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 导航 >

国宝级宣统御制醴陵窑彩绘陶瓷重器重回湖南

国宝级宣统御制醴陵窑彩绘陶瓷重器重回湖南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瓷砖找平器 永宣瓷器鉴别

2021-05-06

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文物专家鉴赏多重复合彩锦鸡牡丹纹凤尾尊(右)和釉下墨彩山水尊(左)

曾作为御制官窑送选进京的两件宣统元年国宝级醴陵窑彩绘陶瓷重器,流传百余年后今日再次在创始地湖南面世。

醴陵窑是中国封建史上由国库拨银建立的最后一座注册官窑厂。二十世纪初,提倡实业救国的清政府官员熊希龄等人在湖南醴陵创办官立湖南瓷业学堂,后来又成功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器,突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单色釉下彩瓷的局面。釉下五彩从创烧到成功烧制前后不到二十年辉煌时期,现今存世的早期作品已十分稀少。

由湖南某收藏爱好者展示的两件醴陵窑均为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学堂送选进京的官窑瓷器,一件为多重复合彩锦鸡牡丹纹凤尾尊,高六十厘米,口径三十二厘米,彩绘为釉下五彩加釉上五彩,为醴陵窑最早创作成功的多重彩精品;另一件为釉下墨彩山水尊,高五十厘米,造型端庄稳重,采用釉下单色墨彩和具有水墨宣纸国画效果的“渲染”技法进行绘画,整体画面就像一幅传统的山水国画。

湖南省收藏协会文物鉴定中心张新生认为,这两件作品是目前发现留存传世醴陵瓷中的精品力作。多重复合彩尊实现了日本和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完美结合,是目前所掌握的传世醴陵窑作品中唯一一件工艺最复杂、品像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当时进贡朝廷的样品精品;墨彩山水尊是在已知醴陵窑传世作品中墨彩山水效果最佳的一件,它的出现还解决了雍正后流传古瓷中只有墨彩文字没有墨彩山水的难题。

taoci52.com小编推荐

美仑美奂宣统御制官窑凤尾尊


“醴陵窑”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座官窑,在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先生上书湖广总督端方,由政府拨银十二万两在湖南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校。1906年创办湖南瓷业公司,专程从国外引进了新式设备,设置陶瓷样品陈列室,供学生学习制造,培养自谋改良的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烧制出闻名世界的釉下五彩瓷器,突破了中国陶瓷史上单色的釉下彩瓷的局面。醴陵釉下五彩瓷成功创烧后,以其独特的魅力获得了各项金奖。1907年—1915年间,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先后在“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和“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四项金奖,从此, 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名扬天下。

解放后中央政府将其定为“国瓷”,为社会主义服务,被选为国家专用瓷,有些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及领导人,后被世人称之为“红色官窑。”受世人称赞。如今醴陵釉下五彩陶瓷,已经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收藏关注的热点, 醴陵釉下五彩从晚清创烧到成功烧制,由于当时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所决定, 像宋代汝官窑一样前后仅有一二十年的辉煌时期,制作的精品非常少,经过近百年的洗礼,现今存世的釉下五彩作品十分稀少,且极为珍贵,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近日,一件宣统元年制造的国宝级醴陵窑釉下五彩凤尾尊在湖南面世,它的出现更进一步体现了当时官办瓷厂进贡选样的事实。湖南有关文博单位人员及湖南省收藏协会的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对此瓶进行了初步鉴定,连声叹道:“醴陵窑国宝瓷器,太漂亮了,太漂亮了!!!象这样精美的醴陵窑藏品北京故宫也很难找到”。

此瓶高60cm,口径32cm,底蓝料行楷书款“宣统元年湖南瓷业学堂制造”。器型为古代有名的“凤尾尊”式样,大喇叭口,但又与古代的凤尾尊有一定的区别,瓶口大并慢慢向下收敛,线条更优美,更显得瓶子庄重大气,这就体现了当时陶瓷艺术家的一种创新之作,这种创新在很多醴陵窑陶瓷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最有意思的是此瓶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得金奖的釉下五彩双鸟瓶是同一造型,所以大家又叫“巴拿马瓶”。此瓶以工笔重彩的工艺手法,采用代表吉祥富贵的锦鸡及牡丹纹为装饰,又采用釉下五彩中极少见到的“斗彩”工艺手法进行绘画,即釉下五彩与釉上五彩相结合的方法。

“斗彩”的名贵大家是知晓的,在明代,就有“成化一斗值万钱”的说法。此瓶花叶、枝杆、锦鸡纹饰部分以釉下五彩装饰,花朵、石头、蝴蝶、边饰则以釉上彩装饰;特别是在瓶子的口沿和脚边发现用粉彩、金彩装饰纹,釉下五彩、釉上五彩、粉彩、金彩同时装饰在一件花瓶上的工艺装饰手法,这是在中国的制瓷史上没有的先例,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釉下五彩属于高温瓷,采用“三烧制”烧成,高温烧制最容易变形,大件更难,所以醴陵窑制作的大件作品非常稀少,是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制。并且此瓶无论从造型、绘画纹饰风格、款识来看,都是当时制作的一件最经典的釉下彩瓷精品,并且当时应该是进贡朝廷的御制品,为何流落民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件宣统元年制造的釉下五彩加釉上五彩及粉彩描金锦鸡牡丹纹凤尾尊,流传百年而保存得非常之完美,真是值得庆幸。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大小差不多的花卉凤尾尊,口沿尚有缺损,也被列为馆藏珍宝。由于醴陵窑釉下彩瓷的存世精品极少见到,据本人所考证及所见到的晚清至民国醴陵窑瓷器中,一些国有馆藏和私人收藏的醴陵窑瓷器珍品都难能与之媲美,所以称之为“国宝重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当记者问到专家此件釉下五彩官窑凤尾尊现在的收藏价值时,专家久而不答。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专家含笑道:“那件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金奖的瓶子估价都上千万,而这个打个五折也值500万吧,但这件御制凤尾尊无论从制作工艺、绘画艺术、装饰手法等多方面都超过了那件得金奖的巴拿马瓶,所以有关收藏人士还冠以“巴拿马之王”之称。”

“巴拿马瓶”,指的是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的醴陵釉下五彩扁豆禽瓷瓶(又名竹鸡喇叭瓶),是1911年湖南瓷业公司的经典之作。现存湖南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原湖南省陶瓷研究所),瓶高46厘米。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意义,有关文物专家估价千万身价。

国宝级陶瓷下月亮相南昌 将展出数千种工艺珍品


由南昌市人民政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第43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定于2008年4月10日~14日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目前展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苏州绣娘将现场制作苏绣

“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自1974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在全国26座城市举办了42届,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易会现已形成每届400多个参展企业、600多个展位、数千个品种的规模。

记者了解到,本届交易会共分为3个馆,近800个展位。其中,主馆为全国工艺品和家居用品馆,共有300多个展位,展出有苏州宫扇、杭州红木家具、山西青铜器礼品、厦门漆线雕、醴陵陶瓷、湘西土家锦、砂岩画等。同时,苏州绣娘不仅带来了苏绣精品,还将现场制作表演;湖南湘绣占了10个展位,展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湘绣新品。

仿真植物新品亮相

南昌国际展览中心A馆为全国仿真植物展区,来自广东、天津、河北、山东、北京的仿真植物将把这里装饰成绿色的海洋、鲜花的世界。据介绍,为准备好这次展会,参展企业新设计了数百个新品种。

B馆全部是江西工艺美术展区,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陶瓷展览将展出陶瓷工艺品、生活品、家居用品等,从价值百万的国宝级陶瓷,到几元的用品应有尽有。

交易会要评“金凤凰”奖

“第43届全国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暨家居用品交易会”还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展会上将举行“金凤凰”奖评奖活动,参评作品有机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评审“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活动。同时,还将举办大师现场表演和贸易洽谈会等。

几千年前“国宝级”原始瓷器


瓷器,也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形象大使,蜚声海内外。1953年新郑二里岗商城遗址出土的原始瓷尊和1954年市人民公园附近商代墓葬中发掘的青釉瓷尊,将我国烧制瓷器的历史提前至3600年前的商代,标志着中国瓷器发轫于郑州。

3600年前,新郑有“国宝级”原始瓷尊

发掘于望京楼二里岗遗址的原始瓷尊器身饰方格纹,上施青色薄釉。“此瓷尊较之于后来成熟的瓷器,虽带有不少原始的色彩,但已基本具备瓷器的特征,是目前中国最早的瓷器,标志着中国瓷器发轫于郑州。”郑州市文物局原局长阎铁成介绍道。

出土于人民公园的青釉瓷尊通体施稀薄的淡黄釉,并留有釉滴。瓷尊质地细腻坚硬,吸水性弱,叩之有清脆的金石声。据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张建民介绍,郑州出土了2件青釉瓷尊,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一件藏于郑州市博物馆,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瓷器之一。青釉瓷尊的出土,将我国烧制瓷器的历史提前了1000年,足见郑州瓷器制造源远流长,这是郑州先民的又一伟大贡献。

最早的瓷器——原始瓷尊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唱红了大江南北,也唤起了国人对青花瓷的记忆。

众所周知,青花瓷始于唐代,元明清时期发展至顶峰。事实上,2008年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西4公里的一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青花塔形罐,细腻的白瓷身上绘着淡雅的青花图案,神秘昭示着青花瓷最早发源于郑州。

出土的两件青花罐形状相同,分别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白瓷胎制的罐身上零星点缀着卷草纹、牡丹和“曲棍球”图案,均为一笔点画,笔触流畅。其中尤以“曲棍球”最为惟妙惟肖,图案中的人物叉腿而立,右腿微曲,左手扬起弯形球杆,一小圆球正位于球杆的下方,好像在打着唐代最流行的“步打球”似的。

“此文物很可能是唐代王室贵族的陪葬品,至于生前此罐有何用,如今空空如也的罐身只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了。”张建民饶有兴趣地说道,“不过,如此完整的青花瓷首现于郑州,填补了中原地区乃至全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唐青花的缺憾。”目前此国宝级文物收藏于郑州市考古研究院,不用于公开展出。

出土于郑州的唐青花,开启了瓷器点墨着色的一页,郑州先民用青色的牡丹,画出了中国陶瓷的千年璀璨。

国之大器——唐青花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传统瓷器的助剂釉中含有铅等有害物质。为了能制造绿色环保的瓷器,当代郑州人也不断在瓷器制造上开拓创新,郑州大学的阎立夫教授经过10年的研究,上万次的实验,终于在1320°C的高温下,研究出一种造型美、釉色美、纹路美的新瓷种,被陶瓷界命名为我国“第六大名瓷”——郑商瓷。

“郑商瓷”,借商代“青商瓷”的谐音,取“郑州”、“商都”、“瓷之精粹”首字为名。郑商瓷瓷土全部取自郑州辖区,创造性地选择以绿色为主基调(传统钧瓷釉色以“红为贵、紫为最”),与金色纹路形成完美搭配,既彰显高贵典雅、明丽祥和的气质,又突出环保、和谐的时代理念。代表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吉祥平安的美好祝愿。《人民日报》曾报道说,这是“陶瓷烧造史上的里程碑”。郑商瓷的问世,既是对郑州古老瓷器制造文化的继承,又是在新时代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完美诠释了“郑州制造”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从最早的青釉瓷尊到最早的青花,“郑州制造”翻开了瓷器制造点色着墨的一页,从传统钧瓷到郑商瓷,“郑州制造”谱写了瓷器制造绚丽多彩的篇章。从问世到发展成熟,再到创新,古老的制瓷技术在郑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如今,创新精神已经深深地烙入城市骨髓,成为历史传承的名片,并将随着时间凿刻得更加深沉。

湖南醴陵陶瓷将首次亮相故宫


近日,从“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新闻通报会上获悉,6月28日至8月27日,由故宫博物院、湖南省文化厅举办,醴陵市委、醴陵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将在故宫博物院斋宫隆重举行,这是醴陵陶瓷首次在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品宝库故宫博物院展出。

这次展览以醴陵陶瓷历史为主线,以醴陵釉下五彩瓷为主题,分为“千年窑火、横空出世、当代国瓷、文化新瓷”四个部分,将全面展示釉下五彩瓷的独特艺术魅力,彰显釉下五彩瓷的艺术价值,整个展览具有跨越年代久远、作品种类多样、表现内容丰富、艺术风格鲜明、稀世珍品众多等特点。

近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宣传和推介醴陵陶瓷,先后成功举办了“历史的釉光”首都博物馆陶瓷展、醴陵陶瓷名家作品长株潭巡展、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等重大活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赴台交流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次“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将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釉下五彩瓷的独特魅力,展览期间,将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发行《醴陵窑――釉下五彩瓷珍品集》,还将汇集国内陶瓷领域知名专家和国外陶瓷专家、文化专家,在故宫博物院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研讨醴陵釉下五彩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醴陵陶瓷的创新发展。

湖南:将醴陵建造成湖南陶瓷产业基地


近日,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周伯华来醴陵现场办公,对醴陵陶瓷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并表示:省政府全力支持将醴陵建造为湖南陶瓷产业基地。

醴陵人早就雄心勃勃了。去年6月,该市就向省有关部门提交报告,要求把醴陵陶瓷作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进行建设。

近年,世界陶瓷生产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的陶瓷将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醴陵陶瓷业将随着该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跃上新台阶。

醴陵大力发展陶瓷产业,有产品优势。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的醴陵瓷就已名扬天下。1907年发明的釉下五彩瓷,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被称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50多种产品获曾以上优质产品奖。“双凤”牌釉下彩4次获国家金奖,并被选为国家礼品瓷。炻瓷畅销国际市场,成为出口拳头产品。

有人才优势。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陶瓷文化、商品意识、经营理念熏陶出了一大批在技术开发、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设立在该市的省陶瓷研究所培养、聚集了众多陶瓷专家和技术骨干,是产业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有市场优势。该市的陶瓷产品行销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占有全国日用瓷7.2%的市场份额。有自营出口权的陶瓷生产企业已达35家,产品出口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总额达1亿美元。

湖南醴陵窑历史整整向前推进了680年


湖南醴陵发现北宋窑址

经过2个月的发掘,位于湖南省东部的醴陵市唐家坳村窑址群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出土瓷器2000多件。经专家初步判断,窑址群中马冲窑为北宋民窑,这将一直被认为“始于雍正七年”、中国瓷器著名生产地的醴陵窑历史整整向前推进了680年。

窑址群遗址位于枫林市乡唐家坳村。8月初,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浏醴高速公路的建设开始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记者在现场看到,窑址群发掘面积达5000平方米,规模宏大,依山而建的龙窑,共占据了村里的好几个山头。

据浏醴高速公路考古领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建军介绍,窑址群现共发现3座窑,其中马冲窑的发掘已近尾声。马冲窑窑头宽仅2.2米,窑尾宽3米,窑长34米,规模不大,但规整的构造却有着精巧的设计。“以前发现的窑都是直接构建在第四世纪网纹土上,但马冲窑的窑壁是由砖石砌成,这种窑密封性更好,保温性更强。这也是湖南发现的第一个砖砌窑。”胡建军说。此外,专家在窑壁上发现了3个用于均衡窑身温度的投柴口。“投柴口全都设在西壁,这种从单面添加柴火的方式更利于节省人力、物力。”

考古专家发现,马冲窑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在窑内发现了大量火照,又称‘试片’,它们随瓷器一起放入窑内烧,烧窑工人可以随时把火照勾出来,依据火照的成色、烧制情况,来判断瓷器是否烧制到位。”胡建军说。此外,专家也发现,烧制历史长达300年的马冲窑的废弃品堆积非常少,“正是由于有严格的质量检验机制,从而大大降低了瓷器的烧制失败率。”

窑址群出土的精美瓷器也让考古专家大为惊叹,不仅壶、杯、水具、钵、碗、盏等品种丰富,而且工艺齐全,大致可分为本地瓷品系列、仿景德镇青白瓷系列、仿江西吉州窑瓷品系列三类。

现在,醴陵窑址群的发掘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修复专家也开始现场对文物进行修复。“随着窑址群文物的进一步发掘,我们将对醴陵窑历史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胡建军说。

湖南醴陵国宴瓷的诞生始末


国宴是国家领导人招待国家重要客人的宴会,国宴是国家领导人招待外宾,以及政府的名义外国援华人员,以及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人士的宴会。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宴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国宴的规格积极高,当然政治影响也非常大。国宴用瓷器在新中国见过之处就受到了毛主席以及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今天说说新湖南醴陵国宴瓷的诞生始末。

继1952年建国瓷研制后,1960年初国家曾组织主要产瓷区景德镇、醴陵、唐山、福建、广东等地试制国宴瓷样品,并在1960年6月4日和6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了两次大型鉴定会,通过鉴定对所送样品均不满意,要求继续试制。1961年2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当时国情决定各送样地区延缓国宴瓷的研制。1963年国内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国庆节时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五千人的大型国宴,原有国宴瓷损坏不少,只得临时从北京各大宾馆、饭店借用,暴露了瓷器规格不一、杂乱无章不够用的问题,此事还惊动了几位副总理的关注。

由于湖南醴陵一直未间断国宴瓷试制,加之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一直使用由醴陵生产的蝴蝶兰胜利杯,就决定由醴陵负责国宴瓷设计生产,其他产瓷区也将历年设计上送的样品一一陈列供醴陵参考。1963年11月7日—8日,人民大会堂邀请在京著名美术家田世光(工艺画家)、周令钊(装饰画家)、雷圭元(中国工艺美院院长)、梅健鹰(中工美教授)、张正宇(舞台设计家)、张锷(北京美术馆副馆长)、吴镜汀(国画家)、杨亚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美术专家)及湖南省美协主席张一尊、副主席陈白一、湖南省工艺美术家李昌鄂等进行两天鉴定。11月10日又邀请湖南在京领导张际春、曾三、袁仼远、曹瑛和湖南省委书记张孟旭、文教办主任黄滨等进行鉴定,大会堂厨师、服务员、工作人员和北京饭店的厨师也参与鉴定并提了许多建议,最后选定国宴餐具、便宴餐具及茶具、烟具等54个规格品种35种装饰花面,集中全国各产瓷区送样的优点,其中绝大多数装饰花面选择醴陵设计。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推荐了编号139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图案作为国宴餐具图饰,此花面原系景德镇在“建国瓷”设计生产时由祝大年、施于人、高庄等设计的青花缠枝牡丹纹图案,当时编号139,此次生产国宴瓷决定改原青花为醴陵独创的釉下海蓝色。1963年11月醴陵陶研所50余人到艺术瓷厂参加国宴瓷研制,经过四十天奋战,完成了54个品种修改定型试制任务。1964年1月将所有品种配套成620件再次送人民大会堂审查鉴定,1月9日通过了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组织的最后审查,1月10日经李富春副总理批准,国家经委向湖南省经委下达了《为庆祝国庆15周年,要求湖南醴陵瓷器公司制作国宴餐具、茶具12万件》的正式文件。随即,人民大会堂管理处处长董俊峰与艺术瓷厂(即群力瓷厂)副厂长吴铮签订了正式生产协议。从此艺术瓷厂开展了国宴瓷生产的大会战。在醴陵瓷器公司统一安排下,集中了优秀制瓷技术人员68人,生产工人388人,其中成型152人(注浆14人,手工拉坯92人,机械旋坯46人),釉下彩绘工人165人,其他工种熟练工人71人,几乎囊括了醴陵全部制瓷精英。湖南省轻工厅还抽调4名专业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参与国宴瓷花面设计,使花面设计人员总数达30人。共设计出56个花面,经层层筛选最后选中16个花面作为国宴瓷装饰图案。

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派车送陶研所所长李维善率技术人员赴怀化雪峰山考察,并运回世界上最好的制瓷原料大球泥。瓷土配方技术人员在原“三馆瓷”配方中加入大球泥,经多次试验,成功筛选出359号、371号两种坯料配方和与之相配的187号釉料配方,保证了这批瓷器烧成后胎质达到“白如玉、坚如铁、薄如纸、声如罄”的最高境界。陶研所陶梅春、李佑安等研制低温无铅色口釉获得成功并首用于国宴瓷的生产,使国宴瓷在安全无铅毒下口感更舒适。国宴瓷的生产者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终于在1964年8月底完成了国宴瓷生产任务。计有9大类、54个不同规格、16个不同花面装饰,计178367件,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1964年是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被使花面设计人员总数达30人。共设计出56个花面,经层层筛选最后选中16个花面作为国宴瓷装饰图案。1964年是湖南醴陵釉下五彩瓷被国家采用国宴瓷最多的一年。国宴瓷的生产不仅是湖南醴陵最大的任务,也是国内从未有过的国家用瓷大批量生产。人民大会堂管理处董俊峰处长和艺术家杨亚人同志亲自到国宴瓷生产地查看并指导国宴瓷生产情况。据《群力瓷厂志》记载:1964年1月15日,人民大会堂管理处马振峰和湖南醴陵瓷器公司吴铮在北京就生产人民大会堂国宴餐具在协议书上签字,即8大项目、44种,总数量为165350件,金额194440元。与后面实际交货数不同。据笔者考证,这两者并不矛盾,一个是实际完成交货数,另一个是协议数。按当时的国情,协议数是必须完成的国家任务底线,而实际交货数是可以突破并还会受到国家表彰鼓励的行为。据当时具体指导此项工作的醴陵陶研所所长李维善统计表明:当年8月醴陵完成任务实际交货数为178367件,分别是:

(1)6000人宴会准备的国宴餐具18个规格,釉下海蓝色缠 枝牡丹纹(即139花面)装饰,计104255件。

(2)便宴餐具18个规格(16个与国宴品种同),釉下深蓝色边花图案装饰,共6917件。

(3)高级便饭餐具17个规格(6个与国宴同),釉下深蓝色边花图案装饰,共计490件。

(4)茶具4种12个规格,分别为釉下竹子、兰草、松树、荷花、牡丹、梅花、枫叶、菖兰八种花面装饰,共52585件。

(5)胜利杯带托2个规格,分别为釉下竹子、松树、蝴蝶花、枫叶四种花面装饰,共计4000件。

(6)烟灰缸5种,共计3470件。

(7)长四方形烟盘1种400件。

(8)扣碗(蓝边)1种6000件。

(9)糖缸、奶罐各一种250件。

以上九大类,54个不同规格、16个不同花面装饰,计178367件。

参加国宴瓷试制和生产的主要负责人员和主要工程技术人员有:陶瓷研究所所长李维善,艺术瓷厂厂长巢丰鑫、副厂长吴铮、刘绍才负责管理和组织。陶瓷研究所罗正顺、邹高玉、李维善、张复森、李万香、姚道德负责原配方研制;艺术瓷厂工程师梁六奎、技术科科长刘金尧负责生产成型工艺,还有陶瓷研究所梁明仁,艺术瓷厂韩建国、李雪钦、梁雪棠、杨海明等分别负责成型刁削、旋坯、注浆、制模等各种工作。

瓷器公司技术科烧成工程师王盛开负责烧成工艺。

陶瓷研究所工程师林家湖、设计人员邓文科,艺术瓷厂设计人员丁华汉、唐汉初负责花面设计和釉下颜料调配。前后参加国宴瓷花面设计和颜色调配的还有陶瓷研究所的吴寿祺、李丕雄、熊声贵、邓景渊、王德和、佘华、罗修玉、温月斌;艺术瓷厂李小年、曾学福、张际云、吴景林、易炳萱、刘继纯;国光瓷厂工程师汤清海;长沙工美设计师李昌鄂等。

陶瓷研究所李丕雄、刘声远、彭宣杨等承担了釉下贴花纸的研究和国宴瓷需要的大小批量贴花纸的生产。陶瓷研究所李建升、王亿成、陶梅春、彭荣华、李跃安、周发桂、李仁义等承担了全部釉下颜料和色口釉的研制与生产。佘华、罗修玉、温月斌;艺术瓷厂李小年、曾学福、张际云、吴景林、易炳萱、刘继纯;国光瓷厂工程师汤清海;长沙工美设计师李昌鄂等。

陶瓷研究所李丕雄、刘声远、彭宣杨等承担了釉下贴花纸的研究和国宴瓷需要的大小批量贴花纸的生产。

陶瓷研究所李建升、王亿成、陶梅春、彭荣华、李跃安、周发桂、李仁义等承担了全部釉下颜料和色口釉的研制与生产。

艺术瓷厂杨大均、徐能文承担了釉下颜料统一配色及管理。

此次国宴瓷虽器型、花面不同,但统一采用“湖南醴陵”方章款,不仅数量、器型多,花面装饰简洁明快,色彩优美,而且胎质洁白如玉,深受中央国家机关青睐。不少单位和有涉外接待任务的宾馆饭店纷纷赴醴陵订购瓷器,中央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及家庭也是这批国宴瓷和随后二十多年间醴陵为人民大会堂补送的国宴瓷的使用者。以139花面国宴瓷为例,此类国宴瓷曾被毛主席选用,作为他的生活瓷,韶山毛泽东遗物馆中还藏有不同时期这种纹饰的餐具20余件。毛主席70岁生日宴请陈永贵、董家耕、邢燕子时使用的是醴陵生产的釉下蓝彩139餐具。周总理宴请外宾时也常使用醴陵生产的釉下蓝彩139餐具。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也使用醴陵生产的釉下蓝彩139胜利杯。1988年在全囯人民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使用釉下蓝彩139烟灰缸。

继醴陵1964年生产第一批国宴瓷后,几乎每年都要为人民大会堂生产国宴瓷以弥补耗损,这些历年补送的国宴瓷我们称之为国宴补充瓷,与首批国宴瓷相比瓷质较接近,都采用大球泥配方,只是底款根据时间不同而变化,“文革”中采用“环球款”,上世纪70年代初改用“中国醴陵”,80年代初用“醴陵群力”方款,80年代中期用棕色双凤款,90年代以后用带注册商标标志的蓝色双凤底款。从80年代中后期始,大球泥开采殆尽,国宴瓷坯料配方也作相应调整,瓷质较以前差距逐渐加大,到上世纪末普遍采用广东潮州泥配方,瓷质白度和透明度改进很大,但润泽度和玉质感却无法与原国宴瓷相比。国宴瓷花面从设计至今已近五十年,有些仍被人民大会堂采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用的胜利杯器型和花面至今仍是原醴陵生产国宴瓷时设计的,仍由湖南醴陵生产供给,也仍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使用。国宴瓷特别是早期国宴瓷已成为新中国陶瓷收藏新宠。

国宝级别文物耀州窑青釉剔花倒流壶


青釉提梁倒灌壶是一件五代时期的国宝级别文物的青瓷瓷器。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倒流壶的内部有一根柱状的导管并与底部的小洞相通装水的时候将壶倒过来,从底部洞中注入灌满后将壶放正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导管水就不会漏出来。

倒流壶原理:

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因此,倒流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孔洞。

青釉提梁倒灌壶,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国宝级宣统御制醴陵窑彩绘陶瓷重器重回湖南》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国宝级宣统御制醴陵窑彩绘陶瓷重器重回湖南》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钧窑瓷器鉴别陶瓷

相关推荐