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红釉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高温铜红釉的源流

高温铜红釉的源流

红釉瓷器的鉴别 古代釉里红瓷器 古代红釉瓷器

2020-07-16

红釉瓷器的鉴别。

高温铜红釉的烧制工艺在陶瓷工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高温铜红釉为色釉,产生了钧窑、宣德祭红、郎窑红、豇豆红等名瓷;为装饰釉,则产生了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彩绘艺术品。然而哪里才是高温铜红釉的源头呢?《中国陶瓷史》的说法是“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以此为前提推出了其他的论点,如“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瓷工重要发明之一”等等,对此大家都十分信服。忽然有一天,有人指着几件上世纪80年代出土的长沙窑瓷器说:“这高温铜红釉怎么在唐朝出现了呢?怎么还会有釉下铜红彩绘呢?”于是,高温铜红釉的源头需要我们重新去追溯寻觅了。

《中国陶瓷》关于高温铜红釉的创烧朝代和窑口的说法有两种。书中写道:“是因为钧窑的制瓷工匠破天荒地第一次在釉料之中掺用了少量的铜,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了多变的釉色,氧化铜的使用烧制成紫红釉……”但在其他章节中却说:“我国最早使用铜在高温还原气氛中产生红色的,是唐代的长沙窑。”,“目前已发现湖南长沙窑有通体高温红釉的制品”。这里出现了两个结论:一是宋朝的钧窑破天荒地第一次烧成高温铜红釉;二是唐朝的长沙窑最早烧成高温铜红釉,两个结论相差了300年左右,令人大惑不解。

《中国陶瓷》书上所提的两个窑口,其中宋朝的钧窑赫赫有名,凡瓷器爱好者无人不晓,本文就不赘述了。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铜官镇,因此也称“长沙铜官窑”。自上世纪50年代湖南省文物部门发现窑址后,冯先铭和李辉柄都到实地考察过,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与三上次男对长沙窑也有过评价。1983年,周世荣领队在窑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一大批长沙窑的瓷器。从已发表的报告《长沙窑》中可以得知,长沙窑的烧造历史大约在唐朝中期至五代。那次就发掘了一批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知道这个事实的人大都认为高温铜红釉是偶尔烧出来的,并非长沙窑的窑工已经完全掌握了烧制高温铜红釉的技术,因而并不予以重视。

沈从文在《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里多次强调,文史研究不仅要以文献作研究对象,更要注重研究实物。经过笔者多年努力,再加上藏友提供的藏品,基本上聚集了能够体现长沙窑创烧高温铜红釉的一批实物。研究这批实物,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长沙窑的窑工们创烧高温铜红釉的过程。

这里有两个长沙窑的葫芦小瓶,一个完整无缺,一个上面半截是拼凑的,高度在9~10厘米之间。江苏镇江贾家湾也出土了一个一样的葫芦瓶,从里面装的辰石、金银合金、银铅合金等物品来看,显然是道家炼丹的用具。这种葫芦瓶在1983年的发掘中出土较多,各个地层里都有发现,说明长沙窑烧制该器型的年代很长,最早的葫芦瓶年代大体是中唐元和年间(806~820年)。这两个葫芦瓶的器型与最早的样品一样,也应是长沙窑初期的产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高温铜绿彩绘的几笔草叶的边缘上都出现了很淡薄的红色。根据现代化学分析资料来看,釉中的铜离子含量如果超过了2%,在弱还原气氛中只能烧出绿色,然而这些绿彩边缘铜离子稀薄,应该低于2%,在弱还原气氛中就还原成了红色,我们勤劳聪明的先辈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高温铜红釉进行摸索、试烧。这里有两个试烧失败的样品,观其状可以感觉到试烧高温铜红釉的艰辛。其一是个水盏,它的器形与长沙窑早期地层所出水盂一样。水盂是古时文人磨墨盛水的器物,属于文房用品,装饰得美观市场效应就好,所以窑工在水盂上试烧高温铜红釉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水盂面上大部分显现灰黑色,这是铜釉料因温度过高而挥发后的现象,仔细看水盂的釉上还有一片深红色,尚未挥发完的铜釉料已发出了红色,显然,这是一个试烧时温度过高而导致失败的实物。其二为一个粉盒盒盖,它的器形与唐元和年间地层的器形一样,属于闺房里不可或缺的器物。将粉盒装饰得华美无疑能讨得闺中人的欢心,长沙窑的窑工们希望自己的粉盒价高好卖,就用铜红釉装点盒盖,也把它列入试烧品,然而烧损了铜釉料而呈现的灰黑色与没有烧损的铜釉料显现的红色交结在一块,这种状况告诉我们这还是一个试烧失败的产品。

在1200多年前的技术环境下,试烧高温铜红釉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炉温、烧造气氛、釉料配制比例等等,所有的难关都只能靠经验,靠一次次失败积累的教训来攻克。

最能证明长沙窑已经完全掌握烧造高温铜红釉技术的实物是一把青釉下绿红彩绘壶。这把壶壶身矮胖,流下绘三朵君子兰状的花草,花草是用硬笔蘸铜绿釉勾勒轮廓和枝茎,用毛笔蘸铜红釉填色。这就要求烧制者必须考虑铜红的呈现条件,掌握在同一烧造条件下铜绿釉与铜红釉的区别,还要掌握烧成温度的高低及氧化还原气氛的强弱,从实物上可以看到,铜红釉发色鲜艳,不少元明清的釉里红都比不上,铜绿釉发色墨绿,作为衬托红花的绿枝是恰到好处的,罩在绿红彩上的青釉也正到火候。还有一件完整的釉下红绿彩葫芦小壶,它上面的红绿彩也是采用的同一技术,只是火候高了一点,将绿彩烧成了黑色。两件实物都显示出长沙窑的窑工不仅已经娴熟地掌握了铜红釉的烧制技术,而且还能够运用同一种金属在不同配方下发出不同颜色的原理烧制出色彩对比强烈的红绿彩。

长沙窑白釉红彩壶,唐朝时称为“茶瓶”,它不仅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在烧青釉的湖南也烧白釉,而且还将高温铜红釉做大色块来装饰白釉瓷器,白地红彩,宛如一条红绸带在白雾中飘动。青釉红斑酒壶,仿大食、安息(在今伊朗高原)等地的金属 器皿而作,酒壶的流很独特,出水口在壶的底部,弯曲而上至壶肩处再有一条起固定作用的小箍,与流相对的壶肩上还有两个铰链,完全是模仿金属制品的特征。当然,本文重视的是器皿上装饰了7块铜红釉的色斑,这些红斑色彩艳丽,仿佛酒壶上镶嵌着一片片玫瑰花瓣,乍一看,还以为是元钧,而实际上却早了400余年。上述两件长沙窑实物的装饰方法以及所使用的装饰釉料难道对宋代的钧窑没有一点影响吗?以前我们只晓得明朝的宣德才开始烧制全身通红的瓷器,现在发现了长沙窑全身高温铜红釉的壶以及带绿苔点的豇豆红,一下子将以高温铜红釉为色釉的历史提前了600余年。

黑彩釉里红芦雁壶,铜红釉容易晕散,用以勾勒芦雁的外形,体现羽毛的质感。黑彩细描芦雁的头、眼、翅膀、山丘和地平线。让不同的金属颜料在同一烧造条件下各自呈色,为后来烧造青花釉里红打下了技术基础,这也是长沙窑的一大贡献。 wWW.tAOCI52.cOM

总之,长沙窑就是我们心路历程的目的地,就是高温铜红釉的源头。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青花釉里红瓷器铜料描绘的方法


青花釉里红瓷器铜料描绘的方法。

我国最早的铜红釉瓷器出现在唐代湖南长沙窑,特点是在瓷胎上用铜描绘文饰,后罩釉高温还原烧成。

元代由各大窑口争奇斗艳的局面,变成以景德镇独占熬头为天下瓷都,并烧创了成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

我国古代瓷器按工艺种类来说,可分为这样几大类:釉上彩、釉下彩、斗彩、色釉、青花釉里红就属其中的釉下彩工艺。

青花釉里红制造工艺难度非常大,古代有人为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导致倾家荡产的下场。因为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特点是在瓷胎上同时用钴和铜两种色料彩绘,然后罩釉经高温烧造还原而成。由于钴和铜两种元素还原的温度不同,工艺掌握难度非常大,所以青花釉里红成功的瓷器很少。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飞红现象,即铜和钴两种料融为一体,或者呈色不分明,显得很模糊。所以,从古到今,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生产使人望而却步。

青花釉里红瓷器铜料描绘主要有下面几种方法:

1、直接用铜料在瓷胎上用线描方法,绘出各种图案文饰。这种描绘方法烧造难度大,经常出现飞红现象。

2、用拔白的方法,即在瓷胎上空出描绘的文饰图案,后用铜料添绘。

3、直接用铜料大面积的添绘文饰图案。

后两种铜料的描绘方法烧造时较少出现飞红现象。青花釉里红瓷器除具备上面特点外,还具备青花瓷器的所有特点。明清两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生产量大,但质量高的器物少。

揭晓长沙窑蓝釉及铜红釉形成之谜


长沙窑兴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时期开始衰落。作为曾经楚国的首都,长沙是浪漫的楚文化荟萃之地。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王墓器物,更是名震寰宇。长沙窑器造型及纹饰独特,变化多端,正是继承了这楚文化的精华。

唐代长沙窑其实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才被发掘出土。根据史载,长沙窑是在其近郊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唐以前烧造的岳州窑器并不带色。长沙窑的特点便是成功地烧造出釉下褐绿纹饰,并以模印贴花、堆塑、镂刻等技法做成器物的装饰。因此,长沙窑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一、长沙窑的烧造工艺

中国陶瓷的烧造有三个进展的过程。最早烧制成功的是始于东汉的青瓷,然后再有白瓷的出现。以颜色釉烧造纹饰的还是始于唐代,而这些釉的带色是以铜或铁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烧造时变化而成。唐三彩和长沙窑器都是利用这种技法烧造而成。

铜或铁在氧化气氛中各自焚化成绿色的氧化铜或褐色的氧化铁。长沙窑乃是在唐代惟一能成功烧造出釉下褐绿彩交流的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突破。

长沙窑依山傍水, 工匠利用山丘坡度的自然形态挖沟建筑龙窑,以便充分利用窑炉坡度的自然抽力,而不需要较高的烟囱,窑内气流和温度可以自然上升。

长沙窑产品大多是以辘轳轮制为主,手捏制成。有雕刻、镂空、堆塑、范模等手法。

从陶瓷残片的胎釉化学成分及烧造情况推算,烧成温度是摄氏1200度(±20度)或1270度(±20度)。

釉和釉彩中氧化亚铁多过氧化铁,可知当时产品大多采用弱还原焰烧成的。

长沙窑陶瓷所使用的原料含70%左右的氧化硅,属富氧化硅原料,含铁1.5%。做釉以磷灰石为熔剂,以铜、 铁等矿石作釉彩着色剂。

产品烧成大多有偏生烧现象,瓷胎断面较粗,无半透明性, 吸水率2-7%,气孔率大于10%,釉层易出现龟裂,用现代分类法应归属于炻器(Stone Ware)类产品,或称半陶半瓷。

二、“黑石号”沉船的长沙窑器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湾发现的唐代沉船“黑石号”,共装有5万多件长沙窑瓷器。有许多由于完善的包装在陶瓮里,完美如新。

在这5万多件长沙窑器里,我们很惊奇地找到了不少带蓝色纹饰的器物,让人以为这又是一批唐青花器出现了。同时,也在同一批出水的瓷器里找到许多红色纹饰的长沙窑器。

青花的主要烧成元素是氧化钴,但科学测试的结果却证明国内出土的长沙窑器并不含钴料,因此“黑石号”沉船的长沙窑器也应不例外,特别是这些蓝釉的发色在表面带有松石绿的色调,釉面上还有一层粉末状的覆盖物。

在唐代,钴料多由中东的波斯等地进口。古埃及常用钴烧成蓝玻璃。但在唐代烧造青花的技巧还不成熟,因此迄今为止在国内还无法找到完整的唐青花器。虽然在黑石号沉船上找到三个完整的青花盘子,是河南巩县的产品,那数目还真是太少,而仍成稀品。那长沙的蓝釉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长沙蓝釉器之谜

在铜釉中如果渗有高分量的磷酸盐,而氧化铝的成份又低,那在高温烧成后表面釉色总泛上青蓝的色调,而过去还当这是钴料烧成的。长沙窑像中国其它瓷器,常就地采用漫山遍野的凤尾草作为釉料,凤尾草含氧化钙,又带有磷酸盐,在烧成后铜釉的纹饰便带松石绿的色层。

含氧化钙多的釉水也称石灰釉,在高温中烧成透明的松石绿表层,但石灰釉在高温中的黏度低,容易流淌,因此不好控制。在这种乳浊白釉中加入铜釉,高温烧成便更容易烧成蓝釉,与铜绿相辉映而成松石绿或孔雀绿。但由于釉的流淌强而不易成色,这就说明了长沙窑的蓝釉器为数不多。蓝色的形成并不是釉料所致,而其实是一种光线反射的蓝,这种蓝釉器常被误认为火度不够的畸形产物,但这类变态的器物因为稀有及美丽,却为收藏家所钟爱。在蓝釉中的乳浊物是磷酸盐造成,在冷却过程中磷会把釉中的钙与硅分隔成不可相熔的两层玻化物,却又胶化成一体的“玻璃中的玻璃”,这种现象在陶瓷科技上又称为“液——液分相釉”。对长沙窑器来说,这两种液相中,一为氧化钙,是相连成连续性的液浆,而另一液相则为氧化硅,是包含在钙的液浆中的无数孤立颗粒。这些小颗粒都很微细,直径不到0.08微米(um),比光波中蓝光的波长(0.4-0.5微米um)还细,由于光波中的干涉作用,便析出一股短波光谱中的蓝色的光,使得长沙窑器的釉中泛蓝而看似蓝色的颜料。这种原理就像列理(Rayleigh Scattering)散射现象。天空的蓝,就是因阳光在透过大气层的水蒸气分子时,由于这些分子微粒细小,而阳光以大角度散射到地面的光线,根据列理定律,常以短波长的光谱为最有效,也就是蓝光那一端,因此天空常呈现一片蔚蓝。

上述这种长沙窑器的液—液分相釉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范围,主要特点是含硅多,含铝少,而磷含量也比较高,在烧成后以较慢的冷却速度降温,会分离成两个成份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无数孤立小液滴形成分散于另一个连续性的液浆里(就好像油和水,互不交溶,但一摇晃,油便在水中散成孤立的颗粒状)。孤立小液滴的大小一般小于0.2微米(1000微米=1毫米),因此波长更短的蓝光容易受到散射。中国历代高温釉中有不少属于液—液分相釉,例如长沙窑、钧窑、龙泉、天目及吉州窑,都带有明显乳浊感和蓝色乳光现象。钧窑的天青釉就是典型的乳光釉。

在陶瓷科技分析上也把这种蓝釉乳光的现象称为窑变。窑变釉的产生则建立于液—液分相的成功。因窑变产生蓝光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釉层要厚;

2)适度温度烧成后慢速冷却;

3)乳浊相(由磷酸盐化鲜而成)诱发液—液分相;

4)在分相液中的孤立小液滴必须小于1微米,而釉中多硅少铝。

长沙窑的纹饰,只有在烧造时符合这四个条件,才能转蓝,而且蓝光都集中在厚釉的地方。

如果提高烧成温度或加快冷却时间,釉中的分相小液滴逐渐回熔,孤立相和连续相合而为一,分相釉变成了透明釉,那就不再泛出蓝光了。

蓝色常令人联想起深不可测的大海,而对长居沙漠之中的中东人来说,蓝色的大海令他们心驰神往,因此他们对蓝色情有独钟。长沙的窑工抓住了中东顾客的心理,因此尽量烧造蓝釉的器物以作竞销。最出名的例子便是一个执壶,由蓝色与褐色的联珠纹串成连绵不断的圆圈,颇似波斯地毯的构图。很明显,烧造蓝釉器是窑工们以窑变法尝试烧造成的。所以蓝釉器应当被珍赏而不该当成烧造失败的废品。

四、长沙铜红釉之谜

中国陶瓷用铜作为红色釉彩的着色剂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在长沙窑的遗址中发现带有红彩的瓷片,但数量很少。有些长沙窑绿彩的边缘部分也会出现红彩,还有些绿彩中存在着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或流纹。

铜红彩对气氛、温度、铜含量等工艺因素极为敏感,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红,若稍有偏离,就得不到真正的红色或红色根本不出现。长沙窑铜红彩的出现说明当时窑炉内某些部位的温度和气氛条件有时还比较合适,但由于还不能完全掌握这些条件并加以有效的控制,故铜红彩烧成功的很少,多数带有偶然性质。

尽管如此,长沙窑的窑工首先发现了铜红,并有意识地进行试验,所以铜红釉的起源应归功于他们。唐代以后,又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探索,到宋代时河南的钧窑才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开始大量生产带有红斑或紫红斑的钧瓷。

这次在“黑石号”沉船上竟然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红釉纹饰器物,纹饰颜色鲜红亮润,真个令人大跌眼镜。

铜的着色剂在釉料中若在氧化(即含氧多的火窑)气氛中燃烧,会烧成氧化铜的绿彩。但如果铜在还原(即缺氧情况)气氛中燃烧,则会成为带红色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宋代的钧窑,也许窑灰掉落在胎体上,而窑灰中的铜杂质在窑里密烧时偶然还原成红斑,成为钧窑的一大特色。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早在唐代,长沙窑工便已有意识的烧制成功红釉器,改写了中国陶瓷红釉烧造的历史。铜红的产生,和烧窑条件息息相关。长沙窑是建在斜坡的龙窑里烧制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松木烧得猛,升温快。因此在火膛口一烧,便顺着强风往窑里涌入,由于风的拉力,使得窑里出现段落性的真空,更因升温快而使得窑膛内充塞浓烟、灰烬飞扬,在闷闭的熏烟里氧气供应不足,因此长沙窑器里的氧化铜便被还原为红彤彤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红釉器的烧制技术还是要延至14世纪以后的元明时代才基本上被窑工掌握。即使如此,一件烧得成功的明代釉里红器物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还是喊出天价。

因此,“黑石号”沉船上有限数量的红釉长沙器的确是为陶瓷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

五、长沙窑中的宗教纹饰

唐代长沙窑陶工们也以釉下彩描绘了鸟、鱼、龙、鹿、蔓草纹、树木山水,以及许多伊斯兰教的可兰经经文书法。其中一些纹饰如摩羯(鱼形)、钟及桫椤树又是佛教的代表。其描绘手法简洁自然,生动有趣,很好地融合了两种宗教的精神,均衡而不冲突。

在“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长沙窑特殊纹饰与国内出土的相比较,更有其独特之处,略述如下:

(一)、佛教的纹饰

佛教早在西汉便已传入中国,到了唐代更为鼎盛。我们在“黑石号”沉船上发现许多绘上“”字和钟形的图纹,或是模印贴花堆塑:

1)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碗,绘上各种形状的莲花,有工笔精细繁复的,有抽象流线图腾式样的。

2)桫椤树(学名:Cyathea Spinulosa):桫椤的形象,常以模印贴花堆塑在执壶的肩部。桫椤是史前就已生长的树蕨,是活的生物化石。它的叶子深绿色而呈锯齿状,初长时常成弓形,其细瘦的树干可长至20尺之高。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是在两株桫椤树下涅磐的,因此桫椤被当成佛教的圣树,在纹饰上常以笼状的篱笆围起,免其遭破坏。

3)摩羯:是龙头卷鼻的鱼形神话动物,应是菩萨的坐骑,喜张开大口,希望能衔住大众以宣扬佛理。

4)狮形模印贴花或浮雕:也常在执壶上出现,代表佛祖诵经时声音响彻云霄,有如狮子大吼。

5)灵芝或云朵的纹饰:代表长寿,也是佛门的如意象征。

(二)、伊斯兰教的纹饰

为了迎合中东国家回教徒的审美习惯,长沙机灵的窑工们巧妙地把可兰经的书法绘成纹饰,许多碗具也画上回教徒崇尚的几何图形,是“黑石号”沉船里大量器物的主要特点:

1)抽象的几何图形在“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器上多见,准备远销到阿拉伯市场。在一些执壶上,蓝褐色的璎珞纹呈联珠状圈圈相绕,同时长方形或菱形图案也多见,很像典型的波斯丝织地毯上的花纹。卷草纹或旋转纹以线条描就,表示一种动力。还有烟花纹更表达节日快乐的气氛。回教徒不许膜拜偶像或任何动物形象,因此以几何图形为代表。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清真寺里一片空荡荡,就只有墙上绘有几何纹饰的原因吧。

2)阿拉伯可兰经常以歌颂其真主阿拉的文字以生动的图形绘在器物上。

3)椰枣的图形常以模印贴花堆塑出现在执壶肩上。椰枣在中东国家多有种植,而椰枣的果实如枣,甜而多汁,是当地人民所爱吃的美食,也是他们的农产经济来源之一。长沙窑陶工投其所好,画上此树以促销产品。一般人不察,常把纹饰上的枣子当葡萄,殊不知椰枣的羽状复叶与葡萄的巴掌形开裂的叶片是迥然不同的。

六、结语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揭开了唐代中国与中东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商的谜底,让我们对唐代的经商途径大开眼界。至今,这是在亚洲印度尼西亚海域里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条沉船。它揭露了中国与中东国家早在1200年前就已频密的接触,在商业上的交往更是大放异彩。这批“黑石号”沉船上的6万多件货品不单具有可炫耀的历史价值,更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批沉船的货物现已落户新加坡。不久,新加坡将建一座“新加坡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将沉船的货品长期展览,以供世人一睹这批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珍品。

长沙窑的烧造工艺及蓝釉、铜红釉之谜(下)


尽管如此,长沙窑的窑工首先发现了铜红,并有意识地进行试验,所以铜红釉的起源应归功于他们。唐代以后,又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探索,到宋代时河南的钧窑才初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烧造技术,开始大量生产带有红斑或紫红斑的钧瓷。

这次在“黑石号”沉船上竟然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红釉纹饰器物,纹饰颜色鲜红亮润,真个令人大跌眼镜。

铜的着色剂在釉料中若在氧化(即含氧多的火窑)气氛中燃烧,会烧成氧化铜的绿彩。但如果铜在还原(即缺氧情况)气氛中燃烧,则会成为带红色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宋代的钧窑,也许窑灰掉落在胎体上,而窑灰中的铜杂质在窑里密烧时偶然还原成红斑,成为钧窑的一大特色。可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早在唐代,长沙窑工便已有意识的烧制成功红釉器,改写了中国陶瓷红釉烧造的历史。铜红的产生,和烧窑条件息息相关。

长沙窑是建在斜坡的龙窑里烧制的,主要燃料是松木。松木烧得猛,升温快。因此在火膛口一烧,便顺着强风往窑里涌入,由于风的拉力,使得窑里出现段落性的真空,更因升温快而使得窑膛内充塞浓烟、灰烬飞扬,在闷闭的熏烟里氧气供应不足,因此长沙窑器里的氧化铜便被还原为红彤彤的氧化亚铜或铜离子。红釉器的烧制技术还是要延至14世纪以后的元明时代才基本上被窑工掌握。即使如此,一件烧得成功的明代釉里红器物在国际拍卖市场上还是喊出天价。

因此,“黑石号”沉船上有限数量的红釉长沙器的确是为陶瓷史上掀开了新的篇章。

五、长沙窑中的宗教纹饰

唐代长沙窑陶工们也以釉下彩描绘了鸟、鱼、龙、鹿、蔓草纹、树木山水,以及许多伊斯兰教的可兰经经文书法。其中一些纹饰如摩羯(鱼形)、钟及桫椤树又是佛教的代表。其描绘手法简洁自然,生动有趣,很好地融合了两种宗教的精神,均衡而不冲突。

在“黑石号”沉船上发现的长沙窑特殊纹饰与国内出土的相比较,更有其独特之处,略述如下:

(一)、佛教的纹饰

佛教早在西汉便已传入中国,到了唐代更为鼎盛。我们在“黑石号”沉船上发现许多绘上“”字和钟形的图纹,或是模印贴花堆塑:

1)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碗,绘上各种形状的莲花,有工笔精细繁复的,有抽象流线图腾式样的。

2)桫椤树(学名:Cyathea Spinulosa):桫椤的形象,常以模印贴花堆塑在执壶的肩部。桫椤是史前就已生长的树蕨,是活的生物化石。它的叶子深绿色而呈锯齿状,初长时常成弓形,其细瘦的树干可长至20尺之高。据佛经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是在两株桫椤树下涅磐的,因此桫椤被当成佛教的圣树,在纹饰上常以笼状的篱笆围起,免其遭破坏。

3)摩羯:是龙头卷鼻的鱼形神话动物,应是菩萨的坐骑,喜张开大口,希望能衔住大众以宣扬佛理。

4)狮形模印贴花或浮雕:也常在执壶上出现,代表佛祖诵经时声音响彻云霄,有如狮子大吼。

5)灵芝或云朵的纹饰:代表长寿,也是佛门的如意象征。

(二)、伊斯兰教的纹饰

为了迎合中东国家回教徒的审美习惯,长沙机灵的窑工们巧妙地把可兰经的书法绘成纹饰,许多碗具也画上回教徒崇尚的几何图形,是“黑石号”沉船里大量器物的主要特点:

1)抽象的几何图形在“黑石号”沉船上的长沙窑器上多见,准备远销到阿拉伯市场。在一些执壶上,蓝褐色的璎珞纹呈联珠状圈圈相绕,同时长方形或菱形图案也多见,很像典型的波斯丝织地毯上的花纹。卷草纹或旋转纹以线条描就,表示一种动力。还有烟花纹更表达节日快乐的气氛。回教徒不许膜拜偶像或任何动物形象,因此以几何图形为代表。大概这就是为什么清真寺里一片空荡荡,就只有墙上绘有几何纹饰的原因吧。

2)阿拉伯可兰经常以歌颂其真主阿拉的文字以生动的图形绘在器物上。

3)椰枣的图形常以模印贴花堆塑出现在执壶肩上。椰枣在中东国家多有种植,而椰枣的果实如枣,甜而多汁,是当地人民所爱吃的美食,也是他们的农产经济来源之一。长沙窑陶工投其所好,画上此树以促销产品。一般人不察,常把纹饰上的枣子当葡萄,殊不知椰枣的羽状复叶与葡萄的巴掌形开裂的叶片是迥然不同的。

六、结语

“黑石号”沉船的发现揭开了唐代中国与中东国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经商的谜底,让我们对唐代的经商途径大开眼界。至今,这是在亚洲印度尼西亚海域里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条沉船。它揭露了中国与中东国家早在1200年前就已频密的接触,在商业上的交往更是大放异彩。这批“黑石号”沉船上的6万多件货品不单具有可炫耀的历史价值,更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批沉船的货物现已落户新加坡。不久,新加坡将建一座“新加坡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并将沉船的货品长期展览,以供世人一睹这批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珍品。

长沙窑的烧造工艺及蓝釉、铜红釉之谜(上)


长沙窑兴盛于中、晚唐时期,五代时期开始衰落。作为曾经楚国的首都,长沙是浪漫的楚文化荟萃之地。1974年出土的马王堆汉王墓器物,更是名震寰宇。长沙窑器造型及纹饰独特,变化多端,正是继承了这楚文化的精华。

唐代长沙窑其实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才被发掘出土。根据史载,长沙窑是在其近郊岳州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在唐以前烧造的岳州窑器并不带色。长沙窑的特点便是成功地烧造出釉下褐绿纹饰,并以模印贴花、堆塑、镂刻等技法做成器物的装饰。因此,长沙窑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一、长沙窑的烧造工艺

中国陶瓷的烧造有三个进展的过程。最早烧制成功的是始于东汉的青瓷,然后再有白瓷的出现。以颜色釉烧造纹饰的还是始于唐代,而这些釉的带色是以铜或铁的金属氧化物在高温烧造时变化而成。唐三彩和长沙窑器都是利用这种技法烧造而成.

铜或铁在氧化气氛中各自焚化成绿色的氧化铜或褐色的氧化铁。长沙窑乃是在唐代惟一能成功烧造出釉下褐绿彩交流的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突破。

长沙窑依山傍水, 工匠利用山丘坡度的自然形态挖沟建筑龙窑,以便充分利用窑炉坡度的自然抽力,而不需要较高的烟囱,窑内气流和温度可以自然上升。

长沙窑产品大多是以辘轳轮制为主,手捏制成。有雕刻、镂空、堆塑、范模等手法。

从陶瓷残片的胎釉化学成分及烧造情况推算,烧成温度是摄氏1200度(±20度)或1270度(±20度)。

釉和釉彩中氧化亚铁多过氧化铁,可知当时产品大多采用弱还原焰烧成的。

长沙窑陶瓷所使用的原料含70%左右的氧化硅,属富氧化硅原料,含铁1.5%。做釉以磷灰石为熔剂,以铜、 铁等矿石作釉彩着色剂。

产品烧成大多有偏生烧现象,瓷胎断面较粗,无半透明性, 吸水率2-7%,气孔率大于10%,釉层易出现龟裂,用现代分类法应归属于炻器(Stone Ware)类产品,或称半陶半瓷。

二、“黑石号”沉船的长沙窑器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湾发现的唐代沉船“黑石号”,共装有5万多件长沙窑瓷器。有许多由于完善的包装在陶瓮里,完美如新。

在这5万多件长沙窑器里,我们很惊奇地找到了不少带蓝色纹饰的器物,让人以为这又是一批唐青花器出现了。同时,也在同一批出水的瓷器里找到许多红色纹饰的长沙窑器。

青花的主要烧成元素是氧化钴,但科学测试的结果却证明国内出土的长沙窑器并不含钴料,因此“黑石号”沉船的长沙窑器也应不例外,特别是这些蓝釉的发色在表面带有松石绿的色调,釉面上还有一层粉末状的覆盖物。

在唐代,钴料多由中东的波斯等地进口。古埃及常用钴烧成蓝玻璃。但在唐代烧造青花的技巧还不成熟,因此迄今为止在国内还无法找到完整的唐青花器。虽然在黑石号沉船上找到三个完整的青花盘子,是河南巩县的产品,那数目还真是太少,而仍成稀品。那长沙的蓝釉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长沙蓝釉器之谜

在铜釉中如果渗有高分量的磷酸盐,而氧化铝的成份又低,那在高温烧成后表面釉色总泛上青蓝的色调,而过去还当这是钴料烧成的。长沙窑像中国其它瓷器,常就地采用漫山遍野的凤尾草作为釉料,凤尾草含氧化钙,又带有磷酸盐,在烧成后铜釉的纹饰便带松石绿的色层。

含氧化钙多的釉水也称石灰釉,在高温中烧成透明的松石绿表层,但石灰釉在高温中的黏度低,容易流淌,因此不好控制。在这种乳浊白釉中加入铜釉,高温烧成便更容易烧成蓝釉,与铜绿相辉映而成松石绿或孔雀绿。但由于釉的流淌强而不易成色,这就说明了长沙窑的蓝釉器为数不多。蓝色的形成并不是釉料所致,而其实是一种光线反射的蓝,这种蓝釉器常被误认为火度不够的畸形产物,但这类变态的器物因为稀有及美丽,却为收藏家所钟爱。

在蓝釉中的乳浊物是磷酸盐造成,在冷却过程中磷会把釉中的钙与硅分隔成不可相熔的两层玻化物,却又胶化成一体的“玻璃中的玻璃”,这种现象在陶瓷科技上又称为“液——液分相釉”。对长沙窑器来说,这两种液相中,一为氧化钙,是相连成连续性的液浆,而另一液相则为氧化硅,是包含在钙的液浆中的无数孤立颗粒。这些小颗粒都很微细,直径不到0.08微米(um),比光波中蓝光的波长(0.4-0.5微米um)还细,由于光波中的干涉作用,便析出一股短波光谱中的蓝色的光,使得长沙窑器的釉中泛蓝而看似蓝色的颜料。这种原理就像列理(Rayleigh Scattering)散射现象。天空的蓝,就是因阳光在透过大气层的水蒸气分子时,由于这些分子微粒细小,而阳光以大角度散射到地面的光线,根据列理定律,常以短波长的光谱为最有效,也就是蓝光那一端,因此天空常呈现一片蔚蓝。

上述这种长沙窑器的液—液分相釉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范围,主要特点是含硅多,含铝少,而磷含量也比较高,在烧成后以较慢的冷却速度降温,会分离成两个成份不同,互不混溶的液相,其中一相以无数孤立小液滴形成分散于另一个连续性的液浆里(就好像油和水,互不交溶,但一摇晃,油便在水中散成孤立的颗粒状)。孤立小液滴的大小一般小于0.2微米(1000微米=1毫米),因此波长更短的蓝光容易受到散射。中国历代高温釉中有不少属于液—液分相釉,例如长沙窑、钧窑、龙泉、天目及吉州窑,都带有明显乳浊感和蓝色乳光现象。钧窑的天青釉就是典型的乳光釉。

在陶瓷科技分析上也把这种蓝釉乳光的现象称为窑变。窑变釉的产生则建立于液—液分相的成功。因窑变产生蓝光须具备以下条件:

1)釉层要厚;

2)适度温度烧成后慢速冷却;

3)乳浊相(由磷酸盐化鲜而成)诱发液—液分相;

4)在分相液中的孤立小液滴必须小于1微米,而釉中多硅少铝。

长沙窑的纹饰,只有在烧造时符合这四个条件,才能转蓝,而且蓝光都集中在厚釉的地方。

如果提高烧成温度或加快冷却时间,釉中的分相小液滴逐渐回熔,孤立相和连续相合而为一,分相釉变成了透明釉,那就不再泛出蓝光了。

蓝色常令人联想起深不可测的大海,而对长居沙漠之中的中东人来说,蓝色的大海令他们心驰神往,因此他们对蓝色情有独钟。长沙的窑工抓住了中东顾客的心理,因此尽量烧造蓝釉的器物以作竞销。最出名的例子便是一个执壶,由蓝色与褐色的联珠纹串成连绵不断的圆圈,颇似波斯地毯的构图。很明显,烧造蓝釉器是窑工们以窑变法尝试烧造成的。所以蓝釉器应当被珍赏而不该当成烧造失败的废品。

四、长沙铜红釉之谜

中国陶瓷用铜作为红色釉彩的着色剂最早见于唐代的长沙窑。在长沙窑的遗址中发现带有红彩的瓷片,但数量很少。有些长沙窑绿彩的边缘部分也会出现红彩,还有些绿彩中存在着肉眼不易分辨的红色斑点或流纹。

铜红彩对气氛、温度、铜含量等工艺因素极为敏感,只有在这些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铜红,若稍有偏离,就得不到真正的红色或红色根本不出现。长沙窑铜红彩的出现说明当时窑炉内某些部位的温度和气氛条件有时还比较合适,但由于还不能完全掌握这些条件并加以有效的控制,故铜红彩烧成功的很少,多数带有偶然性质。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一 概述

古钧瓷是中国的名窑奇珍,产于河南禹县,是宋代(公元<960—1270年)五大名窑之一。钧瓷以祭禹王的钧台而得名,“古钧台,得名始于夏,夏启大飨诸候于钧台,大飨诸候于台”,杰筑倾宫。

禹县战国叫阳翟;伪齐升颖顺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名颖顺,二十四年更名为钧州。一些人以为钧瓷是因钧州而得名,是钧瓷的代表,是错误的。从“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八挂洞”周围<30万平方米的古代堆集层3和对96座古代钧窑遗址的调查4来看都充分证明,钧瓷发源于唐朝,而盛产于宋代,并以北宋、徽宋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1119年)为盛期。

北宋末年,由于辽金入侵,社会动乱,名盛中外的古代钧窑也随之瓦解,据传说当时部分钧窑艺人随宋室南迁,把钧瓷生产技艺传入江南。后来在江西、广东、宜兴等产瓷区发展了许多钧瓷分枝。查由于南北方窑炉结构不同,原料性能各异,并在继承中都有较大改进,所以各地钧窑产品也都各具有自己的特点,使铜红窑变釉系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成为铜红窑变釉后起之秀,其中以景德镇钧窑为最,相继发明了本色釉(钧红、郎窑红、美人醉、祭红);窑变花釉(宋钧花釉、郎红花釉、钧红花釉);釉里红<<5>等三大分系十数个品种,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继钧台窑之后列为世界之冠。

一、古钧瓷釉与近代铜红釉的异同

古钧瓷釉和铜红釉都是以铜为主要呈色元素,均属铜红窑变釉系统,这是其共同点,但因时间与地点、原料与工艺的不同,产生了时代与地区的独立风格。现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成工艺两个方面探讨其因果。

1、釉的化学组成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以<19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钧瓷釉(见表1)与7个仿钧釉(见表2)和21个近代铜红釉(见表3)的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综合分析。

(1) 古钧瓷釉的磷、钛含量比仿钧釉和铜红釉都偏高。古钧瓷釉式中

2O5是<0.0141—0.0248,TiO2是0.0093—0.0255。仿钧釉式中P2O5是0.0017—0.0150,TiO2是0.0036—0.0113。铜红釉式中P2O5是0.000004—0.0030,TiO2是0.00005—0.0033。磷、钛含量的不同是造成艺术风格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的磷、钛含量是促使古钧釉液相分相的主要因素。多种不相溶混的玻璃相所形成的球形体,因其光学性质的不同,反映出柔润似玉的釉面光泽。

(2) 古钧釉和仿钧釉含铅、硼极微,而铜红釉式中含是0.0010—0.1894,B2O3是0.0001—0.0016。这是古今钧釉和铜红釉在色调上产生差别的主要因素。后者所以能产生光亮的鲜红色调,铅和硼在釉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古钧釉式中CaO是0.0021—0.0224。仿钧釉式CuO是0.0013—0.0311,有上升趋势.铜红釉式中是0.0105—0.0799,最高。从三者含铜量相差很大,但都能呈色的事实,说明含铜量不是影响呈色的主要因素。从有些古今钧釉含铜量近似,而呈色千变万化的现象,证明铜红呈色应取决于铜在釉中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据铜的氧化还原电势理论,我们同意的看法即<:铜红玻璃熔体在高温时以Cu+2、CuO、+、2O及五种形式存在。当条件有所变化,五者之间平衡移动,可能引起一种或多种消失而产生不同颜色和现象。结合工艺试验我们认为:古钧瓷釉青兰居多,紫红次之,彩色多变,应以Cu+2和Cu2O为呈色主因素。近代铜红釉以红紫居多,应以Cu2O和Cu0为呈色主因素,Cu+2为辅助成色因素。附表1、2、<3列于后。

(4) 古钧釉的硅铝比(见表4a)是10.70—13.30,仿钧釉的硅铝比(见表4b)是<9.60—12.40。铜红釉的硅铝比(见表4c)一般是7.5280—14.1473,个别高的达32.6095。

从硅铝比数值来看,钧瓷釉最低,由于含量的相对增高,不利于釉系的液相分离和呈色,这也是古钧和仿钧难烧,上乘产品极少的原因之一。

(5)综合分类与剖析:

从化学组成来分类古钧釉、仿钧釉和一部分铜红釉属于钙釉。另一部分铜红釉属于灰铅釉和铅釉。钙釉创于“商周”,成熟于后世。铅釉首见“汉陶”盛行于“唐代”。二者均为中国陶瓷釉熔剂技术源远流长的品种,并流传沿用至今。铜被引入釉中系古钧窑所首创,它在古瓷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人为专工”的典型,钧台窑代表着古钧窑技精艺巧的高峰。铜红釉在古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高温熔块(例如:铅锡晶料;红、绿、白烧料)。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发展许多具有特色的铜红窑变釉系的新品种。

表1 古钧瓷釉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表

N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O

CuO

TiO2

SnO2

P2O5

K2O

Na2O

1

4.0278

0.3506

0.0347

0.1291

0.6532

0.0104

0.0198

0.1281

0.0896

2

4.4147

0.4014

0.0394

0.1167

0.6528

00114

0.0212

0.1376

0.0929

3

4.3407

0.3889

0.0333

0.1470

0.6237

0.0030

0.0093

0.0248

0.1450

0.0837

4

4.3038

0.3919

0.0533

0.0481

0.7032

0.0144

0.0211

0.1517

0.0889

5

4.8566

0.3871

0.0496

0.0918

0.6775

0.0183

0.0053

0.0195

0.1933

0.0795

6

4.6882

0.3151

0.0498

0.0883

0.7129

0.0032

0.0255

0.0131

0.0147

0.1629

0.0870

7

4.7771

0.3803

0.0510

0.1096

0.6470

0.0032

0.0181

0.0028

0.0193

0.2024

0.0808

8

4.5987

0.3715

0.0620

0.0808

0.6712

0.0224

0.0204

0.0106

0.0161

0.2024

0.0670

9

4.7300

0.3824

0.0588

0.0824

0.6744

0.0056

0.0208

0.0040

0.0156

0.2012

0.0374

10

4.7338

0.3772

0.0546

0.0955

0.6868

0.0202

0.0186

0.0243

0.0194

0.1837

0.0354

11

4.5950

0.3650

0.0528

0.1021

0.6784

0.0063

0.0176

0.0137

0.0172

0.1841

0.0410

12

4.4277

0.3521

0.0544

0.0937

0.7106

0.0128

0.0189

0.0125

0.0160

0.1547

0.0410

13

4.3671

0.3485

0.0540

0.1016

0.7193

0.0041

0.0145

0.0026

0.0149

0.1437

0.0391

14

4.5089

0.3743

0.0655

0.0717

0.7421

0.0093

0.0193

0.0081

0.0158

0.1565

0.0394

15

4.2264

0.3725

0.0309

0.0585

0.7067

0.0178

0.0211

0.1890

0.0455

16

4.5790

0.4014

0.0563

0.0488

0.7477

0.0150

0.0205

0.0083

0.0201

0.1912

0.0420

17

5.3128

0.4000

0.0295

0.0755

0.6820

0.0108

0.0226

0.1445

0.0340

18

3.9673

0.3445

0.0482

0.0640

0.7244

0.0227

0.0141

0.1638

0.0348

19

4.0429

0.3322

0.0232

0.0771

0.7119

0.0021

0.0100

0.0159

0.0861

0.0408

表2 仿古钧瓷釉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表

N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O

MnO2

CoO

CuO

TiO2

SnO2

P2O5

K2O

Na2O

ZnO

20

2.3356

0.2293

0.0136

0.1221

0.5916

0.0012

0.0233

0.0097

0.0060

0.1134

0.1069

21

2.4640

0.2571

0.0165

0.1195

0.5878

0.0002

0.0311

0.0067

0.0062

0.1800

0.1126

22

4.5610

0.4009

0.0120

0.0894

0.5940

0.0193

0.0104

0.0143

0.0021

0.3030

0.0135

23

5.0690

0.4149

0.0218

0.0331

0.8025

0.0013

0.0113

0.0017

0.0114

0.0130

24

2.4067

0.2073

0.0146

0.1231

0.5725

0.0019

0.0019

0.0116

0.0081

0.0053

0.1625

0.1414

25

3.0100

0.2791

0.0161

0.1104

0.5343

0.0014

0.0022

0.0114

0.0096

0.0056

0.2141

0.1407

0.0006

26

4.9112

0.3954

0.0401

0.1509

0.6363

0.0036

0.0150

0.1659

0.0470

表3 铜红釉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表

N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O

BaO

PbO

MnO2

CoO

CuO

TiO2

SnO2

P2O5

B2O3

K2O

NaO

27

2.6221

0.1534

0.0068

0.0298

0.4485

0.189

0.0019

0.0334

0.0456

0.0002

0.0016

0.0920

0.2311

28

2.6637

0.22570

0.0143

0.1042

0.4213

0.0676

0.0169

0.00007

0.0164

0.0026

0.0070

0.0005

0.0005

0.9580

0.3030

29

3.3900

0.2777

0.0099

0.0498

0.5822

0.0752

0.00001

0.0297

0.0074

0.0002

0.0811

0.109

30

2.5196

0.0233

0.0055

0.1005

0.5057

0.0009

0.0146

0.0411

0.00016

0.0732

0.2783

31

0.0404

0.3953

0.0096

0.0603

0.6771

0.00005

0.0101

0.0033

0.00019

0.1393

0.1231

32

2.5991

0.3288

0.0011

0.0514

0.7109

0.0001

0.0010

0.0001

0.0001

0.0135

0.0005

0.0001

0.0001

0.0519

0.1843

33

2.7213

0.3266

0.0108

0.0453

0.6960

0.002

0.00002

0.0139

0.0001

0.0002

0.0512

0.2039

34

3.1869

0.3916

0.0132

0.0459

0.6502

0.0020

0.00029

0.0126

0.0005

0.00005

0.0003

0.0627

0.2387

35

3.9996

0.5313

0.0164

0.0519

0.6086

0.0114

0.0001

0.0794

0.2399

36

3.2481

0.4000

0.0111

0.0822

0.7228

0.0015

0.0171

0.0201

0.0837

0.1095

37

3.2240

0.4262

0.0132

0.0541

0.6606

0.0105

0.0006

0.0001

0.0682

0.2116

38

3.2066

0.4160

0.0130

0.0553

0.6657

0.019

0.00005

0.0002

0.0696

0.2092

39

2.9630

0.2164

0.0091

0.0333

0.5065

0.0727

0.0013

0.0299

0.0002

0.0013

0.1004

0.2833

40

3.7446

0.2893

0.0098

0.0302

0.4356

0.1011

0.0001

0.0366

0.0030

0.0013

0.1602

0.2713

41

3.3614

0.2376

0.0089

0.0263

0.2640

0.0900

0.00015

0.0284

0.0003

0.0012

0.1535

0.4048

42

2.5666

0.2040

0.0098

0.0727

0.4862

0.1705

0.0008

0.0408

0.0019

0.1255

0.4448

43

1.9906

0.1899

0.0063

0.1369

0.6735

0.0489

0.0799

0.0072

0.0550

0.0854

44

2.9071

0.1287

0.0063

0.0392

0.4223

0.1877

0.0001

0.0409

0.0002

0.0011

0.1688

0.1805

45

2.5969

0.3282

0.1114

0.0516

0.7105

0.0001

0.0013

0.00002

0.0002

0.0170

0.0001

0.0003

0.0002

0.0579

0.1845

46

0.5026

0.0281

0.0024

0.0444

0.8825

0.9290

0.0049

0.0011

0.0316

0.0361

47

0.3426

0.0105

0.0006

0.0207

0.8883

0.00126

0.3522

0.0030

0.0052

0.0825

附表1、2、3的说明:

① 附表1的数据,是以釉中K2O、Na2O、CaO、MgO的当量数之和作为1计算得。

② 附表2的数据,是以釉中K2O、Na2O、CaO、MgO、ZnO的当量数之和作为1计算得。

③ 附表3的数据,是以釉中K2O、Na2O、CaO、MgO、PbO、B2O3的当量数之和作为1计算而得。

④ 表3中序号44是钧花釉,46、47为美人醉。

从含量看,古钧釉为0.6237—0.7477,最高,钫钧釉一般在<0.5343—0.6363之间,有下降趋势<.铜红釉是0.0213—0.6771,最低.这个差异首先是因为铜红釉引入了不同种类的高温熔块,其次也可能与灰源不同有关.古所谓“釉无灰不成”的灰是指植物灰而言,这可从三者釉中磷含量的差别得到旁证。古钧釉含

2O5高限为<0.248,仿钧釉是0.0150,铜红釉是0.0030,这个差异取决于灰源的不同。北方干寒盛产白杨,白杨灰可能为古钧釉的灰源,此灰

2O5含量为<13.30%,CaO含量是<66.50%.古钧釉含

2O5低限值是<0.0147,降低值为<0.0101,这可能因阔叶树灰所致<.灰有生灰和熟灰之分,用量波动在20~70%之间(灰的化学组成见表<5)。

附表<4说明:

①氧比数据是以釉的当量数为基础计算而得。

②氧比铵公式计算

③硅铝比数据是以釉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为基础计算而得。

④硅铝比按公式计算

表4a 古钧瓷釉的氧比与硅铝比

序号

氧比

硅铝比

序号

氧比

硅铝比

1

3.7921

11.5

11

4.1362

12.6

2

3.8570

11.0

12

4.0322

12.6

3

3.8897

11.2

13

3.9987

12.5

4

4.3038

11.0

14

3.9296

12.0

5

4.2676

12.5

15

3.8885

11.3

6

4.1823

12.5

16

3.8917

11.4

7

4.2192

12.6

17

4.7018

13.3

8

4.0208

12.4

18

3.6964

10.7

9

4.1163

11.4

19

3.9579

12.2

10

4.1762

12.6

表4b 仿钧瓷釉的氧比与硅铝比

序号

氧比

硅铝比

序号

氧比

硅铝比

20

2.6956

10.2

24

2.8941

11.6

21

2.6853

9.6

25

3.1960

10.8

22

4.0499

11.3

26

4.2941

12.4

23

4.0859

10.7

表4c 铜红釉的氧比与硅铝比

序呈

氧比

硅铝比

序号

氧比

硅铝比

27

3.5363

7.0971

38

3.3002

7.7058

28

3.1091

11.8099

39

3.4681

13.6922

29

3.5823

12.8182

40

3.8678

13.9049

30

3.1707

11.2734

41

3.8113

14.1473

31

2.5773

8.7797

42

3.1837

12.5814

32

1.7144

7.9132

43

2.3961

10.4824

33

1.8962

8.3353

44

4.0243

22.5882

34

1.9737

8.1174

45

2.5519

7.9000

35

3.0130

7.5280

46

0.5263

17.8861

36

2.8991

8.1203

47

0.4936

32.6095

37

2.7860

7.6115

2.烧成工艺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烧成工艺作为外因的条件也是关键的一环。同一种钧釉在低温慢速情况下烧成,其试品光泽柔润,成兰青色率很高。在高温快速情况下烧成,试品鲜艳而光亮,成红紫率大幅度提高。由此可证明,内因与条件不可偏废一方。特别是有铜参加反应的釉系中(因铜在还原气氛中非常灵敏)外因条件尤其重要,更应重视。以钧台窑与景德镇钧窑作对比:从钧台窑的结构来看,烟囱与火床位差小,几何压头低,烧成中气体流速、负压、升温速度也都较低,虽然古钧釉氧比很高(见表<4a)是3.6964-4.7018,需要较高温度烧成,但限于窑炉结构的特点,其烧制古钧瓷必须是采取降低烧成温度和延长烧成时间的工艺措施来完成。这样既有利于液相的分离又利于提高已熔釉的粘度,促进了釉面柔润的效果。再者钧台窑体积小一般不超过<5M3,所以窑内气氛的成份变化既大又快,从而使古钧釉面彩色灵活多变。景德镇窑则与此相反,首先它窑体大(约<180~200M3),而铜红釉的窑位又在特定的窝里区,那里的气流与气氛都相当稳定,烧成操作中有小的变化反映在那里并不敏感,这也是呈现单色的原因之一。另外近代铜墙铁壁红釉氧比较低(见表<4c)一般在2.3961-4.02个别低的只有<0.4938。但他们反而采用高温(1330℃)和快速(20小时左右)的工艺烧成,这就不利于液相的分离,使釉的物理状态更趋近于玻璃,从而产生鲜艳明亮的釉面是势所必然,即使古钧釉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烧成,也必然有如此倾向。

表5 草木灰的化学成分表

稻草灰

高梁杆灰

松木灰

橡木灰

白杨灰

SiO2

80.11

70.82

24.35

39.81

1.61

P2O5

2.34

1.62

2.78

2.30

13.30

Al2O3

3.25

5.49

9.71

15.11

Fe2O3

1.39

2.51

3.41

3.58

1.60

CaO

4.92

7.61

39.73

23.54

66.50

MgO

1.53

3.85

4.45

4.09

3.18

K2O

5.02

5.98

8.98

5.77

13.44

Na2O

0.58

0.58

3.77

1.47

MnO2

0.60

0.32

2.74

4.32

合计

100.13

98.78

99.96

100.26

99.95

综上所述,古钧瓷釉必须是釉系分相乳营,釉色标铜出红。这是对古钧窑的技巧“艺衡”。近代铜红釉系艺术釉,类别已有石灰釉,灰铅釉,铅钠晶釉分系,由于钙含量的降低,铅的被引入再加上特定的烧成工艺,促进了它向单色色调发展趋势,这是一种进步,因为这样较易定向控制,适于批量生产,也便于对铜呈色机理的研究。

三、从化学组成看古钧瓷胎用原料的源流

对<15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钧瓷胎化学组成(<6)(8)(见表6)与近代仿钧瓷胎化学组成(见表<7)进行对比,综合分析:

1、古钧钧瓷胎式中SiO2是3.3160—4.9579;Al2O3是0.9131—0.9574。仿钧瓷胎式SiO2是4.249和<4.357,Al2O3是<0.9223和0.9497。仿钧瓷胎含SiO2偏高,含Al2O3偏低。但适于钧瓷烧成温度范围。故古今钧瓷胎的质量差别不大。

2、古钧瓷胎式中Fe2O3是0.048-<0.0869。TiO2是0.0475-0.050。仿钧瓷胎式中2O3是<0.0503和0.0773,TiO2是0.0486和0.0490。

古钧瓷胎与仿钧瓷胎含铁量相接近,所以古今钧瓷胎的艺术风格也相近似。但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波动较大,从而说明钧台窑瓷胎用原料系由外地运进,并且取料点不止一处。

以钧台窑早期产品“<52”和中、晚期产品“53”“57”分别与临汝大峪店产品“<50”,临汝严和店产品“48”,禹县刘庄产品“51”对比,发现它们在铁、钛含量上有一定联系(见古今钧瓷胎铁、钛含量分布图)。

其中“<57”位点与“51”相近,“53”位点与“48”相似。位点“52”与“50”在钛含量上有联系。可以这样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

另外,古钧窑胎“<61”位点与“50”密集,可设想二者胎泥近似,是较接近地点产品。而“52”可能是较远的黄窑产品。黄窑在店西北4公里,而东沟在店东1公里。

以钧台窑用坯料的流向为基础,加上禹县方山区上官寺(距神后20公里)产有含铜量为0.5%左右的碳酸盐矿物(是较好的制造钧瓷釉的原料),可以引伸出古代钧瓷源与流的推断.

附<:古今钧瓷胎化学组成,分别列于表6和表<7如下:

表<6 古钧瓷胎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表

N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O

TiO2

K2O

Na2O

48

3.6810

0.9434

0.0566

0.0040

0.0890

0.0514

0.0710

0.0377

49

3.6760

0.9520

0.0480

0.0024

0.0887

0.0480

0.0766

0.0412

50

3.6280

0.9457

0.0543

0.0169

0.0927

0.0543

0.0608

0.0219

51

4.1450

0.9239

0.0761

0.0241

0.0872

0.0570

0.0494

0.0227

52

3.9400

0.9501

0.0499

0.0435

0.0374

0.0570

0.0762

0.0259

53

3.8220

0.9413

0.0587

0.0605

0.0522

0.0566

0.1054

0.0191

54

3.8050

0.9386

0.0614

0.0610

0.0495

0.0568

0.0912

0.0125

55

4.0910

0.9246

0.0754

0.0656

0.0492

0.0547

0.1022

0.0201

56

3.6930

0.9348

0.0652

0.0517

0.0447

0.0475

0.0787

0.0326

57

3.9690

0.9233

0.0767

0.0573

0.0606

0.0566

0.0971

0.0201

58

3.4280

0.9574

0.0426

0.0039

0.0786

0.0488

0.0564

0.0252

59

3.3160

0.9261

0.0739

0.0032

0.0697

0.0665

0.0678

0.0247

60

4.0970

0.9197

0.0803

0.0644

0.0403

0.0592

0.0944

0.0143

61

3.7702

0.9448

0.0552

0.0595

0.0475

0.0535

0.1024

0.0183

62

4.9579

0.9131

0.0869

0.0127

0.0733

0.0750

0.0644

0.0178

表7 仿钧瓷胎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表

N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O

TiO2

K2O

Na2O

63

4.4490

0.9223

0.0773

0.0523

0.0643

0.0486

0.1095

0.0172

64

4.3570

0.9497

0.0503

0.0530

0.0429

0.0490

0.1106

0.0174

四、结束语

1.古钧釉光泽柔润的风格,是液——液分相、釉中残余气泡及低温慢速烧成的综合效果。化学组成是内因,烧成工艺是条件。众所周知,磷与亚铁、氧化硅所构成的二元系都有不溶混区,也在某些三元系或多元系中起着液相分离的作用,特别是具有不溶混区的两个2二元系所构成的三元系中-TiO2—SiO2系有最广阔的稳定区(10)。古钧釉和仿钧釉都有形成液相分离趋势很强的化学组成因素。结合钧台窑结构特点,推断古钧窑系用低温慢速烧成使已熔釉粘度更大,这样既对液相分离有利也防止了釉中气泡的排出。由于不相溶混的多种玻璃相和气泡所产生的综合光学效应反应出柔润似玉的釉面光泽。

2.近代铜红釉鲜艳的纯红紫色调的产生,是釉中引入铅、硼和在稳定还原气氛下高温快烧的结果。铅是很强的溶剂,有助于釉的早期形成,使釉面光亮平整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助色作用。高温还原有助于氧化亚铜的形成。固定的烧成曲线和稳定的还原气氛是使反应系平衡点固定的主要因素,故而有利于产生较纯的单一红紫色调。

3.两价铜离子和氧化亚铜是铜红釉主要呈色因素。古钧釉青兰居多,上乘者红紫相兼彩色多变,其中+2和2O互相作用为其主导因素。铜红釉红紫居多其中氧化亚铜起主导作用,两价铜离子则起辅助作用。

4.铜红釉的发展动态及展望,从化学组成来看近代铜红釉CaO、P2O5、TiO2、SiO2含量有下降趋势,PbO、B2O3、Na2O、K2O却有上升趋势。从烧成工艺来看,近代铜红釉烧成温度越来越高,气氛逐步稳定,这是它所以能达到釉面光亮,釉色鲜艳纯正稳定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进步。古钧釉光泽柔润,彩色丰富多变,是铜红釉系的原始特点,更应继承和发扬。我们认为仿钧釉还应向更高、P2O5、TiO2、SiO2的有利于液相分相的方向发展,钙釉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品种,是左右古钧风格的关键因素。仿钧釉应以继承为主,当然也要发展但必须是在保留古钧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在工艺上采用低温慢速烧成为好,在气氛上要灵活多变。另外引入2及部分过渡元素,以增加乳营效果和多变性也可能是可取的。

5.从不同时期“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汝窑产区出土的瓷胎中铁、钛含量数据,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窑发展的一个侧面,给古代钧窑源流的研究及汝钧同源的论点提供了旁证。

, ss=unnamed1>0.9434

0.0566

0.0040

0.0890

0.0514

0.0710

0.0377

49

3.6760

0.9520

0.0480

0.0024

0.0887

0.0480

0.0766

0.0412

50

3.6280

0.9457

0.0543

0.0169

0.0927

0.0543

0.0608

0.0219

51

4.1450

0.9239

0.0761

0.0241

0.0872

0.0570

0.0494

0.0227

52

3.9400

0.9501

0.0499

0.0435

0.0374

0.0570

0.0762

0.0259

53

3.8220

0.9413

0.0587

0.0605

0.0522

0.0566

0.1054

0.0191

54

3.8050

0.9386

0.0614

0.0610

0.0495

0.0568

0.0912

0.0125

55

4.0910

0.9246

0.0754

0.0656

0.0492

0.0547

0.1022

0.0201

56

3.6930

0.9348

0.0652

0.0517

0.0447

0.0475

0.0787

0.0326

57

3.9690

0.9233

0.0767

0.0573

0.0606

0.0566

0.0971

0.0201

58

3.4280

0.9574

0.0426

0.0039

0.0786

0.0488

0.0564

0.0252

59

3.3160

0.9261

0.0739

0.0032

0.0697

0.0665

0.0678

0.0247

60

4.0970

0.9197

0.0803

0.0644

0.0403

0.0592

0.0944

0.0143

61

3.7702

0.9448

0.0552

0.0595

0.0475

0.0535

0.1024

0.0183

62

4.9579

0.9131

0.0869

0.0127

0.0733

0.0750

0.0644

0.0178

表7 仿钧瓷胎的克分子当量比参数表

No

SiO2

Al2O3

Fe2O3

MgO

CaO

TiO2

K2O

Na2O

63

4.4490

0.9223

0.0773

0.0523

0.0643

0.0486

0.1095

0.0172

64

4.3570

0.9497

0.0503

0.0530

0.0429

0.0490

0.1106

0.0174

四、结束语

1.古钧釉光泽柔润的风格,是液——液分相、釉中残余气泡及低温慢速烧成的综合效果。化学组成是内因,烧成工艺是条件。众所周知,磷与亚铁、氧化硅所构成的二元系都有不溶混区,也在某些三元系或多元系中起着液相分离的作用,特别是具有不溶混区的两个2二元系所构成的三元系中-TiO2—SiO2系有最广阔的稳定区(10)。古钧釉和仿钧釉都有形成液相分离趋势很强的化学组成因素。结合钧台窑结构特点,推断古钧窑系用低温慢速烧成使已熔釉粘度更大,这样既对液相分离有利也防止了釉中气泡的排出。由于不相溶混的多种玻璃相和气泡所产生的综合光学效应反应出柔润似玉的釉面光泽。

2.近代铜红釉鲜艳的纯红紫色调的产生,是釉中引入铅、硼和在稳定还原气氛下高温快烧的结果。铅是很强的溶剂,有助于釉的早期形成,使釉面光亮平整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助色作用。高温还原有助于氧化亚铜的形成。固定的烧成曲线和稳定的还原气氛是使反应系平衡点固定的主要因素,故而有利于产生较纯的单一红紫色调。

3.两价铜离子和氧化亚铜是铜红釉主要呈色因素。古钧釉青兰居多,上乘者红紫相兼彩色多变,其中+2和2O互相作用为其主导因素。铜红釉红紫居多其中氧化亚铜起主导作用,两价铜离子则起辅助作用。

4.铜红釉的发展动态及展望,从化学组成来看近代铜红釉CaO、P2O5、TiO2、SiO2含量有下降趋势,PbO、B2O3、Na2O、K2O却有上升趋势。从烧成工艺来看,近代铜红釉烧成温度越来越高,气氛逐步稳定,这是它所以能达到釉面光亮,釉色鲜艳纯正稳定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进步。古钧釉光泽柔润,彩色丰富多变,是铜红釉系的原始特点,更应继承和发扬。我们认为仿钧釉还应向更高、P2O5、TiO2、SiO2的有利于液相分相的方向发展,钙釉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品种,是左右古钧风格的关键因素。仿钧釉应以继承为主,当然也要发展但必须是在保留古钧风格的基础上发展。在工艺上采用低温慢速烧成为好,在气氛上要灵活多变。另外引入2及部分过渡元素,以增加乳营效果和多变性也可能是可取的。

5.从不同时期“钧台窑”瓷胎中铁、钛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汝窑产区出土的瓷胎中铁、钛含量数据,推断“钧台窑”早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大峪店,中晚期制坯用料取自临汝严和店和禹县刘庄。反映出古钧窑发展的一个侧面,给古代钧窑源流的研究及汝钧同源的论点提供了旁证。

郎窑烧制的铜红釉瓷器


郎窑是清代的官窑之一,即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监烧的御窑。

郎窑的产品除郎窑红外,还有郎窑绿,郎窑兰釉及描金、郎窑青花、五彩等。而郎窑的最大成就是恢复了明中期失传的铜红釉烧造技术,成功地烧成著名的郎窑红。

以铜原料作为着色剂,早在汉代的铅绿釉陶器上就使用过,铅绿釉就是铜在低温氧化焰中的呈色。高温铜红最早出现在唐代的长沙窑,另在唐长沙窑和宋代均窑中还作纹饰使用过。真正烧成浑然一色的铜红釉瓷器始于元代的景德镇窑,釉色为暗红色。它为后世铜红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明早期的永乐、宣德年间景德镇窑才真正烧成通体鲜红的高温铜红釉瓷器。可是到明代中期这种烧造技术就失传了。直到200多年前的清代康熙朝,在郎窑中才又成功地烧制出高温铜红釉瓷器。

郎窑红是铜红釉中较鲜艳的一种,其釉面光洁透亮,有玻璃质感,开纹片并有牛毛纹,釉色深浅不一。色深者红艳,有“明如镜、润如玉、赤如血”的特征,其釉色莹澈浓艳,仿佛初凝的牛血一般猩红,光彩夺目。色浓者泛黑,色浅者粉红,色淡者暗褐。

郎窑红器里釉有米黄色、微青色、白色三种,均开有纹片。

郎窑红器足底釉有米汤色,苹果青色,均显露红色的斑晕,偶然也有红釉底和白釉底。

郎窑红器有单层釉和双层釉两种。双层釉是没有“脱口”现象的,单层釉者其口沿釉在高温中往往下垂流,使口沿显露胎骨之色,一般呈白色、米黄色、浅红色或淡青色,形成了“脱口”。由于釉逐渐垂流,使器物上半部釉色浅淡,下半部釉色深艳,形成了“垂釉”。但因为制作工艺精湛和掌握好火候,使郎窑红器垂釉一般均不过足,称之“郎不流”。统称“脱口、垂釉、郎不流”,这是郎窑红器的鉴定要点。但是“郎不流”也不尽然,根据耿宝昌先生的调查统计,约有15%是流釉过足而稍加修整的,但与后世窑变釉的斩足现象又有程度不同的区别。

郎窑红釉器,在其他方面也都具有康熙朝的时代特征。一是胎骨洁白细密而坚硬,足底露胎处有火石红;二是口沿涂有粉质的粉白釉或浆白釉,且多有破泡;三是修足有平切式、平切棱角略圆式、*圆式或为里收外斜削的二层台式;四是器身红釉与足除露胎处有一条白色线;五是器型独特如观音樽、油鎚瓶,笠式碗等都是康熙时极为流行的造型;六是大多数无款,偶有青花“福”、“寿”、“大清年制”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铜是一种很活跃的元素,在不同的烧制气氛下,铜的呈色是不一样的。正常的铜红是在还原气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窑火、窑温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常常会出现烧制失败。如果气氛控制失误,使窑内呈氧化气氛,则铜则会呈层次不同的青绿色,郎窑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传世的郎窑器有所谓的“郎窑绿”或称“绿郎窑”,又有一种器里釉为红色而器外呈浅绿色的称为“反郎窑”,这些就是当时流传下来的郎窑红器的变异类。“郎窑绿”器的特点与郎窑红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用相同的原则加以鉴定,而“反郎窑”器则多为水盂等小型器,数量极其稀少。

由于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珍贵,物罕而价昂,因此后世仿造者比较多,有些仿得很高超,几乎可以乱真。但仿品是无法摆脱它的时代特征的,与真品是不同的。通常“郎窑红”仿品多为民国时仿制,也有采用雍正时的仿哥釉器再加绿釉或干脆加彩来仿康熙各色郎窑器的。其仿品一是釉面多出现白色星点;二是上半部釉色与下半部釉色反差较大,不协调;三是胎质较松不甚密;四是分量过轻或过重;五是器型没有康熙时的典雅端庄;六是口沿和圈足的工艺不一样。只要细心观察对照,仿品和真品还是可以区分的。

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都是它,这红真漂亮 ...


清乾隆 霁红釉水丞

霁红釉,以铜为主要呈色剂,釉色红艳,有永宣鲜红釉和康熙红釉风韵,釉凝厚均匀,颜色纯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釉面密布细小的棕眼,色调深红,似暴风雨后晴空中的红霞,故称“霁红”。霁红釉盛于康、雍、干三代。康熙霁红色泽厚重,不甚均匀,釉边不齐。到雍、干时,呈色稳定,釉面有桔皮纹和棕眼;边釉整齐,呈失透状。

成熟的铜红釉烧成于明代永乐时期,因为色泽纯正鲜艳,被称为“鲜红”,改变了过去红色极不稳定的局面。宣德时期,又在永乐鲜红的基础上创烧出著名的祭红釉,因常作祭祀用品而得名。据文献记载,祭红“釉色以西红宝石为末,烧成之后,殷红灼烁,宝光耀目”,又称宝石红或霁红(雨过天晴之霞霁)。铜红釉瓷器到明代嘉靖时期失传,改用低温矾红彩,呈砖红色。直至清初康熙年间,郎廷极督烧官窑时,复烧成功,世称“郎窑红”。

清乾隆 霁红釉瓶

说明:直口,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外壁施霁红釉,釉色均匀浓丽,内壁施白釉。

器形端正典雅,线条优美起伏。底足内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

说明:玉壶春瓶创烧于北宋时期,原为酒器,后因其线条优美,适于陈设欣赏,而受世人偏爱。

瓶型承宋代式样,敞口,束颈,圆鼓腹下垂,高圈足外撇,造型秀美典雅。器口、内壁及外底满施白釉,釉汁洁白润泽,外壁尽施霁红釉,釉色红艳亮丽,有永宣鲜红釉和康熙红釉风韵,而施釉之均匀,颜色之纯正,超过前朝。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整器烧造精良,素肌玉骨,浑然天成,为乾隆霁红釉玉壶春瓶之难得精品。

清雍正 霁红釉蒜头瓶

说明:瓶口内敛呈蒜头状,细长颈,垂鼓圆腹,高圈足外撇。外壁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色匀净滋润,明艳动人,有细致的橘皮纹,足内施白釉,略泛青,明润透亮,青花书双圈六字双行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字体端正瘦硬。

蒜头瓶器形来自秦汉青铜器,明代嘉、万历年间青花、五彩瓷器喜此造型,雍正朝御窑师古以开新,所制蒜头瓶器形最为秀逸合宜。此红釉蒜头瓶釉色鲜红,宝光尽现,与乾隆后色彩的祭红釉不同,故是在康熙豇豆红、郎窑红的成功烧制基础上,成熟掌握稳定的铜红釉烧成技术之时期的代表作。

清乾隆·霁红釉高足盘

说明:此盘敞口,高足,足身有凸起弦纹。全器光素无纹,盘内壁施白釉,光洁莹润,底足内亦施白釉,内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盘外口沿留白,外壁施以红釉,其釉水肥厚,发色艳丽。整器庄重典雅。

清雍正·霁红釉对碗

说明:此对碗造型饱满规整,周正大方,所敷施红釉釉水腴润,匀净莹亮,宝光四射,釉面见有橘皮纹。圈足所见胎骨致密,足端滚圆如泥鳅背,内里与底部均施白釉,温润微泛淡青之色。底部以青花书写双圈六字年号楷款,笔道精练有神,彰显出一份雍正御瓷独特细腻的艺术风格。

清雍正·霁红釉画缸

说明:此缸圆口内敛,鼓腹,圈足。内壁及足底施白釉,釉色润白。外壁施红釉,色如宝石,鲜艳亮泽。底落“大清雍正年制”六字 三行楷书青花款,为文房案头之雅器。

本品即为同时期唐窑霁红之代表,造型尊贵典雅,曲线优美怡人,霁红一色宝光内蕴,纯正妍丽,为雍正霁红水平之典范。

清乾隆·霁红釉敞口杯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说明:此杯撇口、斜弧腹、圈足、器型规正,胎薄质坚。造型端庄大方,凝重中见灵巧,体积、轻重适度,稳贴合手。釉色鲜红,明丽娇美,玲珑俏雅,毫无祭红釉容易出现暗红发黑之色,为祭红釉中的绝美之品。

清·霁红釉小水丞

说明:此件水丞造型别致,呈鱼篓形,小巧可人,适宜携带。外壁施祭红釉,釉色腴润艳丽,红莹浓丽。内施青白釉,足际无釉,底部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品相良好,值得收藏。

清乾隆 霁红釉小扁吉瓶 (一对)

红釉的介绍


红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纯正、稳定的红釉是明初创烧的鲜红;到嘉靖时,又创烧了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鲜红为高温色釉,矾红为低温色釉。

红釉的种类很多,除鲜红外,由已浓淡而严变为各种不同的品种。深者有宝石红,朱红、鸡血红、积红、抹红等。抹红带黄色的又叫杏子衫,微黄的又叫珊瑚釉,此外还有桔红和枣红。淡的一般称粉红,带灰色的叫豇豆红,灰而又暗的叫乳鼠皮;胭脂红也是粉红的一种。粉红中最艳丽的叫作美人醉。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高温铜红釉的源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高温铜红釉的源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红釉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