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柴烧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温肇端和他的柴窑满釉支烧茶具

温肇端和他的柴窑满釉支烧茶具

柴烧瓷器的鉴别 柴烧瓷器鉴别 怎样鉴别柴窑与电窑瓷器

2020-04-22

柴烧瓷器的鉴别。

在金元钧窑品茗赏钧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享受。

窗外雪花飞舞,室内香茗缭绕,口中品着红茶余香,手中把玩着温润的钧瓷茶具,“垕”起之秀温肇端向我们讲起了创烧满釉支烧茶具的历程……

和大多窑口一样,金元钧窑多年来一直烧制圈足露胎的“芝麻酱底”钧瓷茶具。这样的茶具虽窑变万千,各具特色,不乏精品,但市场保有率高,工艺同质性强。为抢占高端茶具市场,温肇端决意从工艺上另辟蹊径,烧制具有皇家基因的满釉支烧茶具。

温肇端和他的柴窑满釉支烧茶具

“用满釉支烧工艺柴窑烧制茶具,烧成工艺复杂,出窑成品率低。在神垕也有气窑满釉支烧茶具的,但用满釉支烧工艺柴窑烧制茶具我是唯一的一家。”温肇端自豪地介绍。

满釉支烧又称“满釉裹足支钉烧”,为防止“满釉裹足”的器皿在高温时釉药熔融烧结粘连,在匣钵内用“支钉”将其托起的烧造瓷器的方法,是中国古代官窑制瓷的独特工艺。宋代宫廷用钧窑器物一般均采用满釉支烧。

钧瓷茶杯

宋代的钧瓷满釉支烧工艺已达到极高水平,满釉、匣钵和支钉是其基本工艺要素。满釉既器物通体施釉,不露圈足。

匣钵的作用一是阻止薪柴灰烬污染,二是营造适度的烧成氛围。支钉用于平衡支撑,避免窑器与匣钵底接触粘连。满釉支钉柴烧钧瓷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窑器不歪斜、胎体不炸裂、表面不滚釉、釉面窑变天成。

钧瓷茶具

“柴窑满釉支烧的钧瓷茶具之所以珍贵,主要因为成本太高,烧制过程不可控因素太多,烧成率太低所致。茶具胎质的厚薄、釉药的配比、支钉的制作、支钉在器物底部的装烧位置、薪柴的品质、烧成温度的把控、釉面窑变等等,但凡有一丁点儿的差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温肇端指着桌上的支钉,拿着一盏刚出窑的钧瓷单杯向我们讲解。

温肇端说,满釉支烧首先要选好支钉。支钉的用料一般选用耐火性和高温荷重能力较好且不易变形的高铝低铁黏土,这种黏土能够在高温下以较小的接触面支撑窑器。

支钉要一个个手工搓揉拿捏,做到大小高低不差分毫,然后经过900多℃高温烧制,只有少数无炸裂变形的支钉才能使用。

“做出好的支钉只是满釉支烧第一步,最艰难的是装窑,茶壶和单杯的圈足直径往往不足4、5公分,要在那么小的面积内均衡地放置三个支钉是一件精细的活儿,支钉位置、间隙大小的把握全凭经验和感觉,同时还要考虑到柴烧窑炉升温和住火过程中窑器和窑底的膨胀收缩对支钉稳定性的影响,任何一个偶然的因素都可能影响烧成效果。”

随着温肇端绘声绘色的讲解,我们似乎渐渐融入了这个年轻工匠的钧瓷世界,仿佛看到他一丝不苟地调制釉药、小心翼翼地装窑,以及他凝视窑火的那份期待与不安、开窑的欣喜若狂与萎顿沮丧……对柴窑满釉支烧钧瓷茶具的来之不易与烧制的艰辛有了些许体验。

钧瓷茶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几番挫折和失败,温肇端现在已能把成品率控制在60%左右。2017年下半年,柴窑满釉支烧壶具和单杯一经推出,便在高端钧瓷茶具市场一炮走红,藏友、茶客慕名争相而来,不少外地客户更是微信支付定金,或批量订购,或指定器型包窑,产品供不应求,“肇端钧贵”一时传为美谈。

温肇端的钧瓷茶具,讲究的是工艺和窑变。茶壶和单杯底足光滑如玉不伤几案,釉面窑变自然天成,意象万千,或晚霞紫光,或春意初绽,或松间明月……流光溢彩,乳光晶莹,青蓝错杂,红紫相映,妙不可言。品茗中把玩着这些精美的满釉支钉柴烧钧瓷单杯和手壶,仿佛与古人坐而论道,同台对饮,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怡然之美和些许的高雅与尊贵。

钧瓷茶具

“高端钧瓷茶具的客户群体都是藏家和高段位茶客,主要以定制为主,今年我还会根据他们的需要烧制柴窑裸烧茶具,在提高工艺和增加品种上多下工夫”。谈到钧瓷高端茶具的未来发展,温肇端信心满满地说道。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市民老张和他的红色收藏


老张小心翼翼地擦拭着一个个毛主席像章

1967年出生的老张不算老,只是总一身布衫布鞋,一副老年人的打扮,熟悉的人都喊他老张。

老张的爱好有两个,一是有空的时候端着相机四处走,拍下喜欢的照片慢慢欣赏。另一个是红色收藏,而且这个爱好已经坚持了20多年。

对于收藏的人来说,每一个藏品的取得都有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老张也不例外。

收藏第一件藏品时,他还是学生,看到同学家有几个还没有上色的半成品毛主席纪念章,当时他就喜欢上了,最后用自己的书包和同学做了交换。收藏的习惯也由此坚持了下来。如今,他收集的毛主席像章有2万多枚,材质从金银铜铁锡到竹子、塑料、陶瓷各类都有。

他还收集了不少毛主席塑像和绣品。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高、宽各1米多的毛主席石膏像。那是1995年的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在一个熟人的带领下,他们先坐长途车后倒三轮车找到了甘肃的一个小山村。当天晚上10点,他在村里找了辆“蹦蹦车”,把石膏像捆在车厢里,下面垫着玉米秆,担心石膏像被颠坏,他一路上都把石膏像抱得紧紧的,就这样“蹦”到第二天下午5点才到西安。

让老张得意的收藏还有他的50多部老胶片电影。2001年夏天,他在一家废品回收站转悠时,恰巧碰到一个老年人刚刚从回收站收了3部胶片电影,说是回去提炼银子。他觉得很可惜,当即掏钱把3部片子买了回来。片子收回来了,可是没啥放,他又四处打听,从山东收回来了一部电影放映机,这台红旗牌的老式放映机,现在使用起来仍然很好。而他收集的胶片电影也从最初的3部增加到现在的50多部,包括《闪闪的红星》《地道战》《东方红》《雷锋》等,还有《白毛女》《红灯记》等当时的样板戏。现在,老张在家里专门腾出一个房间放电影,放给年轻人和小孩子看。这些片子他已经看了很多遍,但每看一次,他仍然热血沸腾,感触很多。

除了胶片电影,老张还收藏了50多部带有红色痕迹的收音机,以及2万多首红色歌曲的黑胶木唱片。

老张收藏的东西还有很多。说起收藏的意义,老张说自己是个粗人,说不出个啥,但这个自称为“粗人”的一番话却打动了记者,他说:“我刚开始收藏时,是觉得好玩、喜欢,有些东西是小时候自己想要但是没有的东西,所以就收藏起来。现在时间长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些东西是有精神和记忆的,精神的传承是最高贵的,而这些东西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记忆,这种记忆,也是不可再复制的记忆。”

小姜和他的收藏


小姜叫姜悦,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委会主任姚政先生也亲切地称他为小姜时,这个名字便在收藏界叫响起来了。姚先生今年6月份寻找本年度“中国民间十大国宝”时,亲临唐山看了小姜的收藏之后,记下了小姜两件宝物的名字:和田黄玉车马人物圆雕《鸿门宴》、青铜镏金《摇钱树》。中国十大民间国宝评选是去年开始的由中国收藏家协会发起的全国性文物保护活动,每年举办一届。由专家深入民间收藏实践考察,确定候选宝物,一般候选宝物30件,从其中将评出“十大国宝”和“十大金奖”20个奖项。能代表北方在收藏界为唐山争一个位置,小姜很自豪。

由于受爷爷的影响,很小时小姜就迷上了收藏,当然,那时只是痴迷于钱币、邮票以及家传的小玉件。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不足,越发激起了他研究收藏的兴趣。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的玉器市场以及古玩市场,从实践入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知识,从不懂玉器玉质及年代,到一上手就能区别玉质的产地、大概的年代,历经了十几个春秋。他坚定地相信知识的力量。他将自己的力量源泉归功于2007年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玉器培训班毕业、2008年至2010年清华大学考古文物鉴定系结业,归功于学习期间每月一两天的理论学习、考试和数不清的文物市场实践、师长的精心传授,归功于先师们智慧结晶的著述与志同道和朋友们的互相激励。

小姜已有了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国家人力和社会保障部与清华大学共同颁发的古玉鉴定评估师证书,有了青铜、陶瓷鉴定师证书。他收藏的古玉包括从良渚、红山文化时期延续到清代的全国五大名玉系列,他收藏的青铜器有食器、礼器、酒器、祭器及多种古代青铜器数个系列,他收藏的瓷器囊括了唐代以后各大名窑的经典器形……

小姜说,他是在学习中了解古董文化的,他愿意做一个古董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他已在网络论坛上发表10万字的古玉鉴赏文章,还将继续写下去。他想和热爱古董文化艺术品的朋友建立一个古玉交流研究协会,毕生从事古玉一类的古董文化讲座、展览、鉴赏、推介。他喜欢用一首自创的律诗表达心境:千秋佳缘今朝聚/百代无言匿四方/剑舞经阁藏为乐/秦风汉韵古作香/惊羡华夏大壮美/愧说吾辈小轻狂/盛世当成凌云志/大风起兮论短长。北方小姜,还不足人生不惑的年龄,前面人生的路与收藏的路还很长,努力吧!

后周柴窑新图谱鉴藏


后周柴窑瓷瓶

五代后周柴窑瓷器时隔千年,第一次有了研究的专著,这部专著由红雨楼主人富华编著。富华老师在海外游历了二十多年,学习、交友、收集中国古瓷器和文房四宝,籍此拓展视野,汲取艺术源泉,充实学养并节衣缩食,收得了数百件来之不易的中国古陶瓷和文房四宝。在遵照妻子一位善良的英国知识女性多乐喜的遗愿“把这些东西带回你的祖国,让它落叶归根吧”。富华回到上海,这批保管、运输艰难的古陶瓷和文房四宝也陆续地运回了祖国。

富老师回上海后我又多了一个好去处红雨楼,因为我们意气相投,都喜欢玩文房四宝收集古物,记得在两年前一次造访红雨楼,见到富老师的友人为富老师在优讯中国网上录下的一篇文章“失传千年的柴窑在日本露面”,文章中说有一件有着“雨过天青云破处”天空般青色千年古瓷器——青百合花瓶,近日在日本首度公开展出,日本专家认定为已经失传千年的中国柴窑作品,引起了日本文物界的关注,并且此青百合花瓶还经过牛津大学释光法进行年代测定为七百年到一千一百年前烧制,这基本和后周柴窑时间相符合,此花瓶的身世来历也介绍的很清楚,是约六百年前中国明朝皇帝将这件青百合花瓶赠给了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也就是动画片一休哥中的那位将军,之后青百合花瓶由日本古笔家族世代相传下来。当时富老师问我你知道柴窑吗?我说在三十多年前听我老师大壮先生讲起过柴窑,天青色,薄如纸,上手极轻,几乎不敢信其为瓷器。富老师说你等着,我拿几件你看看。不一会儿富老师捧出了一个老青布盒子,我打开青布盒子,只见一只天青色的象耳尊躺在白缎子盒心中,煞是好看。富老师说你上上手试试,我小心翼翼地捧出象耳尊,真的一点儿份量也没有,尽管我心里早有准备,还是给闪了一下,太轻了!此尊个头不小,近四十厘米高,雨过天青色,两边有象耳周身开片,底有柴字款,不可思议。

赵炎和他的紫泥公社


北京紫砂艺术馆馆长赵炎

砂与壶结缘,紫砂壶便成为壶中群芳之冠,紫砂壶与文人结缘,紫砂壶便更添独特的文化艺术气息,构成历史上一道独特的紫砂文化风景线。

紫砂壶的古厚纯朴、不媚不俗似乎天生就是在倾诉着文人的品格。其实,还不尽然。“不止是文人,简洁、大方、古朴、内敛、沉稳、厚重、包容、和谐,紫砂的这些品格更应该是咱们国人的品格。”赵炎的话语中透着对紫砂文化的虔诚和宣扬紫砂文化的信心。

有人说赵炎是个地地道道的紫砂壶痴迷者,也有人说他是紫砂壶收藏家,还有人称之为当代宣扬紫砂文化的“紫砂第一人”,而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眼里,赵炎分明是一个宣扬紫砂文化的虔诚布道者。

公社,《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它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一种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等,也是无产阶级政权的一种形式,如法国1871年的巴黎公社、我国1927年的广州公社。”而上世纪60年代,当我走出校门回乡务农,自己也就置身于农村“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文革”期间,学校的红卫兵组织也一夜冒出许多带着革命色彩的××公社。

时移世变,公社的概念已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去,谁料想,山东小伙子赵炎,玩了几年宜兴的紫砂壶,竟别出心裁地在北京注册了一家“紫泥公社”,真好玩。

宜兴紫砂,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说它始于北宋,是因为漫长的制陶历史,使独树一帜的宜兴陶器,门类逐渐齐全,品种逐渐增多。勤劳聪明的陶工,在大量的制陶原料炼制中,发现了独特的、十分细腻的紫砂泥,可用来制作精细耐用的案头日用器皿,如水壶、茶盏等等。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中的壶,想必就是选用紫砂泥做成的,当时尚未兴散茶冲泡,大概也只能派煮水的用场。而梅尧臣所说“紫泥新品泛春华”中的紫泥,应该就是紫泥所做,用来喝茶的碗、盏之类。说它盛于明清,则是因为明朝中晚期的饮茶方式已由饼茶烹煮改为散茶冲泡,宜兴的紫砂壶应运而生,为中国的茶文化登峰造极提供了更有利于发茶,也更有利于文人墨客书法情致的独特器皿而贡献巨大。

生活方式的改变呼唤着生活用品的改良与创新,所以说,宜兴紫砂是为茶而生。至于繁荣于当今,更让我辈有目共睹,泱泱中华从未像今天这样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繁荣,人们安居,社会和谐。享受喝茶,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更是精神升华的品茗赏壶。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极大地带动了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与提升,因此宜兴紫砂也由茶而兴。

宜兴紫砂因资源稀有、做工精良、造型丰富、泡茶上乘、装饰高雅、且具独特的人文气质等方面的价值,鹤立于世界陶瓷艺术之林,让文人、茶人情有独钟,成为当今玩家、藏家、投资家追逐热捧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艺术品,他们因对宜兴紫砂的厚爱而大力宣传推介;要感谢文化人、书画艺术家对宜兴紫砂的积极参与;与此同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奔走在紫砂产区紫砂人和社会上众多玩壶人之间经营艺术品的商人。赵炎,就是近年来颇为活跃的一个,他在闻名遐迩的琉璃厂西街,成立了2000多平方米的北京紫砂艺术馆,可见一斑。

我不知道赵炎发起成立“紫泥公社”初衷是什么,作为一个商人,是否看到目前宜兴紫砂的生产经营模式,已由原本的集体工厂回归到千家万户后,利弊各显,能否再来一个回归,即倡导业者应“形散神不散”的行业精神,面对同一个行业之“公”,共同来维护宜兴紫砂这样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品牌。果真如此,倒也功德无量。

赵炎也真有能耐,居然还能请来紫砂行业中的“守拙抱真”而口碑极佳的何道洪大师挂名紫泥公社社长,还说紫泥公社的“党委书记”要我来担任,说既是公社,就要有党委书记啊。按照他的思维,宜兴紫砂生产可以千家万户百花齐放,而市场经营,要有专业公司来做,北京紫砂艺术馆就是他要走向市场的作品展示馆,也就是紫泥公社的窗口门户,通过不懈的努力,把紫泥公社的牌子做响,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商号。于是,他不辞辛劳,北京、山东、宜兴来回奔跑,在芸芸制壶大军中,挨家挨户拜访,宣传他的紫泥公社,推销他的营销理念,并把中华传统工艺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让制壶者借鉴。于是,2000多平方米的北京紫砂艺术馆中,数百件宜兴紫砂艺术品长年展出,常换常新。2008年6月,他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化遗产年鉴·紫砂陶艺卷》,2010年9月,还牵头举办了“首届北京紫砂艺术节”,吸引了京城众多喜爱和关注紫砂的人士参与其中。最近,赵炎还和媒体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定期推出宜兴紫砂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当今的名人名作、崭露头角的新人新作,隐于民间的实力派制壶人的扛鼎之作。总之,为了让“紫泥公社”声名鹊起,他是脑勤、嘴勤、手勤、腿勤,一刻不停。

为了紫砂,赵炎还有许多目标去孜孜以求。比如说,北京的紫砂艺术节要坚持每年一次办下去,他想邀请一批著名的书画家到宜兴,筹划“印象中国——宜兴卷”的书画活动,他还想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的宜兴紫砂七位老艺人的紫砂艺术生平丛书,他还想以紫泥公社杯冠名,在宜兴组织制壶手工技艺大赛……不断从文化层面、时代需求去挖掘紫砂历史,培育紫砂新人,参与创造宜兴紫砂的未来。

这些,已远远走出了一个壶商所做的事情,毋庸讳言,赵炎是一个商人,不管是北京紫砂艺术馆、山东淄博的艺术馆,还是紫泥公社的运作,都需要钱来支撑维持。我从来不贬低商家在发展紫砂中所起的作用,这也是几百年宜兴紫砂走向市场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愿赵炎能抓住机遇,与紫砂人共生共融,在致富紫砂人的同时,自己也富足起来,否则,这些美好的目标无法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富民紫砂已是不争的事实,文化紫砂已形成共识,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诚信紫砂,这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这条路非走不可,传统工艺品如果不能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就会被打垮,而不讲诚信的行业将会不打自垮,衷心希望赵炎和他的紫泥公社,能和宜兴的紫砂业者同舟共济,携手发展。

(作者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相关链接

从文人紫砂到国人紫砂的推动者

自与紫砂结缘,十几年,赵炎的世界里再也离不开紫砂。把玩紫砂,收藏好壶,拜访名家,白天无数个奔波,梦里无数个萦回,他的脚步、他的思想几乎完全被紫砂占据,赵炎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紫砂人。

2008年,全国巡展活动“丹青妙手绘紫砂”,北京、天津、哈尔滨、沈阳、秦皇岛、青岛、宜兴、上海、广州、香港和台北,一时间国人纷纷说紫砂,赵炎身体力行了从文人紫砂到国人紫砂的努力,可谓是史上未有的国人欣赏紫砂壶胜景。

2009年,“荆溪陶苑品六家”紫砂盛事,让中国画坛名家与紫砂艺术大师再度齐手话紫砂,携手社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紫砂文化课。

2009年夏天,“紫泥公社”成立,成为北京最大的紫砂艺术馆。自从京城有了紫砂艺术馆,每月的定期讲座,紫砂人与社会大众的活动交流,北京十大茗壶评比,赛壶、品茶活动,北京空气弥漫的紫砂文化气韵便愈来愈浓。

是琉璃厂的古文化气息成就了北京紫砂艺术馆,还是紫砂艺术馆惠添了琉璃厂的文化光晕,答案已经明明白白写进了馆里。

门前潺潺的流水,清雅中在诉说着生命之源,彰显着主人“上善若水”的道家哲学。走进屋子,仿佛走进了紫砂的艺术殿堂。满目望去,皆是精品,徐汉棠的“冰纹石瓢”、蒋蓉的“荷叶青蛙”、鲍志强的“三阳开泰”、汪寅仙的西瓜壶、王寅春的方器……或规矩方圆,或大方隽永,或朴茂内敛,或细柔空透。“大师风采”、“名家名作”、“力量中坚”、“大家之家”、“十二之星”、“丹青妙手”、“荆溪陶苑”,这里几乎云集了当代所有的名家之作。

宜兴紫砂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稀有精品。“我把宜兴紫砂搬到了北京,还要把紫砂文化带给全世界。”馆长赵炎笑着说,脸上写满了自豪。“每一把壶都是有生命的,读懂它,就会喜欢它。”

举办展览、组织宣传、学术交流,编辑紫砂典籍,举办北京紫砂艺术节,赵炎的每一步努力都可以当之无愧地写进紫砂的历史。2010年至今,两届北京紫砂艺术节的成功举办,当代大师精品紫砂展,紫砂、书画、茶文化与国人齐分享共交流,紫砂文化在北京揭开了新的篇章。

“紫砂是集实用、玩赏、珍藏于一体的艺术品。沏一壶茶,把玩一把壶,带给人的是极大的身心愉悦。身心愉悦放松了,人才能有一种宁静的心和纯净的心。中国的文化需要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传承,紫砂走进我们的生活,才能得到真正传承,读懂了紫砂,就读懂了中国文化的‘宁静以致远’的意境。如果人人手中一把壶,也在一定层面上彰显了中国的和谐盛世。”赵炎说。

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瓷器-柴窑


柴窑是以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名字命名的瓷器,也是北周的御窑,柴窑唯一以皇帝命名的瓷器,所以也叫瓷皇,位列五大名窑之首,柴、汝、官、哥、定。

柴窑瓷器从宋朝开始便叫柴窑。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底部大多多粗黄土色,但在之后的宋元两代400多年时间里居然没有一点文字记载。在传世瓷器和出土瓷器之中,“号称符合柴窑瓷器特征”的瓷器枚不胜数。有越窑说,有耀州窑说,有河南窑说(包括汝窑,钧窑,东窑等),有景德镇窑说,有邢窑说,但瓷器大家更偏向于耀州窑说。

北宋大史学家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谈及“汝窑花觚”时写道:“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谁见柴窑色,雨过天晴时”。

明早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书中论及柴窑时写道:“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

柴窑瓷器的几个特点

一、 关于“柴窑”记述最多的是颜色,所以颜色是鉴定柴窑的 重要依据,柴荣批示的是: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什么颜色呢?我问过很多人,我说雨过天青云破处:是形容柴窑的颜色,你认为是什么颜色,有人说是天青色,有人说是灰蓝色,也有人说没留心。对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准确,如果是天青色,灰蓝色,那柴荣为什么不说天青色、灰蓝色?不仅柴荣没说蓝色、青色,就是后人也没说蓝色、青色,只是说明如镜晴如天、色鲜碧等。看来这些人根本没留心或者根本没见过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一种什么视觉效果。

应该说雨过天青云破处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一种天气景观,它象彩虹,海市蜃楼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令人震撼。

为了说明它不是指一种颜色而是一种视觉效果,我们可以用另一种现象来说明,火的颜色很美,有红色、白色、黄色、蓝色、甚至绿色。如果说火的颜色最美丽,者般颜色作将来,那能做成什么颜色呢?

雨过天晴是指酝酿很久的雨已经下过,天气变晴没有下雨的意思了;云破处是指原本整体的云彩一分为二的开裂处。这时对着裂缝望去深邃、明亮。可以让你感到清澈透明,同时又明亮的让人不敢直视,这种视觉只可亲临,难以言传。我想说的是柴窑不仅仅是颜色,更主要的是一种视觉效果,古人描述的明如镜,晴如天已经很接近了。

二、有细纹也是柴窑的一个特点。细纹就是指开片,一个千年的瓷器必然有老化的痕迹,柴窑的开片没有规律可言,有长有短,很零乱,象土地干旱开裂一样。需要指出的是有细纹是指开片,不是在胎上画了什么图案,柴窑是以颜色取胜,如果在云破处出现图案那是什么东西?

三、足粗有黄土,是指柴窑足部粗糙并粘有黄土。这是柴窑的不足,也是当时没法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达到雨过天晴云破处的效果,所以釉层较厚,并施满釉,在施釉和烧制过程中有流釉的现象。当时已有支钉烧等工艺,但对流釉的柴窑瓷器并不适用,那样会造成器底不平,不规整。所以不得已而采用黄土和沙垫底,因而出现足粗多黄土的不足。

足粗多黄土是当时没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即是到宋朝制瓷技术达到顶峰时期,有一些瓷器也没法解决淌釉的问题,如钧窑不得不采用露胎露底的方法。

足粗有黄土是柴窑的一个不足,也是鉴定柴窑的一个重要依据。

四、“御瓷虽小,威仪事大”是柴荣对御瓷的要求,所以柴窑应该是古朴典雅,壮重肃穆。

钧窑茶具造型种类


钧窑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钧窑茶具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堪为世界一绝。钧窑的名贵之处在于它有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其釉色是自然天成而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正所谓“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由于钧窑存世不多,而其独特、多变的釉色另无数瓷器爱好者的追捧,极具鉴赏、收藏价值,已成为豪门巨贾和鉴赏家们争相收藏和馈赠贵宾的高档礼品。

1、茶壶:用于泡茶的工具,整壶由壶盖、壶身、壶底和圈足四部分组成。壶盖有孔、钮、座、盖等细部。壶身有口、延(唇墙)、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细部。

钧窑茶壶根据壶把的不同可分为:

1)侧提类:壶把为耳状,在壶嘴的对面;

2)梁类:壶把在盖上方为虹状者;

3)飞天类:壶把在壶身一侧上方为彩带习舞状;

4)握把类:壶把圆直形与壶身呈90°状;

5)无把类:壶把省略,手持壶身头部倒茶。

扁腹壶 温红远/制

钧窑茶壶根据壶型的造型可分为:

1)筋纹形:犹如植物中弧形叶脉状筋纹,在壶的外壁上有凹形的纹线,称之为筋,而筋与筋之间的壁隆 起,有圆泽感;

2)几何形:以几何图形为造型,如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球形、椭圆形、圆柱形、梯形等;

3)仿生形:又称自然形,仿各种动、植物造型,如南瓜壶、梅桩壶、松干壶、桃子壶、花瓣形壶等等;

4)书画形:在制成的壶上,刻凿出文字诗句或人物、山水、花鸟等。

此外,还有以盖、以底、以有无滤胆分类。

2、茶船:放茶壶的垫底茶具。既可增加美观,又可防止茶壶烫伤桌面。钧窑茶船按造型可分为以下几种:

1)盘状:船沿矮小,整体如盘状,侧平视茶壶形态完全展现出来;

2)碗状:船沿高耸,侧平视只见茶壶上半部;

3)夹层状:茶船制成双层,上层有许多排水小孔,使冲泡溢出之水流入下层,并有出水口,使夹层中的积聚之水容易倒出。

3、小茶杯:饮茶的工具,钧窑茶具按造型不同可发分:

1)翻口杯:杯口向外翻出似喇叭状;

2)敞口杯:杯口大于杯底,也称盏形杯;

3)直口杯:杯口与杯底同大,也称桶形杯;

4)收口杯:杯口小于杯底,也称鼓形杯;

5)把杯:附加把手的茶杯。

6)盖杯:附加盖子的茶杯,有把或无把。

更多钧瓷杯型请参看文章:钧瓷的这些杯型你都见过吗?

4、茶碗:泡茶器具,或盛放茶汤作饮用工具。主要有:

1)圆底:碗底呈圆形;

2)尖底:碗底呈圆锥形,常称为茶盏。

5、盖碗:由盖、碗、托三部件组成,泡饮合用器具或可单用。

6、大茶杯:泡饮合用器具。多为长桶形,有把或无把,有盖或无盖。

7、同心杯:大茶杯中有一只滤胆,将茶渣分离出来。

8、冲泡盅:用以冲泡茶叶的杯状物,盅口留一缺口为出水口,或杯盖连接一滤网,中轴可以上下提压如活塞状,既可使冲泡的茶汤均匀,又可以使渣与茶汤分开。

元明清瓷器的满池娇纹饰


在元明两代瓷器的装饰里,“满池娇”图案十分引人注目。以荷叶、莲花、鸳鸯、鹭鸶、虫鱼戏水等为主题,表现荷塘小景、描绘自然界生机盎然、祥和安宁的池塘美景都称为“满池娇”。它包含了人间爱情、家庭、团圆之意境,展露出一种特有的清新柔秀品格。

根据史料记载,满池娇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梦粱录》卷十三“夜市”条中,有“挑纱荷花满池娇背心儿”出现在南宋临安夏秋夜市售卖的物品上。在宋金时期的定窑、越窑或者其他窑口的瓷器上,都有相似的装饰,在两岸故宫所藏宋元绘画作品中也是能够找到。到了元代,“满池娇”成为元代贵族阶层的专用纹饰,常见诸于其织品服饰和金银漆器之上,元朝典章制度曾明文规定平民百姓禁用。特别是到元代中晚期,伊朗的青花钴料(苏麻离青)应用于元青花的制作上,当时的匠人们运用这种深蓝色的颜料,描绘出元代人的那种浪漫意趣,把满池春景的“满池娇”纹饰描绘其上,传递出丰富的寓意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场景。2018年12月,北京保利秋拍“瑰映如茵Ⅲ——玫茵堂、十面灵璧山居暨海外名藏元明清御窑雅蓄”专场,上拍一件元青花满池娇纹花口折沿盘,为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直径28.5厘米(图1),成交价437万元。该盘菱口,折沿,浅弧壁,圈足,砂底泛火石红色。盘心绘莲池图,莲花、荷叶摇曳多姿,生趣盎然。内壁绘缠枝灵芝纹饰,以八朵灵芝妆点内圆,折沿之上绘以卷草纹,外壁绘一周仰莲纹。纹饰繁复有致,与发色明艳的青花之色相得益彰,俊秀中见疏阔之气,堪称元青花佳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盘有别于寻常此类纹饰盘,传世多见绘“满池娇”,雅绘荷塘鸳鸯于盘心,而本品仅以写实莲花为饰,于粗犷之蒙元时期,愈显其清雅风骨。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荷塘鸳鸯纹折沿大盘,与本品类似。

无独有偶,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清乾隆御制紫檀百宝嵌屏风,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推出的一件元青花荷塘模印“满池娇”大盘(图2),直径41.5厘米,成交价299万元。菱口折沿,绘青花浪涛纹,动感强烈,内壁青花地留白模印缠枝莲纹,外壁对应绘变形仰莲瓣纹,盘心主题纹饰为满池娇图,前后左右绘饰四束出水莲花,妍花正茂,旁有茨菰、浮萍相衬。青花色调深沉蓝艳,深入胎骨,为典型高级钴料之特征。画笔灵动挥洒,气韵连贯流畅。

当然,作为一种并无政治内涵的美好艺术形式,它还会传诸后世,甚至王朝的更迭,也不会令它中断,尤其是在明清的彩绘瓷中,“满池娇”仍盛久不衰。这里再介绍几件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出现的明清时期“满池娇”题材拍品。

明万历青花五彩满池娇大盆,直径46.5厘米,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大明·格古”专场拍品,成交价149.5万元(图3)。整器敞口,直壁下敛,造型简洁大气,其口径逾50厘米,气势非凡,胎体敦实厚重,釉色亮青滋润。外壁以五彩绘就“满池娇”图,设色秾美妍丽,画中鸳鸯两两相随,含情脉脉,畅游于荷塘之中,但见荷香四溢,浮萍散漂。其彩绘华美,笔意古拙,以矾红绘就荷花,妍花正茂,旁有茨菰、浮萍相衬,遂成“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致。

明隆庆青花五彩莲池鸳鸯满池娇纹碗,直径22.5厘米,中贸圣佳2017年春拍“藏珍——古代陶瓷艺术品及宫廷瓷器”专场拍品,成交价82.8万元(图4)。这件美国著名藏家C. Philip Cardeiro旧藏的小/江西九江碗,绘连池鸳鸯,颇有意趣。荷叶田田,荷花娇艳,清波环绕,鸳鸯戏游,神态惟妙惟肖,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自然情趣。

清嘉庆斗彩荷塘鸳鸯纹“满池娇”小碗(一对),直径10.1厘米,北京中汉2014年春拍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品,成交价32.2万元(图5)。这对小碗的碗心与外壁均以斗彩绘鸳鸯荷塘图,布局精确而疏朗,胫部绘青花仰莲纹。成对保存,较为难得。

清同治至光绪粉彩满池娇云蝠纹大缸,直径59.4厘米,北京中汉2016年春拍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品,成交价23万元(图6)。这件大缸敦实硕大,胎体厚重,气势非凡,口沿绘锦地纹一周,上绘开光花鸟纹四组,外壁口沿处绘云蝠纹一周,下承凸起弦纹一道,上绘胭脂红彩草叶纹,腹部粉彩绘“满池娇”图,图中荷香四溢,妍花正茂,旁有茨菰相衬,浮萍散漂,鸳鸯两两相随,含情脉脉,畅游池中,白鹤仙逸,鹭鸶栖枝,遂成“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全器釉色亮青滋润,设色秾美妍丽,画笔灵动挥洒,构图繁而不乱,线条连贯流畅,更显含蓄柔和之美。

“满池娇”作为一种代表莲池小景的装饰题材符号,被认为是元明清时期彩绘瓷的代表纹饰之一。在不同时代,人们赋予“满池娇”不同的意蕴,但同一时代中的“满池娇”又能集百工之巧,在不同材质中演绎出永恒经典的图景,实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从外地一倒家手上收购来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藏友求鉴:7月10日下午,朋友老张打电话说有个老板想要买几件上好的铜镜,只要东西好,价钱好商量,于是我联络小东门古玩市场的老于,他专收铜镜,让带人直接过来看就行。在老于的店里,我帮这位老板买了三枚隋唐铜镜。正在看一件原始陶壶的时候,一个操着河南口音的中年人走进店里,问收购老窑瓷器不?他这里有一件上了年头的瓷水盂,大家让他取出来看看,看过后大家几乎都说不好说,也不敢认。中年人再三说这是你们陕西窑出土的,你们不敢认,真是太让人失望了。中年人装好东西正准备失望地离开时,老于喊住了他,说让我们古玩行的王一眼看看,说不准还是好东西呢?老王看过后说东西不错,应该是北地窑的东西,中年人一听,高兴地说总算碰上识货的专家了。最后,老王推荐给藏家阎肃,老阎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这件水盂请回了家。

持宝人:阎肃

收藏主项:陶瓷器

藏品名称:五代柴窑天青釉薄壁水盂

藏家感言:收藏就像融资,会玩的藏品越玩越精,规模越做越大。不会玩的只会收一屋子假货。重要的是你搞收藏要动脑筋,运气占很大比例,眼光和胆识更为重要。

鉴宝专家:王学武(西安柴窑文化研究所)

专家点评:水盂,又称水丞、砚滴,在古代则直呼为“水注”。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给砚池添水,最早出现在秦汉。该水盂直径6厘米,高5厘米,为瓷质,淡天青釉色,圆腹,三足。胎质较白,韧性极好,圆腹薄胎为一次性拉坯而成,这说明五代时期“北地窑”的窑工已经拥有了非常高超的拉坯技艺,这样成熟的拉坯技术,在当时其他窑口上是比较罕见的。“北地窑(耀州窑前身)”的拉坯技术在全国是遥遥领先,尤其这样拉坯成为“薄如纸胎”的技艺,可以评定为绝活,在全国各个窑场中是绝无仅有。这件薄胎水盂为典型的五代时期的文房用品,是文人雅士的珍爱之物。尤其在民间能完好如初地保留到现在,非常不易,尤其是薄胎器物,更显得极为珍贵。

藏品来历:藏家阎肃玩老窑瓷器已有好些年头了。遇到上好的重器,他会不惜一切代价收为己有,然后邀请一大帮行里人前来观赏――品头论足,他享受的就是这一过程。在老阎客厅的博古架上,笔者见到好几件隋唐至五代的重器。谈起这件五代水盂,老阎感叹,好物难求啊。

老阎说7月10日下午五点左右,老王打电话说给他推荐一件北地窑的瓷水盂,东西他看过了,很不错,好多人不敢认,他从造型、釉色、胎质、分量等细部特征,判断为五代北地窑制品。老王想的是,老阎是这方面研究者、收藏者,所以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想到了老阎。老阎说当时他看到该水盂时,上面粘满了污垢,显得脏兮兮的,但依然掩饰不住它本身的自然与生动。他当时心想,既然行里老王都看过了,并说东西不错,他便直奔主题问对方想卖多少钱!对方开出的价钱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开始了艰难的砍价扯锯战。他告诉对方,你打河南老远拿东西来就是想给器物找个好的归宿,也只有我才会下大本买这玩意,我只是为了研究和学习,跟赚钱没有任何关系,换别人,不一定要,也不可能给你出一个理想的价位,我出个最高价,你觉得中,我们成交,你若觉得亏,请另找买主。就这样,这位中年人想想也是,便成交了。老阎说东西抱回家后,他用清水给器物上上下下洗了个澡,没想到原来器物竟是如此的漂亮,釉色温润、鲜亮,让他越看越喜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