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钵芋瓷器价值 > 导航 >

古代钵芋瓷器价值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3-16

古代钵芋瓷器价值。

钵,又称应器、应量器,是印度僧侣手托着用来接受布施的法器,也是盛饮食供于佛前的供养之具。“钵”是梵文Pātra的音译,也称为钵多罗可钵多,是僧侣食器的意思。由于汉文原来就有一个意指饭器的“钵”字,故而《敕修百丈清规》认为这是华梵兼名的词。其文云:“梵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钵,又呼钵盂,即华梵兼名。”所以叫作应器或应量器,或者是其体、色、量三方面都与法相应,故名应器,或是因为堪为受供者所用,或者是视食欲来摄取食物的器具亦即与食量相应的,故叫应量器。

修道者使用粗糙的钵来接受布施的习俗,并不限于佛教,古印度修行者常持钵游历四方,《摩奴法典》这部婆罗门教的经典就曾列出钵作为游方者的象征之一。在早期佛教里,它是著名的“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称为铁钵。而佛钵是传说中释尊曾经使用过的钵。《方广大庄严经》有四天王向成道后不久的佛陀献钵的传说。有两位商人于归途中遇见佛陀坐于树下,而奉以饮食。当时佛陀思量“过去诸佛,皆悉持钵,今我当以何种容器受此食物?”后来四天王献以黄金制的钵,佛陀却说:“以出家人不合蓄此”从而未予接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等奉上,佛陀悉皆不受。佛陀最后接受的是石钵。释尊将四天王所献的四石钵重叠安置于左手,右手按下,合成一钵,并形成四条明显的唇纹。故而后来有的供于佛前的佛钵,就在形制上体现出这一点来。佛钵是石钵,这在《四分律》和《大智度论》里都有所反映。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讲到,当时瓶沙王以石钵施予诸比丘,佛言不可蓄,这是如来之法钵。而《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也提到,佛不许比丘用八种钵,石有粗细,细者因受垢腻故,世尊自己使用。

佛钵的形状,《出三藏记集》卷十五中说:“又于此国见佛钵,光色紫绀,四际灿然。”而《高僧传·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也类似地讲佛钵是杂色而多黑,四际分明,厚二分许,甚有光泽。容量方面,《法苑珠林》讲是三斗,《高僧传·法显传》讲是二斗。此外《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中说,所以不准比丘蓄用佛钵,以其重故,它没有明确其具体容量。有人问佛陀的诸位侍者罗多那、伽娑婆罗、罗陀尔喜、迦须那利、阿难等,常持执佛钵侍从世尊,钵既然重,为何不怜悯他们。回答认为侍者虽执持佛钵,以佛之威德力故,又恭敬尊重佛,是以不觉其重,何况阿难身力也大。显然佛钵是十分沉重的。

释尊涅槃后,佛钵被移往印度国外的情形有各种记载与传说。《马鸣菩萨传·付法藏因缘传》卷五首先叙述月氏王攻打马塔加国之卡西时,夺取了佛钵,并挟持马鸣。而《高僧传·法显传》“弗楼沙国条”中则说当佛钵被带到印度北部后,月氏企图夺取,但即使以八头象之力亦无法将其撼动,于是在佛钵处建塔和僧伽蓝,名为佛钵寺,将佛钵安置其中,予以供养。佛钵在诸国间的流传,虽然因记录或传说的不同而有出入,但大致上似乎是在克夏那王朝卡尼西加王在位时,被带到印度北方,而在第四世纪左右传到布鲁萨布罗。《出三藏记集》中有智猛和法勇在罽宾(克什米尔)礼拜佛钵的记载。后来,佛钵辗转流传到波斯,《大唐西域记》卷二“健驮逻国条”中说,王城内东北有一故基,乃昔日佛钵宝台。如来涅槃后,钵流此国,遵式供养数百年。后流传诸国,在波刺斯(波斯)。《莲华面经》上亦有佛钵曾被杀死师子比丘的罽宾米西拉克拉王所破坏,后来到波斯被复原的记载。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宋代独特的柳斗纹瓷钵


宋瓷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名窑蓬勃兴起,民间瓷窑遍布全国,器型千姿百态,装饰丰富多彩,工艺精益求精,宝应宋墓出土的众多宋瓷中有一件柳斗纹瓷钵,便是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柳斗纹瓷钵,口径10厘米,高7厘米,底径3厘米,圆唇口,微外卷,小束领,弧腹下收,环底内凹,钵内壁及唇口满施乳白釉,钵外壁均为素胎,颈部一圈饰二十个乳丁纹,并点施白釉,乳丁纹凸起,制作规范,排列整齐。腹部满饰柳斗纹,柳斗纹刻划较深,极为规整,线条流畅,细腻,立体感强,可谓刀法娴熟,技艺精湛。

柳斗,是农家必备的寻常之物,它是用柳条或藤条编织的用来盛放谷物或其它东西的农用工具,窑工摹仿柳斗的形状,先制作好瓷坯,再临摹其柳条编织的图案,在半干的素胎上,刻出柳条花纹,入窑烧制,使生活中不起眼的大柳斗变为精巧秀丽的小器皿。像这种用柳斗纹作为造型装饰的做法在陕西耀州窑、江西赣州窑和景德镇窑的产品中都有出现,韩国新安海底沉船打捞物中也有与此相似的柳斗纹器物,属赣州窑产品,不过此件柳斗纹钵在造型艺术和刻划的纹饰上更讲究节奏和韵律的优美,束颈的处理、腹部的弧线以及只有3公分直径的小底,使此钵的造型更富有艺术的魅力,颈部隆起的一周白色乳丁,就像一串玉质项饰,显其古朴、典雅、华美。排列如此整齐的柳斗纹,显示功力非凡。由此可见,制作者即有聪慧的头脑,又有一副灵巧的双手,他们不是对原物进行简单的临摹和仿造,而是匠心独运,美化提炼,并与陶瓷工艺特点相结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创作出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的陶瓷精品。

民窑五彩婴戏纹钵


五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在烧成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等五种基本色料彩绘,再经770℃到800℃的高温烘烤而成。五彩创烧于明代,盛于清代康熙时期,以后各朝仍不断烧造,但水平已不如前。由于康熙五彩与雍正粉彩相比,烧成温度略高,柔软程度不够,所以人们又习惯称五彩为“硬彩”,而称粉彩为“软彩”。

五彩在康熙一朝大盛之后,逐渐被后起之“秀”——粉彩所代替。尽管如此,康熙以后各代五彩器仍有烧造,精美之作不时涌现。光绪时期,曾数次大批烧造官窑瓷器,并具有相当的水平。当时除烧创了一些新品种外,同时还“仿明代、仿清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嘉庆、道光的各种品种”(《中国陶瓷》)。五彩瓷器在光绪时期虽然已不是彩瓷的流行品种,却也不失自己的特色。

光绪青花五彩婴戏纹钵,通高8.9厘米,口径17.7厘米。基本造型为直口,深腹,平底,底无款。全器以白釉为地,釉色莹润。纹饰主要集中在器物的外壁上,釉下青花装饰树木、山石、围栏、花鸟等背景,红、绿、黄、橙诸色绘饰人物,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以描写婴幼儿捕鱼、逗鸟、攀树折花等活动场面为主的婴戏纹,始见于唐代的长沙窑。这类装饰纹样由于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因此在民间颇受欢迎,成为民窑瓷器装饰纹样中的“常客”。

元青花彩斑钵式灯特点及异同


中华文物的第一代表是瓷器,瓷器的第一代表是青花,历代青花中综合价值最高的是元青花。

元青花之极其珍贵,其一在“早”,为成熟青花瓷六七百年历史之滥觞,而后始有明、清两代的洪流。其二在“好”,艺术成就登峰造极,空前绝后。其前,不论胎、釉、彩饰,唐、宋青花皆无可比拟自不待言;其后,无论画工、造型,有明一代虽永、宣亦不能梦见。其为神品,构思极具匠心,大有深意,不可测也,乃惊心动魄之艺术创造。其三在“少”,原产量即不大,遗存十分希有,迄今见于著录的,全世界总数不过三百多件,而国内仅一百多件。

当然,元青花的实际存世量尚不止于此,且不算某些收藏大家的藏品,近年来,仅国内拍卖会上就曾出现过多件(据观察,多为真品,赝品仅属个别,有的品质还很高,至少不下于国内外那些著名藏品的中路,如,太平洋拍卖公司2000年春季拍卖会以140万元成交的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北京华辰拍卖公司2003年秋季拍卖会以462万元成交的元青花海水云龙纹罐,即足可观。新闻媒体也曾报道过若干件,如湖南一退休教师藏有元青花花卉纹罐二(或三)件;北京一先生从市场购得一元青花开光花卉纹六方(或八方)罐(此器报道未涉及断代,但从影像看,一目了然为元青花器,且其造型与青花装饰均明显优于不列颠博物馆(British museum 一同类藏品及太平洋拍卖公司2000年春季拍卖会一同类拍品……社会上也有某些相关信息,虽未经证实,但值得注意。如河北农村一基层政工干部出身的老古玩商自称有一元青花花卉纹盘(中型),河北省某文博单位曾欲以两万元购之,未予;黑龙江一蒙古族古玩商称其家乡一老喇嘛有一元青花瓶(中型,器型、纹饰不详),但拒绝转让……

进入著录的元青花因数量所限,器类、器型都不很丰富,国内的仅见二十几种,有些元代及其以前瓷器中常见的类型在这些元青花中却没有,青花彩饰也仅限于白地青花图绘及青花拔白(蓝地白花)两种。

著录以外的元青花还有没有未知的其他面貌?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

元青花在民间虽尚能有所发现,但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极少数大收藏家的藏品业已构成一集中的特殊专类,另当别论),指望在器类、器型上有新的收藏,机率恐是很低的。

以上基本是就元青花的大、中型器而言的。

然而,不应忘记元青花中还有一类小型器。同大、中型器相比,小型器不仅形体特小,青花纹饰也简单,所以一向很少受到重视。在专门研究的意义上说,元青花小型器园地几乎还只是一片处女地,这当然不利于对它的正确认识。近年来,国内外陶瓷考古界已对此加大了注意力,但感觉还嫌不足。

其实,元青花小型器自有其本身独特的艺术价值。它虽然不似大型器般威严雄壮,光致茂美,但所作多率性为之,堆垛可爱,意趣天成,亦大可玩味。应该说,其所有物件,不问色相如何,一概为古瓷尤物,纵残损者,亦当宝之。尤为重要的是,某些类型特殊的小型器,其认识价值已超越原属范畴的局限。进而跃入整个元青花领域。

就此,特以一件实物为例具体谈谈。

此器高4.8厘米,口径5.2厘米,腹径7.4厘米,底径6厘米,直沿,圆唇,扁圆腹,圈足较高而外侈,整体造型作半高足钵式。腹两侧各有一处残跟,一处断面呈横向宽扁状,疑所缺失者或为一带状单柄把手;另处断面为圆形,中心有一圆形穿孔,腹内有一向下斜削的稍细直管隔壁与之对接贯通。借此,可以断定此器为油灯,此管为灯芯内导管。故腹外壁上所缺失者亦应为一管状物,有似壶类之流,是为灯芯外导管。腹外壁旋痕明显而规则,略如数道等距的出筋弦纹。内底旋痕宽而且深,呈游涡状,似为食指所旋;外底旋坯近足内墙处显草率。中心见一不大的乳钉状突起。胎体薄厚适中,胎质洁白、坚致。足外墙见火石红占有周遭少半。器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于腹下的约占周长三分之一,余皆不同程度地下淌,内口沿上有一露胎处,亦见火石红。施较为浅淡之青白釉,釉法纯净、滋润,积釉处呈幽美、静谧的水绿色,釉薄处显白色。足外墙着釉不甚齐整,尚有数道釉泪,已垂至底足墙脊。足底无釉。内外釉层均见较长纹路的开片。围绕腹外壁上的两处残根,各有一块不规则形状的青花彩斑,色调湛蓝而略显灰穆,浓淡不匀,其间杂有黑褐色及浓重的,微闪锡光、凸凹不平的铁锈斑,色料完全熔融于釉中,靓丽的青花色斑与淡雅的青白色釉相映成辉。

这件青花彩斑灯带有诸多元代的明显时代特征,特别是在两个方面:

一,造型 为典型的元代高足钵式。当然,元代景德镇此式钵的器形要远为硕大,按口径说,一般的即有30—40厘米,较大的可达58厘米以上,其口径占腹径之比亦较此器略大(因钵为食具,口大些便于取放食物);此器为燃油灯具,口小些利于防油外溢。另外,此式钵作高足,主要是为出口中东(遗存多见于该地区),适于阿拉伯人用作席地围食的餐具。此器底足仅过半高,而在比例上,足径却比钵器的大得多,这应是出于油灯特需稳定的考虑而加以变通的。

元代景德镇以外一些窑口也烧造该钵式器(包括灯具),形制大同小异。

二,制作工艺 内底所见漩涡状宽旋纹为元瓷独有的特征,并为各地诸窑器所多见,包括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窑口的产品。

以器底旋纹作为元瓷断代依据之一,通常多注意于外底,不然,外底有些特征更具普遍性,但这主要是在碗、盘、瓶之类,对于罐、钵之类,则应特别注意内底旋纹,即如此器底部的这一特征,虽然外底也有,但内底的更为显著。

有关此器工艺上的时代特征,还应提到,若从腹壁旋痕看,则此器尚与不少宋器作风酷似。乃疑其年代去宋未远。有鉴于此,断归元代中期以前似更切近。

至于此器的窑口归属,从器上所施青白釉看。釉质优异,釉汁粘度低及釉薄处泛白等特点足证其为湖田窑产品无疑。

与一般元青花小型器随意所适的创作风格不同,此器造型相当规整,形态雍容丰腴,端正安稳,内盈外张,因而观来小而不小,俨如重器。

作为一件元青花小型器,此器对于元青花认识主要有三个意义:首先,在已知元青花的资料中,缺乏灯具类器物的内容,它起到了弥补的作用;其次,元代景德镇釉下褐彩与釉里红瓷器均有彩斑装饰法,元青花中是否也有?它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再次,学术界一般认为,元青花小型器使用的是较为灰淡的国产青料,此器料色的浓重,证明实情也不尽然。

黑釉里金釉钵 引陶瓷收藏热


在当今社会中“China”这个英文单词随处可见,而一般人也是相当清楚它的意思,但其实“China”不仅仅是指中国的意思,更是陶瓷的意思。中国的陶瓷发展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声名远扬的典型,在各大陶瓷拍卖会上就可见一斑。每一次出场的陶瓷文物都能引起各大拍卖行的轰动,引领全球陶瓷爱好者的动向,而对于收藏家来说,收藏陶瓷不仅仅是代表着一种意境,更是对于中国陶瓷发展的认同。就如当前亮相于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陶瓷拍卖会上的黑釉里金釉钵就成了万众瞩目的大明星。很多人都吃惊,一个小小的陶瓷怎么就成了大明星,记者经过深入了解,发现了在其中内有乾坤。

我国的古瓷之中,古人们为了令其精美,想方设法地将太多的珍贵元素碾碎,加入器物之中,有的在胎里、有的在釉内、也有的在彩中,这些不同的元素在器物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自汉最精美的器物之中有稀有元素入内如:宝石、玛瑙,玛瑙入胎、玛瑙宝石入釉;自南北朝开始玉粉入器。而唐时邢器入玉多,越器入玛瑙这是事实。唯越秘和耀秘则是玉和玛瑙入胎入釉最完美的结合器,并已有微量宝石入内,从而水晶莹润,成为国粹。进入北宋官窑、汝窑等,有大量宝石粉的溶入。于是五彩之光呈现。从宋至清,所有的官器中的御品,绝对是一种“无宝不烧器”的局面。据说国外以中国古瓷内含稀有元素的这一必然事实为基本点,在研究鉴定瓷的仪器应当是切实可以的。当我们不可理解为什么古瓷会闪烁出不同于器物本色之光彩时,应当认识到,其实由于太多鲜为人知的宝贵元素。被粉碎后添入器里彩中,它们的真实面貌发生了某些变化,这样我们不便一眼认出,但只要努力的下功夫探究,应不难明白。要观玉和玛瑙,要从两晋南北朝这种低温器开始,因为这样可观到原石。

中国的陶瓷业发展神速,它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形象生动的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在这当中宋代的陶瓷无疑是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显示出更加别具一格的一面,这点从黑釉里金釉钵就能看出来。黑釉里金釉钵口径为15cm,通高为8.5cm,器口为透明黄釉,釉层较薄,底平足无釉,胎柔。尤其在太阳光下金光闪闪,夜晚灯光下犹如满天繁星,不管是从工艺上面去了解,还是从上面去设计上面去考察都能看出时代的痕迹,将宋代陶瓷的古朴深沉、素雅简洁展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陶瓷发展属于中国陶瓷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这不单单是指宋代陶瓷在工艺上面的进步,更是从宋代陶瓷存世量上面来划分的。记者通过与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沟通了解,在众人心目中,黑釉里金釉钵属于罕见的收藏品。原来从隋唐时期到宋代这段时间,中国的陶瓷一直是向外销售的,特别是在宋代时期,陶瓷出口剧增,出口地区遍布东南亚地区,所到地方无一不受欢迎,这也就造成了在今时今日想要见到本土的宋瓷难度非常大,故而黑釉里金釉钵一面世就更加抢手。

陶瓷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他本人在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陶瓷拍卖会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对于黑釉里金釉钵非常关注了,但是最终因为资金不足而放弃了参与到拍卖中去,但是对他来说,能够亲眼看到这样一件宝物,已是心满意足的事情了。而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拍卖会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已有外国人不远万里提前赶到了,就是为了一睹黑釉里金釉钵的风采,可见黑釉里金釉钵的吸引力。

同时记者还发现,人们对于黑釉里金釉钵的狂热还没有散去。虽然现在黑釉里金釉钵拍卖已成为过去式,但是就如过去每一次陶瓷拍卖那般,热衷陶瓷的人都会记住这样一个陶瓷明星并且期待更多陶瓷出现!而也正是这一次的黑釉里金釉钵拍卖,让更多陶瓷爱好者重新将目光放到了宋代陶瓷上面,相信又将掀起一股大热门。

明宣德景德镇窑洒蓝釉钵仅存世三件,竟用来喂鸡


八号门陶艺

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上面这只大碗,别看它如今舒舒服服地待在首都博物馆里,接受着千千万万参观者的顶礼膜拜,当年在被发现之前,它可没少受“委屈”。

老太太的喂鸡盆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北京文物商店来了一位老太太。进屋后,一句话没说,从布包里拿出一个瓷碗。

“我要把它卖了换钱”。

工作人员拿起来一看,是一只蓝色大碗,胎体厚重,釉色浓淡均匀。再看碗的内部,碗里有些磨痕,而且还有污垢。

“老太太,这碗是做什么用的?”

“最早是家里装盐的,后来觉得太大不好用,就用来装鸡食喂鸡了”。

工作人员这才明白为什么碗里有污垢。

“那您准备卖多少钱?”

“这只碗在家里已经很多年了,应该是有点年头的古物。不过,它虽然看着结实,但蓝色中还有白点,可能也不是什么太好的东西,价钱嘛……看着给就是了。”

最后商量着,工作人员给了她80元人民币,老太太拿着钱高高兴兴地走了。

老人走后,工作人员将碗放进水里清洗,当碗内底的污垢慢慢被洗净,正正方方的六个字显露出来一一“大明宣德年制”。

这六个字是青花年款,笔画纤细规整,确实像明朝宣德年间的风格。如真是老物件,算起来,这碗至少得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罕见洒蓝釉碗 全世界仅存三件

一般来说,瓷器的落款都在器物外底部,而这件却在碗内心,这是非常少见的!工作人员立马意识到这碗不是一般的老物件,马上向领导汇报。

当天下午,北京文物商店的门口停满了汽车,几位著名的瓷器专家陆续赶来。当把这只蓝碗摆上桌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从器形、材质到工艺,专家们一致认定这就是一件烧制于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的瓷器,根据器型特点,专家们将其命名为“景德镇窑洒蓝釉钵”。

老太太一定没想到,这碗最珍贵之处正是她误认为有缺陷的地方,即碗上的白点。

洒蓝釉碗看似简单,其实工艺十分复杂,因为要二次烧制,所以成功率很低。一般来说,由于做工精细程度不同,形成的瓷器效果也不同。

雪盖蓝

如果器物满身吹釉,吹得不均匀,深浅不一,就是雪盖蓝;如果均匀地密布于瓷柸上,形成星星点点,才是真正的洒蓝釉。

吹釉

精致典雅 昙花一现

传世宣德期间的洒蓝釉制品极为少见,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仅三件。

除了首都博物馆的这件外,

一件藏于天津艺术博物馆,

另外一件原被仇焱之老先生收藏,

1980年11月25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370万港币被香港赵氏拍得。

明宣德 洒蓝釉暗刻龙纹钵

明代的洒蓝釉瓷器之所以少见,是因为洒蓝釉工艺从出现到消亡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那么它为什么只经历了短短10年就从宫廷里神秘消失了呢?

当年,宣德皇帝迷上了掷色子的赌博游戏,下旨要求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一种专门玩色子用的瓷器。御窑厂的工人不敢怠慢,经过艰苦研制,创新地烧制出了洒蓝釉碗,宣德皇帝很满意。

宣德皇帝

但1435年正月,宣德皇帝染上了不明之症,很快就驾崩了。宣德死后,掷骰的游戏不再流行,洒蓝釉瓷的出品量便逐渐减少。

之后的皇帝也曾下令烧制过这种瓷器,但由于工艺极为复杂,成功率又极低,还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宣德之后,洒蓝釉就停烧了……

明宣德蓝釉暗刻龙纹骰子碗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钵芋瓷器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