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砖百特 > 导航 >

陈文增:期待定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陈文增:期待定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瓷砖百特 美家美瓷砖 家装瓷砖

2020-04-17

瓷砖百特。

“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这是史上对定瓷的最高赞誉。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烧制始于唐代,北宋时期进入鼎盛,后毁于元代战乱,造瓷绝技也随之失传。

800年后,定瓷在以陈文增为首的一批民间艺术家的苦苦坚持下,终于得以恢复。30年后,定瓷又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作阳春白雪,置身于艺术的象牙塔,还是作生产生活用瓷,让定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1 失传800年定瓷工艺艰难恢复

定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定窑烧制的白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匀净,薄而坚硬,同时还有黑、紫、红、绿诸色,多为高温窑变形成。定瓷装饰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辅以剔、堆、贴各得其趣。品类有:盘、碗、瓶、樽、炉、枕、人物等。其最大的贡献是发明了“复烧”工艺并形成庞大的定窑体系。定瓷的发展促进了当时经济的繁荣,及至宋金之战,定瓷厂坊颓废,工匠南流,瓷中瑰宝从此淹没在800年的岁月长河中。

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古定瓷还被作为古代艺术珍品收藏着。现藏于故宫的国宝“孩儿枕”就是定瓷名作。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提到了定瓷一事。此后,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定瓷恢复了新生。1972年,定窑制瓷工艺恢复工作逐渐展开。从那时起陈文增就开始参加定瓷恢复研究,由于封建社会的传承规习以及口述、心烙的传承方式,关于定瓷的制作技术、工艺配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这为定窑的恢复工作设置了很多障碍。但陈文增和他的伙伴蔺占献、和焕等不畏艰辛,30多年来经过反复探索终于掌握了宋代定窑制瓷工艺,使沉寂了800多年的定瓷重现人间,再现了宋代定窑的神韵。

在1996年举行的定瓷鉴定会上,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工艺美院的专家看到摆在面前的定瓷作品惊叹不已:“你们生产的定瓷,已经达到了宋代定窑的水平。”

今天,定瓷生产除保留传统定瓷优秀品种外,已开发创作出人物、壁饰、灯座、文具、八卦壶、魔壶、雕龙盖杯、自律杯、茶盏、餐具、饮具、旅游纪念品、电影道具、微缩建筑工艺件等八大系列、数百品种,完成了仿古定瓷向现代定瓷的接轨和移植,为当代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蕴涵。

2 荣誉等身昭示艺术家生涯

陈文增被学术界誉为“名窑复兴时期的中国定瓷之父”。

近年来,擅长诗、书的陈文增根据“定窑以装饰见长”的传统,以瓷为载体,以诗书作咏唱,自制定窑瓷器并自刻诗书,独创了“瓷、诗、书三联艺术”。1999年为庆祝建国50周年,由定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增创作的“四海呈祥”云龙雕花瓶,刀法以定窑镌刻为主,立意新奇、高雅别致,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人民大会堂永久收藏。去年底,定瓷刻花安泰瓶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

陈文增已有数部专著问世,涉及定瓷以及诗、书、画、联等多个门类,可谓是荣誉等身,他还是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兼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宋代五大名窑展专家委员会委员,2004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3 阳春白雪让定瓷远离百姓视野

陈文增独特的“瓷、诗、书”三联艺术荣获吉尼斯艺术成果之最,“小口刻花瓶”被中国工艺美术界称为“华夏一绝”。今天,定瓷以仿古、创新、奇特开拓着市场,同时,由于定瓷器件在高温下一次烧成,不含任何有害成分,属环保绿色产品,定窑产品已经走进国内外众多收藏者的柜子里和博物馆的橱窗里。

陈文增、和焕、庞永辉、韩庆芳等人设计制作的定瓷艺术品早已蜚声国内外艺术领域,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工艺品。如今,拥有一件定瓷艺术品已经成为许多收藏爱好者心中乐事。

然而由于定瓷生产规模较小,成本高,目前主要生产的还是艺术瓷,因此定价很高,少则数百元,多数上万元,乃至数十万元,很难一时走进寻常百姓家中。对此,陈文增深感遗憾,他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普通百姓不敢问津的定瓷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

作为唯一有能力生产定瓷的厂家,定瓷公司只在上海、北京几个大城市设了展销点,定瓷产品供不应求,“工厂的30多名工人没有能力生产足够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陈文增说,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定瓷生产厂家仅有曲阳陶瓷有限公司一家,规模小、产品少,使得定窑产品供不应求。

4 免费转让定瓷工艺配方

去年11月26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在曲阳举办了定窑恢复30周年庆典活动。52岁的陈文增面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陶瓷领域专家和学者,郑重宣布,将把历经30年研究出的定瓷烧制工艺和配方面向社会有条件无偿转让。

“无偿使用定瓷配方”的三个条件,受让单位必须在曲阳县工商部门注册;受让单位注册资金必须在100万元以上;出让单位负责受让单位的人员培训和业务指导。陈文增说:“定窑历史上就在曲阳,受让单位在曲阳县工商部门注册更利于定窑的发展;而注册资金100万元,是因为购置设备、简易厂房至少需要投资100万元。”“配方放在保险柜里是体现不出它的价值的。”陈文增说,有条件无偿转让配方就是要让配方走出保险柜,实现它的社会价值。

目前,已有多家单位找到陈文增,希望合作,这正符合陈文增的想法。他太想把定瓷做大了,“我们经过30多年的探索研究,吃尽苦头,今天终于把定瓷配方开发出来了,如果我们再像封建社会的小手工业主那样,无疑会大大妨碍定窑的发展,没准哪天定瓷的配方还会失传,所以我们才做出这个决定。”

5 期待定瓷走入寻常百姓家

“将定瓷推向民用,推向生活。”陈文增认为,定瓷向生活用瓷方向发展并走进寻常百姓家,并不代表定瓷贬值,而是艺术陶瓷和生活用瓷双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定窑制瓷工艺再创800年前辉煌的同时,也使定瓷产品再现辉煌。”

作为恢复定瓷第一人,他比任何人都更期待着,定瓷厂能够像石雕厂一样,遍布曲阳境内。陈文增说:“现在只有我们一家,要是从挣钱的角度看,当然是件好事,但从定瓷发展上看,就不是件好事了。”

陈文增说,有条件公布定瓷配方并非一时兴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主张将定瓷推向民用,推向生活,“定瓷雅俗共赏,雅的可以放在柜子里观赏,俗的可以使用。”要想让定瓷走向世界,走向辉煌,前提就是走向民用。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定瓷在曲阳的规模生产。陈文增用近30年完善了定瓷配方,但要实现定瓷的规模,只靠一家企业的力量是不够的。

定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恢复迄今已有30年,从业人员从原来的上千人减少到现在的几十人,目前在工商部门注册的生产厂家也唯有曲阳定瓷有限公司一家。限于小规模生产,定窑的产品曾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经验、技术来之不易,但必须要把工艺传授给下一代。当代陶瓷艺术家必须从历史上那种匠人的圈子里跳出来,留下文献,带出学生,才能使我们的传统工艺后继有人,得到长久发展。”陈文增表示,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再现我们传统民间工艺的辉煌。

陈文增说,“我期待着定瓷在曲阳的发展,既能再现宋代定瓷的辉煌,又能让每个家庭都能消费得起定瓷产品。无论是曲阳人创业,还是外地企业到曲阳投资都可以,我们只希望集社会力量,来实现定瓷在曲阳的规模生产。”陈文增说,“曲阳是石雕之乡,现在有石雕厂200多家,如果定瓷厂也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就可以在曲阳再现定瓷宋代的辉煌了。”

县里的领导都很重视定瓷,正在帮助规划扩大生产规模,相信不远的将来,定瓷生产就会迎来新的生产局面,那时,定瓷就会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了。

陈文增和他的伙伴近年来获得的荣誉

2000年,陈文增创作的“定窑白釉刻花瓶”、和焕创作的“祖国万岁”白釉剔花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2000年,陈文增设计的手控魔壶获国家专利证书,同时荣获日内瓦全球发明家协会金质奖章。

2004年,陈文增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并获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

2005年,陈文增创作的“瓷、诗、书三联玉柱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20年成果展特别奖。

2006年,陈文增创作的“定窑双节瓶”获文化部第二届国际文化产业交易会金奖。

2006年陈文增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古陶瓷学会授予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特殊成就奖,蔺占献、和焕被授予中国陶瓷名窑恢复与发展特殊贡献奖。

2006年陈文增作品定窑莲纹刻花盘口瓶、定窑牡丹纹三联艺术贵妃瓶及和焕作品定窑“玉蕖照水”剔花罐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2007年陈文增被授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法库瞄准高科技 “陶瓷刀具”进百姓家


瞄准高科技主打精密牌

讯:在人们的印象中,厨房里的刀具都是用钢或者不锈钢制造的,“不久的将来,在这里批量生产的陶瓷刀具,将能走进普通百姓家的厨房。”3月16日,在法库陶瓷产业园的展示厅里,记者见到了这种新颖的刀具。来自台湾的生产商郭春魁告诉记者,金属刀具在切蔬果的时候会有氧化现象,但陶瓷刀具不怕强酸强碱,长期使用也不会腐蚀。

陶瓷刀具属于精密陶瓷项目,它不仅仅是高科技、新工艺与传统陶瓷产业实现有效嫁接的缩影,在未来的企业发展方向中,医用陶瓷刀具等精密陶瓷才是重头戏。“精密陶瓷项目的引进,一改以往陶瓷产业给人留下的粗笨、硕重的产品形象,而且高科技意味着高附加值,产品的经济效益是传统的陶瓷产品所不能比拟的。”法库县政府负责人表示,法库县努力转变陶瓷产业的发展方向与经营模式,使得陶瓷产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近两年来,我们着力引进和培育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的亿元以上精密陶瓷项目。”法库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姜春杰告诉记者,两年间,法库县为扶持企业进行技改已累计投资10亿元。

法库陶瓷产品升级换代的飞速跃进,得益于强大科研团队的助力。“我们企业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超过400万元。”拥有30多名研发人才的沈阳王者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金星介绍说。

在法库陶瓷产业园,不但每个陶瓷企业自身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还设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国家级陶瓷产业研发中心、新产品研制中心,组建了沈阳法库院士工作站。研发队伍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如今,法库陶瓷研发中心已研发出“应用于飞机黑匣子的高性能纳米隔热材料”、“氮化硅陶瓷轴承”、“利用地产原料替代广东黑泥”等20个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7项。

“展”和百姓“套瓷”


“大家都知道,在英语中‘瓷器’与‘中国’有着多么重要的联系。与‘火药’一样,陶瓷艺术曾经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但是对于现代陶瓷艺术来说,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我们至少比西方落后30年。”昨天,在王府井工美大厦四层正在进行的“文化展”上,文化传播协会的王强为前来参观的北师大的同学们进行了有关现代陶瓷艺术的讲解。

“文化展”自本月13日开展以来,每天都能吸引数百名关注陶瓷艺术的观众。在参展的近400件展品中,除了在景德镇出土的由宋至清几代王朝的文物级展品外,大多数都是我国当代陶瓷大师的创作。其中黄秀乾的《搏》以23万元的价格成为可收藏展品中的最贵作品。据王强表示,“传统性”和“时尚化”是当前我国陶瓷艺术面临的两个问题。“‘传统’我们一直都在进行延续,但却有丧失创新、一味模仿的趋势。‘时尚’则是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走向。具体来说,比如作品《敦煌》(如图)就因为打破了传统陶瓷作品表面圆润、空间比较封闭的规则,强化了视觉冲击力。所以除了专家外,也与很多年轻人产生了共鸣。”据文化传播协会表示,以后每年他们都要来北京进行陶瓷艺术的相关活动,并把侧重点放在教普通百姓鉴赏陶瓷作品上来,让陶瓷艺术能真正得到推广。

走进京城百姓生活


大洋网讯 正在北京东大桥广场举行的文化艺术展,吸引京城百姓络绎不绝。高到数十万元的工艺瓷,低到十几元的餐具、茶具等日用瓷品,融工艺、书法、绘书、雕塑、诗词于一炉的陶瓷器皿异彩纷成,在冬日的京城展现璀璨魅力。

京城弥漫多日的大雾营造出古香古色的意境,四十多个纵横交错的摊位中,工艺精湛的彩釉瓷美伦美奂,千姿百态的雕塑瓷栩栩如生。据摊主介绍,这些瓷品多来自民间老艺人自家炉烧制的仿古瓷器,还有年轻一代能工巧匠的创新瓷艺,亦不乏精美雅致的名师名作。

下班时分,穿梭在摊位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年轻的上班族。张大爷是闻讯和几个好友一起来逛的,他说这里的瓷器瓷质优良品种齐全,价格也普遍比商场便宜得多,一个画着几尾鲤鱼的瓷钵令他爱不释手。旁边一位二十多岁的李先生也正和摊主讨价还价,他看中了一个造型独特的钧瓷小壶,想要买回去装饰新家。

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资源得天独厚,独创的素三彩、青花、釉里红、五彩、珐琅彩、粉彩、新彩、墨彩、色釉和雕塑等工艺技法,使这里出产的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誉。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深得世界各地收藏者喜爱。(中新社 董晓北)

中国最早的“百家姓”玉册


这件“百家姓”玉册藏品,是一位旅欧华人从欧洲于2003、2004年分两次带回国内的,共20片玉缄,每片刻有五字姓氏。前5片的姓氏排列与宋朝老《百家姓》相符,后15片姓氏排列与老《百家姓》不合。此“百家姓”玉册,究竟是何年代制品,引起不少专家争论。

“百家姓”玉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富有玉器文化、姓氏文化、文字和考古学等信息,应从玉质及其工艺、姓氏学、古文字学诸方面综合考证。

从高古玉研究方面分析,经北京古玉研究专家杨伯达、孙学海、华义武等鉴定,得出两种相反的结论:孙学海、华义武认定是秦朝时期的“百家姓”玉缄;而杨伯达认定是后人仿制品。

根据姓氏研究考证,老《百家姓》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自成书以来,成为我国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读物。

自北宋以来,百家姓均为四字一句排序,这是历史传承下来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同。现已公开的有关百家姓的史料和专著,未见北宋之后以五字一句排序的百家姓物证。由此可见,北宋老《百家姓》成书流传,后人不可能刻制或仿制五言句的百家姓作品。

经考,“百家姓”玉册后15片记载的75个姓氏,就有66个姓氏与北宋《百家姓》不同。有的姓甚至失传。如玉册所刻“干宗酋六、拓枯形月、常巾工川尸、来羊半古、困培农宦、山车全扑光”等数十姓,在姓氏研究专家袁义达所著元朝、明朝百家姓排序中未见其位。显然,北宋之后者,不可能把《百家姓》书中没有排列的姓氏刻在玉片上。

再从仿古文物制作之常理分析,制作仿古作品的基本要素,必须有古之真品可仿。而“百家姓”玉册面世,目前在史学文化上是绝版孤本,亦无类似此“百家姓”排序的任何版本传世。所以,杨伯达认定此物为后人仿制品,不可信。

可以认定,五言句“百家姓”玉册制成的年代,应在北宋之前。

玉册上记载的姓氏,之所以失传,由于历史变迁,历代战争、瘟疫等原因,造成有些姓氏的族群消亡。

北宋时期的《百家姓》,当时收集的姓氏达500多个,仅取其前100位而记之。那么“百家姓”玉册所排列的百家姓,是否为正版“百家姓”,有待姓氏专家研究。

从中国文字的演进过程分析,西周时出现大篆。战国时期,“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使用小篆。西汉时隶书就成了通行文字。“百家姓”玉册所刻的文字,是不规范的小篆。以笔者之见,是从大篆向小篆演化过程中的小篆。玉器在中国古代是统治者的礼器和随葬品,视为权力的象征和交往的信物。制作“百家姓”玉册者,当知玉之珍贵,在玉片上书写“百家姓”文字,亦当然要选用那个年代成熟、通行的文字,并力求表现其书法之美。小篆通行成熟之后,刻制“百家姓”玉册,不大可能使用不规范的小篆。西泠印社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的“百家姓”应为五言绝句。

一些考古、仿古专家认为,观“百家姓”玉册的玉质和沁色,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现还没有科学技术对嵌入玉片中的文字物质作历史年代探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此“百家姓”玉册,是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产物,应为战国至秦初时期的玉制品。图片上的“百家姓”玉册排序,是根据玉石纹路和沁色图案排列而成,其后15片的排序仍需研究考证。

“百家姓”玉册的面世,证明我国百家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将把我国百家姓的起源历史由北宋推前1300多年。这是至今发现的唯一的、最古老的关于百家姓的文字记载文物,具有珍贵的收藏和考古研究价值。

湖南瓷走入上海世界博览会 展示湘瓷百年璀璨


湖南瓷走入上海世界博览会 展示湘瓷百年璀璨

1915年,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参加巴拿马世界博览会获得金奖;2010年,湖南瓷再次走入上海世界博览会,展示湘瓷百年璀璨。今天,副省长甘霖来到长沙华联陶瓷生活馆调研,了解世博陶瓷制作准备及陶瓷出口情况,甘霖指出,要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这一高端平台,加大品牌营销,加强产品创新,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强湖南陶瓷产业。

湖南华联瓷业在长沙打造了华联陶瓷生活馆,展出了部分世博精品瓷及生活精品瓷。甘霖来到长沙华联陶瓷生活馆,详细了解上海世博会陶瓷产品准备情况,当了解到湖南华联紧扣上海世博会理念主题创意设计,荟萃湖南瓷的高白玉瓷、釉下五彩、中国红、青花、描金等经典工艺,由醴陵工艺美术大师领衔创制,开发了150余款世博产品,所有产品将在世博会专馆集中展出,甘霖叮嘱说,湘瓷一定要借力世博会这一高端平台,加大营销力度,积极开拓境内外市场,做大企业规模。

湖南华联瓷业的精品瓷远销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去年出口7000多万美元,今年一季度订单已达3000多万美元,华联还将在全国发展连锁专卖店,推销湖南陶瓷产品,甘霖高度肯定这一模式创新,希望陶瓷企业加强产品创意设计创新,融入湖湘文化特色,加强陶瓷生产、销售方式创新,让精美的生活瓷、艺术瓷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进一步加强市场研发,使湘瓷成为来湘游客必买的旅游商品。

不同寻常的玉壶春瓶


霁红釉早在明初洪武年间已烧制成熟,但至明中期即失传,以低温矾红代替。清初康熙年间又恢复了生产,这种铜红釉瓷在清朝以康熙质量最佳,但数量极少,晚清生产更少,只见光绪仿康熙红釉器,制作粗率。

据记载,霁红釉的配方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永乐鲜红、宣德红釉,康、雍、乾三期有别于郎窑红、豇豆红的红釉均属霁红之列。康熙霁红器既不像郎窑红那样浓艳透亮,也非豇豆红之淡雅柔润,而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是以铜为着色剂,在1300℃左右高温还原焰中烧成,其特点是釉汁凝厚,釉面有橘皮纹,色调深红,呈失透明状。总之,釉如橘皮、失透深沉、白底青花款这三者是康熙霁红区别于郎窑红器的显著特点。康熙霁红器物有玉壶春瓶、盘、碗之类,其中有“大清康熙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和康熙早期的“大清丁未年制”的青花竖两行六字双圈楷款的康熙霁红器极为珍贵,显然都是官窑祭器。

康熙朝瓷器的款识问题,据许多专家考证,康熙早期并未见官窑款识,而是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斋堂款,官窑器也有不署年款的,家藏款、私家款,传世品中罐瓶之类很少是有本朝款。据笔者粗考,清康熙朝早期瓷器只见有“大清丙午(康熙五年)、丁未(康熙六年)、戊申(康熙七年)、辛亥(康熙十年)年制”的青花楷书干支款,主要书于碗、杯的圈足内。而只见“大清丁未年制”的青花竖两行六字双圈楷书款书于康熙霁红玉壶春瓶的白底圈足内,青花着色沉着,楷书字体宽大。直至康熙二十年以后书写本朝年款才成为制度。因此,清康熙早期的瓷器,即使是官窑器,没有署本朝官款,而署干支款、图记款等应属正常。

闽北私人收藏有一件清康熙“大清丁未年制”款霁红釉玉壶春瓶,该瓶高13厘米,口径4.8厘米,足径4.2厘米,最大腹径8厘米。该瓶胎质细密,瓷化程度好,胎体分量较重,系分三截拼接而制成,瓶口脱釉呈灯草边,整器施满霁红釉,釉如橘皮,有釉水流淌至圈足边之痕迹,圈足内施青白釉,釉层肥厚细润,见青花双圈中书写竖两行六字楷书干支款“大清丁未年制”,字体顿捺明显,线条挺拔。据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的《明清瓷器堂名(年号干支)款一览》载,“大清丁未年制”系康熙六年的干支款,见于青花梅树亭月碗。因此,该瓶应为清康熙早期所制的霁红玉壶春瓶。

百家瓷企携“景德镇创造”首展潘家园


“2017年潘家园展团受邀亮相景德镇瓷博会,这次,我们把景德镇搬来潘家园了!”记者从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获悉,3月29日潘家园与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组委会共同主办的2018年“瓷博荟萃名动京华——博览会北京潘家园陶瓷文化周”将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开幕,“潘家园茶文化博览会”还将同期上线,呈现茶禅一味、器道相承的文化盛会。

本届“陶瓷文化周”参展作者涵盖了擅长创意陶瓷的大学生、精擅柴烧的手工艺匠人到知名的企业家、艺术家,这些来自景德镇的匠人们在瓷器绘画方面不仅采用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技法,还融入了西方水彩画油画的光影效果。此外在瓷器烧制方面一些企业也在复制古法中变革创新,突出呈现了“景德镇创造”。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宣传陶瓷文化,此次展览活动包含陶瓷文化交流、陶瓷工艺展演、陶瓷制作体验和陶瓷精品展示等多个板块,集中展示景德镇的颜色釉、青花、玲珑、粉彩系列四大特色名瓷、茶具茶器以及仿古陶瓷等。此次展会将成为一次集中展现景德镇原产地产瓷器作品的文化艺术大观。

据了解,陈建英陶瓷工作室的作品《无影瓷轩》将在本次陶瓷周上亮相,该件作品由江西省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师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协会会员陈建英所作,她创作的粉彩山水、雪景陶瓷作品吸收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手法以及工艺美术家的传统技法,笔法多变、章法有序、意境深远。同时又融入了西方水彩画、油画的光影效果,使其作品既有写实性,又有现代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愚窑·景德镇冯绍兴陶瓷有限公司也将带来香灰紫金胎系列产品,该产品由愚窑工匠团队潜心研制十余年,结合北宋香灰胎和南宋紫金胎,成功创新烧制了香灰紫金胎。此胎土最大特点是瓷土原矿取自千年瓷都方圆60公里内的正宗本土本矿烧制而成,并且耐高温,经过1330℃高温炼烧后,口沿及棱角线全部整齐地由胎内自然奇幻地呈现出古铜色的金线。

此外,极具景德镇特色的“青白瓷”也将在本次展会上亮相,该瓷器釉质精美、青白淡雅、透光见影,属仿玉瓷的最高境界。其实,早在宋代,景德镇的匠人们就开始了瓷器仿玉的研制,即青白瓷或宋影青,当时就有“假玉器”之称,但因其烧成范围狭窄、热稳定性差、变形率大、废品率高等缺陷,元代后走向衰败。但数百年来,烧制上乘的瓷器仿玉始终成为窑工们追求的最高目标。在此次参展的商户之中,成窑带来了经过数年成功研发的“成窑·青白玉”系列茶器产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高、精、尖工艺,力求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

北京潘家园国际民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传承发扬“民间、民俗、民族”文化为己任,市场内引入扶持了大量经营非遗产品的陶瓷商户,其中的建盏尤为火爆,让陶瓷工艺品再度活跃到消费者的视野中,而消费者对于陶瓷文化的认识却更多地停留在中国古代瓷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带有文化创意的创新瓷器逐渐出现在瓷器市场,成为了一道新的景观,潘家园大力发展特色展会,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

同期上线的茶文化博览会,将呈现茶艺表演,茶叶、茶器展销等丰富茶文化盛宴,端一只质地如玉的瓷盏,闲时饮茗,岂不美哉?潘家园旧货市场副总经理王丽梅表示,潘家园的茶文化与景德镇瓷器从产品上来说两者相伴相生,在本届茶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商将带来台湾高山茶、窖藏茶以及茶具等特色产品,之所以同期举办,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借助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互惠互利。

“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隆重开幕


“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隆重开幕

日前,“瓷坛明珠”景德镇百年文人瓷画珍品大展在上海壹号美术馆开幕,开幕式上,80岁高龄的珠山八友第三代传人汪平孙大师细说百年文人瓷画史,他认为珠山八友是中国近现代陶瓷史上的优秀文化传统,当代人应加强文化修养,否则在传承中会走弯路、闹笑话。

汪平孙大师介绍说,景德镇历史上烧造官窑,都是先由宫廷画师绘了稿子,再拿到景德镇,由工匠描摹到瓷器上的。但是从百年前的一批新安画派大师如程门、金品卿、王少维开始,以瓷为纸,将中国画入瓷,创造出“浅绛彩瓷”,获得当时社会名流的喜爱。而后在民国初年,一批江西画家以“新粉彩”的形式,将文人瓷画发扬光大,并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1928年一批文人画大师结社,组成中国陶瓷史上第一个艺术团体“珠山八友”,创造了中国陶瓷史继明清官窑之后的又一高峰,在不断的传承和接力中,影响延续至今。

汪平孙认为文人瓷画遭遇的传承危机,其实和京剧一样,创新太难,完全传统又无奈地失去受众。他说:“创新和继承两者都是永恒的,当年的‘浅绛彩瓷’也就是创造性地以画入瓷受到欢迎,但他们对传统陶瓷工艺不熟悉,导致窑温过低,画面色彩容易被擦碰掉,所以成就有限,而珠山八友不但继续创新画面与色彩,同时掌握了传统工艺技术,因此创造了陶瓷艺术的新高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陈文增:期待定瓷走入寻常百姓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陈文增:期待定瓷走入寻常百姓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砖百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