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西安尧头古窑的前世今生和陶瓷往事

陶瓷文化:西安尧头古窑的前世今生和陶瓷往事

陶瓷文化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陶瓷艺术

2021-07-12

陶瓷文化。

2007年9月15日下午,驱车到达澄城县尧头镇,在凛冽寒风胡乱刮下的雨夹雪中,实地考察了尧头古窑遗址。对眼前的一切来说,新鲜而震撼。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大多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亘,参差错落的旧瓷窑以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3公里长绵延不断。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安眠着。省考古所研究员禚振西不由的感叹说:我在全国跑了几百处窑址,陕西的窑址也跑了三四十处,一般窑址都建在山凹里或者山坡上,像这样建在两河间山包上的窑址,在全国尚属唯一。如今不能大规模生产真是可惜了。在一处窑前,窑工周铁怀正在工作,他今年50多岁,“我家这口窑至少有400多年历史了。”他住在附近的村子,以烧窑为生。在黑漆漆的窑里,他借着微弱的烛光向我们讲述着一座窑的前世今生和满地的陶瓷往事。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德-化-陶-瓷-总-站澄城县文化馆吴来宝馆长表示: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千余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有记载。长期以来,这个大型的民间窑场不为古陶瓷研究界所知,从未列入中国陶瓷史。据当地人称,在古窑址废墟中挖掘的陶瓷碎片上发现刻有汉代的年号和人名。时至今日,在一个旧窑址中还可看到刻有“道光年”(1821-1850)的字迹,又一个旧窑址处也有“咸丰元年”(1851)的字号,足见尧头窑的历史是相当古老的,它的考古学和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这么大规模的窑址,在中国没有看到过,它堪称我国原生态陶瓷的活化石!”著名民俗专家、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这样谈及自己的观后感。

“陕西渭北东部第一窑”的价值乡间冬日的暮色逐渐加浓,我们不得不离开窑址。回眸看着山包隐隐而去,更是平添了几分神秘。但是很快,这神秘的面纱在参观澄城文化馆时被慢慢揭开了。1800余件尧头陶瓷馆藏精品让专家们大开眼界。据介绍,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其中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地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的丰实的文化内涵几乎涵盖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另外这种陶瓷的装饰艺术也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刻划花等。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澄城尧头镇被西安美院确立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挂牌仪式当日隆重举行。“我和澄城尧头窑工谈话,感觉和其他地方大不相同,他们人质朴,产品自然质朴。正因为有着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才最终凝结成了尧头陶瓷的精神所在!”禚振西研究员这样概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将尧头窑称为‘陕西渭北东部第一窑’或‘陕西东部黄河支流第一窑’”

延伸阅读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一、简介

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尧头镇出产粗瓷。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

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现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

二、溯源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

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

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制瓷业的规模和生产流程。民国15年统计时由旧有四十余家减少至二十余家,可知当时烧瓷业仅达到清代规模的半数。

三、主要技艺特点

尧头镇自古盛产煤炭,民国15年县志称澄地无他矿产,仅长闰镇煤为出产一大宗。这里的两条小河即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则出产制瓷所用的坩泥,河边的崖坡上至今还保留有五个采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据老窑工说,尧头传统制瓷配制黑釉和酱釉使用的是当地取之不竭的黄土,白釉料从邻近的富平县山区输入,民国时期烧青花采用为钴料石兰,是从南方浙江一带输入的。

1、烧制技艺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2、釉色与造型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瓷虎枕玲珑光润、虎视眈眈却又稚拙可爱,既是枕头又是摆设,并含有驱邪壮胆之意;小孩坐的懒老婆,带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黑色的老鼠罐、狮子罐形象奇特,盖上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作扭手,妙趣横生。

3、装饰特点

澄城尧头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4、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尧头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底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丰实的文化内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

四、传承意义

从当地流传的民谣和民俗活动也可看出尧头窑的历史和价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这首民谣不知在当地流传了多少年。意思是说,秋天的丰收与古历的五月二十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如果在这一天滴上一点雨,当年的秋天必然喜获丰收,人们即刻买尧头的大碗,这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说明了尧头陶瓷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是一处堪与我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然而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至此已届濒危,亟待抢救。

陶瓷文化:复兴窑往事


我生于1956年,也是那时复兴窑走向了衰落。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条长长的窑身,就好像蜈蚣一样。晴天的时候零星的阳光透过鳞眼洞撒下,温暖的光束中闪亮着的灰尘颗粒就好像天堂里的圣景。我在这里面爬过了幼年,又在龙脊背上爬上跃下耍过了童年。那个再也没有点过火的旧窑,就好像是我的亲人、我的爷爷、我的太爷爷,陪伴了我人生最初的那些光阴。

明代前墅龙窑

明清时期开始上袁村便有了许多龙窑,传说龙窑是天上的乌龙与天兵天将搏斗后坠落地上而化成的,龙窑筑在土坡上,龙头朝下龙尾朝上。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大家称为龙嘴头;龙身上的大伤口作为装窑开窑的进出口,也就是户口;小伤口是叫做鳞眼洞的地方,它作用丰富,有的是烧窑时添加柴草的地方,有的是用来看温度的,还有的是用来装匣的;靠龙头的第一对鳞眼洞就叫做龙眼。

明代前墅龙窑2011年还在烧制

当年太爷爷赵松亭为了重建这座窑不仅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还不惜向亲戚朋友筹遍了钱款,这份魄力放在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都说时势造英雄,1911年到1937年时我国民族资本兴办轻工业之际,也是宜兴陶瓷行业短暂繁荣的一段时光。太爷爷紧紧抓住这段机遇与爷爷赵乾泰在上海建立艺古斋,与葛德和、吴德胜、铁画轩等分庭抗礼,竞聘名家,把紫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那段时光也是民国期间紫砂一段短暂的繁荣。复兴窑最辉煌的时候,炽红的焰火从年初一烧到大年夜,全年没有休息的时间。

复兴窑位于上袁村东面,临河而建,川流的小溪之中,船工们源源不断地将烧好的紫砂器运向各地港口,甚至装上大海轮送到那谁也没有见过的异国他乡。每当清晨,只见龙窑上空浓烟滚滚,宛若蛟龙一般,在叮叮咣咣的陶器声伴奏下,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复兴窑实景复原烧窑,保证做出的坯件能够及时烧出来。承包的价格根据窑的位置来分,中间部分温度均匀价格最高,譬如,1935年的时候,王寅春便用自己的积蓄承包了复兴窑中间的一节,这在当时也是一件令人羡艳的事。产量少或者品质较差的陶工则可以承包靠下的一段,温度低一点。

国难当头的那段岁月,大家都饿着肚子挣扎生存,根本无暇去制作或者烧制紫砂,于是上袁村所有的窑场都停工熄火了。没有人来收购茶壶也没有人去做壶,驳运码头一片冷清。由于日本人的入侵,霍乱也在不知不觉中流传开来,据说太爷爷便是这样生病去世的,彼时他八十一岁。在老母亲的回忆中,那时他才做过八十大寿不久,谁也没曾想到他会这样离去。此后在爷爷赵乾泰的经营下,复兴窑也算是有声有色,可惜后来他有一次发热不知为何烧瞎了眼睛,此后,不管是窑务还是自己,都没有办法好好的照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家因为有窑有地,被评为了地主。窑尾好的房子都分给了别人,我们则住在西面潮湿的破厂房之中。大炼钢的时期,复兴窑还被用作了炼钢,及至后来连绵的天灾,人们食不果腹,没有人去做壶,紫砂一度陷入绝境。

紫砂村东面小溪如今已然看不出任何当年的痕迹

复兴窑就如同沉入海底的鲸鱼,一点点失去了它的筋肉、骨骼,最终化作历史中的尘埃,再也找没法在这世间找到它的半点痕迹。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那个魂牵梦萦的地方无数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告诉我祖辈的辉煌与坚强意志,鼓励我负重前行不忘初心。

没能见到复兴窑最鼎盛的那段时光,是我的遗憾,但是复兴窑带给我的温暖与陪伴是我此生最宝贵的财富。

汝窑的前世今生


2009年9月的一天,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伦敦,英国

大英博物馆的古埃及馆藏著称于世,今天已经花了将近半天的时间在这里穿梭。巨大的埃及法老与神灵的雕像,罗塞塔石上的不同社会阶层使用的文字,干瘪的木乃伊与灵异的青铜猫,熠熠生辉的黄金权杖,爬在人形棺木上的甲虫……

累了,本想到一层的长椅上休息一会儿,可就在大理石楼梯的拐角处,一座小门吸引了我。这扇小门的旁边,有一幅并不起眼的宣传画,上面是一只雍正粉彩花瓶和两个几乎将我一拳击倒的英文单词:David Fund!我抬头看了看小门上的编号,第95号展厅。

(后来得知正好是2009年,大英博物馆与大卫基金会达成协议,将其全部展品移至大英博物馆第95展厅,即“约瑟夫何东爵士陶瓷研究中心”,进行永久陈列。此展厅的赞助人是何鸿卿,也就是澳门赌王何鸿燊的叔伯兄弟……)

可能是天气的原因,加上这里不是旅行团的路线,在接下来的大半天时间里,整个展厅里几乎只有我一个人,期间有一对讲德语的老夫妇进来短暂几分钟,还有就是角落里时不时看我一眼的保安……

“入我眼,既我有”,这是欣赏艺术品的人聊以自慰的话。想来很有道理,因为即便你富可敌国,可以尽藏天下珍玩,但大多数情况下,你活不过艺术品的寿命。换个角度讲,人收藏艺术品,还是艺术品收藏人,不一定。从这个角度自慰一下,在这个半天里,我拥有世界上最著名的瓷器收藏之一,大维德基金会中国瓷器藏品,它们也拥有我,即便只是半天。这其中,就包括世界上按数量排序第四位的中国北宋汝窑珍品收藏。

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这不是第一次见汝窑了,但这次在大英博物馆与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七件汝窑珍品的会面,却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异的穿越感,贯穿始终。在一个人的展厅里,这种感觉非常清晰。自己呼吸声,提醒你时间在流动。时间的流动像在大河上行船,两岸穿梭的,是历史的影像……

将我带入这种穿越感的,要从这七件汝窑藏品中一个叫“奁”(读“联”音)的东西说起……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十月(1151年),清河郡王府,杭州,中国

(张俊(1086~1154), 南宋武将,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后转主和,是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晚年,张俊被封为清河郡王。他的府邸在今杭州清河坊,张俊的塑像长跪于岳飞墓前。)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十月,清河郡王府,年迈的张俊份外繁忙,因为他正在准备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宴请,而宴请的贵客,正是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

席间,除了笙歌艳舞,阿谀奉承以外,张俊还献上了精心准备的一份厚礼,其中,就包括有十六件汝窑瓷器。南宋末年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录了这次宴请以及张俊进贡给高宗的汝瓷:“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笫,供进御筵、节次如后.....汝窑瓷器: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盒一、香球一、盏四、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张俊献上的十六件汝瓷中的最后两件,是一大一小两只叫做奁的器物。奁是一种形状很特别的瓷器,看上去像一只粗矮的圆筒,有三只小足。巧合的是,现在世界上仅存奁式造型的汝窑瓷器两只,正好一大一小……

今天,这两只奁,大的在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小的在北京故宫……

1927年,动荡的北平,中国

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逊帝溥仪为中国的封建帝制划上了句号,而当时的中国,还在寻找她的方向。

1927年,中国盐业银行出售被逊帝溥仪所抵押的清宫旧藏。这时,一个叫Percival David的英国犹太商人出场了,他一举购下溥仪抵押的清宫旧藏中的40余件瓷器,这其中就包括七件汝窑精品,当中有一件叫奁……

(Percival David,英籍犹太人,生于1892年,卒于1964年,大英帝国二等准男爵的头衔。在旧北平的古玩行当里,他赫赫有名。此人专精中国瓷器并兼爱其他。从1924年到1935年间,他多次往返于北平和伦敦之间,直接参与故宫博物院建院初期的古物记录工作,并促成1935年春的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览会文物展览。1950年,他首次展览所藏的宋元明清官窑精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仅次于台北故宫。而其最大成就乃是收藏许多带款的举世公认的断代标准器。大卫以所藏的一千七百余件中国古董,建立“珀西维尔·大卫中华艺术基金会”。)

20世纪80-90年代,北京故宫,中国

从小在家里的院子里长大,家离故宫很近。爷爷的朋友是故宫的会计,给了我很多故宫的通票,因此,去故宫散步是我常干的事儿,虽然,那时我还不认识“奁”……

汝窑弦纹尊(奁),北京故宫

2009年9月的一天,大英博物馆第95号展厅,伦敦,英国

时间跳回,我依然伫立在展柜前。有一分钟,我把脸贴在干净得像不存在一样的展柜玻璃上,此刻,我距离最近的汝窑,奁,大约10厘米,这应该是宋高宗当年的距离吧……

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旅美史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曾经提到他的“大历史观”。历史事件的发生,并非偶然,是根植于当时社会与自然方方面面的影响。因此,在书中,他使用了大量历史的碎片,试图为我拼接出一个完整的万历朝,市井生活,文化艺术,税收劳役,战争饥荒,道德宗教,甚至人们的性观念……

蝴蝶成群聚集,扇起翅膀……

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中国

碎片(一):艺术家,特别是画家,地位空前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宋代无疑是最具文人气质的朝代,文化和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这种看似软弱的文人气质,直到今天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家园。如果说秦皇汉武是《钢铁侠》的主演,那宋人便是《致青春》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后者的主演,宋徽宗赵佶应该走上红毯……

宋徽宗赵佶是中国历史上艺术修养最高的帝王。绘画方面,他融汇徐、黄两派之长,的工笔花鸟独步千年;书法领域,他自创了瘦金体,清丽俊雅。瘦金体应该是我们在Windows里面唯一能见的帝王字体吧。

《瑞鹤图》,宋徽宗赵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徽宗赵佶甚至把他对艺术的狂热,延伸到了治国与科举之中。他在位时将画家的地位“挺举”到了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书画院,即当时的宫廷画院。为画家设置“行政级别”,通过书画作为科举升官的一种考试方法。还经常亲自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例如一次他给出的题目为“山中藏古寺”,许多人画深山寺院飞檐,气势磅礴,但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房屋,只画了一个和尚在山溪挑水;一次赏花归来,便出题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凡此诸多。这些都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画意境的提升,也间接影响到汝瓷以简洁的形制和釉色取胜,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的特点。

碎片(二):对道教的痴迷

徽宗崇信道教,大建宫观,将道观分为二十六等,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他又设立道学,每年举行大考;还把古今道教事迹编成《道学》一书。政和七年,宋徽宗集道士2000人,一起释讲道学。道家思想潜移默化了宋徽宗的精神生活。道家讲求朴素,主张“清静无为”、“静为依归”、“消极遁世”。而道教对青色的追求,直接影响了宋徽宗的审美,也在冥冥中注定了汝窑的天青色。

碎片(三):定窑的“芒”

唐宋以来,形成南青北白的瓷器风格。北方以定窑邢窑为代表的白瓷,南方则是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若邢窑类雪,则越窑类冰“。

定窑多采用”覆烧“的工艺,就是扣着烧,这样可以保证底足满釉,光滑。但问题是会产生口部因无法施釉而带来的一个“涩圈”,因此,很多定窑器物都要在口沿处镶一个金的或者铜的圈口。这点被追求完美的宋徽宗抓到,成为定窑退出宫廷官窑体系的一个致命伤。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

David Fund中国定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碎片(四):文人的“性观念”

你情我愿前提下的“好色”是一种健康的生理与心理表达,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对性的表达,非常有意思,远比西方的两点一线要曲径通幽得多……历史上,有莽夫型的,例如,春秋战国时期,“海天盛筵”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欢聚”方式。每年相对固定的季节,人们可以放纵自己的需求,达到和谐的结果。当然,中国式的“海天盛筵”还是有节制的,并未达到古希腊全城“动物园”的地步;历史上,也有柏拉图式的精神性行为,很多大名仕与青楼女的凄婉的爱情故事就是这类的写照。顺便说一句,中国的高档青楼,绝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妓院,而是一种非常高档的“神交”会所;历史上,还有变态的性表达,例如盛行于清代的“三寸金莲”,当时的“恋足癖”,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变态与病态表达……

徽宗赵佶是好色的,自幼养尊处优,逐渐养成了轻佻浪荡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赵佶迷恋声色犬马,身边有一名叫春兰的侍女,花容月貌,又精通文墨,是向太后特意送给他的,后来逐渐变成了他的玩物。但赵佶并不满足,他以亲王之尊,经常微服游幸青楼歌馆,寻花问柳,凡是京城中有名的青楼女,几乎都与他有染,有时他还将喜欢的青楼女乔装打扮带入王府中,长期据为己有。当上皇帝以后,徽宗禀性难移,无心于政务。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佳丽如云,但徽宗对她们刻意造作之态感到索然无味,他渴望艺术品一样的女子,获得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满足。于是,徽宗经常微服出宫,寻找刺激。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媛。她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李师师既名冠汴京,徽宗自然不会放过她。自政和以后,徽宗经常乘坐小轿子,带领数名侍从,微服出宫,到李师师家过夜。为了寻欢作乐,徽宗专门设立行幸局专门负责出行事宜……

性观念对艺术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刻的。从古至今,性解放的时候,艺术也奔放,更富有创造力;性压抑的时候,艺术也死板守旧。宋人与艺术结合的性表达,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汝瓷是一种细腻的,没有玻璃感不反光的瓷器,因为这种感觉更类似肌肤的感觉,是文人“意淫”的暗示……现代很多仿制汝窑的人,经常把釉色调得玻璃般晶莹剔透,以为汝窑玛瑙入釉是为了追求闪亮的光辉,这就南辕北辙了。

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碎片(五):金兵的铁蹄

公元1126年闰11月底,金兵再次南下。12月15日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赵桓为庶人。公元1127年3月底, 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北宋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据说,宋徽宗听到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几声……这注定了作为皇家珍玩的汝瓷烧造,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上空,如烟花般灿烂,却又稍纵即逝。

北宋徽宗初年,某日,汴京,中国

一天,徽宗赵佶召集臣子,讲述了一个前晚做的梦……在梦里,徽宗梦见了阵雨过后的天空,云逐渐散开的画面。天空中,云破处,那一片天空的颜色,让他心驰神往。这不就是道家最为清静的颜色吗?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于是,便有了汝窑的天青色。

北宋徽宗初年,汝窑开始烧造,以名贵的玛瑙入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因窑口在汝州境内(今河南宝丰清凉寺),故名汝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天青色是汝窑的代表颜色。

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南宋至明,中国

北宋末年,风雨飘摇中,随着金兵的入侵,汝窑结束了仅有二十余年的烧造,窑址荒废。一说是金人铁蹄践踏了,一说是宋人不甘如此精美之器落入外族受众,自毁。不管怎样,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汝窑因梦而生,又如梦而去……

宋末 ,周密 《武林旧事》中记载了宠臣清河郡王张俊在府邸宴会上进献给宋高宗赵构十六件汝窑的事:“绍兴二十一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笫,供进御筵、节次如后.....汝窑瓷器: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盒一、香球一、盏四、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北京故宫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中国

不知高宗在收到先帝所创的器物时,是什么心境。但不管如何,至少证明汝窑在当时的珍贵。

后来,高宗将收到的很多古董珍玩都放在宠妃刘氏的奉华宫中,至今存世的两件汝窑器底部刻有的奉华二字,便是这段历史的记忆。

宋末元初,周辉《清波杂志》发出感叹:“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有“汝窑: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其余几百年间的记录,大都雷同,因稀少,所以真正见过的人不多,大概都是以讹传讹……

雍正七年(1729),紫禁城,北京,中国

一天,太监刘希文和王太平奉旨清查宫中所藏汝窑器,《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太监刘希文、王太平交来洋漆箱一件、汝窑器皿廿九件(实卅一件)……”那是将箱中的器物逐一比对记录后,所算出宫中全部汝瓷收藏。到了雍正十年,“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旨:朕记得先有交出配洋漆箱乳(汝)窑盘、笔洗等件廿九件……”雍正帝日理万机,是个勤政的皇帝。时过三载,他居然还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宫里的汝瓷数量,足见珍贵。

乾隆朝,紫禁城,北京,中国

皇室不遗余力地收集散落民间的北宋汝瓷。作为帝王级的天下第一发烧友,乾隆帝竭力将民间的汝瓷尽收宫内,以至于汝瓷“世间绝不经见,世人罕能识之者”。

乾隆还有一个作诗的癖好,他应该是流传下来诗作最多的皇帝。他也将这种癖好用到了汝窑身上,为多款他喜欢的汝窑瓷器作诗,并命工匠将诗句刻在汝窑器身上。传世汝瓷中,至少20件刻有其御题诗。现在看来,这种将御题诗刻于器物上的做法,颇有“到此一游”的感觉……

乾隆《咏汝窑瓶》,全诗是:

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

口欲其坚铜以锁,底完且旧铁余钉。

合因点笔意为静,便不簪花鼻亦馨。

当日奉华陪德寿,可曾五国忆留停。

乾隆御题诗汝窑碗(存疑),David Fund中国汝窑瓷器收藏,大英博物馆,伦敦,英国

除了乾隆帝的“到此一游”的诗作,汝窑器底部经常有其它字样。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另外,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清末至解放前,动荡的中国

清末民初的四次劫难,使宫中汝瓷开始散到民间并流往海外: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庚子之乱;民国十二年(1923)建福宫大火;1924年逊帝溥仪出宫前后,擅自滥赏盗卖。到故宫博物院成立时,汝瓷藏品尚不及乾隆时期的一半。

1927年,中国盐业银行出售被逊帝溥仪所抵押的清宫旧藏。一个叫Percival David的英国犹太商人一举购下溥仪抵押的清宫旧藏中的40余件瓷器,这其中就包括七件汝窑精品。

1948-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这其中便包括无纹水仙盆、莲花式温碗和奉华纸槌瓶在内的21件汝窑精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清凉寺,河南省宝丰县,中国

由于文献记载不详,遗址出土甚少,汝官窑口在何处?汝窑之谜一直困扰着中国古陶瓷研究人员。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寻找汝窑,直到80年代才在河南省宝丰县发现。经过中央和河南地方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找到了为北宋宫廷烧造的御用汝瓷的窑口。从1987年开始,由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进行试掘,首次发现了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的窑口,从而使这一重大历史悬案有了答案。

到目前为止,对汝窑址已进行了五次发掘,发掘品中除了与原世品中相同的完整器和碎片外,还出土一些传世品中见不到的新器形,如镂空香炉,乳钉器及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传世汝窑器鉴定与鉴赏提拱了可行的实物依据及新资料。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相信汝窑将会有更多的发现。

当下,全世界

“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这是李苦禅对北宋汝瓷的评价。传世汝瓷全球仅有近六十七件,大多藏于博物馆中:台北故宫二十一件,北京故宫十七件,上海博物馆八件,伦敦的David Fund基金会七件(另外一件有乾隆欲题诗的存疑),美国五件,日本四件……有幸藏有汝瓷的博物馆屈指可数,堂堂巴黎卢浮宫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均不在其中。而在个人收藏中,既能得到国际认可,又来路清楚的不足十件。

汝窑很少有交易,其中比较有名的两次:

1992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汝窑小盘,8厘米大小,当时以154万美元成交,创下了中国陶瓷拍卖的世界纪录。(参考:现在拍卖价格过亿的珐琅彩、元青花,在当时的价格不足百万人民币)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这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深居日本30余年,不问世事。盘一掌有余,形拟葵花,胎薄釉厚,天青色中泛着淡淡的灰色,恰到好处的温润内敛,相视之下让人心静平和。这件汝窑葵花洗与大英博物馆所藏汝窑洗原为一对,同属克拉克夫妇的收藏,1936年两人将其中一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另一件出现在1937年的法国展览上。由此不难推测,这对汝窑小洗应在1936年前便成为克拉克家的收藏。1950年克拉克先生辞世后,其夫人一直珍藏着另一件汝窑小洗,直至1976年去世前数年才将其出售。极有可能她是卖给了伦敦本地的古董商,再转卖至日本茧山龙泉堂……

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香港苏富比

不管在哪里,当看到流散的中国艺术品的时候,都会有这种穿越感……

希望也能带给您,我们血脉中有一些共同的东西,也许源于宋代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