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大理石瓷砖 > 导航 >

兵马俑

兵马俑

大理石瓷砖 新中源瓷砖 木地板好还是瓷砖好

2020-03-05

大理石瓷砖。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亟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家位置在陵园南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  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捅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捅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价值堪比兵马俑


备受国际考古界关注的广东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已确定于今年3月正式开启。据悉,对古沉船进行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史上尚属首次。

专业队赴阳江等待作业

据了解,为整体打捞“南海一号”,广东省专门成立了打捞指挥部,由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而财政部去年审定了90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仅次于国家对西藏布达拉宫维修项目的拨款额。

近日广州打捞局已派出专门打捞队伍守候在阳江海域附近,天气一好转就下水作业。据广州打捞局局长陈北先介绍,该队伍将在未来一个月内完成“南海一号”古沉船沉没区域的精确定位、抽走沉船附近的淤泥、淘出其中的文物等工作,为3月份正式打捞作最后的准备。

考古界专家预测,“南海一号”最终出水,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将陈列“水晶宫”供观赏

据介绍,“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转移、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将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

“南海一号”或藏8万件文物

“南海一号”是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宋代木质古沉船,距今800多年。此后试探发现,船上载有文物6万至8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执行整体打捞工作的是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4000吨全回转打捞起重工程船。

明代陪葬话瓷俑


安徽望江县文物管理所于1990年9月在该县城郊护城村窑厂清理一座北宋墓出土的一批瓷俑(包括人物、动物两类),现由县博物馆收藏。瓷俑及瓷塑共计20余件。其中,武士俑两件,形状相似,宽脸高鼻,倒悬两眉怒目而视,雄壮威武,头戴武士帽,露履,双手抚剑置于胸前,俑通高22.2厘米;文吏俑5件,头戴冠身着阔袖长袍,双手捧笏,文质彬彬,富有文人之风,通高21.8厘米;生肖俑12件,面部方正,头戴冠,身着阔袖长袍,生肖动物置于胸前,所属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猴、狗、鸡、羊、猪等,俑的通高为19.5厘米,另有瓷塑动物:鱼、龙、龟、鸭、蛇等。这些瓷俑瓷塑,质地系青白瓷,具有釉色晶莹锃亮、温润的风格,而且制作精致,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前年,经国家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俑,指的是古代陪葬的偶人。《礼记·檩弓下》:“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追溯我国古代用俑陪葬习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早在东周开始,至隋、唐的许多墓葬里就已出现陶俑。用陶俑随葬沿袭时间之长,当然是有它一定的原因,因为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可以任意采用残酷手段将活生生的奴仆用来当作他们死后的随葬品。但由于奴隶社会逐渐分崩瓦解,新兴的封建制兴起,用活人殉葬的做法渐渐少见,这也是奴隶制被封建制取代的具体标志之一。加之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制作陶俑创造了条件,于是开始以陶塑来作为陪葬品。直到宋代,瓷器烧造迅猛发展,瓷窑遍布全国各地,为了市场的竞争,瓷器产品无论在数量、质量、烧造技术和工艺装饰、造型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可说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因此,自然而然地在人们日常生活及随葬习俗中产生了新观念,认为瓷器比陶器的优越性多,更精美坚实,从而制作瓷俑陪葬的习俗就出现了。笔者认为从人殉葬到用陶俑,而后到用瓷俑陪葬的这个三个阶段,不仅是器物上的演变,还说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野蛮到文明的升华过程。

【陶瓷文化】吉州窑戏剧俑鉴赏


这套问世于南宋的吉州窑戏剧俑,全套由12个人物组成,人物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的戴着怪异的头饰,双手高举;有的双腿下跪呈作揖状,有的一腿下跪,一腿弯曲,右手支着头,很似罗丹雕塑的思想者;有的左手贴腰,右手行军礼……这些神态各异的人物,个个张着口,似乎在合唱着,他们具体在演什么曲目,此曲目是否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能找到,有待考证。

12个戏剧人物俑,组合在一起很有趣,他们每个高10多厘米,全由当年制瓷艺人手工捏制而成,其瓷釉黑中带褐,底露灰白胎,瓷质坚硬。

这套戏剧俑出自福建泉州,它可能是当年一个戏剧爱好者、也可能是一位戏剧班主的陪葬物。南宋迁都杭州,社会逸乐与奢靡之风南下。南宋诗人刘克庄在《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一书中有这样的描写:“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帘未知”。从此中可见当年浙闽地区市镇瓦肆的热闹。

中国戏剧,在南宋是一个转折期,王国维认为,此时戏剧“殆多以歌曲演之”,而且“优词乐语,自有其体”,角色也有规定。八百年前这套南戏人物俑,也许就是当年中国戏剧转折的一份历史物证。

三彩牵马俑的几点特征


此件三彩牵马俑出土于唐永泰公主墓,纵5、横7、高16厘米。模制中空,胎体呈黄白色,发髻、眉目描墨,双唇点朱,面、胸及腹部饰肤彩。头微在侧,辫发盘头,目视右上方,左手附腰,右手置于右前方作持缰状。袒胸露腹,脐部下凹,腰束带,双脚呈八字立于梯形平板之上。身着草绿色短袍,襟边内侧施赭黄色釉,并饰剌剔纹。腿部施草绿、赭黄釉,尖履与平板施赭黄色釉。釉面、彩绘层微有脱落,其余完好。此俑工艺精湛,釉色明亮,形象生动,是难得一见的唐三彩珍品,因而把观察到的特征作以介绍。

其一:此俑为模制,中空。模件衔接后于短袍底部留出气孔,双臂与上身衔接处不见痕迹,制作精细。模件衔接时处理不好则会起棱或有细小裂痕,此问题涉及胎体原料、接茬两端胎泥密度、器物大小、加工工艺、窑内温度等多方面因素。例如乾陵陪葬墓出土的三彩骑马俑,上半部人物和马身衔接处在人物腰部,位置高低稍不有同,一部分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一部分则明显可见。从三彩骑马俑人物标本中,可见衔接茬口断面呈锉刀般高低起伏的条状纹,有可能是工匠加工出来以利于茬口衔接。

其二:此俑胎体呈黄白色。通常认为粉白色胎体的三彩俑多为精品,黄白胎则要次一些。此俑却说明黄白色胎也有精细之作。可见对待一类器物要加以分析,不能统而论之。这一点就像用陶瓷标本鉴定陶瓷一样,所有特征都对则一定是真品,有一点或两点特征对不上也不能证明是赝品。这时便需要加以分析、考释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唐三彩(含单彩)胎体常见砖红、粉白色,另有粉红和黄白色。

其三:此俑虽经历一千余年,彩绘依然保存较好,为其他三彩俑所不见。其发髻染以墨色,双眉为细线勾描,眼睑及双睛黑色,唇部用朱红点染。最为奇特的是面及腹部施以如肌肤般的彩绘层。这种色彩极为少见。唐代人物塑件大多仅在面部施化妆土或白粉,就是在以彩绘见长的唐代彩绘人物陶俑之中也很难见到肌肤般的肉色彩绘。

其四:此俑仅施绿、赭两种釉色,分为服饰、襟边、踏板三个部分,色彩调配恰当,给人以清快醒目的感觉。其绿釉之上不见低温铅釉常附有的“银釉”。从《中国陶瓷史》可知,“银釉”为铜绿釉层溶蚀下来的物质和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在一定条件下于釉面形成的沉积物。唐三彩的一部分绿釉也会有“银釉”出现,但一部分则无。如此件三彩牵马俑之绿釉明亮清纯,可是用15倍放大镜侧光观察此俑绿釉,可见多彩的“虹光”。现代唐三彩存储器也带有人为仿造的“虹光”,但赶不上“银釉”的效果,却比三彩真品的“虹光”强烈。唐三彩真品“银釉”如汉代铅釉陶,其“虹光”用放大镜也可观察到。

其五:此俑的袍襟边内侧施刺剔纹,呈密集的点状、条形和锥形。刺剔纹亦称剔刺纹或锥刺纹,因所用工具不同做成的花纹形状也不同,有麦粒或俗粒状、枣核状、三角形、菱形、方形和锥形等等,盛行于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而一些大型三彩马的马鬃、马鞍多见划刻或刺以粗细不等的短阴线和长条形纹,其以划刻为主,并不适合称为刺剔纹。由此看来三彩俑在模件衔接之后还要经过精心加工修饰,并不是简单的模制成型。

总而言之,此件三彩牵马俑的特征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其精纯的釉色、细致的彩绘、生动的神态和造型、精湛的工艺是三彩俑普遍具有的特征,而黄白色胎体、肌肤色的彩绘层、剌剔纹又是其特殊性。由此可见对于一类器物既要总结其普遍具有的特征,亦要了解其特殊性,从而避免作出片面、错误的结论。

萧山“青瓷人物俑”让洋人开开眼界


萧山博物馆馆长施加农前不久小心翼翼地将两件宝贝交到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手中,这两件在该博物馆里呆了10多年的国家一级文物,首次走出了国门,让洋人开开眼界。昨天,萧山博物馆透露,目前在法国巴黎举行的浙江青瓷文物展览,这两件宝贝经常引起参观者围观。

这两个瓷俑,是1992年出土于当时的城南乡联华村旁的西山南麓。考古学家经考证后确定为西晋越窑人物俑,属国家一级文物,也是目前萧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瓷俑为一男一女,基本按人体比例塑成,眼鼻口耳的塑造十分有趣,两俑的服装均为高领的长袍大袖。男俑高29.8厘米,头戴一尖顶有护边的帽子,与绍兴乌毡帽有类似之处,左手持剑,右手握盾,神情泰然自若、憨厚安详。女俑高26厘米,左手抱小儿,右手拿着一把扇子,脸部线条圆润饱满,头发造型特殊,还有两条细绳垂在两边,十分精致。瓷俑通身青釉,并布满铁锈红,看上去非常可爱。

据介绍,在国内其他地方也发现过青瓷人物俑,但体积这样大,造型如此独特的,只有萧山的这一对。

鹤壁窑白釉红绿彩人俑的发展与演变


白釉红绿彩是鹤壁窑烧造白釉瓷器中一个独特的品种,古代先民从白至黑,走过了慢长的路途。面对五彩缤纷的客观世界与自然界五彩斑斓的色彩,窑匠们也在烧造过程中苦思冥想,能否将大自然中所见之色,转置于瓷器之上呢?在无色的季节里也能看到春夏之色、秋冬之万彩呢?在长期的实践中,鹤壁窑工也在不断地探索、学习借鉴兄弟窑场的经验,寻找矿物颜料。白釉红绿彩技艺的掌握,让瓷器妆点了人们的生活,也增添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装饰种类有花卉类、动物类、人物类、文字类;品种有碗、碟、盏等等器皿。尤其人物瓷塑,烧造技艺上采用温烧造和低温釉上彩;制作技法上,采用模具塑造人物形象。鹤壁窑人物俑从白釉瓷到白地黑花直至白釉红绿彩,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可谓陶瓷界的一朵奇葩。

一、鹤壁窑白釉红绿彩始于宋金时期

从宋初的白釉人物俑到白地黑花及宋(中后期)金时期的红绿彩,鹤壁窑一步步迈进了绚丽夺目的色彩世界。其类型有:

1、宋代鹤壁窑白釉瓷人物

这一时期,为宋代初期,采用模具塑造人物形象,以白釉装饰技艺。其胎质有土黄色、褐色等,以灰白色居多,外施化妆土,再罩透明釉。

​白釉盘坐抱猫妇人俑高4.6厘米底宽3.3厘米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釉色乳白,胎质坚硬。妇人盘坐,头部前倾,颜面丰满,身着开襟衣,腰间系宽带,下着褶皱莲瓣束裙,胸前依偎小猫一只,老媪眉目慈祥,神态自若,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白釉缚捆婴儿俑体长8.3厘米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婴儿呈卧姿状,在左掩襁褓中缚捆着,胸、腹、腿、脚脖部系四条蝴蝶结带。釉色灰白,背部未施釉,胎土淘洗不纯,烧造出留有崩瓷现象。婴儿眉清目秀,甜甜美美睡在襁褓之中。

2、宋金时期鹤壁窑白地黑花人物塑像。

在白釉塑俑的基础上,为强化俑像的视角效果,使用毛笔蘸黑褐色点画,衣褶眉目,既克服了模板纹饰交代不清楚的弊端,又增添良好的艺术感染力。白地黑花装饰艺术,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应运而生。

​白地黑花“春来秋去”读书童子俑残高8.6厘米现为鹤壁私人所藏

其造型为童子端坐捧书而读,读“春来秋去”之大书,虽塑像头部残缺,但能观其之神态。童子端正的坐姿,身着左衽服饰,寥寥几笔就连盘结纽扣小小的细节也点缀的十分到位,展现出浓郁的宋金时期民族融合的服饰文化和工匠的传神之笔。

​3、宋金时期鹤壁窑白釉黑花红绿彩人物塑像

进入宋代中后期,人们在白釉黑花的基础之上,逐步掌握了如何使用红绿彩来装饰瓷器的技法,以白釉黑花为素胎涂画颜色,采用低温釉上彩,第一次在瓷器上出现了大红大绿绚丽明快的色彩。到了宋金时期,人们在实践过程之中不断完善制瓷工艺,基本掌控了红绿彩全部的技艺,使得这一独特的红绿彩技艺走向成熟。

二、鹤壁窑白釉红绿彩制作工艺

1、制作手法。

采用模具制作人物俑。陶模胎取自当地的红黏土,制作成两个前后的合模坯,烧造成陶模范。这种陶模的制作方法是:事先雕刻一个独立的人物俑形象来,或坐或立,用泥巴糊涂于上面,拍打成形,分前后两半,阴干后,用950度左右的窑火烧成陶模具(一般厚度在1至3厘米之间)。有了模范,就能制作成批量的俑具(19-2拓出俑像)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节约了成本,这种陶俑通过压模、合模、粘合、阴干,施化妆土后,进行第一次烧造,成为素胎。

2.烧造方法。

红绿彩属釉上低温烤彩,从鹤壁窑发现的素胎标本来分析,宋代初创期,其采用的烧造工艺为三次进法。第一步先烧造素坯,在施化妆土的素胎上,墨线勾点,再罩透明釉;第二步进行1200度左右高温烧造,成品白地黑花俑,然后涂红绿彩;第三步再进窑实施800度左右低温烤彩即釉上彩。烧造工艺到了宋金成熟期后,将三次进器法改为二次进窑法,既节省了成本和资源,又提升了工艺水准,由于前期红绿彩矿物质原料性能不稳定,造成使用过程中出现易脱彩现象,为了使红绿彩保持颜色的亮丽,通过工艺上的不断提升与改进,采用矾红并在黄彩和绿彩之中函加铅融琉璃釉,克服了彩釉易脱彩的现象,这一缺陷的克服,使得红绿彩更加鲜亮明快。

3.装饰技法。

鹤壁窑从白釉装饰到白地黑画直至红绿彩,从无彩到有彩,把三者的优点集合为一体,如在宣纸上做圆一样,大胆落笔,悉心收拾,展现了中国容匠把中国画运用于瓷器之上,充分体现出瓷上水墨的艺术效果,红绿彩以其大红大绿的色彩,墨彩点睛,画眉、饰发,勾线,红彩饰唇、泽衣,绿色饰边,黄彩点缀,这种明快的色调。尽显中原地区人文情怀,受到了大众的喜欢,也影响到簪缨贵胄们,玩赏这种土而做的红绿彩小儿玩具,有宜子之祥也,以时间风磨宋金时期,时人有诗为证:“捏塑彩画一团泥,枚点金珠配华衣。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已成为当时“七夕”供养“乞巧”的一种析求多子多福节令性风俗现象。

三、鹤壁窑白釉红绿彩人物俑的文化内涵

红绿彩在黑白釉瓷器中,其颜色鲜丽,色泽明快,富有浓郁的大红大绿的色块,艳而不俗,既符合中原人欢快豪放的性格,更显现出宋金时期中原人与游牧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审美趋向。

​这些白釉红绿彩人物俑在宋代,时称“磨喝乐”,是梵文音译,又称之为“摩词罗”、“摩雎罗”、“磨合乐”等,是佛经中的一位尊者,或者神名。这位神者能出神入化,化为牡熊,人少妇之梦,宜男宜子之。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描述:“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兢夸鲜丽。”又见宋代诗人许棐的《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所恨肌体微,金珠载不起。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岂知贫家儿,生子瘦如鬼。弃卧桥巷间,谁复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这就是宋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到了金代,女真族入驻中原,逐渐融人了汉文化,家族添丁,香火延续,仍然是一个家国的头等大事。“七夕”男女相悦之机,女真人依然入乡随俗,享祭“摩喝乐”之俗。从白釉红绿彩人物俑的服饰装束上,不难看出左衽与汉族右衽服饰的区别,以及外着开襟衣与内穿左衽衫,足下蹬翘头履与骑马着勒靴等等,这些都与其民族长期生活习惯戚戚相关,农耕的汉民族与游牧的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相互融合、吸收、互补,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盛。​从鹤壁窑白釉红绿彩人物俑整体造型上研究考证,它不仅仅折射出的是窑匠的烧造技艺,而且反映出宋金时期民族融合的具体精神体现。再从一个个人物俑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等来看,譬如婴儿、童子、仕女、妇人、贵妇、胡人、官吏、武士、道士及仙子等各式人物,采用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从其装束打扮上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等级差异,装束穿戴,闲逸雅玩,宗教信仰。他(她)们或礼佛问道,或持莲读书,或抱子执扇,或托宝捧酒,或骑马玩物等等,都表现出世俗与宗教之间多彩的人间万象,给人们描绘出一幅现实版的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卷。

让这些传至近千年的鹤壁窑白釉红绿彩人物俑活起来”,也让今天的人们,从中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升腾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这就是其研究的价值所在。请点关注予以笔者支持!

为什么当官的都喜欢唐三彩骑马俑?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做企业开发房地产赚了不少钱,平常也喜欢收藏艺术品,现在年纪越来越大,准备不在致力于企业管理,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儿子专心玩收藏。目前已经收藏各类青铜器、唐三彩、瓷器等古玩二百多件,他说等收到三百件就开一个企业私人博物馆……

今天我们相聚在他的会所聊天,看见他新收藏的四匹唐三彩骑马俑非常漂亮。马静立于方形踏板上,两匹马施白釉,另外两匹施红釉,马身上骑两男两女侍俑。

整体造型写实,做工精致,俑表情神态自然,三彩釉面分色自然温润,历经千年依然光亮油润,再次展现了唐三彩之魅力,让人爱不释手。闲聊之间他告诉我,唐三彩他就喜欢马、因为马在古代是吉祥图腾,历经千年现在的人对马的喜爱依然很多,特别是官场和做生意的更加喜欢。

做生意的喜欢马,是因为它的寓意特别好,比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万马奔腾等等。都期望自己的事业和生意越来越好,赚到的钱越来越多。

为什么当官的都喜欢骑马俑呢?走马上任、马上封侯,代表官职越来越高,可光宗耀祖、荣归故里……虽然我不是当官的,但我也特别喜欢唐三彩骑马俑,它代表了古人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追求。做事业谁不想一帆风顺、马到成功呢?

欢迎各界朋友一起探讨收藏,来延续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关注我吧,总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哦……

德国“1001女俑”陶瓷作品巡展至唐山市


9月6日,德国陶瓷艺术家特蕾西亚·赫本施特莱特女士携其作品“1001女俑——巡游的女俑”来唐山市唐山学院大唐画院进行展出。

十年前,德国政府出资600万马克在唐山为中国培训职业技术人才,使中德教育合作得到深化;两年前,唐山机车车辆厂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生产高速列车,推动了中德技术合作向纵深发展;在第十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特蕾西亚·赫本施特莱特女士的1001件女俑陶瓷作品在唐山展出,必将在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介绍,展出的1001件女俑实际出自一个造型。这个原始的造型用过一个复杂的艺术和技术变化缩小成13种大小不用的造型。每种造型分别复制了77件,共制成1001件。所有女俑虽然看起来极为相近,但相互之间可以凭大小、姿态和颜色加以区分。她们在一个欢快的、相互交流的氛围中散乱地安置在一个大约30平方米的类似舞台的展出空间。

据悉,“1001女俑——巡游的女俑”此前已在奥地利、波兰和德国相继展出,此次来唐是国际巡展的第四站。展出持续21天后,“1001女俑”将继续巡游世界的旅程。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兵马俑》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兵马俑》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大理石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