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清代瓷器鉴别 > 导航 >

清代观音瓶上“称小儿”讨平安

清代观音瓶上“称小儿”讨平安

清代瓷器鉴别 清代瓷器怎样鉴别 明清观音瓶瓷器造型鉴别

2020-09-19

清代瓷器鉴别。

谷雨节气过后,就将迎接24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立夏,预示着春天结束,踏入了炎热的夏季。古人认定,“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在我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立夏节气的,传统风俗众多,有些保留至今。

南京收藏家叶伯瑜收藏的这件清代低口观音瓶,高22、口径4厘米;瓶身上绘着的就是一幅立夏“称小儿”的习俗风物图。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立夏称一称,小孩免疰夏。立夏称一称,小孩又长成。”“立夏称小孩”已成为一种承传千年的习俗,据说,这一天小孩称了体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据《民俗要记》记述,立夏称小孩的习俗最初源于吴国。相传,刘备娶了吴王孙权的妹妹之后,因出征领战,就把阿斗交给当时身在吴国的孙夫人抚养。

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这天。孙夫人一见白白胖胖的小阿斗,非常欢喜。但她也有顾虑,毕竟是晚娘,万一有个差错,不仅夫君面上不好交代,在朝廷内外也会留下不淑的话柄。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用秤把小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主意定后,她便立即将小阿斗过秤。赵子龙觉得新鲜,也顺口讲了一句吉利话:“娘娘,孩子钩住了,准平安,长得大,养得好。”从此,每年立夏节,孙夫人都要把小阿斗称一称,向刘备报平安,同时,又仿制大量的烧饼分给宫女们,因而,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节称小孩”和“吃塌饼”的习俗了。后来的百姓人家也仿照传说,每到立夏节都要“称小儿”,讨个“平安长大”的仪式。

这只清代低口观音瓶胎白而厚,釉色沉着,器型大气,绘画生动,故事一看便知。有收藏人士指出,这是有时代特点的:清初器物类型比较丰富,工艺水平也高,仅各种瓶式就有几百种,绘图纹饰题材也是丰富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代明显。这些也是很讨收藏家喜欢的方面。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下坡,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如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嘉庆以后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光绪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这只观音瓶,青花发色大部沉着,局部有点状飘浮,底部只划“双圈”,不记年款的也不少见,当然,主要是指民窑制品,而民窑制品,却是更多地配以民间故事的绘画,流传相对更广。

taoci52.com小编推荐

观音瓶:观音瓶瓷器的寓意和由来


什么是观音瓶?

“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与观音菩萨所持净瓶特别相似。

观音瓶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旱灾严重,恰逢观音菩萨下凡而来,便要布云施雨,拯救禹州人民。当观音菩萨要做法之时,发现手中无装盛用的器物。观音菩萨心想,听闻禹州盛产钧瓷,何不借这钧瓷瓶一用呢?此时,正有一女,手持钧瓷瓶而来。只见这宝瓷瓶,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纤长,线条流畅,特别适合用来装盛。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端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一滴水,就化作滂沱大雨。禹州百姓为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便将宝瓷瓶命名为观音瓶。这即是观音瓶外型的由来。由于观音瓶外型简练,线条流畅,对比适于钧釉的改变,加上与观音菩萨有必定的联系, 有吉利美好之意,所以深受我们的喜欢,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观音瓶图片

孔家钧窑炉钧釉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观音瓶的寓意

因“观音”同“官印”,常被寓意事业步步高升,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幸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断。

钧瓷观音瓶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的传奇故事上,更在于宝瓷瓶自身的魅力上。

钧瓷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器型上,观音瓶以细颈丰肩为基础特征。线条流畅,如流水瀑布顺山势而下,毫无造作之感。远观,好似“一个直立的人”,束颈、丰肩、修腹、敛足,线条比例之和谐如观音玉立,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

中华钧窑钧瓷观音瓶(点击图片查看观音瓶图片及价格)

钧瓷观音瓶

釉色上,钧瓷特有的开片纹理和窑变色彩,使观音瓶具有震撼人的美感效应。而窑色多变,依靠工匠严格控制瓷胎和釉料的化学成分,通过烧制过程中温度、冷却等因素,才使得瓷器表面美不胜收。只有正宗的钧瓷工艺加上正宗的钧瓷窑口才能造就出似高山白雪,如红霞漫天的窑变美感。

神韵上,大宋官窑小观音瓶,釉面色彩高雅,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整体神韵天然意趣,每一处窑变色彩都自成图案,韵味十足。纵观小观音瓶,其浑然天成的高贵气质,独具一格的色彩变化,都让人眼前一亮,无法忘怀。

钧瓷观音瓶器型优美、釉色高雅,堪称珍品。窑火凝珍,凝结出火与人的艺术;求珍去凡,创作传世宝藏。

康熙瓷瓶上演绎“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讲述的是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在此次酒局中,杨贵妃美中见醉,醉中见美,与宦官宫女们演了一出好戏。

杨贵妃虽然天生丽质,但唐明皇终究是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不可能一直临幸于她。据传,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

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

《贵妃醉酒》历来被公推为中国传统四大佳人图之一,为中国陶瓷传统装饰题材之一。如图所示这件清康熙五彩贵妃醉酒棒槌瓶,是北京华辰2009年春拍中的一件拍品,当时估价5万—6万元,最终拍得以22.4万元成交价。该瓶高43厘米,盘口,束颈,折肩直筒腹,浅圈足;通体绘五彩贵妃醉酒图。画面上,只见厅堂内杨玉环醉酒而舞,身边近侍前后相随,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看似“热闹”的场景里,不难感受出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28cm,底座径13.3cm

生产时代: 明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其它窑口

品种: 白瓷

陶瓷造型: 雕塑

说 明: 明

观音低首垂目,面形长圆,饱满丰润,神情慈祥,似在俯瞰尘世众生。其发髻高束,正中插如意形头饰,头戴风帽,身披长巾,胸前璎珞珠佩亦作如意形。双手隐于衣衫下,一足半露,一足屈掩。其衣纹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像通体施白釉,中空,背后戳印阴文篆书“何朝宗”三字葫芦形印章款。

明代德化窑白瓷极力追求完美的玉质感,在瓷坛上独树一帜。此像出自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之手,其工艺成就代表了德化窑的高超水平,是何朝宗传世塑像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福建德化窑瓷塑艺术的代表人物,何朝宗特别强调对人物神情的刻画,他所创作的佛教人物瓷塑,如达摩渡海像、观音像等吸收了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造像的优秀传统,使之具有超凡脱俗之轩昂气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聪明睿智,令常人仰之弥高。同时,又根据各种神祇的不同特性,从现实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和蔼可亲但没有媚俗感。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水月观音的造型来历


水月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一。由于此尊观音之形像,多与水中之月有关,故被称为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又称水吉祥观音,或水吉祥菩萨。这是观世音一心观水相的应化身。水月观音的图像在敦煌千佛洞中曾被发现。法国罗浮宫美术馆收藏有其中最古老的一种,相传是唐代中叶所作。

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见《法华经·普门品》。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丽俊美。

名称由来

一天,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今苏州),看到因为战火,有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的杀害。

观音菩萨心生慈悲,要施法力解救这些冤魂。于是,菩萨化作一个美丽的妇人,手持杨柳净瓶,来到冤魂集中的地方。她用石头叠成数丈高的高台,然后跏趺于石台之上,念诵《大悲咒经》。每念一千遍,菩萨便用杨柳在净瓶中蘸一下甘露,洒向空中;然后插好杨柳,继续诵念。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丽的妇人建台念经,十分不解,于是在旁围观,并且议论纷纷。观音菩萨对众人说道:“你们现在受金人欺侮,有数十万人冤死,非常可怜。这些亡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我今天有缘来到此地,决心超度他们,所以发愿筑台,诵经四十九天,遍洒杨柳甘露,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我既不是要募捐,也不是要化斋。等四十九天后,我再与你们详细解说。”众人知道她是在无偿替姑苏人做功德,就不再议论了。

四十九天后,菩萨诵经期满,众人也如期而至。观音菩萨向众人详细解说了所诵经文。其中一人悟到:这个美丽的妇人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他走上前拜道:“我听说观音菩萨时常云游人间,常常现出宝相,不知今天我们是否有福气得见您的真身?”菩萨说道:“可以。”然后指了指河边:“那河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

众人顺着菩萨指的方向望去,看见水中有一个影子,呈现出观音菩萨的宝相。众人急忙下拜。当时水中正巧有一轮月影,非常明亮,菩萨的宝相渐渐隐没于月影中,慢慢消失了。等到大家起身,发现石台上美丽的妇女也消失了。众人这才明白,美丽的妇女正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众人在菩萨诵经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寺庙,观中供奉着一尊观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民间称之为“洒水观音”或“滴水观音”。

在河边看到菩萨现出宝相的人中有一位擅长绘画的人,名叫丘子靖。他为了让世人看到菩萨的宝相,就将菩萨在水月中的呈现的宝相用工笔画出,所绘制的画作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众人无不叫绝。这幅水月中显现的观音菩萨像,世人称之为“水月观音”。后来,百姓纷纷向丘子靖求画,并在家中供奉。

至今,苏杭一带的民间所供仍以水月观音居多。

三亚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为其设有道场。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与水月观音之间的关系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又名《水月观音经》

本经内容为向观音发愿,以求救度。对研究我国观音崇拜的流传及其形态有一定的价值本经未为我国历代经录所载,故亦不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发现一号,收藏于中国天津艺术博物馆,编号为4532号。整理本以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本为底本,无校本。

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尔时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一切识情,种种人民,欲诵持念《大圣观音水月光菩萨经》名者,于诸众生,起慈悲愍,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证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超于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成戒足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已同法性身。

若值刀山处,刀山自摧锋。或向火汤里,火汤云消灭。若遇地狱者,地狱或竭枯。或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或向阿修罗,恶心自发如是愿已,志心称念:

我大慈大悲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无碍悲心陀罗尼,愿救法界一切苦,能满众生于觉道。

水月观音与千手观音的关系

水月观音最早是在敦煌偶然发现的,这是禅宗与宋代以后文人最喜爱的观音类型(Chang1971,王1987)。现存证据,是从敦煌发现的一部记载着这尊菩萨称号的经典。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史1987:34-37),有位地方官翟奉达(活动于902-966)委托一位未具名的书法家,在三个卷轴上抄写了十部经,其中有部经名为《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翟为了利益已逝的妻子马氏(1),而举办为期十天的法会,并抄写了这十部经典作为纪念,而这部有关水月观音的特别经典,则是为了二七日而抄写的。有些抄写的经典属于正典,如《心经》,不过大部分都属于本土经典,包括《十王经》与《盂兰盆经》(Teiser1994:107-116)。《佛说水月光观音菩萨经》的内容很短,仅有十七行,而且每行只有十七个字。经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六种祈求与十大愿,这六种祈求的内容是希望消除刀山、火汤、地狱众生、饿鬼、阿修罗与畜生难等危难,或祈求观音的保佑,这些内容都摘录自《千手经》,与《大悲启请》(《大正藏》第二八四三经)的内容完全相同。抄写《千手经》这部分内容,与集中于吟诵的忏仪原始型态,两者的根据都在八世纪的敦煌获得证实。原文起始与结尾的部分一探端倪:比丘、比丘尼、童男、童女,一切有情众生,欲受持读诵《大圣观音水月光菩萨经》者,应发大悲心,随我同发此愿。……既发此愿已,谨以至诚持诵大慈大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祈愿法界一切苦痛悉皆消灭,一切有情悉发菩提心。以上所引述的内容,使我们更加清楚水月光观音与许下十大愿并揭示大悲咒的千手观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水月光」是「水月」的地方性异名。此外,「水月观音」是「千手观音」的异称,因为在敦煌艺术中,这两尊观音形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连。最早有纪年(后晋出帝天福八年,943)的水月观音是在敦煌发现的,那是一幅现藏于巴黎吉美(Guimet)博物馆的绢幡。由画面上可见,在千手观音像下方右侧的题记中,可以辨识出这尊菩萨是「水月观音菩萨」。他右手持杨柳枝,左手持净瓶,以「如意坐」的姿势悠闲地坐在水中的一块岩石上,水中长满莲花,他的左脚踏在其中一朵莲花上,在他的背后有片茂密的竹林,这景象使人想到观音就在他神圣的岛屿家乡—普陀洛迦。虽然佛经中的普陀洛迦岛是在印度南方的海上,但五代时的中国人却认为普陀洛迦就是在浙江外海的普陀岛。这个新图像最独特的特色,无疑是包围着菩萨像满月的祥光。对敦煌的画家们而言,水月观音是平易通俗的主题,在完整的敦煌石窟壁画目录(1982)中,水月观音占了十五幅,其中六幅完成于十世纪,其他的则完成于十一至十三世纪。学者搜集到更多的例子,数量超过三十幅(王1987:32)。(2)然而,这些形象可能创作于八、九世纪。画家们在这种形象的创作上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例如张彦远在其所著《历代名画记》的前言中提到,周昉(740-800)在长安圣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他是画水月观音的第一人。那幅画描绘一轮满月将观音团团围住,周围有片竹林,构图十分类似前面所提到的画作。因为随着文学的发展,九世纪后这新的图像在艺术家当中流行起来,《益州名画录》与《宣和画谱》的前言都记录了几位曾画水月观音的名画家,这也是在宋代以后逐渐广泛流行的另一位中国式菩萨──白衣观音的基础。

水月观音造型

其形像有多种。有一种是站立在莲瓣上,莲瓣则漂浮在海面,观世音正在观看水中之月。另一种是以莲华坐姿趺坐在大海中的石山上,右手持未敷莲华,左手作施无畏印,且掌中有水流出。此外又有坐相、三面六臂相等种。其所以命名为水月观音的缘由,也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因为其形像作观看水中之月状,也有说是由于其形像浮在海上,犹如水中之月云云。

水月观音的造型来历

《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善财童子去拜记观音的住处普陀洛迦山。一般认为这就是水月观音造型的创作源起。依经文上说:

尔时善财童子……渐渐游行至光明山。登彼山上周遍推求。见观世音菩萨住在山西阿。处处皆有流泉池。林木繁茂地草柔软。结跏趺坐金刚宝座。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而为演说大慈悲经。

国南滨海有秣刺耶山……秣刺耶山东有布咀洛迦山。山径危险。岩谷奇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海。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在菩萨往来游舍。

文中所描绘的流泉、岩石、草木等景象,不断出现在中国水月观音的造像系统中,影响深远。

另一幅著名的水月观音作品是由弗瑞尔美术馆收藏的唐代供养绢幡[南无大慈大悲水月观音菩萨],采传统观音造型,观音并不是如意坐姿,而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手持杨柳净瓶,端坐在圆月中,整个场景布局仍延续普陀洛迦山的山水意象。

相传,最早绘画水月观音的人是唐代的画家周昉(740—800)。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録》卷十有周昉在长安胜光寺画了一幅水月观音,画中绘一转圆月把观音团团围住,周围有一片竹林,构图很接近前面的画作。可惜这幅画作已失传,但却很可能是后来绘画者或雕刻者创作水月观音形象的根据。从周昉的画来推测,水月观音流行时代应该在西元八世纪中叶的唐朝。

宋代以后出现女性水月观音

唐代的水月观音是男性造型,脸上留有胡须。到了宋代以后,水月观音逐渐出现女性造型。元代颜辉的水月观音,背景依然有圆月、湖水、杨柳净瓶以及瀑布,观音却是身披长袍、坐姿忧雅的端庄女性。此时水月观音也完全变身成为女性观音的造型。

在中国民间盛行的女性观音,大多伴随大量灵验传奇、宝卷或朝圣地等,来催化信仰传播,例如白衣观音有白衣宝卷,妙善公主有香山寺等等。唯有水月观音缺乏这类民间文学推波助澜,也因此在宋元以后,水月观音不若其他女性观音普及与盛行。

妙相端庄坐岩观音


孙艺灵

坐岩观音为明代福建德化窑的典型产品。观音髻上顶戴如意花冠,容颜丰腴端庄,五官清秀细腻,双眼低垂,似凝神静思,表现出安然慈祥的表情。观音着袒领宽袖衣,胸前饰串珠,把面庞烘托得越发秀润娴静。整件雕塑衣褶层次清晰,自然舒卷,流畅飘拂。

坐岩观音的造型及烧制都非常成功。瓷雕胎体细密,于细腻洁净的白色中微微泛黄,质地坚韧莹润,素静淡雅。坐岩观音分上下两段塑造:上部观音像跏跌坐于岩石之上;下部为岩石底座。观音像背后有一屏坊,与观音相映一体。整件雕塑制作采用传统的土模制作技术:头部、身部与底座采用压坯成型;手、足及附加装饰如花饰、串珠、飘带、屏坊等则用手工捏塑。作者对脱模后的各个部分进行修整,通过粘合复原为主体,再修整,最后接上手、足及附加装饰,形成完整的形象。这其间包括雕刻、擦水、推光等几道制作工序,力求精致。

这件坐岩观音像上身虽然集中了如意花冠、飘带、披巾、缨络、玉镯等众多华丽装饰,下部为多层次的岩石底座,背后又有屏坊,但整体形象繁而不琐,构图严谨,肃穆大方,达到了造型艺术的整体协调统一,不失为德化窑精工之作。

明德化鱼篮观音像


■浙江海盐哲翁

浙江省湖州市博物馆收藏有一尊明代德化瓷窑鱼篮观音像(见图)。此尊观音像高32厘米,底长15.5厘米,宽14厘米,头髻发束,面容慈祥,宽袖衣裙、手提竹篮、脚踏鳌背,釉面光润明亮,胎质致密透光,雕塑精细,采用堆花、贴花、镂空、刻画等多种工艺,使观音衣褶裙带线条流畅、洗练,形象栩栩如生;背有阳文篆体“何朝宗”葫芦形图章款,系一代大师的作品。

明代有大量德化窑瓷销往海外,其中有一部分是像何朝宗、林朝景、苏学金等一代大师创作的瓷雕作品。这些瓷雕作品题材十分广泛,造型丰富,形象传神,深受国际瓷坛喜爱和赞誉。

鱼篮观音是33种不同形象的观音相之一,为脚踏鳌背、手提盛鱼的竹篮或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又称马郎妇观音。相传东海之滨的某些人身居异域,不知礼仪。观音菩萨便化作一个美丽的渔妇前来点化。菩萨承诺谁能背诵她所教的佛经便嫁给谁做妻子,结果有一个名叫马郎的渔夫如愿以偿,并最终得到了菩萨的点化。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同时也能影响周围的人们。

德化窑何朝宗款白釉观音(明)


现藏天津博物馆。

明(1368-1644),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窑始于宋代,盛于元明,衰于清代。德化窑以白瓷著称,因胎土纯净细腻,胎料和釉料中含铁量极低,而含钾量较高,故所产瓷器呈现温润而光亮的象牙白色。欧洲人冠之以“象牙白”、“中国白”、“猪油白”、“鹅绒白”的美称。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明代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品类繁多,有盘、碗、杯、瓶、炉、觚、壶、盒以及文房用具的笔筒、笔架、水洗、印章等。德化白瓷中最负盛名的是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的瓷塑像,其题材多为佛教、道教人物,如观音、罗汉、达摩、关公、王母等。明德化窑白瓷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与当时涌现出一批做这类器物的能工巧匠是分不开的。 这批艺术大师有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婕隆、陈伟等人。其中尤以何朝宗最为出色。

推荐阅读:

德化窑白釉达摩立像(清)

明清德化窑白釉佛像鉴识

何朝宗又名何来,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著名雕塑家,擅长木雕、塑雕,尤其精于后者。他的瓷塑作品,吸收泥塑、木雕和石刻造像的各种技法,结合瓷土特性,博取各家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何派”艺术。他所塑造的各种古佛神仙,发挥传统雕塑“传神写意”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意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画,线条清晰、简洁、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何氏塑造的观音像以世俗女子形象为蓝本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是整体的塑造,还是眼神、面部肌肉、手指的细部刻画,都一丝不苟,准确生动。

天津博物馆藏有一件何朝宗款的白釉观音,高20.9厘米、底宽15厘米。此尊塑像通体白釉,观音舒坐,发髻高耸,眼帘下垂,身着羊肠裙,左臂下垂手扶一卷经,右手置于左膝上,双膝交叉,呈交腿坐态,跷足。神态肃穆,衣纹简练洒脱,由于雕塑技艺娴熟,线条洗练,深刻表现了观音超凡脱俗的神态。塑像背面有一阴文葫芦形“何朝宗”款。此尊观音应为何朝宗的代表作。坚细的胎质配以莹润的白釉,观音愈发显得如脂似玉、典雅可爱,令人叹为观止。

三十三观音的形像与特征


观世音菩萨为摄化而自在示现之三十三种形像。法华经普门品及其他诸种感应传、持验记常述之,由此,民间亦流传此类图像,较著者有清代卓峰之观音应化图三十三幅(现藏于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

三十三观音之名称及形像为:

(一)杨柳观音,踞坐岩上,右手执杨柳,表千手观音之杨柳手三昧。

(二)龙头观音,乘云中之龙,表三十三身之天龙身。

(三)持经观音,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表三十三身中之声闻身。

(四)圆光观音,身边放光明,表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下)‘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文意。

(五)游戏观音,箕坐云中,表同品(大九·五七下)‘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之文意。

(六)白衣观音,敷草坐岩上,结定印,表三十三身中之比丘、比丘尼身。

(七)莲卧观音,合掌,左向坐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小王身。

(八)泷见观音,倚岩视右方之瀑布,表(大九·五七下)‘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之文意。

(九)施药观音,坐于池边,注视莲华,表(大九·五七下)‘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之文意。

(十)鱼篮观音,乘大鱼,浮于水上,表(大九·五八上)‘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之文意。

(十一)德王观音,趺坐岩上,右手执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梵王身。

(十二)水月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中,注视水中之月,表三十三身中之辟支佛身。

(十三)一叶观音,乘一叶莲瓣,浮于水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宰官身。

(十四)青颈观音,倚岩,左方有瓶,插以柳枝,表三十三身中之佛身。

(十五)威德观音,箕坐,左手持莲,表三十三身中之天大将军身。

(十六)延命观音,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颊,表(大九·五八上)‘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之文意。

(十七)众宝观音,向左平坐,表三十三身中之长者身。

(十八)岩户观音,端坐岩窟中,表(大九·五八上)‘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燃,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之文意。

(十九)能静观音,在岩壁间,两手按一岩上,表(大九·五六下)‘为求金银琉璃(中略)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之文意。

(廿)阿耨观音,坐岩观海,表(大九·五七下)‘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之文意。

(廿一)阿摩提观音,箕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毗沙门身。

(廿二)叶衣观音,敷草坐岩上,表三十三身中之帝释身。

(廿三)琉璃观音,乘莲瓣,立于水上,两手持钵,表三十三身中之自在天身。

(廿四)多罗尊观音,立云中,表(大九·五七下)‘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之文意。

(廿五)蛤蜊观音,示现蛤蜊中,表三十三身中之菩萨身。

(廿六)六时观音,右手持梵夹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居士身。

(廿七)普悲观音,衣端受风之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大自在天身。

(廿八)马郎妇观音,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妇女身。

(廿九)合掌观音,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之婆罗门身。

(卅)一如观音,坐云中作飞行状,表(大九·五八上)‘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之文意。

(卅一)不二观音,两手相叉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执金刚身。

(卅二)持莲观音,持一茎之莲,立荷叶上,表三十三身中之童男童女身。

(卅三)洒水观音,左手持钵,右手执杨柳枝之立像,表(大九·五六下)‘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之文意。其中,除白衣、青颈、多罗尊、叶衣、阿摩提等五观音外,皆为唐代以后民间流传信奉之观音形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