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唐代邛窑古瓷片

唐代邛窑古瓷片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四川古代邛窑瓷器 瓷砖瓷片

2020-05-29

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陶瓷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千万不要只重整器,而放过对珍贵古瓷片的收藏,特别是那些具有较高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特殊古瓷片。

珍稀古瓷片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因而能够拥有典型的珍贵瓷片,已成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收藏水平的标志。

耿宝昌先生主编《邛窑古陶瓷研究》59页,张福康先生撰文《早期铜红和钴蓝的出现》云:“长沙窑产品中带有铜红彩的并不多见,邛崃窑带有铜红彩的更属罕见……但是无可否认的是,邛窑和长沙窑的陶工们首先发现了铜红,有意识地进行了试验,并传之于后世,所以铜红釉彩的起源应归功于他们”。李知宴先生曾说:“邛窑彩绘瓷上有很多用毛笔蘸彩书写的文字,如‘蜀’、‘临’、‘邛’、‘供’等,笔力雄劲,很有书法韵味……”。

笔者收藏的一批古瓷片,纹饰均是用毛笔蘸“铜”料在釉下着彩,再罩上一层青釉,在高温还原焰或氧化焰中一次烧成。这些残片的器型有杯、高足杯、罐、四系罐、碗、钵等,瓷片上所绘纹饰多为云纹、草叶纹等。

据实物考察,这些古瓷片从造型、纹饰、胎釉、烧制工艺、时代特征等方面,均与唐代邛窑产品相同,这些古瓷片应为唐代邛窑烧制的釉里红和高温釉里红绿彩。其中还有一件更珍奇,瓷片上有釉里红“临”字款铭文。这件瓷片约7厘米×5厘米,“临”字款的写法独具一格,写得随意挥洒,草书之体势连绵,一笔而成,气脉通连,笔简意炼,泼辣豪放。据此,我们不难看出,唐代邛窑窑工们的超前意识与无拘无束的个性、社会习惯及审美观念,表现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勇于革新精神。

“邛窑”在历史上无文字记载,邛崃古称“临邛”,釉里红“临”字款则是邛窑窑口的绝对铭文。“临”字款釉里红瓷片是历史留下来的实证,铭文印证了专家们“邛瓷的釉下多彩技术是我国最早,当时最先进的釉彩技术”的正确论断。

釉里红创烧于何时?何地?有元代景德镇说、唐代长沙窑说、唐代邛窑说等三种说法。这片其貌不扬的釉里红“临”字款瓷片掀开了唐代邛窑的面纱,破译了釉里红起源之谜。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仿唐代长沙窑古瓷的研制


长沙窑早在唐代已蜚声海外,但却名不见经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引为中外古陶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长沙窑之风流传我国、日本和美国,多见有考古成就,但很少探讨工艺技术,更无有仿制成功之说。笔者于1978年冬,遵照湖南省科委转发中国科学院科研局社科(86)研字23号文件,《关于落实“七五”重点研究课题——<长沙窑>通知》的精神,组织承担了工艺研究任务。于1988年11月研制出具有唐代长沙窑鲜明特色的青釉褐斑模印双鱼贴花壶、青釉瓜形壶、白釉山纹壶等七种器型、九种釉色的仿制品。

根据实验结果表明,长沙窑瓷胎含SiO2 、Fe2O3高,烧结欠完全,胎质呈灰白、青灰、香灰色,断面较粗、吸水性较大,大多为半陶半瓷,可归类为炻器制品;瓷釉含铝低、含钙高,并用磷和锡作为不透明添加物,以铜、锰、钴为色基制造颜色釉,色釉的发色与色料的吸引入量及焙烧气氛、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研制概况

1、原料

选择了原来长沙窑使用的部分原料和其它性质接近的原料做为仿制品实验原料,化学组成如表1。

其它原料有:草木灰,动物骨灰,锰粉,锰矿石,铜粉,铁矿渣,钴矿石,氧化钴,氧化锡等。

2、坯、釉配方

1)坯料配方及化学组成

表1 原料名称及化学组成(%)

原料名称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I.L

窑头村泥

63.31

20.76

1.91

0.97

0.32

2.71

2.01

8.12

挖泥述土

75.12

14.95

1.22

0.84

0.71

4.97

1.02

2.10

觉华山泥

64.29

21.22

0.18

0.31

7.02

2.05

2.90

明月圹泥

61.54

21.80

1.90

1.03

0.24

2.65

1.30

9.30

膀圹泥

56.73

28.12

2.61

0.64

1.12

10.71

枫树圹泥

67.03

22.00

1.23

0.37

0.99

6.82

表2 坯料配方(%)

窑头村土

挖泥述泥

膀圹泥

明月圹泥

梅兰村泥

马迹泥

枫树圹泥

宁乡泥

石英

1#

5

46

18

28

3

2#

25

12

25

18

8

7

5

3#

45

25

4

20

6

4#

6

35

6

20

30

3

表3 瓷胎化学组成(%)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

Na2O

I.L

1#

74.16

18.43

1.47

0.56

0.46

4.90

0.23

2#

73.13

20.77

0.94

0.69

0.43

2.97

0.46

0.34

3#

73.18

20.41

1.12

0.22

0.70

0.13

3.19

0.46

0.31

4#

73.68

18.93

1.93

0.63

0.63

4.23

0.25

表4 釉料配方

长石粉

石英

方解石

介牌泥

铁矿渣

氧化铜

氧化锡

钻料

铬绿

铁红

草木灰

骨灰

乳白釉

32

27.5

19.5

18

1.8

1.2

青 釉

21

28

20

21.5

3

2.5

0.6

0.03

1.5

1.5

褐色釉

33

20

18

17.7

8

1

1

1.3

兰绿釉

34

21

19.5

20

2.3

0.04

1.1

1

1.2

草绿釉

35

24

19

17.3

2.3

0.03

1.1

1.3

表5 瓷釉化学组成

SiO2

Al2O3

Fe2O3

TiO2

P2O5

CaO

MgO

K2O

Na2O

MnO

CuO

CoO

SnO

乳白釉

58.25

8.95

0.91

0.61

2.07

22.2

3.45

2.35

0.34

0.51

青 釉

56.45

9.06

1.13

0.71

2.32

19.66

3.54

2.43

0.39

0.68

2.91

0.025

0.51

褐色釉

57.35

9.34

5.13

0.91

1.81

18.44

2.51

1.82

0.29

0.69

兰绿釉

58.15

9.48

1.52

0.74

1.67

19.30

3.45

2.47

0.37

0.71

2.42

0.03

草绿釉

55.94

9.46

2.38

0.81

1.73

19.53

3.54

2.36

0.41

0.72

2.48

0.027

表3附注:2、3瓷胎由湖南礼陵陶研所化验,1、4瓷胎由省铜官陶瓷公司研究所化验。

3、制作工艺

本实验是沿用古代传统制作方法,以辘轳手工拉坯为主,坯泥水份25~27%;附件和零件如罐耳、壶咀、壶柄、贴花等用单模、分模或手捏制成,还有采用雕刻、堆塑、范模压铸等方法。器物造型主要为圆形、瓜果形。模拟形象以盛唐遗存物为标本,其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壶咀粗短,显现出唐代长沙窑前期产品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的时代风貌(见本期封三)。

施釉按制品工艺要采用荡釉、浸釉、淋釉、滴釉和涂釉等方法。釉浆浓度510Be~530Be,釉层厚度:荡釉、浸釉为0.4~0.6mm;滴釉、涂釉为0.8~1.2mm。施釉前大多先在粗而带色的坯体上涂抹薄层白色或淡灰色化妆粉,然后再施釉,以增加釉色质感及彩绘装饰效果。

4.装饰

仿制品的装饰完全模拟唐代长沙窑独具特色的装饰工艺,以釉下彩绘、釉中彩、模印贴花、粉上彩绘(外表不罩釉)、块状涂釉和雕塑等方法进行装饰。

釉下彩绘,是彩绘后外罩透明褐色釉或枣黄釉,使画面永不脱落,色调柔和,光彩照人。

釉中彩,其工艺程序属釉上彩,但由于釉层厚,熔融性能好,在高温作用下彩色料易渗入白色釉层中,形成釉中彩的格调;

粉上彩绘,先在胎上涂抹化粉,并在碗碟内壁中心作圆块或方块状露胎,其上以褐色彩料在化妆粉上勾绘图案,表面不再罩釉,经一次烧成,形成特色工艺;模印贴花,是长沙窑当时最受胡人喜爱的高级出口产品.也是本实验最为“乱真”的制品。实验装饰方法有二种:①直接在胎壁上模印图案;②模印装饰贴片,先用坯泥做成模印图案泥片,脱模后用泥浆将泥片粘贴在湿润的器壁流部或纽饰处,贴后施青釉,再在贴花处涂上深色褐釉,进行综合装饰。现时隔千年,这精堪技艺,至今深受人们赞赏喜爱。

5、 烧成

本实验坯胎选用以薪柴为燃料的龙窑和煤烧隧道窑还原气氛焙烧,烧成制度如图1,釉彩采用高温氧化焰烧成。

表6 物理性质

编号

气孔率(%)

体积密度(kg/cm3)

吸水率(%)

烧成温度(℃)

胎釉结合情况

釉面光泽度

委托检测单位

1

12.56

2.10

7.88

1180

釉层微裂

半无光

湖南省礼陵陶瓷研究所检测站

2

7.71

2.20

3.48

1190

釉层微裂

半无光

3

9.73

2.17

4.48

1170

釉面冰块状

较好

4

9.74

2.18

4.47

1170

釉面轻微网状龟裂

乳浊状

二、检测与评审

1. 仿制瓷物理性质检测

从表3、5看出仿制瓷胎、釉化学组成与附表7、8唐代长沙窑古瓷对比,其成份误差甚微。表6物理性质也十分接近附表9古瓷标本资料。为达到“质”的相似,提供了保证条件。

2. 器物形状与神态的评审

经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何介均所长(副研究员)、周世荣研究员等考古专家初步评议,1989年五月十二日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该《项目》的研究成功,促进了考古研究与工艺研究两个学科相互借促与协作,使现代古陶瓷研究迈出了新步,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并将对国际研究长沙窑产生一定影响”经耿宝昌、李炳辉等18名古陶瓷专家的评审,认为仿制品基本上已接近或达到唐代长沙窑古瓷的水平。

三、讨论

1. 唐代长沙窑瓷胎含硅、铁高,胎质粗厚。可以用成本低廉的普通粘土,陶土制作。

2. 长沙窑的瓷釉属低铝、高钙、磷质釉,釉面大多呈半无光釉状。磷的添加可使釉的质感达到古瓷要求。

3. 为使复制品釉层和古瓷一样出现龟裂或冰块状裂纹,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是采用较低烧成温度(1270±20℃),让坯体烧结不够充分,产生三种效果:

①坯体中的硅氧多晶转变完成较差,冷却时硅氧不同形态的可逆转变伴随着体积的变化而产生破坏应力;

②釉与坯体接触面的组成互相渗透扩散不够充分,中间层生成不好,釉层中孕育着开裂倾向;

③胎体气孔率大,容易引起水合膨胀,而发生时效龟裂。

二是在釉料中引入较多的碱、碱土类元素,使釉的膨胀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

三是增加釉层厚度,减弱釉的弹性系数和降低釉的压应力。

4. 仿制瓷能否在“神”感上表现出古瓷韵味,又一重要技术特征在于造型和装饰。本实验是以前期产品型态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为特点的标本进行仿制,较好地再现了长沙窑盛唐时期丰腴脉实、不事雕琢的旷雅风度和民间情趣。

附表见表7、8、9,乳白釉资料系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提供。其余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

表7 唐代长沙窑瓷胎化学组成

SiO2

Al2O3

TiO2

Fe2O3

MnO

P2O5

CaO

MgO

KNaO

1

74.65

18.25

1.01

1.54

0.017

0.11

0.20

0.64

2.94

2

73.44

18.22

0.98

2.30

0.02

0.07

0.18

0.59

2.74

3

72.58

20.69

0.77

1.77

0.01

0.16

0.43

2.23

4

71.42

21.43

1.01

2.60

0.01

0.16

0.53

2.78

编号1、2、3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提供。编号4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表8 唐代长沙窑釉料化学组成

SiO2

Al2O3

Fe2O3

TiO2

CaO

MgO

K2O

Na2O

MnO

CuO

CoO

P2O5

乳白釉

57.60

8.12

0.92

0.67

23.71

3.59

2.16

0.30

0.83

2.17

青 釉

57.38

8.09

1.19

0.56

18.03

3.09

2.07

034

0.66

3.13

0.003

2.19

褐色釉

58.48

11.27

4.35

0.89

19.33

2.42

1.82

0.22

1.07

1.05

兰绿釉

60.14

11.22

2.27

0.69

17.32

2.46

1.96

0.26

0.056

2.90

0.01

0.95

草绿釉

60.02

11.00

2.18

0.77

15.50

2.24

2.25

0.32

0.53

2.62

0.02

0.90

表9 唐代长沙窑陶瓷物理性能

编号

气孔率(%)

体积密度(g/cm3)

吸水率(%)

烧成温度(℃)

资料提供单位

1

11.03

2.35

5.64

12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

10.20

2.19

4.53

115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3

10.10

2.25

4.41

118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4

7.81

2.27

3.48

1170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邛窑:中国彩绘瓷器的故乡


多少个世纪以来,圣洁的岷山雪水沿都江堰汩汩流淌,源源不断地润泽着成都平原。当古蜀文化、中原文化、巴楚文化在这片“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古老土地上交汇,它的温润、丰饶与富足,必然会孕育出别样的文化景观与乡风民俗。那些代代相传、精雕细琢的手艺,不仅修饰了成都人的生活,更描绘出成都人细腻而广阔的精神图景,它们与那些独特的乡风民俗一道,成为成都人值得骄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那闹年的锣鼓、狂欢的水龙节、火龙灯舞、大庙会、花会、木兰会;那“片纸来之难,过手七十二”的手工造纸、闻名遐迩的瓷胎竹编、遗世独尊的铁匠铺、独步天下的邛窑……“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篇章,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和精湛手艺。

邛窑是四川遗址面积最大、烧造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器物流散最广的古瓷窑,被中国古陶瓷专家称作是高温釉下三彩和彩绘瓷的故乡。在中国陶瓷以“南青北白”而闻名的隋唐时期,邛窑就以釉色丰富、器型多样、工艺高超而称雄于世。邛窑先进的工艺对北方唐三彩、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乃至宋代各大名窑均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然而,由于诸种原因,邛窑的辉煌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在沉睡了千年之后,邛窑和邛瓷终于“一醒惊天下”!

现身乱世 邛窑遭殃

邛窑是四川省邛崃市境内南河十方堂、固驿瓦窑山、白鹤大鱼村、西河尖山子,及西河柴冲等古瓷窑的总称,是我国唐代名窑。考古界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邛窑创烧于东晋,发展于南北朝,成熟于隋朝,兴盛于初唐,至唐末五代长盛不衰,停烧于南宋中晚期,由盛到衰经历了八百多年的辉煌历史。十方堂邛窑遗址是四川古瓷窑遗址中面积最大、窑包最多、造型纹饰最美、出土文物最丰富、烧造时间延续最长、器物流散最广的我国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北京故宫、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及英国、法国、日本、埃及等国的多家著名博物馆均有邛窑藏品,并被视为珍宝。

在邛窑窑址中,尤以十方堂古陶瓷遗址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据权威的《中国陶瓷史》记载:“南朝时,四川成都和邛崃等地先后建立瓷窑,烧青瓷。四川地区唐代瓷窑,以邛崃有代表性。窑址以十方堂比较集中。唐代是邛窑的极盛时期。”

由于邛窑器物具有高超的烧制和艺术水平,邛窑遗址过去曾吸引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盗宝人。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早在清末民初,便有一些“先知先觉”者怀着一夜暴富的想法来此“淘金”。随着重见天日的邛窑器物愈来愈多,邛崃和成都相继出现了专售邛窑古陶瓷器的“专肆”。一时间,邛窑器物被鉴赏者和爱家视为至宝。消息不胫而走,“取宝”之风盛极一时,各地古董商云集邛崃,使昔日无人问津的小小十方堂热闹非凡。

由于买家人众,无论“完残粗细器物皆争相抢购”。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国人葛维汉在其著述中曾提到“即使最珍贵的陶器,也被收集在篮子里,称斤论两地出售”。那时在十方堂,邛窑遗物之多,用“俯拾皆是”四字,是不足以形容其盛的。因为出土器物实在太多,人们不独是“称斤论两地出售”,还把它们用来筑墙、修建牛槽、猪圈、厕所,以至“嵌饰庐宇”。直到今天,仍有一段当年用邛窑碎片、匣钵、支丁夯砌的土墙屹立在那里,无声地见证着那段疯狂的岁月。

在这场对邛窑的疯狂劫掠与蹂躏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数唐式遵的“杰作”。唐式遵原为刘湘部下,在四川21军中任32师师长。抗战中调出四川,升任军长及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安徽省主席等职。当时,邛崃的驻军正好是唐式遵率领的32师。本来驻军是负责全县(邛崃当时是县)治安,保一方平安的,但唐式遵却命令士兵们抢劫性地挖起古物来。据当时曾耳闻目睹其现状的魏尧西先生报道:“二十五年(1936年),唐式遵驻防邛崃,更作大规模之挖掘。军民齐集三四百人,争先恐后,日夜挖掘,所收甚多;且运到上海市博物馆公开展览,并设专肆售卖,至残碎瓷片,有购归嵌饰庐宇,每斤售洋三角。有彩色及图案者,倍其值……”而早在一年前,就有军人陈某在十方堂窑址揭开了大规模非法盗掘的序幕。也许是军队严加保密或移防的原故,陈氏的这次“大肆发掘”并不广为人知。

1936年夏天,在十方堂窑址侥幸得手的陈氏军队又移师成都,大肆盗掘琉璃厂窑址,而驻防邛崃的唐式遵军队早已摩拳擦掌,在十方堂窑址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盗掘。在军官们的直接指挥下,数百壮汉夜以继日地向古代文明疯狂攫取。但见在铁锹、锄头的挥动中,一件件精美的邛窑瓷器从泥土里露出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乱挖乱掘,使整个窑区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那时,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对盗掘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丝毫未加干涉,而前四川省博物馆尚未正式成立,无法进行正式发掘,致使保存了千百年的邛窑遗址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在那场浩劫中,唐式遵是掠夺邛陶最多的一人。他迫不及待地把从十方堂窑址攫取的大量宝物运至成都、重庆、上海等地去牟取暴利。那些精美的瓷器,很快变成了唐式遵囊中白花花的银元。当然,唐式遵不仅爱银子,也爱邛窑瓷器。这个附庸风雅的武夫,当时,在他成都的豪华公馆里,有一条路的路面就是全用邛窑的多种色釉的瓷片铺成的。

在邛窑遗址被盗掘的混乱高潮中,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和郑德坤教授及英国学者贝德福于1936年9月结伴前往十方堂窑址进行调查研究。这是最早的一批由中外专家组成的邛窑遗址调查组。从邛崃返回成都后,葛维汉立即向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写了一份请求正式发掘的报告,但十分遗憾的是,请求未获批准。迫不得已,华西大学开展了抢救性紧急收购行动。今天,我们有幸在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中看到的邛窑精品,便是那个时代的劫后余存。

天下第一红 艳惊四座

湮没近千年的邛窑在乱世中的20世纪30年代重见天日。然而,由于邛窑大量精美完整的器物不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出来的,时移境迁,人事全非,精美的邛窑古陶瓷器在惊鸿一瞥之后,又渐渐地被人们遗忘。邛窑的辉煌,被历史的尘埃再次封存了起来。有如大海被风暴偶尔溅起的几朵浪花,风平浪静后又复归于平静,甚至死寂。

在这个“复归于平静”的时间段,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回顾一下邛窑悠长的历史。

邛窑陶瓷业发达,邛窑器物美不胜收,影响甚巨,绝非偶然。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灭蜀以后,出于军事占领和政治统治的需要,开始在蜀地修筑城池。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都、郫城、临邛成为当时蜀地仅有的城、市、官府、民居并存的三大完整城市。建成后的三大城市构成一个互为犄角的“品”字,由此可见深谋远虑的秦人多么具有战略眼光。

从秦朝开始,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入川,给蜀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各种生产技术。加之古代川西草木繁盛,河流纵横,粘土随处可取,运输亦极为便利,这就为邛窑的兴起、发展和最终扩大为一个庞大的窑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惜邛窑地区的高质量粘土不多,因而,数量有限的精美瓷器只能满足宫廷、官府和上流社会的需求,而不能像越窑瓷器、内邱白瓷瓯那样“天下贵贱通用之”。然而,这丝毫掩盖不了邛窑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举世瞩目的艺术成就。

邛窑高超的工艺水平不仅表现在其产品上,而且,在其制作技术和装烧工艺上也有惊人的表现。陶瓷爱好者大都知道,我国古陶瓷的烧造,在明代以前比较广泛使用的窑炉是龙窑。龙窑具有体积大、热效率高、燃料省、造价低、单件产品成本低等诸多特点,其最大的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亦快,可以快烧,还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因此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

那么,我国唐代最大最长的龙窑在什么地方?迄今为止的考古资料表明,不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五大名窑,也不在湖南长沙窑、安徽寿州窑,而是在刚刚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面水背山、依山而立、距邛崃市区12公里的固驿瓦窑山。这个结果恐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吧?这座始烧于南北朝、废弃于唐代早、中期的龙窑长达46.2米,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据专家计算,一座42米长的龙窑,一窑可烧制瓷器1.5万件以上。按此推算,邛窑固驿瓦窑山这座长46.2米的龙窑,一窑至少可烧制瓷器1.6万件以上。龙窑愈长,烧制瓷器愈多,劳动强度也愈大,对烧窑技术的要求也愈高。

在2006年新春佳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首届赛宝大会上,被专家评委会誉为“天下第一红”的“邛窑釉里红瓜菱形水盂”,从500多件民间藏品中脱颖而出,一路过关斩将,并一举夺得铜奖。此件藏品是邛窑古陶瓷民间收藏家尚崇伟众多邛窑藏品中的一件,是进京参赛的10余件四川藏品中惟一获奖宝物。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在点评此件宝物时说:“此次邛窑发现的高温红釉是当前发现的最早的铜红釉,以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而言,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的第一红,具有划时代意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先生在公布铜奖获得者名单时,专门以邛窑水盂为例,说其价值之所以甚高,就是因为从汉代至唐代都是低温釉,而邛窑水盂则是氧化铜在1200摄氏度的高温下窑变而成的红绿釉,是极为珍贵的至宝。

邛窑水盂“艳”惊四座的“天下第一红”,让古老的邛窑再次名扬天下。

“邛窑传人” 父子两代

今天的中国人早已生活在用电灯照明的后工业时代,但国人却仍旧在用“不是省油的灯”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概念来表达对某个人的具体看法。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省油灯呢?何为省油灯?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发行的《辞源》对“省油灯”辞条是这样解释的:“省油灯”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说:“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几半。”可见历史上确有此物,而此物就产自著名的邛窑。唐宋时代,邛窑烧制生产了大量的省油灯,并在当年风靡一时,广为流传。这些声誉远扬的省油灯照亮了达官贵人的夜晚,也照亮了寻常百姓家的夜晚。可以说,邛窑省油灯是中国陶瓷史上极富诗意的发明创造。当我于清夜的案头把玩由后世的陶艺大师何平扬先生烧制的省油灯,在对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叹的同时,也对失传数百年的邛窑绝艺后继有人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和何平扬先生是同乡,30多年来,他为邛陶烧制技艺的发掘、整理和传承所做的一切,让我充满了敬意。2007年初春的一天,我再次来到邛崃市,来到当代“邛窑传人”何平扬的家。像许多民间艺人一样,何平扬的作坊就在自己的家里。这从一个侧面看出民间艺人们在当代的现实处境和窘况。何平扬的家简直就是一个陶瓷的世界,过道、天井、书房、客厅……到处堆满了陶坯、成品和半成品的瓷器。正对天井的那间不足十平方米的陈列室里更是琳琅满目:多佛香熏、虬龙提梁罐、葫芦茶壶、文君当垆、地藏宝瓶、兔毫釉梅瓶、绿釉双耳壶、邛三彩双流壶、邛三彩陶马、邛三彩陶豆、汉代说书俑、仿邛窑四耳盘口瓶……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我们的谈话自然绕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邛崃市境内的南河十方堂窑址和固驿瓦窑山窑址已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邛陶烧制技艺却榜上无名。”对此何平扬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好在邛陶烧制技艺列入了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成都市的区市县中,邛崃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最多的。”谈起自己的家乡,何平扬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上世纪70年代,尘封数百年的邛窑再次被打开,为了挖掘传统技艺,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周恩来总理“煤炭烧泥巴可以增加外汇收入”的指示,当时的邛崃县政府决定新建美术陶瓷厂,恢复邛窑生产。何平扬就是在那时以“美工”的身份进入陶瓷厂的。厂长由邛崃知名画家、老艺人康兆明先生出任。何平扬天资聪慧,从小就喜欢画花鸟鱼虫、山水及刘关张之类的历史人物,康兆明见何平扬心灵手巧,颇有天赋,是可造之材,便将他招入厂内,收为自己的弟子。在康兆明的悉心调教下,何平扬完整地学习了整套制陶工艺,这为他后来独立制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8年,何平扬创作的“雀竹台灯”烧制出来后,参加了四川省优秀工艺品展览,并大获好评。处女作的成功,更加激发了何平扬的创作热情,从此,何平扬与邛窑结下了不解之缘。

像所有中国大地上虔诚、执着的民间艺人一样,这一宿命式的缘分注定是一生一世的。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难以割舍的缘分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何丹。好在儿子相当争气,24岁便成了四川最年轻的省工艺美术大师。这让何平扬十分欣慰。

邛窑是蜀文化的骄傲,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先生所说的那样,“邛窑艺术和科技是我国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它在浙江越窑青瓷六朝初的褐色釉下彩人物花卉纹启迪下,于隋代在我国率先创造了高温釉上、釉下三彩彩绘瓷。就像众多专家学者所论断的那样,在邛窑的影响下,先后在中原和南方地区创造了富丽华贵的唐三彩,与诗画并茂的长沙窑彩绘瓷。它是中国后世五彩缤纷的彩色、彩绘瓷的拓荒者和先驱者。如果说浙江越窑是青瓷的发源地、青瓷的故乡,那么,邛窑则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

然而,邛窑烧制技艺的传承却一波三折。就在我采访回成都后不久,一天,何平扬打来电话,说是那块本该作为邛陶厂选址的地已有了其他归宿,无奈之下权衡再三,他决定将窑炉建在自己的家里。原想把厂建在十方堂邛窑遗址附近的,一来今天的邛窑在古窑址前恢复很有象征意义,二来邛崃的旅游业也能增添一个极富人文特色的景点。何平扬在电话里一再强调,他家楼上楼下加屋顶有400多平方米,勉强可以建窑了。他还说,日本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坊就是建在自己家里的,无论如何都要让邛陶烧制技艺传承下去。邛窑不能仅仅是遗址,仅仅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面目向世人展现,邛窑由盛到衰,由昔日轰轰烈烈的窑场到如今由何氏父子独自支撑的家庭手工作坊,是邛窑不幸中的万幸。父子俩以后再也不用为烧制自己的邛窑作品而四处东奔西跑了。

古瓷片三说


对大多数初学的古瓷爱好者来说,学习伊始,就购买大量的古瓷完整器作参考资料是不现实的,从伤残古瓷器和古瓷片入手进行古瓷鉴定知识的学习,是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途径。

古瓷片是学习鉴定知识最好的老师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破碎古瓷片 学术价值高

在中国古陶瓷历史上,由于天灾战祸、经济淘汰,许多古瓷窑已经湮灭无存,使传世瓷品找不到窑址实证而无根可寻,一些古代名瓷因传世稀少而无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总结。这样,珍稀古瓷片的发现,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例如古瓷专家为寻找宋代名窑之首汝窑窑址,曾踏破铁鞋找遍以河南临汝为中心的中州大地,但没有结果。后来还是几位文博工作者先后以宝丰县清凉寺村捡拾的瓷片为线索,才使汝官窑址的确切位置重见天日。从古瓷窑址的发掘研究来说,瓷片更是唱着主角。无论是越窑、邢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景德镇窑……,几乎所有的古瓷窑址瓷器资料,都主要以瓷片堆集的发掘和整理为特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古瓷片就没有古瓷窑址的研究成就,没有古瓷片也同样没有博物馆古瓷工作者的研究成就。

对业余古瓷收藏爱好者来说,古瓷片的珍贵性也不言而喻。普通古瓷片是他们学习的第一手实物资料,而能够拥有典型的珍贵瓷片,已成为玩瓷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收藏水平的标志。比如明代成化官窑斗彩瓷器,珍若拱璧,价值连城,一只鸡缸杯1999年春季在香港拍卖到近3000万港币。普通收藏者别说购买,就连想看一看也得到故宫去。那么从地摊上买到一片有“天”有“地”、有纹饰有整款的成化官窑斗彩团菊纹碗残片,从而能够真真切切地上手观察它的质地特征,该是多么令人心醉的收获。

六朝故都的南京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国内收藏和研究古瓷片人数最多,成果最丰的地方。南京古陶瓷研究会旗下聚集了一大批知识层次高、研究能力强的古瓷爱好者。他们痴迷于古瓷片的收藏与研究,一年四季,风吹日晒,石头城内,秦淮河边,到处留下他们寻寻觅觅的足迹。“身上泥水惹人笑,手中瓷片惊世珍”,辛勤的耕耘换来丰硕的成果:有人捡到青花瓷之源唐代青花残碗,有人拾得元红绿彩高足杯残件,更有人找到了以往仅有文字记载而不见实物的元代戗金玉壶春瓶残器。请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国内著名的大博物馆都没有这些资料,它们的学术价值是那些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明清传世官窑器所无法比拟的!

巩县唐代窑址


隋、唐时期北方窑址。位于河南省巩县。始烧于隋而盛于唐。隋代生产青瓷,规模较小。唐代盛烧白瓷及三彩陶器,还生产少量绞胎器物。1957年故宫博物院进行调查,在小黄冶、铁匠炉村及白河乡 3地发现了窑址。1972~1982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故宫博物院又多次调查,发现了大量的三彩器物及陶范。据《元和郡县志》、《新唐书》记载,当时河南府巩县贡白瓷。在西安唐< a>出土的白瓷中,就可能有巩县窑的产品。在洛阳附近至今仅发现巩县窑烧制三彩陶器,因而推测洛阳唐墓出土的三彩器,有些也应是巩县窑的产品。巩县窑的发现,对于研究盛唐时期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白瓷在小黄冶、铁匠炉村及白河乡 3处窑址发现很多,以碗片为主,能复原的有11种。碗身多较浅,胎较厚;口外缘有的凸起圆形边饰及四出口;底有环形圈足、玉璧形底及平底 3种;碗外凸起一周弦纹;内底因叠烧留有 3个条状支痕。此外,还有数量不多的盘、杯、罐、壶、枕等。窑具有漏斗状匣钵、圆形垫饼等。

三彩陶器以小黄冶、大黄冶2处为多,有三彩、两彩及单色釉之分。三彩以黄绿白3色最为常见,也有黄蓝白3色或3种以上色彩的。两彩者有黄釉绿彩、白釉蓝彩和白釉绿彩几种。单色釉有黄釉、绿釉和蓝釉。三彩器物分器皿及雕塑两类,器皿有罐、瓶、盆、樽、壶、烛台、炉及枕;雕塑均为小件,有立俑、骑士俑、骑驼俑、抱婴俑、抱狮俑和骆驼等;两彩器物有白釉蓝彩罐与弦纹碗;单色釉器物有碗、盆、水注、瓶、罐、高足盘等。窑具仅发现有淌釉的三叉形支具。另外出土有带印花的素烧坯,说明唐三彩是采用两次烧成法烧制的。还发现多种制作陶塑动物、器皿的小型陶范。

绞胎器也有少量发现,均为长方形小枕残件。枕面用褐白两色瓷土相间排列,经过巧妙加工后成为一组组镶嵌在枕面上的团花。从残片的断面可看出,绞胎只占枕面厚度的三分之一,其余为白胎,这不但可节省用料,而且说明绞胎的制作非常费工,难度较大传世唐代绞胎瓷枕较多,有的底部刻有“裴家花枕”和“杜家花枕”字铭,可知花枕是这类绞胎枕的特有名称,巩县窑可能是烧造花枕的重要地点。

见彩图三彩、白瓷、绞胎瓷残片

川西平原的陶瓷明珠——邛窑彩绘瓷


唐 邛窑三彩釉陶龟形砚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四川地区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兴起了陶瓷艺术品收藏热。四川人最热衷收藏邛窑彩绘瓷。

邛窑在川西平原的邛崃县而得名,这个地方古称临邛,与成都平原相邻。汉代以来文化教育比较发达。南河沿岸盛产瓷土、紫草,水源丰富。南朝至宋工匠们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生产出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民用瓷器。邛窑瓷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将雕塑艺术的手法运用到瓷器的造型上。纵观邛窑瓷器,雕塑艺术品特别多,例如各类大小动物,胡商俑、武士俑、劳作俑、侍女俑、役仆俑等形象都用雕塑手法作出,就是一些实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储盛用具等雕塑艺术的作法也处处可见。另一个巨型三彩釉陶砚台,塑成一个伸颈昂首,瞪眼张嘴的大龟,四腿塑成兽蹄形,盖用雕塑手法塑成隆起的龟背,再刻划出背纹和裙边,既实用又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有的执壶,口部以上塑一鼻孔上翻,鼓目张嘴的人头,整齐的牙齿外露,似乎正在歌唱。有的器盖塑成一个天真的儿童,光头,昂首,两眼上视,双臂伸开,两退上翻,脚交织在一起,天真活泼,很像现在的杂技表演。瓷枕也塑造成虎形,下为一个椭圆形底板,上塑的虎,咧嘴露齿,翻鼻鼓睛;作伏卧状,背上的枕面四角圆润,前部较小,后面较大,中间略微低下,虎的前额、眉眼、皮毛和枕面以褐绿彩点画成彩斑装饰。

第二,彩绘装饰十分普遍,邛窑陶瓷有单色釉、如青釉、棕黄色釉、褐黑色釉,灰白色釉。由于泥料较粗,普遍含有细沙粒,胎面普遍施化妆土,用当地原料配出浅黄、深黄、棕黄、老绿、翠绿、孔雀蓝、藏蓝、紫黄、黑色等彩在瓷器上作画,大多数是釉下彩。由于邛窑瓷器釉层稀薄,釉下彩或釉上彩不易分辨,但大多数是釉下彩。以大片圆形彩斑、联珠、多层菱形、圆圈构成的图案,有些和刻花、划花、粘贴、捏塑、模印等共同组成装饰面。最突出的是彩画。这些釉下彩绘,由于工匠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和书画艺术的功力,以没骨画的技法,率然落笔,粗悍展开,画出的花纹潇洒豪放,韵味无穷。

贴近生活的创造,四川自古以来崇尚读书,学子们多贫寒清苦,邛窑创造出省油灯,陆游说“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受到士大夫文人和广大庶民百姓欢迎。这种创造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条件。

古瓷片成教科书有价无市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块画面好的明代嘉靖官窑瓷片两三元就能买到。2000年左右,一块清代康熙斗彩龙纹片,几百元比较容易入手。而目前,市场上比较大的元青花开价都在万元以上。随着陶瓷真品越来越稀有,碎瓷片身价也节节攀高,在很多收藏家眼里,“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业内人士认为,瓷片是学习陶瓷很好的标本“教科书”,很多收藏家升级为鉴定家,都是从研究瓷片开始。

残瓷

宋代建窑残瓷要价十几万元

古语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随着陶瓷收藏热的不断升温,碎瓷片也到了价值不菲的地步。岛城一位收藏家吴先生,偶然所得的宋代建窑瓷片,价格要到十几万元。

这个碎瓷是一建窑曜变黑釉碗,缺了约三分之一,碗身也有裂纹和裂口。是宋代建窑所烧,极为罕见和精美。另有一只保存比较完整的宋代建窑曜变黑釉碗,保存在日本博物馆中。据说是日本学者、僧人来中国时发现的,在日本将它叫做“天目瓷”。

据了解,宋代社会盛行饮茶和斗茶,所以各色茶盏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福建地区出产的建窑黑釉盏。建窑首创了几种特殊的结晶釉,其千姿百态的自然窑变结晶釉所焕发出神奇异彩。宋徽宗特别喜欢,还令人进贡入宫。但如今流传下来的不多,所以尤为珍贵,是研究建窑不可多得的标本。这个碎了的建窑曜变黑釉碗残瓷几经转手到吴先生手中,有人出十几万元的价格购买。

龙纹元青花碗底价值近万元

珍稀古瓷片往往成为填补科学空白的实证和古瓷窑考古重大发现的先导,因而能够拥有典型的珍贵瓷片,已成为收藏者引以自豪的财富和收藏水平的标志。青岛陶瓷收藏爱好者杨先生,家中就藏有大量的古瓷片,但从没有出售的想法。据他介绍,他2008年到南京出差逛南京古玩城的时候,买了一个龙纹饰的元青花碗底。这个碗底仅剩大约三分之一,上面画着一条青龙,栩栩如生。残瓷片上保留了完整的龙头和前爪,龙头大约有五角硬币那么大。“当时买的时候老板要价2000元,我还价到1000多元,有出5000元在我这买的,我没卖。”杨先生说,现在价格应该在七八千元。

据他介绍,如今任何一块官窑瓷片拿出来基本都得过千元。像官窑、哥窑、汝窑都是很难寻到的瓷器,瓷片也很少见。他认为,受稀缺性的影响,残瓷片的价格仍然会不断上升。“瓷片是学习瓷器的最好的教科书。”杨先生说,他就是从刚开始的喜欢收藏,到慢慢学会鉴别一些陶瓷的真假。

价值升温但“有价无市”

业内人士认为,收藏古瓷片也有一定的市场规律可循:从年代看,各个年代的精品如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以及元青花、清三代官窑升值潜力比较大。晚清、民国新粉彩、浅绛彩中一些有名头的作品的瓷片也比较有升值潜力。从器形来看,带口沿和底足的古瓷片,也称为有“天”有“地”,蕴含的信息量大,研究的价值比较高。另外,观赏器瓷片的价值要高于生活器的价值,因为“物以稀为贵”,观赏器相对精致、数量较少。

尽管古瓷片市场价值在不断提高,但现在仍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据了解,岛城收藏者手中的瓷片,多用于学习把玩或者朋友交流,拍卖公司也罕有碎瓷片拍卖的记录。如今的古瓷片,多用于对陶瓷的学习和赏玩。

最后不得不提醒收藏者,尽管相较于完整的陶瓷器来说,古瓷片的赝品相对较少,但仍存在一些冒充名窑名品的东西,这就要求收藏者有“好眼力”,谨慎入手。

乐平唐代南窑古瓷窑址:瓷业遗存见证历史


提起景德镇最早的瓷业遗存,人们总忘不了晚唐五代生产青瓷的湖田窑、黄泥头窑和兰田窑。但经考古研究表明,荣获“全国2013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乐平唐代南窑古瓷窑址历史最为久远。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多年的烧造历史,它的出现将景德镇制瓷史向前推进了200年。

南窑遗址位于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东北的一个小山丘上,窑址东面丘陵连绵,山上柴薪丰富,小山坡上可以看到一处处隆起的脊状堆积物,这其中便有古代窑业废弃的瓷片。该遗址早在1964年由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1983年乐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当时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该处遗址始终“藏在深闺人未识”。直到2011年10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窑遗址再次进行了重点调查。2013年,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3月至11月,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出2座龙窑遗迹、10个灰坑、1条灰沟和1条道路遗迹。其中一条龙窑遗迹被认为是迄今发现的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

“1号龙窑遗址长78.8米,出土了数十吨瓷片及一批宝贵的标本。窑室内多处部位保留排列整齐的原始状态的装烧坯件支座,对于了解当时龙窑的装窑量提供了重要资料,为研究南窑的生产流程、窑炉砌造技术、探索南窑的烧造工艺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史提供了依据。尤为独特的是,叠压在1号龙窑下面的另外一条龙窑,在窑床中段使用了方形减火坑的技术手法,这是以往龙窑遗迹中所不见的。”乐平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南窑所烧瓷器釉色种类较多,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器,以青釉瓷器为主。值得关注的是青釉、酱黑釉腰鼓和器型硕大的大碗器,彰显了唐代赣鄱与西域地区文化交流频繁的史实。窑具有支座、匣钵、匣钵盖、间隔具、火照、利头、印模等。产品的烧造采用龙窑进行,器物的装烧多数采用瓷泥衬块间隔明火叠烧、衬块间隔明火套烧,少量高档产品诸如内、外壁满釉的青釉玉璧底碗、盘采用匣钵单件或者匣钵多件叠烧。这些对研究唐代青瓷窑场的窑位区分和器物装烧工艺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不仅如此,南窑遗址的遗存丰富,包含了取土的白土塘、运输原料的江湖塘、溪坑、码头、陈腐池以及烧造产品的窑炉等反映制瓷工艺流程的作坊遗迹,这些遗迹保存较好,连成一片,布局井然有序,无论从整体规模还是制瓷工艺流程等方面能够再现和复原南窑唐代制瓷的真实面貌,这在以往景德镇古代瓷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中是不多见的,在南方地区也是罕见的,为研究唐代南窑的制瓷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乐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南窑遗址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对探讨景德镇早期的陶瓷历史、探索景德镇的窑业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证史补史的作用。

唐代长沙窑彩瓷辨识


中国的彩瓷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唐代创制的三彩瓷和以釉下彩绘闻名于世的长沙窑彩瓷,以及唐钧花釉瓷等,均以其色彩丰富、气象万千而成为古代艺术宝库里的珍品。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绚丽、精美绝伦,又历史久远,存世量不多,因此,收藏价值不凡。于是,市场上以假充真的赝品就层出不穷,收藏者务须认真鉴别,谨防上当。

在唐代的彩瓷中,长沙窑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始烧于初唐,兴盛在中晚唐,终结于五代。长沙窑彩瓷的出现,既代表了中国陶瓷从注重釉面装饰到注重釉下彩绘的审美追求的一种新发展,它又是应承当时外销出口的需要,是当时最著名的一种外销瓷,是中外文化交流发展的一个实证。因此,在鉴识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形制到装饰,长沙窑除了展现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以外,也融合了很多西域的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教和印度佛教等的艺术元素,这些在鉴识中都要予以充分的关注。

从胎釉角度看,早期的制品胎质较粗疏,呈灰黄、暗红或青灰色。中期以后胎质稍坚硬,色呈深灰或浅灰。胎体一般显粗厚。但长沙窑的壶、罐相对显轻薄,且在内壁留有瓦棱状的轮旋纹。仿品常忽略这一制作特征,且胎壁往往做得过厚,胎体显重。仿品对胎质常把握不好,不是过粗,就是过细;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

长沙窑彩瓷施釉早期为米黄、姜黄,中期以后青色加重,为青黄或青绿。壶罐的外壁施釉不到底。为绘画需要,在胎釉之间,均施一层薄薄的白色化妆土,然后在这上面作画。仿品常无化妆土。和唐代其他彩釉瓷一样,长沙窑彩瓷釉面大多有流淌现象,且在放大镜下均可见器身上布满了细小的鱼子纹开片,且开片内可见腐蚀之痕和个别爆裂之处。壶类制品的短流口沿和模印贴花的贴塑折角之处应有爆釉现象,这也是长沙窑瓷真品的一个重要特征。仿品常把开片做得偏大,过分明显,开片中不见腐蚀痕迹,短流和贴花的交楞处也没有爆裂现象。

还有一点,长沙窑彩瓷的釉下绘画创意独特,线条灵活而流畅;模印贴花的刀功熟练,刻画生动。这是最难仿制的。仿品常在这些地方露出马脚。仿品的褐彩模印贴花人物器常常是褐彩淡而无力,人物形态呆滞,刻画线条模糊,形象缺乏精神。人物的衣褶之处也不见剥釉现象。

鉴识唐代彩釉瓷,要从胎釉特征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去全面考察,要仔细去发现现仿品人工仿造的痕迹。比如,真品的棕眼自然,大小不一。仿品常无棕眼,或以人为做出。在形制造型的大小范式、比例协调,以及做工的精细程度等等方面。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为,古代制品技艺娴熟,随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态。再,现在仿造技术高超,即便所有特征都对,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旧气?有否人为的痕迹?不然,就容易吃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唐代邛窑古瓷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唐代邛窑古瓷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唐代钧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