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石湾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谈谈广元窑及其瓷器

谈谈广元窑及其瓷器

石湾窑瓷器鉴别 密县窑古代瓷器 清宫窑瓷器鉴别

2020-06-05

石湾窑瓷器鉴别。

在四川广元市西北门外约十余里处的磁窑铺,有一处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宋末元初的古窑址——广元窑,系1953年修宝成铁路时发现。四川省博物馆研究员王家佑先生当年曾参加宝成铁路文物保护委员会的工作,对广元窑进行过最早的实地调查、试掘,1976年和1978年,四川省陶瓷编写组和重庆市博物馆先后对该窑址进行了两次凋查清理工作,初步摸清了广元窑的基本面貌与烧造历史。

根据历年来的出土器物和窑具分析,广元窑主要产品是民间实用器,计有碗、盘、盏、碟、杯、瓶、罐、壶、钵、盒、冼、盏托、水匝、香炉和小瓷塑动物及鸟食罐等。釉色以黑色为主,兼有青灰色、米黄色、酱色、黄色、绿色,此外,还有无釉素胎器。各种器物烧成温度高,瓷土因为淘洗不够,杂有石英颗粒,但胎骨结构坚硬、紧密,没有明显气孔,从断面上看,胎骨呈色多样,有灰黑色、黄白色、灰白色、褐黑色、红褐色等,其中,普品以褐黑色为多,精品则以黄白色、灰白色为主,另外也有罕见的白色。盘、碗等器物的外壁多为半釉或施釉不到底,碗足有饼形足、玉壁底足或矮环底足。所有施釉器物往往在施釉前以白色化妆土或黑色化妆土修饰胎面,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器物釉面的光洁度,这一点是广元窑黑瓷与建窑黑瓷的最大区别。

广元窑的黑釉呈色丰富,其黑色的变化是由于釉层厚薄的不同而形成的,一般可分为正黑、绀黑、棕黑三种。在黑釉瓷中,因独具匠心地施撒黄色彩斑而形成的玳瑁纹、虎皮纹以及油滴纹、兔毫纹等盘、碗、盏器物,美学价值和观赏性可与吉州窑、建窑同类器物媲美。以往人们多以为广元窑只生产黑釉窑变器物,随着出土实物的增多,人们认识到广元窑也有采用刻划、模印、釉上釉下彩绘等装饰手法生产的器物。由于广元磁窑铺自古处于川陕交通要道上,是四川南北水陆交通重要的通道,因此,我国南北陶瓷工艺技术的交流在广元窑的器物上有广泛的体现。同时,还根据海外的考古发现资料,指出广元窑产品“也有外销东亚的可能”。因此,对广元窑及其产品的研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广元窑是用阶级窑装烧而成的。广元窑阶级窑是由隔式龙窑简化而来的,是馒头窑和龙窑的结合体,即从单个窑室看是一个半倒焰的馒头窑,由几个相互连通的馒头窑建在坡度较大的山坡上组成一个呈阶梯状的大龙窑,从而使馒头窑和龙窑的优点都得以利用和发挥。使用这种先进窑炉的装烧的方法一般有三:一是一匣一器,装匣正烧,匣底以石英砂作介质;二是把涩圈碗直接重叠于支托上进行无匣叠烧;三是采用垫饼、支柱、三叉型支垫等垫具按器物的大小隔离进行无匣套烧。

掌握以上广元窑瓷器及其装烧的特点,对于鉴定广元窑瓷器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广元窑的一些精品彩斑黑釉窑变碗,内底满釉,外壁施釉至腹下,但底足为饼形足或玉壁底足或矮环底足且沾有砂粒,这就是采用匣钵单件装烧法烧成的器物;而器内有白色涩圈,较高的圈足并涂有白色化妆土,圈足四周露胎较多,这样的器物就是叠烧或套烧的结果。用装匣单件正烧出来的器物自然属于上品,其胎普遍比用叠烧和套烧的器物的胎质要细,要轻薄一些;由于使用化妆土和先进窑炉装烧,精品黑釉彩斑器物釉面的光亮度比建窑、吉州窑同类器物要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广元窑址遭受破坏严重,精美器物在窑址出土不多,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其工艺水平和成就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各地出土的广元窑瓷器不断面世,一些精品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希望广元窑瓷器在以后的古玩市场上也能够有它的一份天地,并且逐步走进大家,熟悉大家。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长沙窑瓷器价格及其历史意义


今年6月,在奥斯汀(香港)拍卖有限公司的春拍会上,一件底径为27cm的宋代-长沙窑绿彩孩儿枕拍出了139.7万元的成交价。次月,劳伦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又拍出了一件口径7.5cm、底径9.1cm、高22.5cm的长沙窑素三彩罐,最后以275万元达成成交。如果将这两件藏品放在清代官窑瓷拍卖结果中去看,可以说算不得价值上佳者,但是如果试想这只是一个民窑瓷器作品呢,其价格是否就有值得探讨的意味了?那么这个长沙窑,它有什么特殊的历史地位吗?其瓷器收藏行情怎样?这些都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长沙窑,是长沙铜官窑的简称,实际上指的是今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一带的多个民窑窑场。在曾经的考古工作中,长沙窑并未被完全发现,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直到1956年文物普查工作的开展,长沙窑才正式慢慢揭开其神秘的面纱,为古玩收藏界所逐渐熟知。根据调查结果来看,长沙窑的遗址保存非常完好,通过纪年瓷上的文字也得到了很多可考的相关文字记述,其历史脉络也逐步清晰。

首先是东汉晚期到唐朝贞观年间,这是长沙窑以岳州窑外围窑口形式存在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长沙窑生产的瓷器也是带有典型岳州窑风格的青釉瓷。安史之乱以后,长沙窑的转变开始了,南北瓷艺的融合,造就了长沙窑独特的彩瓷艺术。这种彩瓷艺术主要是以模印贴花、印花、镂空和印划花等技法用书画装饰瓷器,最早出现在唐代的茶具上。在这个历史性的创造时期内,长沙窑开创了釉下彩技法,烧造了我国最早的釉下彩绘瓷。与此同时,长沙窑生产的各类生活彩瓷形制增多,岳州窑不曾出现的瓷枕、瓷玩等出现,并且大量的瓷器开始销往国外。长沙窑的瓷器生产正式进入繁荣阶段,一直持续到公元870年左右,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的“黑石号”沉船上载有大量长沙窑瓷器即可证明。繁荣时期的长沙窑,釉下彩绘成为其主要的装饰手法,也见部分釉上红绿彩瓷品。同时期,长沙窑还兼有铜红釉烧造的成功,为宋代钧瓷、元明釉里红和郎窑红等瓷器的问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遗憾的是,由于唐末动乱因素,长沙窑在咸通末年即基本停烧,一直到五代时期马殷定楚以后才开始复烧,但可惜生产规模和瓷器质量均已大不如前,釉下彩的颜色没有以前多,常见釉下褐彩、褐绿彩等,但都不甚鲜艳。同时,由于外销途径的出海口把握在钱越政权手中,长沙窑的外销也就因此大部分中断。复烧以后,长沙窑在以后的宋元等朝也陆续烧造各类瓷器,但是其定位就基本只限于民窑、日用瓷品这类,基本没有特别出彩的瓷器问世。

但是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可推倒的丰碑,它是釉下彩瓷器的创烧鼻祖,更是因为外销成就巨大而被誉为“汉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牌”。由于自发现以来,其出土文物已达万余件,因此被科学家称作“千年前的世界工厂”,其瓷器是研究古陶瓷艺术、湘楚文化及古代对外交流情况等不可多得的史料,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因此,虽然目前收藏市场上,大部分的长沙窑瓷器价格都在大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像今年7月西泠印社拍出的一件高25cm,通径15cm的唐代-长沙窑酱釉双鱼壶,最后成交价就为13.8万元。但这个价格只是一个相对的拍卖价,确实经济价值不比官青、官粉彩、官斗彩等名瓷,但其未来的升值空间肯定还是较大的,遇到品相好的瓷品,收藏起来也肯定不会有错。

谈谈元青花


讯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述说了青花的魅力,更多的人也因此对它一见倾心。

原始青花瓷出现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而元青花作为青花瓷器的开端,则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胎质幼洁、色白。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独具特色。

当时的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元代青花瓷器款式多样,造型别致,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元代青花瓷器具有精湛的装饰技法:青花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以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主的几种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题材多样,其中以元代龙纹极具特色。

总之,元代青花瓷器造型硕大丰满,纹饰繁密,层次丰富,构图严谨,一改唐宋以来瓷器花纹布局疏简的传统,工细的描绘加上繁复的层次,形成了花团锦簇的艺术风格。

谈谈青花瓷器起源


一日,偶读《明代民窑青花》一书,见其中李铧先生大作《洪武民窑青花圆器》一文,介绍他于1992年冬在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以西的中山北路西侧街边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件饼足青花碗残器。

残碗胎釉发灰,内心用青花书写一“地”字,所用青料发黑,并被作者定为发现时期最早的元代中期青花碗。

从照片上观察,碗体制作规整,碗壁薄厚均匀,无手工拉坯之施痕,碗中“地”字,青料浓重,除最后一笔略带行草之意外,其它诸笔划顿笔截锋,效唐楷中柳书之法,饼足较元代后期碗足略低,应属元代中期之物,其从景德镇珠山所出,尤为可贵。

青花瓷器是如何产生的,东西方的很多学者,历来认为我国青花瓷器是受古代波斯影响从制瓷的钴青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这个观点对国内的陶瓷考古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国有些学者提出了青花瓷器产生是根据我国陶瓷发展自身规律和传统,受一定的外来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影响而产生的,但能佐以论证的实物与文献资料的稀缺,使这一论点缺乏有效的说服力。

随着近年来各类青花瓷器的不断出土和发现,青花瓷器起源的“唐代说”、“宋代说”、“元代后期说”与青花瓷器产生所依据文化艺术和制瓷工艺的“本土说”、“外来说”交织在一起,成为争论的焦点。

江西地区自古就有用“圹碗”入葬的习俗,而碗内所书“地”字,既无祈福,也非特殊文字之装饰纹样,可能是丧葬习俗中“天”与“地”之祭祀牌位,或类似“买地券”功用的瓷器。它的出现,使江西省景德镇烧制青花瓷器的历史从元代后期推进到元代中期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而与“地”字纹青花饼足碗相似的又一完整青花瓷碗的出现,把中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年代上溯得更远。

右上图是一件江西地区出土的青花饼足碗,其唇口外撇,浅腹矮足,里外施青白釉,釉厚处呈青绿色,足墙内敛,露胎处泛火石红色,沾有少量黑褐色砂粒,胎体上有明显的手工拉坯的旋痕,碗内底用青花书写一不可辨识文字。周围用锯齿状纹环绕,碗内壁用青花写有“李甲大口”(口为不可辨识文字)四个字,字之间用四个相似的简笔环状纹区分,而与其在型制、胎釉等各方面相似的“影青瓷”碗。烧制时期为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在江西等地多有出土发现。

碗中文字系釉下青花书写,青花在釉中略有晕散,伴有少量黑蓝色星状斑点。青花发色黑蓝,呈色较浅,从文字内容推测,一种可能这是墓中“圹碗”,“李甲大口”为墓中主人名字;另一种可能是生产瓷碗的陶窑商号主人名称广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此碗是供当时社会下层人民的低档日用瓷,虽不能代表当时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但它与青花“地”字纹饼足碗承前启后地演示了中国青花瓷器在南宋晚期至元代中期,运用国产的钴青料,国产的制瓷工艺和汉文化装饰艺术缓慢发展的历程。

如果我们把1957年在浙江省龙泉县发掘到、定烧为北宋初期的几件青花碗碎片和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县发掘到、定烧为南宋中晚期的青花碗残片联系起来,我们不难断定,在北宋时期,青花瓷器在有烧制瓷器悠久历史传统的南方已有一定规模、范围的生产。

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青花瓷器经过漫长的、艰苦的由简至繁、由粗至细、由陋至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呈现给人们一个个精美无比的“至正型”青花瓷器。

江西省景德镇自五代起烧瓷,积累了大量的烧瓷技术经验和一定规模的产业匠人,丰富的优质高岭瓷土的江西乐平、瑞州及浙江江山等地的青花钴料矿藏,为日后元代青花瓷器的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矗北宋灭亡后,北方各地制瓷艺人大量南迁,尤其是磁州窑中用笔着色进行瓷绘的技术对景德镇的制瓷艺术带来一定影响,使各地制瓷艺术得到交流。

元代领土不断扩张,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为青花瓷器进一步完善发展,提供了契机,产于西亚波斯钴青料和各种技术工匠的输入,中西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及中、西亚地区对美瓷的需求,使美伦美奂的青花瓷器在元代进入辉煌时期,翻开了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唐代就开始萌动的青花瓷器的幼芽在600年后的元代开出了鲜活的花朵。

令我们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精美的青花瓷器现在大量流落在海外公私博物馆中,但这并不能成为青花瓷器“外来说”的论证。从两件青花饼形足碗和江西省陆续出土“延六年青花牡丹塔式盖瓶”、“至元四年青花釉里红四神盖罐”、“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戌子年青花缠枝灵芝纹罐”等青花瓷器证实了元代早期和中期,青花瓷器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很有可能在“至正时期”以前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元代青花瓷器,我们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上,与其同时的元代御用、官用和外销瓷水平应是高于它。

中国的青花瓷器应产生在南宋中期,在江西和浙江这片历代名瓷辈出的土地上,汉民族的工匠们利用国产的钴青料和制瓷技艺,用汉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来装饰青花瓷器,为元代青花瓷器奠定了基矗“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象耳瓶的偶存,使历史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遗憾。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比之更精美、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遗存。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演,但有时能惊人的相似。两个青花饼形足碗的出现,不就是这样吗?

谈谈欧洲瓷器的收藏指南


从16世纪起,欧洲航海业获得空前的发展,来自东方各国的珍贵文物,源源不断地运至欧洲各国,尤其是光润柔美的硬质瓷器,更为王公贵族所珍爱,致使瓷器的价值超过了黄金,瓷器已成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掀起了竞相仿制中国瓷器的热潮。但是,制瓷技术相当复杂,要想成功绝非易事。然而终于被一位从未接触过制陶业的逃亡炼金术师发明了欧洲瓷器。他就是约翰•弗里德里西•伯特格尔(1682~1719)。伯特格尔于1709年3月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瓷器。

接下来的五十年,欧洲的瓷器中心转移到德国Meissen地区,而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也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寻觅的珍品,为十八世纪三十年代Meissen地区制作的茶壶,其在2000年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中以1540英镑成交,而图2则是当时Meissen地区茶壶中的精品,其制作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相比前面的一个茶壶,其在绘画工艺上更加讲究,因而其在2000年的拍卖中以14300英镑成交。

十八世纪中期,欧洲制瓷业的中心从Meissen转移到法国,当时法国的Sesvres瓷器厂是欧洲著名瓷器生产中心。进入十九世纪之后,欧洲瓷器工业的中心从法国转移到了英国。英国的普利茅斯、切尔西等地因形成大规模的生产瓷器而闻名。当时的欧洲瓷器生产基地的变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是欧洲瓷器从软瓷向硬瓷发展的标志:从1709年以后,虽然欧洲已能仿制中国德化白釉瓷和孔雀釉瓷,但火度较低,仍属软瓷。而当时英国就是在十八世纪通过仿造中国的德化瓷而发展出硬瓷。

到了十九世纪的下半叶,当时英国的瓷器已经开始逐渐由生活用品转换到装饰用途,在1851年伦敦举行的瓷器展览会上,英国的瓷器已经开始出现了这种变化。而这一时期,欧洲其他各国的装饰瓷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对于广大中国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欧洲瓷器似乎是一个陌生的收藏领域,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国瓷器的影子,特别是德化瓷的影响,而在2000年11月17日至25日在德国斯图加特举行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瓷器拍卖———“泰兴号”船载瓷器拍卖中就有大量明代的德化瓷珍品,全部的成交额达到了1100多万美元。右上图为明代德化瓷最著名瓷圣何朝宗大师的作品《观音渡海》。因此对于有实力的收藏爱好者来说,不妨花点时间收集一些早期的欧洲的瓷器,其回报一定不菲。

隋代瓷器及其特征


隋代时间短,瓷器制造业来不及形成自己的显著成就,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上(南北)启下(唐代)的过渡阶段的作用,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但其特点仍然十分鲜明,比较容易识别。

隋代的瓷器,青瓷较南北朝时更加发展,生产中心虽然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白瓷生产已较多,质量有较大提高,白瓷胎较白,釉已不再明显青泛黄,而是白中微泛灰兰,接近纯白色了。

隋代瓷器的主要器形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俑等,其造型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又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高磊,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四至六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园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 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园形。

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做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形: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隋代的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区别。

从上述几种主要器形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隋代的壶、瓶、俑等体态细长是其明显的时代特征,高足盘则是典型器物。

隋 代瓷器的花纹也很具时代特色,主要原因是模印花纹:用瓷质印模在未干的胎体压印朵花纹、草叶纹、几何纹、尤以朵花纹最有代表性,其次是划花:莲瓣纹、卷叶纹、波浪纹。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只要凭瓷器的典型纹饰,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知道其是否为隋代器物。

宋代的耀州窑及其青釉瓷


公元960年宋王朝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在中国的分裂割据。政权统一,社会稳定,新兴租佃制经济关系的确立和普及,都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生产关系,亦解放了生产力。这些,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使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在手工业和商业得以空前发展,大批工商业小城镇不断出现的宋代,制瓷业的生产和销售,更进入蓬勃发展的繁荣期。全国各地创建的新窑场,犹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出现。在众多窑场之间,展开了商品生产和市场销售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批名窑和名瓷的涌现,以及一批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的逐步形成。今天,我们纵观宋代制瓷业发展的成就和特点,可以用两点来概括:一点是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和名瓷的产生和发展;另一点是定、钧、耀州、磁州、越、建、景德镇、龙泉八大瓷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宋代的上述著名窑场中,耀州窑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一、窑场烧瓷始末与宋代的鼎盛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该窑创烧于唐代(公元618——906年),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

黄堡镇的耀州窑址,经过本世纪多次实地考察和大规模的考古科学发掘,已获取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资料,从而使世人真实了解到耀州窑的发展面貌。发掘出土的逾百万件陶瓷残器,分别属于唐代、五代、宋、金、元明五大历史时期所烧制。五大历史时期的烧瓷,各有不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首先在泥料制备上发明和率先使用了大型石碾槽粉碎设置,及加工泥料的淘洗池、沉淀池和陈腐用的陶缸设置。以此保证了大批量优质青瓷坯泥与釉浆的充分提供。其次是轮制工具主部件转盘由木制改为石制,盘下又增设了铁轴承,使拉坯成型工艺得到很大的提高。再次是烧瓷燃料由木柴改为当地蕴藏丰富的煤炭。与之相应窑炉结构亦进行了科学的变革,有利于掌握对青瓷器还原气氛的人为控制。宋代耀州窑制瓷工艺上的这些重大改革,为烧造大量胎细釉精的青瓷提供了先进的科技和工艺基础。使此时所烧的耀瓷,器物种类繁多,造型精巧秀美,瓷釉晶莹温润,刻花印花工艺独特,纹样图案丰富华丽,受到宫廷皇室和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喜爱。在宋人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和《宋史·地理志》中,都明确记载,耀州窑在宋神宗元丰年间及宋徽宗崇宁年间向宫廷贡瓷的事实。《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记载了宋哲宗元佑八年“耀州遗子弟载陶器四车入京贸易”的实况。除了在国内广大地区销售外,其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已在东亚的日本、朝鲜,波斯湾的阿曼,地中海南岸的埃及,东非沿海的坦桑尼亚岛屿等地的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外销的宋代耀州青瓷。这些均是耀州窑青瓷在宋代鼎盛发展,并具有广阔国内外市场的明证。

在耀州窑鼎盛发展的宋代,其精美的制瓷工艺和生动优美的装饰技巧,对陕、豫地区的旬邑窑、临汝窑、新安窑、宝丰窑、宜阳窑、内乡窑、禹县窑都曾有过很大的影响。进而又对远距该窑数千公里外的岭南地区之广州西村窑,及广西永福窑、容县窑等外销瓷窑也起过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由西至东、由北到南、由广阔区域众多窑场所组成的耀州窑体系。一个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和海岸港口,地处西北内陆渭北高原上的耀州窑,在商品生产激烈竞争的宋代能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所凭籍的优势究竟是什么?只要研究该窑宋代的发展,就不难发现,其优势在于它自身精湛先进的制瓷工艺,巧如范金的造型,温润晶莹的青釉,犀利洒脱的刻花,以及综合这些优点而产生的风格独特之上乘产品。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元代雕塑艺术及其瓷器装饰


中国历史上很有几个朝代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蒙元自属其一。想当初,前元及元早期时何等气焰,然而,元世祖一死,便衰颓下去,至末世威风扫地,徐达、常遇春北伐兵锋直指,元顺帝夹起尾巴逃掉,比之以往秦隋之亡,虽还算不得很“忽”,但有元一代也未足百年,终要归入短命鬼之列的。

然而,国祚不长的元朝确也留下了旷古未见的非凡史迹,显示了它曾经的气象阔大,但也就往往不拘小节,见于艺术品类,也就不免粗拙,这尤其是在瓷器物件上。但倘留意,就是这短处其实也还蕴藏着美的一面。此外,则更有虽粗豪而又工丽者,这从种种遗物上都不难见到,而其中能将所造形象凸显的雕塑当是最为生动的。

说起元代的雕塑,首先要提到其艺术成就最高的是刘元。

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最早记载了刘元的生平事迹:“刘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鉴卿,元尝为黄冠,师事青州杞道录,传其艺非一,而独长于塑。至元七年,世祖建大护国仁王寺(按:址在元大都高粱河畔),严设梵天佛像,特求奇工为之。有以元荐者,及被召,又从阿尼哥国公学西天梵相,神思妙合,遂为绝艺。凡两都名刹有塑土范金,抟换为佛,一出元之手,天下无与比。”其中所记刘元所从学的阿尼哥国公是元代入仕中国的一位尼泊尔大工艺家,其在元大都的代表作,即是由他主持建造建成于元世祖(前)至元八年(1271),至今仍巍然屹立的妙应寺白塔(民间至今仍俗称妙应寺为“白塔寺”)。“阿尼哥在年轻时,曾应元朝帝师八思巴之聘,带领工匠到吐蕃建造黄金塔,两年告竣,颇受帝师赞赏,收为弟子,又被推荐到元世祖的御座前,受到器重,至元十九年授工匠总管。刘元向他学习‘西天梵相’,融会贯通,遂使自己的塑像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在我国艺术史中堪称独步”。

北京西安门大街路北,有一条数百年历史的刘兰塑胡同。胡同名称中的“刘兰”系某人的姓名,“刘兰”者,实即刘元,“盖误元为兰也”(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在该胡同北口,原有一处元代寺观——元都胜境。《金鳌退食笔记》纪此说:“玄(元)都胜境……建于元,相传为刘元塑像。正殿乃玉皇大帝,右殿塑三清像,仪容肃穆,道气深沉。左殿塑三元帝君像,上元执簿侧首而问,若有所疑,一吏跪而答,甚战栗;一堂之中,皆若悚听严肃者。神情动止,恍如闻其謦亥欠,真称绝艺”。“除元都胜境外,刘元还曾为元大都的东岳庙塑过像。刘元既注重从我国古代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又吸收外来文化之长,把二者熔为一炉,为我所用。这也许是他在人物塑像艺术方面大获成功的原因吧。”

元代雕塑艺术的至高成就还表现于其他许多形式中,特别是在玉雕、石雕、雕漆、瓷雕以及瓷器的雕塑装饰方面,留下了超轶千古的瑰宝。

完成于蒙古世祖(前)至元二年(1265)的巨型玉雕渎山大玉海(藏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玉瓮亭内),为一杂色黑玉酒瓮。瓮口呈椭圆形。形体之大竟高达70厘米,长182厘米,宽135厘米,周长493厘米,膛深55厘米,重约3500公斤。周身浮雕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和随波逐浪、跳跃嬉戏的海龙、海马、海猪、海鹿、海犀等神异的与现实世界中的动物形象,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它们的体形、毛发、鳞甲、翅膀以及海水的激流、漩涡和波涛,使海浪的粗犷刻画与动物的细腻琢饰形成强烈对比。全器气势磅礴,摄人心魄,为我国现存时代最早、文物价值最珍贵的超大型传世玉器。

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的居庸关云台,以汉白玉石砌筑,云台中间南北向开一券门,券洞为五边折角式拱券。券面及券洞内雕有金翅鸟、大龙神、卷叶花;券洞内两壁刻四大天王;两侧斜面雕坐佛十尊,十佛之间遍雕小佛;券洞边上雕饰各种花草图案,均极精丽。在这所有的艺术形象中,尤以四大天王像的创作水平最为高超,其威仪苍凝,精光四射,后世虽不无追仿者,但皆已无可比拟。

至晚发端于唐代的雕漆工艺,到元代已成为漆器工艺中成就最高的一种。元晚期时,出现了两位雕漆历史上的非凡巨匠——张成与杨茂。《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杨汇人,剔红(属雕漆工艺范围)最得名”。张成作品髹漆深厚,大刀阔斧加深峻敦实遒豪,而又圆融润泽,深沉静穆,令人宝爱。杨茂作品则用漆不厚,刀口亦不甚深,而在所造形象上复以阴线刻画,风格以淡雅清新、精细蕴藉取胜。二人之作代表了雕漆艺术史上的最高水平,是这一领域中的无上珍品。张成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桅子纹剔红圆盘;安徽省博物馆藏云纹剔犀圆盒;故宫博物院藏可能亦属其作的云纹剔犀圆盘。杨茂作品,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瀑图剔红八方盘;花卉纹剔红渣斗;疑似其作的水仙纹剔红圆盘。

1964年,北京市西城区宝阜大街西口出土的元代青白瓷观音坐像,高达65厘米,观音神态雍容端庄,和悦慈穆,衣纹线条流畅,服饰工细华丽。如此规模巨大、技艺精湛的瓷塑造像,是其他朝代同类作品所不及的。

元代的瓷塑工艺更多的还是见于瓷制器皿所附加的装饰上。虽然这类作品早在五代和宋代即已有之,但元代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细致。最著名的应属景德镇烧制的青白釉建筑瓷枕。其如:1981年,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镂雕人物瓷枕(安徽省岳西县文物管理所藏),枕腰塑成宫殿式样,殿内塑有人像十八尊之多,前有主人与侍从,两侧、背后有菩萨、八仙及童男、童女,塑工粗细周到,人物形象各异,无一雷同;1981年11月江西省丰城县历史文物陈列室从民间征集到一件雕塑楼台式瓷枕(江西省博物馆藏),枕身作彩棚戏台,四面各有演出场面,以四个边疆的情节构成了完整的故事画面。布景、道具毕备,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演出场面热烈活跃,所演内容似为《白蛇传》故事;1973年,山西省大同市郊出土的广寒宫瓷枕(大同市博物馆藏)枕体塑成广寒宫殿式样,大殿内嫦娥居中,前有侍女及玉兔捣药等形象,以高妙的手法将三千银界凄美的神话故事微缩定型于人间。

元代雕塑及其瓷器装饰艺术的美学价值之高是难以估量的。然而,若要单说元代瓷器本身的品质,从南、北方各著名窑口的产品来看,其大多明显逊于宋瓷却是毋庸讳言的。其如:钧窑,似已无暇再造宋时古穆庄丽的陈设瓷,产品胎质粗松、釉面干涩、多棕眼,多为不甚艳丽的月白或天蓝色,本已较少出现的红斑,呈色又见呆板,宋器那种红紫交融的自然美已不可觅。耀州窑此时已是强弩之末,产品从以前的全体焕然已退而多施半釉了。磁州窑产品也变宋器胎质的坚密为粗松、釉质的莹白润泽为泛黄而淡薄了。龙泉窑虽早期尚有南宋遗风,产品釉色纯净、滋润、肥厚,胎体亦尚坚好,但中期以后,便由原来幽美淡雅的青色泛起黄来,以至竟有“黄龙泉”之贬称了,釉层也已见薄涩。有人疑其仅上一道釉,似符合实情。胎体也已从先前的坚薄变得粗厚。而景德镇青白瓷釉中所泛的淡青色已见浊重,光洁度亦降低,乃远不及宋器粹美。

尽管如此,也仍不能低估超越了前代水平的元瓷雕塑装饰的艺术成就,而这也并非是仅见于个别窑口的。在钧窑,一改宋器光素的旧貌,出现了镂雕、堆塑等耐人玩味的装饰工艺。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等类器物也附加了兽面铺首之类的塑贴装饰,其美化作用也非常明显。更值得一提的是龙泉窑新出的露胎装饰形式,露胎处因烧造中的二次氧化所致而呈靓丽耀目的橘红色,从主体的青绿色中跳出,形成鲜明的对比。元瓷的雕塑装饰也还见于不少所谓“地方窑口”的产品。

其实,比起雕塑艺术装饰,元瓷更大得多的美学价值是在寓于粗豪表象中的无比谐美,这怕是连宋瓷极品也有所不及的。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器虽品质上佳,但造型比例却不无失调者,而这在元瓷中,无论粗细,却绝少有之。

兹特选一件带有雕塑装饰而工艺甚见粗陋的元代瓷器作为极端之例附图分析,借以印证元瓷粗中有细、藏巧于拙之鄙见。

此器为灰釉塑贴人逐兽纹尊,高21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0.6厘米,胫部微曲,至口沿约1厘米处始略斜直扩广,腹部圆鼓,径足部外张,近底稍折直。以塑贴手法作胎体装饰,主饰为腹部相互间隔的人兽各二,形象两两相同,人物著冠,上衣广袖,下着宽裤,作追赶,指斥状,兽似黄鼠狼而比例夸大,作奔窜状,通观为人逐兽纹,其间传达出人兽之间的紧张气氛,内中寄托的是驱邪避灾的意愿。下有凹、凸弦纹各一周。颈部辅饰为相同的三人物形象,作迅跑状,构思应与逐兽的主题相关。因上、下已无余地再加饰弦纹,因而改在中部稍下处作凸弦纹两道。主、辅饰上这几道弦纹的安排看似简单、随意,实则颇见匠心。主饰纹中上凹、下凸的弦纹设若反之,使凸弦线在上,则必有压顶之感,而凹弦线在下,脚踏实地感又似嫌不足。辅饰中的弦纹如仅作一道,便颇似缚人的绳索,易导致与主题文义大悖,而做成两道即无此嫌。此外,口沿部的凸出处理又使之避免了冒出之虞,同时,也作为一个庄重的开端给全器造成一种严谨整饬的美感。同样的做法还见于不少元瓷器物,如著名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某些元青花罐,甚至罕见的元代哥窑罐以及元代其他窑口的产品,属于元瓷造型的一种典型作法,由于此器为立体的雕塑装饰,故而尤显惬当。

此器纯以手工捏制而成,极见元瓷粗厚的时代风貌,施釉亦甚草率,薄厚不匀,十分明显。但亦如一般元瓷所具的长处,通体各部比例知度,关系和谐,如以雕塑装饰形象生动,设计合理,故仍不失其浑厚壮阔之概。

外国美术评论家,多有将古希腊雕刻、中国宋代瓷器、法国近代绘画、日本现代陶艺并誉为世界美术史上“四大高峰”的。其中宋瓷的列入,不仅是出于国际美术史上的横评,也是对中国陶瓷史纵论的结果。的确,宋瓷造诣的独绝处是后来的明、清瓷虽器所谓“官上官”之作也难以企及的。但是,以豪迈的步伐、特有的雄风紧随其后的元瓷不是又于陶瓷史上别开生面了吗?

明代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


明清时期,我国瓷器发展进入一个巅峰。作为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产瓷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今天本文将重点给大家介绍明代时期瓷器品种及其工艺特点。

1、洪武瓷工艺特点

洪武的高温红釉、蓝釉等成就很高,釉里红也取得较好的成绩。釉里红色泽较淡,偏灰,有时出现飞红现象,有的呈暗黑色,但也有相当部分的釉里红器能控制红料,使发色稳定。青花瓷发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样浓翠,这是采用国产料的缘故,国产料含铁量较低,含锰量较高。洪武瓷多见砂底,也有釉底。足壁厚重,足底平切,底部也有乳钉状特征。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见梅瓶、玉壶春瓶、盘、碗、三足炉、高足杯。纹饰多见花卉纹、缠枝菊、五爪龙纹、松竹梅、飞凤图、庭院图等。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2、永乐宣德青花工艺特点

永乐宣德的瓷器风格基本相同,史家常并称"永宣",为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产品。永乐和宣德朝青花为进口料苏勃尼青。品种有精细一路,也有墩实厚重的一路。永乐青花釉面光洁细润,宣德青花釉面多闪青,多呈现桔皮纹。青花发色含有铁锈斑,还有晕散现象。画法为双勾线、小笔触填色。精细一路的青花瓷底路为细砂底,白色,呈糯米粉状。多数器物的底足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宣德瓷釉面多见桔皮纹。瓶、壶等器物均为分段拼接。釉下气泡一般为大中小。两朝器物的不同点为:永乐较薄,轻,而宣德则相反。宣德多款,落款位置多变。

造型与纹饰:造型为盆、碗、壶、执壶、罐、缸等。还有扁壶、抱月瓶、花浇、莲子碗、双系盖罐、压手杯等。纹饰有龙纹、凤纹、花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鸟,以缠枝莲、龙纹为多见。宣德龙纹特别凶猛。

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3、永乐宣德红釉工艺特点

永宣红釉是明清最重要的红釉产品。 一般里外均施红釉或仅仅外壁施红釉,有的还有刻花,宣德瓷多见桔皮纹。多数精细器物的口部和近底足处凝釉截齐。

造型与纹饰:盘、碗、高足杯、梨壶、僧帽壶等。

宣德鲜红釉金彩云龙纹盘

4、 永乐宣德青釉工艺特点

永乐为翠青釉,极淡,玉质感甚强,翠青釉为永乐时期的新创品种。宣德为冬青釉,器物一般里外及底足均施釉。

造型与纹饰:高足杯、盖罐花式碗、花式盘等。

永乐翠青釉罐

5、永乐甜白釉工艺特点

永乐甜白釉为明清最重要的白釉产品。因高岭土用量增大,淘炼十分精细,铁含量降低,增加了白度、透光度,使釉面洁白细腻、滑润似玉。有暗花装饰。釉面多数含青,有桔皮纹,底部稍厚。在转折等聚釉处多呈水绿色。

造型与纹饰:划花与印花装饰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莲、折枝花、瓜果等。

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6、成化斗彩工艺特点

成化斗彩是成化朝为丰富彩瓷品种而作出的一大贡献。这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成化前朝宣德时期曾烧出青花釉上红彩,但这只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一种色彩的结合,而成化斗彩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色彩的结合,釉上色彩达6种以上,而且色彩纯正。如红色色艳如血。鹅黄娇嫩轻盈,孔雀绿浅翠清透,紫色如熟葡萄色正透明等。官窑器底部釉水和器身釉水色泽一致。

造型与纹饰:造型为盖罐、碗、杯、洗、碟、高足杯等。纹饰主要有花鸟、龙纹、海兽等。

成化斗彩鸡缸杯

7、成化青花工艺特点

成化青花基本不用进口的苏勃尼青,改用江西平等青料,发色淡、无铁锈斑,这是和永宣青料的最大区别。画法上采用双勾线条,一笔涂抹的上色法。胎体细腻纯净,多见轻薄胎体,胎体逆光透视,呈牙白色、肉红色,为其他朝代所不见。也有厚胎者,玉质感强。釉面肥厚滋润,光洁雅致,多数含青。有一种洁白釉,釉水十分匀净,器物口沿下常见积釉现象。器身内外与底足釉色一致。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为碗、高足杯、盖罐、洗、碟等。纹饰为花纹、云龙、飞凤、衔花夔龙、波涛海兽、松竹梅三友、花鸟等。

成化青花九龙闹海纹碗

8、弘治黄釉工艺特点

弘治黄釉为明清黄釉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黄釉以氧化铁为呈色剂,在低温下烧造而成,因用浇釉工艺烧成,故称"浇黄"。釉面滋润肥腴。圈足足墙比成化时略矮,盘类有塌底现象。

造型与纹饰:以盘、碗多见,另有不少供器,如香炉、净水碗等。

弘治黄釉描金双耳罐

9、正德素三彩工艺特点

正德官窑器上承成化、弘治,下启嘉靖、万历,转变了前朝纤细、精致的风格。 除了不用红色,其他黄、绿、蓝、紫等色皆可使用。制作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在瓷坯上刻划出图案,高温素烧后,施釉色,然后剔出图案部分,再填所需色彩,低温第二次烧成。另一种是在高温素烧后的素瓷坯上,直接用色彩涂描,然后低温烧成。

造型与纹饰:海水蟾纹。洗为典型器。

正德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10、嘉靖青花工艺特点

嘉靖青花瓷因采用西域的回青料,使得呈色浓艳。罐、瓶之类的大件接痕处明显。胎釉为明代瓷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器物口部多涂酱黄釉。不少器物底部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及粘砂现象。

造型与纹饰:造型多见葫芦瓶、盖盒、高足碗、三足炉。纹饰多见鱼藻图、婴戏图,以及八仙、云鹤等,道教色彩的图案较流行。

嘉靖青花云龙纹四方盖罐

11、嘉靖、万历五彩工艺特点

嘉靖、万历五彩为明清五彩瓷中最有代表性的品种。色彩俗艳,突出红彩,华丽而大气,装饰手法丰富,有的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

造型与纹饰:盘、碗、罐、瓶、壶、文房用具。

万历五彩鸳莲纹提梁壶

12、石湾窑工艺特点

石湾窑瓷体质厚重,胎骨暗灰,釉厚,光泽好。善于仿钧,因地处广东,故称"广钧",又因胎土为陶,又称"泥钧"。石湾仿钧,仿中有创,窑变釉一般有两层,即底釉和面釉,多见玫瑰紫,蓝釉、墨彩,以一种俗称"雨淋墙"的最具特色。落款较多。

造型与纹饰:盘、碟、瓶、罐、笔洗,以及仿古文具等。

明石湾窑仿钧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13、德化窑工艺特点

这种白瓷釉色特别,因含铁量低,含钾量高,色泽似乳白,又有"猪油白"、"象牙白"等称呼,有的色泽微含肉红色。制瓷名家有何朝宗、张素山、林朝景等。

造型与纹饰:香炉、杯、尊、鼎、以及仿玉、仿青铜礼器等造型,还有瓷雕佛像。

明德化窑双耳三足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谈谈广元窑及其瓷器》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谈谈广元窑及其瓷器》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石湾窑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