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 导航 >

辨“青花”年代看形态“鬼谷下山”曾拍得2.3亿

辨“青花”年代看形态“鬼谷下山”曾拍得2.3亿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怎么鉴别瓷器的年代 怎样看古代瓷器

2021-04-01

看釉色鉴别瓷器年代。

元鬼谷子下山青花资料图

“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这是近来大热的周杰伦的歌《青花瓷》;国际知名女装品牌,甚至将“青花”元素运用到服装上,蓝色的花朵,缠绕在白底裙装上,传出东方韵味。由此可见“青花瓷”近年来的热度。昨天,扬子鉴宝讲座邀请了省收藏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副主任周道祥,请他讲解青花瓷的收藏和鉴赏。

青花瓷其实起源于唐朝

周道祥昨天在讲座上首先介绍说,青花瓷是白地蓝花釉下彩瓷器的专称,就是在瓷器毛坯上先用钴蓝描绘图纹装饰,再涂覆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显得明净素雅。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周道祥说,起初对青花瓷的起源是有争议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发现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有一对龙纹象耳瓶,瓶上有铭文:“信州路玉山县顺城乡德教里荆塘礼,奉圣弟子张文进香炉、花瓶一副、祈保何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波普感到奇怪,因为至正为中国元代的年号。而根据当时的观点,元代还没有出现青花瓷,于是他展开调查。跑遍世界各地藏有中国青花瓷的博物馆和收藏机构,波普发现了一批类似的青花瓷器,尤其是一些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波普由此推测出早在元代就有了青花瓷。然而到了1975年,南京博物院在对扬州唐城进行考古时发现了几片唐朝的青花瓷片,将其和唐朝的唐三彩对比后发现,碎片的造型和花形都属于唐朝。2007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青花塔形器。更证实了青花瓷在唐朝就已经出现,并且最初的产地不是景德镇而是河南巩县。

辨“青花”年代主要看形态

“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青花瓷,在各个时代,其形态也是不同的。”记者了解到,“唐青花”,是青花瓷的滥觞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在唐青花经过初创期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成熟的“元青花”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画多见,流畅有力,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而且器型庞大,梅瓶肩部丰满。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顶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周道祥说,“china这个单词就是瓷器的意思,可见中国留给世界最初的印象就是瓷器。每一个深入其间的人都会被深深吸引,那优雅的光辉透着无限的神秘,几乎是文化与岁月最完美的集合。”

“鬼谷下山”拍得2.3亿元

青花瓷,这名字听起来就觉得特别诗意和浪漫,其收藏价值也是备受藏家看好的。周道祥说,“说起青花瓷,不得不提曾经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发生的一件轰动全世界的事。一件元代青花瓷——‘鬼谷下山’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落槌,一举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拍卖价格纪录,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传统艺术品。”“鬼谷下山”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市场价值,周道祥认为,主要是由青花瓷本身所负载的文化历史价值、科技工艺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决定的。

他认为,从美观来说,蓝色在古代时是人们喜欢的颜色之一,并且通过现代人的科学试验证明,蓝色是人们最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的颜色。而青花瓷是用釉下彩的形式制成,图画都被一种透明的釉包裹住,所以非常耐用。有意思的是,除此之外,青花瓷还有“警示”作用,比如,读书人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上官后便有“青云直上”等愿望,甚至去世后,还希望能够“名垂青史”,可见“青”在人们心中的重要性。

鉴别青花瓷要记四句话

随着古玩市场造假之风的盛行以及造假水平的提高,真伪问题成为了目前收藏家所需承担的最大风险。记者了解到,“辨真伪”、“断年代”、“定窑口”(哪个窑口生产的)、“评价值”,是鉴定青花瓷的四句行话。

鉴定青花瓷的真伪,要将“科鉴”与“目鉴”相结合。“目鉴”,就是用眼睛去看胎、看釉、看造型、看材、看纹饰。同时还可借助现代科学仪器,运用物质化学或者光学的方法对传统艺术品进行鉴别。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看细节辨古陶瓷


清乾隆五彩在当时虽不算最名贵的瓷彩,但由于清三代瓷器工艺普遍精湛,因而它们在中国瓷品收藏历史上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果有幸觅得存世极少的孤品,价格会因此连翻好几倍。

佛山市民冼先生收藏着一件轻易不示人的“镇宅之宝”:不怒而威的剑眉、狭长的星目、高挺的鼻梁……神态安详的唐太宗身穿青色龙袍,手握酒杯盘腿斜倚在龙榻上面。

据冼先生介绍,这尊名“唐太宗”的清乾隆五彩瓷器精品,全部由硬彩制作,从其衣服纹饰来看,胸口、背后以及肩膀的衣服上,均有盘龙缠绕,可以肯定是皇帝身份。而从这尊瓷像的制作及完美程度来判断,可能是件孤品。

从朋友处淘得“镇宅之宝”

谈起这件宝贝的来历,冼先生说它是在2002年时从朋友处淘来的,当时的价格是9500元。

他说判断古代瓷器的价值,主要应该看工艺与存世数量,一般观赏性较强的工艺品,价格比普通用具要贵很多,且数量越稀有越珍贵。如目前一件批量生产的瓷碗,市场价格在1万多元左右,而如果是花瓶,40~50cm的应该就可以卖到2~3万元,但如果是孤品,价格则可以翻3~4倍以上。

硬彩制作泛出玻璃光泽

乾隆时期五彩纹饰,主要以龙凤、花卉为主,基本都是采用硬彩制作,且立体感非常强,手摸上去有凹凸感。

据陶瓷收藏业内人士梁先生介绍,乾隆五彩比当时最名贵的宫廷御用珐琅彩要低一个档次,颜色也不如珐琅彩漂亮,但经历过数百年的自然氧化之后,乾隆五彩一般都会透出一种晶莹温润的玻璃光泽。

据梁先生介绍,当时珐琅彩的釉料全部由国外进口,只为皇家烧制瓷器,而民间只能使用国产釉料加工的硬彩和粉彩等。而当时的硬彩釉料虽不是从国外进口,但也是用矿物质与植物混合而成后,再放到柴炉中烧制,较之现代瓷器,烧出来的云朵、草木更加逼真、更加鲜艳,且釉料多出了一股温润天成的玻璃质感。

古陶瓷胎瓷密度高

仿品与真品,价值相差巨大,收藏者该如何鉴别真假呢?专业人士建议收藏者,鉴别陶瓷首先要了解当时的文化、纹饰风格,其次是看釉料、色泽,再看胎瓷,一般古陶瓷胎瓷密度高,普遍比现代仿制品要重,且多采用松脂柴炉烧制,因而釉料的油润感要强。

“纹饰可以模仿,但釉料与胎瓷是绝对没法模仿的。”陶瓷鉴别专家梁先生说,他说古陶瓷釉料经过数百年氧化后,光泽会发生自然改变,如乾隆五彩会出现玻璃光泽,珐琅彩会出现自然“裂璧”等,这是现代陶瓷无法模仿到的。

因此,在进行鉴别时,收藏爱好者一定要多看、细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且还要深刻了解当时的文化,如以上的“唐太宗”乾隆五彩,绝对不是普通民窑能大批量制作的,很有可能就是大户人家制作的,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看瓷器光泽 断真伪年代


一、贼光,或称新光、火光、浮光,一种发于瓷器表面炯炯刺目的光,像刚出窑的一样。有这种光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年代不远的新货。然而实践证明,不是每一件有这种所谓贼光的瓷器都是年代不远的新货。例如有些从未使用也从未启封的旧瓷,一旦开箱示人,其光泽依然灿烂如新,南京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鸡心碗就属于这类旧瓷。所以,新的不一定不老,看瓷也必须辩证地来看,不能一刀切。

二、宝光,一种由内而发的温润鲜嫩、如脂如玉的光泽。具有这种宝光的旧瓷都是瓷质精良、胎釉优秀的上乘之作,它能经得起氧化物的侵袭及人为磨损的考验,即使历经数百年也依然如故,依然光辉夺目、宝光四射。例如四川文物总店乔德光先生收购的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豆就属于这类瓷器。

三、无光,虽然暗淡、失亮,反射不出明显的光来,但也应属光的一种。具有这种无光的瓷器常常被认为是年代较远的旧瓷。由原来的有光变为现在的无光大约是因在空气中长期的化学作用及人们长期使用的结果。但是正如新的不一定不老,老的不一定不新一样,有些新瓷,通过人为加工处理,也可以将其表面的火光去净,变成无光之器,但它的本质却是新瓷。

四、玻璃光,近似于酥油上反射出来的光、翡翠上反射出来的光,它不同于上述的宝光,它有一种玻璃的质感,亮度也较高,而且倾向于外烁,少生于内含。具有这种玻璃光的瓷器大多年代比较久远、不易失亮,有的即使埋在土中历经千年,依然光亮不减当年。此类瓷器尤以宋代哥窑制品及景德镇影青瓷制品为盛。

五、蛤蜊光,一种鲜见、奇异的美丽光,它产于彩瓷和含铅瓷上,而与青花绝缘。可惜蛤蜊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光,目前尚无定论,蛤蜊本是生在浅海的长约3厘米的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赭色,周围紫色,因此笔者认为蛤蜊光就不应脱离蛤蜊本体的颜色,就应当是淡赭或紫色,或两者混杂。有人视蛤蜊光为淡红色之光,此说可列为离题不远之论。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无色的闪烁之光,是瓷面产生的膜状物所致,可以用“电光水”、镀膜法制造假“蛤蜊光”。

蛤蜊光不是在每件彩瓷上都有,也不是有蛤蜊光的彩瓷都是真品。蛤蜊光要多少年才能形成以及蛤蜊光有色无色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讨达到公认共识。

必须说明的是,上述五种光泽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件瓷器上,一般是一种光泽,除了有蛤蜊光的面外。收藏者应该在实践中多看、多学习、多对比,练就正确认识和辨识瓷器光泽的过硬本领,提高鉴定瓷器真伪的水平。

各年代青花鉴定方法


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随着仿古瓷、赝品的流行,真假青花瓷迷惑了不少藏家。在此浅谈青花鉴定要素。

青花瓷的鉴定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只要做到这三点,经常实践,就可以学好。

第一,基本了解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背景,有助于从宏观方面的判断。尤其是明、清两代的帝王年号一定要记牢。

第二,牢记各时代青花瓷的青料、纹饰、胎釉、造型、款识的典型形象特征,烂熟于心。

第三,多看真器,要有悟性,联想和对比十分重要。

青花瓷器的鉴定与其他瓷器鉴定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器物的时代风格是相同的;不同之处是,一般瓷器的鉴定主要是看造型,但是青花瓷器的鉴定主要是看青料和纹饰,而且官窑瓷主要鉴别青料,民窑瓷主要观察纹饰,包括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

掌握典型器:每个时代,选一部分典型器,分析比较,掌握牢记。这样在鉴定时,才会胸有成竹。

多看实物:看瓷片是很好的方法。看瓷片要注意:口沿、腹、底都有的,纹饰完整的,带款的,这样的瓷片有价值。同时,还要注意瓷片的出土地点和地层关系。在多看实物的基础上,多看图片,多掌握新的有确切纪年的出土品资料。中国青花瓷的数量,非我们能想象,各种器物纹饰可谓应有尽有,只有多看,才能融会贯通。

具体鉴定方法:六看一听。

看青料

看青料呈色可以框住大的时代分期。拿到一件青花瓷,首先依青料看是国产钴料还是进口钴料;是元代的还是明清时期的,是明永乐、宣德的苏泥麻青料,还是明中期的平等青料。

看纹饰

时代特征中,纹饰特征是最敏感的因素。在纹饰中,许多辅助纹饰是鉴定的重要因素,如空白期前后纹样上用大片云,而晚明清初时期纹样中都绘括号云。

看胎釉

对完整器来说,当然主要是看釉。鉴定真伪时,要特别注意看是否有化学处理或人工糊泥的现象。化学处理过的釉发死,涂上去的泥,用手抠易掉;但是,如果用胶水粘上去,就特别难以弄下来。现在有人用化学方法作假,很不自然。可以手眼并用,用手摸也是一种鉴定方法。手摸器物,要注意手感,重量过轻过重都不对。有些情况,眼不能及,而手可触。

看造型

用被鉴定之物对照典型造型,看是否对得上。青花瓷品种再多,但从比例上讲,重复品更多。各个时代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其时代特征。抓住造型、口沿、圈足等细部分析,尤其底足最容易看出破绽。

看款识

具体说是看字体结构、笔画安排及内容。有干支年号纪年款的,可立即查出具体时间以备考。

看工艺

各时代的工艺特征是不同的,要记住、分清。比如,明代器物露胎处一般都有火石红,太过和没有均不对。

听声音

一件好的完整的瓷器,敲起来声音清脆,有璺裂,则声哑。要注意德化瓷和日本瓷的声音特别清脆,与景德镇产品截然不同。听声音是鉴定德化青花瓷和日本青花瓷的重要方法之一。

以上几种方法,使用时要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如有一点疑问,也不能放过。但是要注意,青花瓷鉴定中,青料色泽的变化和装饰纹样始终是首要因素。

青花瓷鉴定的主要任务有四个方面:

第一,辨其真伪,这是鉴定工作的关键。

第二,断其时代。可以用碳十四、激光测定、X光测定等手段测定其具体年代,但目前来说,最普遍、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凭眼睛、凭经验观察。

第三,定其窑口。从青料、胎釉、造型、工艺、款识等各方面考察,确定青花瓷的产地。

第四,评其价值。其价值表现在如下方面:真——是否为真品;善——完残程度;美——艺术价值;少——物以稀为贵;珍——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

青花瓷鉴定的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纪年墓中出土的典型器。

第二,带年款的标准器物。

第三,依据出土地层断代。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堆积,于地层中出土的器物,只要地层未扰乱,其时代是可靠的。

鬼谷子下山


2005年7月12日在佳士得伦敦拍卖会上[鬼谷下山]青花罐,由古董商艾斯凯纳齐以1568.8万英镑[约2.45亿人民币]竞得,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价,同时也刷新了中国工艺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

[鬼谷下山]罐高27.5厘米,直径33厘米,图案分为四部分,以组合连环画形式,花草山石为分隔,多组连接,各有变幻,画工细腻,传神生动。

在元代,各地盛传鬼谷故事,从宋金北曲院本的开始,到元代平话杂剧更为盛行,市井百姓在坊肆村口表演说唱,鬼谷子的故事是主要内容之一。话说战国兵乱,燕、齐两国之间恶战不止,燕国拜乐毅为大将军攻打齐国,败齐军于济水之西,攻克齐都临淄,连下70城。仅莒、即墨二城屡攻不下。这时候齐拜孙膑为军师,大败燕军。孙膑在同乐毅的师傅自己的师叔黄柏阳对战时,被困于阵中,危在旦夕。齐国无奈急派苏秦的弟弟大臣苏代去请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求其救人。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齐国大臣苏代持笏骑马立于山后。擎旗军士高举书有[鬼谷]的旌旗亮明身份。虎豹轺车拉着鬼谷子在山林间的急奔,两名步兵军士,扛长矛跑在前面开路引道。绘瓷工匠传神的将这些情节巧妙的融入圆形的弧圈中,充分显示出构图和布局的精妙。

康熙青花如何辨真伪


“清三代”瓷器是市场所追捧的陶瓷的“重头戏”。在其中,康熙青花在陶瓷工艺史上更是主角,在国力强盛的康熙年间,青花所呈现出的大气令人如痴如醉。

近年来,康熙青花瓷的价格在市场上一直“扬头高歌前进”。

不过,由于康熙青花的名声大,市场上也出现大量“鱼目混珠”的器物。一位读者来信咨询自己所藏的笔筒是否为康熙青花,经过广州市文物总店专家黄燕红的鉴定,应该为新仿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为了让普通收藏者学会辨认康熙青花,我们将该仿品与其他5件青花器皿进行详细的对比说明。

货比货

*比青花

与“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对比,新仿品的青花发色浮于表面,没有深渗进胎中。康熙时期的青花发色独一无二,特别是中期的青花是最“正宗”的发色,鲜明亮丽,而且青花釉浓淡颜色层次分明。

*比纹饰

仔细观察可见仿制品的纹饰散乱,而且画工甚为粗糙。真品就完全不同,如“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绘画明显有着“清初四王”(指四大王姓的书画名家王原祁、王时敏、王鉴、王翚)的笔意(这是康熙晚期山水人物青花特点之一),而仿品看不出章法。从局部对比,新仿青花山水纹笔筒的江水不见任何纹路,只是混沌一片;民国仿康熙山水纹笔筒的江水稍有纹路,但仍是一片模糊;而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便明显可看到清晰的水纹,生动有力,画工之精粗一比较便有明显结论。

*比底部

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底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底部形成俗称的“壁底”;2.半露胎、中间有釉,在底部形成三圈,中间一圈没釉;3.底部在烧制时因为高温受冷收缩而形成“桔皮棕眼”。

仿品却没有这些特点,底部非常光滑,明显经过打磨,而整个底部都有釉,无任何小点。而民国仿康熙山水纹笔筒也没有这样的特点。

*比器型

康熙青花笔筒有3种形状:竹节形、桶形、撇口形。都能表现出康熙青花器的“修身”、大气。然而,仿品胎厚、器型呆板、器物笨重,毫无康熙青花的特点。

*比釉

正宗的康熙青花笔筒外壁白釉釉色泛青、内壁白釉釉色偏白,底部白釉颜色较淡,三种不同。而仿品却三个地方都施以同样的釉,明显不同。

市场:

普通康熙青花也有精品

市场上大量追逐清三代青花,而康熙时期国力强盛、景德镇陶瓷业兴盛、工艺优良,创造出最大气的清代青花,不但胎细、画工好,而且器型多品种,传世量大,在收藏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清三代青花越炒越高,市场上的“货”越来越少,反而是传世量最大的康熙青花被藏家列入“获得的可能性最大”的青花。特别是当清三代青花价格颇高时,有专家提出,康熙时期的民窑也有值得收藏的好东西,而且价格尚未被推高,如普通的康熙青花香炉,3000~5000元能买到,而精品的价格也只有10000元~20000元。康熙青花发色独一无二,其民窑器物的价格上升也是必然的。

●康熙青花山水纹笔筒可看到清晰的水纹,生动有力。

●仿制品的江水纹路比较模糊,甚至一片混沌,而且画工比较粗糙。 

康熙青花的三个发展时期

*初期呈色多样,沿袭了顺治风格,青花发色偏灰,也有青花鲜艳亮丽的。

*中期发色纯正,鲜艳姣丽,色泽最是迷人。

*晚期:接近雍正的淡雅风格。

晚清各个年代青花瓷特点


大清王朝经历康雍乾的盛世的发展中国瓷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辉煌,自嘉庆皇帝之后经济走下坡路,中瓷器工艺发展也出现了衰败的局面,到晚期先发、光绪乃至到民国时期中国古代瓷器走下坡路了,主要以颜色釉瓷器、黄釉、粉釉瓷器、粉彩瓷器为主,导致青花瓷也跟着衰败,那么晚期时期各个年代晚清各个年代青花瓷特点有哪些呢。

咸丰(1851——1861年)

咸丰朝共11年,青花瓷器烧造数量极其有限,官窑青花瓷的质量曾一度回转,略有精品出。咸丰六年以后的十余年间,朝廷内忧外患加剧,战火弥漫整个景德镇,官窑毁坏殆尽。咸丰末年,又遭八国联军入侵,国家受到巨大损失,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故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甚少。

咸丰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丰青花发色淡雅或鲜艳,民窑青花发色灰暗或灰黑色。咸丰青花瓷造型趋向笨拙,官窑青花的时代风格与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点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称“鹰钩鼻”。纹饰呆板,无生气。在工艺方面,一般胎体较前朝厚重,胎质粗松,釉质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时代特征。

咸丰年款主要以“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为主;仿明清款有“成化年制”“天启年制”“大明天启年制”和“雍正年制”等,刻写兼有,楷书刻款,呈四字两行排列;楷书写款,呈六字两行排列,无边框。还有红彩款。堂名款有“退思堂”款等。最早咸丰年款为“咸丰元年淮阳履和堂陈祭器”铭款,传世品中有“咸丰元年淮阳履和堂陈祭器”铭款青花炉。民窑盛行图章式的篆书款。图记款主要有二寿桃、桃蝠和百结等。

同治(1862——1874年)

同治朝共13年,当时景德镇官窑开始恢复生产,但青花瓷产量很少,但有少数历代相传的仿明代器物属于精品。

同治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发色清雅明艳。民窑大多发色蓝灰色,或黑淡和蓝黑色,但均显漂浮。同治末期开始用进口青料洋蓝,发色鲜亮,明艳泛紫,缺乏天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同治青花瓷器型见拙而欠秀美,纹饰已图案化,笔法细弱,缺乏生机,内容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官窑多用福禄寿禧等吉祥如意的图案作为主要装饰,缺乏创新。民窑画法则杂乱无章,绘工大多欠精。在工艺方面,胎质粗松(官窑较细白),釉色泛白,平整度差,白中泛青的釉面基本不见。同治托(堆)粉青花器尚常见。瓶口多见葵花口,肩部堆塑二螭龙纹,瓶颈部或贴塑对称双兽耳,或饰板式灵芝耳。

同治年款多用 “大清同治年制” 六字楷书款或 “同治年制”四字楷书款。堂名(其它)款主要有“务本堂制”“竹雪轩制”“慎思堂制”“体和殿制”“山高水长”及“太平天国千岁卍夫国安”等。专为慈禧烧制的青花瓷多署“体和殿制”铭款。民窑则多四字篆书款,或六字戳记印章款和四字抹红楷书款。图记款有寿桃、百结等。

光绪(1875——1908年)

光绪年间,青花瓷生产稍有复苏,呈现“回光返照”之状。光绪青料使用浙料,同时可能也用珠明料。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光绪晚期,中外古陶瓷爱好者剧增,古瓷珍贵稀少,因而市面上仿古器随之大量涌现,光绪仿康熙、乾隆等历代青花瓷的水平较高,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不辨真假。

光绪青花发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则在釉下;光绪仿永乐、宣德笔法,也用点拓法,但“铁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机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见了。光绪青花瓷的造型丰富多彩,纹饰图案丰富,笔致细而拘谨。工艺上,胎质细白坚密,但与清前期的相比明显松软;民窑则更觉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温润,釉色白中微闪青,已趋向现代瓷的纯白色调。瓶颈部两边或饰对称铺首衔环耳。

光绪年款是“大清光绪年制” 六字篆书款和六字楷书款并用。仿明清款主要有 “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康熙年制” “雍正年制”和“乾隆年制”等,以楷书为多,呈四字两行和六字两行排列,或六字三行排列,多无边框。篆书款呈六字两行横式排列,无边框。堂名(其他)款有“兴邑复古窑造”“若深珍藏”“储秀宫制”“长春宫制”“嘉泰松轩”“俭存斋”“聚厚轩”“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四十一癸卯(光绪二十九年)制”款(青花人物故事图碗)、“乐道堂主人制”款(青花缠枝莲折角高足碗)、“清华珍品”和“江西瓷业公司”等。最早光绪年款是“光绪廿九年世忠堂”铭款,传世品中有“光绪廿九年世忠堂”铭款青花云龙纹筒炉。民窑器有“光绪年制”楷书抹红款。图记款有灵芝、百结和鱼款等。民国赵汝珍认为,“若深珍藏”铭款为官窑款。

宣统(1909——1911年)

宣统一朝,虽仅三年,但其官窑瓷精致规整,具有现代气息,间或生产少量仿清早期青花瓷。既给景德镇明、清官窑瓷器,也给中国古代官窑瓷器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宣统青料使用国产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青花发色青翠明艳,民窑多用洋蓝。宣统青花瓷少数造型规整,大多胎体厚重,造型笨拙,主要有瓶、罐、炉、杯、碗和盘等。纹饰图案主要有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在工艺上,机制的器形更加规整,胎质高度瓷化和釉面玻化,使器物表面火光十足,胎体也较轻薄,颇具现代瓷特征,扣之可闻清越的金属声,但机械制瓷技术尚未对民窑产生影响。

宣统年款主要有“大清宣统年制” 六字楷书青花款,或六字楷书抹红款。仿明清款主要有“大明嘉靖年制”及“康熙年制”等,为楷书款,呈六字三行或四字两行排列,无边框。堂名款主要有“宣统乙酉宜春堂制”“宣统庚戌宜春堂制”“宣统己酉宜春堂制”、“宣统二年继世堂”和“来鹤堂制”等。

看青花瓷烙印辨别制作年代


元延祐青花(1314—1320)

延祐青花有施青白釉、用国产青料这两个显著特点。此件的画法采用勾勒点染,减笔没骨,其用笔富于变化,点线面结合,画面和谐有动感。

元至正青花(1341—1368)

至正青花,也称“典型元青花”,用源于西亚的钴(苏麻离青料),在胎坯上绘彩作画,施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其绘彩变成了鲜丽的靛青色,这就是流芳至今的青花瓷器。至正时期的青花开创明清色彩缤纷的彩瓷世界之先声。

明初(洪武、建文)青花(1368—1402)

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细节上,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蕊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明永乐、宣德青花(1403—1435)

此期所用青料,以苏勃泥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明正统、景泰、天顺青花 (1436—1464)

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明中期青花(1465—1521)

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

明嘉靖、隆庆、万历青花(1522—1620)

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

明天启、崇祯青花(1621—1644)

天启年款器甚少,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乾隆青花瓷碗辨伪要诀


清廷入关后,经过10余年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和措施,使得经济迅速复苏,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清代制瓷业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景德镇这个名字更是与瓷器联系到了一起,继续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代表着中国古瓷器的最高烧制水平。至康雍乾时期,清代的制瓷业发展已至鼎盛,从种类上看,清代瓷器各色品种齐头并进,创造了许多瓷器新品。但是,无论从数量上还是烧制水平上看,清代瓷业还是以青花瓷为主,在烧造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市场上青花伪瓷比较多,本文就着重谈论一下乾隆时期青花瓷碗的特点,以供参考。

从造型上看,乾隆时期的青花碗比较规范,制作精细,线条古拙。大件器物厚薄均匀,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底较大,器形以敞口深腹碗最多。青花碗也多有仿宣德器,但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碗,那就很有可能是乾隆时期仿制的。另外,从青花碗的大小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大小有一个大致的规范,如《钦定皇朝礼器图式》中所述“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等”。而这一规定从康熙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看来在清代御窑烧制的青花碗的确在大小上有相应的规定。不过,民间青花碗的造型较为多样化,完全符合这个规定的碗不多,而且碗的大小也不一,商业用的青花碗,其腹部较浅,目的是为了少盛一些饭食,这样利润会大一些。

从青料上看,乾隆青花碗多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艳丽,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地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均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的碗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其中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

从纹饰上看,乾隆青花碗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流畅,画笔工整,纹样守旧,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得很满,部分仿成化则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是乾隆青花碗在纹饰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乾隆青花碗上还很喜欢用梵文作纹饰,一般都装饰在青花碗的外壁上。

从落款上看,乾隆青花碗的官窑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分篆书和楷书两种写法,书写规范,很少草率,线条相当的流畅,应为书法功底深厚之人所书。民间也多有仿制,但从字迹模糊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另外,乾隆青花碗的款识还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款,所仿明代款识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代款识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代款识豪放,多用铁线篆写而成,写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多为馆阁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