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艺术 > 导航 >

江西陶瓷企业艰难过寒冬 减少研发经费成主流

江西陶瓷企业艰难过寒冬 减少研发经费成主流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瓷砖陶瓷

2021-05-05

陶瓷艺术。

受成本、环保、市场以及全世界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影响,2008年是陶瓷行业竞争与生存大考验的一年。面对市场残酷的考验和竞争,江西各陶瓷企业正在经历着“冬天”的寒冷和煎熬。

赣州斯登达陶瓷有限公司是今年10月份新投产的企业,主要以生产西式琉璃瓦为主。该企业于去年下半年破土进行生产线建设,当时整个江西的琉璃瓦产品非常好销,产品在市场上是供不应求。但在今年,整个形势却是极速回转。从6月份后,高安、景德镇等地很多琉璃瓦生产企业出现产品积压仓库的现象,这在往年是从未出现过的。尽管斯顺达公司投产很顺利,产品质量也都控制得相当好,但由于受今年整个市场经济的影响,其市场的需求量却很小。该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西琉璃瓦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集中在江浙、湖南、安徽等地,由于赣州距离这些消费市场的距离比较远,产品的运输费用较高,导致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没有价格优势,销售是举步维艰。现在产品出现大量的积压,为了缓解企业的生存压力,该企业计划将生产线改做其他的产品。

在江西地区的琉璃瓦企业里,除了新红梅、鹏飞等企业多年前就占领市场终端优势外,其他的大部分企业的产品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库存和积压。在江西周边地区,如湖北、安徽等地的琉璃瓦生产企业也由于市场需求的减少,导致产品出现大面积的积压,整个销售形势不容乐观。

尽管如此,在今年7、8月份企业普遍举步维艰的时候,一些企业的产品销售价格还是做了部分的调整,产品涨幅在3%-5%之间。

除了调整产品的销售价格外,内部挖潜也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江西东方王子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小平告诉记者,为了应对市场的考验,今年公司多次专门举办了企业内部质量效益大比武活动。通过活动的带动,促进了广大员工开源节流的意识,不仅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更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面对日益高涨的原料,该公司改变以往的付款方式,常用的原料改为付现金,镁质土由以前的34元/吨,下调到现在的25元/吨,仅此一种原料一年就节约十多万元。

减少研发经费成为陶瓷企业的主流。今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转折点。从建陶企业,到配套产业链都经受着考验,丰城斯米克公司一位市场部人员告诉记者,市场冷淡,投入的研发费用相对减少也是正常的。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还通过引进国内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淘汰现有落后的生产工艺,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面对市场的疲软态势,众多陶瓷企业的老板都忧心忡忡。江西鑫鼎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文贵告诉记者,为了调整单一的产品结构,公司高层决定新上一条生产线,但现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企业不知道该上什么产品生产线。

记者感言

微利时代是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产业(产品)必须经历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综合实力将决定最终谁能生存下来。单一方面的优势并不能长久立足。有很强的资金后盾,但没有优势产品,有很好的相对优势产品,但没有资金和完善的销售及服务网络等等,都会失败。最终,企业必须以强大的综合实力,才能挑战寒冬,否则将会死于寒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小微陶瓷企业稳定艰难 行业洗牌加剧


2012年是行业洗牌加剧之年,这已经成为陶瓷行业人士的共识。当前,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陶瓷行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小微陶瓷企业———这个数以千计的群体经营状况如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他们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记者走访全国最大的建陶基地———佛山的小微陶瓷企业,聆听企业经营者的声音,了解占据行业半壁江山的小微企业的经营和生存现状。本专题试图从成本、资金链、扶持政策、楼市调控等多个方面立体呈现当前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

全国的小微陶瓷企业数不胜数,据说最高峰的时候达到5000多家。据行业人士统计,在建陶基地佛山,目前的小微企业数量就有六七百多家。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的2012年,这些企业面临着共同的难题:成本上升、用工难、融资难、市场竞争激烈等等,而洗牌还在继续,撑起行业半壁江山的小微陶瓷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这行,创业15年了,今年的经营形势是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比2008年感觉还要困难,工厂从去年年底以来就一直开工不足,现在基本上停工了。”在和记者交谈时,佛山陶瓷博览中心一家陶瓷展厅的黄老板言语中充满了无奈。他向记者细数了当前企业面临的各种困难:亏损、融资难、用工成本高、税费压力重,最后他说:“实在熬不下去了就转行吧,反正保住一点本钱,看看有什么行业可以投资,现在做陶瓷利润越来越薄,实在是太辛苦了。”他告诉记者,最近已经和一个朋友准备做陶瓷工艺品收藏的投资。

采访中,大多数经营者表示目前处境艰难,很多经营者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企业是一下子倒掉,有的是在慢慢煎熬,但是,也有不少小企业主表示“还过得去”,而且有些过得还不错,尤其是那些有独特产品或产品技术含量高的小微企业。

面对外部恶劣的环境,各个小微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陶瓷展览中心拥有一个200多平方米展厅的某品牌陶瓷企业总经理霍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为应对艰难处境,他今年作出了不少改变:开始重视建立销售队伍,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提升产品的品牌。即使如此,在严峻的形势下,当各种压力涌来时,他对未来的信心仍然不足,但只能选择坚持,哪怕是苦苦支撑,为的是稳市场,保客户。

2012年对于陶瓷产业来说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不断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大部分的小微陶瓷企业更是面临生死关头。采访中,记者感受到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都表现出信心不足。用工成本、财务成本、能源原材料成本,没有一个不涨的,这种成本上行的压力使得很多小微企业支撑不了,企业的投资收益和信心指数下降。

除此之外,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还有: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和管理方式陈旧。因为外需疲软,对许多出口企业来说,国际市场的萎缩更是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死存亡。

广东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对于陶瓷行业曾作出一个判断:陶瓷行业不会出现寡头时代,他认为瓷砖产品整体是属于个性化产品,消费者拥有自己的品味、喜好,千差万别,很难出现寡头企业全面满足消费者在价格、品质、品牌、文化、款式等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另外,瓷砖制造企业的规模效益是有限的,不是规模最大、效益最大。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相信小微陶瓷企业的存在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行业现象,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关注小微陶瓷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它们面临的困难,也能看到整个建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压力一用工难,生产成本高

“现在陶瓷制造的原材料价格比以前高很多;工人工资更是翻番地涨,快请不起人了。”黄老板描述自己当前经营遇到的困难,“市场不好,竞争又这么激烈,日子很难过。”

在整个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的小微陶瓷企业以往的人力资源优势受到的影响最大,这些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员工人数下滑的比例非常高,而技术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留住高科技人才,防止人员频繁流动。

政府对于行业的关注往往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往往有统一的工业园区,而小微企业的布局是无序的,分布凌乱分散,见缝插针,在厂房场地的优化设计、设备投入及生产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也都力求精简,导致绝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都较为简陋,这一定程度影响到小微企业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吸引力,招工难是小微陶瓷企业的共同困难。

今年以来物价上涨导致工人生活成本上升,促使工人工资不断被抬高;而国家对工人福利的保护力度加强,工人福利意识提升;企业在基本薪酬外支出的员工关联成本也在显著提高。另外,大部分的企业主抱怨自己花费了金钱和精力培养出的员工不能留下,员工频繁跳槽直接导致企业在人员维护上投入更高的成本。

有的企业经营者提出,在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经营困难的局面下,为了解决用工困难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人工成本全部交由小微企业独自承担。他们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降低员工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压力,以便于改变员工一味追求高收入或只愿意进大企业的状况,培养员工对小微企业的忠诚度。

另外,企业生产成本的快速增加加大了经营的压力,黄老板向记者列举了企业运营中涉及的各种费用:工商年检的费用、技术监督局检测企业的费用、环卫费、派出所联防费、环保排污费,虽然单个部门费用不多,但各种名目累加起来一年也不少。

陶瓷产业是个高能耗的产业,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使许多原本就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小微企业盈利空间被挤压殆尽,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尤其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原材料的价格一路猛涨,让很多小微企业措手不及。

压力二融资难,资金链紧张

最近,佛山南庄某小品牌陶瓷企业老板郑先生正在愁怎么能够筹到一笔钱,扩大生产规模。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企业在三四级市场多年来产品的销售还可以,今年虽然也受到大环境影响,但是还是有一定增长,现在想扩大产能,买了一块地准备建厂房,但是后期配套的资金就有点紧张了。半年来他已经跑了五六家银行,但是一直没有贷到需要的建设款。

事实上,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小微型企业的创始人一旦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企业一般都会遭遇资金短缺的问题,很多小企业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同时,小微企业采购原材料、发放工资、缴税、缴电费等等都要用现金,这些都是无法拖延的,因为一旦拖欠,企业的日常经营立马受到影响。

另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是,大型企业拖欠小微企业货款无形中也加大了小微企业的运营成本,有的企业三角债现象严重。一些小微企业,尤其是为当地大中型企业配套生产产品的小微企业反映,大型企业因在结算时居强势地位,其付款流程较长且复杂,再加上有时故意拖延,因而回款期较长,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支付自己上游企业的货款,形成新的三角债现象,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

根据媒体的抽样调查发现,目前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是自筹,通过银行贷款者和其他方式的比例较少,不到三分之一,这部分的企业主要通过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的方式融资。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极为狭窄,主要依靠亲戚朋友借款和供应商赊账解决企业资金问题,银行的支持比例较小。

即使贷款成功也还要面临很多的问题:贷款利率太高,差不多要用所有的利润去还利息;大部分贷款需要固定资产抵押,车和房是最常见的抵押物品;一些没有固定资产的企业主贷款难,贷款手续太繁琐,银行审查标准多、变化快;担保公司标准不一,费用收取等没有统一规范;银行的新产品新服务小微企业无处得知,企业与银行之间互相不了解,等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企业最后放弃贷款转而自筹资金。

但是,银行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也有自己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小微企业大都内部管理不完善,缺乏长远的企业规划、完整健全的财务制度和可靠的抵押物,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风险的评估;其次,小微企业对银行经营成本收入比的贡献较低,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银行调研和服务成本过高,投入产出效益差,服务较难持续;另外,社会整体信用环境有待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影响了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的评估。

国家对于小微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措施,比如,国务院在2011年10月12日常务会议上确定各项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创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但现有商业银行依然难以规模化地向小微企业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对于小企业的贷款要求通常也会谨慎很多。某国有大行的小微企业方面的负责人李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是经济下行的时候,很多企业不会大肆扩张。对于优质的企业,各家银行都争着贷,银行间的竞争很激烈。而对于没有抵押物的小微企业,银行一般也不敢贷。”

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进,也有一些银行积极地改进与小企业的合作,比如广发银行根据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改进风险管控的相关措施,在不良容忍度方面对小微企业的容忍度采取有别于大公司客户,对于小微企业的容忍度提升到2.5%的不良容忍水平,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将对缓解小微陶瓷企业资金链的压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压力三税负高,优惠政策落实难

去年10月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据说中央提供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金达到150亿元,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却没有带给佛山众多的小陶瓷企业更多的信心。这几年行业在转型升级,国家对于污染严重、高能耗的陶瓷产业要求做到节能减排,而上马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对于资金实力不够强大的小微陶瓷企业来说是很大的负担。正如华夏陶瓷产业基地的一位陶瓷企业老板所言:“国家优惠政策对于我们这些小陶瓷企业来说并不适用,没有针对性,而且很多都落实不到位。”

很多陶瓷企业老板诉苦:多年来,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高,企业涉税种类多,缴费项目多,减免税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真正得到的实惠较少。比如在企业最重要的厂房用地方面,政府更愿意将土地拨给大中型企业而不是小微企业的做法令许多小微企业主不满。小微企业进驻工业园区也面临投资强度的限制,土地制约已成为他们继续发展做大的瓶颈,甚至有媒体报道,有的小微企业购地款缴清后,土地证却迟迟未能办理,影响企业增资扩产。

有行业人士算了一笔账:目前小微企业平均利润只有1%—3%,而税负每年以20%—40%幅度增长,税费负担直接对企业经营形成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税负过重的结果就是有的小微企业采取种种手段逃税。这样做不仅背离了现有的税收体制,更进一步阻碍了整个小微企业征信体系的建立,使企业无法通过健全的征信以融资。

而政策出台过于密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和实际作用的发挥。不少小微企业主还反映,各地各级政府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也是影响政策发挥效用的原因。国家为支持小微企业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指导意见,但不少小微企业对这些政策并不了解,很多经营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企业适用哪些优惠政策。这种情况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企业主对政策的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互动仍不足。

陶瓷是佛山的名片,但是大多数人只关注到一线的品牌和龙头企业,近年来的“洗牌”据说“洗掉”的也多是没有发展后劲的小微企业,但是现在佛山政府开始注意到小微陶瓷企业的困境,随着国家加快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的推进,佛山当地的政协委员开始为小微陶瓷企业发声,建言放宽对企业贷款发放政策以及税收政策,建议政府关注中小企业的困难。国家已经慢慢开始实施结构性减税,其中,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税收扶持力度,体现在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纳入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范围。而这些措施在小微陶瓷企业身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仍需时间证明。

压力四市场冷,楼市调控是主因

根据行业统计资料,从销售情况看,2012年上半年整个建陶市场的销售情况在基本持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销售减少者多于增长者,高增长所占比例最小。因为销售情况不佳,有的工厂几个月一直没有开工。同时,小微陶瓷企业的利润率也在降低。利润率很低、不盈利、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加起来已经超过三分之一。2011年年底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副司长王建翔与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广东、福建等地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调研后表示,加工制造业的微小企业利润率已特别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上升正在给传统行业造成很大的压力。而利润率的降低表明,小微陶瓷企业利润增长空间有限,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佛山一些外向型陶瓷企业企业在转向国内市场后所遭遇的低价竞争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企业利润趋于减少,订单也在不断减少。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5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比2011年同期增长5%,低于全国增幅2.7个百分点,但对欧盟出口仍为下降。同时,出口订单短期化现象明显,主要是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和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不稳定,增加了企业接长单、大单的风险。

而对于大部分立足国内市场的小微陶瓷企业来说,市场冷谈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国家对房地产严格的调控。众所周知,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已持续两年有余,其严厉程度在全球范围内属罕见,限购又限贷的政策可谓绝无仅有,但是行业人士认为高房价调控的效果并不明显,只是相关销售与房地产新开工却大幅回落,这直接在房地产的下游产业建陶市场反映出来,就是市场需求的急速回落,这个市场的萎缩直接影响最大的也是抗风险能力最弱的小微陶瓷企业。

佛山南庄某陶瓷企业的陈老板对于四年前的好日子念念不忘,他告诉记者,那时只要产品一出来没有卖不掉的,由于质量过硬,很多品牌企业都找他贴牌,利润也高,但是自从去年年底开始,工厂的库存一直居高不下,现在都没有解决,市场萎缩得太厉害了。随着市场的洗牌声一浪高过一浪,陈老板觉得自己的工厂也快要被洗掉了,他眼看着调控实施两年来,自己身边的同行倒下和转行的不少,有的工厂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陈老板想不明白,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砖为什么越来越难卖了,明明老百姓都需要住房,装修都需要砖,为什么一调控就没人买房子,没人装修了呢。虽然国家调控强调从严执行,到现在还是没有放松,但是质疑的声音一直都存在,房产调控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建陶建材行业的发展。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沈建光就认为,此时有必要反思一下调控政策,认清政策中存在的误区,以促进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他提出一个问题:调控目标是否清楚?是调控房价还是调控市场需求?如果调控目标不明确,就不可能有效。他认为,应认识到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购买不同价位和大小的房屋的事实,一概用平均房价与平均收入水平衡量房价是否过高与现实相悖,房价泡沫对中等和以下收入家庭确实存在,但豪宅市场反而泡沫较小,一刀切的调控政策很难收到理想效果。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来讲房价极高,陋室难求,即便房价下降,也很难有购房能力,因此调控直接压缩的是刚需的市场而不仅仅是投机投资的需求。

由此看来,只要楼市调控的政策没有细分和针对性实行,房地产的市场基本面就不会改善,下游的陶瓷企业建材市场整体也不可能乐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住宅开工面积同比下降8.2%,销售面积同比下滑13.5%,需求面受到压制,且供给面出现萎缩,这样不仅很难支持投资,也会造成供求失衡。尽管5、6月楼市有一定回暖,但是并不能说明市场整体的回暖,反而是调控失衡的危险信号。

沈建光认为,房地产投资下滑导致相关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回落,回顾近几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可以看出房地产政策变化频繁,且时而过紧、时而过松。近几年政策变化幅度过大,缺少长效机制,多变甚至几近反转的政策对企业经济发展极为不利,值得重点反思。

作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陶瓷企业发展也与国家的楼市调控密切相关。只有在一个整体健康和稳定的上游产业环境中,小微陶瓷企业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准确的市场目标,也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结构和生产管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陶瓷企业新建基地 中小企业生存艰难


继上半年佛山陶瓷厂家集体北移西进建立新生产基地后,近日,盘踞杭州15年有余的诺贝尔陶瓷也走上了西进之路——移师江西九江。据了解,诺贝尔此番为新厂投资15亿元,新厂建成后将使江西九江成为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与此同时,位于河北唐山、以洁具闻名市场的惠达陶瓷也将生产基地扩大了1000多亩,引进了十余条建陶生产线,做起瓷砖生产、销售业务。知名陶瓷生产企业西进北移、扩大生产基地,将促使陶瓷行业的竞争更加惨烈。

据了解,此前我国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广东佛山、福建、山东、四川等地,但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最重要的是国家加大对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租地成本大幅上扬使得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陶瓷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较低且用地优惠较多的西部或北部地区。

在杭州的人力、土地、燃料、原料成本将比江西地区高出几倍,诺贝尔瓷砖去年就在西部或北部物色新产业基地,直到今年才完成。新建成的生产基地不仅满足了高市场需求,也节省了企业的运营成本。迫于综合成本的上涨,陶瓷企业必须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而惠达陶瓷凭借1000亩的瓷砖生产基地、十余条国际化的生产线及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将给整个瓷砖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毕竟惠达这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还是有一定分量,不过,惠达进军瓷砖领域略显突然,其究竟能运转如何还是未知数。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佛山陶瓷集体北移还是诺贝尔大力西进或是惠达扩建,无一不是国内响当当的陶瓷品牌在运作,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陶瓷企业只能在高地价、高人力、高原材料等高成本的传统生产基地继续勉强维持,他们生存的砝码往往就是缩减材料、降低价格以维持平稳销量,已经降低生产成本的中、高档瓷砖品牌必然带领整个行业走出恶性的低价竞争,中小企业生存将越来越艰难。

银联信分析:成本上升,导致运营成本加大

随着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最重要的是国家加大对沿海地区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租地成本大幅上扬使得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陶瓷生产企业不得不考虑将生产基地转移至原材料、劳动力成本较低且用地优惠较多的西部或北部地区。

当前部分陶瓷企业已经使用天然气,但陶企还是以柴油为主要燃料。现今柴油供应紧张,对生产企业影响较大。

环保压力大,出口退税减小

7月1日,陶瓷制品的出口退税率从8%调整为5%,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两次下调,由13%调到5%。加上今年人民币不断升值,陶瓷产品出口的利润被一再打压。

“节能减排”作为2008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陶瓷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是政府的宏观调控之后对出口企业利润的压缩,以及对治理污染、降低能耗决心投入之后的成本增加,一方面是陶瓷生产的原材料开始持续涨价,重重压力之下的陶瓷企业显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同质化严重,产品缺乏创新

目前不少瓷砖制造商投放市场的抛光砖新产品,很多不过是在之前的产品上变换一下形式而已,有的甚至仅仅是换上一个动听的名字,实在找不出与前属产品的具体区别,因而都与研发创新无关。这恐怕也是目前国内抛光砖制造领域同质化问题严重的根源之一。在瓷砖制造业频推新品这种虚热的表象之下,企业新推的产品真正在技术、工艺及概念包装上保有系统性、连续性、创新性的企业实在太少。生产同质化严重,缺乏研发创新。

陶企竞争重心向品牌竞争过渡

中国陶瓷行业在经历了品牌无意识的卖方市场之后,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买卖双方力量对比陡变。在历经拼价格、斗颜色和款式、比售后服务这些低层次的竞争之后,多数经销商走上了品牌制胜的道路——以品牌去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去打造陶瓷产品的独特魅力,以品牌去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

随着陶瓷终端市场的发育日渐成熟,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认知的第一要素逐渐凸显。因此,陶瓷企业就必须认真考虑如何创立品牌,通过品牌推广来确立自己在陶瓷行业中的地位。

银行策略分析:

随着陶瓷终端市场的发育日渐成熟,品牌形象作为消费者认知的第一要素逐渐凸显。行业又经历了节能环保、原材料成本、油价高企等等问题,行业中一些大企业,逐渐扩大产能,扩大生产线,向西部转移,以减少成本和环保压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小型企业在竞争中不占优势,因此对待中小类型的企业银行要保持警惕的态度,要严把信贷质量。加强贷前审查。银行在发放贷款前,对贷款人以及担保人的资信进行详细、审慎地审查,尽量选择规模大、实力强、信用好的企业作为贷款目标客户;对企业的市场和产品经营进行详细了解。利用现有信用体系。利用银行已经具有的内部信贷控制体系,在贷款发放前,对借款人已有的贷款情况进行了解,尽量分散贷款风险,防止风险的集中。银行资金应重点关注企业品牌与科技创新,附加值高的、品牌形象好的企业应成为银行的信贷热点。

陶瓷小企业也要在研发上下本钱


最近我捡索到两份科技资料,日本和德国在陶瓷用于环保领域获得成功。而我国还在摸索阶段。我国陶瓷行业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陶瓷产品的研究尤其是日用建筑装饰方面,科技含量低,消耗高,企业本身也污染,实质上还是处于初期的陶瓷产品阶段。即使有的企业在开发研究新产品,也是投入成本大,一旦研制成功便有企业跟随仿制,因为仿制成本低。而且还得不到法律法规上的保护,谁也不想开发新产品。

前不久,报纸上报道了一则蜂窝陶瓷的新技术,有家企业便公开在报纸上招揽科技人才,我也是其中一名,开初那家企业真是求贤若渴,什么要求都答应,什么承诺都敢做,但他们把你的一些技术绝招弄到手后便一脚踹开。开始时他们热情招待,真诚待客,谦虚学习,然后以召开研究会名义来请教来咨询。请来一个专家懂了20%,又请来一个专家懂了50%,再请来三个专家又懂了90%,也许他们全懂了,也许还差那么一点点,反正他们用不着你了,便千方百计打发你走人。这时你才发现这些人真聪明很会算计人。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以为就这样学到手了。其结果是模仿。你模仿我也模仿,模仿来模仿去也就是模仿了外观而已,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可言,这是笑话。

中国人有种传统观念,都不愿做出头鸟,总是看别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跟着做,省事又省钱,其实国外尤其是美国,他们的企业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不管别人在做什么,只做自己的,而且要做最好的,连最小的企业也会在研究发现方面下血本。有了专利就迅速转化成产品。随时调整自己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劳动密集型基本上没有办法生存,所以都向高端,核心发展了。

陶瓷卫浴企业 你愿为创新研发投入多少资金?


近日,源于《南方日报》的一篇关于佛山“近四成企业无研发投入未来一年六成企业不想创新”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事实上,在中国,在陶瓷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仅在1%至5%之间早已是不争事实。而这与国外企业大相径庭。

该报道表示,佛山近期对全市3400多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近3年来,39%的企业没有研发投入,41%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仅在1%至5%之间,未来一年61%的企业没有创新计划,而有创新意愿的企业投资计划也不大。

在陶瓷行业媒体混迹数年,每与陶瓷企业高管对话、采访之际,“产品研新”总是被一再提及的关键话题之一,这让我一开始质疑这份调查的真实性。然而,当我把这份关于佛山企业的调查结果告知陶瓷企业时,有的坦然承认,有的笑而不语,有的漠然以对,让我恍惚,然后恍悟。

曾有资深行业人士公开表示“陶瓷行业没有真正的产品创新”。回头想想,确实如此。某些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每年推出的所谓“新品”只不过是换个概念,换个包装,推向市场,然后欺人欺己罢了。而产品抄袭之风盛行已久,正是由于这些陶瓷企业不愿投入,不愿研发却想着在市场中收获硕果。

想知道陶瓷企业有多重视产品研发、创新吗?从同一企业,一个研发人员和一个业务销售的待遇相差数倍甚至数十倍中可见一斑。笔者曾认识一个做产品研发的朋友,转战数家陶企,埋头苦熬,收入却一直“难以突破”,混至而立之年,仍在佛山“蜗居”。“痛定思痛”,他转战企业销售,仅三年时间,就在佛山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陶瓷企业之所以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研发创新,无疑是觉得产品研发投入大,收益慢,不符合现行经济效益,因而如若市场形势不甚理想,要进行成本控制,研发部门首当其冲。

陶瓷企业这样做,对吗?想清楚这几个问题,也许我们就有了答案。为何中国一直在强调要做“智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大国”?苹果手机为何能够在市场上引发万人追捧?为何海尔集团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那些最终走向没落的企业,它的产品是怎样的?为何你的产品总被诟病?为何你总是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

此时此刻,答案已在你我心中。

建陶企业酷暑中经历寒冬,路在何方


房地产,股市,经济...除了红火的奥运外,似乎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老百姓们期盼房价下跌的一丝曙光,更给本就有些低迷的家居行业一次巨大冲击。

中国自古以来以丝绸瓷器出名,古代的丝绸之路,海上的陶瓷贸易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条捷径,中国人的智慧也在精美的手工产品上得以闻名于世。

经历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卫浴行业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最初单一的品种,稀少的数目,发展到今天的品牌林立,产品琳琅满目,百姓们在选购时也有了更大空间。但最近的一篇新闻使得人们重新思考我们的陶瓷行业:日前,记者从佛山市江湾路到中国陶瓷城路段走访看到,即便已正午11时有余,但许多商铺与展厅仍然大门紧锁,部分商铺更是“犹抱琵琶半遮脸”,半闭的闸门下,几个人围在一起斗地主、下象棋、品茶、瞎扯……市场的萧条状呼之欲出陶瓷行业这番景象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使人陷入沉思。

据江湾一路某陶机设备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唐先生透露,08年以来,他们公司的销售额直线下滑近80%,公司亏损严重,被迫停产,当下准备关闭,转做投资相对较少的同步轮产品。

难道中国陶瓷业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

任何行业的发展,在经历了一段成长期后,都会发展到一个困难的阶段,暂且称之为“瓶颈期”,此时企业面临的将是更大的挑战和生存压力。经过这段时期后,留下来的企业终将是成熟的品牌。与橱柜行业的强制洗牌有所不同的是,陶瓷行业当前的困境并非因为新标准的实施而造成,反倒是自由竞争到了一定阶段的结果。

众所周之,陶瓷产品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通过传递效应,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自然会导致陶瓷产品价格上升。另外,陶瓷烧制所需要的能源,与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也是息息相关,国家煤电政策稍稍的变动都会引起陶瓷行业的巨大“震动”。年初的雪灾,四川的地震,一次次将中国储备电煤的缺口撕得越来越大。对于陶瓷业这样的能源大户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小的灾难,许多中小企业甚至面临即将破产的命运。国家经济运营中任何小问题,对于任何相关企业来说都是大问题。陶企并不能轻易将涨价转嫁于消费者,毕竟市场终端的运营并非价格上涨四个字能解决的。为了争夺市场,成本的上升,只能由企业自身消化,这样就更加剧了陶瓷企业的竞争。年初以来,建陶企业的采购成本平均涨幅超过30%。相比较而言,建陶产品的提价幅度远远小于原材料涨价幅度。据了解,新中源、新明珠、能强、博华、顺成、腾达、华泰、蒙娜丽莎等诸多企业5月份以后,产品均有不同程度的提价,但提价幅度大都在5%左右,超过10%的企业并不多见。

另外,产品的创新与模仿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整个行业的进步。一款新产品的问世,往往包含了从设计,研制,直到进入工厂再到市场的过程。然而面世后的产品往往在最短时期内就被其他品牌所模仿,因为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规范当前的模仿风潮。消费者走入卖场,经常会为选择产品感到犯愁,愁得不是无可选择,反而是同质化的产品超出了预期。在价格相似的情况下,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相对价格较低的产品。然而对于最初研发的企业来说,所有的创新成本都要由自身承担。如此一来,厂商的创新欲望下降了,自然不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

如果深入到企业内部讨论,其实可以发现并非每个陶企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规范。“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的观念已经成为全世界陶企的普遍共识。但是,经营管理存在重大问题,业内人才频繁流动,已造成最大的资源浪费。陶市的低迷,与人才的频繁流动和流失不无关系。怎样留住人才,留住创新的动力源,将是每个企业所应该重视的问题。

任何产业链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陶瓷企业目前正面临夏季里的寒冬。从行业的长久来看,这只是春季前的冬日。竞争的代价确实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够承受,但对于行业的优胜劣汰来说,规范化的经营将会是未来胜出企业的选择,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陶瓷业,不应裹足不前,反该迎面当前的困境,尽快督促相关部门出台相关保护规定,以维护敢于走在陶瓷业前面的企业。

过程是痛苦的,未来是美好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陶瓷色釉原料暴涨 企业试图研发其替代品


自今年3月氧化镨价格上升至40~45万元/吨之后,涨势仍在持续,至6月时,氧化镨市场再掀波澜,价格突破百万。据了解,6月初氧化镨市场报价约为75万元/吨,半个月后已高达约130万元/吨。6月28日记者又获悉,目前市场上有部分稀土企业开始以120万元/吨的价格对氧化镨进行降价抛售。

涨势迅猛7天上升20万

“上周氧化镨每吨110万,这个星期就升到了130万元,7天涨了20万左右”。6月中旬时,佛山市欧陶无机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这一说法得到了江西赣州、福建长汀、江苏连云港等各地稀土生产商及贸易商的证实。

据了解,去年年底时,氧化镨价格约为23万元/吨,今年3月时增至38万元/吨。今年4月1日起,我国大幅提高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税额为之前的10倍,氧化镨等应用较为广泛的氧化稀土金属受资源税影响,价格大幅度提升,6月中旬时曾一度高达每吨130多万元。但是据一些生产及经营稀土的公司的有关负责人反应,由国家控制的稀土原矿涨价只是氧化镨涨价的原因之一,若是只是国家管控,增长幅度不会这么大。他们认为,增长速度这么快主要是因为中间商和稀土企业借国家对稀土进行管控之际进行市场炒作导致的,越来越多中间商开始囤货,游资也逐渐介入稀土行业,所以稀土分离产品之一的氧化镨也随之呈现出了一种“价格非理性暴涨且供货紧张”的局面。

6月下旬开始,市场上有小部分稀土中间商在降价抛售少量氧化镨,但是大部分稀土生产企业仍在囤货持观望态度。所以目前全国范围内氧化镨的市场报价仍普遍维持在120万元/吨左右,对于这个价格,很多下游企业虽表示无法接受,但也无可奈何。

陶瓷色釉料企业:研发寻求替代品

“我们从氧化镨涨到每吨75万元时开始就没有采购了,原材料价格太高,色釉料产品必然也要涨,但是这样的价格客户往往接受不了,我们的风险就很高,干脆就暂时不做。”佛山市某陶瓷颜料公司的张女士说,“但是根据今年市场上的流行趋势来看,黄色是流行颜色,所以我希望这个价格不要再往上涨了,至少得维持在一个合理的程度。”作为镨黄陶瓷色釉用料的原材料,氧化镨的涨价也已直接影响到了陶瓷色釉料企业,根据相关企业反映,近段时间内他们已经很少采购氧化镨了,必须要做的话也是按照自己的需求适量少量购买。

据悉,受氧化镨涨价的影响,现阶段市场上仿古砖大范围会使用到的坯用镨黄从3月份的2万元/吨已经涨到了8.2万元/吨,釉用镨黄则涨到12万元/吨。江西一陶瓷企业负责人反映说,这个上涨幅度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接受能力范围了。“色釉料涨价,生产成本增加了,但是在现在这个市场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只能勉强维持在原来的价格不下降,价格提不上去,利润空间又缩减了。”

目前,暴涨的稀土价格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但是由于国家对稀土实行的管控政策,即使在未来工信部等部门研究出合理的稀土定价机制,现在这种非理性暴涨的现状被平复,氧化镨的价格较之前而言也依然会有所上涨,对于陶瓷色釉料企业和陶瓷企业来说,压力还是很大。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已经有色釉料企业在进行研发,试图找出氧化镨的替代品,目前该项目研发正处于实验阶段。可以预见,在整个稀土市场涨势成为必然,而陶瓷行业无力提价的现状下,色釉料企业进行研发寻求氧化镨的替代品也将成为必然。

江西黎川欲打造"煲都" 成中国陶瓷大县


讯江西抚州黎川地区作为江西省最穷的地区之一,在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并不突出,而随着陶瓷大军疯狂入驻江西之后,黎川成为了第二类目标,在继高安之后是否又会出现一个超级大污染地区?这真的是令人感觉担忧,当地的特色产品在于耐热性陶瓷生产,并且是当地大力支持的产业之一,作为一个小县但是黎川的呼声却非常高,仅仅只有五家耐热陶瓷企业却声称将成为中国陶瓷大县,变身为中国“煲都”。看来黎川实在是志存高远,有着以区区数十里之地而挑战全国强势地区的决心。

口号总是响亮的,而实际状况又如何了?黎川当地不少企业已经和学院进行了合作,一次借助学院的先进技术将企业的生产工艺进行大幅度提高,当地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但是在环保方面的细则并不明显,因而这让市场上比较担忧其是否会成为第二个高安,要知道高安的生态环境在短时间根本就不可能逆转。高安这种以牺牲环境为经济利益的做法实在是令人感到无语,当地为了追求利益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环境方面,最终被全国主流媒体共同讨伐。

黎川此次培养的重点项目也是陶瓷,而陶瓷在生产过程当中造成的污染最大,那么到时候如果没有注意好环境则很容易导致环境出现污染。目前黎川的陶瓷卫浴企业主要还是和当地一级江西本省项目进行合作,虽然去年某企业还曾经销售过产品熬海外,但是今年则难以延续海外方面的业务。黎川在中国卫浴市场当中可谓是名不见经传,而江西在卫浴市场当中也是处于靠后的位置,近年来江西卫浴市场的发展不过是一个数字的发展而并没有任何的品质,江西的卫浴企业基本上都是外省赶出去的高污染企业,选择江西只不过是因为当地经济较为落后。

黎川距离中国陶瓷大县的目标到底有多大的距离?就目前全国一些陶瓷县的情况来看,其他地区主要的优势不仅有时间方面还有数量方面,而且对于环境污染的控制也明显强于江西,因而在未来市场的角逐当中黎川想要迅速成就第一名号实在是难上加难。

陶瓷艺术的主流与非主流


刘远长

侯样祥

吴爱飞

一、陶瓷艺术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

吴:刘大师,侯老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和二位一起做这样一次访谈。侯老师您在北京工作,您怎么会和结缘?

侯:对我来说,真正和景德镇结缘是2010年接触了周国桢之后。周国桢老师的作品给我很大的震撼,在过去的印象中,我以为景德镇就是一些瓶瓶罐罐的东西,我没想到景德镇还有这么好的作品、这么有思想的艺术家。然后这个印象促使我觉得我必须好好研究周国桢老师。然后,我就花了几年时间,把周国桢老师作为一个现象,写了一系列周国桢老师的研究文章,很多报纸和网络媒体后来都援引我的这些调查研究材料。周老师的作品无论是从材料、技法、造型、还是意境方面,我认为在景德镇都是最好的。景德镇是世界陶瓷艺术之都,周老师在景德镇是最好,在中国就是最好的,他当然在世界上也应该是最好的。

吴:刘大师,您是怎么看待景德镇以及的?陶瓷在整个中国陶瓷历史发展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刘:中国在历史上是个陶瓷大国,也是陶瓷文化输出大国,在整个中国陶瓷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陶瓷文化领域,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过重大的贡献。特别是近现代,陶瓷艺术家们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不但建立了自己丰富的艺术语言系统,而且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形式,是国画、油画无法表达的。可以说,陶瓷艺术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已经远远大于国画、或者比其它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形式更丰富了。但是一直以来,陶瓷艺术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化艺术之外,陶瓷文化有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这应该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陶瓷人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在主流艺术领域发出更加有力的声音,在构建陶瓷艺术文化系统中,应该和中国画一样有自己的话语权,应该有陶瓷艺术自身的评判标准。

二、陶瓷艺术应该有主流艺术的展示舞台

吴:侯老师您认为艺术是世界最好的,但事实上的确如刘大师所言,主流艺术界并不承认陶瓷艺术的存在,认为它还是属于陶瓷工艺的范畴,甚至在全国美展这样的重要艺术舞台上,艺术,都没有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全国美展上亮相。

侯:的确是这样,我是为轻工部陶研所做的“瓷上敦煌”跟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联系过,因为之前我还没有看到“瓷上敦煌”的作品,我一直与他们在说“瓷上敦煌”做展的事情,不过中国美术馆就想当然的认为这些瓷器是手工艺、工艺美术,建议我们不要在中国美术馆做展。现在,我在景德镇接触了一批艺术家,看了“瓷上敦煌”的一些作品以后,我有一个体会,我觉得虽然说陶瓷在中国艺术领域的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是很低,但是从这些作品上,我看到了陶瓷艺术的未来与希望,它们当中不乏有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也不乏部分有思想的艺术家。陶瓷艺术沦落到现在这种不伦不类的境况,都是主流艺术界、学术理论界和官方政府的不自觉,导致陶瓷艺术这样一个代表国家和民族精粹的经典边缘化,这是主流艺术界的无知,媒体舆论界的无知,政府职能部门的无知。

刘:前十届全国美展没有陶瓷类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里有陶艺的,刚刚结束的十二届美展也有陶艺,获奖作品就是十二月份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五楼,全都是十二届美展获奖的作品。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动漫、剪纸、图书……唯独没有陶瓷,陶瓷是分到陶艺这一类里面,然后陶瓷获奖展品呢穿插在美术馆其它获奖作品里,整个被淹没了。陶瓷为什么读作china?中国为什么以china命名?陶瓷历史的发展史是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迎来了世界各地艺术工作者的膜拜,如果陶瓷艺术都没有地位,中国的哪一种艺术发展史能够超过陶瓷发展史?我在想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美展,如果能把轻工部陶研所的“瓷上敦煌”作品选十幅到中国美术馆展,那,这一届的中国美展会有怎样的震撼?我们的主流艺术界的领袖们,应该为自己的无知与偏见而感到羞愧。

三:陶瓷艺术应该有自身的理论学科体系

吴:陶瓷艺术一直被边缘化,在一些传统的想法里面,陶瓷就是瓶瓶罐罐,就是吃饭的碗,跟艺术一点也搭不上边。界的艺术家们也一直在努力,我们本地的媒体也一直在呼吁,但始终收效甚微,当地政府在这方面也怕惹怒相关部门,始终不敢站出来为陶瓷艺术说话,为景德镇更名正声。在去年的央视播出景德镇“仿古即是造假”之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集体噤声,这种表现尤为明显不敢站出来维护瓷都声誉。因为话语权不在艺术家手里,而是在那些对陶瓷艺术根本不了解的主流媒体手中,中国国画界的领袖及泰斗们成为所有艺术学派的学术权威,他们不懂陶瓷他们也不会深入到陶瓷领域做调查研究,但是他们却有着对陶瓷艺术优劣的绝对评判权,他们挥舞着权力之棒决定着陶瓷艺术的生杀大权,我觉得这在艺术领域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候:正象刘大师所言,陶瓷艺术一直未被归于主流艺术领域,是因为陶瓷艺术一直没有话语权,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没有话语权除了因为以上刘大师所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陶瓷艺术没有建立自己的理论学科体系。陶瓷理论要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一个“史”和一个“论”是不能少的。所谓“史”就是中国陶瓷史,所谓“论”就是中国陶瓷学概论。早在1982年,陶瓷艺术方面就有了一部中国陶瓷史。至今为止,唯独没有中国陶瓷学,或者说没有中国陶瓷艺术学。

原来的中央工艺美院,也就是现在的清华美院,有位教授写了部《工艺美术概论》,后来这位教授作为学者被请到陶瓷学院来了。那么,接下来要做的这些理论体系,应该就是中央工艺美院、学院这些专业院校该做的事情,可是现在陶瓷学院和建筑学院、化工学院和工业学院是一个类型的,它是属于工科类的学校。只不过近些年来,它才往艺术这方面转,它当时就是轻工业部设立的一个学院,它是为轻工业部服务的。所以,所以学院从设置开始就不重视“史”和“论”。

如果中央工艺美院、学院这样的专业院校,不去研究和建立陶瓷艺术学术理论体系,其他的非专业的院校怎么会去研究,或者又怎么会有条件建立这样的学术体系呢?所以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作为江西人,我决定花两到三年把这个学科体系建立起来。因为你学术理论界如果不跟上,那么艺术创造界当然就没有可遵循的依据,他们又怎么可能在主流艺术领域有自己应该有的地位呢?

刘:作为一位陶瓷人,我觉得陶瓷艺术界就是缺少你这样的理论学术研究者,站在学术的角度、用你们建立的学科体系来为陶瓷说话。只有跟陶瓷近距离接触,你才会了解陶瓷你才不会一叶障目,对陶瓷艺术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做一些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与定义。陶瓷艺术这个系统理论学科不建立会导致很多问题,由于没有这个学科体系,整个陶瓷就没有“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没有话语权。中国陶瓷号称存在了八千年甚至一万年,最后连一个陶瓷学科体系都没有。没有学科体系,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陶瓷审美体系,陶瓷是以什么标准来审美的,我们的陶瓷艺术既可以是平面绘画艺术,又可以是立体的雕塑艺术,它的表现形式非常地丰富,它可以用油画、版画、根雕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可是它却没有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存在,却被主流艺术的专家学者们归类到工艺美术范畴,没有自己应该有的身份。世界人民都认可景德镇辉煌灿烂的陶瓷文化,我们这种民族的精华却得不到自己人的认可,可见主流艺术的领袖们的本位主义、狭隘的盲目的排他性非常严重。

四:陶瓷艺术具备各种艺术门类的艺术特点

候:但是现在的陶瓷,已经是在工艺美术基础之上的艺术,它具备手工艺的特点,也具备工艺美术的特点,更具备艺术的特点,它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了。这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派别,能够阻挡得住的这种艺术的蓬勃发展。我准备用这两三年的时间,比较集中地写这么个课题研究陶瓷理论体系,并且,我是想让它将来成为学陶瓷的一本教科书,做陶瓷的、学陶瓷的,都应该去了解这门学科。

用绘画的艺术标准,来评论或者判断陶瓷艺术,这本身就不公平或者说失之偏颇,这完全是两码事。就像中国人的长相,你非要以美国人的标准来评价,那么我们中国人长得都是丑八怪,是不是?我们的个子没别人高,我们鼻子没那么挺,我们的脸型是扁的,人家的脸型是立体的。如果我们不能解决我们的审美体系,以欧美的为评判标准,那我们中国人都不应该存在。所以陶瓷艺术现在就是这个状况,理论上非常非常欠缺,陶瓷史就是考古史。过去几乎没有人想过,过去文人是不重视这一块的。我们作为当代人,应该尽可能不让这些遗憾留给将来。

刘:在中国欲重建文化大国,迅速发展“软实力”的当务之急中,我们要主动争夺世界陶瓷艺术文化的话语权,对21世纪的陶瓷艺术进行重新分类与重构,并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中,确立陶瓷绘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国、油、版、雕等艺术形式并驾齐驱,走上快速发展之道,这不但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文化战略的需要。

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陶瓷艺术,必将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并将逐步走进主流艺术领域,引领世界陶瓷艺术发展的方向。谢谢两位老师!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江西陶瓷企业艰难过寒冬 减少研发经费成主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江西陶瓷企业艰难过寒冬 减少研发经费成主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