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一平方瓷砖 > 导航 >

龙泉瓷香炉一器一物,方显宋人精神追求境界

龙泉瓷香炉一器一物,方显宋人精神追求境界

一平方瓷砖 瓷砖一平方 简一瓷砖

2020-06-23

一平方瓷砖。

香炉型制古拙典雅,置于案头,做焚香只用,缕缕香烟升起,别有意境。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珍贵难得。宋以前常见的是托炉,宋代开始流行三足炉。

宋代是中国香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文人雅士把焚香、点茶、插花和挂画并列为宋代四艺,人生之雅事,仔细想想,曾几何时,燕居焚香,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带着一缕香的温馨渐行渐远,今天的我们都没有这份生活雅致。伴随着香文化出现了很多香器,比如龙泉瓷器香炉就是其中一种。宋代文人给龙泉香炉赋予了雅的文化品质,让香炉从生活中的实物使用器物中脱胎出来,走进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里。龙泉瓷香炉一器一物,方显宋人精神追求境界。

洪刍《香谱》在丰富的香品中,单香材就有沉香、檀香、龙脑香、安息香、零陵香、甘松香、乳香、藿香、苏合香、降真香、金颜香、茅香、麝香等名目。将这些香材按照“合香方”调和在一起,称作“合香”,有香饼、香丸、香篆、末香等。李清照词中所提及的“瑞脑香”,就是一种加入“脑子”后印成瑞兽形状的香品,其“合香方”及合香方法《香谱》中都有记载。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宋,高9.3cm,口径14.5cm,足径5.5cm,足距7.9cm。

炉口沿较宽,直壁,圈足,足下承三个云头形足,三足与圈足在同一平面。器身凸起弦纹四道,上下各一道,中间两道。通体施梅子青釉。这件龙泉香炉造型古朴大方,以釉色取胜,梅子青釉胜于一般青釉,可与翡翠媲美,尤为难得。taoci52.COM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瓷佳器青花八方尊鉴赏


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写道:“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古人云:笔精墨良,人生一乐。”事实上,书斋生活对中国古代文人而言,不但是生活中的一乐事,更是心灵的栖居地。而今,随着当下书画与收藏热的兴起,文玩杂项,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拍卖行推出文房专场,越来越多的新藏家加入这一领域,文玩收藏正在以“文而雅、小而精”的魅力博得人们的关注并已然在拍场上演了重要的角色。2012香港苏富比[微博]秋拍,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共成交3.78亿港元,其中一黑漆嵌螺钿的香几以1400多万港元成交。不久前,嘉德明清古典家具夜场总成交66,759,800元,成交率73%。

山东一直以来为书画收藏大省,近年来文玩收藏市场热度也随之俱增,强调文人情怀的文房佳器越来越受到关注,2013年1月9日-10日,山东蚨第雅迎春艺术品拍卖会预展将于山东政协大厦维景大酒店举行,11日的拍卖将推出明清瓷器、茗品佳器、精品沉香、玉器、佛像等精品文玩杂项及书画350余件。其中一件崇祯青花人物八方尊可圈可点。

崇祯,即明思宗,公元1628—1644年在位,时国势衰退,景德镇官窑处于停废状态,仅有民窑继续生产,当时仍有民窑瓷大量出口。制瓷质量明显下降。从明清制瓷史来看,崇祯青花正处于从万历后期到清康熙前期的转折点。

以人物故事题材入画是崇祯青花瓷器装饰的最大特点,此时开始大量出现带有祈求官爵升迁和吉祥平安的内容。筒瓶、莲子罐等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画有萱草和合欢树。嵇康《养生论》提到:“合欢蠲(免除)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崇祯年间社会动荡,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藉此来免除他们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

此品为明崇祯时期青花人物八方尊,为明晚期典型的莲子罐器形,直口,短颈,鼓腹,罐呈八楞形,收胫,底足外撇。口部用暗花装饰,釉下暗刻卷枝纹。此件器具腹部通景绘人物故事图,画面中绘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其中一人双手捧一插有三戟的花瓶献给主人,意寓平升三级。周围衬以山石树木,所绘萱草为鱼鳞状,疏密有度,合欢树的叶细小浓密,由细小的叶子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山间绘有左右回绕盘旋的云气纹,以左右飘荡的括号状云来表现,极富时代特征。罐身胎体厚重,青花艳丽,图案古雅,人物神态生动形象,是晚明时期的代表器型,品相完整,是一件难得的明瓷佳器。

记者 傅晓燕

紫砂壶器显价值,民间收藏暗流涌动


就像年初的普洱茶行情突然飙升一样,民间收藏紫砂的热度也正在急剧酝酿,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有紫砂壶迷说,收藏紫砂首先得爱喝茶,因为紫砂壶本身是一种器具,如果失去了它的功能性,它的艺术价值也将大打折扣。现在紫砂壶的行情仍旧处于一种低潮期,真正像字画、瓷器那样火爆还需要几年。

收藏紫砂壶首先要了解紫砂壶的工艺。紫砂壶的工艺性是指制作的技术水准,也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交代清楚与流畅外,还要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施艺水准。泥,指制壶用泥的品质,好的紫砂泥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形,即壶的形象,紫砂壶的造型应以能表现“古拙”气氛的为优选;款,即壶的款识,鉴赏紫砂壶款:一是鉴别壶的作者是谁,二是欣赏镌刻的诗词书画及印款;功,指壶艺的功能美,有别于实用功能的异同点。一件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形式的完美与制作技巧的精湛,还要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品感染力。

初涉紫砂收藏领域的玩家不要过度追求名家和年代,与其购买价值数万、数十万元的明清和大师紫砂壶,倒不如以较适当的价格,收藏价位较低的近代精品紫砂壶,如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紫砂壶收藏中的“成长股”,像范建军、徐俊、鲍燕苹、袁立新、周志君、谭晓君、谭晓燕等,收藏大师子女的工艺紫砂壶也是明智之举,因受其父辈影响,他们的工艺品在未来几年也将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青花瓷一年一个价 年代器型制作难度纹饰等影响价格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年代、器型、制作难度、纹饰等

华夏收藏网讯青花瓷在中国瓷杂艺术品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元代、明代甚至“清三代”青花瓷精品在拍卖场上常常能拍出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天价。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被公认的瓷器艺术一朵奇葩。它是以钴土矿为着色剂,用钴料直接在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施以透明釉,在1280℃的高温还原气氛中一次烧制而成的釉下彩瓷器。自古以来为皇室贵族、达官显要所青睐。青花瓷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也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投资收藏价值。在古玩市场上,品相好的青花瓷常常受到买家追捧,明清青花瓷身价更是成倍上涨,青花瓷行情可谓长盛不衰。衡量青花瓷价值的高低可从这几方面看,从器型看,厅堂的陈设器具最贵,文房四宝次之,生活用品再次,器型奇特稀少者也易拍出高价;从制作难易程度看,制作难度高、成功率低的青花瓷如葫芦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价值要高许多;从色种看,青花斗彩最贵,青花粉彩次之,彩底青花更次之;从纹饰看,人物画尤以侍女画最贵,动物次之,花鸟再次。青花瓷收藏还须重视名人名瓷,名家、官窑青花瓷的市场价很高。此外,在清康熙年间,一些民窑青花瓷精品在制作工艺和艺术水平上,已经和官窑瓷差距不大,因此民窑青花瓷精品也同样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近年来,青花瓷价格上涨速度远远超过其它品类陶瓷,几乎是一年一个价。如早在2001年,上海敬华拍卖公司曾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四年后,当该烛台出现在北京翰海春拍中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名为“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曾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而这笔钱当时足以在伦敦黄金市场购得两吨黄金。这一价格不仅创下了当年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更使中国收藏界为之一震。在2009年香港苏富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万元成交。在2010年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以6680万元拍出。在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在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又以1.41亿港元成交,成为又一件跻身亿元榜的明代青花瓷器。

从这几年青花瓷拍卖行情来看,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最具升值潜力,尤其是文房四宝、瓶件等比较适合书房摆设的瓷器,更容易获得青花瓷收藏家的青睐,其价格仍将不断走高,预计升幅会明显高于其它青花瓷品类。

(吴伟忠)

枢府瓷香炉(元)


元 枢府瓷香炉

元代瓷器除了被拍出天价的元青花外,实际上,元代创烧的枢府瓷是朝廷定烧的瓷器,在当时极负盛名,而青花瓷是不被看重的。枢府瓷,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色白微青,具有失透状,颇似鹅蛋壳色,故称为“卵白釉”。

元枢府瓷香炉,高8.8厘米,直径11厘米,炉内深4厘米,露胎不施釉,有轮制痕迹,一圈一圈,十分清晰,略带点桔红色。胎体轻薄,造型精巧,贴一对精致的长条竖耳,腹上部刻有两圈凹弦纹,弧形收腹,平底,炉的底心不施釉,还有紫红色垫烧的印痕,留有手工刮坯的痕迹。通体施乳白釉,色泽近似鹅蛋白,肥腴敦厚,滋润均匀,釉面自然开片,发现多处缩釉点,同影青瓷不同,没有透明的感觉,大方自然。下安三只兽蹄形足,足底也施釉,这比较少见,器型平稳规整。

在考古发掘中,至今还没有找到专烧枢府瓷的窑遗址。“枢府”是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简称,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之为“枢府”瓷。“枢密院”初设于唐代宗(公元763-779年),当时由宦官充任,负责传达王命而已。五代以后梁改由士人任职。宋代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省分掌文、武两权,号称“二府”。元代以军事为重,“枢府”权势更大。

上海曾在青浦区开挖河道时发现了元代枢府瓷器等,在普陀区志丹苑元代水闸发掘时,也有元代枢府瓷片出土。笔者有幸目睹了这些器物和残片,此事也引起了广大古玩爱好者的兴趣。它说明上海在当时已是繁华商贸地区。枢府瓷之所以在全国流行,这与元统治者尚白有关。元太祖铁木真立国(公元1206年),礼乐统一。史载“即皇帝位,始建九斿白旂”,风靡全国。我看景德镇从青白瓷向卵白瓷演变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受统治者的喜好的影响。但史书没有记载枢府瓷产生的确切时间,至今也没有发现可以加以佐证的考古资料。

据我所知枢府瓷也有官窑和民窑之分。元代官窑主要集中在今景德镇湖田窑,即昌江支流南河南岸的刘家坞窑一带,但也不是只烧枢府瓷;民窑则分布在南河北岸窑区烧造。人们习惯把印有“枢府”字样的瓷器看成官窑瓷,有的还印有五爪龙纹,《元史·舆服志》中规定:“双角五爪龙纹臣庶不得使用。”因双角五爪的龙纹图案、纹饰是皇帝之象征。但事实上有时皇室的禁令並没有被严格地执行,同明代官窑管理略有不同。

长期以来,因“枢府”瓷传世品极少,人们对“枢府”瓷认识不足。如何鉴赏“枢府”瓷是一门大学问。根据诸多带有铭文款识之枢府瓷,及出土的官窑卵白釉的标本来分析,有四个特点:枢府瓷和影青白瓷都是白色胎骨,但前者比后者胎体厚重;釉色肥厚滋润,枢府瓷变青白色为卵白色,釉色比青白瓷厚得多,釉面光泽暗弱,光泽呈半木光,不透明;典型的枢府瓷一般圈足较小,足壁较厚,削足整齐,平切足,足内不施釉,足底心有乳钉状凸起,俗称鸡心点;枢府瓷有精细和粗俗之分,精细的枢府瓷往往以印花为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花蝶、缠枝莲、菊瓣、牡丹纹等。

收藏陶瓷的境界


收藏陶瓷的境界

近日记者在广州大学城附近的小洲村,发现了一间古色古香的陶瓷店。店主人陈先生是一名陶瓷收藏爱好者,在他的小店中,就摆设了不少的现代陶瓷精品。他从小就爱好收藏陶瓷,断断续续地坚持了20多年。他的收藏品很多且价值不菲,但陈先生总是谦虚地说自己还是个门外汉。玩收藏陶瓷完全是陶冶性情,让自己在生活中品味一份闲情逸致。

用年终奖购买第一件收藏品

陈先生还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件陶瓷收藏品的如何得来的。在1982年,他路过广州市原中山四路儿童公园对面的江南土特产商店,发现里面有个青花陶瓷非常精美。于是他走进店内,进行了认真的欣赏,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这间精品店是广州最大的陶瓷艺术店,里面售卖的陶瓷尽管不是古陶瓷,但是都是现代精品,价格不便宜。回家之后,他对这件青花陶瓷还念念不忘。终于等到单位发年终资金了,一共有83元人民币。兴趣使他顾不得那么多了,他拿出了其中的65元用来购买了自己的心头所好,从而有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陶瓷收藏品。

喜欢收藏现代陶瓷

陈先生说,他从小生活在广州市,这里一直是民间陶瓷收藏的圣地。古瓷一般都是绝品,价格奇高,最重要的很多的古瓷真假难辨,让你无形之中买入假货,损失金钱。他身边有不少收藏朋友就是因为刻意收藏古瓷而损失惨重。所以他认为玩收藏陶瓷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有过高的功利心态,这样玩起收藏来才会得心应手。所以他特别喜欢收藏现代的陶瓷,并且深入研究,让真正好的东西、美的东西展现给大家。陈先生表示,当代艺术瓷器目前正处于市场发展初期,民国以来的陶瓷艺术精品尚未引起国家博物馆的重视,大都散落在民间,对藏家来说是难得的收藏契机。他在80年代收藏的现代陶瓷就升值了数十倍,让他开心不已。

结交藏友品茶鉴赏

陈先生在收藏界打滚了20多年,自然而然就结交了众多的收藏朋友。现在每到周末的时候,陈先生就会在小店里面冲好了一壶上好的普洱茶,等候着新老朋友的光临。大家都是陶瓷艺术品的爱好者,而且每一个朋友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交流起来自然就是话题不断。当然,有许多的陶瓷收藏爱好更带来不少的陶瓷前来洽谈业务与鉴赏。这个时候,你一言,我一语,更是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时间在不知不觉间流逝,陈先生觉得这个时候的心情是最畅快舒服。在陈先生的收藏生活里面,一直是都是品名茶、品陶瓷、交朋友,而自己则是乐在其中。

元明清瓷器鉴定要点之一:器型


古陶瓷仿制,大多得其形似而失其神采,能效其隽秀,未必能学其古拙。因为一件器物的创作,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都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陶瓷器在纹饰、胎釉等方面均能体现各时代的特色,但造型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若能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可以在鉴定工作中掌握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陶瓷器的形状,大体是古时简朴,随同时代的演进而渐趋繁复。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用陶瓷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青花--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里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5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难免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过去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元瓷纹饰之丰富多采,固不侍言,即以大盘造型而言,十二瓣板沿花口的多是花口花底(口、底均为十二瓣花形),足见当时制作认真,虽底足之微也不轻易放过。此种作法到明代永、宣以后便不复见(永、宣只见有花口花足的把碗和中型碗、洗,而无花足盘)。青花蓝地白花缠枝莲托寿盘(明嘉靖) 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圈足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特别是胎土陶炼精细,造型轻重适宜。永乐时期另有一种纯白脱胎带暗花的器皿,胎体非常轻薄,清代人形容它曾有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销”的诗句。这种“薄如卵幕”的瓷器,造型精美,都是盘、碗之类,后世虽有仿作,但在暗花纹饰的技巧上仍有所不及。宣德瓷器的造型种类更加繁多,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除乾隆时曾经仿制外,后世很少有此种仿品。目前传世品中常见的永、宣时期造型有:鸡心碗、花浇、天球瓶、僧帽壶、长圆腹执壶(流口为葫芦形)、扁腹绶带葫芦瓶、四季委角兽耳瓶和菱花式洗、菱花式把碗等。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纤巧,而且也无大器。弘治传世瓷器虽不多,但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插屏、笔架、墩式碗、磨盘式香盒、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等。嘉、万以后造型渐趋复杂,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文献上有所谓“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记载。只以文具一项来说,就有笔盒、笔架、笔洗、砚台、水丞、颜色碟、印盒、颜色仓(俗称温盂)等多种多样。更有大瓶、大罐、大鱼缸、大盘(嘉靖黄地青花大盘口径有达80厘米的)等,器型之巨尤胜过元代;其他如镂空瓶、壁瓶、捧盒、方斗杯、灯台、绣墩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成时期的作品来未免粗制滥造。 清代无论在器形或种类方面均显著增多,并且制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例如玉壶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区别并不显著,以后渐渐变得笨拙,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竟变成短颈丰腹的矮粗形式,造型远不及以前那样精美秀丽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点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类的器皿乍看外表极为相似,仔细观察这三个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明代中期壶、瓶、罐一类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而清代以后制品由于旋削细致,此种接痕多不明显。如此所谓一线之差,往往在断代辨伪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1/2-1/4。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文物工作者在鉴别新旧真伪时每以这些作为一部分依据。 有些时代接近或后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于纹饰画法和胎釉原料前后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区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绘三层纹饰,碗外绘四层纹饰,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细加以对比,便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碗腹下部收敛程度有所不同,即永乐碗腹较丰满,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时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着碗腹微削的缺点。这些细微的差别,是根据实物仿制时,因成型、烧窑等技术条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绽(仿品的器形往往与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区别,因仿制时虽按真品原器制造,在未烧前与真器原形尽同,但经过高温烧成后,其形与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别。这可能是由于原料的配制和提炼的精粗不一致,而经高温后纵横收缩膨胀的结果,为鉴别器形的关键)。至于有些仅凭传闻或只靠臆测而制成的仿品,如后世所仿的各式各样的所谓“永乐压手杯”之类,在造型上更是愈变愈奇(自嘉、万间开始越仿越大,甚至后来的已不成杯而变为大碗),只要见过真的实物,自然就不致妄断臆测。

龙泉窑瓷器之龙泉窑瓷器一组独具收藏价值


精美绝伦的古代瓷器,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以其广博精深的内涵,华美绚丽的外表,始终是中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关注点,堪称海内外收藏市场的无价瑰宝。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已作为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各类收藏家所珍藏。据调查,我国目前有近1亿的艺术品收藏与投资者,其中以“捧瓷大军”最多。如何才能买得好、卖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密切关注瓷器市场,以期取得最新的投资信息。

龙泉窑瓷器一组圆盘直径:24.2厘米高:3.6厘米扇面底径:18.3厘米高:2.4厘米¥6,880,000RMB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其形俊秀,气质高雅,通体敷饰青釉,厚腴温润,碧翠怡人,极得素雅匀净之美,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龙泉窑瓷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其釉色柔和滋润,器物沉稳古朴,线条流畅。其以如青玉一般的质感赢得世人称赞。该龙泉窑瓷器刀锋犀利、潇洒,深浅有致,整个器型看上去很优美。通体施以青釉,花纹清晰,浓淡相间,纹样微凸,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其釉面光洁匀静,色泽青幽,呈半透明状,十分淡雅。结构严谨丰满,线条自由流畅,风格粗放健美,生动自然。极具收藏价值。

被错过的晋瓷香炉


迷上收藏后,我最爱逛的地方就是古玩市场。一次外出办事,路过古玩市场,我忍不住又进去逛了逛。结果,在地摊上发现了一件很不错的三足陶瓷香炉。

该香炉高29cm,底径24cm,肚径29cm,虎面双耳,盖子如同凉亭屋顶,盖子上还有几个细小的孔,是古代熏香炉结构。据说,古代香炉分为两种,一种无盖,用来祭祀或是文人摆于书房点香用;一种有盖,盖上有些细孔,在里面点燃碳火,撒上香料,香味便从细孔排出,用于给房间清洁空气,或是驱散蚊虫等。

这只熏香炉看起来有些年代了,外表有些粗糙,应该是民间用品。店主开价3000元,说是从乡下收来的。我感觉贵了些,要是真从乡下收来估计1000元就能收到,给摊主2000元就够了,但想着还要办事,带着这么大的香炉也不方便,于是就懒得还价,打算办完事回头再看看,如果价格合适就买。

办完事已是下午4点多,我匆匆忙忙赶到古玩市场,可地摊上哪还有虎面双耳瓷香炉的影子啊!我顿感情况不妙,问了摊主后才知道,原来香炉早在一个小时前就被人以2500元的价格买走了。这让我遗憾不已,后悔自己未能及时出手。

回来后,我无意间在网上发现一件形状一致的虎面双耳瓷香炉,报价居然是6000多元,据资料介绍还是高古晋瓷呢!我顿时傻了眼,平时老跟藏友抱怨没逮着捡漏的机会,可现在到手的捡漏机会却让我白白浪费了。如今,我只能一声长叹,狠狠地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擦亮眼睛,再有机会,千万不能错过,该出手时就出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