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哥窑瓷器鉴别 > 导航 >

民间藏古陶瓷调查初探——官窑、哥窑所见

民间藏古陶瓷调查初探——官窑、哥窑所见

哥窑瓷器鉴别 古代哥窑瓷器 陶瓷艺术

2020-09-02

哥窑瓷器鉴别。

北宋官窑一直是大家希望揭示的课题,但多年来无法考古发掘。 只是偶然在四川遇到一位藏友拿来一纸箱官窑残片,还有几件三、五支钉架窑具,观察胎为灰白稍深,夹杂有黑色小星点,并有细小裂隙和空洞,釉面似玉,开裂大片纹,黑色片纹中透出胎里泛出的鳝鱼血纹,胎厚釉厚,显然不同于南宋时期,也有黑灰厚胎厚釉和薄胎厚釉之器。

陕西考古研究院藏五代“官”字款青瓷标本

追问下,告之这批瓷片来源于开封某一工地,地下30米深之处,被外地人收走后,全部转让过来,他认为是开封宫北宋之物。尽管残片已无科学发掘考据依据,但想起1985年在西安耀州窑古陶瓷年会上,河南宝丰一位文博人员王留现先生手中一块汝窑瓷片,引起了上博专家的兴趣,并赴宝丰清凉寺调查,揭示出后来的汝窑千年之谜。 如果这些残片、窑具能证实是开封所出,岂不是又要引起一次深入探究立论的大事件? 许多藏友也有类似的东西,淮北古运河瓷中已有类似的品种。河北大名(宋时称北京陪都)北宋时建有规模很大的行宫。十几年前山东一位藏友从那个地区得到一批类官的完整器,这些情况和线索,足以引起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兴趣。

耀州窑博物馆藏五代青釉“官”字款标本

南宋官窑、哥窑的面世,大多散布于福建、闽北一带,有些集中在厦门、泉州、宁德等地。由于浙江龙泉窑所用瓷土很大一部分来自闽北接壤处,此处水系发达,瓷器经武夷山进入江西水系后入长江,是龙泉窑、官窑运输的捷径。故推测闽北已是瓷器的集散地,南宋哥窑又与官窑有密切关系,即有官、哥不分之说。 所见款识如下:“官”、“修内司”、“汴京官窑”、“郊坛下”、“奉华”、“大宋官窑”、“绍定元年正月十六日临安府督造”、“宣和年制”、“苏堤春晓”…… 器形多样,贯耳、凤耳、龙耳、弦纹、八方、铺首耳等,皆以古代青铜器式样的瓶、罐、壶、尊、觚等为宗,大小梅瓶、玉壶春、弦纹瓶、八角弦纹瓶等均有缩小器,小器大样,用于玩赏。也有一些成套成组的编钟、壶、尊类,大小不等,依次排序。

佳士得2016,伦敦,中国陶瓷、艺术品及纺织品拍卖II,哥窑弦纹瓶

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白浒孤窑”仿官器,非常特殊,器底多有方章印款,“白浒孤窑”胎黑较薄,均施化妆土,紫口铁足,釉厚,开大片纹,釉面与官窑几无区别。 浙江一老藏友患癌症,呼吁将他所藏的三十几件白浒孤窑仿官釉器供大家探讨研究,江西抚州地区藏友也有此类带款器。老藏友所藏除了常见印章楷书款的瓶、罐、玉壶春外,还有十几件较为特殊的陈设器,口塑十二属相的梅瓶,约四十公分高,底方章宋体书印(同宋版书体字)“高宗登基庆典”,显然这些是专为宋高宗和宫廷烧造的宫窑式样盛酒器和供御器。 据藏友告之,此批瓷器来源于江西抚州地区,查到历史文献记载,位于抚州临川区红桥镇白浒窑村东南700米的白浒渡,故名白浒窑。烧造年代为南朝至宋代。

苏富比2016中国艺术品拍卖,明至清,仿哥窑小方洗

据杭州余钧、汪国英二人对元代白浒孤窑青花瓷的调查资料所记,白浒窑在江西临川县境内,窑址在崇仁河、宜黄河两大水系汇合处。白浒窑址绵亘两公里,1950年和1960年,江西省博物馆文物调查中发现这一遗存,整个窑址除有几座破坏外,仍有七座较为完整。废墟上散布的瓷片、窑具甚多。 在白浒窑毛家村族谱的南宋绍兴五年旧序记载中可见:宋元丰元年(1078年)毛姓氏迁来此地,一日出游汝西,车过浒渡……而问曰:“斯何地也?”当地人答曰:“白浒渡,又曰白浒窑也。”证实该窑早在北宋之前就已存在。

苏富比2016中国艺术品拍卖,明至清,仿官窑葵式洗

事实上,早在唐代,临川白浒窑颇具规模,这批瓷器的级别是专为南宋皇帝登基的纪念瓷和盛酒器,底部所印方章阳文“白浒孤窑”,大多为相似南宋官窑的紫口铁足、釉色灰青、玻璃质感强,开有大片纹,器形规整。 宋代临川产贡酒,史有宋神宗赐大臣品尝临川酒“此乃临川之佳贡也”的记载,存酒器就是白浒孤窑所出,白浒孤窑的“孤”字,是“孤家寡人”的含义。显然,它们不是一般民用器,是按皇家官窑要求烧制的类似官窑的实用盛酒用器。 据二人研究,元代还继续烧造四字“白浒孤窑”青花款的另类青花瓷,器形、胎釉、纹饰均类同景德镇元青花产品。这一信息和实物,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

延伸阅读

山东地区古窑址调查与试掘


山东地区调查与试掘的早期窑址为东周时期的沾化杨家古窑址。1955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处进行试掘,1978年惠民地区文物工作队又进行调查钻探。据出土遗物分析,这是一处以烧制陶质煮盐器具为主的古窑群遗址。此后,经过一系列的调查与试掘,陆续在淄博、泰安、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市发现古瓷窑址。北朝窑址以淄川寨里窑址与薛城中陈郝窑址为代表。1977年, 《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发掘寨里窑址,确认寨里窑不仅是山东而且是整个北方地区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青瓷窑址。

此次调查、发掘及资料整理工作,由王恩田主持。隋代窑址增多,较典型的有曲阜宋家村窑和徐家村窑,出土器类有罐、壶、瓶、碗、杯、盘及砚、枕等。器物造型规整,胎质较细,均为青釉,光亮晶润。宋家村窑的狮首人身砚足和龙形贴花,反映出山东隋代制瓷装饰工艺已达较高水平。在宋家村窑发现的匣钵残片,是用匣钵烧制瓷器较早的一例。唐代窑址发现尤多,以泗水尹家城窑和大泉窑、淄川磁村窑、曲阜西陬窑、宁阳西磁窑和西太平窑为代表。瓷器变化较明显,器类逐渐增多, 器物造型由厚重趋向轻巧,胎质逐渐变得细腻坚硬。釉色越来越纯正,从青釉为主变为以白釉为主,还出现了白釉加绿彩的装饰。上述唐代及以前的古瓷窑址均未见文献记载。宋及宋代以后的瓷窑址,主要分布在淄博和汶泗流域,调查与试掘的主要有淄川磁村、西坡地、博山南万山、泰安中淳于等窑址及淄博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

淄川寨里窑址范围较大,内有4个青瓷窑址,经试掘, 出土可复原及可辨器形的瓷器分属北魏、北齐和北周至隋、唐中晚期三个时期。试掘中,还出土了一批餐具和刻铭的垫柱等窑具。在枣庄中陈郝北窑的调查中,采集到一批青瓷器标本,多具北方青瓷特点。1980年在距窑址17公里的徐楼村出土一件四系青瓷罐,与中陈郝北窑所出同类器物极接近,罐内有一枚东魏“虎牙将军之印”,为中陈郝北窑的断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淄川磁村窑址,从村东村内至村南2公里范围内均分布有残窑、瓷片、 窑具等遗迹和遗物。据地层分析,始于五代,盛于宋,终于元。产品较粗糙,图案多流行简单的花卉。器类主要是生活用具和各种玩具。早期黑釉居多,间或有青釉、酱釉和茶叶末釉,胎骨较厚重,白釉加绿彩点的饰法较普遍;中后期则以白釉为主,青釉、黑釉次之,胎骨白而坚硬,薄而均匀,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装饰。发掘中共发现窑炉14座,除两座煤烧窑外,均系柴烧窑。还有烘烤炉、釉浆池、井和作坊房基,说明烧造技术配套,各工序已有固定工作场所。磁村窑属民窑系统,同其他窑口,如河北磁州窑、河南登封窑等相互影响,但又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可能是独立于磁州系之外的又一民窑系统。

泰安中淳于瓷窑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产品有素烧,也有青瓷、白瓷、白地黑花和黑瓷。器类有碗、盆、盘、瓶、罐、钵等。烧造年代,自隋唐至元明,延续千年之久。

此外,1982、1983年淄博市博物馆在博山博城大街发现两处元明时期的琉璃作坊遗址,主要遗存是琉璃炉底和石砌墙基。共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各炉分工比较明确,基本是一座炉生产一种或一类产品。产品主要是簪、珠、环等装饰品。有半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实心或空心。多为单色,有红、黄、白、绿、黑、琥珀、影青等。颜色鲜明纯正,已经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比例、配方和火候。从遗物标本的定性、定量测验可知,此处生产的琉璃化学成分与先秦、西汉时期琉璃,以及地中海沿岸古代琉璃的化学成分不同,对研究中国琉璃生产的历史及恢复、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琉璃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古临清贡砖官窑窑址


临清贡砖炼制现场

今年5月,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古运河北岸、临清市戴湾河隈张庄村发掘出土了17座古代临清贡砖窑址。发现的17座古代窑址,年代从明朝一直到清朝末期。这次考古发掘,让临清贡砖“官窑”首次以实物形式亮相,保存完好的古窑,成为临清贡砖“官窑”的第一个历史样本。

拂去这个“历史样本”上的尘埃,古临清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大运河沿岸的清明上河图。我们选取曾在临清地方志上留过痕迹的四个人物,来展现当年的繁华。

民工章老汉

隋朝时候,临清有条章子巷,巷里住了位章老汉,以小本生意为生。605年,隋炀帝下令挖大运河,先后征发了民工200多万人,章老汉也被征去挖河了。他非但不悲伤,反而非常高兴,干活十分卖力,因为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运河会通到他的家门口。

流血流汗挖了四年,成千上万民工累死了,运河通到了洛阳,通了江南,就是没有开到临清来。章老汉回到临清后,一头栽倒在病床上,终日痴呆似的唠叨:“会通、会通、会通,生个儿子叫会通,抱个孙子叫会通。”不少人以为章老汉得了失心疯,后渐渐明白老汉心意:运河开通了,水陆交通也就便利了,临清的买卖就好做,生活也就容易过了。

几百年后,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下令开凿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一段运河,连接原有运河,从北京到杭州便可贯通。但当时河道浅窄,水源不足,超大船只无法通行。

1410年,明成祖朱棣派工部尚书宋礼督领25万民工疏浚治理会通河,但屡屡受挫。农民白英毛遂自荐,根据会通河的地势水情提出策略,解决了会通河水源不足、地势高低不平的难题。

1419年,会通河治理工程竣工,临清正式通航。

商人史永顺

明清时代,江南纺织业发达。江苏商人史永顺一直从事丝绸布匹销售,京杭运河通航后,他看准了北方商机。1489年,史永顺乘船北上,行至临清时,发现运河交通繁忙,操着南腔北调的商人在临清登岸经商,胡同内、巷子里,吆喝声、叫卖声不断。

史永顺沿运河行走,见河内舰船如梭、帆影入画;岸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一间间门市鳞次栉比,各种货物,绸缎、贝蛤、瓷器、果品、布匹等琳琅满目。

此时的临清城,一条长街贯穿南北,自北而南分为锅市街、青碗市街、马市街三段,长达三里有余。锅市街及青碗市街两侧,皮货、冠帽、鞋袜、杂货、米豆、纸张等各类店铺林立,其中瓷器店和纸店多达20余家,羊皮店七八家之多。马市街主要集中了银钱、皮货、帽靴、海味、果品、杂货等铺。而长街以西有白布巷,店铺以布店为主,绸缎店则集中在与其相交的果子巷,布匹、绸缎等铺多达数十家。再往南为十余家粮店的粮食市。

临清北区东起广积门,西抵卫河东岸,不到二里的路两侧店铺百余家,古玩珍宝、金属器皿、粮食、木材、估衣,缎行及金珠宝饰应有尽有。该区域聚集了较多的手工业者,除碾坊、磨坊、油坊外,加工皮、毛及竹木器的手工业者聚居。东区北至永清门,西迄鳌头矶,沿汶河北岸有粮店三十余家,经销自济宁一带沿汶河北上的粮食,柴市街多柜箱、金漆、杂货、丝店等,更是四乡柴薪集中之地。

而后,史永顺在临清设立丝绸商铺,将南方棉、丝织品从临清中转,如此一来,其经营的丝织品开始遍及全国。史永顺举家由江苏迁居临清,与临清冀家大院、朱家大院、汪家大院、赵家大院等一起成为大家族之一。

文人黄威宏

东昌府文人黄威宏因得罪当地官僚,准备找个地方先躲上一阵。想了半天,黄威宏决定藏身于临清。临清在东昌府北面,在运河坐船,三两个小时便可到达。那里城市繁华、商贩众多,便于躲藏。

当时临清商业发达,城中各地商人云集于此,著名商号多半为天津商人,饭馆里的饭菜口味也多为天津味。

临清共有八大景点,分别是秦汉古堤、塔岸闻钟、鳌矶凝秀、清真古寺、玉带三桥、古刹宝塔、东郊孤松、古渡烟柳。每个景点,黄威宏全游了个遍。街市上,山东快书、临清时调和临清琴曲,咿咿呀呀,令黄威宏流连忘返。

这里的风流繁华,也吸引了康熙、乾隆。正在临清避难的黄威宏,还曾亲眼目睹乾隆皇帝御驾临清。

匠人冯魏祥

1403年,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随后迁都北京,营建新都成当务之急,遂频诏山东、河南两省和直隶、河间诸府建窑烧砖,并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

当时临清一位官员的亲属冯魏祥在临清运河东岸约10公里处挖窑烧砖。光冯魏祥麾下就有4座官窑,两百多工人。砖上印记烧造时间、地点、烧造人等,以示负责。

为保证砖的质量,冯魏祥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烧砖用的土,过完大筛子,还要过一遍小筛子,然后再将土用水过滤。滤满一池,待泥沉淀后,再从滤池中将泥取出,用脚反复踩匀,才能用来脱制砖坯。脱好的砖坯晾干之后便可装窑烧制。

烧制好的贡砖要逐一敲验,“以体制坚细,色白声响者方可入选。每块合格的成品砖都要用黄裱纸包好,运往京城。”

砖窑每年出12窑砖,按平均每窑2500块计算,冯魏祥的4座官窑年出砖12万块。而当时临清有384座窑,按每窑每年出砖3万块,384座窑年可出砖1152万块。

临清贡砖的出名源于1957年定陵的发掘。当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曾经在发掘现场看到建陵用青砖上有“临清”字样,历经500多年历史的临清贡砖印记清晰,不蚀不碱,声如铜音,这让郭沫若和郑振铎赞叹不已。经过考证,大半个紫禁城所用的青砖大都是临清生产的“贡砖”。

淄博鱼盘——民间陶瓷文化的图腾


这些来自民间的纹饰与图案把古朴的瓷盘染山喜气盈盈的人间烟火色,弥漫出蒸蒸日上的富裕景象,但又想沁入了月光,侵入了水色,在蓝与白的瓷韵中,交叠出一种且动且静的别致美。

图1、“富贵有余”盘

图2、宋 青釉印花“鱼乐”盘

“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庄子•秋水》

图3、清 青花黄彩多边饰鱼盘

稳坐中军帐,天下胸中装。连绵云中路,造福送吉祥。

图4、清 青花“独占鳌头”鱼盘

独占鳌头迎皇榜,顶天立地鱼化龙。

唐宋时,皇帝殿前正中石阶上镌有龙和鳌的浮雕。科举时进士发榜,第一名即状元要站在鳌头的位置迎榜。古称“独占鳌头”。

图5、清 青花“富贵有余”盘

蝶恋牡丹闹龙娃,富贵有余乐满堂。

图6、民国 青花双鱼盘

背对背嬉戏绿草碧水之中,心连心倒转乾坤阴阳之乐。

图7、民国 青花“多子多福”鱼盘

多子多福人丁旺,遍地珍珠玉满堂。

图8、曹在堂

曹在堂简介:

曹在堂,1952年4月出生,山东淄博淄川昆仑人, 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现任淄博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热爱陶瓷艺术和经济管理工作,在陶瓷策划创意和经济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创意并策划的陶瓷艺术品和日用产品曾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省级金奖或银奖,并在国家级和省级报刊上发表过文章20余篇,获《求是》杂志首钢杯征文二等奖,著有《混合经济论》等三本专著,在民间陶瓷收藏和研究方面独辟蹊径,颇有造诣。

《吉庆鱼——在堂爱玲收藏研究集》一书于200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博会上受到各国友人青睐,并产生广泛影响。

26年的陶瓷生涯,18年的鱼盘收藏历练,使我纯朴的人生充满着对平民生活的挚爱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以及对鱼文化的向往,并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和深刻的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