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毛瓷器鉴别真品 > 导航 >

文物交易市场真品不过5%?

文物交易市场真品不过5%?

毛瓷器鉴别真品 古代文物瓷器有哪些 真品瓷器怎么鉴别

2020-07-16

毛瓷器鉴别真品。

市场假货多是瓷器、玉器,拍场假货多是书画

本报记者亲赴景德镇揭秘造假链条

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洛阳、杭州、南京、蚌埠、景德镇……吴树的文物市场暗访之旅,历时一年,行经多省。零距离看过了文物交易市场中诸多行当的“内幕”之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文物市场总体违法!

瓷器造假之“接底”

景德镇御窑厂周围店铺林立,常有人租铺但不开张,闭门在内掘地三尺,找寻埋在地下的清代瓷片。由于瓷器底部是鉴定的重要部位,因此仿制高手们便用将旧底和新器身拼合的手法,做出从外表上看不出丝毫痕迹的仿制品。古瓷底的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如今光绪年间的底一个要2000元左右,道光的要 5000元,乾隆的要6000~7000元,康熙的约8000元,雍正的最贵,约10000元。

“文物交易市场”

真品不过5%?

吴树称,国内“文物交易市场”上主要的流通商品有两类,一是真东西,主要是出土文物、传世品,二是假货。从比例来看,前者不过占去5%,而充斥市场95%以上的则是后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刻、壁画、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属于国家所有。”并且“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所谓“传世品”部分,文物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这些文物可以依法流通。

一般认为,文物法确立了公民个人拥有和流通文物的合法性。但珍贵文物、国有文物等仍属于不能交易的范畴。所谓珍贵文物,是指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一、二、三级文物。目前各地大量出现的各种私人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或艺术品主题会所等,建立的依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但对于法律的不同理解仍然存在,有专家就认为,对于文物保护法所言的“依法转让”问题,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买卖”,私人可以无偿转让或者互相交换,如果涉及“有偿”,仍需通过文物商店或有合法资质的拍卖机构的途径。

中华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常务理事李广琪认为,现在人们往往把“旧货”跟“文物”混为一谈,其实旧货并不一定有实际的文化价值。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很有必要。

艺术品制假已形成专业“地下市场”

与“真”文物面临的纠结局面相比,“假”文物、艺术品的泛滥影响则更大。在收藏圈子中,不时可以听到某某藏家花了上亿巨款,收购了满室“国宝”,经专家鉴定却无一真品,欲哭无泪。也常有鉴赏家抱怨:屡屡被人邀请“掌眼”,但乘兴而来,却几乎次次要败兴而归!吴树称,近两年市场上假货最多的是瓷器、玉器,在拍卖市场中最猖獗的,则是书画。

经过数十年的江湖历练和经济洗礼,国内的文物和艺术品制假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网络严密、技术高超、渠道通畅的专业“地下市场”。如以书画而言,上海仿陆俨少、程十发,广东仿高剑父、高奇峰,西安仿石鲁,香港仿林风眠、陈之佛,台湾仿张大千、黄君璧。生产者、中介者、售卖者各司其职,产品档次也划分明确,顶尖的仿品进大拍场,甚至进入博物馆收藏。

日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一件被称为“壶王”的“镇馆之宝” ——长沙窑大壶被媒体质疑是赝品。其捐赠者安徽淮北的民间收藏家丁仰振也被卷入其中。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约600件藏品是从丁仰振手中征集而来。虽然对此事的调查尚无最终结论,但不难看出,仿品至少已经发展到可以令专家、藏家们“集体困惑”的程度了。

根据吴树的说法,目前最受市场追捧的陶瓷赝品主要有“官、哥、汝、钧、定”宋代五大名窑生产的器物和景德镇生产的元明清官窑瓷器,其中造假时间最长、造假水平最高、对文物市场杀伤力最大的是后者。

链接:古玉制假手法种种

火烧法

将玉件直接放在火上烧或涂上火碱后用石灰包好,放到锯末里埋起来,这样在玉石上烧出的白色叫“鸡骨石”,如果将其立即冷却就会产生牛毛纹;若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化学物质,便会制出各色牛毛纹玉石。之后用砂纸沾猪油,对其表面打磨直至出现光泽。

酸咬法

将玉器在需要加颜色的地方用化学方法加热,放入硝酸、硫酸的水中,接着把需要保留色彩的地方用混合物封好隔离,再放入特制液体中浸泡,使颜色浸入到玉石缝隙中。最后对其进行全身封闭打磨。

加压法

将器物打磨、着色、上油后,用按一定比例的混合碱包裹好,放入高压釜内,几天后取出,再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处理完成。这种手法一般用来仿制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玉器。

“研究所”里造出

高科技“杀猪”仿品

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景德镇一处偏僻的民房中,记者见到了在行内以仿制清代某种瓷器著称的A先生。他告诉记者,自从数年前经他手制作的一件东西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中拍出千万元以上的高价以来,进入各大拍行的他的仿制之作,至少过百件,“翻开那些图录,(某种瓷器)很多都是我的”。

A先生的这所民房中,从拉坯到烧成的设备一应俱全,大袋大袋的陶土堆放在地上,分门别类,等待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调配。书柜中大陆、台湾等各种版本的陶瓷类书籍、杂志堆满。工人正在制作的器皿有六七种,每种数量都不大。他自言这里就是一个“研究所”,而自己从事的则是高科技的研究工作。他告诉记者,要做出一件够等级的仿品,需要从选料、制胎、颜料配置、器型设计、绘制、装饰风格等所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丝毫不能马虎。一种颜色的调配,要不停地做出样品来比照、实验,直到与想要仿制的器物完全一致为止。他拿起一个花瓶,几个面的装饰纹样、颜色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实验色卡”。根据层层历练烧成的仿品,与真品的相似程度往往高达八九成以上,不要说外行,就是“老鸟”也很难不走眼。据说A先生所制作的某类清代瓷器,因为真品与仿品实在难以甄别,目前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人敢下手买了。

根据行内人的说法,类似A先生这种水平的仿制高手,在景德镇约有十来位。他们各是一种瓷器的专家,各有秘不示人的绝活、配方,多“大隐隐于市”,低调烧瓷,少与他人往来,仅通过固定、长期合作的渠道进行交易。近期有一位香港的资深藏家专程到景德镇考察瓷器仿制,看了一些高手的十几件作品之后,连称:“看不懂!看不懂!”

除了这类手法,瓷器仿制中的“杀猪”(指用假货骗人)手段还有不少。

有图有真相

近日,在某知名论坛网友“愤青的小鸟”发帖曝光了不良商贩把石头“变”成翡翠的全过程,令人惊悚。

交易市场“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

文物仿制品一般来说有三种:一种是收藏、学术机构为了研究、教学、陈列等之用制作;第二种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收藏和观赏需要,或作为工艺礼品、纪念品仿制;第三种则是纯粹为了以假乱真而仿制。前面两类仿制品,往往有仿制的标识,或者在尺寸等方面有所区别,第三种则没有。

而在前两类仿制品中,也有高下之分。在景德镇作仿古瓷规模最大的黄云鹏的主题公园般的工作坊中,成百上千的泥坯整齐堆放,展厅中有从宋到清各个朝代的仿品,价格从数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然而在行内人看来,这些仿品的水平并不高,只能作为礼品和纪念品之用。但国内某著名博物院曾经仿制作为纪念品出售的一批高仿瓷器,却曾经被人磨去仿制标识后当做真品高价交易。

李广琪在景德镇也有自己的品牌和瓷窑,他的主营业务,是高仿瓷器的生产。在北京古玩城中他的店铺里,四壁摆满了各种高仿瓷器。他说自己从来都明确说明,自己卖的就是高仿器。但这并不能避免他的产品进入拍卖行,并被当做真品拍卖出去。他坚持认为,所谓文物、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乱象”,并非生产乱,而是操作乱。换言之,“乱”的原因在交易环节。

A先生也称,自己从来没有跟人说过自己的东西是真东西,所有的买家也都知道买去的是仿品。但“至于他们买去之后干什么,我不问,也不关心”。有时自己的作品通过拍卖公司或者其他途径卖出了高价,但那个钱也不是进了自己口袋。

李广琪说,文物、艺术品收藏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规范市场首要的就是素质教育:一方面,是玩家的素质教育,学会自己给自己掌眼;另一方面,是对鉴定机构、交易机构的人员进行职业水平和道德、操守的教育;还有一方面,是政府的监管不能缺位,现在监管太不力。

为何能以假乱真?

造假者:

专家水平不行

高科技鉴定无效

那么“假”为何能“乱真”?这些在景德镇生,景德镇长,在瓷器行业中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人,对每一位仿制高手的手法都了然于胸。“我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一位常常在国内各大城市间奔波,为拍卖行和仿制高手们“牵线搭桥”的人士称。而对于那些频频在大众媒体上露面的专家,他们却大都持轻视的态度。 “专家只有理论,不懂制作,谈不上懂瓷器。他们说什么什么标志是某个时期的典型标志,是鉴定标准,却不知道那个就是某种生产手法造成的,我们复原那种手法就是了。”A先生说。

而对于各种物理、化学等高科技鉴定手法,很多人也并不太在乎。一方面,鉴定机构手头现有的数据库数据远远不足,“即使真的是老东西,他数据库里没有的,都说是新的,你说它怎么管用?”另一方面,各种测试方法都有年代的误差范围,高古的文物误差五十年不太能造成大影响,但清代或者民国的东西,到现在也就一百来年,这种程度的误差,就令测试结果不能起到任何参考作用。

还有一点,很多高仿的东西,买家买去不过是为了洗钱或者送礼之用,价格越高反而越好,遑论其艺术和工艺水准,的确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而高度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话语权垄断,也为“假作真时真亦假”提供了完美的土壤。从今天的江西、河南、河北的瓷窑中烧出的“宋瓷”、“元瓷”、“清瓷”,在某位藏家的密室中放置若干年,在拍卖市场上周转了几个来回之后,谁还会在乎它们的真假?

taoci52.com编辑推荐

祖传珍藏多真品 市场执嚟流嘢多


免费鉴宝现场,市民反应热烈。现场鉴宝。

现场鉴宝。

市古玩协会举办民间免费鉴宝活动受热捧鉴宝大师解析收藏热现象—

文\记者陈杰图\记者陈卓达

由市古玩协会举办的民间免费鉴宝活动受到藏家市民的热捧,单前日下午就有20多名藏家拿了上百件藏品来鉴定,包括瓷器、玉器、书画、沉香等,鉴定现场也是有喜有悲,一些藏家兴致勃勃带着众多藏品而来,却被告知大都属于赝品;还有一些藏家在藏品被鉴定为真品后,心情则异常激动。在真真假假的古玩背后,呈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近些年市场上淘来的藏品,许多都是赝品;而祖传的藏品,大多是真品,收藏价值较高。

在前两天的鉴定活动上,区叔收获很多,他带来的3件藏品,经过专家的鉴定,都是清朝的真品,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区叔说,这些藏品都是祖传的,从祖父到父亲再传到他手上。而另一位藏家李先生的多件沉香藏品也得到专家肯定,认为颇具收藏价值。李先生称,他的沉香也是祖传的。

与祖传藏品真实度很高不同,一些近年从古玩市场收藏的藏品的真实度要低很多。前来鉴宝的一号藏家带来的7件瓷器,竟然没有一件是真品。据他介绍,他这些藏品都是近些年从古玩市场淘来的。

在鉴定现场,两位30多岁的女士小心翼翼地拿出包装精美的小盒子,将两颗豆粒大小的红色宝石呈现在文化部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黄绍南面前,但经鉴定,收藏价值不高。

黄绍南称,从藏品的正面看像是天然红宝石,但通过放大镜细看内部,却发现里面有一些水泡形状的物质,估计计是被染色的结果,并建议两位藏家去广州华林国际做专业的珠宝鉴定。两位藏家介绍,这两个红宝石是他们前几年前往缅甸旅游时买的。

“做旧”造假技术

让经验不足藏家栽倒

黄绍南说,现在古玩市场假古董多,诱因就是巨大的炒作空间带来的利润。古玩市场还不很规范,收藏的人多,但收藏的水平却没有提升,对古玩物品的鉴定能力有限,导致造假的商家特别多。其中主要的做法就是“做旧”。像瓷器做旧,就是要把新瓷器表面的光泽去掉,采用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涂在瓷器表面上,让新瓷器呈现旧感觉。瓷器做旧的另一道工序是“开片”,让新瓷器表面有细细裂缝,然后再把这些瓷器长时间埋在土里,或调配相应的材料,将去光、开片后的新瓷器长时间煮,让新瓷器看似古远。

黄绍南说,曾到过一个瓷器藏家家里,其收藏了一大屋瓷器,基本都是假的,他都不忍心告诉该藏家。“对于古玩爱好者,甄别古玩真假的知识都需要实践和摸索,否则收藏了赝品就当是"交学费了"。”

瓷器鉴别方法

对于古玩瓷器,古今拍卖行瓷杂总监谢中文认为可以从5个方面来甄别:造型、瓷胎、釉色、工艺和光线。光线分“贼光”和“宝光”之分,其中“贼光”较为刺眼,而“宝光”较为柔和,新瓷器多为“贼光”,古玩瓷器应是“宝光”;而造型方面不同年代有所不同。他曾鉴定的一个玉器,是个鸟头与人脸的结合,藏家说是某某年代,但该年代没有这类的造型出现。看釉色要关注色泽的肥润、不同年代,其釉色脱釉、开片也不同;工艺方面古人十分讲究,作品蕴含阴阳五行的布局。

书画鉴定方法

书画方面,黄绍南提供了一个甄别方法。书画大家书画作品材质都很好,墨、纸或绢都很讲究。真正的古玩书画尽管年代久远,但字体、图样依然亮丽,而不是灰暗、无神的样子。可以观看墨色是否“透底”,年代越久远,透底越厉害,如果字的墨色依然像浮在纸上,就有问题。宋元以前的书画,都以绢为纸,绢含有蛋白质成分,年代久远会散开,用手轻轻扣,会形成一层灰样的物质。

文物市场 只有下家的大买卖


假古董、假拍卖、假鉴定……这是当前号称亿人收藏的古董市场面临的现实。

5年来,吴树写出了《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希望借此给这个近乎疯狂的市场降降温。可这样的疯狂,并非一日所成。就连已到耄耋之年的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也开玩笑地说:“亿民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

写完《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吴树说,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以后不会再写关于中国文物市场的书,“三本书已经足够,这个市场已经太假太黑太脏。”

进入这一行,吴树时间并不长。2000年后,他来到北京养病,闲玩时去了一趟潘家园古玩市场,“听着那些人白话一件旧东西,说得头头是道,我开始对这些玩意儿感兴趣,就想着搞懂这样一个玩意儿怎么会值这么多钱。”

此时的国内文物市场,已经经历了头20年的蹒跚学步,从“四旧”到玩意儿再到文物,古董逐渐在人们心中有了地位。走街串巷收购旧货,到潘家园古玩市场“淘货”,再加上“一夜暴富”的古玩神话传奇的演绎,越来越多人开始投入到这个看似一本万利的市场。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代青花瓷“鬼谷子下山”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纪录。

“这就像一个导火索,瞬间点燃了国内收藏界的热情,极度狂热的时代来了。”吴树说,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准备靠这一行发家致富。

在一次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上,吴树听到一对父女的对话。女儿看着防弹玻璃后面的瓷器和画作,对父亲说:“爸爸,这些我都见过,咱们家都有。”而父亲不置可否地拉着女儿离开。

这件事让吴树真正体会到了全民收藏的热情,他决定对文物市场做一次深入调查。

没有藏家 只有下家

第三本书稿写完后,吴树曾拜访了一次在中国古陶瓷鉴定界一言九鼎的专家耿宝昌老先生。他们俩话很投机,谈文物市场,谈艺术品拍卖的“亿元时代”,谈文物保护……当他问及对当下中国文物鉴定界的情况有何看法时,这位业界泰斗竟然连说数句:“不谈、不谈。”随后又开玩笑地说了两句打油诗:“亿民倒古玩,历史文物全玩完。”

这句话让吴树印象深刻,“虽是玩笑话,也是当下全民收藏的真实写照。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频繁,交易中毁坏,原始信息丢失,导致真假难辨,变成为失去根系的工艺品。”

在他看来,收藏早变成了过去式,买卖交易成了当前文物市场最主要的功能。“像收藏家马未都这样的人早退出了现在的文物市场。”

“我们现在都是做生意的人,甭管多有名号的收藏家,只要拿着文物去交易,都是冲着这些东西的经济价值去的,哪管什么收藏价值,只要能卖高价就是价值。”北京古玩城店主李广琪对记者说。

吴树也同样认为,“历史上出现的收藏热都保持着精神上的某种追求,唯独这一次全民收藏运动,都是建立在追求暴利的幻想上,以至于在近亿人的古玩市场上,看不到收藏家,只有上家和下家。”

没有兴趣 只有买卖

究竟谁能发财?

吴树说,一类是显性富人;另一类是隐性富人。这两类人趸藏的物品无论真假,也无论出处,都可以成为他们欺行霸市、赚取暴利的筹码。因为他们借助金钱或权力建立起来的绝对威望,垄断了文物、艺术品价值和价格上的话语权,只需将自己的藏品进行二次包装后送上大拍卖场,便能够创造出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的巨额暴利。

在暗访中,吴树曾遇到一位富豪自称有1000多件“官窑瓷器”,他去看发现几乎全是仿品。富豪告诉他,是专门聘请的经纪人帮他寻宝,花了近亿元。而亲近这位富豪的知情人告诉他:“从故宫和国家博物馆请来的专家,很多人都说大部分东西是假的、是赝品。可是老板鬼迷心窍,反倒骂人家是伪专家、不学无术。也有少数专家说是真的、是国宝,老板就发给高额鉴定费,来一趟就可以拿几万元钱走。这样一来,说真话得罪人、挨骂,就不来了。说假话可以挣钱,又不用负什么责任,见东西就叫好,说是国宝。讨老板喜欢,拿完钱走人。”

李广琪接触的人中,很多有钱人跨进古玩界就是为了圈钱,不管古董是不是真品,只要能赚钱就行。甚至有人去景德镇拉一车仿品当真古董来卖。“这些人做生意,永远只有一个概念:赚了还是赔了,其他根本不考虑。”

中国文物市场

除了国营 大多违法

吴树对文物市场进行调查发现,中国现行文物市场除国营之外,几乎整体违法。“道理很简单,因为市场上分两种东西,一是所谓的真品,一是赝品,真品大多数是出土文物,违反了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出土文物可以交流,但交易违法。而赝品,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小的是欺诈,大的违反《刑法》,属于诈骗。”

“假若按照中国现行的《刑法》、《文物保护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定罪,时至今日,全国现有3000多处各类古玩市场、近100万家商铺,通通违法经营,约占人口总数0.11%-0.5%以上的中国公民涉嫌非法文物交易罪或者商业欺诈罪,从事文物走私、制假、贩卖活动的人数约200万以上。”吴树说,要整顿市场,有两个解决方案:“一是关闭市场,二是修改法律,可这两条似乎都无法做到。”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实现总成交额396.96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74.03%。以全国3000余人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从业人员规模计算,2010年度,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务创造税收超过8亿元,人均创造税收额超过26.67万元,远超金融、保险等产业。

网友质疑文物非真品 三峡博物馆:假不了


被质疑为赝品的文物

最近,故宫宋代哥窑瓷盘被损坏一事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上也掀起了一股文物保护热,昨天,网友“遇见”在大渝网发帖称,三峡博物馆里的文物“乾隆款红菜花卉藏果瓶”不是真品,并提出自己的多个质疑。昨天,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三峡博物馆瓷器专业人士于小琳,她称,该瓷瓶是1957年从故宫调到重庆市博物馆的,经过多名专业人员鉴定,绝对是真货。

色泽太鲜 文物被疑有假

网友“遇见”在帖子中说,她一直认为博物馆里面的文物,应该都是真品。但最近两周,她在三峡博物馆仔细看了一些文物,发现也不尽是。她说,里面有几件器物看起来不像上了年代的产品,因为包浆看上去不对。“几百年了,还保存得这样完好?”

“遇见”所说的“包浆”一词,是指文物在悠悠岁月中,因为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或者因土埋水浸,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射线的穿越,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遇见”将她认为包浆不对的“乾隆款红菜花卉藏果瓶”的照片发到网上,记者从照片上看到,该瓶的外表看上去色泽鲜艳,确如她所说,仿佛出炉不久。

昨天,记者联系上“遇见”,她说,她是古董的业余爱好者,并非专业人士,但对古董,还是“懂一点”。此帖发出,很快引起上千网友的关注,其中有自称懂行的网友说,此瓷器看上去真的值得怀疑。

博物馆回应:经过鉴定假不了

昨天下午,记者就此采访了三峡博物馆瓷器专业人士于小琳。谈及网友对这件文物的质疑,她便笑了。她说,这件文物假不了,经过了多名专业人士鉴定,是真品。

她还说,乾隆款红菜花卉藏果瓶是1957年从故宫调到重庆市博物馆的。1951年,重庆市博物院建成,1955年,更名重庆市博物馆。为支援地方博物馆的建设,故宫为重庆博物馆调配了一些康熙、乾隆时期的瓷器。“为支援地方博物馆建设,调文物到地方博物馆,是件很普通的事儿。”她说,这个瓷瓶调来时,没有定等级,也没有相关的神秘故事。三峡博物馆建成后,该瓶被定为馆藏文物。

于小琳说,去年,我市的专家组将这一文物拟定为二级文物,并上报国家文物局。该瓶最终被评定为二级文物的可能性很大。

疑点

1 为何没有包浆?

网友问:这个乾隆款红菜花卉藏果瓶是真的,但它为何没有那种沉淀着时光的包浆?

于小琳:鉴定它是不是文物,光通过看展柜中的实物,是不行的。看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除了看,更重要的是“上手”,通过手的触摸来感受。至于包浆,它是件宫廷瓷器,保存很好是正常的,不像一些出土文物,看其包浆,就能看出古色古香。

2 藏的是真品,展出的是复制品?

网友问:博物馆会不会将真品放在幕后,前台摆上复制品,让人误认为复制品是真品?

郑丹(三峡博物馆瓷器藏品部主任):网友说的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博物馆有专门规定,如果是复制品,那是必须要标明的,没有标明是“复制品”的,肯定就是真品。这一规定,是必须严格执行的。

网友声音

网友“蓝小琪”:这么多人参观他们应该不会弄假的吧。

网友“望海人”:仿品,不可能哦。

网友“行者天下”:颜色有点艳,看着有点像现代做工。

网友“旧日的足迹”:一般情况下,像瓷器、书画这些展出的都是赝品,真品都在保险柜里!

记者 聂超 实习生 孙寒敏

新闻链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紧邻重庆市人民政府,与重庆人民大礼堂遥相呼应,是中国首家以地域文化命名的大型博物馆。

三峡博物馆内收藏文物近万件,可储藏30万件文物,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2005年6月18日,三峡博物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随着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古瓷器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收藏界的第一大门类,吸引了众多收藏者的目光,尤其是近年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和不断扩大的升值空间,更是使古瓷市场人脉迭升。但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赝品流入市场,一时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伪。那么,如何在赝品泛滥的古瓷市场中选真品?

1、学习古瓷器知识。瓷器是由中国古代首先发明并长期烧造后传遍世界各地的器皿。中国瓷器的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瓷器最为丰富。瓷器的种类较多,需要先对某类做系统性的学习,便于全面的掌握。比如釉下彩和青花,要看画功是否熟练、清晰,色泽是否莹润、透明,釉下装饰注重工笔式写意,必须是手工绘制,不是印花、贴花,而且颜色要光亮;

2、多看、多问、少出手。多数古瓷收藏者喜欢从旧货古玩市场上“淘宝”,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就整个瓷器收藏界来说,珍贵古瓷数量是较少的,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便收藏大家也不易得之。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得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极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所以如果在地摊或旧货市场上发现了它的踪影,实属可疑,收藏者一定要慎之又慎。

3、追求品相高的。收藏界有句“行话”:“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意即瓷器没有好的品相,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收藏的古瓷要基本完整,不能有冲、炸、磕、崩、掉彩等明显的毛病。古瓷收藏还讲求艺术性,瓷器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档的;制作工艺要精,彩绘纹饰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妥当,审美情趣要高雅,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

武汉陶瓷收藏市场崛起 5年涨5倍藏家按揭买瓷器


“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之后,武汉当代陶瓷收藏市场也逐渐崛起。”青年陶瓷鉴赏家、收藏家付国荣称,2000年左右,一件当代名家瓷器也就卖几千元一件,当时消费的主力是工薪阶层,有人曾按揭付款在他那里买过瓷器。到2003年左右,开始有小老板介入该市场,到2008年以后,动辄10多万的名家瓷器已很常见,收藏人群以有经济实力的企业主为主。

记者了解到,付国荣手上有一件长宽各50厘米的粉彩《瑞雪丰年》瓷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的作品。2008年,付国荣买这件瓷板画时花了1万元,但次年,一个藏友以3万元买走,后该藏友因想变现,付国荣以6万元价格从其手上又把这件作品买回。因其画工独到,很有意境,现已被国内排名前三的嘉德拍卖公司选中,这件藏品还在继续增值。

付国荣介绍称,同等水平的一件作品,2008年至今5年时间,市场价格至少涨了5倍,而且越是精品,价格越坚挺,即便在整个艺术品不景气的年份,精品瓷器也在稳步上涨。他提醒道,收藏名家瓷器,要关注瓷器本身,不要一味迷信作者头衔,从材质选用、寓意、作者情感投入、纹理机理的表现等考察一件作品是否精品。

素三彩瓷器鉴定评估与市场交易行情


以黄、绿、紫、白等彩料为主,不用红彩,称素三彩。其工艺是在瓷坯上先按预定的图案进行刻划,待坯体干燥后以高温烧成素瓷,再将作地色的釉浇在涩胎上,干燥后,刮下花纹图案中应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温烧成。最早的素三彩见于明代成化年间,清代的素三彩瓷器是在继承明代成化素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黄、绿、紫为主要色调,再加上新发明的釉上蓝彩相辅。清代康熙时期素三彩最为盛行,康熙素三彩瓷器,主要采用胎体装饰和釉彩装饰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彩绘原料的增多、工艺烧制技术的进步,成为著名的瓷器品种之一。

镇江博物馆藏康熙款黄地素三彩绿紫龙纹盘(图1),高7.2厘米,口径40.3厘米,底径26厘米;折沿,曲腹,圈足。折沿上绘腾跃于彩云中的龙,盘内腹绘梅花、菊花、荷花、牡丹花,每枝上的花卉都开得繁茂,片片花瓣形成很多层次,疏密有致,黄地、白花、紫花、绿叶,色调温润鲜艳,绚丽工巧。内底部为二龙戏珠纹,龙一紫一绿,四周祥云缭绕,气势贯虹,栩栩如生,外腹绘二龙戏珠纹,间以花卉纹。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双圈款。全器色彩有黄、紫、绿、白、蓝等,色彩浓淡适宜,釉面光亮坚致。黄地三彩是延续明代工艺方法制作的,制作时在素胎上划刻纹饰轮廓线,施釉后经高温烧成白釉暗花器,然后用黄釉涂地,紫、绿、白等多种彩釉描绘纹饰,再经低温火烧制而成。

康熙款白地素三彩花蝶纹碗(图2),高6.7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6.7厘米;口微侈,深腹,平底,圈足,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碗外腹绘花蝶纹,用墨线勾勒枝干、花叶、花瓣、花蕊的轮廓,填以黄、绿、紫、湖绿等低温釉,釉下暗刻龙纹。紫色枝干,绿色叶片,黄色花朵,鲜艳夺目。花卉下暗刻龙纹若隐若现,与花蝶纹的清晰明丽相映成趣。暗刻,出现于明代,到清代康熙年间得到充分应用,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色。寂园叟《陶雅》提到“素三彩之盘、碗,各有凹雕暗龙,其浅碧一色,最为鲜艳。其特点是采用釉下刻龙纹与釉上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方法,瓷器表面呈现出在彩釉纹饰下隐现的龙纹,显示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康熙素三彩中创新之作。

康熙素三彩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品种,“虎皮三彩”。其釉面由黄、绿、紫、白色斑块浸晕而成,宛如斑驳的虎皮,故名“虎皮三彩”。传世品中多见康熙虎皮三彩碗、盘等。如康熙款三彩虎皮纹瓷碗(图3),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9厘米;撇口,下腹弧折,圈足,足内双圈有“大清康熙年制”双行楷书款;内外施黄、绿、紫、白色相间的釉斑,俗称“虎皮釉”。

康熙以后素三彩瓷器少有制作,镇江博物馆藏有一清绿地素三彩香炉(图4),通高28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13.5厘米;六边形,平唇,短颈,折肩,平底,三足,肩腹部饰一对兽形耳;有盖,盖钮饰狮形。

揭秘文物市场鉴定乱象:互不拆台成潜规则


一张连“伪作”都算不上的学生习作,竟然成了徐悲鸿的作品进入国内知名拍卖公司的殿堂,高调地拍出7280万元的天价!两件随便找来一些玉片串起来的所谓“金缕玉衣”,就被几个著名专家“评估”为24亿元。这不禁令人慨叹:艺术品和文物鉴定的水到底有多深?

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近来,“金缕玉衣骗贷案”、“徐悲鸿假画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此前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里经过专家鉴定的唐代“壶王”,也被指为赝品;不久前,曾经创下近现代书画拍价新纪录、以4.225亿

元成交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也被有些业内人士怀疑为赝品……

然而,还不止这些。不久前,北京一位藏家刘先生花387万元,从故宫博物院著名陶瓷鉴定专家毛晓沪手里购得“宋代汝窑碗”一只,还附带一份由“中国文物鉴定中心和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中心”共同出具的真品鉴定证书。然而,此碗却被五位故宫陶瓷鉴定专家当场指出是假货。目前,刘先生已经向法院起诉,以维护民事方面的权益;一件在收藏品市场上以不到500元价格出售的瓷器,在浙江省杭州市一家鉴定机构经仪器分析检测后认定为“西晋真品”,这家鉴定机构从2009年以来已经鉴定出三四千件“真品”……论及近年来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天价赝品,更是数不胜数。

虚假鉴定文物,狮子大开口乱开天价,出具鉴定证书让一般藏品穿越朝代、以假乱真,这是目前鉴定队伍中出现的乱象之一,却足以对成千上万的收藏者造成伤害,也让藏家们陷入信任危机,某些“鉴定师”在世人眼里大失公信。这不禁让人担心:“谁来为文物鉴定正名?”

有专家“浑水摸鱼”

著名青铜器收藏专家张颂斌先生说:“近年来随着收藏队伍的不断壮大,收藏投资者对藏品的鉴定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各类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鉴定专家也相继兴起,这对收藏市场的发展来说本是无可厚非的好事。然而,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个别机构和个人则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打着‘鉴定师’旗号的伪专家充斥市场,导致收藏市场遭遇鉴定混乱的发展瓶颈。”

“像中国这样,鉴定组织遍地开花,以收费为目的,在国际上少见。”曾出版多部纪实作品揭露收藏市场黑幕的文化学者吴树说,普遍的做法是,鉴定专家会对被鉴定的古董估出可能比实际价值高得多的评估价,因为这与鉴定专家的利益直接挂钩。“目前在业界,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为100元至500元,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上升至2000元到若干万元,根据鉴定专家的名头来,名头越大,收费越贵。”

道德有瑕疵就别混了

张颂斌说:“目前在鉴定中出现的问题,一是水平不到,另一点是有些人以牟利为目的。有些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鉴定往往不准确,因为会受到一些利益驱动。”他说,目前,造假技术发展很快,可以说是鉴定跟在造假后面跑。除了大量低水平的造假,还有些造假高手堪比专家,很容易蒙混过关,有些名头很大的文博专家,可能对市场上的造假情况不了解,往往在鉴定中出现纰漏。

针对市场上有些所谓专家“把假的说成真的,把普通的说成天价”的状况,张颂斌说,鉴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些藏品应该由多位专家分头鉴定,写出鉴定意见,并且要进行讨论,出证书要慎重。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说过,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国外文物收藏界,国外的文物鉴定基本采信个人口碑。比如原苏富比亚洲区主席、瓷器鉴定专家朱廉·汤普森,很多大买家就听他一句话,他说对就对,他说错就错。他不可能被一大堆人裹挟着参与鉴定,也不可能为了拿几个钱就放松鉴定尺度。技术上出错可以原谅,道德出现瑕疵,终生就不可能再在文物行业混了。

真真假假,说还是不说

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白云哲先生认为:艺术品与其他商品有着很大的不同,往往存在“你说真,我说假”的情况,有时候真说不清楚。它的标准不好界定,古玩店的东西也好,拍卖会上的拍品也好,谁鉴定了?鉴定准吗?往往会出现争议,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上打假,往往难度很大。有些“打眼”是鉴定专家业务水平准不准的问题,更复杂的是,有了利益驱动,亦真亦假。有人甚至知道是假的,他还去买假,因为他可以再卖出去。

对于很多收藏者来说,文化市场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要加强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让藏家提高鉴赏水平,减少“打眼”的机会。

据一位业内人士称:在鉴定行业,有着“互相不拆台”的不成文规矩。也就是说,一个鉴定专家已经开出的评估报告和评估价格,同行一般在明面上不会拆台,而会选择私下沟通。在谢根荣“金缕玉衣”的鉴定上,几位鉴定专家就表示,当时是最权威的史树青先生给出了24亿元的评估价,其他专家便不好发表不同意见。在一次民间鉴定会上,记者也曾见到,对于有些专家鉴定过的藏品,其他专家即使发现有问题也不便发表意见,一位专家无奈地向记者透露:“都在一块儿混,不愿弄些得罪人的事。”据说他还因此曾被人找上门来。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难题。

自律和监管均有欠缺

目前,我国民间的文物鉴定既未形成成熟的行业自治,也缺乏法律层面的规范和监管。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如文物保护法、拍卖法、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管理规定、职业技能鉴定规定等,几乎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有关鉴定专家的资质、鉴定程序、法律责任等也是空白。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首先是无法律管,虽然文化部2009年出台的《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对文物鉴定有相关规定,但这部行政规章的内容并未涉及目前广泛存在的民间文物鉴定;其次是无机构管,省文物局只对该局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再次是鉴定者无需承担鉴定责任,即使文物鉴定被确定为虚假,也难以追究鉴定者的责任,因为没有哪条法律法规对此进行明确规定。

济南市博物馆馆长李晓峰说:“前几年,在世界博物馆日,他们曾经组织专家为社会服务义务做鉴定,在鉴定中发现90%的藏品是仿品或者赝品,真正够得上文物级别的非常少。现在古玩市场上动不动就是专家,哪来这么多专家啊?”他认为,要端正文物鉴定市场的风气,既要靠行业自律,也要靠包括媒体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同时还需要法制建设。“过去文物鉴定是文人圈里的雅事,现在是‘全民收藏’时代,有相关法规的规范,才能保障文物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近年高古瓷交易又掀起收藏市场一股热浪


高古瓷和明清瓷是古陶瓷收藏的两个部分,两者本不应该被分开的,形成这种现象有历史的原因。中国古陶瓷收藏从明代开始,主要收藏宋瓷,明代中晚期开始出现仿古的玉器和瓷器,证明其收藏之风颇盛。到了晚清才形成两个板块,是因为当时古陶瓷的经营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北京的藏家主要是达官贵人,他们在皇城根下高古瓷,目前业内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认为高古瓷应是指南宋以前,包括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各朝代所制作烧成的各种瓷器;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高古瓷器仅指唐宋时期制作烧成的瓷器。这两种说法中,前者认可度比较高。因此,目前市场上说的“高古瓷”是一个与明清瓷器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明清以前的瓷器。

他说:中国的古瓷分明清官窑板块和高古瓷板块。“明清官窑”的板块,按照瓷器烧制的种类,可以分成“明青花瓷器”、“明代彩瓷”、“明代单色釉”、“清代青花瓷器”、“清代青花釉里红”、“清代斗彩”、“清代五彩”、“清代粉彩”、“清代单色釉”等单元。“高古瓷”板块,通常指的是元以前的瓷器。“高古瓷”板块又可以细分成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单元。

目前的古瓷中,明清官窑瓷器已经非常稀少,而年代更久远的高古瓷则更少,而绝大多数都被藏入世界级的大博物馆之中,因此在市场中流通的数量就更少。这其中,又以宋元瓷器尤甚,以汝窑瓷为例,目前,汝窑传世品仅60余件,其中台北“故宫”收藏24件,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8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藏有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美国圣路易美术馆1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有两三件在私人手中收藏。

东莞市收藏家协会理事何志坚在描述高古瓷的稀少时说,鉴定专家到东莞给收藏家开办讲课的时候,讲到高古瓷的特点及数量的时候,都会调侃一句“大家不要做梦。”意在跟藏家强调要收藏一件高古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购买时要非常谨慎,不要抱有捡漏的心理。

高古瓷市场正由海外转向国内

几年前,高古瓷的市场确切地说是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的纽约、伦敦。这跟过去的历史有关,在过去几百年里,欧洲家族式的长期收藏造就了海外收藏中国陶瓷的历史传统。去年翟健民到松山湖开讲座的时候,给在座的藏家看的诸多图片中,其中有一件是宋代茶叶末釉碗,这个碗在一位日本的藏家手中藏了60年。翟健民说在日本瓷器收藏家手中,有一些高古瓷,都是早年间收藏的。

国内市场的藏家在前几年大多数目光都盯紧明清官窑瓷器,再加上对高古瓷的知识积累不多,出手都比较谨慎,不敢轻易触及高古瓷,再加上欧美买家大多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因此,中国高古瓷的价格在海外普遍高于国内市场。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被全球古董界巨擘的伦敦古董商艾斯肯纳兹以1568.8万英镑拍走,高古瓷的价格也从此开始上涨。

但随着这两年,玩家越玩越高端,对高古瓷开始了解,眼光也逐渐投向越窑、长沙窑、龙泉窑、建窑、湖田窑、吉州窑,耀州窑、磁州窑、洪州窑等窑口。再加上山西煤老板、温州商人的大量资金注入艺术品市场,国内高古瓷的市场也开始上扬。记者查看拍卖成交记录发现,2009年香港苏富比春拍上,一件南宋官窑青瓷粉青釉纸槌瓶以6752.75万港元落槌,拍出了全球范围内宋瓷的最高成交价。

高价之下催生赝品收藏需谨慎

存世量稀少,必然造成价格居高不下,高价是赝品进入市场的动力。

藏家的谨慎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赝品冲击市场是高古瓷最大的风险。由于高古瓷器相对来说制作工艺比较简单,文饰并不复杂,因此也成为赝品泛滥的重灾区。目前,高古瓷的造假因资金大和高科技注入,已经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吴树写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有的造假高手甚至可以保证他造的瓷器赝品可以通过各大拍卖行的鉴定,而且可以拍出过百万的价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