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德化瓷器鉴别 > 导航 >

德化陶瓷的影响和地位

德化陶瓷的影响和地位

德化瓷器鉴别 贴花和印花瓷器的鉴别 陶瓷艺术

2020-07-14

德化瓷器鉴别。

德化赋,即《德化赋》,是篇辞赋作品,作者是女辞赋名家-陈秀冬。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是千年古县、中国三大古瓷都和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德化赋】云:“闽南德化,物华天宝。千年古邑,人杰地灵。中华名县,钟灵毓秀。繁花满邑,歌台舞榭。高岭白土,铲利铁山;资源富饶、物产丰庶;聚天地之灵气,藏龙卧虎;蕴日月之精华,隐凤伏蛟。”。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经117°55′-118°32′,北纬25°23′-25°56′。东与永泰县、仙游县毗邻,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土地面积2232平方公里。陈秀冬【德化赋】云:“闽南之边城,风光旖旎;古邑之人文,源远流长;位闽之中,泉之西北;依山傍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葱蔚洇润。背枕戴云山麓,东与永泰毗邻、南和永春相接、西连大田、北毗尤溪;地势辽阔,泽被延绵;当昔全盛之时,人烟辐辏,舟马骈阗。”。

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盛于宋、明、清,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明朝一代宗师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被誉为“国际瓷坛明珠”,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品,被称为“中国白”。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艺术品被视为“东方艺术之珍品”,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当今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德化---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北宋时,德化瓷开始外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1993年李鹏总理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高度概括了德化陶瓷在国内的影响和地位。1996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民充分发挥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陈秀冬【德化赋】云:“古邑瓷业,历代皆有,自唐以始,瓷业兴盛。其规模宏大,则分布广阔。繁城僻山,乡野山林,皆能制之。古窑遗址,花豔莹白,如星斗撒之,似玉镶织地;宋元时代,德化瓷器,趋於鼎盛。其式:或青白瓷罐,或黑釉茶碗,或划花花瓶,皆精美无比,其形:胎体轻薄,釉色滋润,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其色:幽菁淡雅、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其艺:烧工考究、艺术精淀。实乃国际瓷坛明珠,远销四海,闻名九州。”。

扩展阅读

分析宋元德化陶瓷的工艺特点和成就


德化瓷历史悠久,载誉环球。

早在唐五代,德化就有用青瓷殉葬的习俗。宋元时期,封建政府重视海外贸易,传统外销瓷数量急剧增长,有力地刺激了各地瓷窑的发展。由于泉州市舶司的设立,泉州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和东南沿海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德化县与泉州近邻,瓷业生产也应运崛起。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安平志》称:“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足见元代德化瓷器不仅饮誉海外,并作为贡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本文以一九七六年发掘出土的德化盖德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宋、元标本为依据,对宋元德化瓷的工艺特征和成就浅析如下:

一、宋元瓷器的胎质结构:

德化位于闽中戴云山脉,山高水长,植被繁茂,矿产丰富。根据地质调查,全县有瓷土矿三十余处,储量达40多万吨,“瓷土分布之广,几各区各乡无不有之”。

碗坪仑窑的发展,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北宋以生产白釉瓷器为主,南宋以生产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黑釉瓷器。北宋瓷器胎土致密如石,白中略微泛灰,产品大部分口薄底厚;南宋产品胎质稍后,呈现灰白或浅灰,略含细砂。含有微量的二氧化二铁。

元代屈斗宫窑土选料精,烧成技术显著提高。胎土白净细腻,胎釉紧合紧密,结构坚致。胎、釉中的三氧化二铁含量分别为0.37%和零。根据屈斗宫窑附近的观音歧和褒美瓷土的采样分析,观音歧瓷土含三氧化二铁0.551—0.71%,褒美瓷土不含三氧化二铁。屈斗宫瓷土胎质白度的提高,与瓷土中三氧化二铁含量减少有关。

二、宋元瓷器的釉色:

釉色是瓷器的仪表,釉质呈色好坏,直接影响瓷器的外观和质量。

碗坪仑北宋瓷器的釉色品种,有白瓷和影青瓷。白釉瓷器,白而不莹,白中闪灰,类似定瓷釉色;影青釉瓷器白中泛青,与景德镇影青相仿。影青又称青白瓷,是介于青白二者之间的一种瓷器专称,最早烧制于江西景德镇,釉色莹润如玉,白里泛青,较之白定,另有新意,它的出现,立即得到了推广,并成为宋元时期风靡江南的一大瓷系。其冰清玉洁的质地,恬静幽雅的外观,曾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北宋词人立清照曾用“玉枕”赞美景德镇硬青瓷枕,其《醉花阴》一词咏道:“薄雾浓云慈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碗坪仑北宋影青瓷器,是窑工们继仿定白瓷之后又一种创新产品,也是窑工们充分利用当地瓷土含铁量少,原料纯净,有效控制三氧化二碳还原的结果。德-化-陶-瓷-总-站

碗坪仑南宋产品,一反常态,改生产白瓷为黑瓷,黑瓷和酱釉瓷器。其次釉色多为灰青或青黄、釉层较薄、釉面光泽,带有冰裂纹,黑瓷、酱釉、酱褐釉瓷器仿制著名的建窑兔毫盏,釉面比较粗糙,釉下多气泡,没有仿制成功的兔毫盏。釉的褐绿釉盏,口部釉一圈白釉,俗称“白覆轮”,在本省的一些遗址曾有出土,解决了这类瓷器的窑口问题。蔡襄《茶襄录》曾说:“茶色白,宜黑线,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烧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浅,斗试家自不用“。建窑兔毫盏的出现,是宋代饮茶风盛行的产物,也是各种釉色瓷器在斗茶中唯一取胜的佼佼者。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评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碗坪仑黑釉。酱釉仿建盏无论在胎、釉、形,乃至工艺方面,较之建安茶盏都使人感到望尘莫及,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笔者认为,主要是当时的窑工没有根据当地的原料性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望风却步、盲目地模仿时髦的结果。这种历史的经验,对后世德化窑的发展鼎盛不无启益。

元代屈斗宫产品,又发挥了本地原料和产品的优势,生产影青和白瓷。影青瓷釉质较薄,釉面洁净莹润,光泽性强,釉下花纹若隐若现,十分美丽;釉面呈色比碗坪仑毫,数量上也占优势。白瓷的釉面洁白无疵,柔和匀净;其中一类釉色微青似鹅卵,俗称:“卵白釉”,釉质较厚,是仿烧元代宫廷用次“枢府”釉的一种新产品。还有少量的釉微闪牙黄或肉红,已开明代“猪油白”之先河。

中国陶瓷对世界制瓷技术和工艺的影响


自古以来的海上贸易、出口和赏赐的物品主要有纺织品和陶瓷,因而许多学者把这条通往海外贸易的航道称之为海上 “丝绸之路”或”陶瓷之路”。自唐以来,丝绸的出口量虽然没有减少,但“陶瓷器”则显得越来越多,而且对欧美各国的瓷器工艺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发明陶瓷的历史要比欧洲早1 700多年。

在18世纪,欧洲人仍然在苦苦地寻觅着瓷器制造的秘密,诚如英国人简·迪维斯在其所著《欧洲瓷器史》一书中所言:“几乎整个18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而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破译了这个秘密。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其远航归国之后写作于1298年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向欧洲人展现了一个瓷器发明之国——中国的迷人面貌,此书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自从马可,波罗带来最早的关于中国瓷器制造的实用资料以后,人们显然认为,瓷器同样是用制造其他陶瓷材料的原料及其技术来制作的。马可·波罗的记载,对欧洲人制造瓷器具有启发作用。

法国甚至整个欧洲如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真正制品的出现,是1712年来景德镇并在此生活了七年之久的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将景德镇制胎、施釉、烧成的技艺传递给欧洲之后,才启迪了那时正在茫然中探索着的欧洲人并使他们豁然开朗,简,迪维斯在他的《欧洲瓷器史·试图揭开瓷器制作之秘》一章中坦诚道:“从中国本身的情报,其中包括在中国的耶稣传教士佩雷,佛郎哥,泽维尔,昂特雷科莱于1712年寄到巴黎的来信,鼓舞了从事这项试验的人,这位牧师在信中描述了景德镇工厂瓷器的制作。”

日本制瓷工业的发展与明代中期五良太浦(汉名吴祥瑞)来瓷都景德镇向中国的陶瓷技师学习五年之后返回日本(1513年)开窑烧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日本肥前的有田附近和奈良附近的鹿脊山开窑烧制的瓷器在展示着这一历史的风采。“奈良三彩”是中国的唐三彩传到日本后,日本匠师仿造而成的,日本陶瓷学术界称之为日本“最初真正独特风格的施釉陶器产生的划时代的事件”。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人加藤四郎到中国福建学习制造技术,为时约五年,归国之后在尾张濑户制造黑釉瓷器,烧制成功,后来日本人称瓷器为“濑户物”,并尊加藤四郎为日本的“陶祖”。

在8至9世纪,波斯陶工仿造传到波斯的唐三彩而制成华丽的“多彩釉陶器”,又名“波斯三彩”——一种在红褐色的坯体表面敷挂一层白色化妆土后,用绿釉和黄褐釉涂饰于其上,或点绘几何纹、花卉等图案,焙烧时釉色流动交融,烧成后光彩斑斓,颇似唐三彩的瓷器,后来的“波斯青花”——一种白釉蓝彩陶器,也是仿中国青花而成的。

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同样启迪、影响了非洲的陶瓷技术发展,古代埃及最大的制陶业中心,位于开罗南郊的福斯塔遗址出土的六七十万块陶瓷碎片中,其中70%-80%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在输入中国唐三彩之后(公元9至10世纪),福斯塔陶工模仿唐三彩而烧出多彩纹陶器和多彩线纹陶器,中国白瓷传人后,他们仿烧出白釉陶器,11世纪后,随着中国青瓷、青白瓷(影青瓷)和青花瓷的输入,他们又仿烧出造型和纹样完全类似的瓷质仿制品。

陶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的内容与其发展同期相处的社会文化前景是分不开的。随着汉末期佛教文化的传人,到了隋唐时期,佛教思想有了更大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受到佛教“众生平等、精神不灭、生死轮回”等思想的影响,佛教文化和佛教思想的渗入,丰富了陶瓷的表现内容,先后出现的一些“陶俑如来、观音、罗汉、天王、菩萨、达摩”等陶雕作品。各类陶瓷器皿的装饰纹样也丰富多彩,如“莲花图”“宝相花”“缠枝莲图纹”等,这些陶瓷文化的发展对中国陶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佛教思想对陶瓷文化的渗入,使陶瓷渐渐摆脱了其单一的实用性功能,而转向陈设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了陶瓷文化的发展。当时制作的唐三彩工艺彩陶代表了陶瓷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中国陶瓷技术的创造和发明,不仅推动了本国陶瓷制造技术的日益提高,而且促进了世界各国陶瓷制造技术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是中国对人类的又一伟大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该引以为自豪的。

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陶瓷大国,也是陶瓷的发祥地。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名窑众多。龙泉烧制青瓷是从南北朝开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吸取越窑、瓯窑、婺窑的制瓷经验,逐步发展,形成规模,至宋代崛起,后来居上,形成了庞大的、独具特色的龙泉窑系,成为举世闻名的历史名窑。决定龙泉青瓷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地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窑业历史最长

龙泉窑业初创于唐末五代时期(其窑业历史则可上溯更早),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宋元至明代前期,衰萎于明晚期,延续至清末,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有一批瓷匠烧制仿宋元青瓷器。20世纪50年代后,龙泉青瓷在政府的支持下,重新跨入发展振兴的新时期。龙泉窑前后延续一千五百余年,其气脉始终未断,以“窑系”的概念去界定和考察,中国境内的各个历史名窑,没有一个名窑的延续烧制时间可与龙泉窑相比。二、窑系范围最大 迄今为止,全国发现很多属于龙泉窑系的窑址,浙江省内分布在龙泉、庆元、云和、景宁、遂昌、松阳、丽水、缙云、青田、武义、永嘉、文成、泰顺等县,而龙泉境内有近400 处;福建省分布在松溪、浦城、莆田、仙游等地;江西省分布于吉州、洪州、弋阳、乐平等地;广东省有53 处窑址;湖北省、湖南省也有一些窑场。甚至日本、韩国、埃及、印尼、泰国、越南等国家都有仿制龙泉宋元青瓷窑址。近几年经多次古窑址调查,龙泉窑五代至北宋早期的窑址有26 处,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期有242 处,南宋中晚期至元代有330 处,元末明初有280处,明中期有223 处,明晚期有160 处,清中早期有70 余处,清晚期有11 处,民国时期有20处。三、产品质量最优 在五代、北宋初期的开创阶段,龙泉窑就吸收了越窑的生产经验,能够制作出可供吴越国王钱氏进贡的“秘色”瓷。到北宋中期,在北方名窑的影响下,龙泉窑改进工艺技术,窑业扩大、产品增加。南宋,龙泉青瓷在胎质和釉色技艺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改进,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新产品:一种是白胎厚釉青瓷,突出一个“青”字,产生了粉青、梅子青瓷器,称为“弟窑”或“龙泉窑”青瓷,这类青瓷釉色浑厚华滋、润如凝脂、青比美玉、釉面无纹片;另一种产品薄胎厚釉,胎黑色,釉面布满各种形式的开片,紫口铁足,显古朴典雅之审美效果,称为“哥窑”。清《龙泉县志》称:“凡瓷器之出于生二窑(弟窑)者,极其晶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今人家鲜存者,或一瓶一钵,动博数十金。厥兄章生一所主之窑(哥窑),其器皆浅白断纹,号百圾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南宋龙泉青瓷通过胎釉配制的技术改进,形成了薄胎厚釉的鲜明特色,在造型和开片方面诠释了精致端巧、简练大方、古雅明净的美学创造,许多器品甚至不作纹饰,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胜。南宋龙泉青瓷不论是继承传统还是吸取官窑的经验,都不以照样仿制为满足,而是以革新和创造精神进行不断改进创新,最终登上青瓷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巅峰。四、世界影响最大 龙泉青瓷发展到宋元至明代前期,数百年内,大量地运销世界各国。在日本、伊朗、土耳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朝鲜半岛、巴基斯坦、新加坡、印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伊拉克等国的国家博物馆中都陈列着大量的龙泉青瓷。16世纪龙泉青瓷传到欧洲,身价竟和黄金一样贵重。欧洲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二世,特地建了一座宫殿,珍藏中国青瓷,其邻国普鲁士王威廉的妃子也珍藏有大量瓷器,公元1717年4月19日,双方经外交谈判,达成协议,萨克森国王以600名强壮士兵换来普鲁士的127件中国瓷,其中有龙泉青瓷花瓶。欧洲各国文献均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在非洲和欧洲,埃及的开罗等地发掘出来的龙泉窑青瓷碎片堆积如山,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墓葬、宫殿及清真寺的装饰中都有大量的龙泉青瓷,以炫耀墓主人和皇室寺院的豪富和权威。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研究亚洲文化的博物馆,以收藏瓷器闻名,有历代中国陶瓷一万余件,其中有大量龙泉青瓷,如晋代龙泉产的鸡首壶。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博物馆、德国的卡赛尔朗博物馆和德累斯顿博物馆、俄罗斯莫斯科国家东方民族艺术博物馆以及瑞典、葡萄牙、比利时、丹麦、挪威、波兰等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中都可见到宋元时期的龙泉青瓷。在美洲,美国各地博物馆都有龙泉青瓷精品。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陈列了一个展厅的中国陶瓷,其中一半是龙泉青瓷。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旧王宫国立博物馆,有两个展柜都是北宋到明代前期的龙泉窑精品。1976 年,在韩国新安海底打捞的元代沉船中,有中国瓷器一万多件,其中龙泉青瓷有6425件,占53.1%。2006 年9 月20 日,在福建平潭出水的600 年前的明代沉船上,也有不少完整美丽的龙泉青瓷。 2007 年12 月22 日,轰动一时的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全过程,800 年前的沉船上就有无数件精美的龙泉青瓷。龙泉青瓷的大量外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世界各地的陶瓷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诚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陈桥驿所述:“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 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这条漫长的‘陶瓷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陶瓷特别是龙泉青瓷开拓出来的。”正因为龙泉青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一千多年来始终得到世界的推崇和认同。2009 年9月30 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目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库中唯一的一项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实至名归地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