独树一帜,有着“绞胎瓷之乡”的美誉。当年,当阳峪与景德镇、德化、耀州并称“中国四大瓷都”。

后来,随着北宋战乱、金兵入侵,当阳峪窑火衰退,至元时绝迹,绞胎瓷工艺由此失传,直到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两件当阳峪宋代绞胎瓷,引起陶瓷研究专家的极大兴趣,自此绞胎瓷工艺开始被挖掘并慢慢复苏。

1995年,一种失传千年的制瓷绝技“绞胎瓷”,再次被挖掘传承展现在世人面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传承人柴战柱先生,通过多年对制瓷古技艺的发掘研究,用智慧和艰辛,使失传近千年的绞胎瓷传统工艺重现人间。

6月16日,我国首家绞胎瓷研究院落户焦作,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阳峪瓷窑遗址”附近,随当阳峪陶艺师傅之手,本报记者有幸目睹了这一失传近千年的制瓷绝技。

紫砂壶的装饰—绞胎


绞胎工艺,唐代已有。这种工艺方法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预先掺有不同色料的坯泥,按一定顺序相间糅合在一起,然后拉坯成型(或打泥片成型),使胎烧成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间的纹理装饰。

紫砂陶中的绞胎出现,约在清中期。木纹加彩紫砂盖碗,高6.7厘米,口径1.3厘米,由常州市文物商店收藏。该碗用黄黑两泥绞成自然纹理,黑黄相间似木纹,再彩绘纹饰。圈足为蓝白相间的回纹边,底部为莲瓣纹,中部主题纹饰为蓝色团蝠和红色团寿,器口为蓝色如意头边饰,盖同碗纹饰基本相同,盖碗内为鱼子片白釉。

紫砂壶中的绞胎工艺出现较晚。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宜兴紫砂工艺厂吕尧臣先生等几人首先试制成功。1979年,宜兴陶瓷公司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展览,吕尧臣参展的两件作品,一是段泥绿泥组合,名曰:“碧波壶”,另一是用紫砂与朱泥组合,名曰:“凌云壶”。两壶的展出,获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好评。

紫砂绞泥的特点,是利用泥料的不同色彩有秩序或无秩序地叠放一起,绞出意想不到的肌理。有的似木石纹理,有的如行云流水。不同泥料的组合,变化自然、生动,做胎亦可,或做表面装饰,切成片状,然后用泥浆贴上,此种装饰可体现出紫砂泥料的纯朴与自然。

近几年,又有一批陶艺新秀制作出仿“犀皮绞泥砂壶”,所见犀皮绞泥纹饰。色泽艳丽,变化丰富。

现代·紫砂绞泥天际壶

鉴赏:此茶壶呈圆柱体,深咖啡色,壶嘴和壶把粗壮.壶身下端用五色泥绞成水流波浪状,壶纽有细淡绞

泥水波纹.与壶体下端的波浪相呼应,具有一种“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有“吕尧臣制”、“吕尧臣”篆书款。

景德镇雕塑瓷与薄胎瓷的发展历史


雕塑瓷

雕塑瓷预名思义就是通过雕塑而烧制成立体陶瓷的艺术品,简称瓷雕。它的制作需经模印、锒嵌和镂、、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艺操作自经高温烧炼才能完成。由于操作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圆雕、堆雕、镂雕、浮雕、雕镶、雕刻等种类。每类雕塑都有自己的特色,从陈列美术品到日用生活器皿以及玩具等都可通过使之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代就有狮、象大兽进献皇宫。两宋时期吸收陶、陶马、石刻、泥塑等雕塑艺术提高技艺。明代出现许多精雕细刻的瓷佛像,颇负盛名。清代的镂空转心瓶,公道杯等都是著名的瓷雕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瓷雕更飞快发展,雕塑瓷厂生产的“散花牌”瓷雕产品获全国优秀新产品奖。“观音”、“关公”、“牡丹仙子”、“天女散花”、“八仙”、“三星”、“水浒”一0八将”等都是广受欢迎的名品。

薄胎瓷

薄胎瓷又叫“蛋壳瓷”,也叫“脱胎器”,因为它薄为蛋壳,轻若调纱,厚度只有0.5毫米,是驰名中外的又一传统名瓷。由于其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修坯时刀力安平稳均匀,轻重适宜,操作时甚至要凭耳听手模来测走厚薄,稍有不慎就坯胎粉碎,前功尽毁。

景德镇的薄胎瓷也是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的影青瓷,那时就“滋润透影,薄轻巧”。到了明代吴昊十九的“卵杯”、器质就非常高超,确实是充分体现景瓷“薄为纸”的特点,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觅销”,确实有这种强烈的感觉。解放以后,薄胎瓷有新的发展,产品大而且有粉彩薄胎瓷,还有青花薄胎、玲珑薄胎、色釉薄胎、不论薄度、白度、透明度都超过历史最好水平,艺术瓷厂生产的景德镇牌薄通顺瓷,获国家银质奖。现在又有了许多新产品,为双面彩绘,内外两层装饰纹样等。最大的薄胎碗直径达1.1米。

瓷器中的“祥瑞瓷”


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开始了早期瓷器的制作——烧制陶器。原始社会末期发明了瓷器,到了商周时期发明了原始青瓷。被世界上尊称为CHINA——瓷器之都。中国的制瓷技术早在公元七至八世纪经朝鲜就已经传入日本,同一时期日本也曾派人到中国学习仿制中国瓷器。

据我国学术界考证;南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日本御渥天皇时期,曾派山城人加藤四郎左卫门景正随通元禅师到中国的福建学习造瓷技术,他在中国学习六年之后回到日本尾张的濑户村,开始仿制中国的建窑“黑釉器”。仿“乌泥建”极为成功,这也就是日本人所推崇的“天目器”瓷器。到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又有当时的日本陶瓷艺术家伊藤五郎大夫(伊藤五良大辅),此人曾为僧人,他跟随日本使节,京都东福寺名僧了庵、桂悟来我国江西景德镇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学习期间改称中文名“吴祥瑞”,两年后于大明正德八年返回日本,并把景德镇经典的青花瓷器烧制技术传到了日本。回国后的伊藤五郎大夫自己又改称“伊藤五郎大夫祥瑞”,借以表示对中国、对景德镇一行学习的传承。他在日本肥前开窑,称“伊万里”窑,这是日本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瓷窑之一。由于当时使用烧制的青花料非常昂贵,并且回国时由景德镇带回的高苓土有限,所以伊万里窑当初生产的青花瓷器大多供日本天皇和皇室使用,平常百姓很难得到真正的祥瑞瓷。其日本创造出来的作品,与当时中国景德镇窑的制品非常相似,这样类似的瓷器在日本都被称作“祥瑞”或“祥瑞手。”当时日本从中国进口的青花料被分作“祥瑞”、“染付”、“吴须”三等,祥瑞是其中的上品,具有极高的评价和地位。这一时期开始出现了署有“五良大甫吴祥瑞造”的“祥瑞瓷”器物,由于造价高器物少,所以多年来,难以满足日本民众的需求。

明崇祯祥瑞瓷青花茶碗

祥瑞瓷从胎体上看,胎质较细白,有些在胎上涂上一层氧化铁而呈赫石色,但是,由于露胎多在圈足与器底,往往由于摩擦而露出胎体本身的白碴,而且大多器物胎体较薄、体轻,形状规整。从釉质上看,釉质发亮。从花纹图案上看,青花图案优美繁多,由于结合了日本式的审美特色,青花涂色显得深浅不一,常用以表现图案层次,纹饰繁密、描画细致、不杂乱、形成了一种整齐地自我特色。并且常常用水纹、树枝纹、樱花、皮球花、缨络等图案装饰于器物内侧,也有的画在丸纹内。所以器物的口沿、近底部经常绘有云纹、水纹、七宝系、石叠纹、几何纹等装饰纹样,有的器形口边和体边的折棱上施以酱色釉形成“口红”或“眮纽”。主体部分的图案善于表现出陶瓷本身的质感和体现陶瓷艺人的“意匠”,常运用花鸟、山水人物、诗文和具有日本绘画风格的著名日本画家雪舟等扬、狩野元信等的作品装饰作品。经常使用小的菱花形或圆形开光(丸纹),画有图案的丸纹往往连续成花边,多用各种织锦纹为图案的地,而且,一件器物上常饰有多种不同织锦纹,形成所谓“祥瑞纹样”或“祥瑞风格”。少部分祥瑞瓷属于青花五彩,就是在青花的主体图案基础上加以彩绘(主要是红、绿彩)被称作“色绘祥瑞”或“赤绘祥瑞”。

“祥瑞瓷”主要器形有盘、碗、笔筒、罐、人物等。明朝崇祯时期,“祥瑞瓷”需求量大增。大多改由日本定制,而由中国景德镇制造,并且全部销往日本。国内很少留存。明朝末年崇祯年间,以日本著名茶人小堀远州为中心的一批茶人在景德镇定制茶碗,主要在景德镇定制有各种日本风格的茶碗(沓形、筒形等)、茶入(茶叶小罐)、香炉、香盒(放茶道用薰香的小盒)、水指(茶道中贮放清水的罐子)、盖置(用以搁置茶釜盖、水勺等的器物)、火入(抽烟用的放置炭火的小器皿)、巾筒(放茶巾的筒)、香煎入等茶具,此外还有一些茶道用的食器(怀石道具)。其中有很多造型是我国传统陶瓷所未见的。

如今在中国仿制的五良大浦吴祥瑞造等各种形式的祥瑞瓷,主要还是在中国销售,也有一些日本人挑选及订单。五良大浦吴祥瑞造底款的瓷器很多,其制作水平可以说是千差万别,无论从胎体上、釉质、釉色上以及画风都有一定的差别。就笔者多年来收集到的一些仿制品了解到,很多作坊在经营了一段时间后,就无法继续制作下去,其主要原因是仿制品的快速跟进,数量庞大。虽然说这类瓷器都是仿制品,只不过是先做或后做的。刚刚投入市场就会被四面八方的仿制,加上仿制品制作工艺低下,画工差,卖价低。收藏者也就是那种便宜买那种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前期几个五良大浦吴祥瑞造的专业制造工坊纷纷倒闭。

景德镇传统名瓷 薄胎瓷的特点及发展


薄胎瓷亦称“脱胎瓷”、“蛋壳瓷”。是景德镇著名传统瓷器品种中久负盛名的特种工艺产品之一。特点是瓷胎薄如蛋壳、透光、胎质用纯釉制成。制作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胎体厚度大多在1毫米以内,人称之为:薄似蝉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它轻巧、秀丽,做工精致,透光性好,是中国景德镇传统艺术名瓷之一。在薄胎上描绘有青花纹样(见青花瓷),称青花薄胎瓷;描绘有粉彩纹样(见粉彩瓷),称粉彩薄胎瓷。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景德镇制出薄胎瓷,成化年间已有较高成就,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生产的“卵幕杯”(薄如蛋壳的杯子)、流霞盏等精制品,清代正式生产。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建国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薄胎瓷的品种有各式餐具、文具、茶具、酒具和工艺台灯等。1986年品种达百种,产量达20余万件,造型规格发展到能生产口径500毫米的碗和高度达500毫米的花瓶等大件产品。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薄胎瓷的制作,难度很大,技术性极强。薄胎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配料时,为了防止薄胎制品在烧成中产生变形,以及提高制品釉面的白度和透明度,需增大氧化铝(Al2O3)在坯料中和氧化镁(MgO)在釉料中的含量。修坯时,要通过粗修与精修操作,将较厚的粗坯修成各部位厚度小于1毫米的精坯。上釉前,将精坯在750~800℃温度中素烧。上釉时,内釉用淌釉法,外釉用喷釉法,釉层厚度约为0.1毫米。装匣采用特制的垫饼,使精坯平稳地装入匣钵内。烧成温度为1280~1320℃。

薄胎瓷的制作工艺从配料、拉坯、利坯(修坯)、上釉到绘画、烧制,须经四十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手工,分三次烧成。尤以利坯和艺术加工最为精细。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品种有碗、杯、盘、碟、盅、皮灯、花瓶、文具、酒具等。

景德镇薄胎瓷是在北宋影青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于明永乐时,成化时已有较高成就,万历时有卵幕杯、流霞盏等著名产品。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1620年),景德镇有个自号"壶隐老人",名叫昊十九的制瓷名家,其所制"卵幕杯""薄如蝉翼,轻若绸纱",一枚才四十八分之一旧市两重。

新中国建立以后,薄胎瓷工艺得到继承与发展,许多产品的薄度、透光度、白度都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除景德镇以外,湖南醴陵、广东枫溪、河北唐山、江苏江阴等地现在也能生产薄胎瓷。

中国薄胎瓷器享誉全球,特别是景德镇生产的薄胎瓷器,更是声名远扬,现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友人把制作薄胎瓷器的技艺,称之为“神技”,把薄胎瓷器誉之为“天上才有的珍品”景德镇薄胎瓷器先后荣获国家银质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

玲珑薄胎皮灯,它轻巧、秀丽,透光性好。对着光看去,象彩云追月,若隐若现,披光含雾;动中有静,美不胜收,令人陶醉。

薄胎皮灯是一种装饰性,实用性较强的艺术品。把灯插上电源,打开开关,瓷灯会慢慢旋转,实为家居装饰之佳品。

皮灯体高:24厘米

最大腹围:20厘米

连底坐高:42厘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