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淘词语文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收藏 > 导航 >

品收藏之风华,赏瓷器之华美

品收藏之风华,赏瓷器之华美

古代瓷器收藏 古代瓷器孤品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2021-03-25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收藏】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谢肇制在《五杂俎》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称谓的史料。

瓷器如今也成了古玩家把玩的重要物品。收藏市场的日益火爆,很多藏家都只进不出,市场上的惜售让一些寻找宝贝的人犯了难。真是东西越来越少,宝贝越来越难淘,如此下去不少藏家表示玩不下去了。在十年前,在收藏市场上有钱的是“爷”,而如今,市场上到处都是出手阔绰的有钱人,而在这个收藏品缺货的年代,有货傍身的才算“爷”。

老精稀缺货残瓷也成藏品:

古玩市场上的“老精稀”藏品已经被第一批淘宝者淘光捡净,在旧货减少,卖家惜售的情况下,收藏者却越来越多,这导致“捡漏儿”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时至今日,在收藏大军不断扩容的背景下,这种“僧多粥少”的现象显得更加突出。不说别的,就拿瓷器来说,现今在收藏市场上的精品瓷是越来越少了,看拍卖场上明清瓷的受宠程度就知这瓷器的火热行情。

然而,在收藏市场上,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全品相”要求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行话也有说:“瓷器起毛,不值分毫”,“瓷器毛了边,不值半分钱”。但是,在如今日益缺货的市场上,宁藏残器,不藏赝品。残器同样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那些精品残器——器型基本完整、工艺水平一流、材质精良的藏品,其文物、艺术和经济价值都不可忽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赏瓷器说流年”之窑白瓷 隋唐做贡品


在洛阳汉林古代珍藏博物馆里,很多瓷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巩县窑出品,质量有保证——黑瓷龙柄执壶淳朴厚重,兔钮白瓷二系罐釉色鲜艳,洒黄釉人首胡瓶造型别致……

黑瓷龙柄执壶(唐代)

现在人们一提起瓷器,首先想到的大概是景德镇,可在大唐盛世,人们一说起瓷器,首先想到的是河洛大地上的巩县窑。

在洛阳汉林古代珍藏博物馆里,很多瓷器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巩县窑出品,质量有保证——黑瓷龙柄执壶淳朴厚重,兔钮白瓷二系罐釉色鲜艳,洒黄釉人首胡瓶造型别致……

兔钮白瓷二系罐(唐代)

巩县窑是唐代重要瓷窑,于1957年被发现,窑址位于今巩义市东约5公里处——一条支流由东向西汇入伊洛河,然后与黄河交汇,瓷窑就分布在这条支流的两岸。

巩县窑始烧于隋,盛于唐,到五代初衰落,烧制的代表瓷器有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黑瓷等。

它是我国烧制白瓷的代表窑场之一。考古发掘证明,隋唐时期,巩县窑烧制的精细白瓷曾为朝廷贡品。在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考古人员亦发现了巩县窑烧制的精美白瓷残片。

洒黄釉人首胡瓶(唐代)

除一部分作为贡品外,供民间所用之白瓷茶器是巩县窑的大宗产品。也就是说,在唐代东都洛阳,很多人喝茶用的就是巩县窑烧制的白瓷茶具。

因巩县窑所烧制瓷器品质上乘、风格各异,被邻近地区的瓷窑竞相模仿学习,因此成为名窑。随着时间的流逝,巩县窑渐渐衰落,最终淡出人们的视线,以至于今人只知景德镇而不知巩县窑。好在博物馆里的那些瓷器,以另一种方式告诉我们巩县窑曾经的辉煌。

古瓷器收藏之官窑漫谈


律海明

律海明

有不少朋友在收藏古瓷器的时候,首选为官窑。我敢断言,在全国的瓷器藏家手中,应该是每个人都有几件所谓的“官窑”吧。我问过不少的朋友对官窑的理解,得到的基本上是统一的答案:一是器身上写有官款的;二是做工细致,精美的。官窑瓷器以其精美和稀少确实是瓷器收藏者们的首选。但这里边有个问题,是不是精美的,器身上带有官款的就一定是官窑呢?

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弄明白官窑的定义,其次是历代政府对其的管理制度。

官窑自唐,就有两种涵义:一是指供器,二是指官厂。唐宋两代,采取的“官监民烧”制度。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十中选一”,献于朝廷。乾隆四十八年本《浮梁县志》有“武德四年,有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献于朝廷,于是诏仲初等暨玉制器进御”。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作有《带人进瓷器状》和《答元饶州书》等文章可证明。这说明唐无官窑、民窑之分,官窑贡品是民窑所烧制的精品进贡而来。到了宋朝,由于瓷业的发展,政府为加强管理,特设专门的机构——瓷窑博易务来管理,其行政长官为博易务。《宋史食货志》卷186载: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令都督、监押同掌。瓷窑博易务等官职一直延续到南宋时代,“或者谓:博易之务废矣,窑巡之职罢矣,今之不可复古矣。(蒋祈《陶记》)官窑,自宋开始设立,其官窑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办两类。即所谓的“官窑烧造”。中央政府在京师设立的官窑只是供应皇宫用瓷,产品不得出售。而地方政府办的窑厂生产的产品除部分进贡中央外,主要是服务于其政府机构。但实际情况是,“官窑烧造”远远不能满足各级政府的用瓷数量,还必须强令一些好的民窑厂来烧造,这就是所谓的“下属供奉”、“制样须索”、“任土做贡、”“设官监窑”。这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见到的很多所谓的宋的官窑器,有很大的可能就是由民窑生产的。所以两者品质相差应该不大。

到了元代,则采取的是官办官烧,由于官府占据垄断了最好的资源,设局监管,所以官窑在瓷器生产中起了主导的作用,民窑则为从属地位,产品关于官窑甚精,民谣甚粗。这个对于收藏者而言只要确定了确为元代物品,官民易分。

到了明代,采取“官办民烧”。在明天启年前,由于朝廷占据了当时最好的资源和技术力量,生产的瓷器无论哪个方面都远胜于民窑。天启年以后,由于朝廷力量的衰微和各地的农民起义,使朝廷无暇顾及瓷器的生产,垄断的资源和占据的技术力量得以服务民间,民窑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官民竟市”的局面,甚至民窑大有超越官窑之势。官窑的生产不得不依赖于民窑的生产,从理论上讲,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民天启年后的带官款的产品,有相当多的来自于民窑的生产。

清建立以后,1645年朝廷下令,取消官窑制度,采取官搭民烧制度。朝廷只在好的民窑中搭炉烧造。官窑器占据窑中最好的窑位,烧损要赔偿。这对于民窑来说,仍然是一种厉害的盘剥。但对于前代相比,毕竟很大的进步。对于其宫廷用器,由朝廷的御窑厂烧制。御窑厂烧制的官窑器,只供宫廷,除了帝王赏赐外,即使是最高贵的王亲国戚,也不可能从御窑厂中直接获得。清代满汉贵族所用的各种优质瓷器,一般都来自民窑中的“官古器”。“此镇窑之精美者,统曰官古,式样不一,始于明,选诸质料,精美细润,一如厂官器,可充官用,故亦称官”。此外,稍次于“官古器”的,有“假官故器”及“上古器”。尽管这些都是民窑,但它们供应的对象显然都是地主、官僚。清代的官窑制作,绝大多数为民窑所出。不论是御窑厂的瓷器,还是民窑中的这些“官古器”、“假官古器”、“上古器”等各类细瓷器,都是无数优秀制瓷工匠的智慧结晶。

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在收藏实践中,首先要弄清楚官窑的概念及其发展线索,再要完整的掌握其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对明清两代的瓷器收藏更是如此,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官窑而不断的上当,收藏不仅要收藏其经济价值,也更要收藏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民族传承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收藏到收藏的价值!

仿品收藏


收藏品中,赝品总是如影随形,历朝历代莫不如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人仿造了前代或名家的作品,并以假充真。现在更到了无所不在的程度,从仿高古文物到当代名家作品,将每一次收藏都变成了一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战斗,如果藏家棋输一招,嘿嘿!那就惨了。目前,收藏家们都沉浸对仿品谈虎色变的状态,仿品和赝品的区别,或许也应该探究一下现代仿品是否有收藏价值?

仿品和赝品的只一字差且含义极接近,但用意却不同。我以为仿品意在仿,追求的是技术甚至韵味的最大接近,比如谢稚柳之仿陈洪绶;而赝品是以在仿,追求的是技术甚至韵味的最大接近,比如谢稚柳之仿陈洪绶;而赝品是以"酷似"和"冒名"为诱饵来欺骗人,意在追求最大的利润,二者的出发点是有区别的。我曾经亲见一个自负才高的小人故意购买仿品,因为这件东西仿品仿得好,价格低,可以瞒天过海转手再赚一笔;在景德镇参观时,也发现有人仿造《康熙素黄地绿龙盘》,要价万元,比真品价格低一半以上,又比当代仿品昂贵许多,显然是准备卖给准备以假充真的小人。当然这中情况不是现在才有,因为古董艺术品数量有限又不可再造,仿古满足了人们尚古慕古的需要,比如明代名闻遐迩的成化瓷器,在明代正德年间就已经有人仿制了。

然而,综观中国陶瓷历史,仿古瓷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前面那种牟利行为之外,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御窑厂曾不惜工本刻意仿制明代、甚至宋代名窑瓷器。根据记载,雍正、乾隆皇帝曾经要求御窑厂仿制所收藏的明代瓷器,而且要求往精里做,显然目的不是为了只是"像"而已,用来欺骗世人,而是在工艺和艺术上的完美追求,当时的仿制水平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甚至超过古人,所以仿品在当时已经有很高的价值了。

当代收藏家们很少会主动收藏仿古瓷,除非因为自己"打眼",不小心买了仿品。那么当代仿古瓷有收藏价值吗?瓷库中国专家认为:制作仿古求真的器物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首先要求对原件的各种构成因素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然后现有条件下重现当年的艺术意境,胎体轻重需得宜,胎骨、器型、釉彩、纹样、款式等都要与真品保持一致,殊为不易,应有一定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古陶瓷研究专家黄云鹏先生作为该仿古瓷展的主持人,他强调仿古瓷制作的严谨性和高质量,认为应该"仿旧务宗其典雅,肇新当审其渊源"。

的确,仿古瓷无论是旧仿还是现代仿,只要它是有一定艺术水准的,都应有收藏价值。然而仿古瓷的制作是否应该探讨一个标准,以免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比如国外的仿品要求尺寸比原作小一些,以示与真品区别,目的就在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探讨。

古瓷器收藏 贗品的較量


古瓷器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爱好者甚多,但有经验者确是少数。故而旧货古玩市场举目可见赝品卖的红火,被一些收藏爱好者当作“稀世珍宝”抱回家中“珍藏”。火爆的市场、高额的利润,致使大量的仿品流入市场,因此防伪呼声日甚,专家们为此不断撰文著书,揭露伪品特征,传授鉴赏经验。但是,这些文章把收藏爱好者的鉴伪能力好象是提高不多,倒把造伪者的作伪技术提高了不少。赝品越仿越真,档次越仿越高,做旧手法越做越到家,搞的一些专家们也真伪难辨,一些仿做精品甚至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著名拍卖公司的舞台。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收藏爱好者存在的认识误区无疑也给制售赝品者以可乘之机。马广彦先生撰文对误导爱好古瓷收藏者的各种情况作了无情的揭露,并指出要靠提高自身鉴赏能力,才能摆脱误导干扰,成功的进行收藏。要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首先要走出古瓷收藏的误区。

旧货古玩市场能买到精品

珍贵古瓷相当少,很早以前便受到人们的珍视,如官窑、汝窑、哥窑这些珍品瓷器,目前国内外的存世量几乎都有数可查,因其十分珍贵,即使皇家也不易得之。如干隆皇帝得到五大名窑的珍品,便御笔题诗,铭刻器底,足见其珍爱的程度。几百年来人们尽力搜求,流散民间不被认识重视埋没的国宝都会被你碰上,如元青花瓷在元代烧造较少,当时烧制元青花用进口青料,成本是很昂贵的,民间能用的起这种高档瓷器的为数甚少,主要是祭祀用器,因此遗存及少。但元青花在20世纪30年代被发现认识以来,声名远播,人人皆知其珍稀名贵,即便地摊小贩亦知其贵重。若能轻易廉价买到元青花,实属可疑,当慎之又慎。至于那些有官款的或有官窑工艺纹饰图案的历代官窑瓷器,更是罕见有流入民间的可能性。官窑瓷器的烧造管理十分严格,宫廷选剩的次品都是就地砸碎销毁,在当时的民间是见不着这些官窑瓷器的,连皇家用瓷的纹饰也是民间禁用的,如明代和清代的龙凤纹饰。《中国陶瓷史》既有《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大事年表》,对御窑厂的烧造和管理禁令都有记载。《明英宗实录》载:“禁江西绕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等瓷器,命督察院榜谕其处,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告者,连坐。”官窑瓷器除皇宫自用外,便是御赐庙宇的祭器和外交馈赠的出口瓷。这些瓷器都很难流散民间,且透过数百年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在战乱年代流出宫廷德瓷器,当时即已十分昂贵,经列强疯狂掠夺,多流出国外,少数得以保存的都是有赖国内大收藏家的努力。了解了这些情况,再来看目前市面上那些打着官窑款的瓷器,很容易见到,这种情形是要冷静分析的。无论古墓出土、旧楼偶得、贵胄家传,无非都是编造的故事。走出随处可购珍贵名瓷官窑精品的误区,可以帮助我们面对那些仿冒的珍品,冷静观察分析,克服那种看到一点珍品特征便主观肯定不及其余的激动情绪和鉴定态度。

按图索骥往赝品上凑

目前收藏类理论书籍很少研究和关注民窑瓷器,有些理论专着是研究我国瓷器艺术成就和历史的,书中的论述对象往往选择最能代表当时成就的名品和官窑瓷器。其叙述的工艺纹饰特征也是主要以官窑名瓷为依据的。这方面的资料比较多,仿伪者往往依据这些资料描述的特征和图片进行仿制。在民间收藏活动中,一辈子也难碰上一件珍品,所以这些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各时期的制瓷成就和代表名品,于实际收藏活动的指导意义并不太大。但是,市面上的仿品却有很多特征与书本上相符,如果我们没有走出按图索骥的误区,便最容易上当。再有一种情形便是一些作者迎合兴起的收藏热,编辑出版一些指导购藏的的图录,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或世上交易的珍品图片,随意的标上参考价格,使人产生这些珍品曾在市面上出现而被廉价购走的错觉。比如明宣德仅存在西藏萨迦寺的一对五彩碗,便被收录于一本图录书中,标价仅28万元。这种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没有踪影,民间如何碰得到,更何止28万元。因此,对目前那些普通出版书籍要分析消化,去伪存真,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那些珍藏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的名瓷图片在市面上去对号入座。像至正型元青花象耳瓶,因其在元青花瓷中的独特地位,便出现许多高仿品,如果按图索骥,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生怕漏掉稀世珍品

仿伪者利用当前许多收藏爱好者阅历不深,辨伪能力不强的弱点,专门制作一些稀奇古怪的伪品,作旧后在市上兜售,让人觉得稀少必珍贵,但又苦于没有参照器物和资料,虽然心中没底,又怕漏了货,因此,掏钱买了赝品。在收藏古瓷活动中捡漏,只有当鉴赏水准很高时才有可能。一般有漂亮外观的古瓷珍品,人们都知道值钱,商贩们也不容意以廉价买到,所以售价都不会低。至于瓷器珍贵与否,往往表现在瓷器所含历史文化信息量上,这就不是仅外观漂亮就能决定,藏家需要对中国瓷器各个历史时期的烧制工艺状况与发展有较多的了解,在收藏中有高人一筹的鉴赏水准,才有可能捡漏。没有丰富的鉴别经验和对古瓷的历史文化知识,如何谈的上捡漏呢?如果怕漏货凭侥幸购买,只能导致上当买赝品的后果。

收藏定位不切实际

对所处地区正常可能收藏的瓷器品种缺乏认识,不从实际出发确定收藏品位,盲目按照书本上着录的瓷器去决定收藏定位档次,这是许多爱好者的通病。对那些有收藏价值又有条件买到的古瓷不屑一顾,只想买那些没有可能出现的珍品瓷器,正好跌入制售赝品者的圈套,损失了钱财,出不了收藏成果。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收藏定位观,主观上便拉开了接触珍品的距离。中国陶瓷艺术如同一条大江,源远流长,从创烧成功原始青瓷到明清两代的瓷器,瓷窑异彩纷呈,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瓷器都很有收藏价值。民间收藏应把着眼点放在历代地方瓷窑和明清民窑瓷器上,注重其中有特色有个性的品种,这才是成功之道。民窑瓷器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没有收藏价值,官窑瓷器的烧制就是建立在民间瓷器成功的基础上的。

在宋代五大名窑以外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龙泉窑系瓷器都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同样元明清的景德镇民窑产品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都有收藏。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官搭民烧,民窑烧制出许多价值很高的瓷器精品;清代的康熙时期,高大精美的大件瓷器大多是民窑烧制的。诚然官窑瓷器十分昂贵,除非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否则,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名瓷和官窑精品上都是不切实际的,只能把自己引入歧途。而国内一些知名的收藏家的做法是在专题上做文章,比如收集历代瓷酒具、瓷文房用具、历代青瓷等,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值得借鉴。而像徐展堂这样一名瓷精品为收藏对象的成功者,虽然值得敬仰,却不是我们大多数爱好者有条件效仿的。

一个有志于古瓷器收藏的爱好者,除了走出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重要的事多看真品,从真品入手再结合书本知识,才能形成经验。多与同好交流切磋心得体会,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不要轻信那些商贩保真的诺言,凭借对他们的信任决定取舍。要在收藏中学习鉴赏,鉴赏中指导收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白明:收藏之乐在于“赏”


明代磁州窑白地黑花鱼藻纹瓷盆残片

表面上看,收藏是件很平淡的事情,然而,每一件珍贵藏品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正是收藏魅力之所在。被人们戏称为“片儿白”的瓷器收藏家白明认为:收藏是一种文化,是考古学的补充,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见证。不久前,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白明的个人博物馆,听他讲述收藏的经历和故事。

先有片儿,后有白

白明的个人博物馆——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面积仅有428平方米,在这不大的空间里,陈设着唐、宋、元、明、清等各朝各代珍贵的古陶瓷标本1200余件。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你会感到这些静态中的标本是那样鲜活,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一段段历史的沧桑。

白明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片儿白”,是因为他收藏了各个朝代的瓷器碎片6万多块,而这些瓷片绝大部分都是白明自己“捡”回来的,他对古瓷片的痴迷到了令人无法想像的程度。他把玩着自己心爱的瓷片动情地说:“瓷片给我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感悟,我上感天,下感地,中间感瓷片。‘片儿白’,说的不好听是个外号,说的好听点是我今天做收藏文化的一个标志,算是我的一个符号。人家为什么不管我叫白片,是因为先有片儿,后有白,没有瓷片标本做依托,我什么都不是,就是一片儿汤。所以说,我感激古人给我留下的碎瓷烂瓦给我带来的感悟和知识,给我带来的所有这一切。”

白明随手拿起一块瓷片:“这一小块瓷片是我花6000元买的,是北宋时期的大宋汝窑标本。大宋汝窑非常少,它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20年,全世界现存的大宋汝窑不会超过60件。它们没有雕工,没有华丽的造型。都是盘子啊、碗啊的。大宋汝窑非常难做,皇帝对大宋汝窑的要求非常严格。宋朝被金兵逼过长江后,大宋汝窑就成为非常名贵的东西了,汝官窑不是今天才值钱的,在当时就非常昂贵,南宋时的汝窑一点儿也不比今天便宜。有个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南宋,他说了8个字,南宋时期从文化到社会,从物质到财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这块汝窑标本,别看是一块瓷片,是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情况下出炉的,其价值何止6000元!”

这些瓷片单独拿出一片来你也许很难体会到它的分量,但是当我们按着历史的年轮将它们排序起来时,就构成了一段物化的历史,就形成了一条真实的历史长廊。因此,在白明眼里,这些瓷片在传递着一种理念,一种信息。每一块瓷片,都是中华古老文化的一个基因,他收藏的古瓷片目的就是要“拼对文明碎片,链接文化基因”。

一个纯粹的收藏者

与其他收藏者不同的是,白明更注重收藏中蕴含的厚重的历史和文化。30年前,白明走进了收藏,30年来,他痴心不改,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现在他已收藏了各类瓷片6万余件。6万余件是个什么概念?1年365天,10年3650天,30年共10950天,白明平均每天至少要收藏6块瓷片。经济条件的限制,亲友们的不理解,甚至一些同事的白眼,他都一笑置之,坚强地走了过来。

当谈到对收藏的理解时,白明说:“每个人走进收藏界的想法和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人为了怀旧,有人为了传承,有人为了文化,我觉得90%以上的人还是看重价值。而我应当说是个纯粹的收藏者,我看重的是瓷片中蕴含的厚重文化。收藏里面讲4个字收、藏、鉴、赏。最近这两年,电视中的收藏节目都是在‘鉴’,某人纤细小手一举:请看专家给出的最后价格是多少多少……这样的‘鉴’当然也是一种文化,但它是夹杂着金钱味道的文化。我觉得收藏中最重要的一个字是‘赏’。我们中国这么多收藏家,这么多收藏群体,据说有7000万,其中有多少能认识到 ‘赏’字?如果我们能够刻意地把我们的学识、我们的心态,朝‘赏’的天平倾斜一点,收藏的现状会比现在高雅得多。鉴当然也是文化,但赏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因为赏是一种无欲的境界。我的瓷片至今一片也没卖过,我坚决不卖,一片都不卖。我要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我收集这一类瓷片,让人们了解这一段历史,这才是我想做的事。”

收藏投资是长线

谈到何为成功,白明似乎露出了几分苦涩,他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的体会是三百六十行有三百五十九行是干出来的,只有一行是玩出来的,那就是收藏。但这个玩,有时是惊心动魄的。我要告诉那些正准备或已经进入收藏市场的人们,收藏不是股市,股市可以炒短线,今天买了明天卖,但收藏不行。不要听某人离奇的故事:用20元买了一件康熙年间的瓷器,转眼间赚了几百万啊!这样的事有没有?有,但是几十年难得遇到一次的。全国7000万藏友,几十年才会有这么一次机会,就会叫你赶上?而且随着收藏市场的繁荣,这种偶然性将会越来越少。我不反对将收藏作为一种理财投资的手段,但一定要理智,千万别抱发横财的心理,要知道,真正的藏品现在进入流通的实在太少了,加之行家又这么多,磨盘大的雨点很难落到你头上,搞不好就可能上当受骗。所以,搞收藏也得摸着石头过河,先从小件物件入门,渐渐积累经验,待经验丰富起来后再放开手脚,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搞收藏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把收藏看成是玩,其实也就是一种玩。所以,如果你要在收藏上投资,一定要放长线,而不是短线。”

白明告诫广大藏友,初涉收藏,难免要交些学费,不交学费就想成为收藏家是不现实的。“我曾说过一句话叫‘一惊一咋搞收藏’,有时候,你可能以非常低的价格买到了一件不错的藏品,可能当时你还没有认识到它的真正价值,经专家品评后,你会大吃一惊,这一惊是惊喜。有时候你打了眼,花很大的价钱买了个赝品,这就会一咋,这一咋是惊咋,这时候千万要保持冷静。收藏界的水太深,有时还挺浑,搞收藏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即使是名家也有打眼的时候,吃一堑长一智,没打过眼的人是成不了收藏大家的。”

如今,白明已经是收藏界的“腕级”人物。白明的博物馆已经营了近10年,他的两本著作也已出版,近几年来,白明又多次在电视上亮相。现在,白明正在计划将自己的著作《打眼》搬上银幕。

漫谈瓷器收藏之婺州窑


对于婺州窑瓷器烧造类钧乳浊釉的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多倾向于宋代创烧,浙江省古窑址标本中心陈列的金华铁店窑乳浊釉标本即被标定为南宋-元代。 婺州窑今人也许知道不多了,但唐宋时期它属于当之无愧的中华名窑,茶圣陆羽《茶经》把婺州生产的青瓷碗评为第三位。金华在唐代初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得名,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堪称千古风流。 婺州窑在金华市琅琊乡的铁店村一带。企业礼品定制企业,多仿造龙泉青瓷,较少人仿婺州窑瓷器。

婺州窑历史颇悠久

婺州窑遗址离金华市约半小时路程,道路平坦,青山隐隐,绿水涟涟,溪流潺潺,自然生态环境不错。进入了铁店村,这里是茂林修竹,绿树成荫。道路由碎石铺就,路上可觅得唐宋时期的青瓷片。路口处竖立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十分醒目。这里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地势很适合建造龙窑,而且离白沙溪很近,瓷品外运十分方便。这里已发掘过的古窑遗址有三处。不少瓷片胎质较薄,釉面均匀,光泽自然,划花精细,敲打时发出清亮的声响,可以看出烧制温度应在1250℃左右。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婺州窑分布很广,主要产地在金华、武义、东阳等地。它从商周原始瓷开始,到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的青釉瓷器,并有褐釉瓷;南朝佛教盛行,莲花成为普遍的装饰物;唐代早期烧制成功了乳浊釉瓷、花瓷;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绘瓷、青白瓷、黑瓷;一直到明代生产青花瓷等。延续时间长达2700余年,共发现古窑遗址600余处,这在全国是罕见的。

此外,婺州窑的堆塑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早在东汉及三国时期,婺州窑就已经能够娴熟地运用捏塑、贴粘、雕刻、镂空等技艺,在各种器物上展现人物、动物、亭楼等,逼真而生动。到了宋代出现了高浮雕,这时期以乳浊釉双龙梅瓶为代表的堆塑工艺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婺州窑在宋代后堆塑艺术尤为精湛 .婺州窑堆塑艺术生动再现了当时人们的宗教、民俗、服饰、建筑、杂技艺术等生活形态,这在越窑等其他窑口中还没见到过。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创造妙用化妆土

瓷器上应用化妆土,是西晋时期婺州窑工匠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化妆土是一种装饰原料,它是氧化铁含量低的白色瓷土,经过认真淘洗后,质地细腻,呈奶白色。使用化妆土可以使得原来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光洁平整,使得原先胎质较暗的灰色或深紫色得到巧妙的覆盖。使用过化妆土的器物,烧成后釉面显得光滑饱满,滋润浑厚,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增加了器物的美感。

人们通常认为在器物上使用化妆土,可能出现在隋唐时代,婺州窑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西晋时就已经大量使用了。如衢州市街路村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的一件瓷器碗,其表面施有化妆土;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等器物的胎体表面均施一层奶白色化妆土。

武义县博物馆库房里有此类瓷器收藏品。东晋时代浙江德清窑等处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作为一种装饰原料到唐代一直继续使用着,而且被全国各地的窑场作为先进工艺而广泛采用。在胎体上覆盖化妆土,釉层外观美丽光亮。化妆土的出现为制瓷业的普及、扩大原料范围、提高瓷器的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曾称赞婺州窑使用化妆土“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创造”。

唐代烧制乳浊釉

婺州窑在唐早期就已经烧制出蓝白色的乳浊釉,至今已发现至少6座唐代早期婺州窑烧制蓝白色的乳浊釉。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婺州窑乳浊釉的产生,是南宋迁都临安时钧窑工匠传入的。因此,婺州窑的乳浊釉瓷被称之为南钧或仿钧。唐早期婺州窑乳浊釉瓷品的大量发现对传统观点提出了异议,对验证婺州窑的重要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方方正正的蓄水池塘,面积有两亩左右,塘四周浅水处有瓷土层,应是古代的取瓷土之地。龙窑出口处堆积着大量精美的乳浊釉瓷片和垫圈等窑具。

婺州窑乳浊釉早在初唐时已创烧成功。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像,釉面呈天青或月白色,天蓝色极少,具有玉石质感,晶莹美观。这种乳浊釉从初唐时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罕见的。

冯先铭先生认为婺州窑瓷器质量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婺州窑可说是金华古代先民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最宝贵的遗产。婺州窑在釉色的创新上较为突出,它在西汉中期已开始在青釉上点洒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观赏价值。

沉船披露新钧瓷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韩国西南角的新安海域曾打捞出l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数百件漆器和数百件金属器物,10万余枚钱币等文物。沉船中钱币最晚的是“至大通宝”,可见出事时间应在元代。瓷器中除了浙江龙泉青瓷与江西景德镇瓷器外,还有许多婺州窑的产品。当时不少人认为系北方“仿钧窑”,因器皿上的乳浊釉很像钧窑。后来专家在金华铁店窑发掘出土了这种标本,才使谜团解开。台湾故宫藏品中有一件三足盆式样同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基本一样,很可能也是铁店窑的产品,可见铁店窑还曾为宫廷烧制陈设瓷。

《新安沉船遗物》一书对出水的钧釉系瓷器的胎骨作了这样描述:“钧釉系瓷器有花盆、水盘、壶形水注等。因其釉药、胎土与北方的元代钧釉明显不同,故有可能是南方模仿北方的产品。胎土比北方稍微粗糙一些,在施釉上除了黑釉外还有灰色,经过两次施釉。尽管如此,没有朱砂散发出的红色,也没有内含乳白色,仅有漂亮的天蓝色。”“尽管两次施釉,但是足部、底部和周边的外底部上并未施釉,在露胎部分的衔接处可见施过两次釉的痕迹。露胎部分看起来灰色中掺有褐色,胎土粗糙,釉色也是灰白青蓝色,斑斑驳驳,釉药厚而不流,堆积部分灰白色较深,朱砂完全不发红色。”

婺州窑是如何外销的,专家认为是从杭州或转运明州(今浙江宁波)后出口。近几年杭州、宁波两地的城镇建设时,均发现铁店窑的产品碎片。在韩国新安海域出水的1万多件元代中国陶瓷从杭州出发的可能性较大,青瓷来自龙泉窑系,青白瓷来自景德镇,钧釉瓷来自金华地区。因当时大部分外销货物必须从杭州转运。史书上记载当时海上通路由杭州通日本,顺风七天七夜便可到达。唐宋元时期婺州窑乳浊釉器物大量向国外出口,为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在金华市古瓷收藏家的家里,可见婺州窑和龙泉窑的藏品,精彩动人,印象深刻。婺州窑瓷器品种之丰富,工艺水平之高,反映了古婺州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当时人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及审美情趣。

中国现代瓷器艺术品收藏价格看涨


 丁华汉大师作品釉下五彩翠羽幽香花瓶

瓷库中国网记者4月7日讯昨日本站记者获悉,尤仑斯现代收藏品拍卖显示,中国现代瓷器艺术品收藏价格看涨。收藏大鳄尤仑斯将退出中国,旗下收集的中国现代高档艺术品近日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全部高价拍出,获利颇丰。国内的行业人士对此抱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尤仑斯违背当初诺言,抛售中国现代艺术品纯粹利益驱使,道貌岸然不宜留在国内。其他人则认为尤仑斯的离开是中国现代艺术收藏品行业的一大损失。暂不论尤仑斯的离开好坏与否,从拍卖会上,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瓷器艺术品收藏价格的上涨,这个消息对国内陶瓷收藏行业来讲是一个利好消息。

近几日本站记者也多次走访浙江省收藏市场,与多位瓷器收藏界的藏友进行交流,同时也采访了多位业内收藏分析人士。记者获得信息是,陶瓷收藏近两年价格整体看涨,古瓷收藏热度逐渐攀升,现当代陶瓷艺术大师作品及其他名家瓷引领新瓷收藏热,古瓷收藏不再市场独大,新老瓷收藏各领风骚。古瓷收藏近来以明清瓷器最受追捧,多件明清瓷器拍卖出现亿元高价,同时名窑瓷器中的汝窑瓷器、定窑瓷器等也备受关注。除此之外,中国唐三彩与景泰蓝系列作品也被广泛收藏。瓷器收藏热潮中,新老瓷收藏价格均有整体看涨趋势。

 丁华汉大师手绘釉下五彩瓷器俏不争春

业内分析人士称,收藏大热受多方面影响。金融市场低迷与房产市场调控导致的资本流入,国外收藏市场萎缩与中国艺术收藏业的发展等等。中国艺术市场的快速发展有众多隐患,主要表现为,艺术品市场发展过快,艺术品交易缺乏有效的监管,针对艺术品交易各方的权益保护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收藏市场造假售假问题严重等等。对此业内人士已经开始呼吁国家加强艺术品市场风险监控,希望政府出台相应的各方面保护措施,维护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清代特色瓷器赏瓶


赏瓶在中国瓷器史上出现的比较晚,主要是皇帝赏赐给大臣的瓷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器形。赏瓶是清代雍正时期新创的瓷器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赏瓶的纹饰和寓意

赏瓶既然是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鼓励被赏赐者“为政清廉”。 所以赏瓶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青花瓷的颜色青色的“青”代表“清”,“莲”代表清朝臣子要“廉政”。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青花云龙纹赏瓶,清同治,高39cm,口径10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以青花绘双龙戏珠纹,辅以海水江崖与回纹做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同治年制”双行六字款。

赏瓶是为皇帝赏赐需要而专门烧造的,始见于清代雍正年间,历朝多见缠枝莲纹,绘云龙纹者极为少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