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墨彩瓷器鉴别 > 导航 >

墨彩瓷的色彩词汇

墨彩瓷的色彩词汇

墨彩瓷器鉴别 如何鉴别晚清的金彩瓷器 清哥窑五彩瓷器的鉴别

2021-05-26

墨彩瓷器鉴别。

水墨画是最能表现中国画意境的一个种类。一点点墨兑上不同比例的水,就能呈现出焦、浓、重、淡、清5个层次的色彩;黑白一分,自现阴阳明暗;干湿不同,就把浓淡轻重、凹凸远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人说,中国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水墨画。清康熙中期,水墨画成功地移植到了瓷器上,于是诞生出一个新的釉上彩绘品种——墨彩瓷。水墨离开了柔软的纸、绢,在光滑的瓷器釉面上同样能表现出“五色俱全”的妙韵。

墨彩瓷画一般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似雪的白釉上装饰墨彩画,可浓可淡。早期的墨彩瓷器以笔筒、笔洗、印盒、笔架等文房用具居多熏自墨彩瓷诞生起,就打上了“清雅”的印记。由于墨彩瓷比较少见,历来也不被藏家重视,因此在这方面的专著也少;而且藏界多数人认为墨彩出现比较晚,一见到墨彩绘瓷往往都认为是晚清乃至民国的产品。其实,在清代光绪年间的《陶雅》一书中,已有“墨彩”一词的明确记载;而据考证,墨彩瓷画是从珐琅彩画派生出来的一种釉上彩画瓷,与粉彩瓷画的产生几乎同时。

用于墨彩瓷画的墨彩,其主要原料是铜粉、青料和石绿。墨彩是釉上彩,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以上述原料的墨彩绘画写字,再置入800℃左右的烘炉中烘烤,形成的墨彩画和墨字,极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因此备受文人画家和藏家青睐。

墨彩瓷的数量不多,问世的年代也不太长。清代雍正时期,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出精美的墨彩瓷,于是这种墨彩瓷自此才成为景德镇特有的一种传统釉上装饰。用墨彩来装饰瓷器,有如在白纸上作画一样;画面墨色浓淡相宜,色彩雅洁宜人,具有与水墨画同样的艺术效果。不过,当时称这种彩色瓷为水墨彩瓷。雍正时期墨彩瓷的制作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施绘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此时的墨彩瓷画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赭或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加施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在雍正和乾隆的墨彩瓷中,有的器物上并加绘金色,也有的以其它色彩或色釉为底,如木化釉或珊瑚红釉彩瓷中的开框内绘以墨彩。

在小小的瓷器上并不能完美地展现气势豪放的大写意山水,也不可能真正达到那种烟云满幅的效果。所以,晚清的墨彩瓷绘家们继承了雍正墨彩瓷画精细的风格。不过,他们并没有完全因袭前人的旧例。这一时期的墨彩风格虽然还是以淡雅幽静为主,但题材和表现手法已经大大突破了前人的框架,达到了“无意不可入画”的境地。

墨彩瓷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词汇。这种彩色瓷从一诞生就并非只有黑白二色,有时为了使画面更丰富,画师们会在墨色中加入其他淡雅的颜色,如矾红、浅紫、淡蓝等,或者干脆以彩釉打底来托衬墨色。这种另加彩的绘制手法,并不会影响墨彩的清雅美丽,反而更能显出墨彩朦胧的效果。“着色之法贵乎淡,非为敷彩悦目。亦取气也。”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也有了表现:以笔取形,以墨取色的墨彩瓷画,用墨的各种变化来表现景物的色彩、明暗、凹凸、空间、质量和意境气氛。墨彩瓷画的人物形象,也基本上“扫去粉黛,淡毫轻墨”,完全凭借粗细、曲直、刚柔、轻重而又富于韵律的线条,去赋形造象,表情达意,形成一种高度简洁概括而又明快的表现手法。到了民国,陈设瓷不再只是文人士大夫、官僚阶层和有钱人的雅玩清供。这个时候,墨彩瓷画中所加的彩不再只是有限的几种浅淡色,或大量描金加红,或衬一个鲜艳的底色,直欲喧宾夺主。于是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在这个时期已成主流的“敷彩悦目”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民国的墨彩瓷画,红色温馨、蓝色清逸、黑色稳健尽在一管柔毫和三色兼妍中,达到了“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艺术效果。

墨彩瓷画大体是以线条为主的工笔重彩。而墨彩瓷有墨色浓淡、雅洁宜人的韵律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绘制墨彩瓷画不仅要有细致的耐心,还要有刻意追求的毅力,更要有扎实的线描功底和绘画的综合素质。由于墨彩瓷画的工艺要求高,再加上粉彩瓷画的盛行和社会审美意识的变化,墨彩瓷画自民国初期开始受到冷落。到了民国中、后期,墨彩瓷画几乎濒于失传。好在现在不少景德镇瓷画家们感悟到了墨彩瓷画的艺术真谛,感悟到了墨彩瓷画的色彩词汇,全身心地挖掘、整理和振兴墨彩瓷画艺术,使墨彩瓷画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墨彩与浅绛彩瓷


墨彩与浅绛彩历来被认为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彩瓷品种。然而本人在最近购得的一件清雍正墨彩山水图盘中,发现两者有密切的相承相继的渊源关系。

该盘直径5.4厘米(见小图),盘壁上下厚度一致,白釉肥润甜白,底足修整圆滑,呈泥鳅背状,上有淡淡的自然火石红;盘底有少许缩釉点细若针眼,深入胎骨;磕碰露胎处可见胎骨细密闪亮,犹如糯米。雍正细白瓷的特征一览无遗。盘上用极其细腻的墨线勾勒出一幅湖光山色(见大图)。其中的山石用短披麻皴分阴阳,再用极淡水赭色敷润,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石头的肌理。坪台舒展,一近一远而有景深感,上用淡秧草绿填涂,显露一丝生机。纵观此盘,构图简净脱略而见疏密;笔锋纤细娴熟而见功力;设色淡雅灵透而显色泽,完全是一幅“仿元人作”的水墨浅绛山水画。

那么此瓷盘到底是墨彩还是浅绛彩?浅绛彩到底始于何时?研究古瓷的作家朱裕平先生在《明清陶瓷》一书中说“浅绛彩出现始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嘉庆道光已见端倪,但从目前实物考察中有确切年代的作品是1855年即清代咸丰乙卯程门父子的作品”。朱裕平先生高明之处在于并未把话讲死,“尚有争议”四字将浅绛彩起源问题的研究探讨再次放到议事台上。

众所周知,清末民初流行一种仿文人画的浅绛彩瓷,其中浅绛彩中的山水画则直接取自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画法。而黄公望则师法五代画家董源、巨然的水墨技法,加上他长期生活在山林之间,对江南自然景致有深入的观察和感受,不仅继承董源巨然善写云雾显晦、淡墨轻岚、平淡天真的画技,而且独创了一种“浅绛山水”新画种,即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以赭石为主的淡彩,形成了墨色浓淡相间、设色雅致通透的崭新山水画。其后明清的文人画家无不为之倾倒。

在这种“人人一峰,家家大痴”的学黄风气中,清康熙、雍正年间瓷器中出现仿元人浅绛水墨效果的墨彩也就不足为怪了。

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是这样阐述“墨彩”条目的:“瓷器装饰彩之一,以黑色为主兼用矾红、本金等彩料,在瓷器上作画,经彩炉烘烤而成。墨彩始见于清康熙时期,是五彩、珐琅彩、粉彩瓷器中常见的色彩。浓黑的彩料在似雪的白釉下装饰绘画,亦深亦浅,可浓可淡,与水墨画的效果相似。所以又称之为彩水墨画”。可见清早期的墨彩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不是单纯黑色,而是黑色为主、兼用他色;二、色彩不是浓艳厚重,而是浓淡相间,淡雅灵透,酷似淡彩水墨。只不过这种瓷画品种数量较少而不成气候,再则那时不具干支年份,不落作者名号而无从考证。所以往往将其归入水墨粉彩或水墨珐琅彩中。

其实清早期墨彩瓷已经具备清末民初浅绛彩的基本要素:师法元人用浓淡不一的釉上墨彩勾勒皴染,再施以淡赭、浅绿等色渲染,色层薄而淡雅;题材也多取自历代画稿,内容大多是山水、翎毛、花卉和人物,是中国文人画的翻版和移植。只不过清早期的墨彩与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相比,前者的画意更趋古朴,笔力更显老到,设色更觉薄透。而后者因适应当时市场需求而大量画制,故大多用笔粗率,彩头浑浊。就是当时名家所作,与清初墨彩瓷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笔者认为,清末民初的浅绛彩不会凭空诞生,它必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延伸过来的。清康熙创烧的墨彩瓷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朝直至清末普遍流行的浅绛彩瓷,是延绵不断而一脉相承的,连墨彩的另一名称“彩水墨画”也与“浅绛彩”的含意极为相近。由此应该说,清末的浅绛彩实际发端于清早期的墨彩;而清初的墨彩瓷可以说是浅绛彩的雏形,也就是说是最早的浅绛彩瓷。这样我们就把浅绛彩瓷的起源历史向前推进了一百多年。

一只小小的雍正墨彩瓷盘使我们引出这么一个重要问题,它见证了浅绛彩的发端、发展和成熟,也揭示了墨彩与浅绛彩的承继关系和相异之处,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中国优秀绘画艺术与中国先进陶瓷技术的结合体提供了又一实物佐证。

清代雍正乾隆墨彩瓷鉴定浅谈


清雍正款仿木纹釉墨彩山水人物笔筒

清雍正 墨彩山水图笔筒

清唐英墨彩篆书寿字笔筒

“墨彩专指画笔而言,黑彩则兼及质地矣。”这是陈浏先生的《陶雅》对墨彩和黑彩的精辟结论。另据唐英《陶成纪事碑》中所举仿古采今五十七个品种,有“一新制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仿笔墨浓淡之意”的记载,这是一种仿水墨画作装饰纹样的瓷器,后人称为墨彩,是雍正时创烧的一种釉上彩绘瓷器。它与黑彩不同,器表纹饰仿佛水墨画。制作时将珠明料在已烧好的白釉瓷上面用笔画纹饰或题诗,然后放入800度左右的炉中烘烤。墨彩纹饰的色调,一种为浓黑,光泽油润,并微微泛点紫,再加点淡淡的赭红使画面显得高雅稳重,这类作品多属上等之作或官窑制品。另一种墨彩纹饰色调泛灰无光泽,同时兼用矾红点缀画面,这类作品多属民窑产品。

雍正时期的墨彩

墨彩最早是运用在明代的五彩瓷器上,主要用来勾绘纹饰轮廓线,到清代雍正时期创烧成墨彩瓷画。雍正墨彩颇负盛名,最常见的造型是笔筒,其次有尊、盖碗、套杯、盘等。纹饰方面以山水人物为主,画面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上海博物馆藏的墨彩山水图笔筒(图一),为清代雍正的典型器。器身墨彩画的是和谐宁静、舒适安闲的山村景色,此图构思巧妙,墨彩有浓有淡,景致有近有远,画面清新秀润。类似这样的墨彩瓷器国内外都有收藏。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藏一件以木纹釉为地开光墨彩山水人物笔筒(图二),器内及外壁上下边缘施以木纹理的彩釉,外壁中部通绘墨彩绘画,为一幅张果老骑驴的神话故事图。其画面以墨彩为主,缀点天蓝、浅粉、浅黄、淡绿等色,非常精美,是件难得的佳作。器底有雍正年制款,属官窑制品。

原清宫旧藏中有墨彩与粉彩组合装饰的长方笔筒,非常精美。笔筒从前后两面分别绘墨彩山间会友及墨彩人物骑驴进山图,两幅墨彩画重峦叠嶂,树木成林,人物形象生动,表现出作画者有很深的绘画功力,以墨彩为主,蓝、白、赭作点缀,画面清淡优雅。此笔筒无款识,但不失雍正官窑的品味。另有墨彩乡村景色盖碗,碗盖及碗身均绘山间的小村,有山有树及人物和茅草屋,碗盖顶及底均用红彩绘一蝙蝠。这两件墨彩瓷器,色彩浓淡有序,绘画技巧水平较高,结合造型与胎釉应是雍正时期官搭民烧的好作品。

民窑墨彩洗口大尊为雍正典型器,在民间及博物馆中均有收藏。如上海文物商店的墨彩人物洗口尊,此尊上下布满墨彩人物纹饰,有老者有幼童,是表现福禄寿的人物画,画面以黑色为主,人物的面部、手部及衣褶用淡淡的矾红勾勒及晕染,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图中的博古有香炉、花瓶作陪衬。此器从造型、用彩及绘画均属雍正时代的艺术风格。沙底无釉,有旋纹,无款识,为典型民窑产品。

乾隆时期的墨彩

此期墨彩的独立品很少,墨彩主要用来勾勒粉彩、五彩器物的纹饰线,或绘器物的局部纹饰,或墨书诗句。值得提出的是乾隆时期督陶官唐英自书、自画、自制的一些小型墨彩文具,如仿官釉墨彩行书诗句水丞、仿官汝墨彩行书诗句笔筒(图三)、白地墨彩四体书笔筒、白地墨彩行书笔筒、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图四)等。更精巧的是石纹釉为地连方开光墨彩山水人物诗句小笔筒,器形特殊,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笔筒相套在一起,小笔筒跨在大笔筒的一侧,器外边角绘墨彩石纹花釉,共有四个开光,两个开光内墨书诗句,另两个开光为墨彩竹石图及山水人物。据诗文瓷器为乾隆八年唐英亲笔写画的。

香港暂得楼捐赠香港中文大学一件“蜗寄唐英”款墨彩云龙诗句小笔筒,笔筒外壁一条墨龙,仿佛从云海中跃出,墨彩浓重,又渲染一点淡淡的赭色,在笔墨上表现得酣畅淋漓。以上几件唐英自制的墨彩文具都用红彩署有唐英的别号,如“榷陶使者唐英制”、“蜗寄居士”、“陶铸”、“甄陶”、“俊公氏”。除这些款识外,可考的唐英别号还有“隽公”、“叔子”、“蜗寄老人”、“沐斋居士”、“陶人”、“陶成堂”、“古柏堂”、“古泉堂”等,都是唐英使用过的款识,对研究唐英的作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清末民国墨彩瓷盘收藏知识


墨彩瓷器上用黑色釉料描绘的图案纹饰,即称墨彩,又称“彩水墨”。墨彩萌芽于清康熙五彩器中的黑彩,以黑彩描绘人物,以黑彩作底再施加五彩,是康熙五彩之特色。清康熙萌芽期墨彩色彩浓厚,花绘以花卉为主,大都为没骨法作画,画意比较粗糙。

作为瓷器彩饰之一的成熟的墨彩,始见于清雍正时期。清雍正六年后,国产珐琅彩料替代进口珐琅彩料。当时瓷匠用景德镇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彩之效果,即在白瓷器上用黑料描绘纹样,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墨彩制品犹如白底作水墨画,墨色浓淡适宜,传统书画笔墨趣味浓郁。

清雍正墨彩施彩较淡,似水墨状,除单一墨彩外,还有由盖雪红、粉蓝、粉黄作为衬托的产品。但色彩衬托部分比重较多,一般为1/10至2/10左右。此外还有墨彩加金彩制品,墨彩开框制品,多为木纹釉。如人物多以盖雪红衬托,山水则以粉蓝、粉黄衬托渲染成浅绛色,或珊瑚釉开框,框内绘墨彩花卉。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墨彩图案,施彩流行浅绛彩,以水墨和淡赭并用,色调柔和。当时绘人物著称的王廷佐(王少维)、金品卿等,又以王少维擅长绘写意人物。光绪时期绘山水的有程雪笠、程门和程门之子程音等。

清光绪开始,纯粹的墨彩制品又得到革新,独创出水墨五彩新品种,为受同时代水墨书画名家风格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瓷饰新工艺。色彩浅淡柔和,笔法细腻,浓施淡抹,颇具水墨画韵味。此时墨彩文房用具多见。有墨彩笔筒、笔架印盒、笔洗水盂等,颇受文人收藏者青睐。民国初年延续生产。民国晚年,出现精细墨彩加五彩制品。

清末民国墨彩多见墨彩描绘在生瓷上,也可称“生瓷墨彩”。即在烧成素器上,直接用墨彩描画,不再晕透明釉、低温入窑烧成。

当代墨彩新仿品,包括民国后期墨彩新制品,用的是艳黑料,墨色浓黑,清代墨彩黑色较淡雅。

兴辉米兰轻奢色彩瓷片 给现代风一抹沉稳的色彩


绿色是生机,是生活中不会消泯的生命力量,各种各样浓郁沉稳、活力张扬的绿色系,在演绎着极具高端质感的品质风景线。

来自森林深处的浓郁绿色,低调内敛与深邃神秘,氤氲着奢华的气息。森林绿,鲜明而饱满的色彩特性,沉稳有活力,作为流行色彩中的熟面孔,在时尚界愈挫愈勇。从优雅的内搭、衬衫、外套,到低调奢华的皮草,森林绿通通都能轻松驾驭,气质出挑。

时尚界备受大牌们宠爱的森林绿,除了运用在服装设计中,森林绿的包包同样很美,无论包包是皮质面料或者磨砂质地,都会自带雾面光感,与森林绿碰撞出极致的文艺气息,复古又彰显青春。

实际上森林绿并不是纯粹的绿色,它带有一丝似有若无的蓝调。蓝调的沉静,绿色的清新,如一米阳光照进了密闭的树林,碰撞出森林绿的文艺稳重感。

为什么墨彩瓷被誉为“彩水墨画”?


墨彩瓷,是指以似墨的黑色作为图案色料的瓷器。墨彩所用的黑色原料,主要是加以微量锰、铜、钴等混合元素的氧化铁。制作墨彩瓷,需要先将瓷胎高温烧成,再由画师将图案画于瓷胎之上,最后再次入窑,以800度左右相对低温二次烧成,制作成釉下五彩瓷器。而墨彩瓷有的用单一黑色作图,就像水墨画一样,也有与其他色料共用,黑红黄绿相互交融,画面色彩丰富绚丽。

诞生于清康熙的墨彩瓷艺术,经雍正、乾隆两代的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水墨画,更是墨彩艺术用之不尽的宝贵源泉。由丰富的题材、美丽的画面装饰的墨彩瓷,在晶莹如玉的瓷釉映衬下,玲珑剔透,美不胜收。遗憾的是进入清中期后,墨彩瓷与其他品种瓷器一样,质量处于下降状态。瓷胎已不如清早期的洁白细致,对墨彩的表现影响很大。但是到了同治、光绪时期,墨彩瓷一度又恢复了繁荣昌盛,出现了一些较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

欣赏墨彩瓷画,就像欣赏中国水墨画一样,同样是欣赏作者意趣与功力的发挥,即欣赏所谓的写意。我想能用单纯黑色(当然黑色亦可分水为焦、浓、淡、干、湿等,但只是颜色深浅之分而已,基本色就是黑色),就将世间万物的内在实质及精神表现出来,作者的文化底蕴之深厚真是叹为观止。从古至今许多艺术家在评论彩画时就经常指出:彩色如处理不当,往往会流于妖艳、媚俗,内容肤浅而丧失中国画的精髓,因为彩色本身就具有“五色令人目盲”的特性。而水墨画是从着色画中分离出来的一门艺术,却又是着色画的支柱。幽幽的黑色,虽然看起来沉稳冷静,朴实无华,却蕴涵着勃勃生机,蕴涵着万紫千红,蕴涵着作者赋予的灵魂。真正能欣赏墨彩瓷的爱好者,可以从这遮盖一切的黑色中看透纷繁的世界,也必定是有相当艺术修养的大雅之人。

墨彩瓷自康熙年起,到民国期间的烧造历史仅200多年。而在这期间,烧造最多的品种是各类单色釉瓷器、五彩花瓶、粉彩盖碗、青花瓷瓶等,墨彩瓷仅占很小一部分,而这一小部分又被喜爱中国水墨艺术的外国人购走许多。所以相对其他品种古瓷来讲,墨彩瓷存世量并不大。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所以墨彩瓷除了有宝贵的艺术价值,也有很大的收藏及投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收藏品位的提高,墨彩瓷的价值增长空间可能会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中国古代彩瓷品种繁多,但有名目的各种装饰色早被世人耳熟能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便拉过一个古瓷爱好者,对什么成化斗彩、万历五彩、乾隆粉彩都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个子丑寅卯来。但对中国国粹的墨彩瓷并不十分了解,甚至在许多大小拍卖会上,墨彩瓷器也出场甚少。不知是主拍单位的忽视,还是收藏爱好者的不屑。总之,中国国粹的墨彩瓷现在处于尴尬的冷门状态,市场价值也不高,与其独特的地位十分不符。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墨彩瓷的宣传力度,以免一个中国独有的艺术品种,被众多古瓷收藏家摒之门外,而消失在我们这一代。

墨彩描金瓷器价格


墨彩描金瓷器烧制的时间较短,主要是在墨彩的画面上在用黄金细末线条加上描绘装饰,在清朝康熙中期开始烧制到清朝末期时就已经濒临失传。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其烧制工艺和色彩十分浓重,彩釉加入其中并没有时期更加的艳丽,而是多了一分纯净,在其瓷器的表面涂上一层玻璃白,使其瓷器的颜色更加的漆黑透亮,但是也有少部分是以绿彩为地,使其瓷器整体颜色上更加的莹亮浓郁。

在其瓷器的纹饰上大多都以花鸟为主,受到了当代画家的影响,直到了雍正、乾隆年间,仿佛就是在白纸上作画,色彩的浓淡、布局风格,给观赏者一种干净、别致之感,到了清末、民国时期时则出现了大量仿制之前的墨彩描金瓷器,在烧制的工艺以及原料、纹饰上做工都没有康熙、雍正、乾隆时精致优美,所以受到的市场关注度没有其他朝代制作的高,价格和收藏价值也就少了很多。

墨彩描金瓷对于画师的工艺要求很高,不仅仅需要有着丰富的经验,更需要细心、耐心,对于绘画的描线功底以及对于纹饰的追求都是重要的要求。墨彩描金这项工艺的问世是由一位景德镇的老艺人周湘甫从一块墨彩描金的残片中得来的灵感,放弃了自己娴熟的粉古彩生涯,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其中,是我国近现代瓷器“墨彩描金创始人”,虽然墨彩描金的颜色只有红、黑、金三种颜色,但是因为其稳重、大气、典雅的艺术特色是其他瓷器所无法比拟的,造就它今天独一无二的地位。

由墨彩和描金两个工艺组成的它,一方面是因为题材受到了我国的中国水墨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的艺术冲击,进口颜料的强势入侵,通过专业的工艺手法,在我国的瓷器艺术史上表现出了传统水墨的“墨分五彩”;而描金工艺则是从掐丝珐琅中的掐丝效果中提取出来。加入以足金粉末调和而成和的“金料”,勾线笔的加入,所以在最后的呈现上会出现金因为金属发色特性,使其颜色更加丰富,画面的亮度都会有所提高,其次就是因为纯正的墨彩描金的工艺难度极高,但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比较高雅。

耗时高、难度大、成本高是墨彩描金的代表性词,因为工艺师通过长期的制作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不一定是成功的,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制作墨彩描金瓷器就意味着冒险,就意味着投入大量的金钱、时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加上朝代社会的动荡更迭,掌握这项技术的人就越来越少,对于墨彩描金的研究和烧制也就变得漫不经心,后期制作的瓷器大多都制作不精良,粗糙,在其原材料的提纯度上也降低了很多,色彩的光亮度也没有之前的瓷器一样的成色,所以早期的墨彩描金的价格非常高,收藏价值也很高。

什么是墨彩?清末民国墨彩有什么区别吗?


什么是墨彩?清末民国墨彩有什么区别吗?

墨彩瓷器上用黑色釉料描绘的图案纹饰,即称墨彩,又称“彩水墨”。墨彩萌芽于清康熙五彩器中的黑彩,以黑彩描绘人物,以黑彩作底再施加五彩,是康熙五彩之特色。清康熙萌芽期墨彩色彩浓厚,花绘以花卉为主,大都为没骨法作画,画意比较粗糙。

作为瓷器彩饰之一的成熟的墨彩,始见于清雍正时期。清雍正六年后,国产珐琅彩料替代进口珐琅彩料。当时瓷匠用景德镇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彩之效果,即在白瓷器上用黑料描绘纹样,再经低温烘烧而成。墨彩制品犹如白底作水墨画,墨色浓淡适宜,传统书画笔墨趣味浓郁。

清雍正墨彩施彩较淡,似水墨状,除单一墨彩外,还有由盖雪红、粉蓝、粉黄作为衬托的产品。但色彩衬托部分比重较多,一般为1/10至2/10左右。此外还有墨彩加金彩制品,墨彩开框制品,多为木纹釉。如人物多以盖雪红衬托,山水则以粉蓝、粉黄衬托渲染成浅绛色,或珊瑚釉开框,框内绘墨彩花卉。

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墨彩图案,施彩流行浅绛彩,以水墨和淡赭并用,色调柔和。当时绘人物着称的王廷佐(王少维)、金品卿等,又以王少维擅长绘写意人物。光绪时期绘山水的有程雪笠、程门和程门之子程音等。

清光绪开始,纯粹的墨彩制品又得到革新,独创出水墨五彩新品种,为受同时代水墨书画名家风格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瓷饰新工艺。色彩浅淡柔和,笔法细腻,浓施淡抹,颇具水墨画韵味。此时墨彩文房用具多见。有墨彩笔筒、笔架印盒、笔洗水盂等,颇受文人收藏者青睐。民国初年延续生产。民国晚年,出现精细墨彩加五彩制品。

清末民国墨彩多见墨彩描绘在生瓷上,也可称“生瓷墨彩”。即在烧成素器上,直接用墨彩描画,不再晕透明釉、低温入窑烧成。

谈黑彩与墨彩


清代早期景德镇釉上彩绘先后出现了两个新品种:黑彩与墨彩,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深受世人喜爱并珍藏。黑彩和墨彩自创烧以来,各个时期工艺特征都在不断地变化。现在文物收藏界对黑彩和墨彩常常混淆不清。本文从黑彩和墨彩的工艺、艺术特色及继承发展几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黑彩的样式与工艺

黑彩是用五彩中的黑色彩料(珠明料)单独彩绘纹样的装饰品种。清康熙时期,黑彩有三种装饰形式:一类是在五彩、素三彩中,黑彩作为均匀的色块,成为烘托彩绘纹样的黑地。第二类是在五彩中以珠明料描绘画面的一部分景致。第三类是纯正的黑彩,整幅图画全用珠明料绘成。还有一些五彩棒槌瓶、观音尊的颈部开光内用珠明料画一两枝竹之类,属五彩中独立的黑彩画面。

通过观察分析和试验,以上黑彩的彩绘工艺都是采用珠明料描绘图画,再在其上罩一层水绿(五彩中的一种淡绿色料),经低温烘烧而成,发色黝黑光亮,并泛出隐隐的绿色。如果不罩水绿,烘烧出来的画面与釉面粘结不牢固,稍经磨损即脱落,而且黑色黯然无光。在康熙黑彩白梅图中,用水绿罩在珠明料圈成的白梅花线条上,将整朵梅花覆盖,形成绿萼梅的效果。

雍正年间,五彩远不及康熙时期的成就,但在前朝工艺技法基础上也有新颖的形式。黑彩从五彩中脱胎出来,而成为一个新品种,但是并没有长足的发展,其洗尽豪华见真淳的特色渐渐为墨彩取代了。

二、墨彩的样式与工艺

康熙晚期珐琅彩传入宫廷以后,雍正年间迅速发展起来。据造办处史料记载,瓷用珐琅彩料从依赖进口料到造办处珐琅作配料成功,数年间取得可喜的成果。雍正九年(1731年)“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做得……水墨竹子茶碗一对,……水墨梅花六寸盘一对,”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二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水墨珐琅甚好”,七月二十七日太监沧州传旨:“着烧珐琅画墨地白梅花四寸磁碟一对”,八月十五日司库常保奉上谕:“珐琅盘碗、茶圆、酒圆俱造烧得甚好,嗣后将画水墨的多烧造些。”九月初一日,“将脱胎填白磁酒圆四件上画珐琅墨菊花”。九月初九日司库常保奉旨:“绿地黄菊花盘子上山水青色甚好,再画水墨山水器皿俱用此青画”(朱家渭选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雍正朝》)。

在清官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精心彩绘期间,景德镇御窑厂也得到谕旨烧造珐琅彩瓷。雍正六年(1728年)七月十二日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造办处收贮的料(指珐琅)内月白色、松花色有多少数目?尔等查明回我知道,给年希尧烧造磁器用。”(年希尧以管理淮安关税务之职兼管景德镇御窑厂事务,传旨烧造瓷器,由年希尧家人持样交御窑厂烧造办理。)雍正七年(1729年)四月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旨:“将三足圆形珐琅洗做几件,要直墙,三足平底,白珐琅里黑珐琅外墙,其外墙周围画花卉。再给年希尧亦照此样式,口径三寸至八寸的每样烧造几件,俱用白里,外面釉水花样任其酌量配合,亦做样呈览烧造。”景德镇御窑厂不但得到造办处收贮的珐琅色料,而且与造办处珐琅作同时得到谕旨烧造同样的“三足圆形珐琅洗”,其样式要求非常清晰、具体: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冬月唐英撰《陶成纪事》,记录了当时御窑厂烧造的主要品种计57种,其中有“新制彩水墨器皿”。景德镇陶瓷行业把色彩装饰的瓷器称为彩瓷,如五彩、粉彩、素三彩、新彩等,彩即是一种彩料,所谓“新制彩水墨”是指当时御窑厂新配制的一种黑料,用珐琅彩工艺绘制的创新品种,也就是墨彩的前阶段。

乾隆初年,景德镇御窑厂继续配制黑色彩料,督陶官唐英喜爱用之于瓷上写字作画。清代墨彩是用黑色彩料在瓷胎釉面上绘画(人物画中脸部、手的皮肤略敷淡红色),再入炉烘烤,色料经久不脱落。

三、黑彩、墨彩的艺术特色

康熙黑彩作为五彩的一部分与单纯黑彩相比,其最大变化是艺术特质的改变。在用笔方面,如画梅枝,五彩用黑料讲究浓、厚、重,常用排列线条,用笔刚劲挺拔。黑彩用笔灵活,借鉴中国画的用笔方法,运笔有轻重徐疾,线条有粗细顿挫。在敷色方面,五彩以空间分割,平填色块;黑彩虽是单纯黑色,但有浓淡深浅变化。在风格方面,五彩有浓郁的装饰味;黑彩吸取中国画的营养,将诗句和书法引入彩绘中,而具有文人画的形式感。但是,此类作品可供品鉴的珍品极为稀少。雍正年间,彩绘的时代风格由雄健转向秀逸,黑彩与五彩渐渐式微了。

雍正“珐琅墨彩”从创烧之初就成为瓷苑明珠。其艺术特征与其他珐琅彩瓷完全一样:准确生动的形象,细腻精致的用笔,浓淡多变的色调(黑色),诗、书、画、印交融一体的意境。

乾隆年间,唐英以其文艺家的修养和督陶的便利条件,亲手绘制了墨彩作品,并以诗句和书法丰富了墨彩的形式,拓展了墨彩的境界,提高了墨彩的艺术品位。

在此期间,“珐琅墨彩”中还创造出一新颖品种样式——雪景山水。它以墨彩的黑料为主,描绘山石、树木、楼阁的轮廓,用白色粉料填绘景物上的积雪,仿传统山水画雪景风格。画面一片琼瑶,荒寒寂寥,显现出超尘脱俗的艺术特色。

墨彩简便的彩绘工艺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等特点,也运用到18世纪中叶的对外贸易瓷器的装饰上。用墨彩料描绘欧洲风情、宗教题材和人物故事的画面,并在其上运用金色色料配合装饰。

四、黑彩、墨彩的继承与发展

清乾隆以后,黑彩与墨彩随景德镇瓷业的逐渐衰落而沉寂了。清末民国初期,景德镇使用外国新进口洋料,之后,也掌握了颜料的配制技术,出现了新黑料画“墨彩雪景”、“墨彩描金”和“墨彩人像”等品种,至今仍然继承着其独特的彩绘工艺。

“墨彩雪景”主要用黑料和“玻璃白”,黑料描绘山石、树木、房屋、楼阁等,用“玻璃白”(为不透明的白色色料,具有覆盖力)描绘景物上的积雪、冰凌,纯净洁白。“墨彩雪景”一脉相承“珐琅墨彩”的技法与风貌,格调清冷苍茫。据《瓷用工业手册》载:现代黑料配方:着色剂含有氧化锰、氧化钴、氧化铬、氢氧化铁等;熔剂含有:铅丹、石英、硼酸等。“玻璃白”配方:铅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等。“墨彩描金”用黑料彩绘,兼用红料绘人物脸部轮廓、五官、衣袍、花瓣等,再用金料勾线、覆盖、烘托、点缀,增添富丽堂皇的气氛。以描绘人物故事为主,偶画花鸟,风格古朴典雅。“墨彩人像”是用黑料在瓷板或圆盘上仿照片画人物肖像由于黑料发色稳定,层次丰富,浓淡有度,能描绘出照片上的微妙神情。黑料还用于题写像赞、款识等,烘烤后不脱落,永作纪念。

民国初期,现代黑彩的工艺和审美特征都发生了新变化。用珠明料描绘景物,再在画面上均匀地罩一层“雪白”(一种熔剂,铅粉和石末配成的粉料),经烘烤后,“雪白”呈透明玻璃质状,莹润光亮,画面清晰而不脱落。现代黑彩更多地吸收中国水墨画的营养,以山水画勾皴点染的技法,结合陶瓷釉上彩绘的渲染、拍抹的工艺,表现层峦叠嶂的壮丽和烟雨云岚的意趣,大大地丰富了陶瓷彩绘的艺术表现力,开创了陶瓷山水画艺术的新境界。近年笔者探索以此法作黑彩山水、写意花鸟,也颇有水墨韵味。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现代黑彩(除“墨彩雪景”外)没有继承它前期“珐琅墨彩”的审美特征和风格,这是因为黑料绘成景物烘烤后的色泽,不如珐琅黑料发色滋润柔和,也不如后者渲染的层次丰富细腻,难以表现水墨画的意韵。而现代黑彩的珠明料与雪白的配合使用,具有珐琅黑料的艺术表现力,更有晶莹光润的艺术效果,这就是工艺美术材质的发明和使用导引艺术风格演变的一大特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墨彩瓷的色彩词汇》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墨彩瓷的色彩词汇》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墨彩瓷器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