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 导航 >

兵器收藏指南

兵器收藏指南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2020-02-08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中国社会进入奴隶制度后,战争频仍,绵延了数千年。特别是在春秋时代,据《春秋》一书记载,在250余年中,各种战争发生了数百起,都是列国诸侯之间兼并和掠夺的战争。所谓“春秋无义战”,正是一语道破当时大多数战争的基本性质。其后,五霸迭起,七雄争胜,战争规模扩大,激烈程度日烈,大有“争城以战,则杀人盈城;争地以战,则杀人盈野”之势。秦汉以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两千年历史,也不断地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统治者对武器的制造是十分重视的。商周时即曾大量铸造青铜兵器,它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功先进装备。中国古代兵器,大致也在此时基本形成,其种类和形制后来虽有发展,但变化不大。对于铸造在作战中能战胜敌人的武器,战争的双方是不遗余力的。因此,虽然经过战争的大量消耗,仍有大量遗存下来,在古战场遗址,也能经常发现各种武器的残存。所以,在古玩中,兵器是一大宗。

战争依附于经济,生产方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作战方式,因而作战的武器自开始以来就是从生产与交通工具转化而成的。我国古代历来有所谓“十八般兵器”之说,它早巳成为古代兵器的代称。从文献来看,“十八般武器”是由“十八般武艺”演化而来的。“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在宋代已经产生,明代已经作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十八般武器的名目各家说法不尽一致,但大同小异,不必拘泥一说。我们今天按照兵器的用途,可以把它们分成两大类,一类为攻击型兵器,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长兵、短兵、远兵;另一类为防御型兵器。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攻击型兵器

(一)长兵,即带松(杆)的兵器

1.矛 刺兵的一种,长柲、直刺。最初使用的矛,矛头或用兽角、兽骨,或用竹木,或用尖形石块制作。商周时代,矛用青铜制作。矛体分身和骸两部分构成。身具前锋和二刃,中为隆起的脊,骹为直筒状,用以安柲。商早期矛身细长、两刃狭,商晚朗、西周及春秋初期多大身阔刃。春秋时晚期以后又多为狭叶刃,并且有血槽。战国矛制作尤为精美,矛体和铜柄多刻有铭文或精美纹饰,有的还镶嵌金银。汉以后改用铁矛。

2.戈 长柄攻击性兵器,用以钩杀啄刺,杀伤力很强。商周时代最常用的武器,古称“勾兵”。戈由戈头、柲、柲冒和柲鐏构成。柲是戈的长柄,木制或竹制。随县曾侯乙出土的长兵,如戈、朗、矛、受等,出土时不少仍保留有柲。柲用木为心,外包竹片,再缠绕藤皮或丝线、革带,然后髹漆而成,集木、竹、藤三者之长于一体,既轻便又坚韧而耐用,所以能历经两干余年而保存至今,反映了当时兵器制作的高度工艺。柲冒在商和西周多为木质,也有青铜铸的。镕是在东周时发展起来的,为柄的末端有平底的铜套。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青铜铸的戈头。商以后,石戈、玉戈多作为礼器或明器,并非实战所用武器。至元代以后,铜戈也不再铸造了。

小编推荐

乐器收藏指南


上古的乐器,根据制作的物质分类,叫做“八音”。《周礼·春官》载明八音是指“金、石、土、革、匏、竹、丝、木”,这种以质料对乐器的分类,一直沿袭到清代。

八音所指,根据汉代郑玄对《周礼·春官·大师》有关文字的注解,是“金,钟镈也;石,碧也;土,坝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也;匏,笙也;竹,管萧也”。其中革、丝、木、韵、竹各类乐器,不能长期保存,所以绝无超过几百年尚能完好无损的,因此难以成为文物古玩。古玩中的乐器,主要的还是青铜器。下面分别介绍青铜乐器和其他一些乐器。

乐器收藏:乐器鉴赏

1、琴、瑟、筝、琵琶

属八音中丝之类,都是弹弦乐器。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形制为木质狭长琴体,上施丝弦。据说伏羲作琴,本五弦,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后多用七弦。但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琴,有十弦、五弦,是早已失传的乐器。琴在中国古代是十分名贵的乐器,收藏者尽心保护,所以干百年古琴,尚有流传至今的。古琴历年久远,漆光退尽,多有断纹,以龟纹、梅花纹、蛇腹纹及羊毛纹最为有名。

其他丝属乐器还有瑟、筝、琵琶等。瑟,形似琴,春秋时已流行,常与古琴合奏,所以古代常“琴瑟”并用,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瑟,原为五十弦,后改为二十五弦。筝的形制也近似琴,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所以又称“秦筝”,古时用鹿骨爪拨奏,跟现在用手抚弹的演奏方法不同。琵琶本作“枇杷”。东汉末年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宋后逐渐由横抱改为竖抱,由拨子弹奏改为用手指弹奏。

2、铙

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仍沿用。形状象铃,但稍大,身体短宽,口部呈凹弧形,两侧角尖锐,底部有一中空状短柄,与体腔相通,柄中可置木,把使用时执把,铙口向上,用槌敲击,所以又称为执钟。但出土的铙常以三个或五个为一组,经实测,不能演奏完整乐曲,虽然大小不同、音高有异,但只能跟其他乐器配合作节奏性打击乐器。说明铙不仅可以用于军旅,也可以用于祭祀和宴乐。

3、钟

古代以钟鼎齐名,富贵之家称“钟鸣鼎食”,可见钟在祭把宴飨中的重要地位。传说古钟始于西周,但其形制应当来源于殷代的征。征体小,故用手持槌击,柄在下而口在上。后来钲体形越来越小,已无法手持,只能悬挂在架上敲击,从而柄朝上口朝下,成为钟属了。

钟在使用时,按大小依次成组悬挂,称为编钟。从出土实物看,钟的组合数目,从二枚一组到十六枚一组不等。完整的一组钟称为一肆。一般的钟,都可以发出两个音。一个音在鼓的中心发生,一个音在鼓侧发生。两个音相互间为小二度、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纯四度等等。有的大钟单独悬挂,则称为特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编钟总数达65个,包括钮钟l9件,镈钟l件,甬钟45件。最大的一件甬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而最小的一件钮钟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全套编钟总重量达2567公斤,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钟的组合。编钟上都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每件钟都能奏出两个乐音,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中层甭钟共有三个半八度,音域宽广,音色清亮悦耳,是主要演奏部分。下层甬钟体大壁厚,声音浑宏绵长,可用来演奏和声,烘托气氛,上层钮钟可配合中层甬钟演奏旋律。这套编钟虽然已在地下埋藏了二千四百多年,但出土后音乐性能仍然完好,中外古今乐曲都能演奏。

4、钲

形体似铙,但比较高大和厚重,考古学者俗称为大铙。根据罗振玉的说法,铙和钲的区别在于:铙小而短阔,柄短而中空,须安木柄才可以把持;钲则大而狭长,柄为实心而较长,可以手持。有的钲柄部有突起的一圈,称为旋。征又叫镯,进军时鸣鼓,也可鸣钲,鸣钲而鼓止,跟鸣铙退军作用相反。根据《左传》杜预注和《国语》韦昭注,钲又叫丁宁。从出土情况看,钲主要流行于春秋时代的徐、楚等南方谙国。有的征重达一、二百公斤,应当是插在底座上才能敲打。

5、铎

撞击乐器。形体似铙而小,铎体短阔,口部呈凹弧形,腔内有舌,顶部有长方内空的銎,用以装木柄。演奏时持柄摇动,舌撞击铎腔体而发声。铎古代分为金铎、木锋两种。金铎金口金舌,是一种军用乐器,军中两司马振金铎,指挥击鼓。木铎金口木舌,是宣示政令所用的,秦汉以后的铎,已经不作乐器,改柄为钮,以便悬挂,置建筑檐下,吹风摇动作响,称为“檐铎”或“占风檐”。

6、铃

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乐器。形体似钟而小,平口或凹口,上有弓形钮。《诗·载见》:“龙脐阳阳,和铃央央”,毛传:“和在拭前,铃在脐上”,这种铃的用途是悬于脐上的饰物。所谓“和”,指车铃,又称鸾,其形状为一镂空的圆球,周边有环,内含一小石。铃体下部连铸方翌座,以便插在车衡和马;轭上,马动则鸾铃鸣动,考古发现的铃还有执铃,长柄深腔,腔狭而圆,金舌套铸在腔外及柄上,数目不等。

7、钩鑃

又名句鑃,平持的打击乐器。形体似挠而长,口凹弧较浅,柄长,便于敲击。从传世器具的铭文内容看,钩钅翟应该是宴享的乐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多出土于长江下游吴越地区。

古砚收藏指南


一、古砚的种类

现在它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类别,下面控制砚原料不同分成大类,各大类下再按产地分成小类:

1、澄泥砚 宋代以后为四大名砚之一,借助于古代制作砖瓦陶器的工艺,把泥土经过澄滤,除掉粗渣沉淀后,加一些坚固剂,再制坯燃烧制成。其质地坚硬耐磨,呵气即湿,容易发墨,不损笔毫,不耗墨。有人工砚与天然砚之别。虢州澄泥砚,唐人推为第一。宋代有相州、泽州澄泥砚,明代颇负盛名的是绛县澄泥砚。

2、瓦头砚 又名秦砖汉瓦砚,这是用秦砖汉瓦制成的砚台。

3、漆砚 在现形外表,裹上麻布及丝织品,在麻布、丝织品上涂上一层漆灰,经晾干打磨后,再涂上一层朱漆。这种砚台轻便、坚固、耐用。

4、石砚 用石制作的砚,是历史最悠久、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砚台,历代名品叠出,按产地可将其分为:

端砚:出产于广东高要县的端溪石,始制于唐朝,历朝均作为贡砚、赐砚。石质细润,花纹独特,呵气即可研墨,研墨无声,发墨不损毫,加上精美的雕刻,奇特的造型。使得古端砚多成为稀世奇珍。为四大名砚之首。

歙砚:产于歙州婺源县(今江西婺源县)的龙尾山,所以又称龙尾砚。始制于唐朝,南唐在那里设砚务官,督促开采砚石,歙石石色青莹,石理缜密,坚润如玉,发墨如油,为四大名砚之 青州砚:产于沂蒙山区的临朐县老崖固,多为红丝石,所以又称红丝石砚。始制于唐朝,石声清悦,石色美丽,石中多纹彩,有云纹、水纹、木质纹等特点,红丝石砚质嫩理润,贮水不耗,易于发墨,不损笔毫。端歙没有兴起之前,为名砚之首,属四大名砚之一。至宋时因为石源枯竭而衰落。

洮石砚:产于甘肃省洮河东岸喇嘛崖鹦哥山嘴,又称洮砚。洮石有绿挑和红挑两种,绿洮色泽青蓝,肌理细润,纹似卷云,宛苦水波,风格独特。红挑石质纯净甘润,极为罕见。洮砚石质坚润,色彩绿蓝雅丽,呵气可研,发墨细快,保湿利笔,流传至今的已很罕见,为四大名砚之一。

青州紫金石砚:石色纯紫,色润细腻,发墨如端歙,有人将其列为宋代名砚之首。

青州金星石砚:产于临沂,又称羲之砚。石墨如漆,温润如玉,金星遍布,质地滴水不涸,叩之有声,涩不留笔,是制砚上品。

博山淄石砚:产于山东博山。石砚色泽缤纷,绚丽多彩,肌理润滑,易于发墨,被视为上品,素有“损石”美称。

灵壁砚:产于安徽灵壁县。砚石出自古泅水中,因为受到千万年来的水击浪冲,形成了自然的峰峦纹理,透空玲珑,形状各异。石质硬度大,石理缜密,色泽清润,发墨快,不损笔毫,与端歙齐名,宋代曾作为贡品进贡。

另外,还有菊花石砚、易州石砚、角石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黎溪石砚、沉州石砚等。

古代的砚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瓷砚、金属砚、玉砚等。

二、古砚的构造

砚的整体俗称砚台,它的结构比较简单,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几个部分:

砚堂:又叫砚心、墨堂、墨道。指砚的中心研墨处,即砚的核心部位。石质好坏,使用价值高低都由它决定。有些名贵石品,

如端砚独有的“鱼脑冻”、“蕉叶白”等,在设计和刻制时都保留在这一部位。

砚池:也叫砚湖、砚沼、砚海、墨海、墨池、砚泓,指砚的贮存已经研出的墨汁的低洼处,一般都在砚堂前端或周围。

砚唇:也叫砚缘,指砚堂周围略高的边缘带,形成砚的轮廓,好象砚堂的堤坝。

砚面:指砚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砚背:又叫砚底、砚下、砚阴、砚后,指砚的背面,即与砚面相反的那一面,经常在上面镌刻铭记诗词。

砚额:也叫砚头,指砚的上部较其他三边砚唇更宽,一般砚的主要工艺雕刻、纹饰都在这一部位。另外,端砚的石砚、雕琢设计也力求安排在这一部位,以提高砚的观赏价值。

砚岗:指砚堂中间稍高的部分,向四周渐渐低下去,使研墨时所得墨汁随时可向四周低洼处流下而贮存起来。

砚侧:又称砚旁,指砚的周围侧面,也常在上面镌刻铭记。

古纸收藏指南


一、名纸介绍

1.宣纸 名纸名,今天属于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宣州而得名。唐以前开始制造,历代相沿,开始以檀树皮为原料,经过18道工序、100多道操作过程才制成。宋元以后又用褚、桑、竹麻等十数种原料制作,质地绵韧,考理美观,洁白细密,墨韵层次清晰,搓折无损,易于书写绘画,有独特的渗透、润墨和一次吸附性能,落墨着色,能呈现出明显的书画虚实相间的独特风格。写字骨神兼备,作画墨韵生动,浓墨似漆发亮,淡墨层次分明,充分表现了水墨的特殊功能。另外,它还耐老化,防虫蛀,耐热耐光,长久不变,适合长期保存,有“千年美纸”、“纸中之王”的美称。 宣纸的品种有60多种,根据配料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特净类、棉料类、净皮类。每一大类又按尺码不同,分为四尺、五尺、六尺,还有八尺、丈匹、丈二、丈六的特大幅。根据加工与否又可分为生、熟两类。生宣纸指未经加工处理而直接从纸槽中抄出后烘干而成,吸水性能强,易于笔墨相发,最宜于写意画和行草书;熟宣纸是在生宣纸的基础上,经过加矾、砑光、拖浆、填粉、深色、洒金、加蜡、施胶等工序而制成,作书作画不易走墨晕染,最适宜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和楷隶书,但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不宜作水墨写意画。唐朝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北宋的名纸澄心堂纸都是熟宣纸,它一直是书画艺术不可缺少的珍品。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专用宣纸。

2.薛涛笺 唐末五代名纸。是一种加工染色纸,因为由薛涛创制,所以得名。薛涛,唐长安人,幼时随父亲宦居四川,后来父亲病逝,家道中落,遂沦落风尘,成为乐妓。她善于作诗填词,常感到当时纸幅太大,不便于使用,于是亲自指导工人改制成小幅纸张,既便于书写,又不容易浪费,因为这种纸是取用薛涛宅旁的浣花溪水制成的深红色小彩笺,因而又称为“浣花笺”。相传薛涛曾把植物花瓣撤在纸面上,加工制成彩笺。这种纸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使用方便,精致玲珑,又称“松花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后历代均有仿制。

3.谢公笺 这是一种经过加工的染色纸,为宋初谢景初(1019-1084)创制,因而得名。谢氏受薛涛造纸笺的启发,在益州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色彩艳丽新颖,雅致有趣,有杏红、深红、粉红、明黄、浅青、深青、浅绿、深绿、铜绿、浅云十种颜色,和薛涛笺齐名。

4.澄心堂纸 古代名纸。南唐时徽州地区所产宣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有的五十尺为一幅,从头到尾,匀薄如一。南唐后主李烃特别喜爱这种纸,特意用自己读书批阅奏章的处所棗澄心堂来贮藏,供宫中长期使用,所以称“澄心堂纸”,为后世艺术瑰宝。 5.毛边纸 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嫩,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但纸边并不毛。因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专刻书籍,所用纸张,极为讲究,用纸量大,常到江西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盖上一个篆刻的“毛”字印章,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这种纸叫“毛边纸”,并沿用至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