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 导航 >

瓷罐的变迁

瓷罐的变迁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厨房的瓷砖 瓷砖的背景

2020-07-03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也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青瓷罐。汉代,青瓷罐因烧造技术成熟,质地坚固,又有迷人的青绿光泽,便取代陶罐,成为人们的首选。东汉时,青瓷罐形制多样,其中青釉印纹四系罐、青釉五孔罐堪为代表。

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非常流行,并延续至唐宋。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作用有关。同时,亦与四系、八系给人以平稳感及美感有关。譬如,西晋青瓷不单把系设计成弓形、桥形,还出现狮形、羊形等造型;东晋时又刻意在系上施加点彩;南北朝时的系竟多达8至10枚,这些,并非都出于实用,亦有的是为了美观,或者说,是集实用与装饰于一系。到了唐宋,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青釉、白釉如冰似玉。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加上罐体又出现了瓜棱、柳条形等花样制式,才让肩部之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

元代,基于堆、贴、刻、划、镂雕等装饰技法的广泛应用,瓷罐的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南方和北方的如龙泉、吉州、耀州、磁州等民间著名瓷窑均有非凡建树。元代中期,景德镇窑的高温釉下青花及釉里红彩绘异军突起,使瓷器艺术跃上了新的境界,不但奠定了景德镇窑一统天下的局面,亦让器形大度的瓷罐越发神采飞扬、蔚为大观。明代是我国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人们意识上的一些原因,特别是“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为明代景德镇窑琢器生产中的大宗。造型则更加丰富,新品种有:永乐宣德的轴头罐、壮罐、法轮式罐,成化的天字罐,嘉靖的将军罐,崇祯的莲子罐等。清代,罐的地位逐渐被瓶、尊取代,康熙以后,罐的生产以实用为主,除传统型的一些品种外,乾隆时期创烧的西瓜罐流行甚广,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

taoci52.com扩展阅读

古代陶瓷罐的造型分类(二)


古代陶瓷罐的造型分类

轴头罐,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圆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冬瓜罐,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

法轮式罐,又称为戟法轮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

壮罐,罐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造型特征为直口,折肩,筒腹,腹下内折,带盖。罐口、足直径基本相同。明宣德时制品釉面肥润。清代乾隆年间多有仿制,釉层较薄。

蟋蟀罐,专门畜养、斗弄蟋蟀的罐。有陶、瓷制品。烧制地区比较广泛。瓷制品以景德镇瓷器为主,明宣德时期烧制的器形为鼓式,盖下凹,有钱形气孔,盖内竖写六字单行青花款,器底有六字双圈年款。万历时期,造型变化较多,有圆、方、梅花、瓜棱、扇面、八方等形式。清代仍有烧制。

天字罐,明成化年间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无边栏的青花"天"字而得名。器形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主纹多为海马纹,还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天字罐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均有仿制,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

莲子罐,流行于明崇祯朝的一种罐式。直口,垂肩,长圆形鼓腹,圈足,附盖,盖面略鼓,整体造型似一颗莲子。

将军罐,一种罐式,是佛教僧侣盛敛骨灰的器物。因宝珠顶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至清代顺治时基本定型。清康熙朝最流行。罐身为直口,丰肩,敛腹,平面砂底,附宝珠顶高圆盖。

瓜棱罐,罐式之一,明代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

粥罐,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时始创。器形为直口,圆肩,深腹,底微敛,圈足,器肩部有对称双孔,可系绳索或配金属环以便提携。同治以后,粥罐使用广泛,产量猛增。

鼓罐,罐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器形似鼓,一般无盖,罐身上下部各饰一周凸起的鼓钉,腹部贴塑一对铺首衔环。唯有雍正朝的开蓝釉鼓罐器口配盖。

日月罐,一种罐式。敛口,溜肩,长圆腹渐收,圈足,弧形圆盖若太阳,腹侧贴双耳若月牙,故称“日月罐”或“月牙耳罐”。始见于清代康熙朝,为雍正至道光时期官窑独特器形之一。

西瓜罐,一种罐式。敛口,圆腹,形如西瓜,又似宝珠,故南方称其为“西瓜罐”或“西瓜坛”,北方地区称为“一颗珠罐”。其形制创始于清代乾隆朝,延续至清末民国。平盖,盖钮早期若宝珠,晚期形如烛焰。

文化变迁:静穆的伪历史性


1、

相对于即有的某一类当代性观点,即认为艺术的核心张力与价值在于其批判性,我更加愿意期待艺术,特别是陶瓷艺术的叙述性。在批判性中我们迟早会把艺术再次流于形式主义和浅薄。叙述性不是,它将能够把艺术的精神本体,通过情节,哪怕是结构与笔墨所体现的情节,充分呈现出来。

2、

而可悲的是,陶瓷艺术在景德镇,就算仅仅考察绘画一门,也绝大部分不具有切实的叙述能力,人们在乎的是精神仿像的结构深度,在一种断裂的历史文本中,努力寻找着只言片语与虚情假意。那些精致的历史文本的赝品,被长篇累牍地烧制出来,充饰着当下同样苍白无力的文化戏台,伪造着关于文明的进化论。

3、

毫无疑问,当下我国对文化的景观性追求,堪比亩产万斤的癫狂时代。这直接毒害了陶瓷这一文化母语的发音标准。一批疯狂的景观信徒,以工艺技巧为惟一法理依据,就快将陶瓷艺术联接真正历史母体的神经挤断。这一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会再有人,能够通过陶瓷这一文化母语,追溯出古老文明的历史原貌。

4、

景德镇缺乏设计,缺乏创意吗?这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基于语言创新的设计,是现代主义的思维,而上个世纪60年代人们就发现没有不可穷尽的新语言可以被创造,这宣告了现代主义死亡。艺术并不会消亡,但一个时代,总会适可而止。正如以电子品为艺术的乔布斯,并非现代主义的,追求极致内在体验的乔氏,纯粹起步于后现代主义,并且一举穿越了后现代。这是许多人并没有看到的一点,作为艺术家,乔布斯将精致的个体体验纳入电子作品,成就了“苹果”的传奇。而相比较,景德镇缺乏的,正是对陶瓷的极致的内观,这是每个陶瓷手工者将手工推向极致的心灵关键!

5、

历史必将认可这一艺术史脉络:从美学和艺术的流变角度来说,达利之后就是安迪·沃霍尔,而安迪·沃霍尔之后,就应该是乔布斯!这是一个严肃的史学脉络!从沃霍尔的“在未来,人人都将是艺术家”,到乔布斯实现的人人拥有艺术品(难道不是吗?乔布斯的电子产品难道不能代替安迪沃霍尔的印刷品或者批量生产的达利的各种签名版画,成为后现代之后尚未命名的艺术时代的经典代表吗?)。这个艺术的史学脉络将把85以来中国的所谓当代艺术思潮,无情地挤进艺术历史的盲肠,却意外地,将一切去掉旧文化符号的极致的手工,推向艺术的前沿,包括陶瓷,如果手工的陶瓷能够完成一种直抵心灵的震撼体验,唤醒我们对生命的感受追求。

6、

今天艺术界最大的问题在于:在景观社会创造的错综复杂的伪装信息的轰炸下,我们的大脑完全处在思维停滞状态,我们无法创造基于生命的艺术,我们的所谓艺术、所谓文化、所谓创造,基本处在一种对旧讯息的改造之中,直到艺术变成一堆貌似艺术的讯息垃圾。而我们能从大脑中读取的任何有关生命的信息,都是被强制的,被电子化的和全球讯息冗余。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不会意识到,媒介即讯息所达成的全球化景观,伪造了全部的人类当代史。

7、

景德镇的“大师景观”正在覆没,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化生态的必然宿命,同时也是景观社会一切自生景观的必然宿命。作为文化,如果不具有穿越历史穿越时代的定力,它必将被自己分泌的毒,刺破自己幻觉出来的泡影。

8、

毫无疑问,景德镇必将永生。这与文化甚至毫无关联,但与文明有关。人类作为一种自省的生命,它将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完成文化的交替与文明的延续。今天景德镇所有的旧文化遗迹,虽然被全面伪造成了一种看似坚固的怪异景观,但总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文化精神,会从景德镇某些个体生命的内部,滋生出来,让人们看见又一轮日出。

9、

无法寻找!它就在那里,从没有离开!

古代陶瓷罐的造型分类(一)


古代陶瓷罐的造型分类

盖罐,配有盖的罐。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兔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五联罐,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双唇罐,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1978年浙江慈溪鸣鹤瓦窑头出土的西晋堆塑谷仓罐,造型虽然与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着重表现了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在庄园门前有歌舞伎乐俑,以及飞鸟、牲畜等。

塔式罐,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

横栓盖罐,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

荷叶形盖罐,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四灵塔式罐,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镂空罐,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

琮式瓶的发展变迁以及样式特点


琮式瓶最早出现在宋朝,关于琮式瓶具体问世时间是在南宋时期还是北宋时期,在学术界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依然有待考证。大多数学者认为琮式瓶是在南宋时期烧制出来的,而只有小部分学者坚持北宋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烧制琮式瓶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宋朝时期,制瓷业非常流行仿古。

琮,是“从”的谐音字,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将琮当作古代祭祀法器,琮呈方柱状,内带长短不一的圆孔,用玉制作而成,故而又被称为玉琮,沿口为原型,器颈比较短,圈足,口足大小相近,有些玉琮的侧壁还带有横线浮雕纹饰。

到了宋朝时期,玉器和青铜器渐渐很少被用到祭祀活动中,于是大批仿古造型的陶瓷器皿接连问世,在很大程度上顶替了古代传统祭祀法器的位置。琮式瓶便是参考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中的玉琮风格款式而创造出来的,据瓷器专家们考证,我们可以确切得知南宋时期的官窑和龙泉窑都出产过琮式瓶。

在琮式瓶问世的初期,窑厂主要流行两种烧制方法,第一种是制瓷工匠们先将琮式瓶中间的圆筒制作出来,然后再在筒身四周加上四个角,第二种方法是制瓷工匠们直接整体模制琮式瓶。到了元朝时期,琮式瓶的发展渐渐走向衰落,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琮式瓶再次在民间流行起来,受到了广大老百姓们的喜爱和追捧。在那个时候,景德镇窑的制瓷工匠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仿古,以仿造宋代官窑瓷器居多,尝试了运用多种丰富多彩的釉色,琮式瓶的器型稍微有所变化。这种琮式瓶风格一直传承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装饰的方法也多了起来,从早期单色釉瓷器慢慢发展到色彩纷呈的彩瓷。

在清朝时期,官窑就大量地生产琮式瓶,釉色品种也非常丰富,有青釉、白釉、炉钧釉、仿钧釉、仿哥釉、青花、仿官釉……除此之外,景德镇窑也生产琮式瓶。南宋官窑和龙泉窑烧制出最早的瓷质琮式瓶;到了明朝时期,位于广东的石湾窑主要烧制月白釉琮式瓶;到了清朝时期,琮式瓶的外壁纹饰由横线渐渐变成八卦纹,所以在清朝后期,人们又将琮式瓶称为“八卦瓶”。

青花瓷罐 君子之风


康熙时期瓷器生产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它以其胎釉精细、色泽鲜艳、造型古朴、纹样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瓷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这件清康熙时期青花松竹梅纹瓷罐,就很有特色。该罐通高33.5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4厘米,浅盘口,溜肩,弧腹,呈椭圆形,盘口颈部有一圈弦纹,矮圈足,圈足上有一圈弦纹,腹上为松竹梅绘画图案,绘画的笔法老练遒劲,功底深厚到位,使人看上去,松树苍老挺拔,枝叶茂密,竹子清新俊秀,扶摇直上,花开满树,俨然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花卉国画。同时该罐造型别致,修长得体,制作精细,白釉青花,色泽鲜艳,层次分明,青花色调青翠,成色稳定,釉色白中泛青,柔和淡雅,胎骨细腻坚实,青花颜料使用的是极为纯净的云南珠明料,呈纯蓝色,享有“宝石蓝”的美誉,而且能分出浓淡层次感。因此,从该罐的青花釉料、制作工艺以及绘画题材的特征等方面来看,该罐应属清康熙时期的典型作品。

据考,收藏界对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瓷评价甚高,其在纹饰内容上,更为丰富多彩,计有花卉、山水以及民间故事题材,松竹梅则更是康熙青花瓷绘画特征之一,松竹梅被赋予刚直不阿的高清品格和谦虚正直的君子之风,故称“三君子”。

这件清康熙青花瓷罐瓷质精良、釉色鲜艳,特别是松竹梅绘画题材,更加赋予了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大大地提高了这件青花松竹梅纹瓷罐的收藏价值。

佳士得确认“天价瓷罐”是真品


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元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日前遭到了一位来自文物鉴定者的质疑(早报9月2日C5版曾作报道)。在沉默多日后,“天价瓷罐”的缔造者佳士得公司昨天首度正式作出回应,声称确保这一元青花人物瓷罐的真实性。

“佳士得拍卖的所有物品,均经由本公司专家们的严谨鉴定、追溯来源和鉴辨真伪。拍卖目录内所载的数据,皆为真确无误。在拍卖此元代图罐前,本公司作出了极为深入的研究,确保此器的来源绝无疑问。”佳士得公司在发给早报的回应文件中这样写道。

该公司透露,此罐拍卖前佳士得就邀请了多位学者和权威专家在鉴别方面提供意见,包括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日本和欧美各地博物馆的馆长,他们均曾亲自对此器作仔细地鉴定,一致肯定其出自元代。此外,佳士得在拍卖前曾于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纽约、巴黎、阿姆斯特丹和伦敦等地公开展出此罐,来自各地的藏家和研究者也都有机会仔细观察该罐实物,并认同这件元代瓷罐的珍罕和重要性。在拍卖当日,参与竞投的包括世界知名的藏家和古董商,竞争相当激烈,这种情况下才能有了1400万英镑(含佣金后价格为1568.8万英镑)的成绩,创下了亚洲艺术品和中国瓷器拍卖等多项世界拍卖纪录。

记者从佳士得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拍卖图录内登有对于所刊载艺术品的“有限保证”条款,确保这些艺术品与图录所呈现的面貌一致。如果买家对某件拍卖的真实性有疑问,可以在5年之内请两位被双方都认可的权威专家进行重新鉴定,并提供书面意见。在经过佳士得公司的重新调查和论证后,如确实存在问题可以进行退货。

对于此次元青花人物罐“鬼谷下山”被指为赝品的事件,佳士得公司表示:“最初报道此事的《北京科技报》文章的作者,以及文中引述的人士,从未亲身检查该图罐的实物,在出版前亦未有向本公司的专家求证,只凭图片便单方面妄下评语,我们对此感到震惊和遗憾。”据称,来自泉州的文物鉴定者裴先生此前认为,该罐最大“硬伤”是“人物服饰和佩刀有明代特征”,从而推定此物不会是元代作品。

宋绞胎瓷罐与瓷盒


北宋绞胎瓷罐,高21厘米,口径8.3厘米,磨口、圆肩、深腹,胎质坚细,白、褐两色的绞胎,在透明釉的笼罩下显现出如同大理石般晶莹美丽的花纹,绞饰间千变万化,犹如行云流水、山川日月,又加怪兽奔腾、异鸟高飞,将绞胎纹饰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至,让人在观赏时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绞胎工艺始创于唐代床时继续烧制,宋以后则十分少见。将白、褐两色胎泥揉合在一起,拉胚成型后,罩一层透明釉,入火焙烧,烧成后器物的纹饰富于变化,或如本理,或如团花,或如乌羽,具有一种流动、变幻的美感。由于绞胎器的制作比一般色釉器更加复杂,所以多为小型器。有时为了节省绞胎胚料,一些绞胎p的瓷胎以白胎为主,仅在白胎外全部或部分地包贴一层绞胎泥,可见绞胎器是颇为珍贵的,吉林省博物馆所藏的这件绞胎瓷罐,是目前所发现的绞胎器中罕见的大型器。

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件属绞胎类的器物,为瓷盖盒。盖盒造型小巧玲珑,高4厘米、盖直径8厘米,器与益作子母扣合,下承矮圈足。纹饰由盖中心旋转展开,层层延伸的花纹,如同正在开屏的孔雀,华羽尽现,美不胜收。在宋代,中原地区有些瓷窑生产一种特别的绞胎类器物,即在瓷胎上施一层白、褐两色相纹的类似化妆土的物质,仍罩以透明釉,烧成器物的纹饰效果与绞胎相似。这件瓷盒绞花纹饰施于盒、盖的外部及内底,而器物的口沿和内壁均为坚密细致的白胎,外罩透明釉烧成,其制作。艺应属“绞化妆土”一类。此盒于1953年出土于吉林省农安县一座辽代古塔内,塔的建筑年代为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1023——1030年)。从与此盒同时出土的铜佛、香炉等物来看,这只盖盒是用于供佛的器具之一。

早期青花瓷罐外饰


本人收藏了一件秋香壬申青花罐,初步认定是件唐代原始青花瓷器。该罐高14.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6.5厘米,是一件较有唐代特点的小罐。据分析,很可能是河南巩县窑的青花瓷制品。河南巩县窑是唐皇家族的官窑,生产的陶瓷器工艺精细,品种繁多。

从此罐的胎质来看,胎质黄中带灰,有很多黑小点和火红色胎斑,胎身很薄,圈足浅脚,凸底无釉。胎质粗而坚硬,声音清脆明亮,与许多唐代青瓷瓶一样,是经1200℃的高温烧制而成的,是唐代中期巩县窑的胎质。它区别于宋代以后的各朝代的胎质,宋代以后的胎质细白且杂质较少,元朝的胎质多是坚细厚重,明清时期的瓷胎则更为精细。

从工艺来讲,成型后因胎质粗,同时有各种杂质,所以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装土,再在化装土上画出青花花纹,然后上一层玻璃样的透明釉。造型是球形小罐,颈细口大,显然为唐代小罐的造型风格和艺术手法。

再从青花色料来看,是进口波斯的苏麻离青钴蓝料,青花颜色浓艳深蓝,花纹晕散色泽的线条,是一件在化装土上画青花的釉下青花彩的唐代青花罐。

图案为盛开的菊花,菊中还夹杂着两条长长的芦苇,它似水墨画的艺术手法,有唐代花卉画的风格,画工精细、生动有力,区别于宋元以后画菊花多用缠枝花纹为主的风格。

小罐的“秋香”与“壬申”4个字,为唐代特点——在青花瓷器中写诗句,而宋代以后瓷器多为吉祥语句,所以也足以说明其年代。

罐的青花面釉,颜色灰青,有玻璃质感,釉面有鹅毛丝的开片纹,是早期瓷器釉面开片的特点。

这件秋香罐的造型、制作工艺、花纹、青花的散蓝色表明了该罐应是唐代中期的一件原始青花釉下彩,是巩县窑的制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瓷罐的变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瓷罐的变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