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 导航 >

以白定天下的定瓷,选料严格为什么还是走向衰落

以白定天下的定瓷,选料严格为什么还是走向衰落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古代瓷器为什么这么贵 古代瓷器绿定

2020-06-23

为什么古代瓷器好。

定瓷天下白,虽然定瓷在宋代还烧造绿定、红定,但是因为白瓷而闻名世界。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因瓷器上所暴露的杂质无法掩饰,所以在选料上尤其严格,原料处理须层层筛选,分级沉淀,陈腐优化,从而达到最优质的胚体用料。而在装饰技法上注重划花、刻花、印花、贴花、堆塑等。定瓷起源于北朝至隋代、发展于唐朝至五代、宋代成为北宋官窑,是定瓷的发展高峰,到了金元时代走像衰落,四个时期为什么定窑从繁荣走向衰落呢?

唐代中期定窑产品的烧造尚处在摸索经验、改进工艺的阶段,还未能烧造出真正的白釉瓷,这时候的定窑产品胎质粗松,釉质粗略,施釉不匀,呈色不稳,造型不够规整,外施半截黄釉內施白釉是这一阶段独有的特色,也有部分黑釉、褐釉等。装饰纹饰以席纹、戳纹为主,常见器型为碗、钵、罐、壶等。晚唐五代时期,烧造技术有了明显突破,烧制出较高品质的精白瓷,胎体洁白坚致,釉色光亮莹润,曾一度为宫廷、贵族、寺院等烧造带有官款的瓷器。

北宋时期的定瓷胎薄质细,釉色莹润,造型丰富,既有生活实用品又不乏佛教用品。装饰技法成熟,刻花、划花、印花,首创组合支圈覆烧法。并成为官窑,烧制“官” “新官”、“尚药局”、“尚食局”款器,彰显其为贡瓷的特殊身份。定瓷以其成熟的工艺和美仑美奂的品质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窑炉装烧创造出组合支圈覆烧法,大大提升了定窑彩瓷的生产效率及成品率。后来宋徽宗使用官窑瓷器取代了定窑白瓷,以及北宋南迁,开始定瓷走向衰落。

北宋定窑白釉桃形钮盖罐

北宋定窑白釉桃形钮盖罐高18.6厘米 腹径12.7厘米 足径6.8厘米,造型别致,是北宋初期的定窑珍品瓷器。瓷器胎白质细。釉白莹润匀净。采用堆贴和划花技法。桃形高蒂纽,器盖犹如覆置的浅腹碗,内壁无釉,器口周围凸起一周带纹。腹饰凸弦纹二组,纹饰简练,上腹较鼓,下腹内收,卧足。

金元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大量瓷业技工南迁,加之高质量瓷土逐渐减少枯竭,日用粗瓷成为主要产品,定窑由高峰下落。这个时期定瓷开始使用模具批量生产,多是平民百姓使用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花式钮盒

定窑白釉花式钮盒高4.3厘米 腹径6.5厘米 底径3.3厘米,釉色泛黄,有自然冰裂纹。胎质细密。盒呈椭圆形,盖顶饰瓜蒂纽,子母口。残腹,平底。

taoci52.com精选阅读

越窑青瓷为什么在宋代走向衰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


越窑青瓷胎质细腻,呈烟灰色。釉色青灰,薄而匀。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的精粹,秘色瓷器的釉 色来看,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釉色的。

越窑青瓷从北宋晚期衰落,终于在南宋时期停烧,究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吴越归宋后,由原来的特贡转变成土贡,无需大量进贡秘色瓷,贡瓷的数量锐减。宫廷用瓷舍远取近,汝窑、定窑、钧窑产品大量进入宋代宫廷,取代了越窑秘色瓷的地位,使越窑的瓷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

2.北方青瓷在烧造工艺技术方面首先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对传统高钙石灰釉配制方法的改革,成功地创制出具有良好的高温粘度的石灰碱釉,把中国青瓷的发展推到了一新的境界,出现了青瓷生产的另一个高峰,占领了越窑的原有市场。

3.越窑的衰落和战争有关系,宋代的软弱连年争战影响到了瓷器烧造。制作粗糙,器表不光洁,特别是圈足不规整,足底往往 留下了“鸡心”形状;胎泥的淘洗和练泥不如前期严格,胎质不如前期细密,气孔明显增多,多数釉色呈灰暗,无光泽感;器表装饰只见寥寥刻划数笔,趋于草率; 多数制品为明火叠烧,大量倒塌,变形粘釉。

(4)北宋晚期,上林湖地区瓷窑址数量急剧减少,仅有10余处窑址;制瓷工艺衰退,产品质量普遍低劣,失去了与其他名窑竞争的能力。

这些原因是越窑青瓷为什么在宋代走向衰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的原因,这只是个人的观点,希望喜欢收藏青瓷朋友一起探讨。

北宋定瓷的辨伪


定瓷是以工艺闻名天下的,它的印花和刻花技艺开创了北方装饰工艺的先河。它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因而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品,一般可以从造型、釉色、装饰花纹和底足等几个方面来鉴别。

定瓷作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瓷,是其他陶瓷无法效仿的。因此在辨别定瓷的真伪时,首先看它的造型,真品

定瓷是以工艺闻名天下的,它的印花和刻花技艺开创了北方装饰工艺的先河。它的造型独特,技艺精湛,装饰题材丰富,因而深受收藏家们的喜爱,所以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仿品,一般可以从造型、釉色、装饰花纹和底足等几个方面来鉴别。

定瓷作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白瓷,是其他陶瓷无法效仿的。因此在辨别定瓷的真伪时,首先看它的造型,真品的造型端庄典雅,线条自然流畅,而仿品的造型一般比较拘谨。第二,从釉色来说,定窑白瓷是白中泛黄,白中泛青,仿品的釉色过于白,给人一种煞白的感觉;第三从装饰花纹来看,定瓷有刻花、印花等多种工艺,它的花纹十分清晰,而仿品的装饰工艺简单,尤其印花的效果十分拙扑;最后从底足的处理方法来看,定窑白瓷的底足不是很规整,底釉也不是很均匀,一般有漏釉的痕迹,而仿品的低足比较光滑,底釉比较均匀。

紫定不紫-酱釉定器鉴定


宋代邵伯温所著的《见闻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宋)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

请注意,这不仅仅是一则连近千年前的封建皇帝都懂得严禁身边亲眷收受贿赂的通鉴,而且对陶瓷爱好者(或者工艺发展史研究人员)来讲至少表明如下两点:一是早在北宋时期定窑就成功烧制了红瓷;二是定窑红瓷肯定非常珍贵难得,否则,有权势又有钱财的王公大臣就不会用它去讨好皇帝的宠妃了。

定窑曾为官窑,给皇家烧制御用瓷器,这在众多的文献内已有记载并成定论。但其中的“红瓷”甚为稀少,传世和出土的都极罕见,文献记载也仅有只言片语,因此人们对定窑红瓷亦即紫定的研究鉴别远不如对定窑白瓷的认识来得深入精确。紫定对许多瓷友来说是非常扑朔迷离的。本着以瓷会友的原则,现将我新近收集到的几块定窑瓷片(紫定)介绍给瓷友,以助交流。

(如图)这几块紫定片基本上是残碗遗存,从现有的残块上推测,其整体器型上有大小、深浅的差别。但施釉方式、工艺制作及呈色特点是大至相同的。具体观察结果如下:

一.高倍放大镜下观察胎质可见胎土极细白、洁净、坚硬、烧结度好,几乎没有气孔,可知是高温成型(如图),这与文献记载宋瓷之中定窑的烧成温度最高是吻合的。

二.釉色在柿红和枣红之间,或者说是酱色中泛桔红,且较一般酱色艳丽,绝无紫色气象。由残片断面观察,胎骨修制得薄而规整,与胎骨相接处的釉水呈黑色,表面上才是酱红色。旋釉薄且均匀,无开片,侧面观察釉面可见细小桔皮纹,这应是微气泡爆裂后遗留下的小坑所至。抚摸釉面,感觉细腻如玉,润滑如脂。

三.残器凡口沿处皆因釉水垂流而几乎露出胎骨,因而也造成两圈不同色泽的带边,顶部成稻米壳色,带边往下渐成一周泛黑泛黄的褐色带边,然后才是酱红色。(如图)。

四.残碗的器型有两种:一种碗为斜直微弧腹,口沿上有葵口。据现有葵口等距离推算,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一个为5.8厘米,一个约7厘米,另一个约为6.1厘米,此类碗圈足高约0.7厘米,足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有的足脊平切后再略作修整,成圆楞状,断面观察足圈略呈八字形,圈足大小约为整碗口沿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心有施釉和不施釉两种(如图);另一种碗为折腰撇口浅碗,口沿有葵口,整碗应有六个葵口,碗高约4.5厘米,自碗高约二分之一处斜折向上成撇口,折撇部分有微弧度,圈足切削方式是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脊平切后略修成圆楞状。圈足大小约为碗口直径的三分之一。足底施釉与器身釉色一致。(如图)

五.所有残片不见有芒口,亦不见有支垫烧痕,应为匣装烧制,除釉色、葵口、折腰之外,不见有其他装饰。

综合上述特征分析,可得如下结论。

1.这批酱红色釉瓷片器型特征均为六葵口碗,内斜外直平切小圈足,口大足小,腹斜直微弧,符合北宋时期碗型特征,故其产生时代应是北宋。

2.胎质细白坚硬,与同时代定窑白瓷胎质完全一致。而不同于同时代的景德镇白瓷胎质以及吉州窑胎质,也不同于福建德化、永春等窑的白瓷胎质,故其产生的窑口应为河北曲阳的定窑。

3.这些瓷片的釉色与传世的或文献记载的“定州红瓷”、“酱色釉”亦即人们常说的“紫定”相一致。对照实物残片釉色而必须指出的是,其釉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红色”,更不是“芝麻酱色”,确切色泽介乎红色与酱色之间又略微带有一点桔黄色,明快而艳丽。如果比喻一下的话,应该比熟透的柿子色略深暗一点,比熟透的枣色略浅亮一些。称之为酱红釉较为名副其实。由此看来,紫定不紫,但从相沿成俗的角度出发,本人却同意不妨仍称其为“紫”定,以便交流。

4.紫定器制作极为精细,胎轻薄,釉均匀,其工艺水平北宋时已至巅峰,不愧为一代名窑。眼前这些虽已残损但不失美韵的紫定瓷片,足以让人想见其昔日的尊贵与辉煌。

定瓷早期釉色主要有几种


定瓷以定窑白瓷而闻名,其实定窑瓷器早期不是从白瓷发展起来的,从定窑古窑址出土及采集的瓷片标本看,定窑瓷器釉色有黄褐色、黑色、白色等几种,而且早期的定瓷胎釉比较粗糙。介绍一下定瓷早期釉色主要有几种。

(一)黄釉瓷

碗,多数为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平底或玉璧形底,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砂粒等杂质,多为灰色或灰黄色。碗外壁上半部施黄釉,釉色以青黄为主,也有青绿或褐黄色。内壁及器口施白釉,釉色多为灰白或白中泛青色,也有少数呈乳白色。碗心均有三个支钉痕。有一种内外均施黄釉的大碗,造型与内施白釉的浅腹碗相似,只是口沿向外撇。此外还有一种数量较少的直口深腹碗,玉璧形底,胎质灰黄粗松,釉色青绿,玻璃质强,有开片,碗心有三个支钉痕。

钵,敛口,平唇或圆唇,均为平底。灰色胎粗松厚重,淡青或青黄色釉,有的有开片。

罐,直口,折肩,深腹,平底。胎质粗松。施褐黄色釉。一种圆唇,短颈,球腹,平底。胎质较细,施黄色釉,釉质较好。

盆,侈口,折沿,宽圈足。胎体厚重,呈灰黄色。外施淡青色釉,内施白釉,釉质较粗。

执壶,侈口,深腹,少数器腹由上向下渐大,颈肩之间安双泥条曲柄,肩部安圆形短流,有的在流上做出粗螺旋纹。釉色以青黄为主,光泽较好。多饰以席纹、菱纹网格或戳点纹。

三足炉,圆唇,筒腹,平底,下承三足。灰黄色胎,施黄色釉,釉面光泽较好。外壁划菱形网格纹。

(二)褐釉瓷

碗,多为外褐釉内白釉,造型与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相同,碗心有三个支钉痕。此外还有一种内外均施褐釉的浅腹小碗,平底微内凹,外壁施半釉。

钵,敛口,斜唇,平底,胎体粗厚,外壁施半釉。

罐,直口,深腹,平底,肩部有凸棱。胎质坚实厚重。里外满釉。一种直口,斜唇,丰肩,深腹,平底,肩安对称的双泥条系,胎体厚重,施褐绿色釉。

葫芦形瓶,瓶体呈葫芦形,有双系。胎体较坚致,施黑褐色釉。

(三)粗白瓷

粗白瓷开始了定瓷的白瓷时代,但是白瓷从胎质上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胎质粗松,从断面能清晰地看到大量杂质和气孔。釉色灰白或白中泛青,有细开片,外壁仅施半釉,器型以碗为主,形状与外黄釉内白釉碗相同。

第二类胎质较细,呈浅灰或灰白色,没有明显的黑点等杂质,气孔也大大减少。釉色以白中泛青为主,少数已近纯白。

碗,造型仍以侈口浅腹为基形,但口、底变化较多,器口有侈口、敛口、唇口。唇口又有宽窄之分,有一种宽唇口将口沿翻折过来粘合,从断面能看到明显的孔洞。底足有平底、玉璧形底和五环形底。外壁施釉大多不到底,釉色不够稳定,多为乳白或白中泛青色。

钵,直口,斜唇,唇口作锯齿形花边,圈足较宽。一种敛口,鼓腹,平底。

执壶,侈口,斜肩,长圆腹,肩部安短流,颈肩之内安双泥条曲柄,有的两侧还有对称的双泥条系,平底或圈足。施淡青色或乳白色釉。淡青色釉玻璃质强,有开片。

三足炉,直口,平唇,筒形腹,平底下承三足。周身饰弦纹。釉色淡青透明,有开片。

(四)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质有纯白和白中泛灰两种。前者坚致细密,瓷化程度很高。后者略显粗松,断面有时能看到少量小气孔。由于胎体白度的提高,已经完全不需使用化妆土。釉色仍不稳定,有白中泛青,乳白和纯白色。

碗,造型仍以浅腹为主,器口变化更加丰富,有侈口、敛口、宽唇口、窄唇口、花口等。唇口的宽窄及作法各不相同,有的在旋胚时直接在口沿留出,一般较窄;有的是将口沿翻折过来,形成宽厚的唇口。底足有玉璧形底,玉环形底以及宽窄不等的圈足。粗瓷中常见的平底已不再用。器足处理大多不够精细,足面切削不平,棱角不清。器壁的厚薄也有较大差异,有的很薄,有的则较厚。施釉大多到底,仅少数近底部无釉。

盘,盘的数量相对比碗少,但造型富于变化,特别是各式花口盘的盘口丰富多彩,有尖瓣式、宽瓣式、双脊式。也有的仅在盘口作出很小的缺口。瓣口有三瓣、四瓣、五瓣不等,这类器型当为仿金银器造型。

盏托,有圆口和花口两种,均为浅盘式,盘心凸起一圈作为托口。花口的作法一种在盘沿削出形状、数量不等的小缺口,另一种在胎未干时用手指将盘沿向内推卷形成花口。还有一种将碗放在盏托上挂釉后一起入炉焙烧,使碗和盏托烧结成一体。

瓶,圆唇,直颈,丰肩,深腹,圈足。此外还有一类尺寸很小的长颈瓶和模仿波斯金银器造型的凤首瓶。

钵,造型与粗白瓷花口钵相同。

茶臼,浅腹,圈足,仅外壁施釉。内壁划分成四等分,错刻斜线,线内戳刻鳞纹。有的在内壁交叉划刻平行弧线,空白处加刻短平行线,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执壶,造型与粗白瓷执壶相同。

筒形带系盒,盒体修长呈直筒形,口部有子口,盒身的上下各有一对横系,圈足,底部无釉。

三足炉,造型与粗白瓷三足炉相同。

水盂,直口或敛口,鼓腹,平底,尺寸很小,似非实用品。

小玩具,均为各种造型的人物和小动物。人物中有一种盘腿坐像,其形与《记一组邢窑茶具与同出的瓷人像》中介绍的瓷人(陆羽)像十分相似。数量较多的还有一种骑马人像。以上两种瓷人像多为青白或纯白色,釉面非常光润。小动物的造型生动活泼,有羊、马、狗、兔、猴等。有些小动物的眼部或身上还点有褐色斑点。

此外,定窑古窑遗址出土、采集的标本中还有许多不能复原成形的残片以及带有“官”字款的瓷片。以上介绍的是定窑遗址出土、采集标本中的一小部分,相对于100多万平方米的遗址来说,几百平方米的发掘以及地表采集的标本不过是管中窥豹,远远代表不了定窑丰富的内涵。但通过这些有限的标本特别是发掘出具有地层关系的标本,仍能较清晰地看出早期定瓷发展变化的轨迹。

定窑初创时期主要生产粗胎黄釉、褐釉和白釉瓷器。胎质粗松厚重,含有大量杂质。釉质粗劣,施釉不匀,呈色极不稳定。产品主要以碗类为主,胎体厚重,造型不规整,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其中外黄釉内白釉浅腹碗是定窑早期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定瓷文房雅器之五——印泥盒


一幅书画作品的形成大致需要提笔、创作、盖章的过程,前两个环节是宣纸和毛笔之间的亲密接触,最后的盖章环节就是手起印章落的尘埃落定,一副作者苦心孤诣的作品从此横空出世。

当大红的印记向世人宣示其著作权的时候,承载着印泥的印泥盒静默的等待着主人将它盖好,神圣的使命业已完成,作为文房雅器之一的印泥盒仿佛只是给了世人惊鸿一瞥的机会。

印泥盒是伴随着印泥的产生而产生的,用来储存印泥,目的是防止油料的挥发,材质有玉石、玛瑙、象牙、木材、铜质、瓷质等,前人有“印色池,惟瓷器最宜。若瓦器,耗油。铜锡有锈。玉与水晶及烧料俱有潮湿之弊,大害印色。近有以石为之,亦不适用”的说法,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理解,在众多材质中,以瓷质为最佳,因为瓷质有着不吸油的特质。

从造型来看,印泥盒分盖和底两部分,有圆有方,也有椭圆、桃子等异型,可以说造型各异,千变万化。

定瓷新品印泥盒呈圆形,盖和底严丝合缝,通体洁白,釉色均匀。盖中间刻有盛开的荷花,花瓣纹路清晰可见,层层叠叠向外伸展,体现出精湛的雕刻技巧。荷叶连连,自然向外弯曲蔓延,水波荡漾之间,荷花被衬托得尤为清新脱俗。

印泥盒作为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经历了或短或长的等待,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除了书画作者以外,很多书画鉴赏者和收藏者看到心爱的作品也忍不住盖上一方印。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就有这样的嗜好。乾隆帝文采风流,对书画作品的热爱就体现在他收藏作品的各个印章上,这也许是他比较特殊的收藏技巧吧——172方印章在印泥盒里一次次落下提起,这样的“涂鸦”可以说是非常随心所欲了,不知道书画作者看到自己的作品上满是“十全老人”“乾隆御览之宝”等看似宣示主权的印记,会作何感想?

乾隆的任性自不必提,但一方方精致的印章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文人墨客对书画作品、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作为见证者,印泥盒是文人墨客证明自己心血和实力的最佳伙伴。

笔筒是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是古代文人墨客案头工具中不可替代的美器。印泥盒是一幅书画作品大功告成的见证者,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书画家庄重落款的仪式感。如今,这两样精美的文房用具早巳成为收藏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接下来的这个收藏故事,主人公因对瓷器没有研究,加之轻敌,与价值连城的几件笔筒、印泥盒等古瓷器失之交臂,悔之晚矣。

定窑绿釉瓷器-绿定


定窑绿釉瓷器简称绿定,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先烧素胎,再挂釉低温焙烧。

定窑烧造的绿釉产品自中晚唐至金末一直大量生产,器型非常丰富。绿釉的呈色剂为铜的氧化物,铅化物作为基本助溶剂,属二次入窑的低温铅釉(800—1000°C),也许是传承了唐三彩技术,由此演变而来。现定州博物馆藏有属磁州窑风格的金代完整定窑绿釉刻花枕,该枕胎体粗,呈灰黑色,纹饰具典型定窑风格。遗址标本显示绿釉定窑产品少部分具有刻划印剔堆贴等多种精致装饰,大多光素无纹,早期均使用化妆土,呈色淡绿青翠,赏心悦目,稍有别于其他窑口的呈色。装烧多采用三岔支钉,垫饼及泥圈等,未见覆烧芒口品种。

定窑绿釉应是二次入窑烧成的800°C左右低温釉,但就其胎来讲,也未曾见过1100°C以上产品。原因也许绿定素烧器坯的界限必须具有一定的吸水率,从而保证釉水的吸附能力。那时定窑烧造技术解决不了1250°C高温素烧坯的二次挂釉问题,再者高温素胎复烧时也极易破碎。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当时并无高温绿定存在。即使偶尔存在也不过是少量试验品,不成熟产品。所以,由于受当时技术的限制,并没有正式生产绿釉高温瓷胎的定窑品种。在宋代,只有广西容县烧造高温绿釉瓷,而南北方窑口多烧造绿釉陶器。定窑遗址尤其是燕川区,低温绿釉陶器更是俯拾皆是,在众多定窑绿釉陶瓷残片中,极少数确有定窑风格的刻划、薄胎、白胎之特点,但与高温白定洁白、坚薄的胎相比,均存在明显距离。

定窑绿釉的渊源

从起源上看,汉绿釉、南北朝多色铅釉、隋青釉、唐三彩、宋绿釉应该有着传承关系。汉绿釉也是低温铅釉,但釉色单一,只有绿、黄两种,一般为玻璃釉,个别釉色通透感较差。经过两千多年地温地压以及水土浸润,釉层大多发生变化,出土后釉面析出银白色结晶,世称银釉。釉面开片较少。经过南北朝多色釉和隋代青釉的进一步发展,到唐代形成绚丽多姿的唐三彩,色彩鲜艳,釉质通透,开片细碎,胎质也比汉代更坚致。定窑系则出现了唐黄釉瓷器,胎质较细,釉质较透,使用化妆土。从汉绿釉,经过南北朝多色釉、隋青釉、唐黄釉,到宋代定窑、磁州窑的绿釉、黄釉以及宋三彩,既是一种施釉工艺和配方的演进,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回归:汉代崇尚质朴,唐代崇尚奢华,宋代崇尚秀美。所以我们在欣赏汉绿釉的时候,总能寻到商周青铜器的影子,而唐三彩瓷器则向我们展示盛唐的雄浑气度,宋代瓷器却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文人时代的清丽、雅致和秀美。釉色与器型一样,同样有一个继承和演变的过程。只是到宋代,绿釉器胎质发生分化,偶尔试烧的一类超越传统的粗胎瓷器,分离成为白瓷胎绿釉定瓷;另一类则承袭以往的传统,厚重、粗胎,使用化妆土。也正因为二者并存,才使我们能够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清楚地看到它的演变过程,从中体会历代陶瓷匠人们的良苦用心。

从定瓷底足鉴别定窑瓷器的年代


定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也是白瓷的佼佼者,定窑瓷器不是宋代才有的,而是从唐代就有了,只是在宋代发扬光大,那么我们怎么鉴别古代定窑瓷器呢?从定窑瓷器的底足说一下定窑瓷器断代。

定窑瓷器的饼足、玉璧足与圈足

定窑的底足初唐为平足,中唐出现壁足,晚唐五代出现宽底足、窄底足(环足),北宋又出现满釉小圈足,但其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如环足出现并不意味着壁足消失,圈足出现也不是取代了环足,有一个相当长的共存阶段,不能以此来判定器物年代。足部的处理,一般里外均立刀切入,底部有一圈刀痕,而且修坯刀有一定厚度并不尖锐,所以形成的刀痕均肥润。足面大多不平整,足与地面接触处有釉大多为覆烧,无釉多为正烧。大圈足、小圈足、窄环形足……随器型、时代,其修足手法也是千姿百态,不尽相同。

如细分圈足修足手法,虽说有一个大概的进展规律,但其共存阶段很长,难以用此作为断代依据。至于底大多施半釉,圈足厚薄不匀,大小不规则,甚至泥屑相连现象,及手抓痕明显等特征确实存在。

‘粉定’、‘泪釉’,定窑瓷器


在富豪新贵们在收藏钻石、艺术品、豪宅之后,从天上掉下来的陨石——这种稀有的天外来物正成为他们收藏的新宠。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品位,他们把眼光放在了陨石市场。于是中国的新富阶层正在掀起一股在全球市场花高价购买陨石的热潮。对他们而言,陨石的体积越大越好。在他们眼中,汽车再高档也是由人制造的,但陨石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是人力无法创造的,是来自外太空的瑰宝,珍稀无比。

从目前全球的收藏市场来看,对于陨石的价格体系已经基本形成。目前的陨石市场已经全球化,但数量相对有限。在这个市场中,品相好的陨石碎片最高售价可达数十万欧元。最受追捧的是月亮陨石,市场零售价一般在500美元/克左右,最贵是25000美元/克。火星陨石的价通常在200美元/克以上,而铁陨石的价格则处于第三位,市场价格一般为15美元至150美元/克。在沙漠和两极地区发现的陨石售价更高。在国际走私物品的单价排名中,陨石价格已经打败了钻石、貂裘和冰毒,位列第一。

中国人对陨石的兴趣给陨石的高端市场带来的冲击尤其剧烈。对于中国的新富而言,拥有一块陨石比开豪车、穿时装和住豪宅更能显示其财富和特殊身份。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烧瓷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以后衰落。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邵伯温《闻见录》、元刘祁《归潜志》、明曹昭《格古要论》、清朱琰《陶说》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古陶瓷专家叶麟趾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率先调查了定窑,确认了曲阳涧磁村窑址。

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定窑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窑的烧瓷历史、烧制工艺、装饰特点、产品品种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受定窑影响并烧制定窑风格产品的窑业,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内,有平定窑、阳城窑、介休窑等。四川省的彭县窑也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定窑瓷器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长沙,浙江临安,陕西西安,江苏镇江、南京、江浦,河北曲阳、定县,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和北京通县、丰台等地的唐、宋、辽、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许多定窑瓷器,仅1969年发掘的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窑瓷器100余件。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

1、器型和概貌:宋代造型。大多用来祭祀或陈设,也有部分日用品。一般概括为厚胎厚釉、厚胎薄釉、薄胎薄釉、薄胎厚釉以及胎不太厚(3.5毫米左右)釉也不太厚(0.8毫米左右)适中型等。釉色纷繁。釉质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片纹者多。

2、胎色和胎骨:宋官窑瓷胎色从传世和窑址出土两种情况看,为黑、黑紫、灰黑、香灰、浅赭、灰(含深灰)、灰白(有的趋白)、土黄(含褐黄红)。黑胎数量有限,而相当一部分为香灰、灰、灰白等色。

3、釉层和釉质:釉层有厚薄两种,薄者小于1毫米,厚者大于1毫米,但都比哥窑瓷和汝窑瓷厚。

4、釉色:因两宋窑口多而不同,颜色纷繁复杂,粉青、虾青、米黄、蜜腊黄、翠绿、月白等色居多,其中以粉青、米黄、蜜腊黄、翠绿等色最为引人。

5、开片:分大开片、小开片,有大器小片者为贵,小器大片者为奇之说。具体分三种,第一种为开大小片,即藏家所说的文武片,即在同一器物釉表开大小两种纹片,大片很大且稀疏,小片很小而集中。

6、纹路:开片裂纹不断延长弯曲或回旋形成的纹线。最有代表性的为蟹爪纹,即纹路从一点向多方幅射延伸弯曲支展的形态。被人称做“九曲十八弯”。

7、纹色:鳝血、鱼籽黄、血黑、黑、金丝铁线、白裂等颜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