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6000年古陶瓷首次民间展出 亮相草桥花灯会

6000年古陶瓷首次民间展出 亮相草桥花灯会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4-29

陶瓷艺术。

福娃花灯、世界最大龙砚、民间收藏展,今年的草桥花灯会可谓精彩目不暇接。昨天(9日),6000年北京出土的数百件中国古代陶瓷亮相草桥花灯会。市民可免费近距离观赏6000年北京出土中国古代陶瓷,了解陶文化历史,感受数千年的陶文化,据悉,这也是古陶瓷首次在民间展出。

据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古瓷贴画艺术家孙宝全先生介绍,这次展出的几百件古代陶瓷,是从新石器时代至乾隆年间,上下5000年至6000年北京出土的中国古代陶瓷。包括了唐朝、北宋、辽、金、元、明、清的碗、盘,新石器的夹砂红陶瓮、汉代的“扑满”、“灰陶兽面壶”等。红陶香炉上面的人物、动物、图纹等栩栩如生,记者在现场展览橱窗看到,其中一个汉代的灰陶瓮上的麻袋纹路更是清晰可见。

据了解,北京出土中国古陶瓷展从2008年2月7日开始至2008年3月10日结束,在此期间,前来世界花卉大观园及游览草桥花灯会的市民可免费观赏。Www.taOci52.COm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故宫馆藏德化古陶瓷器首次回故乡展出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5件德化窑古瓷器2日开始在福建德化县博物馆展出,数百年前德化瓷艺大师创作的这些古瓷器首次回到了故乡,唤起人们对古瓷都历史的回忆。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古陶瓷学会、福建省文物局、德化县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瓷都德化窑学术研讨会2日在德化开幕,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故宫从其收藏的德化窑古瓷器中挑选出25件精品,带回它的诞生地,与当地陶瓷工艺师、陶瓷爱好者近距离接触。

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陈丽华说,中国号称“瓷国”,瓷器的成功烧造是其一项重大发明。自1800多年前发明青瓷和黑瓷以来,中国新的瓷器品种层出不穷,瓷器质量也不断提升。由于地域差异及人们生活习俗、文化的差别,中国各主要产瓷区均创烧出品种不同、风格各异的瓷器,将中国陶瓷百花园装点得绚丽多姿。

德化制瓷历史悠久,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共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说,德化“千年窑火不断”,是中国民窑的代表。目前德化已发现商周、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

“德化以烧制白瓷为主,德化窑白瓷胎质洁白,釉质莹润,造型繁多,欧洲人曾冠以‘中国白’‘鹅绒白’等美誉。”陈丽华说,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35万件古陶瓷中,有700多件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瓷器,其中54件属于清宫旧藏,是故宫博物院收藏明代地方窑瓷器的一个亮点。

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副主任吕成龙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德化窑古瓷器涵盖白瓷、五彩、青花、粉彩等种类,其中5件属于清宫旧藏。这些珍品对于当地瓷艺创作大师、技师继承和创新德化窑陶瓷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展厅内,由德化历史上最伟大的瓷艺大师何朝宗创作的观音像引起很多参观者驻足围观。陶瓷爱好者黄忠杰说,这些藏品以前很少看到,德化很多古瓷器在外面的名气大于当地,一些古瓷器甚至被欧洲的维多利亚博物馆等珍藏,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德化瓷器的价值。

本次“故宫博物院藏德化窑瓷器精品展”将持续到11月15日,同期,主办方还举办了“德化窑民间收藏精品展”,展出近200件德化窑历代古瓷珍品,集中国内众多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德化窑精品,其中13件何朝宗精品更是几百年来首次在世人面前亮相。

中国陶瓷作品首次在卢浮宫展出


应法国国家艺术行业联合会邀请,中国六大非遗窑口21位当代顶级陶瓷大师与教授的50件作品,3日至6日在法国卢浮宫参加了第17届国际文化遗产展览会并受到热烈追捧。来自加拿大,中国,西班牙和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代表及作品参加了这次展览。

据上海精涛文化会展有限公司腰女士介绍,在世界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及保护的今天,这个展览广受关注.这个展览是中国陶瓷传承艺术代表团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杰出作品首次亮相法国卢浮宫,代表了中华当代陶瓷文化艺术的缩影。

这批顶级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有周国桢,秦锡麟,冯林华,何炳钦,李文跃,蔡玲玲,蒋立平,彭树平,宁钢,孟树锋,郭爱和,张金伟,夏侯文,刘立忠,梅国建,杨志,孙建兴,蒋国兴,葛军,吕金泉,何立农等大师。

这批大师精湛的技艺,崇高的艺德和连续不断刷新的拍卖纪录,成为国际当代富人阶层热捧的作者。其中周国桢大师的作品2009年在嘉德拍卖行就达200多万元。很多大师的作品都被作为国礼,或被很多国家博物馆收藏。

这批送卢浮宫参展的作品,都是大师亲自手工打造,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收藏价值。

展会的主办方是成立于1968年的法国国家艺术行业联合会,这是以法国为首的工艺组织,联合了2800名手工艺者,艺术家以及工艺作坊,领导支持并帮助他们成长发展.这个展会得到了法国萨科齐总统的荣誉支持。

这次展览是在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带的支持与指导下,由上海精涛文化会展有限公司策划组织上海龙凤旗袍和国家级非遗大师组成的中国非遗展区,期间得到国欣上海文化艺术发展公司和法国公司的大力协助.这次展示的目的是弘扬中华文化走出去,同时推动并提升中国文化艺术出口贸易的规模和影响力。

湖南醴陵陶瓷将首次亮相故宫


近日,从“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新闻通报会上获悉,6月28日至8月27日,由故宫博物院、湖南省文化厅举办,醴陵市委、醴陵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将在故宫博物院斋宫隆重举行,这是醴陵陶瓷首次在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故宫博物院展出。

这次展览以醴陵陶瓷历史为主线,以醴陵釉下五彩瓷为主题,分为“千年窑火、横空出世、当代国瓷、文化新瓷”四个部分,将全面展示釉下五彩瓷的独特艺术魅力,彰显釉下五彩瓷的艺术价值,整个展览具有跨越年代久远、作品种类多样、表现内容丰富、艺术风格鲜明、稀世珍品众多等特点。

近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介醴陵陶瓷,先后成功举办了“历史的釉光”首都博物馆陶瓷展、醴陵陶瓷名家作品长株潭巡展、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等重大活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赴台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次“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将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釉下五彩瓷的独特魅力,展览期间,将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珍品集》,还将汇集国内陶瓷领域知名专家和国外陶瓷专家、文化专家,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醴陵陶瓷的创新发展。

“中国红”瓷器在长沙首次亮相


“中国红”瓷器在长沙首次亮相

高贵典雅的“富贵牡丹”,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十八罗汉”,线条优美流畅的马王堆汉墓壁画,展现红色经典的“伟人风采系列”……这些由长沙大红陶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共22件精美“中国红”瓷器已获世博会组委会审查审批通过,将作为“中国红”瓷器在世博会上展出。今日,这批“中国红”瓷器在长沙首次亮相。

长沙“中国红”瓷器为纯正的大红瓷器,是用1200℃以上高温烧制而成。颜色鲜艳、发色均匀、光致貌美是高温大红瓷器本身的三大特色。“中国红”能挺进世博会并不容易,湖南省200多家企业申请,仅有3家通过审批,而长沙大红陶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中国红”为唯一参展的中国红瓷器。

“长沙三绝”--中国红瓷器、湘绣、菊花石雕将携手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22件参展的“中国红”瓷器,将于3月份运往上海布展。

中国红瓷器发明人、长沙大红陶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尹彦征介绍,此次由世博会参展官员挑选的22件“中国红”瓷器,主要集合了三大特色,一是传统中国文化,如瓷器上的福虎、罗汉、富贵牡丹等;其二是特色湖湘文化,如湘剧脸谱、马王堆汉墓壁画等;其三是伟人风采系列,毛主席画像及诗词本身就是一张很好的名片。

同时,专为世博会创作的“中国红”瓷器纪念品也正在生产制作中。本次专创的纪念品融入了世博元素,将恢宏壮丽的中国馆印上了瓷器,世博会上湖南特色产品展示运用的“魔比斯环”也在其中,湖南展厅取名“桃花源里”寓示湖南人从古至今千百年来的美好追求。

学院拍卖品首次亮相


为了配合“首届景德镇国际艺术陶瓷拍卖会”的拍卖活动,8月7日上午,学院的教授、副教授、省级大师及国家级大师的作品,在陶瓷学院陶艺中心进行征集。这次征集主要针对陶瓷学院一些名家和大师的作品。

本届瓷博会期间将首次举行拍卖活动,启动中国艺术陶瓷收藏板块,促进景德镇市艺术陶瓷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中国艺术陶瓷作品国际鉴价制度。

作为这次筛选作品的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这样告诉记者:“景德镇的艺术瓷是比较丰富的,而且历史文化比较深厚,从事艺术瓷创作设计的人也比较多,我们在艺术瓷的推广方面,拍卖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形式。这对于景德镇艺术的一种价值会有一个比较大的起色,所以这种形式的拍卖大家都应该积极的参加,而且我们这种拍卖活动还仅仅是开始,以后应该多弄点。相对于地摊货,“景德镇”这三个字,应该更多的去搞些专卖啊,画廊啊,特别是拍卖,它会提升一种价值,我觉得这个工作很重要,大家都要理解和重视它,这是艺术瓷一个很好的出路。”

刘远长还表示:“我看到陶瓷学院对于这次拍卖是很积极的,我想何老师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这次大家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有些人还是不知道情况,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把会议精神告诉大家。有一些中青年的作品都比较新,作为个人来说我想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尽量能使他们的作品都进入拍卖,拍卖也应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局面。”

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何炳钦对于这次拍卖活动,准备了很多,他表示:“为配合国际博览会,市陶瓷节组委会前些天开了个会,第二天,我们就组织了符合条件的一些老师召集起来,动员大家把最好的作品交上来参加这个拍卖会。经过这些天的准备,今天我们征集了大概30件作品,这些作品有青花,粉彩,颜色釉综合装饰等,从初步来看这些作品都是比较精致的,有很好的品相,大家努力的配合这次博览会的活动,我想这次拍卖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个人也预祝本次拍卖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6000古瓷捐赠门事件风云再起


7月13日,邱季端向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捐赠6000件古陶瓷。北师大为此举行了捐赠仪式,并建立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然而当此事件被报道后,行业内质疑声四起。对于捐赠的陶瓷器是否是赝品、捐赠人是否属于国宝帮的问题,评论人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当事方则对此作出了回应。

捐赠事件回顾

7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6000件古陶瓷被捐赠给北京师范大学,陶瓷器的年代跨度从汉代到晚清,其间各个朝代和窑口的陶瓷均有涉猎。同时邱季端中国古陶瓷博物馆建立,这6000件古陶瓷器作为初始展品将入藏该博物馆。

捐赠仪式捐赠仪式

6000件古陶瓷的捐赠人是北师大校友邱季端,他表示:“我个人加上民间文物保护委员会及民间藏家的陆续捐赠,最终将会使藏品达到1万件以上。希望母校为研究、传承、保护中华文物,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邱季端是谁

邱季端,1942年8月出生于福建石狮,1962年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1973年赴香港定居。现为中华海外联谊会顾问,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副主席,香港华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北师大校友,邱季端一直非常热心于母校的建设。北师大百年校庆时,他捐资500万;北京奥运前夕,他捐资2000万支持学校建新体育馆;同为北师大校友的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捐设基金支持建设国际写作中心。据悉,这些年邱季端累计为母校捐出了3000多万元。

引发行业质疑

虽然“校友为母校捐建博物馆”非常美好,但很快行业就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网上流传的文章《北师大,你的内裤掉了》中表示,捐赠仪式上的站台专家非常经不起推敲,专业性也难以保障;而博物馆的组建流程更是让人困惑起疑;最后作者还对邱季端如何在十年间搜集了如此巨额数量的瓷器表示了怀疑。

这基本代表了业内对此事件的质疑角度:站台专家、捐赠流程以及瓷器数量。反对的声音认为邱季端是在作秀,是“国宝帮”行径;支持的声音则认为邱季端是真心为母校做贡献,支持母校的发展。

捐赠事件发酵

一次普通的捐赠事件因遭业内质疑而变得风云诡谲,各方评论蜂拥而至。不仅广大网民对此存疑,一些知名评论家也纷纷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质疑。

据悉,7月19日邱季端的委托律师发布关于此事件的公开声明。声明中表示:捐赠瓷器,将经由有资质的机构或鉴定专家团队目鉴;并经司法鉴定、受赠方无异议方列入捐赠。凡无据诽谤者均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而北京师范大学方面也对外有所表示,校方称由于邱季端的藏品过多,因此当初并未确定6000件瓷器具体为哪些藏品,也并未对瓷器进行鉴定。目前网上的声音学校已经注意到,并正在开始进行处理。

“国宝帮”是什么

“国宝帮”随着收藏热产生,是近年来收藏界新兴起的词汇,包含了三类人群。第一种是希望靠着古董一夜暴富,但是本身鉴赏能力不够的人;第二种则比第一种人群稍好一点,但是由于经济圈子等原因,他们收藏了很多赝品,为了掩饰这些赝品他们会反过来宣传错误的认知;第三种人则是完完全全的骗子,他们对古董不感兴趣,他们混迹收藏圈的目的只不过是通过把假的说成真的来招摇撞骗换取钱财名利。

对于大众来说,“国宝帮”主要是指第三类人,即专门鉴定国宝的伪专家,打着各种经不起推敲的自封名号招摇撞骗,赝品也说成是真品国宝。这是一个包含负面含义的群体。

6000年前打水瓶为何做成尖底?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博物馆门前有一尊耐人寻味的雕塑, 塑造的是6000年前一位少女在浐河之滨汲水。她用什么汲水呢?就是形如下图所示的尖底瓶。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最匪夷所思的就是这种小口、鼓腹、尖底的器物,考古学家将之命名为“尖底瓶”。这是一种透着无奈和智慧之举,因为时至今日,这种尖底双耳红陶瓶的用途是什么、古人为什么要将它们制造成尖形、这种瓶形的陶器装满水后又该如何放置,都还是个未解之谜。

陶瓷:高古陶

为何做成尖底仍是个谜?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浐河东岸半坡村北,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先后对西安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获得了丰富的文物资料。在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有200多个形状奇特、具有流线型瓶体的小口尖底瓶格外引人注目。此陶瓶为直口、鼓腹、尖底,瓶身表面饰有粗糙的横篮纹,大部分是细泥红陶,也有个别夹砂陶瓶。此后,在关中至鲁西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多次发掘出与半坡早期相同的尖底瓶,甚至在一些较晚的文化类型中也发现有尖底瓶的残片。“可以说,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基本器形, 在仰韶文化中普遍存在。不但数量多,而且形态变化规律性强,时代特征十分明显,一般研究仰韶文化都要由此入手。”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张礼智告诉记者。

1921年10月23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了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于是这种以磨制石器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远古文化系统,便被称为“仰韶文化”。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尖底瓶在当时是古人用来盛水的用具。”张礼智说,“尖底瓶的双耳系绳装满水后提起来用。”但是,据记者了解,半坡遗址中并未发现有汲水的水井,6000年前的半坡人生活在浐河旁边,平坦的河床似乎也不需要用绳吊瓶去汲水。至于为什么做成尖底这种不便安放的形状,“这依然是个谜。” 张礼智说。

可以自动汲水?

这一谜团引得众位专家对此进行研究,其中不仅有考古学家,还有物理学家。物理学专家甚至认为其设计符合“力学重心原理”,即尖底瓶本身能“自动汲水”,待水装满后,瓶身能自动垂立。如果这一观点成立,那么可以推测,早在6000年前的先民们就已经有了力学知识的萌芽。事实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我们认为,生活于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是不可能在掌握了重心原理之后再来制造尖底瓶的。”一直致力于尖底瓶研究的孙霄(现任中英街博物馆馆长)告诉记者,“他们制作的陶瓶只是对自然界生物外形的一种模仿。根据其外形特征以及当时的生产活动,这种颇似鱼形的流线型瓶体可能是人们在捕鱼活动中经过细致观察而得到的一种启示。”

众所周知,6000年前古人的思维还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之上,而且受当时生产力的限制,想要那时的人制造出个个重心均衡的陶器,是有很大难度的。如果半坡人在实践中很早就知道利用重心的科学原理,那么他们制作的尖底瓶即使不是个个符合“力学重心原理”,也应该是大部分符合。

“但是,通过半坡博物馆工作人员无数次的试验,我们发现原始人制作的尖底瓶在静止的水中汲水时,由于陶瓶重心偏移而不能进水较多,且有倾翻的可能。在急流的河水中汲水时,则因其流线型瓶体及陶瓶重心偏上的影响而灌不进水。那么,所谓的尖底瓶在水中‘自动直立’‘恢复平衡状态’等,显然不切实际。也就是说,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大部分不能自动汲水,至于个别陶瓶的重心做得比较合适,那也只是一种巧合罢了,没有普遍意义。”孙霄说。

“况且,半坡人制作尖底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双耳是后捏塑成型的。这种手工制造陶器的方法是有很多局限性的:首先,它不能保证瓶身四壁均匀,四壁不均匀,重心就不在中轴线上。其次,手工捏塑双耳也保证不了双耳分布的对称,如果双耳不对称,就会使陶器重心偏离一方。双耳位置如果偏下,那么陶瓶就会倾翻。”西安半坡博物馆宣教部主任王丽娜说。

尖底双耳红陶瓶

一种背水器?

既然尖底瓶不能自动汲水,而它作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又大量存在,那么,生活在6000多年前的古人制造这种陶器又有何用呢?它为古人的日常生活又能提供哪些帮助呢?“我们推测当时的原始人运用这种陶瓶汲水是不用双耳的,他们直接用手握住瓶颈将水灌满,然后用绳套在双耳后背在肩膀上。”孙霄说,“从古人制造物品时的实用主义考虑,我们认为半坡类型的尖底瓶很可能是原始人使用的一种背水器。”

据了解,将灌满水后的陶瓶背在肩膀上十分合适,陶瓶紧贴着背水者的腰部,身体阻挡住了陶瓶倾翻的危险,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原始人早期制造出的尖底瓶并非一无是处。小口,水不易洒出,便于运水。鼓腹,可以多储水。尖底,可分散水对瓶底的压力。双耳的作用不仅在于背水,并且在倒水的时候更显其优越,由于双耳在中部或偏下的位置,倒水时,只需一手提绳,一手将瓶底轻轻一扳,水即流出,十分省力。而且,“用尖底瓶作为背水器也有许多优点。其一,可以将水灌得较满而不至于倾翻。不仅可以单肩背,也可以双肩背,甚至可以同时背几个小型尖底瓶。其二,用肩背水十分省力,不论男女老少均可从事。其三,不仅能背小尖底瓶,也可以背较大的尖底瓶。带有双耳的大尖底瓶用于汲水是不行的,双耳承受不了那么大的重量。但用于背水却是可以的。”孙霄说。这也很可能是原始人利用重心原理节省劳力的妙用之所在。

尽管对于半坡人到底是受何启发创造出这种器形,今天已不得而知,但尖底瓶的发明,无疑是半坡人经过长期劳动实践而获得的一种经验,体现了半坡人在制造生活用具方面的非凡创造才能。

高古陶瓷上的民间风情画卷


高古瓷器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发展至宋代更是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磁州窑系作为宋金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装饰风格与手法异彩纷呈,白底黑彩、剔刻花、珍珠地划花等装饰手法创造出了灿烂夺目的古代陶瓷艺术新境界。在众多的磁州窑系装饰手法当中,黑白花是最为显著的品种,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这件黑白花钵圆唇敛口,鼓腹斜收至圈足。周身刷化妆土施透明釉,器身腹壁黑花四开窗内书“酒色财气”四字,字体豪放,笔法娴熟。该器质朴无华,是今年香港宝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拍“道蕴:中国高古瓷器珍品”中的拍品,口径17.6cm,估价15万-20万港币,成交价172500港币。

“酒色财气”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杨秉传》。民间亦有“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的说法。苏东坡有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墙里藏,谁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此白底黑花钵表现了中国人延续至今以此为人生四戒的态度,反映出了宋金时期的社会民情风俗。

与五大名窑出品的贡瓷不同,磁州窑系装饰风格的形成源自世俗民间,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丰富,犹如一幅多姿多彩的民间风情画卷,多元化地展现了当时的民间生活与风尚。

纵观中国历代陶瓷艺术品,以文字、书法作为装饰主体的作品并不多见。这种与日常家居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往往更多的是以造型和釉色或以画作制造美感,表达思想。而磁州窑较为集中地贡献了相当数量的文字装饰产品,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与特殊的装饰性及艺术表现力。这种直接以文字表达思想的创作手法在此之前少见,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宋金时代文化普及度的提高,是高古瓷中值得我们欣赏与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6000年古陶瓷首次民间展出 亮相草桥花灯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6000年古陶瓷首次民间展出 亮相草桥花灯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