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古代瓷器:远古微笑——新时期时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

古代瓷器:远古微笑——新时期时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古代瓷器上的字体 古代瓷器上的草虫

2021-07-03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西安半坡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新石器时代红陶人头壶,为一级文物。1953年出土于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灵口镇焦村遗址,属仰韶文化。1977年6月,西安半坡博物馆为筹办原始社会史展览,在洛南县文化馆征集到该件文物。展览结束后,红陶人头壶便深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里,鲜为外界所知。

2018年初,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百集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第一期人头壶:最初的凝望的主角,其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不是西安半坡遗址出土,未能出现在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中,以至于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前来,却未能一睹芳容。适逢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60周年,借助节目的热度,馆内策划一个以史前雕塑人像为主题,以红陶人头壶为重点展品的展览。定名为远古微笑新时期时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按照史前雕塑人像的发展将展览分为4个部分,此次博物馆共展出24件展品和40余块图文版面。初创期:多元起源内容单一

雕塑人像相继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北方草原地带等,均为独立立体的雕塑造型,年代距今约8000~7000年。陶塑人像所运用的手法已初具立体造型的形态,和雕刻艺术刻与塑的基本造型技法特征;石雕人像是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工艺的延续,雕琢风格或粗犷拙稚,或精细入微。

陶刻人面具

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出土,面具以直腹盆腹部雕刻而成,与人面大小相当。椭圆形大眼眶,眼睛镂空,双眼斜立,三角状鼻下刻两个小圆坑为鼻孔,口部以交叉阴线分上下唇,额上有三个穿孔,鼻下两侧各有一个穿孔。该面具形象慈祥而温和,可能是一种原始宗教祭祀时的辅助用具,用来装扮神祇或祖先。

石雕人像

内蒙古林西县西山遗址出土,人像双眼明显,嘴向内凹,鼻子隆起,肚部凸出,乳房较大,双臂向上弯曲作抱手状,系一孕妇形象。

成熟期:稳定发展形式多样

雕塑人像广泛出现,以人像立体造型者占绝大多数,开始出现附属于器物的线、面结合的平面形象,及器、形结合的雕塑形式,年代距今约7000~6200年。雕绘形象内容丰富,塑凿较精细,人物的基本结构比例初露端倪。其制作手法多样,初步具备了基础性雕塑技法。绘、塑并行,是这一时期人像造型艺术的主要装饰特征,彩绘以黑彩为主。雕塑多采用捏塑、贴塑、线雕、浅浮雕、圆雕等艺术手法。

陶塑人头像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

人像颧骨突出,额前凸,以线刻划出眼睛和嘴,张嘴,宽下巴,造型稚拙,显得俏皮可爱。

鼎盛期:规模空前技法多重

雕塑人像广泛流行,器、形结合与塑、绘结合的雕塑形式占据主流,独立立体的人像雕塑数量减少,年代距今约6200~5000年。这一时期,在人类社会进步及雕塑经验积累、雕塑艺术完善的基础上,雕塑人像的制作日趋工整,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开始出现人体形象与器物实用功能相结合的陶器,或将人体的某一部分塑造成陶器造型,或将陶器的局部塑造成人体形象。彩绘与雕塑融为一体,达到原始彩塑艺术的高峰。

红陶人头壶陕西洛南焦村遗址出土

泥质红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人头与壶浑然一体,整体呈高颈鼓腹小,平底形状。头部稍上仰,脸部比例协调,眉目清秀。鼻梁修长,双目上视,嘴唇上翘,下唇外突,两耳残缺,耳垂处有穿孔。头部中空,口、眼与壶内相通。发型用扁平指甲纹表示。肩部两侧有断臂痕迹。

玉雕人面像陕西高家堡镇石峁山遗址出土

人头束高髻,圆脸大眼,脸部有穿孔目光平视,鹰钩鼻,半张口,作浅浅微笑状,形象古朴传神,憨态可掬,为男性形象。

融合期:神权象征巫术载体

雕塑人像在形态、材质、装饰技法与用途上进一步扩展,附带上原始巫术的意味,年代距今约5000~4000年。器、形结合者趋于消失,独立立体的雕塑人像重新占据主流,雕塑造型所涉及的内容、形式、雕塑技法等各方面仍多沿用鼎盛时期的做法,但开始走向衰落,细节处理趋于简单化,整体造型也没有显著突破和提高,处于缓慢承变阶段,出现镂空、透雕与雕、塑结合的装饰工艺。

史前时期的雕塑人像以人体本身作为审美对象,以人的身体形象作为雕塑、绘画题材,是人类形象的历史,反映着不同时期人们的情感世界和文化艺术的审美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人们朴素而美好的精神生活。史前雕塑人像所具备的纯真稚拙之美、写实的造型形态、神形兼备的造型艺术,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折射。(本文根据西安/郭罗贺卫良《远古微笑:新石器时代雕塑上的人像笑容》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9年06月刊)

小编推荐

古代瓷器: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123下一页

中国古代陶瓷上的人物故事《西厢记》


元 青花西厢记人物纹八方罐

唐代大诗人元稹有一篇著名的传奇《莺莺传》,写青年举人张君瑞客居普救寺,遇相国之女崔莺莺,为其美貌所惑,作《春词》二首。晚上莺莺差侍婢红娘送来彩笺一幅,上有《明月三五夜》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张生明白,这是约他夜于西厢下相会。后来“待月西厢”便成为情人秘密约会的典故。

明崇祯 青花西厢记人物故事图筒瓶

《西厢记》为元代剧作家王实甫著名作品,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古时瓷器作品崇尚以历朝戏曲故事版画为本,《西厢记》是最为流行的题材之一。

人物故事套杯上的《西厢记》

走进浙江嘉兴博物馆历史文物陈列大厅,可见到一字排开,从小到大渐次陈列着的10件马蹄形瓷杯,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著名的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

所谓套杯,即成套之杯,是套具的一种,有各种质地制成的,或铜锡,或髹漆,或木竹,或瓷器,尤其以彩绘瓷器套杯受到世人的青睐。

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从小到大的十只杯身外壁分别绘以《佛殿奇逢》(奇逢)《妆台窥简》(窥简)、《僧房假寓》(假寓)、《斋坛闹会》(闹会)、《长亭送别》(送别)、《锦字传情》(传情)、《夫人停婚》(停婚)、《衣锦还乡》(还乡)、《乘夜逾墙》(逾墙)、《白马解围》(解围)等典型场景。色彩柔丽典雅,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构图精美,别具匠心。比如《夫人停婚》那幅,写琴童搀扶心灰意冷的张生离去之状尤为入神(有的选本是画红娘搀扶张生),立着的老夫人冷酷无情,躲在一旁的莺莺却伤感失望的情形在小小的杯身上均有所反映。为满足套杯相叠时的整体视角效果,特将叠在最上面的那件,也就是最小的一件的画面分由内底心和外壁两部分构成。这幅《妆台窥简》的主题图案绘在内底心:身着红衣绿裙裤的红娘斜身倚立在梳妆台旁,举镜窥简;外壁则是烘托主题的西厢场景。其余9件瓷杯的内底心均白釉无图。为此,叠在上面那件杯子的内底心的仕女红娘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用《西厢记》人物故事装饰瓷器的形式颇多,除了餐具、酒器等之外,还有瓷板、赏瓶、屏风、彩瓶嵌饰等等。

清顺治 五彩题诗西厢记筒瓶

雍正粉彩西厢记人物故事套杯,称得上是清时期粉彩的代表作。属半脱胎瓷,胎骨细腻。制作精致,造型规整,釉面纯净,装饰柔丽。共10件一套。器物逐件由小渐次增大,其口径5至10厘米、高1.5至5.9厘米、底径3.1至6.2厘米。每件造型一致,形似倒置的马蹄,故有马蹄杯之称。为敞口、削腹、平底内凹,白釉地粉彩。十杯相叠,口平如一,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十只口沿紧密无隙,天衣无缝,且分散时灵活自如,不得不钦佩其工艺的精湛。最为精彩的是每件杯身外壁分别彩绘以西厢记人物故事图案,笔触流畅,技法娴熟,构图生动,柔丽典雅,赏心悦目。

清 象牙《西厢记》故事插屏 (一对)

《西厢记》题材最受西方喜爱

外销瓷是中国明清时期重要的出口产品。那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人如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呢?除了商人游记和使团报告的文字记载,从18、19世纪的外销瓷上可找到新的答案。中国瓷器贸易之初,买方以各国东印度公司为主,除了批量购买中国生产的瓷器,也有一些特殊定制和来样定做的瓷器,后来出现私人贸易的订单,专为某个家族、个人或公司定做质量上乘的瓷器,价格昂贵。“我们不可能看到更美的东西了,它是多么诱人,多么精美!它是中国的产品。”这是17世纪中国瓷器大批进入西方市场后,在欧洲流行的一首诗。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其精巧的材质。事实上,每一种用来交换的货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传媒”。

清康熙 五彩西厢记《长亭送别》图碗

随着外销瓷贸易的发展,反映中国家庭生活、郊游、狩猎等休闲情景,中式家居及中式庭院、景德镇御瓷厂、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等重要建筑,中国文学名著和神话故事人物等图像纷纷被绘制在外销瓷上。这些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的图像具有浓郁的中国情调,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社会的重要媒介,为他们提供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清乾隆 白玉雕“子冈”款西厢故事图鼻烟壶

清道光 朱石梅制白泥西厢记长方壶

清早期 竹雕西厢记香筒

《西厢记》瓷器传播中国文化

《西厢记》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文化现象,实际上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内涵,晚明《西厢记》的评注、改编、校刻蔚成风气。而在英国,正是人文主义高扬的时期。十分有趣的是,目前已发现了当时英国向中国定购青花瓷器的函件、订单的底稿。英国对瓷器上的绘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以人物仕女为主,有故事情节尤佳。根据这一要求,景德镇特地烧制了一批以《西厢记》的张君瑞、崔莺莺爱情故事为题材的青花瓷碟、瓷瓶等。

古代瓷器:唐宋时期佛教思想在陶瓷茶器上的表现


宋代黑釉荷叶口碗

唐代外黑内白钵

唐代外黑内白三足釜

佛人饮茶最早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主张圆通,能与其他传统文化相协调,从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发展,并使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佛教在茶中融进清静思想,茶人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这也就是所说的禅茶一味。在饮茶中品味茶器美好的韵律,在把玩茶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悟,品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联系起来。禅茶一味的思想在这种饮与品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由于坐禅中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中唯许饮茶。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这便把饮茶从技艺提高到精神的高度。唐宋佛寺常兴办大型茶宴。茶宴上也是各类茶器的展示、品鉴,要谈佛经与茶道,并赋诗,把佛教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径。

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必有茶,禅必有茶。北宋时,佛教寺院不仅对茶叶的栽培、焙制有独特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法堂内的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

佛教思想在茶器上的表现

佛教对茶推崇备至,对陶瓷质茶器的造型具有深远的影响。陶瓷茶器的饰纹样中出现了佛教吉祥图形,有飞天、忍冬纹、莲花瓣纹等新的题材,尤以莲花纹饰最为突出。莲花是佛教中代表着神圣净洁的名物,是佛教的主要象征。唐宋时期的陶瓷质茶器中有很多茶碗、茶盏、盏托等器物的造型都设计成了莲花式样,或在这些茶器上装饰有莲花的图案,蕴含着佛家清寂、正直、不与尘世争风的禅意。

缁素瓷

原意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佛教传入中国后,唐代佛教信徒与制瓷艺人便将此着装习俗引入到茶器设计中。

外黑内白瓷茶器或瓷片,多现于唐长安城内外寺院遗址当中。个别与寺院过从甚密之文人、士族墓中,间或亦有外黑内白瓷茶器发现。此类瓷茶具,外壁黑循乎缁门仪轨,内里白宜于茶汤品观,颇受大德高僧及文人雅士钟爱。史载,大诗人王维,常云游于长安各大寺院和终南山间,于吟诗泼墨之暇,嗜茶如命,其携行出游之茶铛,能够与考古发现互证互鉴者,恰为外黑内白瓷之茶铛,此为该茶器具组合当中,唯一能够便携野外,煎、饮一体,且不失优雅之茶具。

古代瓷器:[图片]日本江户时期瓷器欣赏


日本江户时期瓷器欣赏

江户时期,日本开始出口瓷器至欧洲,并于十七世纪末达到顶峰。十八世纪初,日本仍大量出口瓷器,直到被景德镇取代。这一时期日本陶瓷艺术对欧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日本瓷器的发展自应永年到昭和共经历了500多年的历史,烧瓷行业不断地发展,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七世纪,日本瓷器受唐三彩的影响。九世纪进入平安时代后,大唐传去的白瓷和越州窑的青瓷也滋养着日本瓷器的发展。

日本江户时代,其器形传统,色彩朴质,具有非常高的欣赏价值。尽管没有中国青花瓷的高雅大气,也没有清代珐琅的细腻柔滑,却也小有别具一格,匠心独具!

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动物陶瓷类作品与其它的陶瓷作品相比更具有生活气息。此类陶瓷作品多以小件器物为主,此种形式的作品更贴近古代人们的生活,使得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与研究价值。动物陶瓷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走入了广大百姓的家庭。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 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 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 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 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 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五代) 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 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唐(五代) 邢窑白釉坐狮

坐狮昂首蹲坐在岩石上,张口吐舌,看似在休息,却仍有戒备的神色。狮背光洁如雪,颈部的鬃毛清楚可见。一耳竖起,一耳垂下。两拨尾巴自然地曲卷着。肢体强壮,脚爪锐利,成功的刻划出狮子的勇健威猛。脚下的岩石凹凸有致。整件作品保存得非常完整。通体施上 白釉,只有底部露出胎色。

唐 三彩瑞兽枕

唐(北宋) 白瓷狮子枕

北宋 耀州窑太师少师盖钮

北宋 耀州窑狮子像

南宋 吉州窑黑釉剔花吉象小瓶

小瓶唇口,短颈,圆肩,足底内凹。瓶通身饰黑釉,外壁两侧分别以剔花手法饰一象,长鼻尖牙,并以褐彩勾画出大象身体皮肤。瓶肩部塑一对带孔小扣,或作系绳所用。此瓶之大象纹饰在吉州窑黑釉剔花器极其稀有,传世品中并未所见。其黑釉凝厚,纹饰朴拙却颇有意趣,独见陶匠之创意及用心。

南宋 吉州窑瑞鹿瓷塑

吉州窑为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吉安永和镇,吉安在隋、唐、宋三朝均称吉州,故名。主要烧制日用的瓷器,釉色种类也繁多。此种瓷塑相对少见。此为瑞鹿卧息状,全身点缀褐色斑点。头部雕刻生动,五官、鹿角、鹿耳雕刻清晰,整体身躯憨态可掬,为宋代吉州窑罕见瓷塑精品。

南宋 青白釉双鸟盖盒

盖盒的盖面仿鸟,双鸟首相对,鸟尾对持,彷佛而与攀谈。器盖与器身子母口相合,两盖盒彼此相连。整器施青白釉,造型别具一格。

南宋 青白刻鸳鸯纹盖盒

南宋 青白釉双鸟形盖盒

盖盒为两圆形器身相连,盒盖作双鸡相互对望,头尾方向一致。鸡蛋头冠、尾羽点染褐彩。整器造型小巧,满施青白釉,南宋风格明显,与海上所打捞发掘的南宋沉船遗物风格相近。

南宋(元) 青白釉刻花花卉纹卧狮壶

壶呈球体,上有塑贴卧狮一只,形态生动,其脑门上方有一洞以便注水,其尾曲起成柄,直流上塑贴凤首特征,浅圈足。壶肩饰覆莲花纹,壶身划地,上刻花花卉纹,主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止于足处。

南宋(元)青白釉虎形座

白釉屃屃砚滴

砚滴龙头龟身,头仰尾昂,四足而蹬。双目如豆,耳鼻各开双孔,下颚粘烧长须及颈,颈以刀划菱形甲肉。龟壳极为毕肖,每瓣龟甲皆阴刻双棱,一如真龟。全身施白釉,釉色厚润白净,四足露胎,可见细白胎骨,质地颇坚。龙头龟身为龙生九子之赑屃,好负重,多做托碑之石基,如此小件文玩十分少见。元代以来景德镇的白釉瓷器在装饰工艺上比前代更加繁复象生,取材多样而生趣,此即为个中精品。

湖田窑青白瓷螭龙水注

金 磁州窑黄地黑彩虎形小枕

枕作虎状,浅黄色的皮毛之上有酱釉色花斑,头部双目圆睁,大口喷张,四肢俯卧,动态十足。虎形枕为金代比较流行样式,在河南、山西各地窑厂都有生产。此枕尺寸较小,较为少见,其装饰性则大于功能性。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点绛唇」老虎枕

这件老虎枕的模样十分逗趣。没有猛虎的凶恶可怖,反倒有几分的 憨态。白色平坦的虎背上刻有一阙〈点绛唇〉的词句。枕的两侧分别雕上虎头跟虎尾。枕壁上画着色泽艳丽的虎纹。尾巴顺着老虎的身线,自然地收在腹下,显得温驯可爱。根据民间的传说,老虎枕有驱邪消灾的作用,是极佳的守护神。赏心悦目的老虎枕更是家中最好的摆设。

古代陶瓷雕塑动物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