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人类学家方李莉陶瓷文化方法论研究

人类学家方李莉陶瓷文化方法论研究

陶瓷文化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2020-01-30

陶瓷文化。

关于中国陶瓷研究,可谓历经了一代又一代瓷学前辈筚路蓝缕的工作。关于中国陶瓷的研究著述方法丰富,分别从史的角度、鉴定的角度、工艺的角度、窑口的角度、瓷器品种的角度论述,或者从官窑角度、民间窑角度纷纷进入研究。中国人类学家方李莉教授关于陶瓷的研究则另辟蹊径,形成了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她关于陶瓷方面著作典美又厚实凝重,专著包括《飘逝的古镇——瓷城旧事》 [1]、《景德镇民窑》 [2]、《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 [3]与《中国陶瓷史》 [4][5]。本文主要呈现方李莉陶瓷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归纳为:在田野之中的“求实的人类学意识”、在器物之外的“细腻的物质文化研究”、在历史的深处的“浓厚的历史意识”。

方李莉《中国陶瓷史》

一、在田野之中:求实的人类学意识

方李莉所著《中国陶瓷史》不同于过往的陶瓷史书写方式,是一部采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渗透完全的艺术人类学意识的舂容大雅之作。这部《中国陶瓷史》以史的线性序列作为著述的结构,以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作为主导,用人类学的方法进入研究,用丰富的考古资料成就了这部不同凡响的中国瓷的著述。其《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亦采取人类学方法进行田野考察,展示了从陶瓷技艺的变迁到窑业的变迁,从窑业的生产到窑工的日常生活。人类学是一门具有整体性眼光的学科,往往采取跨学科方式来观察与研究对象。方李莉研究中采取了人类学研究方法来研究陶瓷这门具有“历史性与地方性手工艺人们的社会群体活动” [6],并且采用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方式研究陶瓷“传统在现代化中的复活和重构。 ”[7]此外,因人类学是一门注重田野调查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她无论是对田野资料还是历史资料,均采取了历史比较、文化渊源考证以及文化对位方法论,进行整体研究。她提出,在研究一个器物过程中,不能拿标准来衡量某一个地方性知识。而是要在 “具体生活方式的充分描述上,旨在通过最细致的观察,提供有关某一生活方式的全面图景。 ”[8]

中国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从实求知”及“走向田野”的思想。方李莉承袭了师门的研究作风,进入田野实实在在地调查与分析。她对于知识与田野的关系有很好的论述,她主张人类知识不能止步于书本,而更重要的是关注其“真实的生活空间中” [9]。过去岁月历史中留下的理论以及今日当下社会的理论,均需要从实践中来进行重新认识,唯有如此才会有更接近事实的深切体会。另外,她认为新理论往往取之于生活的直接一手资料,而书本理论的间接资料是需要通过今日社会生活来考证。她主张中国学者要了解真实的中国社会,则需要建构中国自己的完整的艺术人类学理论。而具有价值的理论需要从从实践中来,从田野中来。她深刻认识到理论“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10]。方李莉对于现实总是具有敏锐的

触角,她对学术具有一种现实责任感,她认识到人类世界目前正处于社会的激烈转型期,人类发展需要多样性的世界智

慧和经验,“而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在当今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11]因此,她用一个个的扎扎实实的中国个案研究,面对现实,提出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提出闪亮的思想。

二、在器物之外:细腻的物质文化研究

器物背后隐含的深层社会结构并携带着丰富的文化观念,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所说处于文化之中的人,“行为均决定于他手中的传统材料。 ”[12]历史研究方法在近代发生了革命性变迁,学者们渐渐地从圣者的言论与象牙塔中走出来,而是把人文的研究情怀转向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人群。因此,社会底层的人文也如同圣者的理论一样,进入研究文本,于是普通人的信仰、思维与文化结构进入文字中。人类的事象纷纷落入学者们的目光中,从时令、技术、人群到曾经琐碎的日常生活。学者们纷纷采用物质文化研究方法,展开了对于形形色色物质的细枝末节的研究。这种历史意识也渗透到方李莉的陶瓷研究之中,她把目光从器物拓宽到匠和艺。越过孤立的器物之外,结合时令、技术、人群方方面面的因素,分析器物技艺特点,并延伸到技术背后的非物质的因素。譬如瓷工的生活、窑业生产方式等。同时,她将研究对象从物衍生到人,通过对陶工的制瓷活动来揭示陶瓷史的另一种丰富的侧面。

法国年鉴学派影响了近代历史研究。近年来,柯律格、彼得 ·伯克(Peter Burke)、林·亨特( Lynn Hurt)、娜塔莉 ·泽蒙 ·戴维斯( Nataliz Zemon Davis)、罗伯特 ·达恩顿(Robert Darnton)等许多学者的著述渗透了人类学意识,以历史为田野,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入研究。方李莉的著述也深刻地携带着人类学学科的意识与方法,深入到器物背后的社会与文化语境,譬如在研究陶瓷纹样时,她重视分析文化内涵发生的内在文化动因。在《中国陶瓷史》中,她分析了唐代城市的新布局与手工艺的发展、科举制度与文人生活、茶文化的兴起、外来人口与文化交融对于器物的影响。中国文化学者往往容易滑入中国文化“道”与“器”分离研究,方李莉的艺术学与人类学严格的专业训练背景,使得她对人类的“造物”行为及其文化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方李莉指出器物日常器用其实就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物” [13]。因此,她将器用研究置于器用的文化之中,不但研究器,还研究器用其道。通过将器用置于整体性研究之中,找寻器物背后存在的“整套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及中国社会的变迁史” [14]。因此,她的文本采取了一种典型的细腻的物质文化研究方法。

三、在历史的深处:浓厚的历史意识

器物不仅是人类的人工产品,也表达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时还携带着人类审美意识。器物能映射出中国的社会变迁轨迹,方李莉在其研究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意识感。譬如她细腻地分析了中国历史各朝的器物美学,采用历史的线性因素分析中国瓷器的美学品位的变化。她分析了中国在唐代瓷器的日用化进程,体味到“动物纹装饰题材逐渐被植物纹所取代。 ”[15]她用器物的纹饰来印证中国雅文化到俗文化的转向,观察到从器物的型器变化来看,元代走向世俗化。从元代的陶瓷纹饰中,辨认出了中国陶瓷“由雅向俗转化的一个重要开端之一。 ”[16]她比较了明清时期瓷器的美学品位,总结出明代青花瓷 “色彩明丽” [17]而清中期景德镇陶瓷艺术则显现了“完全不同的世俗美。 ”[18]在此,她的浓厚的历史意识渗透到对器物的美学价值观,准确地体味了中国陶瓷器物审美世俗化的走向脉动。她将器物文化置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人类学视野中,通过器物的器型及纹样的历史流变,显露出中国文化由神圣化走向世俗化的追索。在此,展现了中国器物的审美走向。早期器物,主要作为一种礼器。东汉时期之后实用器日渐增多,日用器之中的六朝青瓷的装饰依然具有宗教意味。而隋唐五代世俗转型,宋元得以发展,明清器物世俗化更趋明显。她的著述不仅是关于陶瓷艺术的历史描述,同时是关于中国文化艺术历程的理解,映射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认识” [19]。因此,方李莉的陶瓷文化研究,同样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变迁轨迹。这是她深厚的历史意识对于著述的渗透,使得文字注入了浓厚的历史意识。

同时,她通过口述史方法,对清末民初景德镇窑业的社团组织及行帮进行了访谈,鲜活地再现了“血缘”“地缘”与“业缘”的传统在新的窑业中的灵活重构。她叙述的那条名为“樊家井”古老街巷,还有那鲜活生动的陶工故事,阐释与叙述了这一类型的群体与器物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她的著述注重窑业传统的历史,在历史中分析窑业的行帮、窑户、坯户、红店。战国时期,中国丝绸销往罗马,在汉代销往欧洲。唐代,中国的海上陶瓷之路,将陶瓷扩展到亚洲各地区,同时到达北非与东非地区。明清之后销往欧洲和美洲直至全球地区。此外,中国的茶叶、家具、漆器也陆续输出。同时,文化也随着器物而渗透到不同的国家,异民族与异文化在中国整体文化演进中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历史过程就是民族迁移、融合、相互影响、人种特征的改进、文化变迁和发展的过程。 ”[20]她考察细致入微,即具有平实的叙述语言,更具有批判性思维。因此,在她的研究中植入了一种深刻历史意识。

四、在世界之上:思想与文化的交流

方李莉的恩师费孝通先生非常推崇实证研究,先生提出光辉的 “从实求知”思想。他指出 “从实求知,就是不断地、全面地深入田野工作求取人类学的知识。 ”[21]方李莉一直真诚地传承了师门的学术精神,注重面对现实人民生活的关怀。费孝通先生曾在《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一书的序言中这样评论她,“你的研究不是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而是到生活实践中去,亲眼看人做的事情,亲身体验社会的发展,这是很好的” [22]。

方李莉的著述十分关注中国对内及对外的交往。在对内文化交往方面,她将官窑与民窑、南方窑口与北方窑口、中原窑口与边缘地区窑口的技艺交往纳入研究。譬如少数民族辽、金、元统治时期陶瓷对于中原陶瓷文化的交往。在对外文化交往中,编入了丰富的外销瓷篇章。此外,对于外销瓷的研究,不仅对于外销瓷的贸易路线与港口做了详细的研究,同时对于外销瓷器形、纹饰做出了丰富的图像研究。采用图像证史方法论,详尽论述了外销国家的文化影响以及瓷业影响。在行文中,多关注因瓷器的流动,因瓷器的载体而生发的世界范围内的技艺与文化的流动与交往。难能可贵的是,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采撷图像,同时,在国内外的考古文献中发掘新的考古图像。这些书写手法体现了其深刻的历史书写意识。譬如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方李莉在美国的皮博蒂 ·艾塞克斯博物馆发现了清朝外销瓷的《广州全景图》与《广州黄埔码头图》,同时,还发现了《19世纪的澳门》以及《中国瓷器作坊》等接近 20幅稀罕的图像资料。她采用这些图像资料,充分论证清代外销瓷的繁荣的外销事实。在具体外销瓷研究中,不仅考察其外销路线和港口,分析其类别、器型、纹饰,更对对外传播的陶瓷技术以及当地陶瓷业的交流互动进行了深入剖析。

因此,方李莉的研究正是携带着这样一种历史感,去体味人民的生活,去描摹市井的气息,用闪亮的中国思想来照耀社会的尘埃。

注释:

[1]方李莉。飘逝的古镇——瓷城旧事[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

[2]方李莉。景德镇民窑[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22]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代序9.

[4]方李莉。中国陶瓷史[M].济南:齐鲁书社,2013.

[5]方李莉。方李莉陶瓷艺术[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6][7][8]方李莉。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景德镇田野札记[J].装饰。2008(1)。[9][10][11]王永健。方李莉。立足本土立场的艺术人类学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4(6):6;6;7.

[12]张金鹏,吉敦谕编。民族 ·历史 ·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260.[13][14][15][19][20]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上) [M].济南:齐鲁书社,2013:11;11;10;16;10.[16][17][18]方李莉。中国陶瓷史(下) [M].济南:齐鲁书社,2013:557;572;926.

[21]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上)[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5.

扩展阅读

中俄陶瓷文化比较研究


陶瓷,一个具有鲜活形态和浓厚文化意识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由泥土在炉火高温中淬炼自己,形成如衣如玉的外表,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到了现代,具有装饰风格的陶瓷作品更是将生活中对美的感悟和体会融入到了陶瓷艺术中。研究中俄陶瓷文化是为了弄清中俄陶瓷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以景德镇青花瓷和格热利陶瓷为主线,对比其陶瓷的艺术风格及特征,发掘它们在某些方面的异同点,分析陶瓷工艺与两国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密切关系,促进两国文化交流,使陶瓷艺术在全球化、经济化发展的今天,在保证自己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陶瓷的历史和发展

摩尔根说过:“陶器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由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陶瓷,以粘土为主要原料,加之各种天然矿物混合后经过粉碎混炼、成型、煅烧而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瓷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统一,是一种物化的文化,其造型、装饰、釉色都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反映。陶瓷艺术其装饰形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釉下彩、釉上彩、釉中彩、颜色釉和综合装饰类。本文所要对比研究的景德镇青花瓷和格热利陶瓷则都属于装饰形式中的釉下彩装饰。

景德镇青花瓷,是用氧化钴在胚胎上描绘纹饰,施釉后经高温烧成后呈蓝色,虽然色调单一,但它着色力强、颜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无铅无毒、耐酸耐磨,故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誉。青花瓷始于唐朝与宋朝,到了元朝渐渐发展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又渐渐走向衰落。

而格热利陶瓷则起源于俄罗斯一个名为格热利的一个小镇,位于距莫斯科60公里处。这里在16世纪出现了粘土制成的陶器,但大部分都是动物的形象(鸭、羊、鸡)。到了17世纪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作坊,用以制作陶制餐具。格热利当时以其良好的经济和自然条件——丰富的高品质的粘土资源,大量的森林资源,占据着莫斯科大部分的陶器市场。18世纪中期,格热利地区作坊开始生产一种由彩色粘土烧制,描绘多种颜色图案的白色乌釉餐具,通常是在陶壶上面附着釉质和彩绘,一时间风靡整个俄罗斯乃至欧洲。沿至19世纪,格热利的制陶师傅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工艺:半瓷土—瓷土—制瓷器。在当时,所有的格热利瓷器厂都采用这种方法。

格热利茶壶

然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格热利陶瓷艺术渐渐滑入低谷,二战结束后,在苏联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和瓷器家亚历山大·鲍里索维奇·萨尔特科夫的领导下,一批学者共同复苏了格热利的手绘画、瓷器和技能,创造了很多新的产品以及艺术特色,重新确定了格热利陶瓷的传统风格。到了1972年,在格热利当地六家小型工厂开始合作,建立了“格热利”联合企业。

二、景德镇青花瓷和格热利陶瓷造型特征及装饰技法研究

青花瓷的特点是典雅、轻快、清新、装饰效果比较强。青花瓷的造型大体可分为罐类(大罐和小罐)、瓶类(梅瓶玉、壶春瓶和蒜头瓶等)、壶类(凤流壶、梨式壶、执壶)、碗类(高足碗、大碗)和盘类(大盘、中盘和小盘)。

青花瓷器造型,不论是丰满敦厚的大器,还是秀丽端庄的小器,器型均形态优美,典雅端庄。在纹饰装饰上,由人物、动物、植物为主,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彰显其独特的装饰色彩。在表现方法上,与国画基本相似,是用毛笔蘸深色青花料直接在瓷器的坯体上勾绘出纹样线条,再吸收国画泼、勾、皴、点、擦等技法在器物上绘制。

与青花瓷相比,格热利陶瓷工艺则趋向质朴,在颜色上主要以白底蓝花为主,器物造型也各具特色,体现出浓厚的俄罗斯民间气息。

格热利的每一件瓷品都是由手工完成的。其种类有花瓶、泥塑像、小玩具以及室内装饰品等。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工作者们可以随心所欲,尽情发挥,他们用钴料描绘各种图案,经过烧制后得到白底蓝花的图案风格,给人以美丽、遐想、和谐的装饰美感。尽管是同一题材的瓷器作品,但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色彩图案不同,所以最后呈现的作品装饰意味均不相同。因此,在格热利要想找到两件一模一样的作品,是相当困难的。

通过两者在造型和装饰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景德镇青花瓷和格热利陶瓷的不同之处在于,景德镇青花瓷由于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而且大部分是官窑作业,因此在造型上更加趋向于规整性和细致性,在装饰上则采用民族绘画国画来展示,富有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而格热利陶瓷则由于是民间艺术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民间艺术风格充满着整个艺术作品,热衷于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给人以质朴、简洁、舒适、温暖的感觉。

三、现代陶瓷装饰的新发展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陶瓷艺术品,都跟其时代背景紧密相关,而反观现代,时代的倾向性并不明显。那么如何去体现时代特征呢?这就需要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陶瓷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民族化”的装饰陶瓷

陶瓷的整体装饰效果是需要讲求“美”的,那么在现代陶瓷装饰上,什么样的装饰效果才算美呢?怎么去区分定义呢?因为我们知道,不同地区的人对“美”的要求是不同的,它会随着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情感、民族特色等发生变化的,但这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比如景德镇青花瓷和格热利陶瓷,近几年多次在国际陶瓷展览中获奖,深受好评,这就为我们探索现代陶瓷的“美”提供了借鉴。就青花瓷而言,在装饰手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色,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赋予新时代、新风尚、新内容,把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审美要求相互结合延伸,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同和欣赏。而格热利陶瓷在现有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加入了18世纪陶器制品的装饰风格,并融入了珐琅彩和其他一些新的颜色,使原本单调简约的格热利陶瓷又多了一份别样的魅力。所以说: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也就越有“世界性”。

(二)“生活化”的装饰陶瓷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人们逐渐从奢华的生活中摆脱出来,较之庄重、严谨、高调的生活气息而言更加喜欢追求简洁、单纯、质朴、随意的生活,因而对具有“生活化”特色的手工艺品展现出极大的热情。而相比较而言,格热利陶瓷在这方面因其具有独特的民间生活气息而极富竞争优势:首先,格热利陶瓷都是纯手工制作,这样就保持了作品的原创性;其次,作品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最后,格热利瓷器在完成之时,底部都会印上“格热利”的特色品牌字样,并附上各生产作坊的商号和作者的特色亲笔签名。这种标志性特色,使得格热利陶瓷大受欢迎,因其不仅具有实用和观赏性,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从近期格热利陶瓷的发展壮大形势可以看出。

四、结束语

展望未来,笔者将装饰陶瓷的发展趋势主流概括为以下几点:

1.应着重加强陶艺制作队伍的培养,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

2.注重新技术、新材质的发展利用,加强艺术与技术的合作交流。

3.加强专业文化素养,注重个人艺术风格的塑造和发展。

4.增强市场化观念,搞市场创新,了解消费者心理需求。

笔者深信,这样的创新发展趋势下,中俄陶瓷产业会展现出无限美好的未来。

陶瓷文化:迷雾重重说哥窑 怎样研究古陶瓷?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是中国最著名的手工艺术品之一,它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高级的瓷器也是古代皇家的收藏品。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在国外也成了收藏品。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后来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五大名窑今天还“说不清”

宋代的五大名窑久负盛名,但其中有一些概念至今没有定论。

一是五大名窑的排序并无定论。吉林大学文学院博物馆系主任吕军介绍,“五大名窑”的提法最早源于明朝,最终的排序是清末民初才定下来,它反映的是当时文人的一种喜好和认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表示,最早对宋代五大名窑的提法是“柴汝官哥定”,后考证柴窑是五代时期的,于是有了“汝官哥定钧”的说法。瓷片收藏家白明谈道,五大名窑的排序各说不一,其中汝、官、哥三窑都是单色青釉,其成品率只有千分之一,传世量少,更珍贵些。

二是官窑名词涵义多样。今天所说“官窑”,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贡器是由皇家遣官到产地监烧,“有命则贡,无命则止”,凡贡入皇家的瓷器,就称官窑。官厂是由朝廷设立官员、专门兴办的窑厂,只为皇家烧造瓷器用品。通常所说的产自五大名窑的瓷器,均是指这五个窑口专为皇家烧制的产品,即贡器。从这个角度说,五大名窑均是官窑。而五大名窑中的“官”,则特指宋代的一个窑口。沈岳明介绍说,南宋官窑使用的是几十米长的龙形窑,中间的窑位是最好的,用来烧制贡瓷,其他窑位可能也同时烧制民间用品。

三是官窑与哥窑“身世”未明。吕军介绍,北宋时的官窑窑址迄今还未发现,可能迭压在今日开封城下;南宋时的官窑窑址一处在杭州凤凰山,一处在杭州乌龟山。哥窑的窑址在何处,至今并无公论。从传世品来看,南宋时官窑瓷器与哥窑瓷器差别微小,故有“官哥不分”之说。而且哥窑虽是宋代名窑,但宋代文献中并无“哥窑”一词,哥窑最早见于明人记述。有学者怀疑,所谓五大名窑说很可能是明代古董界的臆造。

迷雾重重说哥窑

哥窑,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神秘而有趣的话题,关于其窑址历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但由这些实物资料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至今依然迷雾重重。

吕军介绍,哥窑的窑址有三说:一是浙江龙泉,曾在龙泉出土一批黑胎青瓷,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特征相符;二是杭州,明代的高溓在《遵生八笺》中认为在此;三是景德镇,传世哥窑的成分与同时期景德镇瓷器的成分相同。考古发掘南宋俢内司官窑时,在元代地层出土一些瓷器残片,它们的特征与哥窑瓷器接近,因而有观点认为,传世哥窑有可能是后代仿制哥窑的产品。

沈岳明认为,南宋俢内司官窑元代地层的发现,就是元末新烧的哥窑。他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考古发掘龙泉溪口窑址时,发现那里的出土瓷器与文献中哥窑瓷器的特征一致,因此认为此地即为哥窑窑口。但后来研究又发现,此处瓷器的特征与被称为哥窑的传世瓷器的特征又有区别。于是就将前者称为龙泉哥窑,后者称为传世哥窑。

沈岳明认为哥窑就在龙泉,佐证有三:其一,目前发现的文献中,只有个别记载未提到龙泉;其二,在各地群众相传的历史中,只有龙泉这个地方无人不知哥窑。其他地方如果有过如此著名的窑口,为何没广泛流传下来;其三,在宋代,龙泉窑的规模和知名度都十分显著,为何没有列入五大名窑?就是因为用哥窑代表了。

瓷影依稀中的文化传承

宋代瓷器究竟有怎样的文化魅力,会历来为人们重视喜爱?常常对着一片碎瓷片一看就是一个晚上的收藏家白明,说自己是把两宋瓷器当作书来读的。

他介绍说,宋代瓷器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烧造的高峰。在五大名窑中,钧窑有窑变,定窑是白瓷,而较为珍贵的汝、官、哥三窑,则都是青瓷。宋代青瓷上承五代,五代时最著名的是浙江越窑秘色瓷,因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而有“千峰翠色”的美誉。虽然只是一种青色,但细看或呈湖水绿,或呈天青,把大自然的美都凝固在瓷器上了。

宋代瓷器的单色釉,深沉朴雅,精气内敛,今天依然仿制不出来,因为对当时文化的感觉很难把握。宋瓷单色釉那种平和的颜色,正符合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仿佛是修身养性的君子,将会心的微笑定格了。

宋代五大名窑烧造的瓷器,除定窑有部分是普通日用器具外,其余基本是仿青铜器形的礼器或只是供人把玩。这些器具在造型上,古人给后人在美学创新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余地——或高或矮,或粗或细,或方或圆,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改变一点,看起来就不顺眼。

由此观之,一件瓷器的工艺、造型、纹饰之中,隐含的是经济发展的历史,社会文化的状态。

怎样研究古陶瓷

对古陶瓷,通常是研究其编年,即什么年代烧制;造型,即什么器形;工艺,即用什么方法烧;成分,即为什么会产生各种胎釉特征等。上世纪20年代开始,古陶瓷专家陈万里率先将考古方法用于陶瓷研究,这种采用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今,科技方法的介入为古陶瓷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比如,由于各地的瓷土资源不同,其化学成分亦不同,使用科技手段对胎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把已有定论的瓷器的成分数据作为参照,通过比对,可以推测甚至确定产地、窑口。

分析方法分为有损和无损两种。沈岳明介绍,对于数量较多的,比如南宋官窑出土大量碎片,可以采用取样分析方法——在标本不显眼的地方钻取或刮取一定量的粉末进行检测,对文物本身是有损伤的;而对于存量少、器物完整的珍贵文物,就应采用无损的方式——如红外线探伤、光谱仪分析文物矿物成分等。

传世哥窑总数不过百余件,比元青花存世量还低,目前主要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基本是宫廷旧藏。由于宋以后历朝历代均有仿哥窑制品,因此,宫廷收藏品中亦可能有后代仿品。这些仿品做工极为精致,仅用肉眼无法完全甄别。鉴于此,结合先进的科技手段,对文物逐一进行无损分析,成为目前通行的研究手段。

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及文化思考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发展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卡通”潮流,这一现象是在各种内外复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需要立足本土文化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1、引言

自步入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都市文化和青年文化的兴起与更新,使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加快了其文化转型的步伐,而在这一文化转型的浪潮中,“卡通”潮流无疑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之一。这主要由中国陶瓷艺术新生力量主导的陶瓷艺术“卡通”现象而影响的,但由于其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文化,既是一种流行文化,也标示着中国陶瓷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而值得深入探索与思考。

2、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概述

近年来,随着创意陶瓷艺术的快速发展,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日渐增多,蔚然成风。从事“卡通”陶瓷艺术创作的大多为年轻一代陶艺家,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艺术流派,也从未在艺术理论上进行铺垫,但却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这些大多数为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陶艺家,所创作的“卡通”陶瓷艺术,或雕塑、或彩绘等来表现漫画卡通形象,表达着完全不同长辈的审美趣味与气质。

“卡通”化陶瓷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承载着年轻一代的美好理想,简单、亲切而充满童真。“卡通”陶瓷艺术绝大多数为人物和动物题材,许多取材于中外各种动漫和儿童读物,也有不少是陶瓷艺术创作者的独特创造,人物形象多夸张变形,有趣可爱,既有颇具时尚感的形象,亦有如中国戏曲、民间玩偶类同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形象,具有一种虚拟的游戏场景。

虽然“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从表面上主要追求一种天真愉悦的童趣,但实际上其含义绝不止于幼稚的视觉快感,更不是对儿童生活的追忆,而是同时在表达着创作者的迷惘、痛苦、压抑等个人情绪,充满了叛逆精神,因而其实际思想内涵远比人们想象得要丰富。“卡通”陶瓷艺术作品普遍色彩明快、造型单纯、气氛热烈、充满活力,抛却了使命、责任等具有沉重感的字眼,具有脱离现实世界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兴起时间不长,尚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具有明显的实验性特征。“卡通”陶瓷艺术并没有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这是因为每一个“卡通”陶瓷艺术创作者表达的均是其个人的卡通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人化特征,是完全意义上的向内视角。不过,虽无明确发展方向,但从整体而言,“卡通”陶瓷艺术更多追随的是包括欧美、日韩等在内的西方动漫艺术发展方向,缺少必要的原创性基础。

“卡通”陶瓷艺术虽然已经颇为兴盛,但与创作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学术冷,几乎没有专家学者关注到这一现象的存在,使之长期处于“非主流”的尴尬地位,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卡通”陶瓷艺术身份的定位和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青年一代陶瓷艺术创作者的成长。

3、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成因分析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卡通漫画开始在中国少年儿童中风行,中国的“新人类”以及“新新人类”或曰“卡通一代”开始出现。这批主体为70末至90后的“卡通一代”的成长年代浸润于卡通漫画流行时代,“卡通”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卡通”一代已经成长并活跃于陶瓷艺术舞台,其在部分作品中引入卡通形象,以此来追忆和寄托自身的“卡通”情结,从而成为当代“卡通”陶瓷艺术的主要创作群体。创作群体的形成是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最关键因素。

“卡通一代”所成长的环境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与前代相比,没有经历过多少严酷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伴随着各类西方动画片、电脑游戏成长,因而也缺乏如父辈般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且厌弃世俗道德束缚,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或者是拒绝成熟的一代,其内心充满童真童趣,不大关注或无力表达重大主题,而是将更多的艺术创意视野专注于社会流行时尚当中,这其中即包括卡通动漫,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当代整个社会审美倾向的转变,创作审美趣味的社会转型亦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青年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而传统陶瓷艺术高、大、上的形象以及价格使许多年轻一代敬而远之,而以卡通形象示人的陶瓷艺术作品则给年轻一代带来亲切之感,易形成打动其心弦的魅力,而相对低廉的价格亦使年轻一代能够负担消费。因此“卡通”陶瓷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市场开发前景,市场化和商品化无疑也是促使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处于极度缺失的状态,这也使得新时期青少年在传统文化修养上相对缺乏,使之不需要背负任何传统包袱,思想超前,思维活跃,极易接受新事物,而卡通所承载的文化非常广泛多元,大多来自于西方,易于为青年陶瓷艺术创作者所接受并将作为作品的文化表达方式之一。因而,传统文化缺失和多元文化发展潮流亦是陶瓷艺术“卡通”现象形成的内因之一。

4、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文化思考

当代陶瓷艺术出现的“卡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与艺术全球化潮流息息相关。在艺术全球化下,中国陶瓷艺术创作者正从传统的文化与家庭背景下走出来,开始关注自我、解释自我并希望改变和重塑自我,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年轻一代的陶艺创作者尤其如此,他们通过虚幻的卡通人物,承载的是对未来的种种想象,而卡通形象本身也往往寄托了其对自身形象精神重塑。因而,当代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绝不是在题材上微不足道的改变,实际上是中国陶瓷艺术文化转型的开端,呈现的是一种陶瓷艺术中前所未有的、全新的文化观念。

由于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的兴起是受艺术全球化和西方“卡通”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而我们不得不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文化“殖民”问题。尽管当代中国陶瓷艺术主流对此现象视而不见,或者故意加以冷落,但这种不正视更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具有原创精神的中国“卡通”人物完全无力抵挡西方“卡通”的文化倾销,这就使得当代“卡通”化陶瓷艺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西方文化趣味与价值观,成为西方文化殖民的一部分。

面对西方的文化入侵,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家从未停止过对艺术本土化的固守与追求,年轻陶瓷艺术家亦同样如此,因而,在得不到应有关注的情况下,当代中国陶瓷艺术“卡通”现象中出现的文化殖民问题仍需要通过年轻陶瓷艺术家自身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在当代“卡通”陶瓷艺术作品中,已有相当一部分直接引入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显现出明显的本土文化意识的觉醒,在这样一批陶瓷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下,许多作品已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国风。当然,希望这样的本土文化符号并非是年轻陶艺家反观传统的文化猎奇现象,不是用来借以寻求国际陶艺界承认的装饰性符号。

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中国当代的“卡通”陶瓷艺术才能够真正寻求到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体系,摆脱自说自话的窘境,并实现与其他陶瓷艺术类型的文化融合、交流,按照自身的文化轨迹向前发展。

5、结语

当代陶瓷艺术的“卡通”现象在各大陶瓷艺术区的创意作品中日益显眼,成为创意陶瓷艺术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反映之一,而这一现象至今仍未引起中国陶瓷艺术界的足够关注,但无论如何,它作为一种中国当代陶瓷艺术新生力量正在崛起的重要现象之一,已经成为当代陶瓷艺术中一股新的潮流,而这一潮流的未来走向则取决于年轻一代陶瓷艺术家进一步的文化变革,而我们希望这一变革所带来的是推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反之。

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瓷砖艺术拼花


瓷砖艺术拼花是凝聚着设计师灵感和心血的艺术创作,也是工艺师用陶瓷来表现人类文明和中华文化的作品。最常见到瓷砖艺术拼花的地方是宾馆、商场以及大型公共场所。近两年,随着瓷砖艺术拼花的普及,一些家庭装修也开始选择瓷砖艺术拼花,提高家里的装饰品位。

由于现代制瓷工艺先进,陶瓷的艺术加工已开创了一片可以无限延伸的天地。不管是具有神秘色彩的古罗马图腾、颜色鲜艳的可爱卡通动物,还是线条均衡的抽象画都能用瓷砖制作成一幅拼花作品。记者走访我市建材市场后发现,目前我市开展预定瓷砖艺术拼花业务的陶瓷店已达10多家,其中一小部分陶瓷店不能为业主提供现成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只能提供印刷的式样供业主选择预订。

行内人士表示,瓷砖艺术拼花曾是有钱人或贵族的消费品,由于其昂贵的价格,一般家庭装修都不会考虑选用,但随着工艺的进步以及制作成本的降低,瓷砖艺术拼花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一般家庭可望不可及的艺术品。记者发现,我市很多家庭装修都选择了瓷砖艺术拼花,这些业主根据自己客厅的尺寸、自己喜欢的颜色预订了自己看中的图案,为家里的装饰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魅力。字串8

据了解,目前流行的瓷砖艺术拼花除了神秘图腾、抽象画、戏剧脸谱和卡通动物外,市场上还出现了凸凹面和镂空状的瓷砖艺术拼花作品。这些由美学和文明揉掺在一起制作而成的瓷砖,嵌在墙里就是一幅画,铺在地上又是一道风景。行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制作水平的高超,可以满足业主的各种要求,倘若业主对厂家提供的图案不喜欢,也可以自己设计图案交给厂家加工定做。一句话,根据你需要的尺寸、你喜欢的颜色、你追求的美感为你度身量做瓷砖艺术拼花,而制作的时间,简单的图案要一个星期,复杂的图案则要半个月左右。

至于瓷砖艺术拼花的价格,目前,市场主要是根据加工图案工艺的难度来划分档次收费。工艺难度越高价格越贵,工艺越简单价格越便宜,此外,尺寸的大小也影响价格的高低,面积大陶瓷艺术拼花自然价格比面积小的贵。瓷砖艺术拼花以每平方米为单位来计算价格,其中以悬挂在墙壁上的立体瓷砖艺术拼花最贵,每平方米需2000多元,一幅面积为1.44平方米的拼花就要近3000元,而粘铺在地面的平面瓷砖艺术拼花则最高价格则每平方米近1500元。目前,平面瓷砖艺术拼花比较受欢迎,很多家庭装修都喜欢定购一幅线条感强、风格简约的图案粘铺在茶具下面或家门入口,点缀居家的环境。

据悉,瓷砖艺术拼花最早可追塑到远古时代的古罗马、埃及和中国等文明古国的皇宫贵族的豪华装修中。那时用的是较粗造的石块拼贴而成。如今,现代人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将拼花发扬光大,把各种颜色的抛光砖、石材等拼贴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并将拼花艺术运用到家居装饰中,使整个居室给人一种清晰的简洁与和谐尊贵之美,为生活演绎缤纷色彩.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应用与研究


为了响应景德镇市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发展陶瓷产业,传承与发扬陶瓷传统文化,建设新型陶瓷文化旅游城市。城市家具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基于建设陶瓷文化旅游城市,健全完善我市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角度来看,分析陶瓷文化应用的现状,以及发现二者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的途径,利用二者优势,将陶瓷艺术文化与城市家具进行完美结合,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传承与发扬陶瓷文化。

1米海鲜大盘-陶瓷酒店海鲜大盘批发定做

1 城市家具的发展现状

城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广场逐渐成为人们休闲集会甚至工作的区域,很多人聚集于此。同时经济、文化也渗透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中,所以城市公共空间的需要更好的基础。城市家具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更好的服务于人们提供了重要保障。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中,城市家具需要根据公共空间进行不同的设计,例如:风格、作用、尺寸、文化内涵等。城市家具在设计之初最先考虑的就是其实用性,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兼顾美感,可以装饰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使其更具有观赏性;同时也是传承与发扬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1.1 巴黎城市家具的分析

巴黎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文化的时尚之都,引领当代社会流行市场潮流。巴黎人喜欢有历史底蕴的东西,百年的历史建筑、幽静狭长的街道、还有被历史打磨圆滑的墙角,墙上的瓷砖也历经百年风雨,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破烂不堪”。城市家具同时也被百年风雨吹打着,呈现出了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相反巴黎的城市家具设计的很简约,欧式的洛可可的流线为重要元素,极简的家具线条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具有西方人文主义色彩。极简主义的代表色——绿色为主的色彩,巴黎的城市家具多以绿色为主色,以木材为主要材料。它的布置科学,遍布于巴黎的各个角落,分布的也是非常密集,人们在步行两三分钟便能找到供人休憩的城市家具,乃至于可以说巴黎的街道是一个到处都能坐的地方。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所谓的城市家具是中规中矩的,但是在巴黎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到处都是可以坐的台阶,人们坐在台阶上看着街头艺人在表演,有的则悠然的晒着太阳,还有的则安静的看着这个世界艺术之都的风景,细细品味这座艺术之都的韵味。

1.2 西安城市家具的分析

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立都朝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古都,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曾一度被称之为“十三朝古都”。同时与罗马、开罗、雅典齐名,被称之为“世界四大古都”。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都是西安历史发展所留下来的主流文化,例如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北广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文化主题公园和广场。他们大多规划合理,独具特色,其中的城市家具更是结合了当地文化,与各自的主题文化园风格统一。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源,秦代尚黑,推行水德,崇六,以六为纪…所以在城市家具的设计中运用了大量黑色、直线,当然还有独具秦风的图案。他们的分布有序,层次分明,垃圾桶分布合理,每走两三百米便会有一个垃圾桶,这样为整个园区提供了良好的卫生条件。垃圾桶的设计来自于地方文化元素,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观,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其他的城市家具,路灯、导视牌、座椅等也是如此。这些独居西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家具,以及他们合理的分布是西安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保障。

1.3 景德镇城市家具的分析

景德镇不仅是我国的瓷都,更是世界的瓷都。它是拥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的城市。景德鎮是一座具有亲和力的城市,四方的能工巧匠汇聚于此,来自五湖四海的陶瓷工匠们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感与被认同感,同时这也是各种文化交融的结果。随着城市发展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势在必行,迫切需要一批独具瓷都特色的城市家具。

景德镇市的城市建设没有规划,杂乱无章,人车混行的状况非常的常见,车流与人流不能很好的分离,城市卫生状况不好等问题非常严重。城市家具建设极为落后,尤其是表现在城市公共座椅及垃圾桶数量的缺乏。行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中很难找到人们休息的座椅,逛完一次街手上的垃圾还在手上,有些则是随手一扔,垃圾桶的缺乏也是城市卫生环境差的重要因素。即使找到了座椅,找到了垃圾桶也是极为普通的。这些城市家具缺乏景德镇地方文化特色,仅仅只是一个座椅,是一个垃圾桶罢了。城市家具应该是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化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些城市家具需要结合陶瓷艺术文化精心设计。

2 陶瓷艺术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优势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同时也是世界的瓷都。随着历史的发展,景德镇的元青花已然成为瓷器的代表,是景德镇传统名瓷之冠。同时与青花瓷齐名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这四种瓷器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瓷等。都十分的精美,各具特色。

2.1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应用的艺术优势

陶瓷文化可以说是一种特别的文化。陶瓷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同时也可以是当时工艺技术水平的代表。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现代的技术发展创新,许多现代元素融入其中,新的陶艺体系逐渐形成,这既是对陶瓷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有利于陶瓷艺术文化的发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艺术逐渐走人许多寻常人家,很多人将陶瓷艺术放置于家中作为装饰,同时陶瓷艺术也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广泛运用。城市家具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家具不仅仅是城市形象的体现,折射出了城市文明的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景德镇作为瓷都,具有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传统的精湛技艺需要传承与发扬,同时景德镇的城市需要更多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因此在景德镇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在陶瓷与城市二者发展的契机,将二者结合,不仅是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完善,更是对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有利于城市的综合发展。

2.2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应用的材料优势

现代陶瓷材料应用广泛,钟表、建筑、刀具等高科技行业。瓷土的可塑性可以使其造型千变万化,经高温烧制后成型,形状可以永久固定且不会褪色;陶瓷材料具有抗压性、耐酸碱、耐高温光照、抗腐蚀等特性。同时陶瓷材料以温和的状态面对人们,它与金属、玻璃等材料形成强烈对比。陶瓷的肌理效果丰富,造型可以无限变幻,可以塑造出任何可以想象出来的形态。具有丰富的肌理效果,能够把金属、木材等纹理效果强的材料质感表现出来,而且仿制的非常相似。这些优势可以有效的解决一下在设计中的问题。在景德镇这种雨季偏多的城市,大量的酸雨使金属、木材等容易生锈、腐蚀。为了有效的防止这些问题往往会对金属及木材等进行喷漆,防腐蚀处理。陶瓷材料则有效的克服了这些问题,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节省后期的维修成本。同时陶瓷的色料也很好的克服了这个问题,它的色彩斑斓绚丽,历经千年永不褪色、永不脱落,能够满足城市家具设计的色彩要求。

3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的具体应用

3.1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路灯的具体应用

城市中随处可以看到路灯,街道旁、公园中、广场上…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需要不同的路灯,路灯的高度、亮度、造型灯都会受到地域空间的限制。所以路灯将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高中低等,根据场地大小及照射范围,将其合理分布在不同区域。高灯一般高度在3-5米及以上,一般用于城市主干道两旁,或者是广场空旷地带,照射范围广,分布不用太过密集。在设计高灯的时候我们除了考虑其功能作用,应该考虑其视觉感观效果,更好的体现陶瓷文化。

3.2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导视牌的具体应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文化差异甚大,但是千城一面的现象已经随处可见。景德镇作为陶瓷文化的正源,陶瓷文化已经牢牢扎根在景德镇这块沃土上,陶瓷文化是我们景德镇人“城市印象”的传承。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根据导视系统中不同的导视功能分别设计,用统一的风格将陶瓷文化融入到我们城市的导视系统中,细细琢磨其中的神韵,提炼出简单而具有特色的陶瓷文化元素,设计出独具陶瓷文化特色的导视牌,导视牌将根据导视系统要求分别设计一、二、三级导视牌,分别设立在城市的各个空间中。

3.3 陶瓷文化在城市家具中公交站台的具体应用

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精灵,公交车如行星般有序的运行在其轨迹中。途径的公交站台也是城市中重要的风景线。随着景德镇城乡大整治工作的进行,陆陆续续改造近200个智能公交站台,城市设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改进,但是并没有摆脱千城一面的“经箍咒”。为了传承陶瓷文化,留下城市印象,我在设计公交站台的时候加入了陶瓷文化,将陶瓷器皿的线条以及图案简化提炼,运用现代新型材料,整体外观时尚,具有设计感,并透着陶瓷文化的韵味。同时加入智能公交站台,每个公交站台配备智能电子屏,并装配到站预报系统。实现了人文交通、科技交通,展现城市魅力。

库哈斯曾经指出“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正在逐步消失,以后也许要靠圖片来拼凑我们的记忆了…这种消失会导致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通俗城市大量涌现”。在城市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要传承与发扬我国多民族文化,发展地域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给后人留下真正具有陶瓷特色的景德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