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瓷器怎么保养 > 导航 >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

古代瓷器怎么保养 瓷砖保养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1-01-25

古代瓷器怎么保养。

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

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性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

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一毫米,最薄处仅零点二毫米,重仅二十二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黑陶的保养:Taoci52.COM

黑陶的保养与一般陶器的保养差不多,陶器是易碎品,同时,易受尘埃、紫外线等侵害,如果保养不当极易损坏。因此,收藏陶器应加强保养。

1.收藏室内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

3.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4.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角蟆,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

5.古陶器除少数传世品,大部是地下出土的,由于长埋地下,易被盐类及其他杂质侵蚀,土壤中的部分化学物也易吸附在器物表面,所以在将陶器收藏入室前,应先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干燥。

6.如果陶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器壁或器表出现风化、彩绘和釉层出现剥落,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继续扩大。对易破损的部位也应及时进行预防性加固。

taoci52.com精选阅读

红翡的鉴别与保养技巧


红翡是翡翠中比较受到人们喜爱的一种类型,颜色天然就是红色的,但也并不纯粹都是红的,因为作为一种天然形成的物品,在颜色上有着各种的类型,红翡如果种水比较好的话,在市场中是很少见的,所以对其进行保养就十分的重要了,此外还要注意红翡的鉴别与保养技巧。

一、红翡的鉴别方法

1、结构特征

天然红翡本身带有很多形成的小裂隙,而在这些裂隙中也会出现很多的充填矿物,一般来说形成的形状都是树枝状、脉状结构。但是如果是人工做成的染红翡翠的话,在进行材料的选择的时候往往没有裂隙,同时还会出现丝瓜瓤结构,通过这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对红翡是天然还是人工制作的进行辨别。

2、颜色特征

天然红翡的颜色并不是都是红的,同时还会出现一定的灰色的色调,不会特别的闲言,同时在红色与底张的关系上一般都是突变的,红色的颜色会更加的深一些。而人工翡翠的颜色会非常的鲜艳,不会出现灰色调,而且在颜色的分布上没有层次感,都是比较均匀的,红色和底张多展现出来的是渐变的关系,在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红色更深,而在内部的红色则要相对的浅一些。

3、红外光谱特征

如果是天然红翡的话拥有着3695cm-1吸收峰,而且所表现出来的光谱十分的典型。人工染红的翡翠在制作的时候都是要在比较高的温度上度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话就会使得在翡翠内部出现脱水的情况,因此缺乏3695cm-1吸收峰。

二、红翡的保养技巧

1、在佩戴红翡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它从高处掉落,或者是撞击到比较坚硬的物品,特别是天然的红翡本身就有一些小裂纹,在遭遇到碰撞之后就很容易会破裂。

2、不要让红翡长期接触油污,否则这些油污就十分容易沾在红翡表面,影响光彩,同时如果这些污浊的油垢侵入到了红翡的纹路中,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美观,所以在佩戴的时候要注意的是要保持翡翠首饰的清洁。

红翡的鉴别与保养技巧就为大家介绍到此了,红翡虽然说拥有比较强的韧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就以为红翡是不怕摔打的,同样也是需要进行精细的呵护。

红翡价格参考:

1:18k镶钻红翡弥勒佛挂坠,尺寸:高3厘米,估价:HKD 591,504 ,成交价: HKD 760,802 ,成交时间:2018.05.29,拍卖公司:恒大四季(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香港大型艺术品春季拍卖会。

2:18k金镶钻冰种红翡观音佩,尺寸:,估价:RMB 660,000 ~ 880,000,成交价: RMB 690,000 ,成交时间:2012.06.29,拍卖公司:北京九歌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4.6×3.1cm。

3:18k金镶钻红翡蝴蝶挂件,尺寸:,估价:RMB 390,000 ~ 520,000,成交价: RMB 598,000 ,成交时间:2012.06.29,拍卖公司:北京九歌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年春季拍卖会。

高6.8cm。

4:清·红翡雕竹节臂搁,尺寸:高1厘米;长15.5厘米;宽5.5厘米,估价:RMB 380,000 ~ 600,000,成交价: RMB 437,000 ,成交时间:2014.12.13,拍卖公司: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年秋季拍卖会。

此件臂搁选用红翡大料而作,外形作竹节一段,边缘打洼,表面浮雕竹丛几枝。所刻风竹气势澎湃,简洁的刀法,运用自如,将竹叶秀俊、爽利的风格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细看其作,层次丰富,密而不乱,可见匠心所在。线条流畅,一剔而就,圆方深浅一任自然,生动天成。所选黄翡颜色鲜亮,局部橙红,色彩交融,极为养眼。红黄色翡为褐铁矿浸染翡翠所致。其特点为亮红色或黄色,其色泽明丽、质地细腻,比之翠绿料更为稀有,此件选料颇大,可见非一般人所有之物。臂搁原配紫檀木座,雕刻精细,与臂搁相得益彰,为清代玉器的精工之作。

5:清红翡巧雕双狮鼻烟壶,尺寸:高6.8厘米,估价:无底价,成交价: RMB 149,500 ,成交时间:2012.08.04,拍卖公司:上海大众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新海上雅集2012大型艺术品拍卖会。

烟壶取翡翠的白底和红色的石璞,薄意巧雕成壶,双面将红翡雕双狮纹,眉目凶悍,指爪犀利,神态毕肖,是为清代留皮雕的典范。

6:红翡佛摆件,尺寸:,估价:RMB 324,000 ,成交价: RMB 366,120 ,成交时间:2012.12.15,拍卖公司:广东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2冬季拍卖会。

7:天然红翡「观音」配钻石吊坠,尺寸:,估价:RMB 150,000 ~ 180,000,成交价: RMB 172,500 ,成交时间:2014.12.09,拍卖公司:广州华艺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4秋季拍卖会。

18K玫瑰金镶嵌天然红翡观音,颜色浓郁艳丽,分布均匀,质地细腻,水头十足。翡翠雕刻观音,面容慈善、安详,盘腿端坐于莲台之上,寓意如意平安。翡翠尺寸约54×34×5mm。

8:金丝红翡手环,尺寸:,估价:RMB 120,000 ~ 160,000,成交价: RMB 153,400 ,成交时间:2015.12.27,拍卖公司:台湾富德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55mm×70mm。

龙山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发明了陶器。陶器的诞生促进了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也扩大了对陶器的需求,加速了制陶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验证不同文化时期的先民生产、生活中使用过不同形制的陶制器皿。大汶口、龙山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二者在制作成型工艺和烧造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黑陶文化。

大约五千年前,陶器的生产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非专业小规模烧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专业制陶群体。陶器从创烧开始只能烧制红陶产品,逐步向能够烧造灰陶、白陶、黑陶转化,陶器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精美程度也越来越高。黑陶制品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器物审美的更高追求。经过砑光打磨、高温烧制、渗碳着色等工艺烧造出来的黑陶,具有前所未见乌黑发亮的金属光泽。大汶口文化时期黑陶的成功烧制,为蛋壳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见,并非所有薄胎陶器皆为“蛋壳陶”的专家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高柄杯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高度在25厘米以下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70克。当然也有例外,高度超过25厘米的高柄杯,一般重量在100克以内。除高柄杯之外,其他器形的薄胎黑陶能否称为蛋壳陶呢?因为许多不同器形的薄胎黑陶当年并没有被收录到考古文献和资料当中,国内博物馆也没有系统地展示过这些薄胎黑陶。根据这些薄胎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与蛋壳陶高柄杯同属一个时期烧造,我们认为这些薄胎黑陶也应同属蛋壳陶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厚度和重量。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什么器形,薄胎黑陶的厚度在0.2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原则上都可以称为“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陶胎已经很薄。但是,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黑陶无论从器形,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陶胎的厚度,都不能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提并论。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潍坊、临沂、淄博和青岛地区为主。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黑陶品种在这里延续烧造上千年,应该有很多可供考据的地方。比如:窑址遗迹、遗存堆积以及与遗存堆积相关的地层年代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项关于黑陶或蛋壳陶窑址的发掘报告。难道窑址真的荡然无存?遗存真的消失无踪?值得考究。事实上,山东有大量的出土黑陶器物存在,就证明了一定会有窑口存在。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中绝不含粗砂或其他杂质。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许多蛋壳陶成品胎体可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证明制作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其薄胎成型技术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在四五千年前的陶器时代,人们头脑中还少有金属的概念。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无疑给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限敬畏的、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情去审视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蛋壳陶。

蛋壳陶胎体制作精细,器形多变,薄似蛋壳。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蛋壳陶的纹饰以弦纹、竹节纹、凹凸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的处理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形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

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菱形、楔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图形,当时人们用什么样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表现这些图形?我们今天还无法破解。

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

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由于蛋壳陶的烧成工艺繁复,成品器形丰富多彩,对于青铜时代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高柄杯为例:杯口平折宽沿,杯身通常卵圆形收底,也有少数为折腹底,高直柄,外撇高圈足。这类器形发展到唐、宋、金时期,在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系的瓷灯中还能找到类似的器形,可见其传承年代之久远非比寻常。其他诸如:直口瓶、长颈瓶、花觚、三足鬲、双耳簋、高足杯、玉壶春瓶等器形都有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蛋壳陶从原始陶器的粗、大、笨、重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忽略了蛋壳陶为后世发展陶瓷业奠定的美学基础与价值。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器形本身又有它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因此,它成为特定地域内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早期一种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系统地考察,搞清楚蛋壳陶遗存的分布情况,是否有窑址,存世器物的种类、器形、数量、完好程度等,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现代人仿制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四五千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须多看真品,才能提高鉴识能力。如果从来没有上手过真品,对器物也缺乏足够认知,购藏蛋壳陶须谨慎。真仿品区别主要为:

1.陶土原料来源不同:古人采用的陶土是以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为主要原料。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后的稳定性。蛋壳陶的坯泥不仅细度均匀,而且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孱和料。乃至用快轮将坯体拉至0.5甚至0.2毫米厚度时不坍塌、不变形。如此之薄的坯体在半干状态时还要承受砑光、打磨、剔刻、划花、锥孔、镂空、贴塑、粘结等工序的外力干扰而不破损,可见其陶土质料的品质绝对上乘。精致的坯料是现代仿品可望不可及的。

2.成型工艺不同:仿品形不似神更不似。器形刻意模仿太过呆板,没有自然神韵,更没有手工制作时随心所欲和自然流畅地刮削、打磨的痕迹。大多数器物表面没有砑光。锥孔、镂空、划花不自然,手法拙劣。燃料、烧成温度、渗碳工艺也与古人迥异,成品表面没有黝黑发亮的金属光泽,甚至没有经过渗碳工序而直接着黑色冒充黑陶。大多数仿品胎体厚重,器物表面还须抹黄土作旧等等。最近新出的所谓高仿品刻意追求薄胎效果,然而在器形和装饰工艺方面却不得要领,与真品摆在一起就相形见绌,显得不伦不类了。

黑陶制品的收藏价值及保养


黑陶发源于远古石器时代,被誉为“火与土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出土的实用型黑陶文物大多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在民间并不多见,流落在民间的黑陶藏品愈发珍贵,而现代的黑陶工艺藏品也逐渐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不仅成为收藏的一种新时尚,其收藏价也在逐步攀升,成为一种时尚的收藏新宠。

发源于远古文明

“那长发少女的头像,似乎我在巴黎一位诗人书房墙壁上看到过。那变形的大力士又把我引到东柏林古老的博物馆之岛,各种小鸟联飞的透雕台灯株,似乎在西柏林一家宾馆里伴过我的思乡之梦。而那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坐下来闭目沉思的女佛,在曼谷木雕商店里诱惑过我。”这是馆陶籍著名诗人雁翼初识家乡黑陶时所作的《黑陶初记》。黑陶的古朴、厚重的风格,广受藏界文人雅士的喜爱。

黑陶是陶胎较薄,胎质紧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距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黑陶是陶器中的极品。被誉为“土与火文明的诠释,力与美的结晶”。

最著名的黑陶当属山东的龙山黑陶和浙江的良渚黑陶。这两个地方是黑陶的发源地。

山东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的当属黑陶。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黑陶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

龙山黑陶中,蛋壳黑陶又是极品中的极品。蛋壳黑陶以“薄”著称,是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蛋壳黑陶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器形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高柄杯、鼎等,还有鬲。龙山文化鬼脸式鼎腿、圆环状鼎足最有特色,为其他文化所罕见。

良渚黑陶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良渚文化比龙山文化更为久远,约公元前3300年~前2250年。良渚黑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相似但有自身的特点。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

掀起的时尚收藏风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文物和工艺美术制品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黑陶多被奴隶主和贵族们所利用,他们用于装饰宫殿、点缀厅堂,成为夸耀富有、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而在民间却少有问津。

新中国成立后,黑陶艺术得到了重视。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梁德明对记者说:国家规定,解放后出土的黑陶文物,不允许被拿到公开市场上去拍卖。不过事实上,黑陶文物在民间的古董集市上一直有流通。解放前出土的黑陶文物,国家也是允许被拿出来拍卖的。虽然在国内,目前黑陶的收藏还没有像字画等藏品一样火热,但黑陶文物的升值潜力,在国外的拍卖场上可见端倪。黑陶文物在国外没有拍卖的限制,市场非常火爆,身价动辄百万。

河南洛阳专门研究、收藏、制造黑陶的大师索望说:“黑陶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特殊的含义,成为人们追求时尚、彰显财富的象征。”

近年来,出于对一种古文明的追求和一种心灵的享受,黑陶的收藏逐渐时兴,成为藏家的新宠。黑陶造型端庄凝重,它的图案深藏玄机,它的黑色在心理学上的联想“可以当做温暖、覆盖、藏身之所和舒适”(【美】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黑陶艺术品往往给人带来凝重安适的感觉,它给人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代表着一种壮美和崇高的人格。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收藏一两件黑陶制品,可以获得一份宁静的心境,这也是黑陶收藏在近年风生水起的根源。

实用型的文物黑陶历经几千年的长埋,存世的已经十分罕见,渐渐被收入博物馆进行保护,当然,也有部分“沧海遗珠”遗落民间,这些便成为现在黑陶收藏家收集黑陶文物的主要渠道,圈内人的互相交流也是另外一种收集渠道。

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仿制的现代黑陶工艺品,其做工十分精美,价格也不菲,甚至能拍出十几万的高价。去年5月,陕西有人从洛阳以18万的价格收藏了一尊腾空而起的黑马,而一个刚出炉高不足30厘米的黑陶豆(古时盛熟食的一种容器),在市场竟标出19万元的天价,福建、广东等地不断有人前来要收藏此“豆”。但梁德明先生说,真正的收藏家是不收藏这些工艺品的,因为它们只是仿制品,远远不及真品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做工精细几无作伪

黑陶的制作工艺尽管在几千年前已经被先人掌握,但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探索,才在上世纪80年代破译了黑陶的制作工艺。梁德明先生说,由于黑陶做工精细,不容易被仿制,所以,目前市场上基本上没有伪造的赝品,因为伪造的赝品在色泽、沧桑感等方面都达不到真品的效果。

黑陶出现在彩陶等其他陶瓷制品之后,因为其制作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之所以会呈黑色,是因为温度控制的关系,黑陶的烧制温度在800摄氏度到900摄氏度之间,超过或者低于这个温度,都烧不出黑色的效果。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烧制出来的颜色就是红的,低于这个温度则呈白色。

黑陶的装饰特点虽然简单质朴,不加装饰或少加装饰,但要制出一件美观典雅的黑陶可是要下一番工夫。除薄制、打磨、单色、加陶衣等各种不同的装饰方法,还在陶器上运用划纹、压纹、印纹等。并且陶器的提梁、耳、鼻、纽等附加部分颇具匠心。最常见的情况是陶器上的附件往往压成平行的条纹,或加以变化,器身很单纯而提梁部却十分精巧。此外,镂孔也是一种装饰方法,是龙山陶器所特有的,主要用于鼎足与豆足上。

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则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制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结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

市场上常见的劣质黑陶,可能做工雕刻方面也很精细,但不属于收藏型的黑陶。判别黑陶制品的优劣,可以看其是否掺水,优质的黑陶不会掉色,而劣质黑陶则一洗就掉色。对此,秦源陶艺制作中心的郑康淳先生介绍,虽然黑陶的“熏烟渗碳”技术已经得到破译,但能够真正掌握这项工艺的厂家却凤毛麟角,导致市场上黑陶质量参差不齐。真正的黑陶用湿布越擦越亮,而劣质的黑陶只要用湿布一擦就会掉色。另外,纯正的黑陶图案全部是烧完雕刻的,精致、细腻、栩栩如生,而劣质黑陶上的图案是用色彩画上的,相对粗糙且容易掉色。

黑陶的价值判断

实用型的黑陶多为出土文物,举世罕见,不允许在市面上拍卖,但民间也不乏有黑陶文物藏品。一般来说,品相良好、形状特别且带有氏族图文的黑陶较为珍贵,价位一般在万元以上。

现在收藏市场上看到的多是现代黑陶工艺制品。目前,黑陶的价位还不是很高。一般普通的大器型的黑陶,市场价位在千元以上,普通器型的价位在几百元钱。因此,黑陶未来的升值潜力还很大。

鉴别黑陶制品的收藏价值,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看造型。造型是鉴别黑陶收藏价值的第一位。梁先生说,黑陶的各种造型或者代表一种身份地位,或者代表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黑陶中的鸟形壶,是代表氏族的图腾。

二看品相。这些在当时用来作为器皿的实用型黑陶制品,在贵族死后通常用来作为陪葬品,历经四五千年的掩埋,受到地层的叠压、器物与泥土黏在一起,出土几乎无完物,因此,品相成了黑陶价值鉴别的第二要素。

三看图文。有些黑陶上还雕刻有当时的一些图文,有的代表氏族的图腾,有的则是一些原始文字。黑陶艺术的几何图案可以追溯到仰韶半坡时代的彩陶艺术,它们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转向抽象的符号,这种几何图案的原始物象,如蛇衍化为龙,鸟衍化为凤以及蛇衍化为鱼,表现了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并逐渐转化为带有韵律的线条。这些带有特定含义的图文,增添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看做工。古代黑陶制品的厚薄,反映了它的特定含义,薄如蛋壳的黑陶制品,是先人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学者表示,到目前为止,黑陶中最为珍贵的数山东出土的“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此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而现代工艺品则以其工艺的精细程度来决定陶器的价值。现在的工艺品陶器多是从雕工、刻工上下功夫。一件好的作品,装饰和造型非常吻合,气势上一气呵成,线条十分流畅,肌理的处理上也十分到位。

小贴士:

黑陶的保养

黑陶的保养与一般陶器的保养差不多,陶器是易碎品,同时,易受尘埃、紫外线等侵害,如果保养不当极易损坏。因此,收藏陶器应加强保养。

1.收藏室内温度不稳定或温差过大容易损坏陶器,室内的温度宜保持在17~25℃左右,湿度宜在50%~60%,相对湿度变化不超过5%~6%,过于干燥和潮湿都不利于陶器收藏。

2.强烈的紫外线容易造成陶器表面颜色变化,釉层脱落。所以,要防止和减少强光对陶器的照射。收藏室的窗子最好挂上不透光窗帘,或采用有色玻璃。

3.过量的灰尘,易对陶器形成一定的损害。造成器物表面变色,所以对陶器应定期除尘,陶器最好存放在柜中或框架上面。

4.陶器容易破碎,其耳部、把部、口部等部件较脆弱很容易发生断裂,因此不宜经常用手直接触摸、挤压这些易碎部位,搬动陶器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碰撞或磨擦。

5.古陶器除少数传世品,大部分是地下出土的。由于长埋地下,易被盐类及其他杂质侵蚀,土壤中的部分化学物质也易吸附在器物表面,所以在将陶器收藏入室前,应先进行清洁、消毒并进行干燥。

6.如果陶器某些部位产生裂纹,器壁或器表出现风化、彩绘和釉层出现剥落,应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继续扩大。对易破损的部位也应及时进行预防性加固。

黑陶


 黑色陶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就已开始生产,但数量很少,胎体较厚,颜色不太黑。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生产一种夹炭黑陶,质地比较粗松。黑陶主要流行于父权制氏旅社会的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造型精美,漆黑光亮,胎壁较薄,有的薄如蛋壳,称为蛋壳黑陶。黑陶的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充分的提炼和陈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开始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力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即烧成黑陶。黑陶的还原比值大于红陶,但小于灰陶,渗炭使胎体孔隙含有相当多的炭微粒。这些炭微粒很细,表面面积大,能把照射到胎体上的所有光波全部吸收,从而导致胎体变黑。至于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兽骨作成的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效果。打磨不仅使胎体表面高低不平的结构填平补齐,而且让原料中的云母片、石英等物质的颗粒平行排列于坯体表面,这些矿物颗粒有反光作用,平行排列就可以减少光线的散射,增加光线的平行反射,因而出现光泽,所以黑陶表面熠熠发亮。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和湖北屈家岭等文化的黑陶器有碗、盘、盆、鼎、甗、高柄杯、斝、罐等。胎体比较厚实的作品是生活中的实用器具,胎体薄如蛋壳的则是为祭祀和殉葬而精心制作的。黑陶的艺术性与彩陶不同,主要持征是造型端庄,线条优美,通体墨黑,熠熠发光,工艺难度比红陶、灰陶和彩陶要高得多。黑陶生产主要用快轮成型,其主要生产时间为公元前2700年至前2000年前后,商、周、战国、秦汉时期也都有生产。

龙山文化瑰宝:黑陶与蛋壳陶


黑陶

人类在大约一万年前发明了陶器,而陶器的诞生也促进了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也扩大了对陶器的需求,加速了制陶业的发展。新石器时代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可以验证不同文化时期的先民生产、生活中使用过不同形制的陶制器皿。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二者在制作成型工艺和烧造技术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黑陶文化。

大约五千年前,陶器的生产过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非专业小规模烧造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生产能力的专业制陶群体。陶器从创烧开始只能烧制红陶产品,逐步向能够烧造灰陶、黑陶、白陶转化,陶器的装饰功能越来越强,精美程度也越来越高。黑陶制品的出现就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于器物审美的更高追求。经过砑光打磨、高温烧制、渗碳着色等工艺烧造出来的黑陶,具有前所未见乌黑发亮的金属光泽。大汶口文化时期黑陶的成功烧制,为蛋壳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蛋壳陶”,是一种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鸡蛋壳的高柄杯。它仅为典型龙山文化所见,并非所有薄胎陶器皆为“蛋壳陶”的专家结论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高柄杯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高度在25厘米以下的高柄杯重量一般不超过70克。当然也有例外,高度超过25厘米的高柄杯,一般重量在100克以内。除高柄杯之外,其他器形的薄胎黑陶能否称为蛋壳陶呢?因为许多不同器形的薄胎黑陶当年并没有被收录到考古文献和资料当中,国内博物馆也没有系统地展示过这些薄胎黑陶。根据这些薄胎黑陶的制作工艺和烧造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与蛋壳陶高柄杯同属一个时期烧造,我们认为这些薄胎黑陶也应同属蛋壳陶范畴。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的厚度和重量。笔者个人的观点是:不论什么器形,薄胎黑陶的厚度在0.2至1毫米之间,单件重量不超过100克,原则上都可以称为“蛋壳陶”。

大汶口文化在历史分期上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陶胎已经很薄。但是,大汶口文化的薄胎黑陶无论从器形,还是制作的精美程度,以及陶胎的厚度,都不能与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相提并论。如果说黑陶诞生于大汶口文化,蛋壳陶则代表了典型的龙山文化。

黑陶和蛋壳陶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低山丘陵与河流冲击平原的交汇处,以潍坊、临沂、淄博和青岛地区为主。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黑陶品种在这里延续烧造上千年,应该有很多可供考据的地方。比如:窑址遗迹、遗存堆积以及与遗存堆积相关的地层年代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至今没有看到任何一项关于黑陶或蛋壳陶窑址的发掘报告。难道窑址真的荡然无存?遗存真的消失无踪?值得考究。事实上,山东有大量的出土黑陶器物存在,就证明了一定会有窑口存在。

蛋壳陶

蛋壳陶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沉积的细泥。其细腻程度甚至超过现代工艺生产的陶土,而且这些陶土中绝不含粗砂或其他杂质。陶艺匠人采用快轮拉坯成型或分段手工成型,经利坯、打磨、砑光、剔地儿、划花、锥孔、镂空、捏塑、贴塑、粘接、高温烧制、渗碳等多道工艺烧造而成,吸水率较低。出土器物历经数千年基本不受水土侵蚀,器物表面光洁如新。

许多蛋壳陶成品胎体可见极其细密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证明制作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快轮拉坯技术。其薄胎成型技术成为历史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据现在的制陶技术显示,要顺利拉出厚度在0.2-0.5毫米左右的薄胎陶坯几乎是不可能的。景德镇明清官窑的薄胎瓷底部厚度也有1-2毫米左右,拉坯至口沿处才不足1毫米。除非用模制注浆成型工艺,否则照原样仿制蛋壳陶,技术难度令今人无法想象。

蛋壳陶的砑光和渗碳着色工艺使器物表面产生了黝黑发亮、具有金属光泽的视觉效果,这个现象与同时期各个不同文化类型的红、白、灰陶的状况迥异。独特的渗碳工艺将碳分子在高温状态下渗透到器物胎体的微孔里面,使经过砑光的胎体表面形成更加致密光洁、细腻光润的黑色保护层,令蛋壳陶历经数千年而不受水土侵蚀。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蛋壳陶,一切都近乎完美,无可挑剔。在四五千年前的陶器时代,人们头脑中还少有金属的概念。这种神秘的、黑色的金属光泽无疑给人们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令人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无限敬畏的、不可轻举妄动的虔诚心情去审视这些具有神秘色彩的蛋壳陶。

蛋壳陶胎体制作精细,器形多变,薄似蛋壳。制作蛋壳陶对于陶土原料的挑选、采集、运输、保管、制坯以及成坯以后对各种加工工艺过程的耐受性都有极高的要求。由于成型工艺复杂,估计只有少数人掌握蛋壳陶的制作工艺,因此,部分类似的产品甚至出自一人之手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蛋壳陶的纹饰以弦纹、凹凸纹、竹节纹最为典型常用。尤其竹节纹的制作水平堪称空前绝后。纯粹用手工在0.5毫米厚的坯体上均匀分布竹节纹,使之等宽、等圆、等弧。做工非常精细规整,变径处的处理自然得体且胎体厚度内外一致,绝无扭曲变形造成外观缺陷的作品存世。精美绝伦的竹节纹饰对商周以后青铜器的制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器形复杂的青铜器都采用竹节纹作为装饰,与蛋壳陶的竹节纹完全吻合。

蛋壳陶的镂空工艺更加精妙。在不足1毫米厚、半干的坯体上镂出非常规则的图形,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成功,难度可想而知。镂空的图形有圆形、正方形、楔形、菱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几何图形,当时人们用什么样的形象思维方式来表现这些图形?我们今天还无法破解。

蛋壳陶划花的纹饰有几何条纹、波浪纹、鱼纹等等。还有一种特殊的划花工艺是在坯体整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几何纹饰。使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比较强烈的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表面的装饰效果。但是,这些划花工艺是在厚度只有0.5毫米左右的陶坯上进行的,很多器物给人的感觉是一触即破。

蛋壳陶还有贴塑鼓钉、盲鼻,捏塑鸡冠耳、环形耳等等不同的装饰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综上所述,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诞生于原始社会的蛋壳陶集各种装饰艺术和制作工艺于一身,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器物本身的实用价值,因此被视为古代东方艺术宝库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

由于蛋壳陶的烧成工艺繁复,成品器形丰富多彩,对于青铜时代以后的陶瓷业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以高柄杯为例:杯口平折宽沿,杯身通常卵圆形收底,也有少数为折腹底,高直柄,外撇高圈足。这类器形发展到唐、宋、金时期,在耀州窑、定窑、磁州窑系的瓷灯中还能找到类似的器形,可见其传承年代之久远非比寻常。其他诸如:长颈瓶、直口瓶、花觚、三足鬲、高足杯、双耳簋、玉壶春瓶等器形都有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蛋壳陶从原始陶器的大、粗、重、笨中脱颖而出,一枝独秀,不仅空前而且绝后。我们研究中国陶瓷史时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环节,忽略了蛋壳陶为后世发展陶瓷业奠定的美学基础与价值。

蛋壳陶创烧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鼎盛于龙山文化中期,断烧于龙山文化晚期,历经千余年。“蛋壳陶”不是偶然出现的几件特殊器物,它是龙山文化时期制陶手工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器形本身又有它形成、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因此,它成为特定地域内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器时代早期一种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为中国陶瓷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原始陶器品种,我们应该重新确定蛋壳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并且加以认真地研究和系统地考察,搞清楚蛋壳陶遗存的分布情况,是否有窑址,存世器物的种类、器型、数量、完好程度等,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

由于出土的蛋壳陶制品稀有,完整器物比历代官窑瓷器和元青花还要少。因此,蛋壳陶又具有潜在的市场需求。现代人仿制蛋壳陶的出发点与古人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去复制,其制成品与四五千年前的真品无法比拟。须多看真品,才能提高鉴识能力。如果从来没有上手过真品,对器物也缺乏足够认知,购藏蛋壳陶须谨慎。真仿品区别主要为:

1、陶土原料来源不同:古人采用的陶土是以古河床年久沉积的细泥为主要原料。陶土的细度决定了坯体的可塑性、延展性和成坯后的稳定性。蛋壳陶的坯泥不仅细度均匀,而且不含任何杂质,也无任何孱和料。乃至用快轮将坯体拉至0.5甚至0.2毫米厚度时不坍塌、不变形。如此之薄的坯体在半干状态时还要承受砑光、打磨、剔刻、划花、锥孔、镂空、贴塑、粘结等工序的外力干扰而不破损,可见其陶土质料的品质绝对上乘。精致的坯料是现代仿品可望不可及的。

2、成型工艺不同:仿品形不似神更不似。器形刻意模仿太过呆板,没有自然神韵,更没有手工制作时随心所欲和自然流畅地刮削、打磨的痕迹。大多数器物表面没有砑光。锥孔、镂空、划花不自然,手法拙劣。燃料、烧成温度、渗碳工艺也与古人迥异,成品表面没有黝黑发亮的金属光泽,甚至没有经过渗碳工序而直接着黑色冒充黑陶。大多数仿品胎体厚重,器物表面还须抹黄土作旧等等。最近新出的所谓高仿品刻意追求薄胎效果,然而在器形和装饰工艺方面却不得要领,与真品摆在一起就相形见绌,显得不伦不类了。

怎么保养木纹砖?耐心与细心不可少


任何事物都需要用心保养才能更持久的保持最好状态,瓷砖需要保养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你是否了解木纹砖的保养清洁呢?随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怎么保养木纹砖?耐心与细心不可少

1、保持木纹砖干燥、清洁

保持干燥、清洁,不允许用水淋湿拖把拖地或用碱水、肥皂水擦洗,以免破坏的光亮度、损坏漆膜。如遇有灰或脏可用干拖把或用拧干的湿拖把擦拭。每月(或两个月)打一次蜡(打蜡前将水汽和污迹擦干净)。

2、干燥木纹砖避免过快

若遇暖气或其他漏水于地面,必须及时擦干净,不能直接用太阳暴晒或电炉烘烤,以免干燥过快,木纹砖开裂。

3、木纹砖漆膜的保养

漆好的木纹砖长期不住,切忌用布或盖上,时间一长漆膜就会发粘,失去光泽,同时切忌热水盆、热饭锅等物直接放在木纹砖面上,应用木板或草垫垫着,以免烫坏漆膜。

4、木纹砖污渍的清洁

局部板面不慎沾有污迹应及时清除,若有油迹可用抹布或拖把蘸温水或少量的洗衣粉擦拭,也可用中性肥皂水加少许洗涤灵擦洗。若污迹严重,采用此法无效,可用优质或钢丝绒轻轻擦拭。如果是药物、或的污迹,必须在污迹未渗入木质表面以前加以清除,清除方法采用浸蘸蜡的软布擦拭。若仍无效,须用钢丝绒蘸家具蜡擦。若木纹砖层的表面被烟头烧损,用浸了家具蜡的软布用力擦拭可恢复光亮。若是沾染,应及时用浸蜡软布擦拭,若无效,可再用钢丝绒蘸家具蜡擦拭。

5、木纹砖尽量减少太阳直晒

铺设后的油漆木纹砖,尽量减少太阳直晒,以免油漆经紫外线照射过多,提前干裂和老化。木纹砖上放置家具应用橡皮或其他软物垫起,以防刻划木纹砖漆。

6、及时修补出现问题的木纹砖

木纹砖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个别木纹砖起翘或脱落,应及时取起木纹砖,铲去旧胶和灰末,涂上新胶,压实;若个别木纹砖漆膜破损或露白,可用400号水砂纸蘸肥皂水打磨,然后擦干净,干后进行局部补色,色干后,再刷涂一道漆,24小时后,用400号水砂纸,然后擦蜡进行。

保养木纹砖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在平常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上方式的保养哦!

王志水:黑陶创作需兼顾传统与创新


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被视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章丘市)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齐河黑陶选料讲究工艺繁复

山东齐河县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齐河黑陶是龙山黑陶的一个分支。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陶协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志水介绍,齐河黑陶作品以严谨精细著称,在选料、设计、造型、雕刻等方面非常讲究。齐河黑陶,器壁薄如蛋壳而坚硬,厚度仅1~3毫米,表面漆黑有光。原料选用黄河河床特有的纯净细腻的红胶土,采用“封窑熏烟渗碳”的方法烧制而成。

在选料上,齐河黑陶选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纯净细腻的胶土为原料,冲积平原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黏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

在烧制工艺上,齐河黑陶是根据当地泥质特点和古代制作方法研究产生的,在成型制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浆法两大工艺流程。可塑法有选料、球磨、压滤、真空炼泥、陈腐、拉坯、干燥、修坯、压光、刻制、磨光、干燥、烧制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于瓶、器等型状变化大和比较不规则的制品生产;注浆法有选料、配料、选型、翻模、注浆、干燥、脱模、修坯、压光、烧制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于圆雕、浮雕类异形制品的生产,比可塑法工艺流程短,是一种较先进的制作方法。

黑陶创作需兼顾传统与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齐河人,王志水自年少起就对黑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30余年的时间里,黑陶文化研究和黑陶创作成了王志水生活的全部。

王志水认为,在黑陶创作上,陶艺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应有所创新和突破。30余年来,王志水一直坚持不懈地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志水在改进黑陶雕刻技法上收获颇丰,不仅在传统的干刻法的基础上摸索出了湿刻法,还探索出软刻加硬刻、浮雕加镂空的制作工艺。

“文化是黑陶的根。”王志水在提高技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挖掘当地文化的内涵,并将其融入黑陶创作中,所以,在王志水的黑陶作品里,不仅有黄河文化的沉淀,有齐鲁文化的渗透,还有晏婴文化的影子。“黑陶的传承要讲究兼容并包,只有融入更多的优秀文化,才能让龙山黑陶走得更远。”王志水说。

王志水潜心于龙山文化黑陶的研究,具有丰富的作品设计和精湛的雕刻技艺。卧窑二十多年,寻古黑陶之幽秘,采现代艺术之信息,发扬原始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赋予黑陶以新的生命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志水

王志水,山东齐河龙山黑陶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总设计师;中国陶瓷协会会员;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陶协黑陶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会员;上海陶器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黑陶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齐河县政协委员。

王志水根据传统制陶方法,结合现代工艺,经过手工拉坯、雕刻、磨光、窑变等工序,开发研制了上千种黑陶工艺品和艺术品,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大赛及评比中获奖,被著名艺术殿堂及收藏家收藏。

怎么鉴别民国瓷器?


怎么鉴别民国瓷器?

民国瓷器是1911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烧制的瓷器的总称。在这38年内,江西景德镇仍然是中国的制瓷中心。民国建立后,专为皇室烧制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停办,为了生计,一些制作瓷器的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间,在百业萧条、唯有古玩行业兴旺的背景下,为中国的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国虽不足40年,但以景德镇为代表的瓷器生产几乎遍及全国,烧造了大量不同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精致的有洪宪瓷、新粉彩瓷、仿古瓷以及一些书堂款的瓷器。

民国初年景德镇所制瓷器中不乏精品,而洪宪瓷更是光彩夺目,堪称这一时期的官窑瓷。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活动的需要,命郭葆昌为陶务署监督,赴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郭葆昌到景德镇时袁世凯尚未称帝,最初即按袁世凯在中南海的寓所居仁堂的称谓先烧“居仁堂制”款瓷器。居仁堂即清代慈禧太后修建的海晏堂。“居仁堂制”款瓷器是郭葆昌邀集了清朝御窑厂的各路高手,由著名陶瓷家鄢儒珍负责,以雍正、乾隆朝最优秀的粉彩、珐琅彩为蓝本,制作的一批高质瓷器。同时郭葆昌在景德镇利用职权也为自己烧制了一些同类器,这些瓷器和“居仁堂制”款作品统称为“洪宪瓷”,其胎质白润,绘画细腻,色彩清淡,玲珑轻巧。

目前所能见到的传世洪宪瓷中有书“洪宪年制”和“洪宪御制”款的器物,它们都是民国时期古董市场泛滥,为迎合收藏者猎奇的心理,一些瓷商、高匠烧造出来的,主要是粉彩、珐琅彩碗、盘、瓶一类作品,有的很精美,有的水平很差。因为据郭葆昌本人透露,未曾烧过带“洪宪”款的瓷器。当时袁世凯称帝总共只有83天,全国反袁之势日盛,郭葆昌在遥远的景德镇根本来不及烧制署款为“洪宪”的瓷器,帝制政权就已被声势浩大的革命洪流冲垮了。

新粉彩瓷是民国瓷中的一大亮点。其画师都出身艺匠,以工见长,作品浓艳俏丽,更符合市民的欣赏习惯。新粉彩在传统的基础上,把书、画、诗、文发挥到了极致,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技法,实现了“瓷”与“画”的完美结合。新粉彩的全盛时期是在1912年至1940年间,其代表为第一代新粉彩画师潘匋宇和汪晓棠。潘匋宇民国初年曾任江西省立甲种窑业学校图画教员。汪晓棠曾为袁世凯画过洪宪瓷,与潘匋宇同为民国初年的新粉彩大师。第二代新粉彩画师是“珠山八友”。

珠山系景德镇市中心的一个小丘,是前清御窑厂所在地。1928年瓷板画开始流行,为了便于接受订货,在王琦倡导下8位画师成立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前后共10位画师参加,分别是王琦、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和刘雨岑。第三代新粉彩画师活跃于30年代以后,有的到五六十年代仍在创作,大多师承珠山八友,有方云峰、刘希任、万云岩、汪小亭、张沛轩、王锡良等人。这几代画师以瓷当纸,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笔法、墨韵、色彩极为精妙,加上题款、印章,构成了完整的绘画作品,恰好当时流行绘瓷名家个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各种仿古瓷是这一时期的又一看点。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景德镇的仿古瓷红极一时,所仿古瓷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从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隋、唐、五代的白瓷,到宋代汝、官、哥、定、钧窑瓷,以及元、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瓷等等,其中清雍正、乾隆两朝的彩绘瓷器是最为热门的仿制对象。因为没有了官方限制,民国仿古瓷中随意书写明清两代纪年款的瓷器大量出现,而且有的款识仿写得惟妙惟肖,不仔细分辨,一般是看不出来的。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把这些民国仿品看作清代官窑瓷,这在无意中抬高了民国瓷的档次。此外,署“静远堂制”款的瓷器,为徐世昌所定制,专门摹仿清代雍正瓷器釉面精细的特点,其风格大体与“居仁堂”款器物相同。署“延庆楼”款的,为曹锟定烧的瓷器,以北京中南海延庆楼为名,品种较少。

随着整个艺术品市场的一路走高,民国瓷在近几年的拍卖会上也表现出强势,日益受到国内藏家重视,甚至超过了晚清官窑精品瓷。民国瓷器精品之所以被逐渐看好,是因为无论从烧造技术上,还是图案设计、绘画技法上,它都不亚于晚清官窑瓷器,加之民国距今也不过百年,有不少仿品也完全可以和清三代官窑媲美,这些都为民国瓷的收藏和升值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黑陶怎么鉴别与保养?》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瓷器怎么保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