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景德镇古代瓷器 > 导航 >

景德镇官窑考古:五只梅瓶两只龙纹小碗复原

景德镇官窑考古:五只梅瓶两只龙纹小碗复原

景德镇古代瓷器 景德镇瓷器鉴别 景德镇瓷器怎样鉴别

2021-05-21

景德镇古代瓷器。

昨天我们栏目报道了江西景德镇明清官窑考古出土了明朝的梅瓶和龙纹小碗碎片的消息。记者今天了解到,考古人员已用出土的一些瓷器碎片复原出了五个完整的梅瓶和两个罕见的龙纹小碗。

复原工作很像是拼图游戏,考古人员把合适的瓷片用透明胶带一片片粘接上去。当年,为防止落选的贡品流入民间,官窑故意将瓷器打碎掩埋,从而形成了这些破碎的瓷片。

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一平:“这个红釉的颜色烧得很好,正常情况下,我们觉得一点毛病也没有,但是仔细一看,这种小小的瑕疵,就是因为这些小瑕疵,它被砸碎了”“官窑对落选贡品的处理非常严格,首先要用利器砸破,再摔到地下,你们看看这个点,这个点明显是被利器砸过的一个点。”

在复原梅瓶的同时,两只龙纹小碗也被成功复原了。这两只龙纹小碗都烧得明显变了形。专家推测,这种龙纹小碗有可能从来就没有烧制成功过。

专家介绍说,下一步考古人员将把这些复原的瓷器重新拆解开,仔细清洗每片瓷片的接缝处,然后用环氧树脂粘接,从而完成修复工作。

背景:景德镇考古寻找碎片中的历史真相

专家同时指出,这些陶瓷碎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可以帮助专家洞察历史的真相。

根据目前的发掘成果可以基本断定,为了保证皇帝们独享最高水平的陶瓷产品,在明朝早期的很长时间里,官窑所有的试制品、残次品,甚至超过皇帝需求的合格品都要被统统打碎,细心挖坑掩埋,留下一窝窝陶瓷碎片。这些碎片随着朝代的更替形成清晰的堆积,专家将它们复原后,可以作为珍贵的史料,印证历史事实。

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一平:“像这种盘子早期大家都认为是元朝的,因为它的风格和元朝的瓷器相似,层次比较多,画的比较密,留白留得非常少。我们这个官窑瓷器出来以后,因为有地层可考,它出土于(明朝)洪武地层,那么我们可以确定它是(明朝)洪武年代的东西。”

更有趣的是这个蟋蟀罐,它成了一个历史事实的重要证据。野史上说,明朝宣德皇帝喜欢玩蟋蟀,但根据正史记载,宣德是位勤政的、有作为的皇帝,没有这种嗜好。

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一平:“这是宣德官窑出土的蟋蟀罐,肯定是养蟋蟀和斗蟋蟀的。这个龙画的是双角五爪,像这种双脚五爪的龙只有皇帝才能用,其他平民百姓和官员都不能用,用的话属于僭越,是要杀头的。这个你看,它有款,大明宣德年制,从这个器物可以印证,宣德皇帝是玩蟋蟀的,而且很喜欢玩蟋蟀。”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代景德镇梅瓶的装饰风格


梅瓶专指一类小口、短颈、丰肩、上腹圆鼓、至下渐收、底内凹呈圈足、附盖的式样。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考古资料与传世实物表明,至迟在宋代梅瓶已广为流传,梅瓶作为一种盛酒用器,市场的销售量很大,南北窑场竞相烧造,各窑产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梅瓶雄冠于群窑之首,其新创的蓝釉、蓝地白花、青花等梅瓶为景德镇窑赢得了极大的声誉。明代景德镇窑的产品更趋精进,器物的功能也由盛酒扩大为陈设,成为明代生产数量多、装饰丰富多样、时代特征强的器皿之一,因此对于明代梅瓶的深入探讨,无疑是研究明代陶瓷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明代梅瓶装饰变化发展的论述,以期能对有明一代陶瓷装饰演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为明代梅瓶的鉴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从器物造型看明代各朝梅瓶的变化特征

如果说宋代梅瓶的造型可以用形制颀长、亭亭玉立,元代可以用形制高大、气势雄伟来概括的话,明代梅瓶则不能,其器皿从明初至明末均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详析如下:

洪武梅瓶的形制在高度上基本承袭元代器皿而来,传世器皿一般多高达40厘米左右,较元代的大型器略矮,然洪武梅瓶的细部则较元代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洪武的梅瓶口多呈微凸的圆唇状,与元代平沿外折的唇口有别;洪武梅瓶的肩部虽丰,但多作圆弧状,不如元代的肩部有平坦之感;洪武梅瓶的腹下部内收弧度较元代大,因而腹上部显得较鼓,瓶胫部基本直下,与元代梅瓶胫部微微外撇的风格不同,在总体特征上虽不如元代的稳分健,但别有一种秀美的感觉。第二,洪武朝出现了束腰的梅瓶式样,此种瓶式底下凹颇深,呈圆弧状,对明代晚期梅瓶的式样影响颇大。

永乐梅瓶形制在洪武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常见的器形主要有三种:一种制品造型与洪武典型器相类,其高也在40至45厘米之间,但盖上宝珠钮端则较洪武的略圆。另一种器皿的形制好似将上述梅瓶截去一部分,因此形制虽相似,但显得肥胖、宽矮。器皿之高一般在27至32厘米之间。第三种器皿是从洪武束腰梅瓶发展而来的,但细部已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口已由洪武的唇口变化为外卷的较宽的唇口,颈部更短,肩更丰,颈部弧度对称,与洪武喇叭形短颈明显不同,腹下部虽都内收,但永乐的内收部位偏下,外侈的弧度较大,至底呈低台阶状。而洪武的下腹部内收部位较高,斜直至底。

宣德梅瓶的造型颇有本朝风格,典型器较洪武、永乐的更高,一般可达45-55厘米左右,肩腹部圆鼓,颈部增高,唇口外卷,器物下部内收更甚,整个形制虽高大稳健,却又不失亭亭玉立之感。宣德的束腰梅瓶,亦可高达55厘米左右,颈部增高,肩部不如永乐的宽广,束胫外侈至底不如永乐的夸张,台阶状足。永乐朝出现的形制肥矮的梅瓶在宣德朝继续流行,然两者相较之下,宣德的上腹部更丰满,底径更大。传世宣德器中有将此类肥矮的梅瓶与器底相连而成的,带座瓶虽在元代已经流行,但在器底上相连梅瓶的,则以宣德器为典型。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梅瓶生产量较大,由于缺少标准器,因此很难将三朝的梅瓶区分开来,但部分器皿则有早晚不同的特征。从目前已公布的资料看,此三朝的梅瓶式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器皿较矮,其高仅在28厘米左右,唇口凸起,但不外卷,部分器物的短颈恢复了元代微敛的特征。另一类器皿形制与上述相似,然高度达37厘米左右,器腹或斜直而下,或呈弧线状内收,时代偏早的肩略鼓,时代略晚的肩圆弧。天顺年间出现了一种较为特殊的梅瓶式样,小口,圆唇微凸,颈部较以往的器皿明显增高,呈内敛管状,丰肩,下腹部内收颇甚,底部相应变小,与上部小口呼应,十分相称,其形有高矮之分。

此种瓶式对明中晚期梅瓶的形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藏广东省博物馆的成化青花人物纹梅瓶形制即承袭正统小口梅瓶而来,只是口与颈相连呈管状,肩部较圆弧,器腹内收弧度较自然,制作更精细,形制更优美而已。

嘉靖梅瓶最常见的有二种,一种承袭正统、成化的小口、高颈内敛、鼓肩的式样,然较之以往的器皿,嘉靖的肩更丰,下腹部内收部位上移。另一种梅瓶承袭宣德制品而来,浅盘口,颈部呈外侈弧线形,肩圆鼓,束胫,至底微微外侈似凤尾,部分器皿的底外周呈台阶状,器物形制较小,其高一般多在15-25厘米左右。传世梅瓶大多失盖,盖虽仍呈传统的宝珠钮喇叭形,但盖沿有高低之分,盖面有平弧之别,宝珠钮多呈扁圆形,有的盖沿有一周台阶。除此之外嘉靖朝还流行一种弧肩下垂,长腹,至底微收的梅瓶式样。

万历梅瓶一部分承袭嘉靖造型而来,口沿外凸,有的为洗口,颈部或细直,或呈喇叭状,肩部宽则丰,腹部微呈弧度,底较大,形制有高低之分,其中官窑器尤流行高大的器皿,传世最高的可达75厘米左右,盖钮端较尖。另一部分器皿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明显的变化,颈部较高,且呈喇叭状,丰肩或鼓肩,腹自上直下,几呈长方形,有的虽微有弧度,但仍直线向下,这类梅瓶的底部较宽,器下腹部较粗壮。

二、从器物纹样看明代各朝梅瓶的变化发展

明代各朝梅瓶除以白釉、蓝釉、红釉、青釉、绿釉等作饰外,主要采用青花绘画的技法而成,个别的也采用刻划工艺。其构图主要承袭传统的二种形式,一种自上至下以排列整齐的多层图案组成,另一种则在器身随意绘画纹样,由此可知明代各朝梅瓶装饰的变化不在纹样的构图上,而在图案的具体绘画上。

明代洪武梅瓶在承袭元代图案排列满密、布局却井然有序的风格的同时,在具体绘画上则有了明显的变化,纹样一改元代大花大叶的特点,而趋向写实,画笔硬朗,画风洒脱,线条活泼流畅而不失刚劲有力之感,图案以花草树木、云龙、松竹梅及扁菊纹为典型。其中扁菊纹的花芯内有斜直纹,复合菊瓣的外层,一侧留白,另一侧填彩。胫部所绘变体仰莲瓣纹,也由元代各花瓣的独立成体,改变为合用一条公共边,由于节省了空间,所以洪武梅瓶的变体莲瓣纹瓣数较元代增多。

永乐梅瓶画风较洪武有了明显的变化,画面布局疏朗,纹样由洪武的多层改变为三层(中间一组主纹,上下二组辅纹,其间用弦纹间隔),纹样中间的空白较洪武增多,画面绘画精细,线条生动活泼,主题纹样以缠枝莲花、折枝花果及桃树等纹为主。肩部辅助纹样则为缠枝、如意云头、折枝花果纹等,胫部流行缠枝灵芝、折枝花、朵花及蕉叶纹等。元代、洪武常见的胎部变体莲瓣纹在永乐朝并不流行。

宣德梅瓶纹样和永乐相比,龙纹明显增多,以海水龙、云龙及螭龙为典型,龙纹形态变化多端,矫健而又凶猛。除龙纹外缠枝花亦颇为流行,但宣德梅瓶上的缠枝花较永乐的布局满密,朵花变小,一件瓶上往往由牡丹、菊花等多种花卉组合在一起。胫部辅助纹样又以变体莲瓣纹为常见,但较以往的莲瓣瘦长,而且多为复合莲瓣纹,第二层莲瓣一般只见尖端,有的两莲瓣间还留出一条空边,以示第二层莲瓣,变体莲瓣内的花纹亦各有变化。肩部辅助纹样除与胫部呼应的变体莲瓣纹外,还流行如意云头及兽面纹等,其中如意云头纹虽是元以来的流行纹样,但宣德的如意云头较小,一周如意云头的数量增多。肩部与胫部的纹样往往上下呼应,如肩部是变体莲瓣纹,胫部也是,肩部是如意云头,胫部也相同,只有个别是例外的。器身三组纹样一般多自然分层,不用弦纹间隔。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梅瓶的纹样在宣德的基础上又有明显的变化,就目前已发表的资料看,此三朝梅瓶的主题纹样主要有折枝花卉、缠枝莲花、孔雀牡丹、文人高士、莲池鸳鸯纹等等,其中文人高士往往与山水景物、云纹等组合在一起,云纹作为一种陪衬纹样在画面上占有相当大的位置,这种繁复的云纹日本人称之为云堂手,尽管这种纹样在永乐朝已经出现,但象空白期那样绘在较大形的瓶腹上作辅助纹样的则甚为少见。此三朝梅瓶肩部的辅助纹样亦变化多样,常见的图案有凤穿缠枝花卉、折枝花卉、锦地开光花卉、变体覆莲瓣、如意云头折枝花卉、云纹飞马、海水飞马纹等等。一部分梅瓶的肩部纹样一直延至上腹部,从而使腹部主题纹样的位置下移,形成了三朝部分梅瓶装饰的特有风格。

这一时期梅瓶胫部的图案主要有复合蕉叶、海水波涛、变化仰莲瓣纹等,此时的变体仰莲瓣又出现了元代不合公共边的构图。尤值得一提的是宣德朝一度不流行的在各组纹样中以弦纹间隔的画法在三朝又恢复了,而且打破了以往不在瓶颈部及与颈部相连的肩上部不饰花纹的习惯,开始在颈部流行弦纹、回纹、锦纹、朵花纹等纹样,形成了三朝特征强烈的装饰风格。

明代中期梅瓶传世甚少,所见纹样的内容题材上与三朝的相似。如上述广东省博物馆藏匿梅瓶腹部所绘文人高士图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流行纹样,连人物旁点缀的山石小景、祥云等都与三朝的如出一辙,只是绘画较三朝的精细,肩部与胫部呼应的瘦长蕉叶纹及近底部所绘的一周回纹则显示了成化梅瓶装饰的风格。

嘉靖梅瓶的纹样在承袭前朝的基础上又有了些许变化,如尽管空白期三朝已在瓶颈部装饰纹样,但唇口外侧多无纹,嘉靖器开始在唇口处饰弦纹,出现了不易被人觉察的区别。此外在嘉靖之前分隔纹样的弦纹多以二道弦纹为一组,而嘉靖的弦纹除以二道为一单元外,一件器物上的分隔线已不再一致,如上腹的分隔线由二道弦纹组成,弦纹内还绘有细小的朵花,下腹分隔线则由中间一条宽边,上下二条细弦组成,尤明显的特点是部分嘉靖梅瓶胫部的辅助纹样由传统的一组变化为二组(其中一组为辅一组为主)。流行的主题纹样主要有凤穿花卉、缠枝花、折枝花、莲池与云螭纹等。肩部流行如意云头纹,并承袭了前朝云头内饰折枝等纹的装饰。在传世器皿中,官窑器的绘画比较精细,一部分民窑器的绘画则相当草率,部分器皿恢复了明初梅瓶口颈部不饰纹样的特征。

万历梅瓶的装饰官民窑区别较大,其中一部分民窑的装饰完全承袭嘉靖器而来,另一部分则在此基础上又有变化,器身主要突出主题纹样,图案写意,胫部辅助纹样较以往的明显变短。如上海博物馆青花锦鸡牡丹纹梅瓶就是这样的代表作,主题纹样虽为锦鸡,但将其置身于远山近石、花草丛中,胫部装饰的图案与腹部一致,画面较短,肩部为锦地开光图,颈部饰蕉叶纹,两蕉叶间有一条直线,似复合蕉叶,又似分隔线,唇口有弦纹,画工略草,时代特征鲜明。

万历官窑梅瓶的装饰纹样较民窑精细、有规律,从传世实物看,官窑梅瓶的纹样大多由器腹、肩部、胫部三组图案组成,恢复了明初图案的布局格式,但在具体绘画上则具有万历本朝的风格。典型的主题纹样为缠枝莲花、缠枝莲龙、螭龙纹等,其中缠枝莲花与缠枝莲龙纹的布局较满密,螭龙的图案较疏朗,纹样生动,肩部与胫部往往饰上下呼应的变体复合仰覆莲瓣纹,莲瓣的画法与以往的不同,花瓣瘦长,瓣端勾线似云纹,部分器皿所饰变体莲瓣纹由于瘦长,内不饰其他纹样,好似菊瓣,口、颈及肩上部均无纹,盖上纹样多与器身相呼应。

上文对明代各朝梅瓶的造型、纹样的演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然而有关明代梅瓶的装饰研究还应当包括胎釉、彩料、装饰技法、绘画风格等诸方面,因此希望能通过此文,进一步促进其他课目的深入探讨。

4年烧制千只才获成功 仿制元代国宝梅瓶在杭叫卖


元青花瓷瓶在收藏界一直被藏家视为掌上珍宝,就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但就在昨天早上,一位自称对瓷器颇有研究的许先生给早报打来电话,称景德镇艺人在杭州街头叫卖他们仿制的一件国宝——“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

昨天下午,记者在省团校附近的“景德镇瓷器精品艺术展”上看到了这件“国宝梅瓶”的仿制品,老板打出了2.8万元的售价。据了解,“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号称“10亿人民币也不卖”。许先生说,瓶子的腰部和原瓶看上去有差距,而且仿制品太追求仿真,其釉色在“去火”(指做旧时故意把新器的新亮感给去掉)上稍微有一些过,总觉得不够自然。而且马脖颈比较僵硬、人物的头肩部也存在比例失调,尤其周围景物如竹子、松树的细部描写,很明显画工手法上比较单调,缺少原画中的皴、染、披等多种手法。

对于许先生的质疑,艺术展负责人也承认,这件仿制品确实存在市民指出的硬伤,但从整个瓶子的造型、工艺水准来说,应该也是一件精品。而且这个梅瓶的最大卖点在于,过去很少有人能一睹国宝梅瓶真品的全貌,所以绝没有机会仿制它,而仿造者——景德镇珠山瓷苑的陶瓷专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汪亚东机缘巧合一睹梅瓶,再经过4年的时间复制出来,汪亚东大概烧制了1000多个仿制品,最终成功的却只有这一个。

据了解,“萧何月下追韩信”元青花梅瓶堪称中国第一青花梅瓶,直到去年才在南京博物院公开亮相。浙江收藏家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古代中国人创造和制作出精美的瓷器成为国粹,但有很多名贵的品种现在已经失传了,后人见都见不到,不能不说是中国的遗憾。为了发扬光大国粹,保护一些优秀瓷器品种不失传,还是需要有人进行古瓷仿制的。但仿制归仿制,只是工艺保存,决不能把它作为骗人手段,扰乱古玩市场。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在扬州的博物馆内有一件中国绝无仅有的镇馆之宝,一束光晕集中在展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耀眼夺目。

一个瓷瓶,它的全名是: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梅瓶是宋朝出现的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器瓶子,开始的时候作为盛器,后来因为口沿极小,刚好为插梅枝所用,遂被称作为“梅瓶”。

此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通体施霁蓝釉,高43.5厘米,口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底径14厘米。从整体上看,主体纹饰白龙和火焰宝珠与辅助纹饰四朵火焰形云相映成趣;云龙、宝珠施青白釉,两种釉色对比鲜明、强烈,好似威武、雄壮、悍猛的巨龙叱咤于万里蓝天之中,装饰效果极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充分反映元代景德镇窑高超制瓷水准的代表性精品。

这件价值连城的“元代祭兰白龙纹梅瓶”,其曾经的主人是扬州轻工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这件国宝本是他家祖传之物。1976年地震震情紧张,因担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坏,朱立恒瞒着妈妈和哥哥来到扬州市文物商店,当时收购人粗略验瓶后开价16元,最后以18元成交。

这个梅瓶传到朱立恒这一辈应当已是第六代,传说他的祖上几代都曾在朝廷做官,从宫中得到梅瓶后一直视其为家传之宝,每年只在年三十晚上才将梅瓶的画像挂在屋内瞻仰,事后又匆匆收封。朱立恒清楚记得,1945年他家住江都时,曾有人以18石米作为交换向他母亲收购梅瓶,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还是被他的母亲拒绝了。文ge时期,他的母亲为保护梅瓶不被抢夺破坏,还用黑墨汁把瓶上的白龙纹遮蔽起来,用棉布包裹着藏于床下。

扬州市文物商店收下这件梅瓶后,由于对元代瓷器缺乏研究,所以误定此瓶为清代瓷器,长期置于店内并未给予重视。

一次,上海市外贸公司的一位对古代瓷器颇有研究的工作人员来扬州,见到此瓶后对年代问题提出了异议。由此,受到冷遇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开始引起扬州文物商店及中国古陶瓷学术界的关注。

1978年,北京举行“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扬州的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首次亮相,引发了国内众多博物馆的极大关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纷纷向扬州文物商店表示了想收藏此瓶的愿望。扬州博物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捷足先登,以3000元价格购得了这一宝瓶。嗣后,扬州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南京博物院王志敏先生两位古陶瓷专家前来鉴定,两人一致确定此瓶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最终,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香港一位收藏家欲以3.4亿人民币收购,巴黎出了40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日本出了3亿美元的价格,但均未能如愿。

这样的梅瓶全世界有多少?

元代蓝釉产品传世十分稀少,全世界仅存12件左右,而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更是稀有。据冯先铭先生说,国内外保存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见三件,其中一件收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北京颐和园管理处,而扬州博物馆的这件梅瓶比前两件均高出约十厘米,而且北京和巴黎的两件梅瓶都有瑕疵,北京的瓶身有裂痕,巴黎的龙头部分烧制时有瑕疵,只有扬州的这一件器型最大、且又完美无损。好多人津津乐道的是——这件令人叹为观止的国宝当年开价16元,18元成交,后又从3000元飙升至3.4亿、40亿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朱家是亏大了,而更多的人则对朱立恒先生及其家人充满了敬意,因为他们将如此一件精美的文物留在了扬州,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骄傲。

不管是瓷器采购还是瓷器收藏,都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高超的制瓷技艺。

梅森瓷器,秘方来自景德镇


哪种瓷器当今世界最贵?哪种瓷器是欧洲第一品牌?两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被誉为“瓷中白金”的梅森瓷器。数百年来,这个以德国小镇为名、以当年萨克森公国国徽为标志的品牌,已成为全球高级瓷器的象征。

300年前破解中国秘方

其实,梅森瓷器与景德镇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早在13世纪,欧洲贵族就对中国瓷器视若珍宝。据记载,当时萨克森公国的统治者曾用一队骑兵和波斯商人换过48件中国瓷花瓶。

但萨克森的统治者并不满足把瓷器当艺术品收藏。他找来一名叫伯特格的化学家,让其仿制中国瓷器。经过无数次试验,伯特格解开了中国瓷土———景德镇高岭土的秘密,并掌握了烧制温度等技术。他用当地可熔化的岩石获取瓷石,并混合其他原料制出瓷土。1708年一个寒冷的冬天,他成功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梅森瓷器工坊也从此建立。

梅森位于厄尔士山脚下,毗邻捷克,是个只有3万居民的小镇。随着梅森瓷器的名声越来越响,欧洲各地瓷商纷至沓来。虽然工坊一直对制作工艺严格保密,但瓷器制造还是在欧洲流行开来。不过,梅森还是最终确立了其“欧洲瓷都”的地位。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这个易北河边的小镇一直把取自山上的瓷土叫“高岭土”,其发音和汉语一模一样。

每件产品都要经过80多道工序

为探究瓷器工艺,我来到梅森工坊。工作台前,浮雕技师正对一个花瓶进行细部装饰。他先将陶土填入花瓣、叶片的模子中塑型,然后一一取出,再仔细将它们组合在花瓶主体上。瓷器美术师则照着广受青睐的蓝色“洋葱”餐具的样品,手持毛笔,当场表演精湛的绘图技巧,并讲解了瓷器制作流程。据说,所用色彩都是按秘方配置的,每件成品都是经过80多道工序用手工精心打造的。

所有的梅森技师,上岗前都要经过三年半至十年的专业训练。他们受训的梅森绘画艺术学校建于1764年,堪称世界瓷器史上的首创。但即使经过这么久的培训,能为色彩缤纷、形象栩栩如生的瓷器上色的技师仍屈指可数。

价格最昂贵的商店里都有专卖店

从萨克森公国时代至今,梅森瓷器始终是欧洲王室、明星和政治家追逐的对象。这也使其价格一度贵如黄金。著名的奥匈帝国皇后茜茜公主,当年就收藏了几千件梅森瓷器。现在,这些瓷器身价已涨了数十倍,总价值在几千万欧元。对普通百姓来说,梅森瓷器虽价格偏高,就连一个咖啡杯也要60欧元,但由于其收藏价值高,仍有挡不住的魅力。无论在巴黎、伦敦还是纽约,最昂贵的购物中心里都能看到梅森专卖店。

此外,梅森工坊还接受特别订制。比如家中爱犬死去,主人想把它画在花瓶或盘子上,工坊都会接受订单。还有的人家打碎了收藏百年且已绝版的瓷器,也可请工坊为其复制。梅森有个模具库,收藏着建厂以来的所有模具。他们会找出模具为顾客再做一个,价格当然不菲。

故宫与景德镇开展陶瓷考古研究


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人民政府共建的“修复与研究中心”“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及“故宫学院(景德镇)”1月26日揭牌。这三大研究合作平台的建立将有助于我国陶瓷考古和古陶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随着陶瓷研究的深入和景德镇御窑遗址的考古发现,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都意识到,故宫收藏的传世文物和御窑遗址出土的标本不仅有很大的可比性、共性,也有很大的互补性。只有将二者视为一个整体,才能更好地研究御窑、御窑瓷器和景德镇与宫廷的关系,以及景德镇御窑在宫廷物料造作体系内的价值。

三个研究机构在景德镇的设立,对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瓷器的修复与研究、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乃至全国及国际陶瓷考古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合作交流都具有积极意义。据悉,2014年故宫博物院曾与景德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5年双方合作举办的“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反响热烈。

神秘买家抢光景德镇樊家井梅瓶有炒作嫌疑


神秘买家抢光景德镇樊家井梅瓶有炒作嫌疑

梅瓶,“没”瓶

前日上午9时许,在景德镇市樊家井仿古村,记者发现不少瓷器店里仍有梅瓶出售,难道坊间传闻是假的?

然而,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疯狂抢购梅瓶的事件显得越来越真实,而且渐露端倪。

在一家货架上陈设了仿清青花梅瓶的瓷器店,记者询问店主梅瓷是否还有货,该店主表示,该店备货充足,只要想买就有货。

当记者提到近段时间樊家井梅瓶断货一事,该店主立即表示,那种梅瓶并不是他店里卖的仿清梅瓶,而是仿元和仿明的梅瓶,大小以200件为主,而且梅瓶的瓶口是平的,方便用塞子塞住瓶口。

随后,该店主带着记者来到旁边一家瓷器店里,指着地上摆放的几个梅瓶说:“就是那种梅瓶。”

记者发现,这种梅瓶的瓶口确实是平的,而且花面不是以青花为主,好像是粉彩或者是新彩。

坐在旁边的女店主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确实有人专门收购这种梅瓶,当时的售价是300多元一个,她一下子就卖了几十个,现在没有人收购了,价格就跌到了200多元。

在一家专做仿元代瓷器的店里,一个年轻女子听说记者想买200件的梅瓶,马上把记者带着店后面的一个楼梯间,从里面拿出一个青花花面的梅瓶,向记者是不是要这种梅瓶,如果要的话她可以便宣一点,一个只要l30元。记者发现,在这个楼梯间里,放着十几个相同样式的梅瓶,有些梅瓶有瓶盖,有些则没有。

据年轻女子透露,前一段时间,有人到樊家井大量收购梅瓶,当时她店里没有存货,就临时找作坊做了一批,后来没赶上好时候,只卖了十几个出去,剩下的只能留着自己慢慢卖了。“那时候我一只瓶子可以卖到200多元呢!”

记者在樊家井走了一圈,发现还有部分瓷器店在出售仿元和仿明的带盖梅瓶,纹饰上除了青花外,还有前面提到的粉彩或新彩、颜色釉等。在一家专卖鸟食罐的瓷器店里,也摆放着几只带盖的仿元梅瓶。

千年等一回

在调查过程中,每当记者提起梅瓶被抢光一事,不少店主的唇角立即会泛起笑意,对他们来说,时间仿佛回到了之前那段“千年等一回”的日子。

吴女士在樊家井的一家瓷器店进门的位置设有自己的档口,专门出售杯子等小件仿古瓷。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她店里时,她正在埋头画着瓷器。

当记者问起是否有梅瓶出售时,吴女士马上抬起头,显得有些兴奋地指着旁边的一位中年妇女说:“是有这么一回事,她家里就是卖梅瓶的。”

不过,记者并未在中年妇女的货架上看到梅瓶的踪影。

对此,中年妇女一边包装瓷器一边介绍道,她得到有人抢购梅瓶的消息时,已经是很晚的事情了,不过庆幸地是,她还是抓住了机会,一下卖了几百个梅瓶出去,“一个卖180元,小赚了一笔。”

中年妇女有点惋惜地说,如果有人帮忙做梅瓶,她可能还可以卖得更多一些,“那时候找不到人做,没有存货我也没办法。”最后,由于她赶上的也是末班车,家里还剩了一些梅瓶,也打算跟前面的年轻女子一样,留着以后慢慢卖。

提到当时的情景,中年妇女说:“那时候简直是疯了,早上5点钟还没开窑,瓶子就被抢走了。那时候好多人收这种瓶子,我也不知道最后卖给了谁,只知道那些梅瓶是用来装酒的。”

对于曾经疯狂的这一幕,吴女士表示,樊家井开始卖仿古瓷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瓷器被疯狂抢购的事情,“这真是千年等一回的事。”

吴女士还向记者透露,由于梅瓶非常好卖,樊家井的梅瓶市场一度被一伙“小老短”垄断了,收购价格固定在170元一个,后来该事件还惊动了公安部门,结局是“小老短”被抓,抢购梅瓶的疯狂行动也开始降温了。“听说那些人一下子赚了好几十万,有些甚至赚了好几百万。”

对于吴女士的说法,记者没有找到类似的旁证,但是有一位女店主透露,这次梅瓶收购的数量达上十万只之巨,如果按照200元一只计算,整个收购金额高达千万,对整个樊家井的店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买卖。

各有说法

记者调查了解到,那段疯狂的日子是从两个月前开始的,一位自称负责收购梅瓶的年轻男子告诉记者,两个月前,樊家井开始有人大量收购梅瓶,许多在当地开店、消息灵通的人士也很快加入到收购的行列,期待趁机大赚一笔。

“一个星期前,收购就结束了。”年轻男子说。不过,对于谁才是最终的买家,年轻男子三缄其口,只透露梅瓶是用来装酒的。

从记者目前掌握的情况,坊间传闻中疯狂抢购梅瓶幕后的神秘买家有三个版本。其中一种版本是,幕后的神秘买家来自北京,他委托一位浙江的朋友,到景德镇来收购仿元、仿明的梅瓶;另外一种版本是,神秘买家来自台湾;还有一种版本则带着些恐怖色彩,认为神秘买家就是景德镇本地人,他们主要是做酒瓶代理生意,为了垄断收购市场,如果有其他人收购的话,有可能会被打断腿。

由于没有找到具体收购的人,记者也无从知道,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

至于收购行动是何时结束,为什么结束的,大部分店家都无法说清,一位店家甚至说:“收到后来,许多人用将军罐滥竽充数,被老板发现了要退货,所以就开始不再收了。”

有炒作嫌疑?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虽然神秘买家有三个版本,但是对于梅瓶的真正用途,大家似乎都统一了口径——用来装酒。

许多人就此提出质疑,谁会用200件的梅瓶来装酒呢?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时,梅瓶曾被称为“经瓶”,当时确实是用来盛酒的用器,明朝以后才被称为梅瓶。1983年5月,广西温裕王墓出土的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里面装的就是一瓶香沁浓醇的乳鼠药酒。这瓶酒的出土不仅对研究古代桂林酒文化源流是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从另一侧面真接反映了梅瓶的储酒功能。

说到梅瓶的储酒功能,坊间传闻也有提及,说是最近荆襄之地的一处古墓出土了一批用梅瓶封装的酒,于是商家为了炒作概念,纷纷收购仿古梅瓶,用来装酒。“据说那种酒卖1000多元一瓶呢!”吴女士说。

一位店主也表示,这场疯狂收购的行为背后,不乏炒作的嫌疑,“大部分是抚州人在收,听说是挖了一坛古酒,不过谁知道是不是真的。”

神秘的买家,让这起收购行动显得扑朔迷离。没有人能说得清幕后的买家到底是谁,也没有人知道事件背后真正的意图。在调查过程中,许多疑问找不到答案,这起事件是否如某些业内人士所说是一场炒作,也有待日后得到证实。

景德镇明青御用窑的复原与复烧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将以复原和复烧明清御用窑中最后一座的爁熿窑作为收官之作,将景德镇历史上的明青六式窑全部复原,给研究陶瓷窑炉历史的人们,提供了清晰的轨迹,给游客们提供了陶瓷文化遗产的新景点。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瓷业建筑及营造技艺堪称一绝,“窑房”建筑是中国工场手工业罕见的场所物证,具有独特而丰富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到葫芦窑,最后到蛋形窑的发展历程。复烧景德镇历代传统瓷窑,还原了景德镇瓷业发展史上,“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历史原貌。馒头窑为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以窑形近似馒头而得名。最早出现于元末明初,景德镇特有的葫芦窑,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专门的文字记载,并配有插图。明末清初景德镇首创的蛋形瓷窑,全称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历史上景德镇烧窑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称柴窑。经过景德镇历代窑工的不断探索,无论是窑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还是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2009年,清代镇窑复烧以来,在每年瓷博会期间,古窑民俗博览区都要上演历代瓷窑复原、复烧的重头戏。随着明清御用窑中最后一座爁熿窑的即将建成,明清御用的六式窑已全部复原。这六式窑包括:青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小件青花瓷。它比龙缸窑略小,窑室宽一点七五米,进深一点五八米,高二点一米。品种有碗、钟、盘、碟等。器型多种多样,充分满足明清宫廷的大量需求。每窑可烧制青花瓷器三百余件小件青花瓷青窑;龙缸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大龙缸。因其烧制的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所以称为龙缸。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点一米,高二点二五米。每窑只能烧制一口龙缸。每窑烧炼需溜火七日夜,紧火二日夜,歇火冷却数天后才可开窑。因其烧制瓷缸大多绘画青花云龙而得名;风火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烧制多品种的御用瓷。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一五米,高二点四米。(古人认为,烧窑需借助、依赖风火,所以瓷窑统称之为风火窑,尊窑神童宾为风火仙师)。可以同时烧制大、小件圆器、琢器青花瓷和颜色釉瓷多品种的御用瓷的风火窑;色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专门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窑室宽二点一米,进深二米,高二点二米。高温颜色釉瓷的烧成温度通常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大多系生坯挂釉后入窑一次烧成。釉色有红、蓝、白、青、黑等,品种繁多,色泽缤纷。的色窑;爁熿窑,明清御用瓷窑之一。窑室宽一点八米,进深一点六米,高二点一米。中、低温颜色釉瓷一般是在素白瓷或涩胎上施釉后第二次焙烧而成。釉面虽然硬度较低但颜色均匀、光亮。烧制中、低温颜色釉瓷,也为漏釉的瓷器补釉后复火烧炼的爁熿窑;匣窑,明清御用窑炉。窑室宽二点四米,进深二点二米,高二点二五米。使用匣钵装坯烧炼,可以提高瓷制品的质量和产量。匣钵类型有龙缸大匣,有装烧不同圆器、琢器的大小匣钵。清以后有大器匣钵、小器匣钵之称。专门烧制窑具匣钵匣窑。经过6年的复原和复烧,古窑民俗博览区对明清御用窑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古代文明与陶瓷文化旅游相得益彰,“古窑”的域名更加名副其实。

明清御用窑的复原和复烧,它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为研究陶瓷窑炉营造技艺提供实物模型;它也可以为陶瓷文化旅游增添亮点,了解古代陶瓷烧造的知识,但这只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如果要让明清御用窑的烧造和挛窑技艺不会失传,那就不仅仅是复原,而且要在复烧中把窑炉的营造(挛窑)、烧成、维修的技艺传下去。在博览区里复原明清御用窑,既增加了景区的历史厚度,又让古窑民俗更具有观赏性。但在这复原的明清御用窑中,如何探索和研究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的秘诀,如何在使用中发掘出古瓷之精品,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复原,不只是作为一个实物模型用于观赏;复烧,也不能只作为一个活动的一次表演。而是要在成功复原的明清御用窑上写出继往开来的新篇章。根据不同的窑型,复原不同的古代陶瓷精品,延长文化产业链接。工人可以穿着明清的服饰、制瓷可以仿照明清的工艺、器型画面可以模仿明清之式样,明清御用窑就不会成为一种摆设,循环往复地使用,挛窑、烧造技艺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就有了保障。同时,古窑民俗博览区在旅游规划中,对明清御用窑每年的挛窑、满窑、开窑作业时间作出安排,把它作为传播陶瓷历史文化的一项王牌旅游活动,并向游客公示。让有兴趣的游客,有目的地选择游览时间,见证古窑复烧带来的那份神秘,享受穿越明清时代的那份快乐。

当然,复烧明清御用窑用的松木材,对于环保和森林资源的问题,就不是古窑民俗博览区能解决的。这就要求政府有关部门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来考虑,明确在什么范围内允许建立柴窑,或者集中一个地方复原景德镇的一些知名的祖传古窑,并批给一定数量的用柴指标;还要明确承担其它生产仿古瓷企业的柴窑搭烧的计划,避免重复建造柴窑所引起的污染,来确保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繁衍生存。(来源:景德镇广播电视周报)

青花云龙纹梅瓶瓷器造型典雅


梅瓶作为历代瓷器造型中最为典雅的器型之一,加以独特的装饰手法,显得高雅庄重,因此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技工艺价值极为珍贵,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艺术结晶,值得收藏。青花瓷自元代景德镇开始大量烧造以来,明清历朝均盛烧不衰。青花瓷器不仅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且成为我国瓷器极具民族特色的产品而著称于世,倍受世人青睐。

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瓷器以其优美的色调和丰富的装饰纹样,自十四世纪创烧以来就深受古今中外人们的追捧,它是汉族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完美结晶,直到今天仍然在继续烧制,它是我国种类繁多的瓷器品类中沿袭时间最久,产量最大以及最具民族风格的一个品种。

青花云龙纹梅瓶

青花云龙纹梅瓶

盛轩国际有幸征得一件明代青花云龙纹梅瓶,高为42.5厘米,口径为5.5厘米。此瓶造型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青花装饰图案,以云纹、龙纹作为元素,龙纹刻画生动传神,线条流畅,高雅不失威仪,两只游龙奔腾在飞云之上,似在怒目追逐,又似在并驾齐驱,两部分纹饰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是明代青花瓷器中的典型器物。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景德镇官窑考古:五只梅瓶两只龙纹小碗复原》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景德镇官窑考古:五只梅瓶两只龙纹小碗复原》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景德镇古代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