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 导航 >

钧红釉制作过程及推广意义

钧红釉制作过程及推广意义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钧红瓷器怎么鉴别 如何鉴别钧红瓷器

2020-07-16

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使陶瓷产品市场增添新意,推陈出新。本文就JH—7806钧红釉的制作推介给读者。

一、钧红釉配方组成及其化学成分

1.1、配方

长石粉(湖南平江):35%,石英粉(江西萍乡南坑):38%,界牌混合泥(湖南衡阳):10%,方解石(工业用):8.5%,氧化硼(工业):2.5%,碳酸锂(化学纯):2%,氧化锌粉(工业):4%,外加:氧化铁红:2.2%,碳酸铜:1.3%,碳酸锰:0.5%,氧化钴:0.2%。1.2化学组成

二、钧红釉的制作

1.外加着色剂颜料的配制

(1)先将外加部分的各种着色剂颜料分别细研,干磨和湿磨均可;

(2)研磨设备:1kg—10kg(视生产用料而定)球磨小池坛,转速:90—120转/分钟;

(3)球:料:水=1.8:1:1.2;

(4)研磨时间:80—120小时/磨;

(5)研磨细度:万孔筛余0.001以下;

(6)出料控制:通过300目筛,烘干备用。

2.钧红釉的配制;

(1)首先将配方中的各种釉用原料按干比量(减除含水量),分别装入研磨体内进行加工;

(2)研磨设备:0.5—1.5吨圆柱滚动式球磨机,转速:20—25转/分钟;

(3)3球:料:水=2:1:0.6—0.65;

(4)研磨细度:250目万孔筛筛余0.01—0.03%;

(5)出料控制:通过200目—250目筛两次过筛和两次吸铁、排渣(杂质),储存备用。

三、成型工序控制

1.采用浸釉或淋釉两种方法;

2.釉浆波美浓度:根据季节确定,釉层厚度一般控制在0.3—0.6mm。

四、烧成

1.烧成设备:适应倒焰窑(方、圆型)和抽屉窑;

2.烧成焰性:强(浓)还原焰;

3.烧成时间与温度:(曲线图)

4.8小时烧至950℃为氧化焰(即排出坯体自然结晶水和机械水),3小时后即11时升至1350℃,此时为强还原焰(红火夹烟);接着保温2小时后,让其自然冷却。

五、结论

1.本钧红釉主要形成的内在动因是通过窑温调控、色异交配和焰性变化而自然流淌形成的艺术钧釉一类;

2.本钧红釉适应日用中、高温瓷的立式形坯体;

3.本钧红釉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收藏价值:

4.本钧红釉是钧釉系列中的一类。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着色剂和发色剂配制成,如:钧蓝、钧紫,钧绿和钧黄等类别,以形成各异的色釉产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瓷制作过程中如何防止缩釉现象出现?


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有一个施釉的过程,所谓施釉是指将深度一定的釉浆,即悬浮在水中的釉料,利用压缩空气喷到生坯表面上。生坯很快地吸收湿釉中的水分并形成一定的较硬的表面,在烧成后的制品表面就形成300到400微米厚度的釉层。但是很多陶瓷产品在出炉时却有缩釉现象的发生,就是陶瓷产品表面的釉料大面积的缺失,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如何防止缩釉现象出现?小编建议主要还是在施釉过程的控制。

1、在喷釉之前,仔细清扫制品,保证其平整无洁;

2、在上釉之前用水喷淋生坯布这有助于将坯体表面残留的脏物和可溶性盐类混合起来置于釉面上,但若在喷釉前2小时内,坯体已经被含有干净水的海绵擦洗过,就不需再喷水了;

3、使用含有较低可溶性盐的粘土,保持模型和地板干净。在重复使用时,要去掉BaC03;

4、避免在生坯上沾上油或润滑油。在喷釉前清洗坯体的过程中使用压缩空气可能带入油,因此压缩空气应滤去油;

5、在喷釉以后避免碰掉或刮去釉层;

6、使用微米级的微细原料,可以降低釉面水分向坯体渗透的速度,当釉在坯体表面干燥时有较大的干燥收缩,这样就容易产生裂纹,故釉中陶土加入量不得超过5%。

如上是要求在陶瓷产品制作过程中对施釉过程的良好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出炉的陶瓷产品表面不会再有缩釉现象的出现,当然如果你需要购买日常陶瓷产品,那么如果遇到缩釉现象的产品,建议你最好不要购买,其不仅不美观,而且制作工艺相信也不会太好哦。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的制作过程和鉴别方法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方法:

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

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

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

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

(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

(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

(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

字串9

陶瓷文化:洛阳唐三彩的制作的制作过程和鉴别方法


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及真伪鉴别方法:一、洛阳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洛阳唐三彩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对胎料进行选择和加工。洛阳出土的唐三彩大多采用比较纯净的高岭土加工而成,这种矿藏洛阳周围便有出产。这种土质较为细腻,可塑性强,成型后不易开裂、变形,是制作各种陶器上等的材料。选用的矿土需要经过挑选、舂捣、研磨、淘洗、沉淀、揉搓、捏练、陈腐等系列工序加工成备用的陶泥,然后才能使用。从出土的器物胎体来看,唐代的工匠们对胎料的选择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石英颗粒等矿物杂质。唐三彩常见的成型方法有三种,即雕塑、模制和轮制。制作一件器物往往使用两种以上方法。工匠们首先要进行细致的构思设计,再用专门雕塑工具用陶泥进行雕塑创作,经反复修改后,最后成型。制模,是将雕塑成型的作品进行分割、翻模。简单的造型分割较少,甚至少到只需一、两件模具。复杂的造型如天王俑、镇墓兽、形态各异的马、建筑模型等往往需要翻制的模具较多。对于不规则部位还需要有套模,因此这类造型模具往往多达十几件。模具分单模、合模两种。单模适用于器物上装饰用的贴花、堆塑等小附件。合模是用两个半模压制后对接粘合而成,适用于各种人物、动物和一些生活器皿。工匠们首先将经过揉搓和陈腐过的软硬适中的陶泥放入模子用手按压,其厚度根据制作物体的大小灵活掌握,然后用泥浆粘接合模,等到模具里的陶泥本身有一定的强度时,取出粘接组装成型,并用专用刀具将粘合部位修平,用手指抿抹,用毛笔或毛刷蘸水修饰。技术好的工匠能够使胎体均匀,薄厚适中,黏合过的部位天衣无缝,宛若一体。轮制,适宜于制作器体呈圆形的器皿,如日用器皿中的杯、盘、碗、碟、豆、瓶、炉、壶、罐等,但也有一些扁圆体、椭圆体、不规则体等器物采用合模制法。

一件成型的器物需要彻底阴干才能进行素烧,这样可以避免高温烧制过程中胎体变形和开裂。唐三彩一般需要两次焙烧,第一次经过1000℃~1100℃左右的温度将胎体烧坚,取出后施釉,再入窑经过800℃~900℃温度釉烧,胎体上的釉料开始融化,釉汁熔融流动相互浸润,形成斑斓的色彩。唐三彩的施釉方法常用的有两种,即分区施釉法和点彩施釉法。分区施釉法是在不同部位涂上不同的釉色,几种釉色同施在一件器物上,釉色之间的组合和交融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效果。点彩施釉法,是用毛笔在器物的一些部位点上大小一致或不一致、或点状、或块状的点,或带状线条。有的排列整齐,有的自然随意,经过高温熔融,釉彩的流串和交融,形成奇幻的画面,虚虚实实,斑斑驳驳,如晚霞,如梦境,形成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术风格。唐三彩最成功的地方是它多变的釉彩和精美的造型。经过对出土三彩的釉的成分进行检测,发现三彩釉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和金属呈色剂。唐代工匠们经过百千次的试验,成功地掌握了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呈色,并配制出了不同色泽的釉料。在釉料中加入石英和铅粉,以氧化铅为助溶剂,适量加入铜、铁、钴、锰、锑、铬等成分,经过800℃~900℃的温度,便还原成了各种色彩。例如铜的氧化物呈现绿色,铁的氧化物呈现黄或黄褐色,钴的氧化物呈现蓝色,锰的氧化物呈现紫色或黑色。工匠们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以及产生特殊的色彩,经过对各种金属矿料比例的调配,在这些釉色的基础上又成功地烧制出了褐红、橙黄、淡青、翠绿、深绿、天蓝、赫色、茄紫等色彩。釉彩之间相互流淌交融,创造了唐三彩艺术辉煌华丽的时代风格。

二、洛阳唐三彩的鉴定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唐三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于唐三彩来源的逐渐枯竭和市场价值的攀升,于是出现了许多赝品。至于唐三彩赝品何时开始出现,一般认为是民国时期。笔者所在单位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的前身是洛阳博物馆文物复制工厂,因此有机会对唐三彩的制作工艺以及唐三彩的鉴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曾经征集到一些民国仿制的唐三彩,除了胎体与唐代三彩略有区别外,从造型到釉色很难与唐代三彩区分开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洛阳唐三彩仿制品的制作主要集中在市区北面邙山上的孟津县朝阳到南石山村一带,这里生产的三彩以工艺品为主,还制作一些仿制品,但做过旧后真正达到以假乱真程度的并不多。之所以造成鉴定困难,主要原因是人们接触唐三彩真品的机会太少。笔者通过长期实践,认为唐三彩的鉴定主要从造型、釉色、胎体、工艺这四个方面入手。(一)造型唐三彩是唐代工匠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与当时社会风俗、生活环境、审美意识、制作材料、工艺水平分不开,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均能表现出生动逼真的神态,生活气息浓郁。从出土的唐三彩来看,唐代工匠雕塑水平非常高而且技艺娴熟,人物、动物比例协调,形象生动。人物的面部、五官、表情、身姿、手势变化有致,各种动物或静、或动,神完气足,形态自然传神。仿制品的制作,一是按原物,二是按图片,三是在原型上创新,四是臆造。制作者虽然在造型上下了一番工夫,有的与原物相似,但由于雕塑者功底欠缺,再加上制作者与唐代工匠生活的环境不同,所以制作出来的只能形似而达不到神似,往往造型生硬,缺少变化。如制作的俑类往往比例上不协调,面部呆滞,线条生硬,有的线条过于规整。唐代三彩圆形器物的底足一般呈“飞棱”状,并在棱尖外修一刀,这在碗、盘、瓶、执壶、钵等器物上最常见,而仿制品往往缺少这道工序。

(二)釉色唐三彩埋入地下,历经千余年,受土壤环境和土壤中化学物质如酸、碱等的侵蚀,光亮夺目的光泽已变得柔和莹润,釉面的开片均匀细小,有规律,开片四边微微上翘,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片与片之间的间隙有锈蚀的银沁,类似于汉代绿釉陶壶的泛铅现象。用肉眼直接观察,从侧面看釉面的表层,生成一种像蝇翅一样薄薄的一层,开片之间像是鼓起的线条,这即是唐三彩的“包浆”。仿制品为了去除釉面耀眼刺目的光泽,往往采用氢氟酸去光,再用碱中和,因此看上去很生涩。近年来,制作者也研究烧制出了釉面开小片的方法,但开片坚硬,有的过于细碎,有的纹路杂乱无章,开片往往产生个别纹线过长的现象,釉面无蝇翅“包浆”。有的虽然也制作上了一层银片或出现五色虹光,但像是浮在釉面上的一层薄雾,很浅薄,而且不牢固。(三)胎体洛阳出土的唐三彩,胎料中含有微量的铁质。因烧成温度和炉内气氛的差异,烧成后的胎体颜色有白色、淡粉色或淡黄色等多种,胎质不是很精,胎质中含有像是石英的微小颗粒,并有其他矿物杂质。从胎体坚实度来看,有的因烧成温度高,胎体比较坚硬;有的因烧成温度低,胎体硬度小一些,胎体较疏松,釉层容易剥落。仿制品的制作,一种是采用加工现代三彩工艺品的胎体材料,即纯净的高岭土,没有经过特殊配料加工,烧成后胎体洁白细腻,比较坚硬,杂质少,叩之声音响亮,手感较重,与唐代三彩区别较大。另一种选用的材料也是高岭土,采用与古代相近的工艺对胎料进行加工,制作者挖空心思,在胎料中加入少量石英粉和其他物质,经过精心配制,烧成后无论从硬度、胎色还是疏密度都与唐代三彩接近,区别开来有一定难度。(四)工艺唐三彩的制作一般采用先雕塑,后翻模,再按坯,最后粘接组装。同时采用轮制和捏制的方法,无论是在俑类和器物类都留下了这些工艺痕迹。人物、动物多为分段制模,用手按坯,用陶泥粘接。从出土实物来看,这些痕迹非常明显,仔细观察这些三彩身体内部的胎面上,许多都留有唐代工匠的指印。扁圆体三彩器物如扁壶等,侧面基本都有对接及刀削痕。再如钵、罐、瓶、水注、盘、碗等采用轮制法,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细小弦纹清晰可见。仿制品有的采用注浆工艺,器物胎体上看不到捏塑和轮制以及合模泥粘工艺,其制作方法与真品迥然不同,成品手感较轻。圆型器物有的是在注浆或模制成型后放在转盘上,利用转盘的旋转用工具划出一道道轮制的痕迹,但弦纹看上去线条不自然。有的采用与唐代相类似的模制按坯工艺制作,但组合后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器皿都显得笨拙,比例不协调,线条生硬。还有的过于精雕细做,画蛇添足,让人感觉不到唐代三彩的神韵。通常情况下唐三彩人物俑凡是没有衣物遮住的皮肤均不施釉,如人物的脸部、颈部、手部,一般采用彩绘。头发、眉毛、眼睛、胡须、巾帽等用黑色,口唇和面颊用朱红。人物的五官、须眉描绘的细致入微。这些彩绘历经千年颜色已经变淡变薄,且渗入胎体。仿制品的彩绘颜色鲜艳清晰,看上去比较浮,勾画的线条不干净利落,人物表情显得呆滞,所用笔法描绘的往往不到位,与真品有一定的差别。字串9

钧红釉苹果罐鉴赏


宋代的钧窑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铜红釉,成为钧红。因它最初为河南禹州钧窑所烧制,故称“钧红”。钧红釉瓷器属我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铜红釉品种,它的诞生结束了当时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这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钧红釉苹果罐

钧红是最早的红釉,当时的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钧红釉具有红里泛紫的色调,近乎玫瑰花、海棠花的紫红色,所以又称为“玫瑰紫”和“海棠红”。自元代后,禹县钧窑日渐衰落,至明初已不能烧钧红釉瓷器了。但值得庆幸的是,禹州烧制钧红釉的技艺被其它产瓷区继承了下来。景德镇自宋末起就已开始烧制钧红釉瓷器。钧红制品中,还常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钧红釉的创制,为陶瓷的装饰工艺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明代的宝石红、霁红,清代的郎窑红、桃花片及一些窑变釉的出现,都与钧红有关。

钧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的釉色,釉层肥厚,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此釉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虽会向下淌流,但色釉一般不脱口,而且多生窑变,特别是清中期时窑变色泽丰富,流淌自然,成行成丝,满窑变或局部窑变,深受世人所爱。清代的钧红釉烧制比较复杂,白胎烧制时在器表罩一层酱黄色的护胎釉和铜红釉。

此钧红釉苹果罐胎骨很白净,修胎很规整,釉面很光洁,其内口的护胎酱釉色泽较深,而底部护胎釉釉色不很厚,略呈现黄色,器底旋胎纹和跳刀痕清晰可见,红釉表面光润,釉层很肥厚。且底足不平整,这是由于这种釉在烧制中流动性强,烧制时器物多被盛装的匣钵连到了一起,不把匣钵打掉,器物拿不下来,故老的钧红釉器物在出窑时都是从底部慢慢的将匣钵上砍下来的。外表光滑,开片均匀,远观近观都有让人陶醉的感觉,值得珍藏!

喷墨机工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和解决方法


自国内兴起喷墨热,喷墨瓷砖风卷中国建材市场,众多企业也纷纷引入喷墨设备,而喷墨设备在日常生产中常见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以下为笔者在接触喷墨设备中,对喷墨设备日常生产中问题的一些总结、整理,希望能和行业朋友共同分享,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1.问题:生产时图案出现乱码

可能产生的原因:

编码转换器有问题或接触不良

解决方法:

(1)更换编码转换器

(2)检查编码转换器接线是否断路

2.问题:生产时有滴墨现象

可能产生的原因:

喷头滴墨或吸风管抽力不够

解决方法:

(1)增大真空度

分析:增大喷头对墨滴的抽力,一般用于压力不能达到装机要求的时候,不能盲目增大真空度

(2)降低砖坯温度

分析:坯温过高会产生一些水蒸气,水滴会与墨水结合形成沉淀并渐渐形成墨滴

(3)用自动清洗清洗喷头

分析:手动物理清理方式,是最简易最常用的应急处理方式

(4)加大吸风管的频率

分析:在压强足够大的基础上才能适用

3.问题:生产过程中有白线产生

可能产生的原因:

喷头堵塞

分析:可能是颗粒,也可能是墨滴

解决方法:

(1)真空度过高降低真空度

分析:真空度过高会抑止墨水的正常喷射

(2)滴墨用自动清洗清洗喷头

分析:生产当中应急的处理方式之一

(3)用清洗布擦拭喷头注意喷头不能来回擦拭,只能沿着一个方向擦拭否则会损害喷头

分析:一般用于自动清洗喷头无果后使用

(4)提高电压并用百分百灰度图片连续打印

分析: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有可能把墨路冲开,使得打印正常

(5)把喷头上的进出管道进行调换使墨水反向流动

分析:在自动清洗喷头及人工擦拭喷头无果后方才使用

4.问题:生产过程中真空度不稳定

可能产生的原因:

墨盒有空气进入或墨路漏气

解决方法:

(1)检查供墨泵、消泡泵、循环泵是否正常工作,注意:更换供墨泵消泡泵时要看清进出管道。

(2)检查消泡器过滤器进出管道是否漏气

(3)过滤器管道的夹子是否夹紧,重新夹紧管道

5.问题:喷头上有积墨或挂墨

可能产生的原因:墨水的张力偏小或喷墨机的电压偏大

解决方法:

(1)更换张力大的墨水

分析:不建议使用,放掉已有墨水并清洗干净会产生大量费用,若未清洗干净,不同种类的墨水可能发生反应而影响到喷头

(2)减小喷墨机的电压观察喷头挂墨注意调电压时不要波动过大

分析:建议调试电压以适合墨水的张力,一般装机时会调试好

6.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色差或深浅度有变化

可能产生的原因:墨水密度变化、墨水没有充分摇匀或墨水性能不稳定

分析:某些国产墨水性能不稳定,容易沉淀

解决方法:

(1)温度设定是否有变化注意温度设定不能波动4℃以上否则颜色变动会很明显

(2)加墨水前是否充分摇匀20-30分钟

(3)检查搅拌器是否正常工作

(4)检查机子的电压设定是否有变化

7.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缺墨

可能产生的原因:消泡器、过滤器不满或电压偏高或墨水粘度偏低

解决方法:

(1)消泡器是否满墨状态,如果不满检查消泡泵工作是否正常

降低电压

降低温度加大供墨频率

8.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图像打在皮带上

可能产生的原因:电眼识别不准确、皮带不平或起毛

解决方法:

(1)查看电眼高度是否偏低或电眼被墨水给覆盖了,用干净的布擦拭电眼,把电眼位置调高点

分析:皮带不平会有突起的地方,进口皮带边缘会出现起毛,都可能使电眼误识别进行打印

9.问题:生产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深线

可能产生的原因:喷头点卡出现故障或喷头分区电压偏高

解决方法:

(1)拆下喷头点卡观察喷头点卡线路是否有烧坏,如果烧坏要换张新的喷头点卡

(2)分区电压设定是否改动,如果改动需要调整

10.问题:溢流管道没有墨水,喷墨机报警

可能产生的原因:供墨泵工作不正常

解决方法:

逐渐加大供墨泵的频率,观察溢流管墨水情况

11.问题:冷却机工作不正常,喷墨机报警

解决方法:

查看冷却机进出水管是否堵塞,管道里是否有水,如果没有水需要加满水

查看冷却机温度是否在设定温度

查看冷却机内的冷却剂是否低于规定量

12.问题:喷头衔接处出现重叠或缺失

可能产生的原因:喷头衔接处设置是否改动或皮带走动

解决方法:

(1)调节喷头衔接处设置,重叠关点缺失加点

(2)查看皮带是否水平或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想要调节皮带

中国红瓷的制作特点及收藏价值


中国红瓷的制作特点及收藏价值

最近几年,在陶瓷展销会上,红瓷的数量比以前增多了。不仅是因为红瓷的中国红色彩给人带来喜庆的气氛,还因为红瓷的收藏价值提高了,从而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在陶瓷器皿中,常见的为青蓝白,红瓷并不多见,实际上红瓷的发展史源于晚唐时期,在元朝时期,发展趋向于成熟,而在明清时期,红瓷发展极为旺盛。这个时期的红瓷根据外观颜色分为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两大类。

其制作特点为“难”,“贵”,“好”。难是工艺制作较难,工艺制作分为四个步骤,即四次进炉烧制,从粗烧到金烧,每个烧制环节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烧制的瓷品便不成功,即使如此,红瓷的成功率仍然很低,十个烧制的瓷品中只有一个瓷品才能烧制成功,这足以见证红瓷的珍贵性和稀有性。

贵是指红瓷外观上的釉彩是金属钽烧制而成的,金属钽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金属,而且红瓷上的金色图案是足金烧制而来的,所以红瓷是由黄金烧制而来的,具有高贵的品味和极高的收藏价值。

好是指红瓷质量好,烧制的温度越高,陶瓷的质量越好。而中国红瓷的烧制温度在1450度,瓷品轻且白,中国红颜色明艳,表面光滑,且有光泽度,设计多为中国传统喜庆图案,精致轻巧,令人有种惊叹的视觉美感。红瓷无论是做为收藏品,还是馈赠亲朋好友,不愧为一件极为珍贵的物品。

青花及青花釉里红浅谈


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釉下彩瓷器。它的主要特点是:瓷质细白、釉下兰色彩绘、幽青可爱、图案洁净素雅、装饰雅俗共赏。由于是釉下彩,彩永不褪脱。

釉下彩绘是运用钴料是青花瓷器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早在唐代,我国就产生了青花器的雏形:1972年陕西省乾县麟德元年(664年)郑仁泰墓出土了一件白釉蓝料彩罐钮,它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我国使用钴料的实物例证。1975年,江苏杨业唐城遗址出土的几片青花瓷片,经国内专家学者研究论证,决定为“唐青花残片”。

据有关文献记载,目前流失到国外的完整唐青花器有六件,国内发现的完整唐青花器大概十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中。关于青花的起源,新《中国陶瓷史》:“基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国内外一部分学者认为我国青花器是受波斯影响,从原料到制作工艺都从波斯传入。另一种意见则主张青花器是中国的创造,至于历史上确实运用过进口的钴料,那只是引进原料的问题。而且进口钴料和国产钴料究竟哪一种首先应用在陶瓷工艺上,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的意见属于后者。有资料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我国在制瓷工艺上就已经应用钴料了!

唐青花瓷可以证实我国青花瓷的原始阶段。70年代浙江两处塔基出土了一些宋青花瓷片,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材料。宋代有300余年历史,但青花瓷在这麽长的历史时期中却没有得到明显的发展,这与宋代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之风,追求造型美、线条美、古朴美。宋代5大名窑汝、官、哥、定、钧莫不如此!

元王朝的建立,由于最高统治者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性格开朗豪放,偏爱民族风格浓郁的装饰,色彩对比度大,纹饰繁密,加之元朝政府十分重视对外贸易,波斯文化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瓷胎上绘制图案,要远比刻画、堆塑随意的多,而且表现力也强的多。釉下青花彩绘就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元代仅有不足100年的历史,中早期的青花瓷器仍处于原始阶段,纹饰比较简单,发色大都偏灰,所施的釉也多为青白釉。瓶、罐之类的琢器,都有接胎的痕迹。

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是元代景德镇瓷工的重要发明。釉里红是以铜为呈色剂,首先在胎体上绘制纹饰,罩上透明釉后在高温下烧制而成。铜红时窑室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必须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才能呈现红色。它是元代景德镇瓷器中最难烧制,也是最为精美之作。元代釉里红器的胎质一般呈灰白色,釉面以青白釉为主,器底无釉处呈火石红色。铜红原料在烧制过程中极不稳定,窑室气氛稍有改变,其呈色就变得灰暗发黑,或出现铁锈色。还原铜在高温下非常容易挥发,不易做出色阶清晰的图案,所以只能平涂线描,画面比较单调。因此,釉里红器产量非常少,能流传到今天的器物也就更加稀有了!而青花釉里红是指在同一器物上先用钴料和铜料给彩,再罩透明釉,高温下一次烧成的瓷器。由于铜红和钴蓝所需的气氛不同,能同时呈现两种不同的理想色调,就更加困难了。在今天的传世品中,极少有两种颜色都十分艳的器皿。

进入元代中晚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为适应出口贸易的需要,青花器发展十分迅速,从器型到纹饰,逐步成熟起来,典型的景德镇“青花瓷釉”的成功使用。同时宣告成熟的“至正型”青花瓷器的到来。成熟的元青花器的烧制成功,打破了传统的青瓷、白瓷、青白瓷的单纯釉色和刻、印、划、剔花以及釉上红、绿、黄、黑、褐彩的局限,以其优雅的兰色,为后世瓷器装饰颜色画法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我国青花瓷由原始到成熟阶段,可以体会到聪明的古代瓷工,为提高制瓷水平曾作出多少艰辛的努力。元青花的发展成熟,又为明、清两代精细的青花瓷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纵观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进程,可以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哪一个时代,政局稳定是科学进步、市场活跃、艺术繁荣的基础。

钧窑朱砂红釉玉壶春瓶欣赏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圆腹、圈足。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时期,在当时是一种装酒的实用器具,后来逐渐演变为观赏性的陈设瓷,是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形。

玉壶春瓶的基本造型是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线条优美柔和。元代玉壶春瓶承袭了宋代的形制,圈足外撇,体形瘦长。造型除圆形外,还有八方形。釉色、纹饰华丽丰富,已从宋代的实用酒器转变为陈设器。明代的玉壶春瓶和元代清秀瘦长的器形相比,器身有粗壮的趋势,圆腹渐趋丰硕,瓶颈加长,重心下移。早期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还具有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风格,外廓曲线与下腹曲线的转折比较明显,有些憨笨的感觉,比不上元代玉壶春瓶造型的优美与舒朗。发展到明代中期以后,玉壶春瓶的造型趋于细腻圆润,优美流畅。明代的玉壶春瓶以青花品种最为常见。主题纹饰常常以云龙、梅、兰、花鸟、缠枝莲等为主要装饰图案。

钧瓷发端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恢复钧瓷烧制,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钧瓷不断作为国礼现身世界。

钧窑朱砂红釉玉壶春瓶

此件钧窑朱砂红釉玉壶春瓶高约14.7cm,口径约4.8cm,底径约5.7cm,壶腹直径约8.7cm。颜色瑰丽,其形厚重有帝王浩然之气,内外均施且多次上釉可见其外部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通过高倍的放大镜下可观其内较大的开片,壶身宛如滴滴红色玉翠满布,壶腹釉色相交呈现出一幕神拟“龙头凤尾形状”的图案。器身的中段处和口沿内可见几处无上满釉的地方,在放大镜下可观其晶莹玉润的素胎体。底部有一淡釉书写“低”字样的款识,引人遐想,壶足周围厚积的釉色中浸布红蓝宝石,因所用材料稀贵上乘,工艺精湛,器型美观匀称,所以呈现出恍觉天空暮沉飞霞、犹如五彩浸化,交相辉映的效果,让人心动不已,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现此玉壶春瓶珍藏于上海远大博纳拍卖有限公司,将参加上海远大博纳和香港环球国际联合举办的2014香港秋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钧红釉制作过程及推广意义》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钧红釉制作过程及推广意义》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制作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